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开原五中七年级语文《最后一课》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合集下载

2025年春季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课》(都德)教案

2025年春季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课》(都德)教案
2.介绍作者都德及其作品风格,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二、课文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注意停顿和语气。
2.学生分组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三、人物形象分析
1.学生讨论韩麦尔先生的形象特点,如爱国、敬业、坚强等。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韩麦尔先生爱国情感的形成过程。
四、主题探讨
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主题,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2.人物形象分析:分析韩麦尔先生的形象,探讨其爱国情感的形成过程。
3.主题探讨:讨论课文主题,理解爱国情怀在战争背景下的表现。
4.语言表达技巧:学习作者在表达爱国情感时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5.写作实践: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写作练习,如写一篇关于爱国情感的小作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通过图片或视频介绍阿尔萨斯地区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十六、持续教学
1.安排后续的课程,继续探讨爱国主义相关的文学作品,如《七子之歌》等,以深化学生对爱国主题的理解。
2.结合历史课程,安排相关的历史讲座或研讨会,让学生从历史角度理解爱国主义的内涵。
十七、家校合作
1.向家长发送教学信息,包括课程内容、作业安排和学生的学习进展,促进家校之间的沟通。
2.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分析韩麦尔先生的性格特点和爱国情感,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课文中的爱国情怀,理解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内容:
1.课文朗读: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七年级语文下册:7《最后一课》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7《最后一课》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7《最后一课》教学设计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最后一课》是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法国小学生在上最后一堂法语课时的所见所感。

通过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到法国沦陷区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以及他们失去母语的痛苦。

课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情感,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独立阅读和理解课文内容。

但他们在情感体验和写作技巧方面还需要引导。

针对这一学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让他们在感受人物命运的同时,领悟作者的写作手法,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会欣赏文学作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祖国语言的优美,培养热爱祖国、珍惜母语的情感,树立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人物情感的把握,写作技巧的领悟。

2.难点:体会作者通过细节描写表达人物内心世界的技巧,以及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中所描绘的场景,激发学生的情感。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合作精神。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课文中的亮点和难点。

4.情感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感受人物命运的同时,领悟作者的写作手法。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

2.教学素材: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以便进行拓展教学。

3.课前预习: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回忆所学过的语文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最后一课》新课标教案

《最后一课》新课标教案

《一课》新课标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感悟文章主旨。

2.培养学生朗读、默读、复述、概括的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法语在课文中承载的民族文化内涵。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感悟文章主旨。

2.教学难点:理解法语在课文中承载的民族文化内涵。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文学作品,如《我的叔叔于勒》等,让学生简要介绍作品内容。

2.提问:这些作品都反映了什么主题?二、整体感知1.让学生默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教师提问: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故事?三、分析人物形象1.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韩麦尔先生的语句,分析其形象特点。

2.引导学生关注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情怀,让学生举例说明。

3.教师提问: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情怀体现在哪些方面?四、感悟文章主旨1.让学生复述课文,理解文章主旨。

2.教师提问:文章主旨是什么?3.引导学生关注法语在课文中承载的民族文化内涵。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简要复述课文。

2.提问:上节课我们分析了哪些人物形象?二、深入分析人物形象1.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小弗郎士的语句,分析其形象特点。

2.教师提问:小弗郎士在故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3.引导学生关注小弗郎士的成长和转变。

三、品味语言特色1.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具有特色的语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2.教师提问:课文中的语言特色有哪些?3.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教师提问:课文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3.引导学生关注法语在课文中承载的民族文化内涵。

五、作业布置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情怀的短文。

2.结合课文,谈谈自己对民族文化的认识。

第三课时一、作业讲评1.讲评学生上节课的作业。

2.针对学生的作业,给出修改意见和建议。

二、拓展阅读1.让学生阅读与课文相关的文章,如《我的叔叔于勒》等。

2.教师提问:这些文章与课文有什么联系?三、课堂小结2.提问: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3.引导学生关注法语在课文中承载的民族文化内涵。

