石油勘探中的构造样式
(整理)石油构造分析
第一章石油勘探中的构造样式石油地质学家们很久以来就认识到,地球上众多的含油气盆地以及盆地内不同级次、不同规模的构造、油气聚集带和油气圈闭,虽然形态、结构和聚油特点上千差万别,但是它们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相互间往往有成因联系,空间分布上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构造样式的概念和分类构造地质研究中,所研究的对象往往不是某一个个别的地质构造,而是一组有着一系列共同特点和规律的构造组合。
这是因为任何一个特定的地质构造,如一条断层、一个背斜,只要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它们的几何形态、发育历史都有某些差异。
但是,从大区域范围来看,这些局部构造往往在剖面形态、平面展布、排列、应力机制上相互间有着密切联系,形成特定的构造组合,即所谓构造样式(Structural styles)。
变形条件相似的地区,其构造组合也类似。
因此,构造样式就是同一期构造变形或同一应力作用下所产生的构造的总和。
不同的构造样式伴生有不同的油气圈闭类型。
按照这样的思路和比较大的构造学的方法,就可以在石油勘探新区资料较少的情况下,去认识和预测含油气区中可能出现的构造样式及有关的油气圈闭类型。
这对指导油气勘探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Harding 的分类方案首先强调基底是否卷入,即沉积盖层的变形是否受基底构造的控制,把它作为分类的一级标志。
据此,将构造分为基底卷入型和盖层滑脱型两大类。
在此基础上,又根据形变的力学性质和应力传递方式进一步细分为八种基本构造样式。
基底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使之不整合在某时期沉积盆地以下的地层。
例如中、新生界盆地的基底,应为前中生界地层,包括古生界的沉积岩、岩浆岩以至更古老的变质岩,它的机械强度和岩层结构差异很大,对于石油勘探来说,基底卷入程度是很关键的。
因为它不仅表明构造演化的机制,而且,还大致说明了盆地中油气圈闭所影响、所包括的沉积厚度。
基底卷入性构造样式包括:扭性断层组合、压性断块和基底逆冲、张性断块和翘曲;盖层滑脱型构造样式有:滑脱逆冲-褶皱组合、滑脱正断层(包括“生长断层”)、盐底辟构造和泥底辟构造等。
石油勘探构造分析
第一讲 绪 论
二、我国研究的现状
2.圈闭构造
相对而言,研究成度低,投入人员较少 ,涉及的领域不多。尽管近十余年来, 以王燮培教授为代表石油地质学家和部 分石油地质工作者,对盆地内次级构造 单元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研究,但仍缺 乏全面系统的总结和理论上的进一步提 高。
第一讲 绪 论
三、理论和实际意义
第一讲 绪 论
油气构造分析将板块构造理论延 伸到盆地内部的次级构造单元的研究 中。把油气聚集构造样式与板块构造 部位联系起来,寻找油气聚集规律。 不同的板块构造部位可能会出现不同 的有利于油气聚集的构造样式。
侧重于油气勘探中后期及开发阶段 研究
第一讲 绪 论
二、我国研究的现状
1、区域构造分析
以盆地为基本构造单元老一辈地质 学家及一些石油地质工作在含油区大 地构造、区域构造和盆地分析方面正 在进行研究,并已作出相当深入的分 析和总结,并发展了适应我国石油地 质条件的理论和方法。
残留洋盆地
孟加拉湾
前陆盆地:
孤后前陆盆地
台湾、落基山
周缘前陆盆地
塔里木等
造山后前陆盆地
周口、焉耆盆地
3.与走滑和转换作用有关的 盆地类型
拉分盆地:里奇盆地、死海 转换伸展盆地:莺歌海盆地、伊通地堑 转换挤压盆地:敦煌盆地、柴达木盆地?
第一讲 绪 论
一.研究对象和内容
1.对象
石油勘探构造分析是石油地质分 析的一门重要分支,其研究对象是 含油气盆地内各次级构造单元。盆 地内次级构造单元有沉积凹陷、隆 起、斜坡带、油气聚集带、油气圈 闭。
图
乌马营地区k88-76叠前深度偏移剖面
N
Ed+Es Ek1
Ek2+3
油气勘探构造01构造样式
压性断块 基底逆冲
三重垂直分带:
倾斜断块;
拖曳褶皱;
批覆褶皱或翘起的 单斜构造
基底卷入型构造样式
1. 扭动构造组合 2. 张性断块 3. 压性断块-基底逆冲断层 4. 基底翘曲
1. 发育构造部位
1.发育构造部位 汇聚板块边缘——主要 弧后活动翼和陆内边缘 前陆区——次要 逆冲方向常朝向大陆内 部。
2.平面特征
区域上,滑脱构造外侧 呈一花边弧形。逆冲断 层和褶皱具错叠走向排 列形式,背斜轴平行断 层走向。凸起和方向与 构造的传递方向一致。
冲断带前缘,两期叠 瓦扇
原地岩系 逆冲断层
推覆体(外来岩系)
4. 泥岩构造
1).发育构造部位
不受任何特殊构造环境或扳块构造部位限制。最常见构造环境为巨厚的三角 州屑堆积物中。快速堆积→欠压实→异常孔隙流体压力→页岩上浮。
2).与盐构造区别
l>声速不同,泥岩体的声速只有盐岩的一半;
2>泥岩比盐岩的可压实性高,泥岩底辟埋藏较深,垂向上的发育有限;盐 岩则相反;
第一章 构造样式 Structural styles
概念和分类 基底卷入型构造样式 盖层滑脱型构造样式 构造样式的叠加和鉴别
构造样式 Structural styles
同一期构造变形或同一 应力作用下所产生的构 造的总和
构造样式就是①同一期构造变形;②同一应力作 用下所产生的构造;③总和(组合)。
所有扳块构造部位,主 要出现在克拉通区。其次 :汇聚边缘稳定翼、转换 边缘稳定翼等。
