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和方剂的基本知识ppt
合集下载
中医护理学课件第3章第4节药物护理1中药及方剂基本知识

中药的性能
(一)中药的性能 1.四气五味(2)五味:酸: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一般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的药物多具有酸味。酸味药多用于治疗体虚多汗、久咳久泻、遗精遗尿、崩漏带下等证。如五味子收敛止汗,乌梅敛肺止咳,山茱萸涩精止遗,五倍子涩肠止泻等。
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用法
(二)中药的用法 1.配伍相恶: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使其作用减弱,甚至消失。如人参恶莱菔子,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生姜恶黄芩,黄芩能减弱生姜的温胃止呕作用。相反:两种药物配伍应用后,产生毒性或副作用。如贝母反乌头,甘草反甘遂等,详见用药禁忌“十八反”“十九畏”。
中药的用法
中药的用法
(二)中药的用法 1.配伍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减轻或消除。如生姜可以抑制半夏的副作用,称之为半夏畏生姜;再如熟地畏砂仁,砂仁可以减轻熟地滋腻碍胃的副作用。相杀:一种药物能够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生姜杀半夏毒,防风杀砒霜毒,绿豆杀巴豆毒。相畏、相杀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药物的副作用受到抑制或被消除,是一种配伍关系的两种不同提法。
中药的用法
(二)中药的用法 2.用药禁忌 (2)妊娠用药禁忌:妊娠期间使用药物必须十分注意,凡是能损害胎元以致引起坠胎的药物,均应作为妊娠用药的禁忌。根据药物对胎元损害程度的不同,又可分为禁用药和慎用药两类。禁用药多是毒性较强、药性猛烈的药物,如斑蝥、水蛭、虻虫、莪术、三棱、麝香、雄黄、牵牛、蟾酥、马钱子、巴豆、大戟、芫花、商陆等;慎用药则主要是祛瘀通经、行气破滞、攻下导积、辛热滑利之品,如桃仁、红花、乳香、没药、枳实、大黄、附子、肉桂等。凡禁用药绝对不能使用,慎用药可根据病情慎重选择,掌握剂量与疗效及炮制与配伍,尽量避免药物对胎儿及孕妇造成伤害。
中药方剂基础知识精品PPT课件

的癫痫、瘿瘤、瘰疬、中风痰迷等病证; 止咳平喘药:用于外感、内伤所致肺失宣降的咳喘证 包括 半夏、桔梗、川贝母、瓜蒌、苦杏仁、
药物的归经与性味的关系 如:
药物 性味 归经 应用 黄芩 苦寒 肺经 清上焦肺火 黄连 苦寒 胃经 清中焦胃火 黄柏 苦寒 肾经 清下焦相火
(四)升降浮沉
药性
是药物作用于人体的四种势趋。 病势(例)
升 ——上升提举
中气下陷
降 ——下达降逆
咳嗽气喘
浮 ——向外发散
风寒束肺
沉 ——向内收敛
久泻久咳
二、中药的用法
四、芳 香 化 湿 药
定义
凡具化湿运脾,以祛除湿邪为主要作 用,治疗水湿停聚的药物称之。
应用
适用于湿犯中焦所致的脘腹痞满、食少倦 怠、呕恶泄泻等病证。
包括 藿香、苍术、厚朴、砂仁等。
五、利 水 渗 湿 药
定义
凡具通利水道,渗泄水湿,治疗水湿停 聚的药物称之。
应用
用于水湿停聚所致水肿胀满、小便不利 等病证。
软坚 散结 泻下
渗湿 利尿
如: 性 味 功效 应用 寒凉 苦 清热泄火 实热内盛
寒凉 甘 清热滋阴 阴虚内热 温热 甘 散寒助阳 阳虚内寒 温热 甘、辛 温阳散寒 阳虚内寒
活血止痛 寒湿痹痛
(三)归经:
药物对某经(脏腑或经络)有着特殊 的作用,而对其他经作用较少,甚至无作 用,这种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作用称归经。
2、增减药量 —可使方剂的配伍关系
及功用、主治发生改变
如: 大黄
厚朴
枳实
小承气汤
大黄:厚朴 2:1
厚朴三物汤
大黄:厚朴 1:2
功用:泻火通便 主治:热结便秘
功用:行气除满 主治:气滞腹胀
药物的归经与性味的关系 如:
药物 性味 归经 应用 黄芩 苦寒 肺经 清上焦肺火 黄连 苦寒 胃经 清中焦胃火 黄柏 苦寒 肾经 清下焦相火
(四)升降浮沉
药性
是药物作用于人体的四种势趋。 病势(例)
升 ——上升提举
中气下陷
降 ——下达降逆
咳嗽气喘
浮 ——向外发散
风寒束肺
沉 ——向内收敛
久泻久咳
二、中药的用法
四、芳 香 化 湿 药
定义
凡具化湿运脾,以祛除湿邪为主要作 用,治疗水湿停聚的药物称之。
应用
适用于湿犯中焦所致的脘腹痞满、食少倦 怠、呕恶泄泻等病证。
包括 藿香、苍术、厚朴、砂仁等。
五、利 水 渗 湿 药
定义
凡具通利水道,渗泄水湿,治疗水湿停 聚的药物称之。
应用
用于水湿停聚所致水肿胀满、小便不利 等病证。
软坚 散结 泻下
渗湿 利尿
如: 性 味 功效 应用 寒凉 苦 清热泄火 实热内盛
寒凉 甘 清热滋阴 阴虚内热 温热 甘 散寒助阳 阳虚内寒 温热 甘、辛 温阳散寒 阳虚内寒
活血止痛 寒湿痹痛
(三)归经:
药物对某经(脏腑或经络)有着特殊 的作用,而对其他经作用较少,甚至无作 用,这种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作用称归经。
2、增减药量 —可使方剂的配伍关系
及功用、主治发生改变
如: 大黄
厚朴
枳实
小承气汤
大黄:厚朴 2:1
厚朴三物汤
大黄:厚朴 1:2
功用:泻火通便 主治:热结便秘
功用:行气除满 主治:气滞腹胀
方药基础知识PPT课件

涩
• 与酸味药作用相似。 • 常用于治虚汗、泄 泻、尿频、遗精、 滑精、出血等证。
– 如芡实、罂粟壳等。 – 一般将涩味与酸味 并列。
• 四气和五味有着密切的关系。 • 一般而言,气味相同的药物,大多作用相近。
– 如辛温药物多能发散风寒,甘温药物多能补气助阳;
• 气味不同的药物,则作用各异。
– 如黄连苦寒,可清热燥湿,党参甘温,则补中益气;
中药的性能,是对中药作用的基本性 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是中药理论的核心。
(一)四气五味
• 药物具有“性”和“味”,其中“性” 又称为“气”。 • 四气五味是中药药性基本理论之一,是 药物性能的重要标志。
1.四气
• 四气又称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 寒性和凉性药物,具有清热泄火、凉血解毒作用。
方剂是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择 适当的药物,确定剂量、用法,按照组 成原则,妥善配伍而成。 方剂是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辨证论治的主要工具。