最后一课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最后一课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一课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学习生字词,积累重点句段;感悟课文主题,提高思想觉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课文情节;培养朗读、默读、复述等阅读能力;学习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2.学习生字词,积累重点句段;3.感悟课文主题。

三、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情节,理解课文主题;2.学习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2)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初步感知内容。

2.自主学习(1)学生自学生字词,理解字词在文中的含义;(2)学生分析课文情节,把握人物形象;(3)学生讨论课文主题,理解课文内涵。

3.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重点句段;(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探究成果;4.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从课文细节描写中,分析人物性格;(2)讨论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以及这种情感对读者的启示;(3)讨论如何将课文主题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5.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互相鼓励。

6.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背诵重点句段;(2)结合课文,写一篇关于爱国的短文;(3)预习下一课,提前了解课文内容。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教学效果良好,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活跃;2.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课文主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3.学生在课堂讨论中,表现出较高的思维品质和表达能力;4.课后作业布置合理,有助于巩固课堂所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六、教学资源1.课文原文;2.生字词表;3.课文插图;4.相关背景资料。

七、教学时间1课时八、教学评价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2.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3.学生对课文主题的感悟;4.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最后一课》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最后一课》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最后一课》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将了解小说《最后一课》的背景、作者和主要情节,能够概述出故事梗概;掌握其中重要的人物形象、象征和主题等文学要素。

通过学习,学生将培养起基本的文学欣赏和批判思维能力。

2.情感态度目标:学生将通过对小说《最后一课》的学习,深刻体验到母语教育的珍贵和民族精神的不可分割性。

通过对主人公小弗朗士与韩麦尔先生的情感共鸣,学生将感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震撼和影响,从而树立起热爱祖国、珍视民族文化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学生需要掌握小说《最后一课》中的重要文学要素,包括背景、作者、主要情节、人物形象、象征和主题等。

同时,也需要深入体验小说中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

2.难点:由于小说《最后一课》涉及到的背景和主题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深刻性,因此学生在理解上可能会存在一定难度。

此外,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人物刻画也需要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

三、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播放一段有关母语教育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母语教育的重要性,并引出小说《最后一课》的课题。

2.授课内容:(1)背景介绍: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作者以及作品的基本情节。

(2)人物分析:引导学生分析主人公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的人物形象,讨论他们的性格特征和心理变化。

(3)情节分析:通过对小说情节的梳理和分析,引导学生了解故事的主要发展脉络和重要转折点。

(4)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小说的主题,包括母语教育的珍贵性、民族精神的不可分割性以及爱国主义情感的重要性等。

(5)创作风格: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创作风格,包括独特的叙事角度、生动的描写和深刻的象征等。

3.总结: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再次强调小说的重要文学要素以及学生需要掌握的技能和情感态度目标。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讲述、引导阅读、小组讨论和个人思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通过教师的讲述引导学生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和背景;通过引导阅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通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互相交流,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个人思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

2024年七年级《最后一课》优秀教案

2024年七年级《最后一课》优秀教案

2024年七年级《最后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理解:使学生了解《最后一课》的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掌握文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合作、表达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国家、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最后一课》的文学价值和深层含义。

对主人公情感和心态的把握和理解。

难点:学生对文章深层次情感和文化背景的理解。

如何将文中情感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相联系。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播放背景音乐,为学生营造情感氛围,引出主题。

提问学生对“最后一课”有什么联想和感受,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和看法。

阅读理解要求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记不理解的词汇和句子。

教师逐段讲解,解释生词难句,并讨论课文中的重点段落。

深入探究小组讨论:学生分组探讨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文章主题及其现实意义。

角色扮演:选取学生扮演文中角色,模拟“最后一课”的情景,增强情感体验。

拓展延伸关联阅读:推荐与课文主题相似的其他文学作品,如其他国家的“最后一课”故事,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创作表达: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创作与“最后一课”相关的短文或绘画作品。

