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全册
2024年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2024年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1章:有理数1.1 有理数的概念与分类1.2 有理数的加减法1.3 有理数的乘除法1.4 有理数的乘方2. 第2章:一元一次方程2.1 方程的概念2.2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2.3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3. 第3章:几何图形3.1 线段、射线与直线3.2 角的概念与分类3.3 三角形的性质3.4 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二、教学目标1. 理解有理数的概念,掌握有理数的分类、加减乘除及乘方运算。
2. 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3. 掌握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与性质,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有理数的乘除法及乘方运算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几何图形的性质及判定2. 教学重点:有理数的运算规律方程的解法几何图形的基本性质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尺子、圆规等。
2.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圆规、量角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有理数的概念与运算。
通过实际问题引入方程的概念。
通过观察身边的几何图形,引入几何图形的性质。
2. 例题讲解:讲解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运算的法则与例题。
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及实际应用例题。
讲解几何图形的性质与判定方法。
3. 随堂练习:进行有理数运算的练习。
解答一元一次方程的练习题。
识别与判断几何图形的练习。
4.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有理数的概念、分类及运算规律。
2.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及实际应用。
3. 几何图形的性质与判定。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有理数运算练习题。
一元一次方程实际应用题。
几何图形的识别与判断题。
答案:见课后练习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次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针对学生掌握程度进行查漏补缺。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探索有理数的更多运算性质。
介绍更高层次的方程解法,如二元一次方程组。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几何图形,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2024年新人教版 七年级数学下册 全册教案可打印下载
2024年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可打印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1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5.2 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5.3 生活中的平行线2. 第六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6.1 数据的收集6.2 数据的整理与表示6.3 概率初步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2. 学会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示,并能够运用概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的理解数据的整理与概率的计算2. 教学重点: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及平行线的应用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示方法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直尺、量角器、三角板数据收集表格、统计图表2. 学具:练习题、草稿纸数据收集与整理工具(如计算器、调查问卷等)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实际生活中的相交线和平行线现象,激发学生对本章学习的兴趣。
2. 例题讲解:讲解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和性质,配合实际例题进行分析。
3. 随堂练习:分组讨论并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4.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引导学生进行数据收集、整理和表示的实践操作,解释概率初步概念。
六、板书设计1. 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2.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示方法3. 概率初步概念及计算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练习题5.1、5.2、6.1、6.2各2题。
附加题:设计一份调查问卷,收集数据并整理成统计图表。
2. 答案:练习题答案将在课后统一发放。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探索生活中的相交线和平行线现象,以及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实际应用。
推荐相关阅读材料,加深学生对概率概念的理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2. 教学目标的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5. 板书设计6. 作业设计及答案解析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确保章节的连贯性和逻辑性,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2024年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下全册数学教案
2024年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下全册数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五章《三角形的初步认识》,具体内容包括:5.1三角形的定义及性质,5.2三角形的分类,5.3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三角形的定义,理解三角形的性质,掌握三角形的分类,掌握三角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三角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三角形的定义及性质,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三角形性质的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三角板、直尺、圆规、多媒体设备。
学具:三角板、直尺、圆规、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三角形实物,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的特征,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2)三角形的性质:引导学生通过画图、观察、思考,发现三角形的性质,如内角和等于180°等。
(3)三角形的分类:根据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将三角形分为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
(4)三角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通过实例讲解,引导学生掌握三角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3.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巩固所学知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随堂练习: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三角形的定义:由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所围成的图形。
2. 三角形的性质:内角和等于180°,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等。
3. 三角形的分类: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
4. 三角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3)应用题:运用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答案:见附页。
2024年最全面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精华版
2024年最全面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精华版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1:相交线5.2:平行线的判定5.3:平行线的性质2. 第六章:平面几何初步6.1:三角形的内角和6.2:三角形的性质6.3:全等三角形6.4:等腰三角形6.5:平行四边形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相交线和平行线的性质及判定方法。