方剂通过对药物的合理配伍组合, 可以增强或改变药物原有的功用,调其 偏性,制其毒性,消除或减缓其对人体 的不利因素,从而以综合的作用发挥更 好的治疗效果。
– 如人参、熟地、甘草等。
酸
• 能收、能涩,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 常用于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肠滑、 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等 证。 • 一般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 固精缩尿、固崩止带的药物多具有酸味。
– 如五味子、乌梅、金樱子等。
苦
• 能泄、能燥、能坚,具有清热泄火、降泻气逆、 通泻大便、燥湿祛湿、泄火存阴等作用。 • 常用于治疗热证、火证、实证喘咳、呕恶、便 秘、湿证、阴虚火旺等证。 • 一般清热泄火、降气平喘、降逆止呕、通利大 便、清热燥湿、泻火存阴的药物多具有苦味。
中药方剂基础知识 PPT课件

降的作用。 ▪ 一般来说,花、叶、枝、皮等质地较轻的药物多主升浮; ▪ 果实、种子、贝壳、矿物等质地较重的药物多主沉降。
归经
13.2.5 毒性
▪ 认识药物的毒性可了解药物作用的峻缓, 可有效地防止药物中毒,并通过炮制、配 伍、制剂等手段减轻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 用,以保证用药安全。
二、中药的用法
证候禁忌
药的本身无害,只是对某些人群或证 候有害。根据药物的寒热温凉、归经,与 人体体质、疾病证型来判断。
妊娠禁忌
禁用:大多系剧毒药,或药性作用峻猛之 品,及堕胎作用较强的药。如水银、砒 霜、雄黄、轻粉、斑蝥、马钱子、蟾酥、 川乌、草乌、藜芦、胆矾、瓜蒂、巴豆、 甘遂、大戟、芫花、牵牛子、商陆、麝 香、干漆、水蛭、虻虫、三棱、莪术等。
原 则
佐药 佐助药:协君臣,治兼证 佐药 佐制药:除或减毒、烈性
使药 反佐药:药性相反而治疗相成
使药 引经药: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
调和药:调和诸药
如:
君药:麻黄 麻 黄 臣药:桂枝 汤
发汗解表
辛温,归肺经
宣肺平喘
佐君药治主证
治兼证
苦温,归肺经
感
风 使药:甘草 缓中,调和 制约麻、桂
• “十八反歌”: 本草明言十八反, 半蒌贝蔹及攻乌, 藻戟遂芫俱战草, 诸参辛芍叛藜芦。
十八反
• 共载相反中药18种,即: 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及、白蔹 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 藜芦反人参、丹参、玄参、沙参、细辛、芍药
十九畏
• 歌诀首见于明·刘纯《医经小学》 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顺逆,炮槛炙博莫相依。
归经
13.2.5 毒性
▪ 认识药物的毒性可了解药物作用的峻缓, 可有效地防止药物中毒,并通过炮制、配 伍、制剂等手段减轻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 用,以保证用药安全。
二、中药的用法
证候禁忌
药的本身无害,只是对某些人群或证 候有害。根据药物的寒热温凉、归经,与 人体体质、疾病证型来判断。
妊娠禁忌
禁用:大多系剧毒药,或药性作用峻猛之 品,及堕胎作用较强的药。如水银、砒 霜、雄黄、轻粉、斑蝥、马钱子、蟾酥、 川乌、草乌、藜芦、胆矾、瓜蒂、巴豆、 甘遂、大戟、芫花、牵牛子、商陆、麝 香、干漆、水蛭、虻虫、三棱、莪术等。
原 则
佐药 佐助药:协君臣,治兼证 佐药 佐制药:除或减毒、烈性
使药 反佐药:药性相反而治疗相成
使药 引经药: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
调和药:调和诸药
如:
君药:麻黄 麻 黄 臣药:桂枝 汤
发汗解表
辛温,归肺经
宣肺平喘
佐君药治主证
治兼证
苦温,归肺经
感
风 使药:甘草 缓中,调和 制约麻、桂
• “十八反歌”: 本草明言十八反, 半蒌贝蔹及攻乌, 藻戟遂芫俱战草, 诸参辛芍叛藜芦。
十八反
• 共载相反中药18种,即: 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及、白蔹 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 藜芦反人参、丹参、玄参、沙参、细辛、芍药
十九畏
• 歌诀首见于明·刘纯《医经小学》 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顺逆,炮槛炙博莫相依。
《中药方剂》课件

主要用于利水消肿,治疗水湿内停证。
VS
详细描述利水渗ຫໍສະໝຸດ 药能利水消肿,治疗水湿内停所 致的证候,如水肿、泄泻等。常见的利水 渗湿药有茯苓、泽泻、车前子等。
止血药
总结词
主要用于止血,治疗各种出血证。
详细描述
止血药能收敛止血,治疗各种出血证,如咯血、吐血、便血等。常见的止血药有白及、 三七、艾叶等。
活血化瘀药
十九畏
指中药配伍中的另一种禁忌情况,即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配伍后 会产生化学反应,降低药效或产生毒副作用。
妊娠用药禁忌
指孕妇在怀孕期间应避免使用的药物,因为这些药物可能会对胎儿 造成不良影响。
中药方剂的剂量与换算
中药剂量
指中药在处方中的用量,通常以克为单位。不同中药的 剂量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总结词
主要用于活血化瘀,治疗瘀血阻滞证。
详细描述
活血化瘀药能活血化瘀,治疗瘀血阻滞所致 的证候,如痛经、跌打损伤等。常见的活血 化瘀药有丹参、红花、川芎等。
化痰止咳平喘药
总结词
主要用于化痰止咳平喘,治疗痰多咳嗽气喘 。
详细描述
化痰止咳平喘药能化痰止咳平喘,治疗痰多 咳嗽气喘等证候。常见的化痰止咳平喘药有
中药方剂的未来展望
中药方剂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前景
中药方剂在现代医学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尤其在慢性病、疑难杂症 等领域,中药方剂具有独特的疗效和优势。随着现代医学对中药方剂的 深入研究,其应用范围将进一步扩大。