2.类型正向单元与负向 单元。平面展布:发育, 无一定方向性。这正是与 基底卷入型褶皱的区别之 处。
反转构造的识别与油气成藏
反转构造的识别与油气成藏摘要:反转构造是具有重要油气勘探意义的一种叠加构造样式,与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有着密切的关系。
随着反转构造中油气勘探成功率的提高,越来越受到地质学家的高度重视,近十多年来许多地质学家从几何学、运动学等角度对反转构造进行研究,认为不同性质和规模的构造反转,其发育规律、展布形式均不同,并对油气的运移和富集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反转构造;识别;油气成藏1 概述反转构造又称构造反转或盆地反转,它是指构造变形作用发生反向变化所产生的与前期构造性质相反的一种复合叠加构造,包括正构造反转和负构造反转。
“正反转”指由于早先控盆的伸展作用后来转化为挤压作用,伸展盆地中半地堑、地堑系统和热冷却坳陷遭受挤压变形产生压缩构造并叠加在伸展构造之上而形成的构造。
褶皱形态上,下部常为向斜、凹陷,上部为背斜、隆起(曾维特等,2012)。
典型的正反转构造是指正断层系统控制的地堑、半地堑构造受到挤压作用后发生褶皱和逆冲构造变形,这种是先伸展、后挤压的叠加或复合构造。
负反转构是指先存在的挤压构造系统形成一系列褶皱和逆冲断层,后期又受到伸展再活动,形成正断层和半地堑系、地堑系组合,这种先挤压后伸展的叠加和复合构造。
2 反转构造研究方法及思路2.1 反转构造的研究方法反转构造的研究方法有定性和定量两种,在我国油气构造研究中,常常利用上、下构造比较的方法来识别反转构造的发育程度。
我们可以根据层序的变形特征及接触关系确定反转时间和期次。
此外,地层被剥蚀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盆地构造反转的程度,通过盆地的剥蚀史分析,可认盆内构造反转的次序和强度。
对反转构造开展定量研究是反转构造研究的最新进展,反转构造反转强度定量研究方法有构造高程、生长指数、反转率、位移-距离曲线、地层分离等。
通过这些参数的确定,能较系统地研究反转构造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
2.2 反转构造的研究思路反转构造研究是盆地分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思路为:利用地质剖面、地震剖面等,从基本样式及剖面特征、断层及其与褶皱的关系、组合类型、排出特点、平面展布等方面研究反转构造的几何学特征(徐士银等,2006);其次,运用物理和计算机模型、平横剖面和发展史剖面及反转参数计算等手段研究反转构造的形成演化期和反转强度;从盆地演化、应力场变化等方面探讨反转构造形成的动力学机制;最后,从反转构造与油气运聚时空配置、反转构造圈闭特征、保存条件等方面研究反转构造与油气藏的关系。
油区构造分析
一,填空1、伸展正断层可分为 ;板式断层、铲式断层、坡坪式断层;2、冲断层系组合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叠瓦冲断层系、双层冲断层系、反向冲断层系3、根据主冲断层在冲断层系中的位置,可将叠瓦冲断层系分为;前缘冲断层系’后缘冲断层系4、前陆褶皱—冲断层带从后缘造山带到前缘盆地具明显分带性,可划分、叠瓦冲断带、异地推覆带、反向冲断带、弯滑褶皱带、前缘向斜带5、由于走滑断层倾向分量不同可以分为、正花构造、负花构造6、在裂谷盆地中,半地堑发育,一般有三套沉积层序,即:前裂陷期层序、同裂陷期层序、后裂陷期层序7、含油气盆地内部一级构造单元包括、隆起、凸起、坳陷8、石油勘探中所提到的重点解剖,主要指解剖二级构造带,具体内容包括 ;构造形态、发展历史、形成机制;9、潜山的基本类型包括、断块山、褶皱山、残山10、坳陷型盆地中的二级构造带,通常比断陷型简单一些,大体上呈下面的顺序排例:由边缘至中央至边缘:斜坡带→断鼻带→背斜带→断鼻带→、斜坡带。
11、含油气盆地是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保存的基本单位。
12、依据盆地基底卷入情况和局部构造的类型,通常将二级构造带归纳为;盖层构造带、基岩潜山构造带;13、断层的封闭机理主要有、涂抹作用、碎裂作用、成岩胶结作用14、裂缝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相似露头法、岩心研究法、测井识别法、分形法15、依据板块构造和地球动力学,可将含油气盆地分为;伸展盆地、压缩盆地、走滑盆地;D、克拉通盆地16、区域应力场从引张到同方向挤压体制的变化称为:;区域应力场从挤压到同方向引张体制的变化称为:负反转17、R.C.Selley将盆地分;地貌盆地、沉积盆地、构造盆地;;18、在冲断作用下发育的褶皱构造主要有、断弯褶皱、断展褶皱、断滑褶皱19、反转构造的力学机制包括;重力因素、重力滑动与块体旋转、深部岩浆活动、挤压和扭压作用20、大洋演化胚胎期典型代表东非裂谷,幼年期的典型代表为红海,成年期的典型代表为大西洋,衰退期的典型代表为太平洋,终了期的典型代表为地中海,遗痕期的代表为雅鲁藏布江。
负花状构造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七、南海北部陆缘的反转构造 南 海北 部陆 缘北部湾 、 珠江 口 盆地发 育有相 当典 型的反转构 造 , 并 已在 一些构造中钻探 到 了油气 .