2. 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三角形的性质,学会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判定和应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应用2. 教学重点: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理解并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三角板、直尺、圆规、量角器2. 学具:练习本、铅笔、三角板、直尺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平行线和相交线,激发兴趣提问学生:在生活中,你们还见过哪些平行线和相交线?2. 例题讲解:讲解相交线和平行线的判定方法通过例题,展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应用讲解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3.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引导学生互相讨论,解决问题4. 知识拓展:介绍平面几何的发展历程拓展平行线和相交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六、板书设计1. 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判定方法2.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3.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4.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练习相交线和平行线的判定计算三角形的内角和判断全等三角形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的几何图形,发现数学之美推荐相关书籍和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4. 随堂练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5. 知识拓展的适时性和适度性6. 作业设计的系统性和层次性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践性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1)难点解析: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判定和应用是学生容易混淆的部分,需通过直观的教具演示和实际例题讲解,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概念。
新人教版初中7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完整教案(最新)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新教材)特别说明:本教案为最新人教版教材(改版后)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5.1 相交线 8.1 二元一次方程组5.2 平行线及其判定 8.2 消元——解二元一次方程组5.3 平行线的性质 8.3 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5.4 平移 8.4 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第六章实数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6.1 平方根 9.1 不等式6.2 立方根 9.2 一元一次不等式6.3 实数 9.3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第七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7.1 平面直角坐标系 10.1 统计调查7.2 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 10.2 直方图10.3 课题学习从数据谈节水12课题:5.1.1 相交线【学习目标】1.了解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角,理解并掌握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和性质。
2.理解对顶角性质的推导过程,并会用这个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
3.通过辨别对顶角与邻补角,培养识图的能力。
【学习重点】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及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学习难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
【自主学习】1.阅读课本P 1图片及文字,了解本章要学习哪些知识?应学会哪些数学方法?培养哪些良好习惯?,2.准备一张纸片和一把剪刀,用剪刀将纸片剪开,观察剪纸过程,握紧把手时, 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两刀刃之间的角引发了什么变化? . 如果改变用力方向,将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大,剪刀两刀刃之间的角又发生什么了变化? .3.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是两条相交的直线, 剪纸过程就关系到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的问题, 阅读课本P 2内容,探讨两条相交线所成的角有哪些?各有什么特征?【合作探究】1.画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 各对角的位置关系如何?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例如:(1)∠AOC 和∠BOC 有一条公共边.....OC ,它们的另一边互为 ,称这两个角互为 。
2024年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2024年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1.1 探索直线交点1.2 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1.3 平行线的应用2. 第六章:平面几何初步2.1 角的概念与性质2.2 三角形的分类与性质2.3 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3. 第七章: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不等式组3.1 不等式的概念与性质3.2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3.3 不等式组的解法与应用4. 第八章:实数4.1 实数的概念与分类4.2 实数的运算4.3 实数与数轴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相交线、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方法,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2. 掌握平面几何图形(角、三角形、四边形)的性质、分类与判定,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3. 学会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解法,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4. 理解实数的概念,掌握实数的运算方法,培养运算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三角形与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解法、实数的概念与运算。
2. 教学重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平面几何图形的性质与判定、不等式的解法、实数的运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几何模型。
2. 学具:直尺、圆规、量角器、练习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1 以生活中的实例(如斑马线、操场跑道等)引入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
1.2 通过观察几何模型,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四边形的性质。
1.3 以实际问题的形式,让学生感受不等式与实数的应用。
2. 新课导入:讲解新课内容,阐述重点与难点。
2.1 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相交线、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方法。
2.2 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平面几何图形的性质与判定。
2.3 结合实际例题,引导学生学会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解法。
2.4 通过实数的运算练习,让学生掌握实数的概念与运算方法。
3. 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检验学习效果。
最全面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精华版
最全面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精华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理解实数的概念,掌握实数的运算规则,提高数学运算能力。
3. 掌握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性质和应用,能够用坐标系解决相关问题。