中药方剂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将更加规范化和标准化,通过制定科学的 质量标准和控制方法,确保中药方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03
中药方剂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与应用,有助于弘扬中医药文化、推动世界卫生 健康事业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国家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VS
详细描述利水渗ຫໍສະໝຸດ 药能利水消肿,治疗水湿内停所 致的证候,如水肿、泄泻等。常见的利水 渗湿药有茯苓、泽泻、车前子等。
止血药
总结词
主要用于止血,治疗各种出血证。
详细描述
止血药能收敛止血,治疗各种出血证,如咯血、吐血、便血等。常见的止血药有白及、 三七、艾叶等。
活血化瘀药
十九畏
指中药配伍中的另一种禁忌情况,即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配伍后 会产生化学反应,降低药效或产生毒副作用。
妊娠用药禁忌
指孕妇在怀孕期间应避免使用的药物,因为这些药物可能会对胎儿 造成不良影响。
中药方剂的剂量与换算
中药剂量
指中药在处方中的用量,通常以克为单位。不同中药的 剂量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总结词
主要用于活血化瘀,治疗瘀血阻滞证。
详细描述
活血化瘀药能活血化瘀,治疗瘀血阻滞所致 的证候,如痛经、跌打损伤等。常见的活血 化瘀药有丹参、红花、川芎等。
化痰止咳平喘药
总结词
主要用于化痰止咳平喘,治疗痰多咳嗽气喘 。
详细描述
化痰止咳平喘药能化痰止咳平喘,治疗痰多 咳嗽气喘等证候。常见的化痰止咳平喘药有
中药方剂的未来展望
中药方剂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前景
中药方剂在现代医学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尤其在慢性病、疑难杂症 等领域,中药方剂具有独特的疗效和优势。随着现代医学对中药方剂的 深入研究,其应用范围将进一步扩大。
中药方剂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将更加规范化和标准化,通过制定科学的 质量标准和控制方法,确保中药方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03
中药方剂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与应用,有助于弘扬中医药文化、推动世界卫生 健康事业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国家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中药与方剂基本知识ppt课件

认识药物的毒性可了解药物作用的峻缓, 可有效地防止药物中毒,并通过炮制、配 伍、制剂等手段减轻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 用,以保证用药安全。
16
17
18
妊娠禁忌
在妇女妊娠期间,有些药物具有损害胎儿或堕胎 的副作用,这些药物属于妊娠用药禁忌。
根据药物副作用的大小不同,分禁用药和慎用药 两类。
36
酒剂
是以酒为溶媒,一般以白酒或黄酒浸制药 物,或加温隔水炖同煮,去渣取液供内服 或外用。又称药酒,古称酒醴。
37
丹剂
多指用含汞、硫黄等矿物药,经加热升华 而成的剂量小,作用大的一种化合制剂。 分内服和外用两种。临床上把某些较贵重 的药物,或有特殊功效的药物制剂,亦称 之为丹,因此丹剂没有固定剂型。
服药时间: 补虚药宜饭前服;消食药或对胃有刺激作用的药物宜饭后服;泻下药、
驱虫药宜空腹服;安神药、涩精止遗药、缓下药宜睡前服;截疟药于 发作前两小时服;急性病不拘时服,慢性病应定时服。
39
32
糖浆剂
是将药物煎煮去渣取汁浓缩后,加入适量 蔗糖溶解制成的药物水溶液。
33
冲剂
是将药材提取物加适量赋形剂或部分药物 细粉制成的干燥颗粒状散剂。
34
片剂
片剂是将中药加工或提炼后与辅料混合, 压制成圆片状的剂型。
35
注射剂
亦称针剂,是将药物经过提取、精制、配 制等步骤而制成的灭菌溶液、无菌混悬液 或供配制成液体的无菌粉末,供皮下、肌 肉、静脉注射的一种制剂。
膻发物及辛辣刺激性食品。 药不宜与茶同服,人参忌与萝卜服用等。
20
方剂
方剂的组成原则 组成方剂的药物可按其在方剂中所起的作
用分为君药、臣药、佐药、使药,称之为 君、臣、佐、使。
16
17
18
妊娠禁忌
在妇女妊娠期间,有些药物具有损害胎儿或堕胎 的副作用,这些药物属于妊娠用药禁忌。
根据药物副作用的大小不同,分禁用药和慎用药 两类。
36
酒剂
是以酒为溶媒,一般以白酒或黄酒浸制药 物,或加温隔水炖同煮,去渣取液供内服 或外用。又称药酒,古称酒醴。
37
丹剂
多指用含汞、硫黄等矿物药,经加热升华 而成的剂量小,作用大的一种化合制剂。 分内服和外用两种。临床上把某些较贵重 的药物,或有特殊功效的药物制剂,亦称 之为丹,因此丹剂没有固定剂型。
服药时间: 补虚药宜饭前服;消食药或对胃有刺激作用的药物宜饭后服;泻下药、
驱虫药宜空腹服;安神药、涩精止遗药、缓下药宜睡前服;截疟药于 发作前两小时服;急性病不拘时服,慢性病应定时服。
39
32
糖浆剂
是将药物煎煮去渣取汁浓缩后,加入适量 蔗糖溶解制成的药物水溶液。
33
冲剂
是将药材提取物加适量赋形剂或部分药物 细粉制成的干燥颗粒状散剂。
34
片剂
片剂是将中药加工或提炼后与辅料混合, 压制成圆片状的剂型。
35
注射剂
亦称针剂,是将药物经过提取、精制、配 制等步骤而制成的灭菌溶液、无菌混悬液 或供配制成液体的无菌粉末,供皮下、肌 肉、静脉注射的一种制剂。
膻发物及辛辣刺激性食品。 药不宜与茶同服,人参忌与萝卜服用等。
20
方剂
方剂的组成原则 组成方剂的药物可按其在方剂中所起的作
用分为君药、臣药、佐药、使药,称之为 君、臣、佐、使。
中医学中药与方剂基础知识ppt课件

13
(4)苦
1)能泄 -如大黄治疗热结便秘(泻热通便); 杏仁治疗肺气上逆的喘咳(降肺气止 咳平喘); 黄连治疗热盛心烦(清热泄火)
2)能燥-如苍术治疗湿证(燥湿) 3)能坚阴-如黄柏、知母清湿热、泻火存
阴(坚阴)
14
(5)咸
1)软坚散结-如瓦楞子、牡蛎治疗瘰疬痰 核(淋巴结结核、皮下脂肪瘤) 、痞块(泛
18
2.与药物气味质地轻重的关系
辛甘、温热-升浮, 酸苦咸寒凉-沉降 质地轻-升浮 “诸花皆升,旋覆独降” 质地重-沉降 “诸子皆降,苍耳独升”
• 3.与炮制、配伍的关系
• 酒炒-升,盐炒-下行 • 姜汁炒-散,醋炒-收敛 • 少数升浮药配多数沉降药,随之下降 • 少数沉降药配多数升浮药,随之上升