7 . 1 实例 图 2是珠 江 口 盆地一 典型 反转 构造 , 构造走 向N N E , 与 N E 向主 断 裂斜交 . 图 中 , F是 控制 凹 陷的 南部边 界断 层 . 早第三纪地 层 显 示强 烈 凹 陷 , 而 下 中新 统一 中中 新 统地层发 生 挤压 褶 皱 , 形成一 个南 陡北 缓的不 对称 背斜 , 深层 变形强烈 , 倾角 陡 , 向上 逐 渐减 缓 。 在 对着 断层 下 降盘深 凹 部位的浅 层 背斜顶部明显 高于上 升盘 的相应 层 位 , 高 差 达 20 0 m . 从 剖面上 地层 厚度 变 化 、 反射波组的 超剥关系 以及褶 皱变形 分析 , 本区 早第三纪为 断陷期 , 早 中新 世 开始稳定 坳 陷 , 中中新 世 (T 4) 初发 生构造反 转
刘晓峰等(2010)基 于对渤海湾盆地新近系 发育的“花状构造”的观察而 提出一种 新的花状构造样式 ———背形负花状构造 (图 1).
三、花状构造构造与构造“反转” 渤海湾盆地新近系明化镇组以及馆陶组普遍发育一种由密集而陡 的正断层切割的背斜构造组合 , 渤海石油公司称该断层组合为“ 耙式断 层” .严俊君 和马前贵(1992)注意到这些断层大多数为正断层 , 但地层却不 呈地堑式 ,而呈“背形”状;认为“背形”的 出现说明可能曾遭受过短暂的 挤压或挤压分量的影 响.王国纯(1998)提出上新世末期反转形成了大量 的渤 海海域特有的浅层类花状构造 ,可能与郯庐断 裂或大型扭动构造有关.邓运 华(2001)认为“耙式断层”组合的蓬莱 14 -3 构造的古近系呈负向构造 ,新 近 系呈正向构造, 显示构造“反转” 的特征 .姚超等 (2004)指出这些断裂 、 背斜类构造是走滑挤压正反 转和滞后负反转的叠置 .显而易见,他们都强调 本文 所谓的背形负花状是一种特殊的构造样式 ;对于该 类构造成因机制的 认识强调了压扭作用和反转作 用 . 刘晓峰(2010)的目的是以发育于渤海湾盆 地南堡凹陷内 的背形负花状构造为实例, 以三维地震解释为手段, 在描述其 几何学特征的基础上, 提出一种新的成因 模式———转换伸展断层牵引褶皱 模式 .
油矿地质-地下构造
层的不同位置,其封闭差异是
3.断层两 盘流体性质 及分布差异
油藏断层研究 在正常钻井过程中,钻井液漏 一般认为,在油气聚集期已经
失、井涌及油气显示等现象,以 4.钻井过程 中的显示
5.断层活动时期 与油气聚集期的 关系
6. 开发过程 中的断层封闭 性研究
停止活动的断层具封闭性,在主 及岩心有断层角砾岩,岩屑中存 要油气聚集期之后产生并继续活 在次生方解石,石英含量增高, 动的断层,多为油气运移的通道, 钻时减少等现象,这将预示钻遇 具纵向开启性。许多次生浅层油 的断层多为开启性的,否则为封 (1)压力判断 气藏就是沿断层向上进行二次运 闭性断层。 依据断层两侧油水井的压力反 移的结果。 同生断层常常具有良好的封闭 映来判断断层的封闭性 性,这是因为沉积和断裂同时发 (2)注采连通判断 生,断裂活动使尚未压实固结的 依据断层附近油水井的生产动 半塑性状态的泥质层沿断面或破 态资料,可以准确地判断该断 裂带发生塑性流动,在断面处形 层的封闭性 成不渗透的天然屏障。
油气田地质剖面图及构造图的编制 (二)剖面位置的选择与井位校正 1.剖面位置的选择 (l)剖面线应尽可能垂直或平行于地层走向,以便 真实地反映地下构造。否则,剖面上反映出来的仅仅 是地层的视倾角和视厚度。 (2)剖面线应尽量穿过更多的井,以便提高剖面的 可靠程度。 (3)剖面线应尽量均匀分布于油田构造上,以便全 面了解油气田地下构造特征。 此外,为达到某些特殊目的,对剖面方向和位置应 作特殊安排。
油藏断层研究
六、断面构造图的编制与应用
1、获取数据 1)读取每口井同一断层之断点的深度数据。 2)井斜校正,获得制图层的井口坐标 2、绘制构造等值线 作图一般用三角网法 。 3、绘制断层线 断面构造图与油层构造等值线图重叠,把相同数值的等高线的 交点连接起来,即得到构造图上断层线的位置 。
石油构造分析复习
石油勘探中的构造样式1、含油气盆地:无论是沉积盆地,构造盆地或是地貌盆地,只有有过油气生成,并运移富集成为工业性油气聚集时,则这类盆地统称为含油气盆地。
2、构造样式:系统在剖面形态,平面展布、排列、应力(变)机制上相互间有着密切联系的特定构造组合。
3、构造样式分类依据:Harding的分类方案首先强调基底是否卷入,即沉积盖层的变形是否受基地构造的控制,把它作为分类的一级标志。
主要依据:该构造的基底是否被卷入。
4、八种基本构造样式:基底卷入型构造样式:扭性断层组合、压性断块和基底逆冲、张性断块、基底挠曲。
盖层滑脱型构造样式:滑脱逆冲—褶皱组合、滑脱正断层(包括“生长断层”)、盐底辟构造、泥底辟构造。
5、基底: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指不整合在某时期沉积盆地以下的地层。
对于石油勘探来说,基底卷入程度是很关键的。
