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及反思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5篇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5篇《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5篇教育教学中还需要注重评估与反馈,及时获取学生的学习反馈和意见,改善教师的教学方式和管理水平。
现在随着小编一起往下看看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希望你喜欢。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精选篇1)第二课时重点:1、展示作者的散文意境美;2、品味华美的技法内容:1、回顾上节内容。
月光下的荷塘细腻而静美(比喻,拟人)2、导入本节内容。
我们会熟悉这样的场景:炎阳下,割麦的农民口渴会大口大口地喝水,那是在——喝水;再如,在老舍的笔下,祥子在烈日下拉车口渴时,象骡马一样大灌一通。
等等情形,是喝水,好听一点是——豪饮。
再比如,在《红楼梦》中林黛玉等金陵十二钗的用小盖碗小口小口地喝水,是什么,那是——品。
阅读散文,尤其是朱自清的散文,再尤其是象这样的散文,只能象林黛玉喝水那样细细地品,,才能解其高妙之境,才能了解大师的文字魅力。
3、这里我们就来继续欣赏大师的散文的优美。
①荷塘上的月色a、月光——流水(照下来与水流下来相似)叶子和花——轻纱的梦(朦胧、恬静、柔美:特殊——具体→抽象)黑影——鬼(黑,不可捉摸)光与影——名曲(和谐、悠扬)b、灵动的词语:泻——照(写出了接受月光的饱和)浮——升(写出了雾的轻盈,还带出了质地)画——落(写出了无工而工——工巧)c、月光是本段的重点(上段是写荷塘):柔和、静美,让不安的人在这里找到了宁静。
② 荷塘的四周:课外小引: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和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与君指上听。
——苏轼此诗说明理解是需要联系的。
因此,作者写荷塘,不能仅仅写荷塘急、月色,四周也应该写到。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层次感,错落有致,还有绘图美。
比“周围都是树”要好得多;特为——“树”有人情味→“和谐”;树色——烟雾(迷茫、朦胧);丰姿——美好姿态;灯光——瞌睡人的眼(昏暗、没有精神——拟人)蝉声和蛙声——以动写静;不过,作者有点根深蒂固的“不宁静”时常袭上心头。
荷塘月色教案及反思
《荷塘月色》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荷塘月色》全文。
(2)分析并掌握作者运用的一系列描写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3)了解文章背景,理解“荷塘月色”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2)学会欣赏散文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培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培养审美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荷塘月色》全文。
(2)分析并掌握作者运用的描写手法。
(3)了解文章背景,理解“荷塘月色”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2. 教学难点:(1)分析作者运用的一系列描写手法。
(2)理解“荷塘月色”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荷塘月色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2)简要介绍文章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要求学生划出课文中的优美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者运用的一系列描写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自己心中的荷塘月色。
(2)分享自己的描绘,感受美好情感。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荷塘月色》。
2. 分析并总结作者运用的描写手法。
3. 写一篇关于自己心中的荷塘月色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1)课堂导入是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2)合作探讨环节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3)课后作业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2. 反思教学方法:(1)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2)是否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3)是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3. 针对反思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荷塘月色教案(优秀9篇)
荷塘月色教案(优秀9篇)荷塘月色教案篇一教学目的一、通过景物描写理解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心情。
二、理解本文运用语言的技巧。
例如:比喻的含义和用词的精当及语言的音乐性等。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对象高一年级学生教学设想⒈教学重点:荷塘和月色的描写;作者的复杂心情;比喻的含义、用词的精当和语言的音乐性。
⒈教学难点:怎样认识作者当时的矛盾思想;通感的理解。
⒈安排二课时:以赏析为主。
教学媒体powerpoint多媒体教学内容: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理清思路。
赏析一、二、三段教学重点:赏析一、二、三段。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请学生举出有关描写“月”“荷”的古典诗文。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苏轼《水调歌头》二、简介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祖籍浙江绍兴。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
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员。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1924年出版新诗集《踪迹》。
1925年8月任清华大学教授,转向散文创作。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赞扬他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表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三、简介时代背景及作者写作本文时的心态。
本文写于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当时中国处于白色恐怖中,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作者对现实不满而又无能无力,因此在语言中流露出首先是“淡淡的哀愁”。
作者夜游荷塘,为美景所吸引,暂时忘却了现实,于是又有“淡淡的喜悦”,这两种感情贯穿全文。
《荷塘月色》教案3
《荷塘月色》经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荷塘月色》全文。
(2)了解文章的背景,把握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3)分析并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景,体会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与追求。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欣赏散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感受语言的美妙。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荷塘月色》全文。
(2)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3)分析并欣赏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美。
2. 教学难点:(1)把握作者朱自清的散文风格和写作技巧。
(2)深入理解文章中荷塘月色的意境美。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朱自清及其作品《荷塘月色》。
(2)激发学生对荷塘月色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荷塘月色》,理解文章大意。