11
(1)辛
1)能散-发散 如麻黄、薄荷治疗表证(发散解表)
2)能行-行气、行血 如木香行气治疗气滞, 川芎活血治疗血瘀
(2)甘
1) 补益-如人参、熟地治疗虚证 2)和中-如甘草调和方中药物的药性 3)缓急-如甘草治疗痉挛疼痛(缓急止痛
12
(3)酸
-能收,能涩(收敛、固涩) • 如五味子治疗出虚汗(敛汗) • 山茱萸、金樱子治疗遗精(涩精、固精) • 乌梅、五倍子治疗泄泻(止泻)
2) 《伤寒杂病论》-方314首,“方书之祖” 3) 《神农本草经》-“君臣佐使” 4) 晋·葛洪《肘后备急方》 5) 唐·孙思邈《千金方》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46
6) 宋·《太平惠民和济局方》-方788首, 第一部政府编制的成药药典
7) 宋·薛己《内科摘要》 8) 金·《伤寒明理论药方论》-开方论之
如桃仁、红花、乳香、没药、王不留行、 大黄、附子、枳实、干姜、肉桂、天南星、 牛膝等
(4)苦
1)能泄 -如大黄治疗热结便秘(泻热通便); 杏仁治疗肺气上逆的喘咳(降肺气止 咳平喘); 黄连治疗热盛心烦(清热泄火)
2)能燥-如苍术治疗湿证(燥湿) 3)能坚阴-如黄柏、知母清湿热、泻火存
阴(坚阴)
14
(5)咸
1)软坚散结-如瓦楞子、牡蛎治疗瘰疬痰 核(淋巴结结核、皮下脂肪瘤) 、痞块(泛
18
2.与药物气味质地轻重的关系
辛甘、温热-升浮, 酸苦咸寒凉-沉降 质地轻-升浮 “诸花皆升,旋覆独降” 质地重-沉降 “诸子皆降,苍耳独升”
• 3.与炮制、配伍的关系
• 酒炒-升,盐炒-下行 • 姜汁炒-散,醋炒-收敛 • 少数升浮药配多数沉降药,随之下降 • 少数沉降药配多数升浮药,随之上升
11
(1)辛
1)能散-发散 如麻黄、薄荷治疗表证(发散解表)
2)能行-行气、行血 如木香行气治疗气滞, 川芎活血治疗血瘀
(2)甘
1) 补益-如人参、熟地治疗虚证 2)和中-如甘草调和方中药物的药性 3)缓急-如甘草治疗痉挛疼痛(缓急止痛
12
(3)酸
-能收,能涩(收敛、固涩) • 如五味子治疗出虚汗(敛汗) • 山茱萸、金樱子治疗遗精(涩精、固精) • 乌梅、五倍子治疗泄泻(止泻)
2) 《伤寒杂病论》-方314首,“方书之祖” 3) 《神农本草经》-“君臣佐使” 4) 晋·葛洪《肘后备急方》 5) 唐·孙思邈《千金方》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46
6) 宋·《太平惠民和济局方》-方788首, 第一部政府编制的成药药典
7) 宋·薛己《内科摘要》 8) 金·《伤寒明理论药方论》-开方论之
如桃仁、红花、乳香、没药、王不留行、 大黄、附子、枳实、干姜、肉桂、天南星、 牛膝等
中药方剂学(全套课件299p)ppt课件

组成
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功效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典型解表方剂解析
主治
外感风寒表实证
组成
金银花、连翘、桔梗、薄荷等
典型解表方剂解析
功效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
温病初起
清热剂作用特点与分类
作用特点
清气分热 分类
清除里热 治疗里热证
清热剂作用特点与分类
01
清营凉血
02 03
清热解毒 清脏腑热
04
清虚热
天王补心丹
由生地黄、人参、丹参等 组成,功效滋阴清热,养 血安神,主治阴虚血少, 神志不安证。
酸枣仁汤
由酸枣仁、甘草、知母等 组成,功效养血安神,清 热除烦,主治肝血不足, 虚热内扰证。
THANKS
感谢观看
作用特点
祛湿剂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 水,通淋泄浊作用,治疗水湿为病的一 类方剂。
VS
分类
祛湿剂分为燥湿和胃、清热祛湿、利水渗 湿、温化寒湿、祛风胜湿五类。
典型祛湿方剂解析
平胃散
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主治湿滞脾胃证,脘 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 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 ,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分类方法
根据组成、功效、主治等不同角 度,方剂可分为多种类型,如解 表剂、清热剂、祛湿剂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法与方剂关系探讨
治法指导方剂
根据中医理论,治法是治疗疾病的总 体原则和方法,方剂是在治法指导下 针对具体病情的药物组合。
方剂体现治法
方剂的药物组成和配伍原则体现了中 医治法的精髓,是实现治法的重要手 段。
中药方剂学(全套课件299p)ppt 课件
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功效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典型解表方剂解析
主治
外感风寒表实证
组成
金银花、连翘、桔梗、薄荷等
典型解表方剂解析
功效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
温病初起
清热剂作用特点与分类
作用特点
清气分热 分类
清除里热 治疗里热证
清热剂作用特点与分类
01
清营凉血
02 03
清热解毒 清脏腑热
04
清虚热
天王补心丹
由生地黄、人参、丹参等 组成,功效滋阴清热,养 血安神,主治阴虚血少, 神志不安证。
酸枣仁汤
由酸枣仁、甘草、知母等 组成,功效养血安神,清 热除烦,主治肝血不足, 虚热内扰证。
THANKS
感谢观看
作用特点
祛湿剂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 水,通淋泄浊作用,治疗水湿为病的一 类方剂。
VS
分类
祛湿剂分为燥湿和胃、清热祛湿、利水渗 湿、温化寒湿、祛风胜湿五类。
典型祛湿方剂解析
平胃散
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主治湿滞脾胃证,脘 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 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 ,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分类方法