4. 学会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不等式组,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 理解多边形的性质,能够计算多边形的面积和周长。
6. 掌握旋转的性质和规则,能够解决旋转相关的几何问题。
7. 理解圆的性质和圆的相关计算,能够解决圆的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判定、实数的运算、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多边形的性质、旋转的性质、圆的性质。
难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实数的运算、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旋转的几何问题、圆的相关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尺子、圆规、三角板、教学PPT。
学具:练习本、铅笔、尺子、圆规、三角板。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例题讲解:详细讲解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判定方法,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3. 随堂练习:让学生练习相交线与平行线的相关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4. 实数教学:通过数轴上的点,引入实数的概念,讲解实数的运算规则,进行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5. 平面直角坐标系教学:讲解坐标系的性质,进行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6. 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通过实际问题,引入方程组的概念,讲解解法,进行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7.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教学:讲解不等式的性质和解法,进行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8. 多边形教学:讲解多边形的性质和计算方法,进行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9. 旋转教学:通过实例,讲解旋转的性质,进行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10. 圆教学:讲解圆的性质和计算方法,进行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六、板书设计1. 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性质、例题。
2024年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下全册数学教案
2024年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下全册数学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本册教材的重点知识和技能。
2.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教学内容】第一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第二章:平面图形的性质与证明第三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第四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第五章:概率初步【教学重点与难点】一、相交线与平行线重点:相交线的性质,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
难点:平行线性质的证明。
二、平面图形的性质与证明重点:三角形、四边形、圆的性质与证明。
难点:几何图形性质的证明。
三、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重点: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方法。
难点:数据分析的实际应用。
四、不等式与不等式组重点:不等式的解法,不等式组的解法。
难点:不等式组的解法及应用。
五、概率初步重点:概率的定义,概率的计算。
难点:概率的实际应用。
【教学步骤】一、相交线与平行线1.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相交线与平行线在实际中的应用。
2.讲解:讲解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以及判定方法。
3.练习: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知识。
二、平面图形的性质与证明1.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几何图形在实际中的应用。
2.讲解:讲解三角形、四边形、圆的性质与证明方法。
3.练习: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知识。
三、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1.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数据分析在实际中的应用。
2.讲解:讲解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方法。
3.练习: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知识。
四、不等式与不等式组1.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不等式与不等式组在实际中的应用。
2.讲解:讲解不等式的解法,不等式组的解法。
3.练习: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知识。
五、概率初步1.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概率在实际中的应用。
2.讲解:讲解概率的定义,概率的计算。
3.练习: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知识。
2024年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2024年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1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5.2 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5.3 两条平行线的距离2. 第六章:概率初步6.1 概率的基本概念6.2 概率的计算6.3 概率的实际应用3. 第七章:三角形7.1 三角形的性质7.2 三角形的判定7.3 三角形的面积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了解概率的基本概念,学会计算简单事件的概率,并能应用于实际情境。
3. 掌握三角形的性质、判定和面积计算方法,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概率的计算、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2. 教学重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概率的基本概念、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几何画板、三角板、量角器。
2.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圆规。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相交线与平行线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
概率部分,通过掷骰子、抽签等游戏,让学生感受概率现象。
三角形部分,利用图片和实物展示,让学生观察三角形的特点。
2.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中的例题,详细讲解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判定方法、概率的计算以及三角形的性质、判定和面积计算。
3. 随堂练习:设计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及时给予反馈。
结合实际情境,设计拓展延伸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相交线与平行线:性质、判定方法、应用实例。
2. 概率: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实际应用。
3. 三角形:性质、判定、面积计算。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相交线与平行线:判断下列图形中哪些是平行线,并说明理由。
概率:掷两个骰子,求得到两个相同点数的概率。
三角形:已知三角形两边和一角,求第三边。
2. 答案:相交线与平行线:根据判定方法,判断出平行线。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可打印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可打印一、教学内容1. 第5章:相交线与平行线2. 第6章:实数3. 第7章:平面直角坐标系4. 第8章:二元一次方程组5. 第9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6. 第10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相交线、平行线的性质及判定方法,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2. 掌握实数的概念及分类,理解实数与数轴的关系,提高数学运算能力。
3. 熟悉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能准确地在坐标系中表示点的位置。