因为它不仅表明构造演化的机制,而且,还大致说明了盆地中油气圈闭所影响、所包括的沉积厚度。
6、油气聚集带:系指与大构造单位(背斜带或与其相当级别的构造单位)联系在一起的油气田带(群)。
在油气聚集带内的各油气田,具有相似的地质构造特征和油气成藏条件。
7、孔隙压力和有效压力:存在于储层中的地应力,一部分由储层孔隙中的流体承受,称为孔隙压力;另一部分由储层岩石骨架承受,称为有效压力。
8、构造变换带:将这种应变并使逆冲推覆带收缩应变量保持守恒或有规律变化的构造带,称为“变换带”。
9、与逆冲断裂有关的构造样式、类型?(一)逆冲断层类型:(1)平面式逆冲断层(2)铲式逆冲断层(3)坡坪式逆冲断层(4)露出冲断层、埋藏冲断层、盲冲断层(二)逆冲断层的相关褶皱:(1)断弯褶皱(2)断展褶皱(3)断滑褶皱(4)蛇头构造(三)逆冲断层组合:(1)叠瓦扇构造(2)双重构造和楔状双重构造(3)冲起构造和逆冲三角带构造(4)撕裂断层和逆冲调节带。
10、生长背斜、同沉积背斜的特点?生长背斜是盆地整体沉降背景上,局部上隆构成的背斜构造。
中国石油构造样式
中国石油构造样式绪论石油构造是在一种主导构造应力作用下形成各种变形的整体。
地壳运动可概括为无个字“升、降、开、合、扭”。
地槽转化为地台的过程实质上是由洋壳转化为陆壳的过程。
地台转化为地槽实质上就是陆壳裂解转化为洋壳的过程。
在沉积盆地中,最常见的是由开裂环境转化为收缩环境。
正反转构造:负向构造转化为正向构造。
负反转构造:正向构造转化为负向构造。
石油构造类型表第一章沉积盆地构造分析、沉积盆地按地球动力学分类(一)开裂环境随着大陆的解体,沉积盆地的形成往往与岩石圈的引张应力有关。
1、大陆裂谷盆地(有些裂谷与造山带以高角度相交,称之为碰撞裂谷)2、大陆边缘拉裂盆地3、边缘海盆地(二)收缩环境板块或块体的聚合形成造山带,在造山带一侧或造山带内形成一系列压陷盆地。
在这些地区以挤压应力作用为主,地壳缩短加厚,形成各种收缩构造。
1、山前压陷盆地(前陆盆地属此类)2、山间压陷盆地(三)剪切环境1、拉分盆地2、断层边缘盆地3、断层楔盆地4、断层角盆地5、走滑横向盆地等(四)重力环境1、克拉通盆地2、撞击盆地(陨石坑等)二、中国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形成的地质背景从全球观点来看,造山带的形成与深海槽的消亡、大陆的解体、漂移是密切相关的。
即裂解作用与造山作用是相对应的。
裂陷使地壳伸展,形成各种类型的伸展构造;造山使地壳缩短,形成收缩类型的构造。
(一)印支期中国西部,印支旋回既有“开”又有“合” ,裂陷作用与聚合造山作用并行不悖,彼此紧密相关。
在“开”与“合”两大地质事件中,中国西部由于岩石圈的不均一性,古老陆块与软弱带接触区发生裂陷,形成断陷盆地。
(二)燕山期燕山运动自下而上可分为三次激化期。
早燕山期:早、中侏罗世与晚侏罗世之间中燕山期:晚侏罗世与早白垩世之间晚燕山期:晚白垩世与早第三世之间中国西部地区,由于藏南海槽强烈扩张,岗底斯地体与古亚洲大陆拼帖,这一演化过程中,近南北向的开裂与聚合交替发生。
西部地区除老的坳陷盆地继承发育外,还产生许多山间或山前断陷。
第4章 油藏构造描述
油藏构造描述
第一节
构 造
油藏构造描述的首要任务:对构造形态的描述 建立起目的层三维空间形态的概念。
研究方法:
已投入开发有较多钻井资料的油田:以钻井资
料为主参考地震资料的研究方法;
钻井资料较少的详探开发准备区:以三维地震 资料为主结合钻井资料的研究方法。
收集研究工作 所需全部资料 了解区域地层 发育状况
断裂系统。
(5)主断层应编绘断层面图,落实断层的可靠性。 (6)完成断层组合后,在平面图上划上断层线并标
明其性质。
对二、三级断层及断距较大、断层面较缓的断层,在图上要表 示断缺带(复掩带)的宽度。正断层上盘用粗实线,下盘用细实线,
并标明断层的掉向;逆断层:上盘用粗实线,下盘用细虚线。
4.编绘断层面图
图基础上分析各含
油气层组的油、气、 水分布关系,进一
步确定断层组合和
构造形态。
1.选择剖面位置 选择剖面位置的原则:根据研究要求和构造复杂程度而定:
(1)对于较简单的构造,一般选择通过构造高点的两条相
互垂直的剖面。 (2)对于较复杂的构造应多选些剖面,剖面数要根据构造
复杂程度及研究者的需要确定,所选剖面要尽量垂直主断层和
准备工作 地层对比
编制标准井位底 图 建立标准柱状全 剖面
过井地震剖面 解释 构造发育剖面 分析 断面图分析 地震剖面水平 切片
油藏剖面图 组合断层
分析地层关系 油、汽、水、 关系 把断点数据标在 井点上分析断点 组合
把标准层数据标 在井点上,分析 构造形态
平面断层组合
勾绘构造等高 线 构造图
以钻井资料为主的构造研究工作流程图
绘断裂系统图
勾绘构造等值 线 构造图
油气勘探构造03底辟构造