根据组成、功效、主治等不同角 度,方剂可分为多种类型,如解 表剂、清热剂、祛湿剂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法与方剂关系探讨
治法指导方剂
根据中医理论,治法是治疗疾病的总 体原则和方法,方剂是在治法指导下 针对具体病情的药物组合。
方剂体现治法
方剂的药物组成和配伍原则体现了中 医治法的精髓,是实现治法的重要手 段。
中药方剂学(全套课件299p)ppt 课件
中药与方剂课件pptx

紫苏
发汗解表,行气宽中。
生姜
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 咳。
清热类中药
石膏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知母
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栀子
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夏枯草
清热泻火,明目,散结消肿。
祛湿类中药
茯苓
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苍术
燥湿健脾,祛风散寒。
薏苡仁
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排脓,解毒散 结。
厚朴
燥湿消痰,下气除满。
五味
指中药的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辛味药物多具有发散、行气的作用;甘 味药物多具有补益、和中的作用;酸味药物多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苦味药物 多具有清热、燥湿的作用;咸味药物多具有软坚散结的作用。
中药归经与配伍
归经
指中药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因而对这些部位的病变起着主 要或特殊的治疗作用。如肺经病变常用桑叶、菊花等药物治疗。
方剂药理作用机制
方剂的药理作用机制复杂多样,包括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组织修复等多个方面。
方剂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通过对方剂药理作用的研究,可以为方剂的临床应用提供 科学依据,指导方剂的合理用药和配伍。
中药与方剂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势
个体化治疗
中药和方剂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进行个体化治疗, 提高治疗效果。
中药药理作用特点
中药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药理作用特 点,能够调节机体多个系统和器官的功能,达到 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药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通过对中药药理作用的研究,可以为中药的临床 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指导中药的合理用药和配伍 。
方剂药理作用研究
中药与方剂—方剂的基本知识(中医基础课件)

治法
•
早在《黄帝内经》里就记载有很多关于治法的理
论和具体方法。到了《伤寒杂病论》时,张仲景创立了
六经辨证一整套中医辨证论治的体系,从而大大的丰富
和提高了治法的内容。以后,许多后世医家又创立了很
多新的治法。但这么多的治疗方法,一般可概括为汗、
吐、和、下、温、清、消、补八法。
“八法”的内容
• 1.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 等作用,是在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类 治法。
1.增强药力—增效
•
功用相近的药物配伍,能增强治疗作用,
这种配伍方法在组方运用中较为常用。这也是我
们常说的“对药”,如:桑叶、菊花,共同能增
强疏散风热、清热解毒的作用;桃仁、红花,同
用增强活血祛瘀的功用。
2.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减毒
•
“是药三分毒”。中药也有毒副作用,通过药物
相互配伍能降低、减弱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如:
①随证加减:在主药和主证不变的情况下,
加入某些与病情相适应的药物,根据次要症状或兼 证变化而进行加减,即减去某些与病情不相适应的 药物,根据病人的实际病情加入相适应的药物。
②增减方中药味,主药、主证随之改变,方
名亦变。
如:桂枝汤+饴糖(主药)、倍芍药→小建中汤
麻黄汤去桂枝+石膏→麻杏石甘汤(主证变了), 是在主药不变的前提下,随着配伍药物的不同,而 出现不同的方名、功效、主治等。
中药的煎煮方法
• 首 次: 加凉水没过手背,泡30-60分钟, 大火烧开,小火煮20分钟,出汤。
作用,常相互需求而增强某种疗效。如:中
医常说“附子无姜不热”,附子与干姜配伍,
能增强温壮阳气的功效
4.控制多功用单味中药的发挥方向
中药方剂学-ppt课件精选全文

❖ 根据证的不同,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和 扶正解表。
❖ 禁忌症:麻疹已透,疮疡已溃,虚性水肿,吐泻失 水,热病后期津液亏损
❖ 解表剂不宜久煎,服药发汗后注意避风寒。
第一节 辛温解表剂
❖ 麻黄汤 ❖ 麻黄9克 桂枝6克 杏仁6克 甘草3克 ❖ 用法:先煎麻黄去沫,再与余药同煎,温服 ❖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症见发热恶寒,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 (三)下法:通过泻下通便以祛除里实 病邪的方法,适用于实邪积滞胃肠,大 便不通,燥屎内结,以及痰饮、瘀血、 积水等邪正俱实之证。
❖ 方解:
❖ 君药:香薷—辛温芳香,既能散肌表寒 邪,又能宣肺利水
❖ 臣药:厚朴—苦温,除湿散满而解胸闷 ❖ 佐药:扁豆—祛暑和脾化湿,升清降浊,
治吐泻
可使表邪解而寒湿除,气机畅则腹痛消, 升降调则吐泻止
第二节 辛凉解表剂
❖ 适用于外感风热,邪在卫分 ❖ 桑菊饮
❖ 冬桑叶9克 菊花6克 杏仁6克 ❖ 桔梗6克 甘草3克 薄荷3克(后下) ❖ 连翘6克 芦根12克
❖ (六)重剂:用重镇之品,治疗心神浮 越、惊悸不宁证
❖ (七)滑剂:用滑利之品,治疗膀胱、 尿道结石