总结归纳回顾课文要点,强调文章所传达的深层含义和价值。

总结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表扬积极参与和有所收获的学生。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网络资源、实物展示等手段辅助教学。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课堂练习:进行关键词汇的默写和重点句子的翻译。

小组讨论后,每组选出一个代表汇报讨论成果。

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如果我是文中的主人公”的短文。

收集与“最后一课”相关的其他文化材料,准备下节课的分享。

评价方式:通过课堂表现、小组讨论、作业完成情况和短文质量来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学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③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2、情感目标:通过对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激发学生高度的爱国热情,并激励学生认真学习,准备将来为祖国的建设作贡献。

3、能力目标:学习本文出色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引导学生创新写作,激发想象力和发展思维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的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三、教学设想:文献法:指导学生根据预习提示搜集作品写作时代背景,了解作家,完成材料积累。

诵读法:要求学生默读,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整体把握,理清文章的思路,并用简要的语言表述出来。

探究法:在边读边议的过程中,分析人物的思想感情发展与变化,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而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社会意义。

创新法: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写作迁移。

通过听读,加深对人物思想感情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完成积累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

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反映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最后一课》。

题目为什么叫最后一课呢?请同学们跳读,用课文原句回答——原句在第11段中。

(板书:《最后一课》)二、介绍作家作品三、检查预习情况四、完成自学目标(1)自学目标1听读——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小说中有哪些人物?2.小说以什么为线索来安排材料的?3.故事情节按照课前﹑上课﹑下课的顺序可以把课文分为三部分,概括三部分的主要内容?(2)自学目标2品读——体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感悟思想(一)品读小弗郎士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要求学生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边读边用笔勾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重要语句,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按小弗郎士的三个思想感情变化,分成三组,每组回答一个问题。

《最后一课》优秀教案(优秀3篇)

《最后一课》优秀教案(优秀3篇)

《最后一课》优秀教案〔优秀3篇〕《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篇一《最后一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1、理解本文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思想,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2、分析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3、学习刻画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

1、环境描写的作用。

2、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

3、领会小说中小弗郎士的思想变化及原因。

1、注重阅读产生的语感程度。

2、联系生活,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愫。

初步理解“文学艺术〞和“现实生活〞的紧密性。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一段背景影片──同学们,这段影片描绘的是小弗郎士经过镇公所前时的情景。

当时小弗郎士是怎样想的?那时的他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呢?后来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著名法国小说家都德笔下短暂而又令人难忘的《最后一课》,共同感受小弗郎士的心灵震撼──二、在预习提示下阅读课文,整体感知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情?2、默读课文,想一想,是哪些事情促使小弗郎士的思想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3、你认为作品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三、合作探究,深入理解1、对上述三个问题,同学们可以自由交换看法。

2、分组讨论:⑴上课之前,小弗郎士是怎样的一个孩子?而经历了“最后一课〞又是怎样的?请找出有关的语句谈谈你的看法。

⑵找出环境描写的语段或语句,根据语段中所提供的信息和你个人的感受,谈谈其作用。

⑶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成功之处还在于细节描写,比方:写赫叟老头儿读书“声音发抖〞而又“乖僻〞。

一方面写出赫叟老头儿冲动、悲愤,对“最后一课〞的珍重,另一方面又表达了“我〞的天真──“想笑〞,心灵的波动──“难过〞,思想的震撼──“真永远忘不了〞。

试从课文中找出细节描写,品味其作用。

分组讨论后,各小组可自由发表小组综合见解。

四、迁移应用,拓展延伸1、如果你是小弗郎士,你认为应该怎样做才是爱国的?2、回忆中国近代史,不乏有中华民族被外寇入侵的历史事件,更不乏有“华人如狗,不准进入〞,“东亚病夫〞的含泪屈辱史。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最后一课》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最后一课》教案 新人教版