4. 学会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能运用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5. 掌握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解法,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6. 学会收集、整理数据,并能用图表、统计量进行描述。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平面直角坐标系、二元一次方程组、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解法。
2. 教学重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实数的概念、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直尺、圆规。
2.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圆规。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相交线、平行线的概念。
2. 教学新课:(1)相交线与平行线:讲解性质、判定方法,进行例题讲解、随堂练习。
(2)实数:讲解概念、分类,介绍数轴,进行例题讲解、随堂练习。
(3)平面直角坐标系:讲解概念,进行点的坐标表示,例题讲解、随堂练习。
(4)二元一次方程组:讲解解法,进行例题讲解、随堂练习。
(5)不等式与不等式组:讲解解法,进行例题讲解、随堂练习。
(6)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讲解方法,进行实例分析、随堂练习。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列出本章重点知识点,以供学生随时查阅。
2. 黑板右侧:展示例题、解答过程,以及随堂练习。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两条平行线的夹角是90°。
(2)计算:|3| + 2.5。
(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求点(2,3)关于x轴的对称点。
最全面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精品教案全册精华版
最全面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精品教案全册精华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具体内容包括:平行线判定、平行线性质、相交线与平行线应用。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几何知识,培养空间观念。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平行线判定与性质,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提高学生运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平行线判定与性质,相交线与平行线在实际问题中应用。
2. 教学难点:平行线判定与性质推理过程,以及在实际问题中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直尺、圆规等。
2. 学具:直尺、圆规、三角板、量角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实际生活中常见平行线与相交线现象,引发学生对本章内容兴趣。
2. 例题讲解:详细讲解平行线判定与性质,结合例题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3.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及时进行讲解与指导。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相交线与平行线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能力。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平行线判定、性质。
2. 黑板右侧:例题、随堂练习题、解题步骤。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已知AB ∥ CD,求证:∠ABC = ∠CDE。
(3)在三角形ABC中,AB ∥ CD,BD平分∠ABC,求证:DE∥ BC。
2. 答案:见附页。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查找不足之处,以便在今后教学中改进。
2. 拓展延伸:布置一道拓展题,让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平行线与相交线性质解决更复杂问题,提高学生思维品质。
通过本节课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平行线与相交线基本知识,培养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能力,为今后数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最全面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精华版
最全面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精华版一、教学内容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1:相交线5.2:平行线第六章:平面几何初步6.1:三角形的特性6.2:全等三角形6.3:勾股定理第七章: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不等式组7.1:不等式7.2:不等式组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相交线、平行线的性质及其应用。
2. 掌握三角形的特性、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勾股定理的应用。
3. 学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及不等式组,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教学重点: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勾股定理的应用不等式组的解法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直尺、量角器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量角器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相交线、平行线现象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实际测量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三角形的特性。
2. 例题讲解讲解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结合实际例题,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通过图形实例,讲解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以实际问题为例,讲解勾股定理的应用。
以实际情景为背景,讲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解答他们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
4.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三角形的特性、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勾股定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板书要求: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字体工整。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5.1、5.2节练习题:相交线、平行线的性质与应用。
6.1、6.2、6.3节练习题:三角形的特性、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勾股定理的应用。
7.1、7.2节练习题: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及不等式组的解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其他与数学相关的现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提高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
2024年新版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2024年新版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1:相交线5.2:平行线的判定5.3:平行线的性质2. 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6.1:平面直角坐标系6.2:坐标与图形的性质6.3:坐标与图形的变化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 学会运用平面直角坐标系表示点的位置,并分析坐标与图形之间的关系。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判定和应用。
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建立和点的坐标表示。
2. 教学重点:理解并运用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
掌握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直尺、圆规。
2.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圆规。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实践情景引入:展示实际生活中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应用场景,如道路、桥梁等。
提问:同学们在生活中见过这样的图形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 新课讲解讲解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内容,通过示例和练习进行巩固。