“盐帽”(salt canopy):深层的盐岩底辟核上升至浅层 地层中时还会受到地下水的溶蚀、淋漓,一些难溶的或不 溶残渣残留在底辟核顶部形成一层外壳,称为“盐帽”。 盐帽主要由硬石膏、石膏和方解石组成,厚度差别较大, 从几米到几十米、甚至几百米。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带:底 部主要由硬石膏组成,厚度也相对较大;中间为石膏层; 上部为方解石和石灰岩。有时盐帽中还含有天然硫。如果 盐岩底辟核顶面为平面状,盐帽的分布范围通常比底辟核 顶面的主题范围还大。
盐丘悬挂体
“泪滴体”(tear drop)
盐底辟核内部地震呈杂乱反射,围岩的反射界面在 此突然中断
核上岩层的变形特征
塑性的底辟核向上运移对核上岩层施加的构造 力相当于垂直层面的差异挤压力或剪切力,迫 使岩层发生水平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向的伸展,因此核上岩层主 要表现为“局部的”水平伸展构造变形。
底辟构造的发育是一个较长的地质时期,因而 沉积盆地中的底辟构造通常也是同沉积构造。 底辟作用时期的同沉积岩层在底辟核顶部明显 减薄或局部被剥蚀。
底辟核形态和垂直位移幅度随着盆地的演化而 发生变化,对上覆同沉积地层的厚度甚至岩性 分布有重要影响。
常 见 的 盐 底 辟 核 上 岩 层 构 造 样 式
A .盐 枕 上 覆 岩 层 的 横 弯 褶 皱
B .“V” 型 正 断 层 组
C .“X” 型 正 断 层 组
D .“A” 型 正 断 层 组
第三章 底辟构造 (diapiric structure)
• 底辟构造的概念及分类 • 盐底辟构造的基本特征和形成演化
底辟构造概念
世界石油构造常识
世界石油构造常识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石油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最为重要的能源之一。
而对于石油的构造常识,对于研究石油勘探开发以及制定相应的开采策略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们就围绕“世界石油构造常识”进行详细阐述。
一、石油的形成石油的形成需要具备三个条件:合适的母质岩石、过量的有机物和适当的温度和压力环境。
石油主要是由古生物残体经过化学反应后形成的。
残体经过分解反应,逐渐转变成以蜡质油、沥青和天然气为主要成分的烃类化合物。
二、石油的储集一般来说,石油储集主要有三种形式:构造圈闭、岩性圈闭和背斜型储集形式。
其中,构造圈闭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形式,它指的是在地球震动、抬升等地质变化过程中,沉积层岩性变化造成的岩层留下的缝隙、裂隙等,在砂岩、石灰岩层中形成局部的储集空间。
岩性圈闭是指在具有特殊物理化学性质的岩石中,由于淋滤作用、胶质反应和腐殖质自身变化等因素,为储集石油形成的圈闭储层。
而背斜型储集方式是指由于地质构造变化所形成的背斜型圆顶、降沉、倾斜等,在构造过程中发生的断层,沉积层压降等,形成的储集方式。
三、石油勘探石油勘探是指通过对石油资源分布进行调查、分析、评价等一系列工作,利用各种勘探方法,找寻未开发或潜在的石油资源。
石油勘探一般分为地表勘探和井下勘探两个方面。
地表勘探的方法包括石油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形地貌、遥感等多方面内容。
而井下勘探主要是通过钻探等手段,获取深层地质信息,精确了解石油储集地层的物性、储量、流体特性等。
四、石油开采石油开采是指利用井下勘探获取到的石油资源信息,采用各种技术和方法,将石油资源从地下输送到地面,进行开采、生产、加工和销售等不同的环节。
目前石油开采主要有自然驱动和人工驱动两种方式。
自然驱动采油方法主要利用地层内自然的渗透压、油水分离引力和地层水驱排油等自然现象,将石油从储层中抽取到地面。
人工驱动采油主要是利用水驱油、气驱油、聚合物驱油等技术,通过注水、注气、注聚合物等手段,来促进石油从储层中流动到井筒中。
油气勘探构造03底辟构造
盐底辟构造的形成机制
盐底辟构造是盐岩在高温高压下塑性变形的结果, 塑性变形变形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
(1)盐本身在一定条件下的塑性大小; (2)外力作用,包括差异负荷、密度倒转、浮力
、重力和构造应力等。 差异负荷是由于盐岩以上盖层的厚度差和岩性差
异引起; 密度倒转是底辟生长的重要条件
密度倒转是底辟生长的重要条件之一。重力盐丘的发育必须具备 三个基本条件:
a.盐的相对密度 ρ盐<ρ上覆层;
b.盐层要有足够的厚度;
c.盐层以上的负荷压力分布不均匀,或盐层表面有足够大的起伏 。
长期发育的底辟:早期可能浮力起主要作用,后期差异负荷可能 起重要作用。
当密度发生倒转时,在重力作用下,随 着密度更大的上覆地层的下沉,盐体会向 上抬升