《最后一课》教学目标1.掌握小说的要素,了解小说的情节结构;2.理解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在小说情节发展中的作用;3.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小说中出现多种描写方式对情节发展的作用。

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语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都德有一篇短篇小说,仅三千字左右,但在文学史上一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它曾给予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读者以强烈的感染,深深得到人们的喜爱,原因在哪里呢?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最后一课》,来感受一下它的艺术魅力。

2.作者简介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

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

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

《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3.背景介绍《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

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

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

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

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

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

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4.检查预习给下列加线字注音:思量(sī liang)捂耳朵(wǔ)诧异(chà)郝叟(hǎo sǒu)钥匙(yào shi)哽住(gěng)祈祷(qí dǎo)踱步(duó)二、快速浏览,感知课文通读全篇后简要地说出本篇小说中的人物和主要的故事情节。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教案目。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记重点字词。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情节结构。

3.分析人物形象,品味小说的语言,揣摩人物心理。

4.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

体会文章主人公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对母语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品味语言,揣摩人物心理,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

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

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法国文学的教材。

教学中,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情节结构;细读文章,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领会思想内涵;学生领会文章思想内涵后,谈学习感受,从而激发他们对母语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课时安排二课时课前预习1.搜集作者情况和写作背景资料。

2.熟读文章,处理字词。

3.试划分情节结构,找出人物描写的语句。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一课》是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仅三千字左右,但在文学史上一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它曾给予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读者以强烈的感染,深深得到他们的喜爱,原因在哪里呢?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最后一课》,来消除心中的疑问。

二、检查预习(一)字词(课件展示)哽赚踱捂惩罚祈祷诧异宛转郝叟懊悔钥匙生齐读后,合作听记,并用“诧异”“懊悔”“惩罚”三个词连词成段。

(二)简介作者(生根据自己搜集资料简介,师适当补充,课件展示)(三) 简介背景(生根据自己搜集资料简介,师适当补充,课件展示)三、整体感知(课件出示问题)(一) 生速读课文后,根据课件展示图片复述课文,师给予评价。

(二)指生说课文结构,师生达成共识。

第一部分,从“那天早晨上学”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

这一部分描述了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

《最后一课》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最后一课》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最后一课》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最后一课》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最后一课》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最后一课》的作者及其创作背景;2.理解文本的含义和主旨,能简述故事情节;3.通过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家国情怀;4.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文本理解和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家国情怀。

难点:扩展学生对爱国主义概念的理解及其实践。

三、教学准备教师:封面图片及视频,故事背景介绍,课堂活动设计学生:文本《最后一课》四、教学过程1.教师根据封面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猜测故事内容,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2.教师介绍小说《最后一课》的作者及其创作背景,通过背景介绍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知识的来历和背景,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增强学习兴趣。

3.教师引导学生轻松愉悦地朗读文本,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之后对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进行讨论。

将高傲、爱国、激动等情感融入到讨论中。

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展示多张国旗照片,让学生知道各国国旗的差异并引导学生讨论不同国旗的寓意。

5.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买家国情感和家国情怀等问题。

并总结学生的讨论成果,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理解爱国主义。

6.最后,教师安排一个作文活动,通过本堂课程学习和讨论的内容,让学生自由写作。

五、教学评估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教学成果进行评估:1.学生的讨论质量和活跃程度;2.学生的作文质量和写作水平;3.学生对爱国主义概念的理解和实践;4.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能力提升。

六、教学总结在这堂课中,学生通过学习小说《最后一课》的故事情节以及作者的背景介绍,了解了爱国主义的概念及其实际应用。

在课程中,学生通过讨论和活动,不仅提高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对爱国主义的情感和家国情怀。