讲解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以及坐标与图形的关系。
3. 例题讲解解答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的相关例题。
解答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相关例题。
4.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的随堂练习题。
学生完成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随堂练习题。
5. 知识巩固学生互相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判定方法。
2. 黑板右侧: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坐标表示方法。
3. 中间部分:例题解答、随堂练习题。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习题:练习判断相交线与平行线,并解释原因。
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习题:在坐标系中绘制给定坐标的点,并分析坐标与图形的关系。
答案:见教材课后习题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探索相交线与平行线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平面直角坐标系在地理、计算机等领域的应用。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精彩教案可打印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精彩教案可打印一、教学内容第一章《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详细内容包括:整式的乘法法则、整式的除法法则、提公因式法、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整式的乘除法则,能够熟练地进行整式乘除运算。
2. 学会运用因式分解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将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
3. 能够运用概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理解概率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整式的乘除法则、因式分解方法、概率的计算。
教学重点:整式的乘除法则、因式分解的应用、概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练习本、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情景引入,如购物时如何计算折扣、彩票中奖的概率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整式的乘除法则、因式分解方法、概率的计算,结合例题进行讲解。
3. 互动: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进行随堂练习。
4. 练习: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整式的乘除法则2. 因式分解方法3. 概率的计算公式4. 例题及解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 (x+3)(x2) \)(2)因式分解:\( 2x^2+5x3 \)(3)已知一枚硬币投掷的概率是\(\frac{1}{2}\),求连续投掷两次硬币,出现两个正面的概率。
2. 答案:(1)\( x^2+x6 \)(2)\( (2x1)(x+3) \)(3)\(\frac{1}{4}\)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整式的乘除法则、因式分解方法,但在概率计算方面还需要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整式的乘除法则与小学乘法法则的联系与区别,了解概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整式的乘除法则2. 因式分解方法3. 概率的计算4. 教学过程中的互动与随堂练习5. 作业设计及答案解析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整式的乘除法则1. 单项式乘以单项式:将系数相乘,相同字母的指数相加,其余字母保持不变。
2024年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2024年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1:垂直与平分5.2: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5.3:平行线的判定2. 第六章:平面几何初步6.1:三角形的特性6.2:全等三角形6.3:相似三角形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相交线、平行线的性质及其判定方法。
2. 掌握三角形的特性,学会运用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2. 教学重点:掌握垂直与平分、平行线的性质学会运用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解决问题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三角板、量角器、直尺、圆规2. 学具:三角板、量角器、直尺、圆规、练习本五、教学过程1. 引入实践情景: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相交线与平行线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教学第五章:5.1:讲解垂直与平分的概念,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相关性质。
5.2:引导学生探索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进行随堂练习。
5.3:介绍平行线的判定方法,结合例题讲解,巩固知识。
3. 教学第六章:6.1:讲解三角形的特性,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相关性质。
6.2:介绍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结合随堂练习,巩固知识。
6.3:讲解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学会运用。
六、板书设计1. 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2. 垂直与平分3. 平行线的判定4. 三角形的特性5. 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和夹角,求第三边。
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并说明理由。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应关注学生对相交线、平行线性质的理解,加强随堂练习,巩固知识。
2. 通过拓展延伸,让学生学会运用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3. 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探索更多有关平面几何的知识。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可打印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可打印一、教学内容第七章:平面图形的认识7.1~7.4节,包括:线段、射线、直线;角;平行线;相交线。
第八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8.1~8.2节,包括:统计图的选择;概率初步。
第九章:一元一次方程9.1~9.3节,包括: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应用题;一元一次不等式。
第十章:几何图形10.1~10.4节,包括:平面几何图形的识别;三角形;四边形;圆。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平面图形的基本概念,能够正确识别和应用。
2. 学会使用统计图表整理数据,并能进行基础的概率计算。
3. 掌握一元一次方程和不等式的解法,能解决实际问题。
4. 能够运用几何图形知识,进行图形的识别和性质分析。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几何图形的性质分析。
教学重点:平面图形的认识、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展示、黑板、直尺、圆规、统计图表模板。
学具:练习本、直尺、圆规、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PPT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平面图形,如窗户、书本、桌子等,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2. 新课导入以互动提问方式,回顾上一册内容,自然过渡到新课。
3.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讲解平面图形认识、统计图选择、一元一次方程等例题。
4. 随堂练习分组进行平面图形的观察与识别,进行统计图表的绘制,解一元一次方程实践。
5. 知识巩固通过课堂提问、小组竞赛等形式,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六、板书设计左侧:列出章节,以树状图形式展示各知识点。
右侧:重要公式、定理、例题,及解题步骤。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练习册P36~P40,第7、8、9、10题。
结合实际,设计一道应用题。
2. 答案第7题:证明两直线平行。
第8题:制作班级身高统计图。
第9题:解一元一次方程。
第10题:计算圆的面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反思:针对学生作业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拓展延伸:推荐数学阅读材料,增加学生对数学文化、数学历史的了解。