❖ (八)涩剂:用收涩之品,治疗自汗、 盗汗、遗精、遗尿、泻泄、崩漏带下等 久病滑脱之证
❖ (九)燥剂:用燥湿之品,治疗水肿腹 胀、小便不利等水湿内停之证
❖ 禁忌症:麻疹已透,疮疡已溃,虚性水肿,吐泻失 水,热病后期津液亏损
❖ 解表剂不宜久煎,服药发汗后注意避风寒。
第一节 辛温解表剂
❖ 麻黄汤 ❖ 麻黄9克 桂枝6克 杏仁6克 甘草3克 ❖ 用法:先煎麻黄去沫,再与余药同煎,温服 ❖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症见发热恶寒,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 (三)下法:通过泻下通便以祛除里实 病邪的方法,适用于实邪积滞胃肠,大 便不通,燥屎内结,以及痰饮、瘀血、 积水等邪正俱实之证。
❖ 方解:
❖ 君药:香薷—辛温芳香,既能散肌表寒 邪,又能宣肺利水
❖ 臣药:厚朴—苦温,除湿散满而解胸闷 ❖ 佐药:扁豆—祛暑和脾化湿,升清降浊,
治吐泻
可使表邪解而寒湿除,气机畅则腹痛消, 升降调则吐泻止
第二节 辛凉解表剂
❖ 适用于外感风热,邪在卫分 ❖ 桑菊饮
❖ 冬桑叶9克 菊花6克 杏仁6克 ❖ 桔梗6克 甘草3克 薄荷3克(后下) ❖ 连翘6克 芦根12克
❖ (六)重剂:用重镇之品,治疗心神浮 越、惊悸不宁证
❖ (七)滑剂:用滑利之品,治疗膀胱、 尿道结石
❖ (八)涩剂:用收涩之品,治疗自汗、 盗汗、遗精、遗尿、泻泄、崩漏带下等 久病滑脱之证
❖ (九)燥剂:用燥湿之品,治疗水肿腹 胀、小便不利等水湿内停之证
第七章中药和方剂1精品PPT课件

7.相反:就是两种药物同用能产生剧烈的毒副作 用。如甘草反甘遂。
三、方剂的制方
❖ ㈠组成原则
❖组方原则最早见于《内经》 ❖组方原则即“君、臣、佐、使”
君药
❖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 作用的药物。君药是首要的, 是不可缺少的组成的部分。
臣药 ❖一、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
或主证的药物。
二、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 用的药物。
⑵配伍 升浮药+较多沉降药——升浮 制约
沉降药+较多升浮药——沉降 抑制 ⑶药材质地
植物药的花、叶、果实及根梢
贝类药和矿物药 诸花皆升,旋覆独降,诸子皆降,蔓荆独升
㈣归经
1,归经:是表示药物的作用部位,用以表示 中药功效对人体脏腑、经络等部位的选择 性。
“归”:指药物作用的归属,药物对人体不同 部位具有选择性走向。 “经”:脏腑经络及其有关组织的概称。
毒性反应对人体的危害性较大,甚至危机生命。
2,影响毒性的因素 ⑴剂量大小——药物毒性反应的发生和危
害的轻重,主要取决于用量的大小。
如: 砒霜,使用量在中毒量下,不会导致 中毒 无毒药物,人参,用量过大,会导致中毒, 甚至死亡
⑵药材品种 ⑶药材质量 ⑷炮制方法 ⑸配伍
3,正确对待中药的毒性
(1)防止两种片面性
佐药
❖一、佐助药 即协助君药、臣药以加 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的兼证。
❖二、佐制药 即用以消除或减缓君、 臣药的毒性与烈性 。
❖三、反佐药 即根据病性需要,用与 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 作用于的药物。
使药
❖一、引经药 即能引方中 诸药以达病所。 二、调和药 即具有调和 诸药作用的药物。
3.相使:就是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 两药合用,辅药可以提高主药的功效。
三、方剂的制方
❖ ㈠组成原则
❖组方原则最早见于《内经》 ❖组方原则即“君、臣、佐、使”
君药
❖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 作用的药物。君药是首要的, 是不可缺少的组成的部分。
臣药 ❖一、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
或主证的药物。
二、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 用的药物。
⑵配伍 升浮药+较多沉降药——升浮 制约
沉降药+较多升浮药——沉降 抑制 ⑶药材质地
植物药的花、叶、果实及根梢
贝类药和矿物药 诸花皆升,旋覆独降,诸子皆降,蔓荆独升
㈣归经
1,归经:是表示药物的作用部位,用以表示 中药功效对人体脏腑、经络等部位的选择 性。
“归”:指药物作用的归属,药物对人体不同 部位具有选择性走向。 “经”:脏腑经络及其有关组织的概称。
毒性反应对人体的危害性较大,甚至危机生命。
2,影响毒性的因素 ⑴剂量大小——药物毒性反应的发生和危
害的轻重,主要取决于用量的大小。
如: 砒霜,使用量在中毒量下,不会导致 中毒 无毒药物,人参,用量过大,会导致中毒, 甚至死亡
⑵药材品种 ⑶药材质量 ⑷炮制方法 ⑸配伍
3,正确对待中药的毒性
(1)防止两种片面性
佐药
❖一、佐助药 即协助君药、臣药以加 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的兼证。
❖二、佐制药 即用以消除或减缓君、 臣药的毒性与烈性 。
❖三、反佐药 即根据病性需要,用与 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 作用于的药物。
使药
❖一、引经药 即能引方中 诸药以达病所。 二、调和药 即具有调和 诸药作用的药物。
3.相使:就是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 两药合用,辅药可以提高主药的功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9:46
1.炮制目的
❖ (1)使药物纯净,用量准确,便于贮存。 ❖ (2)消除或降低药物的毒性、烈性和副作用。 ❖ (3)改变药物性能,增强或改变疗效。 ❖ (4)便于制剂、煎服和贮存。 ❖ (5)矫味矫臭,便于服用。
-
19:46
2.炮制方法
❖ 中药炮制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修制法、 水制法、火制法、水火共制法和其他制法。
7.涩味 能收敛固涩。涩味与酸味作用基本 相同,故酸涩并称。但涩味与酸味有不同之
处,涩味不具有酸味的生津、开胃、消食、 : ❖ 升降浮沉反映药物对人体作用的趋向性,
是说明药物性质的概念之一。是药物作用的 定向概念。
❖ 升——上升提举 作用趋势向上 ❖ 降——下达降逆 作用趋势向下。 ❖ 浮——向外发散 作用趋势向外(向上)。 ❖ 沉——向内收敛固藏、泄利二便,作用趋势
①甘补:甘味有补益的作用。治疗虚证。