这次课程让学生成为真正有爱国情怀的公民,同时也提高了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写作和分析能力本次课程是一堂注重情感渲染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6课《最后一课》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6课《最后一课》教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最后一课》的基本情节和主题。这是法国作家阿尔封斯·达沃代尔创作的一篇反映爱国主义精神的小说。它讲述了在普法战争中被占领的阿尔萨斯地区,小学生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的感悟。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具体的案例。分析小弗朗士在韩麦尔先生的教导下,如何从对法语的轻视转变为对祖国语言的尊重和热爱。
-生字词掌握:如“惋惜”、“祈愿”等词语,需学生能正确读写,并在句子中运用。
-写作技巧分析:作者通过对课堂环境的描绘、人物动作语言的刻画,展现了韩麦尔先生对小弗朗士的关爱和期望。
-主题思想领悟:通过学习课文,学生应能理解到爱国不仅仅是口号,更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
2.教学难点
-课文结构分析:学生往往难以把握课文的整体结构,需要引导他们认识到课文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最后一课》的基本情节、主题思想以及作者的写作手法。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2.生字词学习:学习本课生字词,掌握字音、字形、字义,提高学生的词汇量。
3.课文结构分析:分析课文的篇章结构,理解作者如何通过细腻的描绘、对比的手法来表现人物情感和主题。
4.主题思想探讨:引导学生探讨课文所表现的爱国主义精神,认识到爱国情怀在任何时代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5.写作特色鉴赏:分析课文的写作特色,如环境描写、人物刻画、情感表现等,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文学鉴赏能力。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6《最后一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6《最后一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6《最后一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最后一课》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在小学最后一堂课上的所见所感。

通过描绘课堂上的细节,表现了教师对学生的深厚感情以及对学生离别的不舍。

课文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共鸣,同时,也富含教育意义,引导学生珍惜时光,感恩老师。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下册阶段,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但对于这篇课文,部分学生可能对文中的一些情感细节和寓意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启发。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和情感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老师的感激与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难点: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情感细节和寓意,感悟作者对老师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激发学生的共鸣,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3.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互相讨论、交流,提高阅读理解和情感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用于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

2.相关图片:用于展示课文中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生字词卡片:用于巩固生字词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回顾课文情境,激发学生对课文的记忆。

然后提问:“你们还记得小学最后一课的情景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最后一课的课文——《最后一课》。

”2.呈现(10分钟)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

朗读过程中,教师注意纠正学生的发音和朗读节奏。

朗读结束后,教师简要概括课文大意,确保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人教版七年级最新语文下册配套教学设计《最后一课》

人教版七年级最新语文下册配套教学设计《最后一课》

人教版七年级最新语文下册配套教学设计《最后一课》一. 教材分析《最后一课》是人教版七年级最新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在学校最后的一堂课上的所见所感。

通过描述老师的专注、同学们的认真和作者内心的感受,展现了学校生活的美好和对未来的期待。

这篇课文内容丰富,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理解和分析一些简单的文学作品。

但针对本篇课文,他们可能对一些表达情感的词语和句式理解不够深入,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掌握并运用一些表达情感的词语和句式。

3.提高朗读和口语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并掌握文中表达情感的词语和句式。

2.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课文的主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景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原文。

2.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和讨论。

3.教学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教学多媒体设备,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并注意一些生字的发音。

然后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体会文中表达情感的词语和句式。

老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和评价。

4.巩固(10分钟)学生回答与课文相关的问题,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

5.拓展(10分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分享自己的感受,并尝试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表达。

6.小结(5分钟)老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的运用。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自己学校生活的文章,注意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

8.板书(5分钟)老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板书设计,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课》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课》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课》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的文学常识,创作背景2.整体把握小说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和爱国主题教学设计一、普法战争介绍和作者介绍二、让学生认真细致默读课文一遍。