2024年新版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2024年新版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详细内容:1. 第一章:整式的乘法、整式的除法、多项式乘多项式、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
2. 第二章:直线、射线、线段、角的度量、角的分类、相交线与平行线。
3. 第三章:随机事件、概率的定义、概率的计算、事件的独立性。
4. 第四章:数据的收集、数据的整理、统计图表、频数与频率。
5. 第五章: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6. 第六章: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的判定、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7. 第七章: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整式的乘除、几何图形的认识、概率初步、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一元一次不等式与方程、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基本概念和性质。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整式的乘除、概率的计算、一元一次不等式与方程的解法、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2. 教学重点:几何图形的认识、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几何模型、计算器。
2. 学具:直尺、圆规、量角器、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整式的乘除、几何图形的认识、概率初步等概念。
2. 例题讲解:详细讲解整式的乘除、几何图形的性质、概率的计算、一元一次不等式与方程的解法等例题。
3. 随堂练习:针对每个知识点设置相应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难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六、板书设计1. 2024年新版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知识点:按照章节顺序,列出每个章节的知识点。
3. 例题:精选具有代表性的例题,展示解题过程。
4. 练习题:设置随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024年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下全册数学精彩教案
2024年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下全册数学精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2024年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具体内容包括第八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第1节《不等式组的定义》和第2节《不等式组的解法》,第九章《平面几何图形》的第1节《三角形》。
二、教学目标1. 理解不等式组的定义,掌握不等式组的解法。
2. 掌握三角形的基本概念,能够识别和绘制不同类型的三角形。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不等式组的解法,三角形分类。
教学重点:不等式组的定义,三角形的基本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直尺,圆规。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现实生活中的不等式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实践情景:小明要买书,每本书的价格是x元,他带的钱不少于20元,不超过30元。
请问x的取值范围是多少?分析:解这个实际问题,我们需要用到不等式组。
2. 知识讲解:讲解不等式组的定义,结合教材第八章第1节。
通过例题讲解,解析不等式组的解法,教材第八章第2节。
3.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八章第2节的练习题。
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解答疑问。
4. 知识拓展:进入第九章,讲解三角形的基本概念,结合教材第九章第1节。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识别和绘制不同类型的三角形。
对不等式组和三角形的基本概念进行回顾。
强调重点和难点。
六、板书设计1. 不等式组的定义和性质。
2. 不等式组的解法步骤。
3. 三角形的分类及基本性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教材第八章第2节练习题第1、3、5题。
教材第九章第1节练习题第2、4、6题。
2. 答案:课后附上详细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作业和随堂练习,了解学生对不等式组和三角形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通过网络资源和课外书籍,了解不等式组和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最全面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精华版
最全面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精华版一、教学内容第六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6.1 数据的收集6.2 数据的整理与表示第七章:平面几何图形7.1 线段、射线和直线7.2 角的概念及分类7.3 三角形7.4 四边形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2. 培养学生对平面几何图形的认识,提高其空间想象能力。
3. 通过几何图形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数据的整理与表示;角的计算及四边形的性质。
教学重点:掌握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熟练运用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尺子、圆规等。
学具:直尺、圆规、量角器、三角板、练习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数据收集与整理的重要性。
例题讲解:讲解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方法,以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自主探究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让学生掌握角的计算方法和四边形的性质。
3. 随堂练习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及时解答学生疑问,指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4. 知识拓展引导学生了解更多的几何图形及其性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六、板书设计左侧:列出教学目标、重难点及知识点。
右侧:展示例题及解题过程,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数据收集与整理:调查本班学生的身高、体重,绘制统计图表。
2. 答案:数据收集与整理:根据调查结果,绘制合适的统计图表。
几何图形:给出详细的解答过程和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加数学竞赛、研究性学习等活动,提高数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衔接2. 教学目标的制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4.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5. 例题讲解的深度与广度6. 随堂练习的设计与反馈7. 知识拓展的深度与广度8. 板书设计的逻辑性与清晰度9.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答案的详尽性10.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一、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衔接教学内容应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一章实数第一节实数的概念一、教学目标1.理解实数的定义,掌握实数的分类。
2.能够运用实数的性质解决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的数感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实数的定义及分类。
2.难点:实数的性质及其应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小学阶段学习的自然数、整数、分数等概念,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数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2.新课讲解(1)实数的定义:实数是包括有理数和无理数的数集。
(2)实数的分类:有理数和无理数。
(3)实数的性质:实数具有稠密性、连续性、有序性等。
3.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实数的应用,如测量、计算等。
4.练习巩固(1)判断下列数是否为实数:2,-3,$\frac{1}{2}$,$\sqrt{2}$。
(2)将下列数分类:1,-1,$\frac{1}{2}$,$\sqrt{2}$,$2.5$。
5.课堂小结四、作业布置1.复习实数的定义、分类和性质。
2.完成课后练习题。
第二节实数的运算一、教学目标1.掌握实数的四则运算。
2.能够运用实数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实数的四则运算。
2.难点:实数运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小学阶段学习的四则运算,引导学生思考实数运算与小学阶段运算的区别。
2.新课讲解(1)实数的四则运算:加法、减法、乘法、除法。