②甘和:甘味有和中、调和诸药的作用。治 疗脾胃不和证,入复方调和诸药。
③甘缓:甘味有缓急止痛、缓解毒性的作用。 治疗腹部或四肢挛急疼痛、药物或食物中 毒。
另外,甘味还有滋润的作用,能润燥。
(3)酸味 能收——收敛, 能涩——固涩既具有收敛固涩作用。
可用于正虚无邪之滑脱不禁诸证。 另外,酸味药还具有生津、开胃、消食、 安蛔等作用
中药和方剂基本知识
学习目标
❖ 1.掌握中药的性能和用法的基本内容 ❖ 2.掌握方剂的组成及其变化 ❖ 3.了解中医的各种剂型及其特点
19:46
中药的炮制
❖ 中药材在制备成各种剂型之前,进行必要 的加工处理,统称为炮制。 ❖ 炮制在古代叫做炮炙、修事或修治。药物 炮制与否或炮制方法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医 疗效果,更是确保用药安全而有效的重要措施。
二、五味
❖ 1、五味的含义: 指药物的真实滋味,包括辛、甘、酸、
苦、咸,五种基本滋味,以及药物的作用。 除五种基本滋味以外,还有淡味、涩味。习 惯上淡附于甘,涩附于酸,故称“五味”。
2 五味的作用
❖ (1)辛味 能散—— 发散
❖
能行—— 行气、行血
❖ ①辛散:辛味能发散,可解除侵于肌表的六淫之邪,
-
概述
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阐 述其药性并指导临床应用的传统药 物。它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 药及部分化学、生物制品类药物。 其中植物药占大多数,应用最广, 故古代将中药称为“本草”。
一、四气
❖ 1、四气的概念及起源 ❖ 四气:是指药物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又称“四性”。
❖ 起源: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序录“药有 酸 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
❖ 剧毒药物是指中毒剂量与治疗剂量比较接近, 或某些治疗量已达到中毒剂量范围,因此治 疗用药时安全系数小;也指毒性对机体组织 器官损害剧烈,可产生严重或不可逆的后果。
❖ “毒药”
广义:西汉以前,所有能治疗疾病的药物均称为 “毒药”
狭义:现代的毒药即为此义,指具有一定毒性的 药物。这些药物用的不当,就可能导致中毒。 2.中药毒性的分级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采用大毒、有毒、小毒三类 3.中毒常见的临床表现
有毒中药所含毒性成分有生物碱类、毒青类、毒 性蛋白类、萜与内酯类等的不同,作用于人体不同 的系统或器官组织如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 系统、消化道等等,而引起不同的症状。
盛,灼伤阴液者。坚阴是泻火的结果。苦味药通过泻 火消除了灼伤阴液的火热之邪,使得阴液得以保存, 故称之为“坚阴”、“存阴”。与苦泄有关,而非苦 味能补阴液。
5.咸味 能软——咸味有软坚散结的作用。 治疗瘰疬、瘿瘤。
能下——咸味有泻下的作用。便秘。
6.淡味 能渗、能利——即有渗利水湿的作 用。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小便不利等。
2、归经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归经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疗的 病证为依据。
3归经的应用 便于临床辨证用药、有助于区别功效相似
的药物,指导合理用药,提高用药的准确性。 还要注意结合其它药性。
五、毒性
❖ 1.毒性与“毒药”的概念:
❖ 毒性——药物的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产生的 不良影响及损害性。
❖ 毒药——一般指对机体发生化学火物理作用, 能损害机体,引起功能障碍、疾病甚至死亡 的物质。
❖ (4)苦味: 能泄、能燥、能坚 ❖ ①苦泄——含义有三 ❖ 通泄—通实邪—如,泻下通便,治疗便秘。 ❖ 降泄—降逆气——如,降肺气、降胃气的咳喘、呕吐等。 ❖ 清泄—清火邪——如,清上焦之热、清中焦之热、清
下焦湿热等。 ❖ ②苦燥——即指燥湿作用。苦温药,苦温燥湿,用于
寒湿证;
苦寒药,苦寒燥湿,用于湿热证均属湿证。 ❖ ③坚阴——或称“存阴”,即泻火存阴,用于火热亢
向内(下)
❖ 2、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因素 ①四气五味 ②药物的质地轻重 ③炮制 ④配伍
掌握药物升降浮沉的药性,可以指导临床 正确的选择用药。
临床意义: ①顺其病位。
②逆其病势。
四、归经
❖ 1、概念: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 物作用部位,是重要性能的重要内容。
归——是药物作用的归属部位 经——是指经络与脏腑的统称,代表某一 经络或某一脏腑。
《素问·至真要大论》即有“寒者热之,热者寒 之”的论述。
2、四气的性质和程度上的差异 ❖ 寒(大寒、微寒)和凉——属阴 凉弱于寒
❖ 热(大热)和温(微温)——属阳 温弱于热
❖ 平性——指药物寒热界限不明显、药性平和、 作用较缓和的一类药,如党参、山药等,有 人认为实际上平性也有偏温偏凉的不同,如 甘草,性平,生用偏凉,炙用偏温,也是相 对而言,仍属于四气范畴。
具有发散表邪的作用。治疗表证。
❖ ②辛行:辛味能促进气血运行,故有行气、行血的 作用。治疗气滞血瘀证。
❖ ③辛香:辛味除能散能行之外,还有芳香、辟秽、 开窍的作用。治疗窍闭、湿滞中焦证等。
❖ “辛以润之”:如款冬花润肺止咳;菟丝子润养补 肺。
(2)甘味 能补——补益 能缓——缓急止痛 能和——调和药性、和中、解毒
❖ 3、四气确定的依据:
以药物所治疾病为依据;
凡能够减轻或消除阳热证的药物,属于寒性或凉性 药物。
凡能够减轻或消除阴寒证的药物,属于热性或温性 药物。
❖ 5四气的意义: 《素问·至真要大论》即有“寒者热之,热者
寒之” 《神农本草经》“药有寒热温凉四气”
阳热证——用寒凉药 阴寒证——用温热药 寒热错杂证——寒热药并用
19:46
1.炮制目的
❖ (1)使药物纯净,用量准确,便于贮存。 ❖ (2)消除或降低药物的毒性、烈性和副作用。 ❖ (3)改变药物性能,增强或改变疗效。 ❖ (4)便于制剂、煎服和贮存。 ❖ (5)矫味矫臭,便于服用。
-
19:46
2.炮制方法
❖ 中药炮制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修制法、 水制法、火制法、水火共制法和其他制法。
7.涩味 能收敛固涩。涩味与酸味作用基本 相同,故酸涩并称。但涩味与酸味有不同之