不受任何限制没有压力的自由阅读,能产生鲜活丰富的感受三、漫谈阅读感受。

自由阅读的基础上自由发言结合个人的经验阅历阐发自己的感受和困惑。

四、整理归纳:1.就小说的阅读方法给予一些指导,情节,人物,环境是小说的情节的三要素。

2.分析小说从情节入手,于是梳理情节的三部分。

3.人物分析可采用课前课后比较的方法.如小弗郎士先前由稚气贪玩不爱学习,但最后一课使他产生深深的自责和懊悔,产生亡国的痛苦,敬爱老师,憎恨侵略者,爱国情感得以升华.4.小说中小弗郎士和韩麦尔,他们谁是小说主人公?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余味无穷。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掌握通过语言、服饰、表情、行动、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思想事情的写法。

2.质疑探究,品味小说重要词句。

3.比较阅读延伸提高。

教学设计:一、在第一课时初读基础上来深入品读,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1.重点品读有关韩麦尔先生的语段,为什么今天穿上了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领结,戴着绣边的小黑丝帽?2.划出关于韩麦尔先生深情的语言,悲愤的心情、神态、无畏的动作描写的句子并细品味。

3.结合练习三,通过改变视角的方式丰富对这一人物的理解。

4.讨论谁是主人公的问题,照应第一课时二、探究品味小说语言和细节描写1.如何理解第四段中“又出了什么事啦”这句话?写出了动荡时代战乱频仍变故迭起,人心惶惶,预示了将要发生一件大事。

2.“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比喻什么?有什么深刻含义?3.韩麦尔为什么发给学生写着“法兰西”“阿尔萨斯”的新字帖?4.作品中两次出现普鲁士军队的操练和军号声,教室里飞进的几个金龟子,鸽子咕咕叫等细节都有庄严的意义,要提高到向祖国告别的高度去品析。

三、延伸与提高1.同样是表现爱国情感的,都德的《最后一课》与郑振铎的《最后一课》在内容上的表现有什么不同?都德《最后一课》以热爱祖国语言来表现爱国情感,郑振铎的《最后一课》通过随时准备反抗敌人的侵略来表现爱国情感的。

2024年《最后一课》语文教案人教版 《最后一课》教案

2024年《最后一课》语文教案人教版 《最后一课》教案

2024年《一课》语文教案人教版《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1.2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情感。

1.3学习课文的语言特色,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掌握课文阅读方法。

2.2学会从细节中捕捉人物内心世界,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3.2理解教育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1.2人物形象的把握与情感体会。

1.3课文的阅读方法与鉴赏技巧。

2.教学难点:2.1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

2.2课文语言特色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一课》的背景及作者都德。

1.2学生分享对都德及其作品的了解。

2.自主阅读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

2.2学生分享阅读感受,教师点评。

3.分析人物形象3.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弗郎士的形象,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品味。

3.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其他人物形象的分析。

4.体会人物情感4.1教师引导学生从细节中捕捉人物内心世界。

4.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点评。

5.2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1.1教师提问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1.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与困惑。

2.分析课文语言特色2.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2学生分享自己的分析,教师点评。

3.合作探讨3.1学生分组合作,探讨课文中的关键问题。

3.2各组代表分享探讨成果,教师点评。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4.1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爱国情怀。

4.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点评。

5.2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第三课时1.复习导入1.1教师提问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1.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与困惑。

2.课堂练习2.1教师出示相关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教案设计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教案设计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教案设计《最后一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积累“郝叟、哽、懊悔”等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能够复述课文主要情节,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结构。

-了解小说中人物描写的方法,如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等,并能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这两个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体会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亡时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人物形象,体会他们的爱国情感。

- 理解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如对课堂气氛的烘托等。

- 把握小说的主题思想,感受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2. 教学难点-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如“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等句子的含义。

- 探讨小说的艺术特色,如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在介绍小说的背景知识、作者简介以及一些基本的文学概念时,运用讲授法可以让学生快速获取准确的信息。

例如,在讲解《最后一课》的创作背景时,向学生详细介绍19世纪法国普法战争的情况,法国战败后阿尔萨斯和洛林被割让给普鲁士,当地人民被迫接受普鲁士的统治,包括语言的强制改变等。