差异负荷作用是指盐上地层的厚度、密度和强 在侧向上发生变化,在局部地区减薄,从而在构 造作用下形成差异负荷,造成的压力驱使处于 塑性状态下的盐层向上生长。
盐构造主要发育在两种类型的沉积盆地中,一类 为伸展或裂谷后期盆地,如墨西哥湾盆地、北海盆地 等;另一类为前陆盆地(挤压性),如波斯湾盆地、沿 阿尔卑斯造山带发育的盆地群、加拿大北极地区的 盆地和中国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川东北盆地等。
底辟构造类型
• 根据底辟核的岩性分为:盐底辟、泥底辟、岩浆岩底辟、变质 岩底辟
总体呈NW-SE展布,自东向西分为五排。各排走向 近南北向,组成一雁行排列的底辟群,反映了盆地曾受 区域剪切力的作用。
底辟构造纵向发育特征
多源多期,纵向叠置 发育
能量的发展经历了积 累——释放-再积累—再 释放的幕式过程,伴随发 生了多源多期的底辟构造 。各期叠置,形成底辟串 。
底辟上拱幅度小,对 围岩产状影响轻微
石油构造
第一章构造样式1、构造族系:是指在基本不变边界条件下变形产生的各种有成因联系构造型式集合体2、构造样式Structural styles就是同一期构造变形或同一应力作用下所产生的构造的总和。
3、影响构造变形样式主要因素A地层力学性质(相对能干性、层序厚度及垂向结构变化、是否能发生层间滑动)b岩层变形与地层形成年代关系c主动变形机制d变形与地表关系(未影响到地表、地表变形并发生剥蚀和充填、断层露出地表)e先存构造影响f边界位移(构造族系位移场内部局部位移和构造族系未考虑的边界位移)4、十种最常见的构造特征(1 )拖曳褶皱沉积岩受断层拖曳形成褶皱,压性逆断层、张性正断层、剪切平移断层拖曳褶皱有明显差别(2 )披覆褶皱因下部坚硬岩层(基底断块)存在,迫使上部沉积中形成褶皱,即“强制褶皱”(Forced fold )。
与古地形隆起之上由于差异压实作用造成背斜不同(3 )雁列构造包括断裂和褶皱,是系列平行叠覆构造,本身相互平行,但与总构造形变走向斜交(4 )网格状构造区域范围内,构造线组平面上相互交切,呈“锯齿状”或“之”字形(5 )不规则构造带局部构造成群集中分布,但空间排列、走向延伸没有规律(6 )平行构造带相似构造单元平行排列,构造间隔可很近,平面上呈凹、凸相间波状条带,并弯曲呈扇形地带和凹港状地带(7 )侧列式(Relay )构造带不连续叠覆构造单元,本身相互平行,于总体形变带走向也平行;(8 )孤立型构造呈孤立、单独形式,不与其他相似构造排列在一起;(9 )天窗式构造(Trap-door )由两组断层相交形成断;块,两条断层间断块为最高隆起部位。
相当于墙角断块;(10 )带状构造不连续狭长构造带,局部走向可能和主要构造走向平行、斜交或垂直。
5、构造样式分类(基底是否卷入)a基底卷入型扭性断层组合、压性断块、基底逆冲、张性断块、基底翘曲b盖层滑脱型滑脱逆冲-褶皱组合、滑脱正断层(包括生长断层)、盐底辟构造泥底辟构造等6、滑脱正断层形成条件a大幅度基底沉降比较快速厚层沉积场所,保持斜坡,沉积物得以向盆地迁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石油勘探中的构造样式石油地质学家们很久以来就认识到,地球上众多的含油气盆地以及盆地内不同级次、不同规模的构造、油气聚集带和油气圈闭,虽然形态、结构和聚油特点上千差万别,但是它们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相互间往往有成因联系,空间分布上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为了在分章阐述各种油气聚集构造类型的基本特征和形成机制之前,对它们的区域构造控制因素和分布规律有一个总体的概念作者在本章将周中介绍T.P.Harding.和J.D.Lowell的构造样式的概念和构造样式的分类.由于这一分类把近代板块理论研究引入到实际的油气勘探领域,把盆地构造和盆地内油气圈闭的构造研究与板块构造的部位、性质和演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使油气聚集的构造分析,在认识上大大提高一步。
因此,介绍这一分类,无论理论上或实践上又都是有价值的。
第一节构造样式的概念和分类构造地质研究中,所研究的对象往往不是某一个个别的地质构造,而是一组有着一系列共同特点和规律的构造组合。
这是因为任何一个特定的地质构造,如一条断层、一个背斜,只要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它们的几何形态、发育历史都有某些差异。
但是,从大区域范围来看,这些局部构造往往在剖面形态、平面展布、排列、应力机制上相互间有着密切联系,形成特定的构造组合,即所谓构造样式(Structural styles)。
变形条件相似的地区,其构造组合也类似。
因此,构造样式就是同一期构造变形或同一应力作用下所产生的构造的总和。