(2)让学生结合注释,了解生僻词语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美。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风格。
(2)解析文章的结构和主题思想。
(3)赏析文章中的精彩语句和修辞手法。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朗读《荷塘月色》,体会语言的美妙。
(2)让学生默写文章中的精彩段落,巩固学习成果。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荷塘月色》。
2. 写一篇关于荷塘月色的感悟文章。
3. 收集其他朱自清的作品,进行阅读欣赏。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荷塘月色》的熟读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文章主题思想和作者情感表达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文章修辞手法和语言美的欣赏能力。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5篇)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5篇)《荷塘月色》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篇1教师视学生为一个个活泼泼的生命体,尊重学生,平等对话,探究气氛浓郁,学生个性获得发展,潜能得到开发这一节课教学处处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为本,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满足,对语言的揣摩,对文章思想感情的领悟,均能打开思想的闸门,知无不言,又言无不尽,再佐以教师的推敲,因而,精彩纷呈,常闪发智慧的火花教师始终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不以“权威”自居,而是作为学习课文的一员,积极参与讨论,谈自己的阅读感受有时要言不烦,意在点睛,给学生以深深的启迪;有时明说“不过我也不知道,因为这可能永远是个迷”,意在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继续学习的空间;有时提出“现在,我能不能也提几个问题啊”,意在深入开掘,弥补学生探究的不足教师、教材、学生三维空间碰撞、交融,奏出了美妙、和谐的语文交响乐。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篇2高一语文必修2选编了朱自清的名篇佳作《荷塘月色》,教完本文颇有感触。
教学中,我采用中间突破的方法,从第4节开始切入文本解读,在这里我重点引导学生品味荷塘的意境,点拨学生分析细节描写和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感悟作者的情感,从而理解作者笔下的荷韵;接着与学生共同探讨文章主旨句。
并留下时间给学生思考、质疑、对话交流。
但是,这一过程中预设的比生成的多,学生阅读能力的生成不够,教学思路跳跃性较大,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不充分。
教学过程缺少真正意义上的高潮,原来设计高潮在学生自主阅读、质疑对话环节,但由于课堂没有把握好时间,这个环节没有出彩。
其次,朗读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教学设计中包括教师范读、学生抽读、集体齐读等朗读形式。
目的是想通过师生的朗读,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情感,将学生带进文章特有的情境中,感受作者的愿望。
但由于学生朗读时,我没有对朗读进行确当指导,学生在朗读课文时对关键词、句的语气、语调和语速没有准确把握。
在品味文章语言时,分析成分多了些,诵读的时间少了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荷塘月色》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描绘你熟悉的景色?”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这个练习将让学生尝试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亲身体验散文创作的魅力。
举例:课文中“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运用了比喻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月光的静谧与温柔。
(2)理解课文主题思想人生价值的思考。
举例:课文中作者在荷塘月色下感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3)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感受、体验。
难点突破:教师可借助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资源,让学生在多种感官体验中,感受荷塘月色的美,提高审美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荷塘月色》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美丽的自然景色让你感到心旷神怡的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荷塘月色》的奥秘。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大家围绕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观点。这表明学生们已经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思考如何欣赏和表达自然美。然而,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较为被动,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关注这部分学生,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讨论。
1.部分学生对散文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有待提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荷塘月色教案(精选4篇)
荷塘月色教案(精选4篇)【篇一】荷塘月色教案《荷塘月色》教学设计一、教学对象分析文中写景多用比喻、通感,很多同学的理解只停留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层面。
但文章语言优美、音节和谐,富有诗情画意。
这一特点会让学生对教学的过程充满了期待,有利教学。
二、教学内容分析《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安排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1.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3.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二)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语句的含义。
(三)了解“通感”这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及作用。
五、教学方法(一)自主阅读体验与教师引导、集体讨论相结合。
(二)赏读法为主兼用探究法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六、教学时间:2课时七、教学过程设计布置预习:1、上网查阅写作年代的相关背景以及朱自清的生平经历;2、熟读课文,扫清生词障碍。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每个人排解烦恼、释放压力的方式总是不同的。
有人喜欢到黑龙江上感受涛声激荡;有人则喜欢去白桦林间倾听落叶纷飞;有人喜欢去天边小镇仰望雪山阳光;有人则喜欢去美丽的嘉荫丈量天高地远……甚至有人在自家小屋的门口去看蚂蚁搬家、小鸟搭窝。
而我们的朱自清先生却喜欢在烦闷时去清华园里看荷赏月。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看看那又是怎样一幅美景。
(二)介绍写作背景(三)讲授新课1、理行踪明确:带上门出去(第1段)→漫步小路(第2、3段)→观荷塘赏月色(第4、5段)→看四周(第6段)→遐想(第7、8、9、10段)→推门进去(结束)。
(画一个圆形的图解做板书,边板书边讲解。
)2、析感情(1)分析第1段明确:课文第一句直接道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它是全文的文眼,就像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律,在全曲中回荡。