通过这种直接的讲授,让学生明白小说所反映的历史背景,为理解小说的主题奠定基础。

2. 朗读法-这篇小说情节动人,情感真挚,通过朗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其中的情感。

可以先让学生自由朗读,找出自己认为最能表达情感的段落或句子,然后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展示。

比如,在朗读韩麦尔先生宣布“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这句话时,要读出韩麦尔先生内心的沉重和无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省开原五中七年级语文《最后一课》教案人教新课标版[学生分析]这篇文章叙事部分浅显易懂,学生阅读起来不会感到大的困难,可引导学生自己读懂。

议论部分稍难,要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方仲永会有这样的转变,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哪些教训。

本文以前放入教材时,只节选了前两段,没有第三段的议论。

虽然没有这一段的议论,学生读后也会有所领悟,但可能体会要肤浅些。

因为作者不仅就事情本身加以评说,而且还引发开去,说明贤人不受后天的教育如此,何况像我们大多数人那样的普通人呢?这其实也就是在告诫我们要重视后天的学习和教育。

可以让学生就方仲永这个故事本身谈自己的想法,只要谈得合情合理就可以。

[教学建议]1.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如“隶、异、奇、利、扳、文理、稍稍、宾客、环谒、泯然”等,掌握它们的读音、词义。

2.了解常用的文言知识,如“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

3.虽然本课没有要求背诵,但仍要重视诵读。

课文一定要熟读,最好能背下来。

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了解王安石的人才观。

4.生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5.要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学习本文寓理于事,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

6.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7.理解本文中方仲永五岁能诗,但到二十岁却“泯然众人”这一变化的原因。

通过学习本文,引导学生认识人的知识才能并非一成不变,后天的教育和努力在造就人才方面起决定作用这一道理。

教学方法1.讨论法。

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通过生生互动,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励他们大胆发表意见,倾听他人看法,学会思考,学会倾听,学会与人交流。

2.竞赛法。

适合年龄特点,在竞赛中激发他们的赶超意识。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天才,什么是天才?高尔基说过“天才出于勤奋”“天才是打倒一百次仍站立着的人”被誉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也有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中国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也曾经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这些话语都讲的是一个道理,即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来源勤奋好学。

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未认识到这一点,自恃天才,结果沦为庸才,今天我们学习的方仲永就是其中一例。

看看王安石为何“伤”仲永呢?二、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

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

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县官。

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仁宗庆历进士。

嘉佑三年(1058)王安石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加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

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

熙宁七年辞退。

次年再相,九年再辞,还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政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

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健简练。

(二)、朗读课文,翻译课文,把握文章1.初读课文,准确认读。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掌握字音。

教师提示一些字词的读音。

隶(lì)扳(pān)谒(yè)泯(mǐn)称(chèn)卒(zú)请一名学生认读并领读。

2.复读课文,读清句字。

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1)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可观者。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6)余闻之也/久。

3.译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第一轮: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第二轮:认读课文幻灯显示: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种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求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未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这是一段尚未标点的文章,由学生在规定时间认读。

4.思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文章所要说明的道理。

教师设计相关题目,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用意何在?(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3)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并自由发言。

明确:(1)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

第二阶段:“……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写仲永少年时天资聪明,以“闻”的形式;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

“闻”和“见”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言。

课文详写第一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

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的贪利之举却导致他才能衰退。

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

详略处理,有力突出文章主旨,体现“伤”的含义。

(2)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不使学”。

从道理上讲,方仲永“卒之为从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3)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三)学生齐读课文两遍,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四)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并背诵。

3、课外收集被人誉称为“天才”的例子,探究他们的成长奥妙。

第二课时教学步骤(一)学生齐读课文(二)悟读课文,自主评价作者的观点教师提问: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课文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请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角度,观点要鲜明,要有理有据,思路要清楚,语言要简练。