不同的构造样式伴生有不同的油气圈闭类型。
按照这样的思路和比较大的构造学的方法,就可以在石油勘探新区资料较少的情况下,去认识和预测含油气区中可能出现的构造样式及有关的油气圈闭类型。
这对指导油气勘探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过去,地质学家们曾提出过几种不同的构造样式分类方案。
但是这些分类没有明确考虑沉积盆地内的深层地下构造以及其伴生的油气圈闭。
有些曾经一度流行的方案,如苏联的别洛乌索夫(1959)提出的以垂直涌动为基础的分类方案,只是一种以有限形变机制为依据的形态分类,因而是不够完善的,在石油勘探的应用上受到了限制,近年来,随着板块构造理论研究的深入,成功地把地壳的形变过程和岩石圈板块运动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统一概念。
这样,构造样式的分类就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依据。
本书主要参考了T。
P。
Harding 及J。
D。
Lowell (1979)提出的分类方案。
该分类最大的优点是将板块构造的分析和油气勘探紧密结合,明确提出了各种构造样式在板块构造中主要发育部位以及鉴别准则,并阐述了影响构造样式形态和产状变化因素。
因此,它是诸多分类中较好的一种方案。
Harding 的分类方案首先强调基底是否卷入,即沉积盖层的变形是否受基底构造的控制,把它作为分类的一级标志。
据此,将构造分为基底卷入型和盖层滑脱型两大类。
在此基础上,又根据形变的力学性质和应力传递方式进一步细分为八种基本构造样式。
基底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使之不整合在某时期沉积盆地以下的地层。
例如中、新生界盆地的基底,应为前中生界地层,包括古生界的沉积岩、岩浆岩以至更古老的变质岩,它的机械强度和岩层结构差异很大,对于石油勘探来说,基底卷入程度是很关键的。
因为它不仅表明构造演化的机制,而且,还大致说明了盆地中油气圈闭所影响、所包括的沉积厚度。
基底卷入性构造样式包括:扭性断层组合、压性断块和基底逆冲、张性断块和翘曲;盖层滑脱型构造样式有:滑脱逆冲-褶皱组合、滑脱正断层(包括“生长断层”)、盐底辟构造和泥底辟构造等。
以上这些基本的构造样式是在板块构造的巨大格架上产生的,在某些情况下,也和特定的沉积史有关,但沉积史归根到底取决于板块运动,所以,大多数构造样式都优先出现在板块构造的特定部位。
板块构造部位可分成板内和板块边缘两大类,后者又可分成汇聚边缘、离散边缘及转换边缘三类。
基本构造样式的常见板块构造部位见表1-1。
以上划分出的构造样式,具有明确的典型特征,可作为典型构造样式看待。
但具体地区的实际的构造样式则可能是上述基本构造样式的过渡类型,或几种典型样式的混合型。
Harding等认为,一个地区的构造样式经常由于当地岩层的变化(如岩石的可塑性、原始结构等方面的差异,所经历的构造事件,包括强度、延续时间和期次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此外,还可能由于本质上不同的构造变动的叠加而进一步复杂化。
所有这些原因,都使构造样式的识别变得相当困难。
但是,只要熟悉以上基本类型,结合当地地震、地质资料,通过认真分析、对比,构造样式是可以鉴别的。
鉴别构造样式的基本准则是局部构造的平面和剖面形态以及这些构造平面展布特征,特别是沿走向排列的重大差异。
由于构造组合及其识别标志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尤其是鉴别工作往往要在早期资料不足的条件下进行所以相当困难。
但构造样式确定的正确与否,之间关系到油气勘探方向的选择,这种鉴别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根据前人总结与实际经验,鉴别构造样式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别关键性的构特征。
如褶皱和断层的雁行式排列、正断层下降盘的逆牵引现象。
(2)、构造在走向排列上局部的重大变化。
(3)、注意总体的区域构造格局。
T.P.Harding和J。
D。
Lowell列举了十种最常见的构造特征:(1)拖曳褶皱-----沉积岩受断层的拖曳形成的褶皱,显然,压性逆断层、张性逆断层、剪切平移断层的拖曳褶皱是有明显差别的。
(2)披覆褶皱----由于下部坚硬岩层(常为基底断块)的存在,迫使上部沉积中形成褶皱,即所谓“强制褶皱”(Forced fold)。
这和我国石油地质界经常谈到的,在古地形隆起之上由于差异压实作用造成的背斜是不同的。
(3)雁列构造----包括断裂和褶皱,它们是一系列相互平行的叠覆构造,本身相互平行,但与总体的构造形变走向斜交。