(2)实数运算的法则:先乘除后加减,同级运算从左到右依次进行。
(3)实数运算的注意事项:注意符号、括号等。
3.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实数运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测量、计算等。
4.练习巩固(1)计算:$2+3\cdot4-5\div2$。
(2)解方程:$x+2=5$。
5.课堂小结四、作业布置1.复习实数运算的法则和注意事项。
2.完成课后练习题。
第二章二元一次方程第一节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一、教学目标1.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定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1相交线初一年级下册 主备课: 授课教师 总第 1课时教材章节:第五章 课题名称: 5.1.1相交线教学目标1. 通过动手、操作、推断、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2. 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知识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教 具:电脑、投影仪、课件资源、投影片教学过程(师生活动)二次备课一.创设情境 激发好奇 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在我们的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
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出示一块布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布过程,提出问题:剪布时,用力握紧把手,两个把手之间的的角发生了什么变化?剪刀张开的口又怎么变化?教师点评: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是两条相交的直线,以上就关系到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问题二.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探索对顶角性质1.学生画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 ,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 共能组成几对角?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当学生直观地感知角有“相邻”、“对顶”关系时,教师引导学生用几何语言准确表达延长线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有一条公共边与OA ,AOD AOC ∠∠; BOD AOC ∠∠与有公共的顶点O ,而且AOC ∠的两边分别是BOD ∠两边的反向延长线2.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角的度数,发现各类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得出结论:相邻关系的两个角互补,对顶的两个角相等) 3学生根据观察和度量完成下表: 两条直线相交所形成的角 分类 位置关系 数量关系教师提问:如果改变AOC ∠的大小,会改变它与其它角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吗? 4.概括形成邻补角、对顶角概念和对顶角的性 三.初步应用 练习:下列说法对不对(1) 邻补角可以看成是平角被过它顶点的一条射线分成的两个角(2) 邻补角是互补的两个角,互补的两个角是邻补角(3) 对顶角相等,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学生利用对顶角相等的性质解释剪刀剪布过程中所看到的现象教师提问:1.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哪些概念?2.通过这节课你都认识了哪些角?它们都怎样定义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做总结.巩固运用例题:如图,直线a,b 相交,401=∠,求4,3,2∠∠∠的度数。
[巩固练习](教科书5页练习)已知,如图,80,35=∠=∠COF AOC ,求:DOF AOD ∠∠和的度数初一年级下册主备课:授课教师总第2课时P O A B C DCB ACBA 性质1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练习:教材第7页 探究: 如图,连接直线l 外一点P 与直线l 上各点O , A,B,C,……,其中l PO ⊥(我们称PO 为点P 到直线 l 的垂线段)。
比较线段PO 、PA 、PB 、PC ……的长短,这些线段中,哪一条最短?性质 2 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简单说成: 垂线段最短。
(四)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如上图,PO 的长度叫做点 P 到直线l 的距离。
如图,直线AB,CD 相交于点O,的度数。
和求AOC BOE DOF AB OF CD OE ∠∠︒=∠⊥⊥,65,,例3 如图,一辆汽车在直线形公路AB 上由A向B 行驶,M,N 分别是位于公路两侧的村庄,设汽车行驶到点P 位置时,距离村庄M 最近,行驶到点Q 位置时,距离村庄N 最近,请在图中公路AB 上分别画出P,Q 两点位置。
即为所求。
则点垂足分别为两点分别作解:如图所示,过Q P Q P AB NQ AB MP N M ,,,,,,⊥⊥小结与作业1. 要掌握好垂线、垂线段、点到直线的距离这几个概念;2. 要清楚垂线是相交线的特殊情况,与上节知识联系好,并能正确利用工具画出标准图形;3. 垂线的性质为今后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应该熟练掌握。
练习册。
教材第9页5、6.板书设计: 垂线(一) 垂线的定义 (二)垂线的画法 (三)垂线的性质 (四)点到直线的距离初一年级下册主备课:授课教师总第3课时初一年级下册主备课:杨玉叶授课教师总第4课时a初一年级下册主备课:杨玉叶授课教师总第5课时初一年级下册主备课:杨玉叶授课教师总第6课时初一年级下册主备课:张波授课教师总第7课时初一年级下册主备课:张波授课教师总第8课时初一年级下册主备课:张波授课教师总第9课时教材章节:第五章课题名称:5.4平移教学目标1、了解平移的概念,会进行点的平移,理解平移的性质,能解决简单的平移问题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学会用运动的观点分析问题.教学难点平移的作图.知识重点平移的概念和作图方法.教具:电脑、投影仪、课件资源、投影片量角器、一套三角板、教学过程(师生活动)二次备课设置情境引入课题一.观察图形形成印象生活中有许多美丽的图案,他们都有着共同的特点,请同学们欣赏下面图案.观察上面图形,我们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局部和其他部分重复,如果给你一个局部,你能复制他们吗?学生思考讨论,借助举例说明.分析问题探究新知二.提出新知实践探索平移:(1)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方向移动,会得到一个新的图形,新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2)新图形中的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个点移动后得到的,这两个点是对应点.(3)连接各组对应的线段平行且相等.图形的这种变换,叫做平移变换,简称平移探究:设计一个简单的图案,利用一张半透明的纸附在上面,绘制一排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图案引导学生找规律,发现平移特征三.典例剖析深化巩固例如图,(1)平移三角形ABC,使点A运动到A`,画出平移后的ΔABC先观察探讨,再通过点的平移,线段的平移总结规律,给出定义探究活动可以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平移课堂练习课本33页:1,2,4,5,6,7.。
小结与作业课堂小结在平移过程中,对应点所连的线段也可能在一条直线上,当图形平移的方向是沿着一边所在直线的方向时,那么此边上的对应点必在这条直线上。
2利用平移的特征,作平行线,构造等量关系是接7题常用的方法.本课作业课本P33页习题5.4第3题板书设计平移:(1)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方向移动,会得到一个新的图形,新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2)新图形中的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个点移动后得到的,这两个点是对应点.(3)连接各组对应的线段平行且相等.图形的这种变换,叫做平移变换,简称平移教学过程年级七年级课题6.1平方根(2)主备人张波授课人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了解有的正数的算术平方根开不尽方;2.了解无限不循环小数特点;3.会用计算器算术求平方根;4.会比较开不尽方的正数的算术平方根与有理数的大小.过程方法通过拼正方形,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探究2的大小,培养估算意识,了解从两个方向无限逼近的数学思想,并学会比较开不尽方的正数的算术平方根与有理数的大小.情感态度认识数学和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建立自信心,提高学习热情.教学重点初步感受无理数,能进行比较教学难点探究2大小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情境引入能否用两个面积为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面积为2平方分米的大正方形?二、探究新知1.拼法:按下图所示,很容易用两个面积为1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面积为2的大正方形.2.问题:①拼成的大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②你能像上节课那样得到一个平方等于2的正有理数吗?③我们只能把边长表示为2。
