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和方剂的基本知识ppt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9:46
1.炮制目的
❖ (1)使药物纯净,用量准确,便于贮存。 ❖ (2)消除或降低药物的毒性、烈性和副作用。 ❖ (3)改变药物性能,增强或改变疗效。 ❖ (4)便于制剂、煎服和贮存。 ❖ (5)矫味矫臭,便于服用。
-
19:46
2.炮制方法
❖ 中药炮制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修制法、 水制法、火制法、水火共制法和其他制法。
7.涩味 能收敛固涩。涩味与酸味作用基本 相同,故酸涩并称。但涩味与酸味有不同之
处,涩味不具有酸味的生津、开胃、消食、 : ❖ 升降浮沉反映药物对人体作用的趋向性,
是说明药物性质的概念之一。是药物作用的 定向概念。
❖ 升——上升提举 作用趋势向上 ❖ 降——下达降逆 作用趋势向下。 ❖ 浮——向外发散 作用趋势向外(向上)。 ❖ 沉——向内收敛固藏、泄利二便,作用趋势
①甘补:甘味有补益的作用。治疗虚证。
②甘和:甘味有和中、调和诸药的作用。治 疗脾胃不和证,入复方调和诸药。
③甘缓:甘味有缓急止痛、缓解毒性的作用。 治疗腹部或四肢挛急疼痛、药物或食物中 毒。
另外,甘味还有滋润的作用,能润燥。
(3)酸味 能收——收敛, 能涩——固涩既具有收敛固涩作用。
可用于正虚无邪之滑脱不禁诸证。 另外,酸味药还具有生津、开胃、消食、 安蛔等作用
中药和方剂基本知识
学习目标
❖ 1.掌握中药的性能和用法的基本内容 ❖ 2.掌握方剂的组成及其变化 ❖ 3.了解中医的各种剂型及其特点
19:46
中药的炮制
❖ 中药材在制备成各种剂型之前,进行必要 的加工处理,统称为炮制。 ❖ 炮制在古代叫做炮炙、修事或修治。药物 炮制与否或炮制方法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医 疗效果,更是确保用药安全而有效的重要措施。
二、五味
❖ 1、五味的含义: 指药物的真实滋味,包括辛、甘、酸、
苦、咸,五种基本滋味,以及药物的作用。 除五种基本滋味以外,还有淡味、涩味。习 惯上淡附于甘,涩附于酸,故称“五味”。
2 五味的作用
❖ (1)辛味 能散—— 发散

能行—— 行气、行血
❖ ①辛散:辛味能发散,可解除侵于肌表的六淫之邪,
-
概述
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阐 述其药性并指导临床应用的传统药 物。它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 药及部分化学、生物制品类药物。 其中植物药占大多数,应用最广, 故古代将中药称为“本草”。
一、四气
❖ 1、四气的概念及起源 ❖ 四气:是指药物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又称“四性”。
❖ 起源: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序录“药有 酸 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
❖ 剧毒药物是指中毒剂量与治疗剂量比较接近, 或某些治疗量已达到中毒剂量范围,因此治 疗用药时安全系数小;也指毒性对机体组织 器官损害剧烈,可产生严重或不可逆的后果。
❖ “毒药”
广义:西汉以前,所有能治疗疾病的药物均称为 “毒药”
狭义:现代的毒药即为此义,指具有一定毒性的 药物。这些药物用的不当,就可能导致中毒。 2.中药毒性的分级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采用大毒、有毒、小毒三类 3.中毒常见的临床表现
有毒中药所含毒性成分有生物碱类、毒青类、毒 性蛋白类、萜与内酯类等的不同,作用于人体不同 的系统或器官组织如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 系统、消化道等等,而引起不同的症状。
盛,灼伤阴液者。坚阴是泻火的结果。苦味药通过泻 火消除了灼伤阴液的火热之邪,使得阴液得以保存, 故称之为“坚阴”、“存阴”。与苦泄有关,而非苦 味能补阴液。
5.咸味 能软——咸味有软坚散结的作用。 治疗瘰疬、瘿瘤。
能下——咸味有泻下的作用。便秘。
6.淡味 能渗、能利——即有渗利水湿的作 用。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小便不利等。
2、归经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归经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疗的 病证为依据。
3归经的应用 便于临床辨证用药、有助于区别功效相似
的药物,指导合理用药,提高用药的准确性。 还要注意结合其它药性。
五、毒性
❖ 1.毒性与“毒药”的概念:
❖ 毒性——药物的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产生的 不良影响及损害性。
❖ 毒药——一般指对机体发生化学火物理作用, 能损害机体,引起功能障碍、疾病甚至死亡 的物质。
❖ (4)苦味: 能泄、能燥、能坚 ❖ ①苦泄——含义有三 ❖ 通泄—通实邪—如,泻下通便,治疗便秘。 ❖ 降泄—降逆气——如,降肺气、降胃气的咳喘、呕吐等。 ❖ 清泄—清火邪——如,清上焦之热、清中焦之热、清
下焦湿热等。 ❖ ②苦燥——即指燥湿作用。苦温药,苦温燥湿,用于
寒湿证;
苦寒药,苦寒燥湿,用于湿热证均属湿证。 ❖ ③坚阴——或称“存阴”,即泻火存阴,用于火热亢
向内(下)
❖ 2、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因素 ①四气五味 ②药物的质地轻重 ③炮制 ④配伍
掌握药物升降浮沉的药性,可以指导临床 正确的选择用药。
临床意义: ①顺其病位。
②逆其病势。
四、归经
❖ 1、概念: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 物作用部位,是重要性能的重要内容。
归——是药物作用的归属部位 经——是指经络与脏腑的统称,代表某一 经络或某一脏腑。
《素问·至真要大论》即有“寒者热之,热者寒 之”的论述。
2、四气的性质和程度上的差异 ❖ 寒(大寒、微寒)和凉——属阴 凉弱于寒
❖ 热(大热)和温(微温)——属阳 温弱于热
❖ 平性——指药物寒热界限不明显、药性平和、 作用较缓和的一类药,如党参、山药等,有 人认为实际上平性也有偏温偏凉的不同,如 甘草,性平,生用偏凉,炙用偏温,也是相 对而言,仍属于四气范畴。
具有发散表邪的作用。治疗表证。
❖ ②辛行:辛味能促进气血运行,故有行气、行血的 作用。治疗气滞血瘀证。
❖ ③辛香:辛味除能散能行之外,还有芳香、辟秽、 开窍的作用。治疗窍闭、湿滞中焦证等。
❖ “辛以润之”:如款冬花润肺止咳;菟丝子润养补 肺。
(2)甘味 能补——补益 能缓——缓急止痛 能和——调和药性、和中、解毒
❖ 3、四气确定的依据:
以药物所治疾病为依据;
凡能够减轻或消除阳热证的药物,属于寒性或凉性 药物。
凡能够减轻或消除阴寒证的药物,属于热性或温性 药物。
❖ 5四气的意义: 《素问·至真要大论》即有“寒者热之,热者
寒之” 《神农本草经》“药有寒热温凉四气”
阳热证——用寒凉药 阴寒证——用温热药 寒热错杂证——寒热药并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