(4)网格状构造----在区域范围内,平面上构造线组的相互交切,呈“锯齿状”或“之”字形。
(5)不规则构造带----局部构造成群的集中分布,但空间排列、走向延伸没有规律。
(6)平行构造带----相似的构造单元平行排列,有的地方构造间隔很近,平面上呈凹、凸相间的波状条带,并弯曲呈扇形地带(Saliant,与应力方向同向的突出部分)和凹港状地带(Reentrant,与应力方向相反的凹入部分)。
(7)侧列式(Relay)构造带----不连续的叠覆构造单元,本身相互平行,于总体形变带走向也平行。
(8)孤立型构造----呈孤立的、单独的形式存在,一般不和其他相似的构造排列在一起。
(9)天窗是构造(Trap-door)----由两组断层相交形成的断块,夹持在两条断层之间断块为最高隆起部位。
大体上相当于我们所说的墙角断块。
(10)带状构造----不连续的狭长构造带,局部走向可能和一个地区的主要构造走向平行、斜交或垂直。
上述构造特征实际上只是几个实例,并不能概括所有典型构造特征。
地质力学中所提出的一系列构造形式(“入”字形、“多”字形以及旋转构造等)均属之。
不同构造样式造成了不同类型的油气圈闭条件,例如,扭性构造组合主要的油气圈闭类型是雁列背斜,有的地方扭性断层本身亦能形成圈闭。
压性与张性断裂型式通常具有多次重复出现的走向带,它们连结成锯齿形和“之”字形或其它网格型式,主要的圈闭类型是断层圈闭和断块边界上方的披覆褶皱。
基底翘曲(穹隆、隆起等)大多数孤立的构造形态,通常为宽缓的褶皱圈闭,由于长期的继承性隆起而有利于油气的聚集。
大部分滑脱型逆冲褶皱构造都呈弯曲的狭长构造带,并以紧密艰巨的波状条带形式重复出现。
此时有效的圈闭位于轻微—中等.破坏的挤压背斜、逆冲断片的前沿等处。
大多数滑脱正断层都是铲形断层,这些断层出现在沉积作用的尖灭带,故其走向与沉积作用的走向平行,其主要的油气圈闭类型是沿主断层下降盘分布的伴生的滚动背斜。
盐岩构造和泥岩构造是由于浮力作用上升而形成的岩枕、岩丘、岩脊等,或者受构造力的作用而形成形态及其复杂地挤入构造(底辟构造)。
最后还应指出,地层因素,如剥蚀、尖灭、超覆、不整合等都可能叠加在所有构造样式之上,使全比类型更加复杂、多样。
第二节基底卷入型构造样式1、扭性断层组合扭性断层组合形成的主要构造环境是板块的转换边缘,但是离散边缘和汇聚边缘也是很重要的发育部位。
在转换边缘上,岩石圈板块之间的擦边运动正好产生这种构造样式所需的力偶,在这种情况下,走向滑动通常沿整个平行断层组分布,或集中于一条单个的主扭断层上。
当转换断层切过洋壳离散边缘时,可使扩张轴错断;当转换断层切过陆壳离散边缘时,就能造成具有不同沉积史的次级盆地,如沿西非和东格陵兰大陆架分布的盆的。
主扭断层也可以和汇聚板块边缘近似平行发育,这是由于板块侵入方向偏斜造成的。
这些断层都是纵向扭断层,而且均处于造山带或岩浆弧的轴部。
主扭断层也可以和汇聚边缘斜交,此时叫做“斜向扭性断层”。
这种断层多存在于造山带和前陆地区。
其中许多断层的型式和位移方向都符合共轭剪切体系。
当前陆地区扭动断层的位移较走滑断层和纵向断层为小,伴生构造分布也不很广泛。
扭性断层在陆壳离散边缘和板块内地堑系统中发育的可能性较小,板块内部产生的机会最小。
板块内扭动断层通常以单条形式出现,而且位移小,伴生的构造也少。
与扭性断层伴生的构造比任何其它构造样式伴生的构造都多,而且这些构造对别的样式来说也是基本的构造要素。
扭性构造组合同时可伴有压性和张性特征,据此可分成三亚类:(1)没有明显的压性与张性特征,比较单纯的扭性,称为走向扭动。
(2)伴有以挤压为住的特征,叫做汇聚扭动。
(3)伴有以拉张为主的特征,叫做离散扭动。
以上三亚类取决于侧向运动块体的排列方式及其边界与区域板块的相对运动方向。
因为扭性断层组合中构造的多样性,使这一样式很容易与其它构造样式相混,在没有直接的水平错断资料的地区,有下面两个特征可用来初步鉴别扭性断层:(1)平面上的雁行式排列特征;(2)构造局限在连续而狭窄的线形构造带内。
扭断裂在剖面上的识别比较困难。
今年来,随着花状构造在地震剖面中和地表被识别,对鉴别扭断层有极大的帮助。
扭性断层三种亚类能构成多种类型的油气圈闭,其中最有利的显然是与雁列褶皱有关的圈闭,其次,像雁列正断块、逆冲断层下的地层截断部位和花状构造本身都是有效的圈闭。
2、压性断块和基底逆冲断层这两类构造样式主要出现在汇聚板块边缘。
压性断块分布主要限于前陆区,所以相当局限,而基底逆冲断层则可广泛发育在前陆区、造山带和海沟向陆一侧斜坡上(表1-1)。
在前陆区,这二者似乎是渐变过渡的。
在汇聚边缘有两种前陆区,弧后前陆区和边缘前陆区。
前者位于岩浆火山弧和克拉通之间,常具有连接板块内部或克拉通的逆冲褶皱带(安底斯型或科迪勒拉型)。
边缘前陆区是由于大陆碰撞而发展来的,位于岩浆火山弧与原先的海沟之间(碰撞型或喜马拉雅型),褶皱和逆冲断层是向着板块边缘或早期海沟方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