3.两端逼近法探究2的大小:∵12=1,22=4,∴1<2<4;∵1.42=1.96,1.52=2.25,∴1.4<2<1.5;板 书 设 计∵1.412=1.988,1.422=2.0164, ∴1.41<2<1.42;∵1.4142=1.999396,1.4152=2.002225, ∴1.414<2<1.415; ……如此进行下去,可以得到2的更精确地近似值.事实上,2=1.414 26 56…,同π一样,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这样的数与以前学的有理数一样吗?得到:小数位数无限且小数部分不循环的小数叫无限不循环小数.像7,5,3,2这样,所有开方开不尽的正数的算术平方根都是无限不循环小数.4.用计算器 求下列各式的值:(1)3136 (2)2 (精确到0.001) 解:依次按366,显示:56∴3136=56(2) 依次按2,显示:1.414 26 562.∴.14.412≈5用计算器计算,并将计算结果填在表中.0625.0625.0 25.6 5.626256250观察上表,你发现什么了吗?(1)被开方数增大,算术平方根怎样变化? (2)被开方数与算术平方根的小数点有何移动规律? (3)直接写出:_____625000;_____62500==.得到:被开方数增大(或减小),则算术平方根也增大(或减小);被开方数的小数点向左(右)移动两位,它的算术平方根的小数点也相应的向左(右)移动一位. 三、课堂训练1.已知164.1354.1≈,则≈4.135 ,≈01354.0 . 2.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扩大为原来的100倍,则它的边长扩大为原来的 倍.四、小结归纳 小结本节课所学 五、作业设计 练习册 配套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板书设计教学过程设计㈡例题讲解:1.把下列各数填入相应的集合内:13,2899,72,38-,0.35, -π,0.3616116… ①有理数集合}{ ;②无理数集合}{ ; ③正实数集合}{;④负实数集合}{.分析:带根号的数不一定都是无理数,外边没“-”的也不一定就是正数,应先化简再判断.2899,72,38-,0.35都是有理数;13,-π,0.3616116…是无理数;38- ,-π是负实数,其余都是正实数. ㈢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关系问题:小组合作完成课本54页探究问题教师分析:在数轴上作表示π、2的点,由数构形,由形找点.构形:直径为1的圆周长即是π;边长是1的正方形对角线长即为2.找点:如下图所示:数轴上的点与实数是一一对应的,即数轴上的所有点都表示实数,每个实数都可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三、课堂训练同步学习课堂练习部分 四、小结归纳 1.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2.实数的两种分类;3.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关系. 五、作业设计课本57页: 2 练习册七年级下册主备课张波授课教师总第10课时七年级下册主备课:张波授课教师总第11课时教材章节:第七章课题名称7.1.2平面直角坐标系教学目标1、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了解点的坐标的意义,会用坐标表示点,能画出点的坐标位2、渗透对应关系,提高学生的数感.教学难点正确画坐标和找对应点.知识重点平面直角坐标系和点的坐标.教具:电脑、投影仪、课件资源、投影片量角器、一套三角板、教学过程(师生活动)二次备课设置情境引入课题一.利用已有知识,引入1.如图,怎样说明数轴上点A和点B的位置,2.根据下图,你能正确说出各个象棋子的位置吗?七年级下册主备课:张波授课教师总第12课时教材章节:第七章课题名称:7.2.1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教学目标1.了解用平面直角坐标系来表示地理位置的意义及主要过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通过学习如何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用坐标系来描述地理位置.4.通过用坐标系表示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位置,培养学生的认真、严谨的做事态度.教学难点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解决实际问题.知识重点利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教具:电脑、投影仪、课件资源、投影片量角器、一套三角板、教学过程(师生活动)二次备课设置情境引入课题一、创设问题情境观察:教材第49页图6.2-1.今天我们学习如何用坐标系表示地理位置,首先我们来探究以下问题.让学生分别画出直角坐标系,标出其他景点的位置.练习教材54页习题第1题、第2题、第3题小结让学生归纳说出如何利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本课作业第54页第5题、第8题.板书设计6.2.1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1)建立坐标系,选择一个适当的参照点为原点,确定x轴、y轴的正方向;(2)根据具体问题确定适当的比例尺,在坐标轴上标出单位长度;(3)在坐标平面内画出这些点,写出各点的坐标和各个地点的名称.七年级下册主备课:张波授课教师总第13课时教材章节:第七章课题名称:7.2.2用坐标表示平移教学目标1.掌握坐标变化与图形平移的关系;能利用点的平移规律将平面图形进行平移;会根据图形上点的坐标的变化,来判定图形的移动过程.2.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数形结合的意识.3.用坐标表示平移体现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在数学中的应用.4.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归纳概括的能力,体会使复杂问题简教学难点利用坐标变化与图形平移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知识重点掌握坐标变化与图形平移的关系.教具:电脑、投影仪、课件资源、投影片量角器、一套三角板、教学过程(师生活动)二次备课设置情境引入一、引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本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坐标方法的另一个应用.分析问题探究新知展示问题:教材第56页图.(1)如图将点A(-2,-3)向右平移5个单位长度,得到点A1,在图上标出它的坐标,把点A向上平移4个单位长度呢?(2)把点A向左或向下平移4个单位长度,观察他们的变化,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吗?(3)再找几个点,对他们进行平移,观察他们的坐标是否按你发现的规律变化?规律: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点(x,y)向右(或左)平移a 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a,y)(或(,));将点(x,y)向上(或下)平移b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y+b)(或(,)).教师说明:对一个图形进行平移,这个图形上所有点的坐标都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反过来,从图形上的点的坐标的某种变化,我们也可以看出对这个图形进行了怎样的平移.例如图(1),三角形ABC三个顶点坐标分别是A(4,3),B(3,1),C(1,2).(1)将三角形ABC三个顶点的横坐标后减去6,纵坐标不变,分别得到点A1、B1、C1,依次连接A1、B1、C1各点,所得三角形A1B1C1与三角形ABC的大小、形状和位置上有什么关系?(2)将三角形ABC三个顶点的纵坐标都减去5,横坐标不变,分别得到点A2、B2、C2,依次连接A2、B2、C2各点,所得三角形A2B2C2与三角形ABC的大小、形状和位置上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按要求画出图形后,解答此例题.解:如图(2),所得三角形A1B1C1与三角形ABC的大小、形状完全相同,三角形A1B1C1可以看作将三角形ABC向左平移6个单位长度得到.类似地,三角形A2B2C2与三角形ABC的大小、形状完全相同,它可以看作将三角形ABC向下平移5个单位长度得到.初一年级第下册主备课:授课教师总第23课时课题:8.1 二元一次方程组初一年级第下册主备课:授课教师总第24课时课题: 8.2 消元(1)初一年级第下册主备课:授课教师总第25课时课题: 8.2 消元(2)初一年级第下册主备课:授课教师总第26课时课题: 8.2 消元(3)初一年级第下册主备课:授课教师总第27课时课题: 8.2 消元(4)初一年级第下册主备课:授课教师总第28课时课题: 8.3 再探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1)初一年级第下册主备课:授课教师总第29课时课题: 8.3 再探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2)创设情境前面我们初步体验了用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其实生产、生活中还有许多问题也能用方程组解决.(出示问题)据以往的统计资料,甲、乙两种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的比是1:1 :5,现要在一块长200 m,宽100 m的长方形土地上种植这两种作物,怎样把这块地分为两个长方形,使甲、乙两种作物的总产量的比是3:4(结果取整数)?探索分析研究策略以上问题有哪些解法?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整理思路:(1)先确定有两种方法分割长方形;再分别求出两个小长方形的面积;最后计算分割线的位置.(2)先求两个小长方形的面积比,再计算分割线的位置.(3)设未知数,列方程组求解.……学生经讨论后发现列方程组求解较为方便.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1)设未知数(2)找相等关系(3)列方程组(4)检验并作答如图,一种种植方案为:甲、乙两种作物的种植区域分别为长方形AEFD 和BCFE.设AE=xm,BE=ym,根据问题中涉及长度、产量的数量关系,列方程组⎩⎨⎧=⨯=+431005.1:100200:yxyx解这个方程组得⎪⎪⎩⎪⎪⎨⎧==172941715105yx过长方形土地的长边上离一端约106 m处,把这块地分为两个长方形.较大一块地种甲作物,较小一块地种乙作物.你还能设计别的种植方案吗?用类似的方法,可沿平行于线段AB的方向分割长方形.教师巡视、指导,师生共同讲评.拓展探究综合应用学生在手工实践课中,遇到这样一个问题:要用20张白卡纸制作包装纸盒,每张白卡纸可以做盒身2个,或者做盒底盖3个,如果1个盒身和2个盒底盖可以做成一个包装纸盒,那么能否将这些白卡纸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做盒身,一部分做盒底盖,使做成的盒身和盒底盖正好配套?请你设计一种分法.按以下步骤展开问题的讨论:(l)学生独立思考,构建数学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