学生自由发言。

生1:人们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是后天教育、学习。

生2:仅有后天教育是不够的,还需要人自身的努力,即勤奋。

生3:我们应该为天才的成长营造怎样的环境?文中邑人惊奇于方仲永的天才,因此,对他“世隶耕”的父亲的态度也有了转变,“宾客其父”。

仲永的父亲呢?日扳仲永环谒邑人“,是世人的吹捧扼杀了仲永的才能。

生4:成功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天赋,有后天教育,有主观努力,三者缺一不可。

勤出智慧,勤能补拙。

英国首相丘吉尔、古希腊演说家德摩斯梯尼就是鲜明的例子,实践正明,一个人才能的高低、知识的多寡关键在于的程度如何。

……教师总结:大家谈得都很好,有对作者观点的认可,也有对文章所蕴含的道理作进一步的引申,引经据典,有理有据。

如能课后精心整理,相信一篇篇佳作将会脱颖而出。

(三)、品读课文,探究文章的美点,体味其妙处学生自主赏读课文,品评课文的艺术特征。

生1:本文借事说理,叙是议的依托,议是叙的深化,说服力强,引人深思。

这种写法值得我们初学写作者借鉴。

生2:本文的语言简练隽永。

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不使学”三个字,看似平淡,却为方仲永和变化埋下伏笔,点出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

生3:文章先扬后抑,以巨大的反差给人强烈的心理冲击,产生“理不讲而自明”的艺术效果。

生4:事理结合是本文显著特点,但情感的流露也为本文增色不少。

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衰伤之情。

……(四)、课堂小结文章文理并茂。

刚才我们品读课文,赏析文章的美点,它为我们写作提供了极好的范例。

同时,仲永的悲剧也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思考,天才需要呵护。

天才需要勤奋。

只要我们不怠于勤,善求于勤,就一定能在艰苦的劳动中赢得事业上的巨大成就。

(放自制的动画课件)三、教学反馈(一)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检测幻灯显示:1.解释带“——”的字。

(1)世隶耕(2)未尝识书具(3)并自为其名(4)指物作诗立就(5)稍稍宾客其父(6)或以钱币求之(7)环谒于邑人(8)不能称前时之闻(9)泯然众人矣(10)受之于天(11)贤于材人远矣(12)得为众人而已耶2.一词多义。

其诗以养父母忽啼求之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借旁近与之父利其然也借一乡秀才观之其受之天也以钱币求之如此其贤也余闻之也久彼其受之天也不能称前时之闻受之天也环谒于邑人于舅家见之贤于材人远矣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3.词类活用。

邑人奇之客客其父父利其然伤仲永父异焉4.翻译下列句子。

a.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b得为众人而已耶?(二)检测方式建议每道测试的单数题由第一小组代表完成,双数题由第二小组代表完成。

如有困难,教师点拨。

参考答案1. (1)属于(2)曾经(3)题上(4)完成(5)渐渐(6)有的(人)(7)四处拜访(8)相当(9)完全(10)承受(11)胜过(12)能够2.其:(1)他的,指方仲永的(2)代方仲永写的诗(3)这样(4)他(5)他的(6)他之:(1)代“节具”(2)代“仲永”(3)代“仲永写的诗”(4)代“仲永的诗”(5)代“仲永很有才这件事”(6)结构助词“的”(7)代“通悟”于:(1)引出对象(2)在(3)表示比较(4)介词,从3.奇:对……感到惊奇宾客:把……当作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利:认为……有利伤:为……哀伤异:对……感到惊异(诧异)4.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二)本检测题检测学生把握紧要字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翻译文章的知识。

建议采用抢答法。

四、教学反思《伤仲永》教学过后,本人感触颇深:1.要面向全体学生,符合学生实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面向学生的每个方面,既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也重视智能的培养。

文言文离不开字词的理解,但这种理解不是停留在分解肢节。

老师把生字落实的同时,又引发了更深层次的问题给学生思考。

2.在完成双基教学的基础上,给学生思考,发散的余地大,为学生制造\"为学生制造\"愤、悱\"情境,激发学生探求的欲望与热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