处,涩味不具有酸味的生津、开胃、消食、 : ❖ 升降浮沉反映药物对人体作用的趋向性,
是说明药物性质的概念之一。是药物作用的 定向概念。
❖ 升——上升提举 作用趋势向上 ❖ 降——下达降逆 作用趋势向下。 ❖ 浮——向外发散 作用趋势向外(向上)。 ❖ 沉——向内收敛固藏、泄利二便,作用趋势
①甘补:甘味有补益的作用。治疗虚证。
②甘和:甘味有和中、调和诸药的作用。治 疗脾胃不和证,入复方调和诸药。
③甘缓:甘味有缓急止痛、缓解毒性的作用。 治疗腹部或四肢挛急疼痛、药物或食物中 毒。
另外,甘味还有滋润的作用,能润燥。
(3)酸味 能收——收敛, 能涩——固涩既具有收敛固涩作用。
可用于正虚无邪之滑脱不禁诸证。 另外,酸味药还具有生津、开胃、消食、 安蛔等作用
中药和方剂基本知识
学习目标
❖ 1.掌握中药的性能和用法的基本内容 ❖ 2.掌握方剂的组成及其变化 ❖ 3.了解中医的各种剂型及其特点
19:46
中药的炮制
❖ 中药材在制备成各种剂型之前,进行必要 的加工处理,统称为炮制。 ❖ 炮制在古代叫做炮炙、修事或修治。药物 炮制与否或炮制方法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医 疗效果,更是确保用药安全而有效的重要措施。
二、五味
❖ 1、五味的含义: 指药物的真实滋味,包括辛、甘、酸、
苦、咸,五种基本滋味,以及药物的作用。 除五种基本滋味以外,还有淡味、涩味。习 惯上淡附于甘,涩附于酸,故称“五味”。
2 五味的作用
❖ (1)辛味 能散—— 发散
❖
能行—— 行气、行血
❖ ①辛散:辛味能发散,可解除侵于肌表的六淫之邪,
-
概述
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阐 述其药性并指导临床应用的传统药 物。它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 药及部分化学、生物制品类药物。 其中植物药占大多数,应用最广, 故古代将中药称为“本草”。
一、四气
❖ 1、四气的概念及起源 ❖ 四气:是指药物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又称“四性”。
❖ 起源: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序录“药有 酸 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
❖ 剧毒药物是指中毒剂量与治疗剂量比较接近, 或某些治疗量已达到中毒剂量范围,因此治 疗用药时安全系数小;也指毒性对机体组织 器官损害剧烈,可产生严重或不可逆的后果。
❖ “毒药”
广义:西汉以前,所有能治疗疾病的药物均称为 “毒药”
狭义:现代的毒药即为此义,指具有一定毒性的 药物。这些药物用的不当,就可能导致中毒。 2.中药毒性的分级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采用大毒、有毒、小毒三类 3.中毒常见的临床表现
有毒中药所含毒性成分有生物碱类、毒青类、毒 性蛋白类、萜与内酯类等的不同,作用于人体不同 的系统或器官组织如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 系统、消化道等等,而引起不同的症状。
盛,灼伤阴液者。坚阴是泻火的结果。苦味药通过泻 火消除了灼伤阴液的火热之邪,使得阴液得以保存, 故称之为“坚阴”、“存阴”。与苦泄有关,而非苦 味能补阴液。
5.咸味 能软——咸味有软坚散结的作用。 治疗瘰疬、瘿瘤。
能下——咸味有泻下的作用。便秘。
6.淡味 能渗、能利——即有渗利水湿的作 用。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小便不利等。
2、归经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归经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疗的 病证为依据。
3归经的应用 便于临床辨证用药、有助于区别功效相似
的药物,指导合理用药,提高用药的准确性。 还要注意结合其它药性。
五、毒性
❖ 1.毒性与“毒药”的概念:
❖ 毒性——药物的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产生的 不良影响及损害性。
❖ 毒药——一般指对机体发生化学火物理作用, 能损害机体,引起功能障碍、疾病甚至死亡 的物质。
❖ (4)苦味: 能泄、能燥、能坚 ❖ ①苦泄——含义有三 ❖ 通泄—通实邪—如,泻下通便,治疗便秘。 ❖ 降泄—降逆气——如,降肺气、降胃气的咳喘、呕吐等。 ❖ 清泄—清火邪——如,清上焦之热、清中焦之热、清
下焦湿热等。 ❖ ②苦燥——即指燥湿作用。苦温药,苦温燥湿,用于
寒湿证;
苦寒药,苦寒燥湿,用于湿热证均属湿证。 ❖ ③坚阴——或称“存阴”,即泻火存阴,用于火热亢
向内(下)
❖ 2、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因素 ①四气五味 ②药物的质地轻重 ③炮制 ④配伍
掌握药物升降浮沉的药性,可以指导临床 正确的选择用药。
临床意义: ①顺其病位。
②逆其病势。
四、归经
❖ 1、概念: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 物作用部位,是重要性能的重要内容。
归——是药物作用的归属部位 经——是指经络与脏腑的统称,代表某一 经络或某一脏腑。
《素问·至真要大论》即有“寒者热之,热者寒 之”的论述。
2、四气的性质和程度上的差异 ❖ 寒(大寒、微寒)和凉——属阴 凉弱于寒
❖ 热(大热)和温(微温)——属阳 温弱于热
❖ 平性——指药物寒热界限不明显、药性平和、 作用较缓和的一类药,如党参、山药等,有 人认为实际上平性也有偏温偏凉的不同,如 甘草,性平,生用偏凉,炙用偏温,也是相 对而言,仍属于四气范畴。
具有发散表邪的作用。治疗表证。
❖ ②辛行:辛味能促进气血运行,故有行气、行血的 作用。治疗气滞血瘀证。
❖ ③辛香:辛味除能散能行之外,还有芳香、辟秽、 开窍的作用。治疗窍闭、湿滞中焦证等。
❖ “辛以润之”:如款冬花润肺止咳;菟丝子润养补 肺。
(2)甘味 能补——补益 能缓——缓急止痛 能和——调和药性、和中、解毒
❖ 3、四气确定的依据:
以药物所治疾病为依据;
凡能够减轻或消除阳热证的药物,属于寒性或凉性 药物。
凡能够减轻或消除阴寒证的药物,属于热性或温性 药物。
❖ 5四气的意义: 《素问·至真要大论》即有“寒者热之,热者
寒之” 《神农本草经》“药有寒热温凉四气”
阳热证——用寒凉药 阴寒证——用温热药 寒热错杂证——寒热药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