(2)分析第2、3段对比:常日的小路与此时月下的小路,有何不同?用白天(少人走)、一般的夜晚(更加寂寞)、没有月光的晚上(阴森森的)和今天的淡月比,写出景色朦胧,富有诗意,第一次把“月色”点了出来。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及反思(精选6篇)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及反思(精选6篇)《荷塘月色》优秀教案及反思篇1《荷塘月色》寄托了作者一种向往于未来的政治思想,也寄托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荷塘月色》教案及反思,希望大家喜欢。
《荷塘月色》教案板块分析:“一花一世界”板块的重点是——感受写景散文的意境美。
《荷塘月色》是一篇经典的写景美文。
围绕“荷塘”“月色”创造意境,抒发情感。
此文上过多遍了,在新课程引导下,还用老办法来教?我比较赞同从诗歌鉴赏中学到的“意境美”出发,重点在学生的个体感受与体验上,在朗读的基础上梳理由哪些“意(情)”构成了哪些“境(景)”。
在阅读中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由此体会,写景散文的意境美,“一切景语皆情语”。
关于主题。
我不主张老教材上对“颇不宁静”的统一解读,把“憎恶黑暗现实”当作唯一答案,作为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朱自清有自己内心烦闷与家庭情况,在主题探讨活动中可让学生进行个性解读、多元解读,理解这哀愁背后一个知识分子的迷茫彷徨和爱国良知。
教学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
通过美读,让学生体会文章的韵味。
2.把握情景交融的特点。
通过具体的鉴赏活动,领略作品的意境美。
3.通过主题的多元解读,理解作者矛盾思想感情,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第四专题有哪几篇课文? 归类后明确学习的重点《荷塘月色》《听听那冷雨》——鉴赏写景散文的意境美《金岳霖先生》《亡人逸事》——鉴赏写人散文的细节美《祝福》《边城》——鉴赏小说的情节美与环境美《林黛玉进贾府》——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美2、同学介绍对朱自清的了解,老师总结4、抽查学生朗读《导、析、练》上的字词与解释。
5、学生朗读:要求第一步朗读,那种’把自己放进去’的朗读。
注意,在朗读《荷塘月色》的时候,你就朱自清!”提示:这篇文章的话语方式是自言自语。
因此,同学们在读的时候,要把这种语气读出来。
怎么才能读出这种语气呢?关键是把自己当作朱自清,进入他的内心,把文章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
朱自清荷塘月色教案
朱自清《荷塘月色》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荷塘月色》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
(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朗读、感悟,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荷塘月色的热爱与赞美,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
(2)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课文《荷塘月色》的字词背诵与理解。
(2)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2.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对作者情感变化的把握。
三、教学方法3.1 情景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描绘的世界。
3.2 朗读感悟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韵律美,体会作者的情感。
3.3 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1)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2)简介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荷塘月色》。
4.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4.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2)每组选取一位代表进行分享。
4.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僻字词。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4.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荷塘月色的看法。
(2)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
五、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荷塘月色》。
(2)写一篇关于荷塘月色的作文。
六、教学评价6.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的能力。
(2)评估学生在课堂讲解中的表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六、课后作业评价(1)检查学生背诵课文《荷塘月色》的情况,确保学生掌握基本内容。
课文《荷塘月色》的优秀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课文《荷塘月色》的优秀教案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荷塘月色》的诗句。
2.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朱自清先生的语言风格和写作技巧。
3.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体会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4.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创作自己的小作文。
教学重点:1. 诗句的理解和背诵。
2. 分析朱自清先生的语言风格和写作技巧。
3. 课文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传递。
教学难点:1. 诗句的深层含义理解。
2. 写作技巧的运用。
二、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荷塘月色的美景,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2. 课文阅读与理解(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朱自清先生的语言风格。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思考课文表达的主题。
3. 诗句解析与背诵(10分钟)教师选取课文中的重要诗句,进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深层含义。
教师引导学生背诵诗句,加深对诗句的印象。
4. 写作技巧分析(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写作技巧,如描绘方法、修辞手法等,并讨论这些写作技巧在课文中的作用。
5. 小作文创作与分享(5分钟)教师布置小作文任务,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创作自己的作文。
学生完成后,选取几名学生进行分享,大家共同欣赏和评价。
三、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中的重要诗句。
2. 完成小作文,题目为:“荷塘月色”。
3. 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四、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欣赏程度如何,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等。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和小作文的质量,评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欣赏程度,以及写作技巧的运用情况。
教师还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策略1. 图片导入:通过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学反思(精选5篇)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学反思(精选5篇)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学反思1《荷塘月色》历来被人们认为是一篇上乘的美文。
我想她的美恰如徐志摩《沙扬娜拉》中那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是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
能把这种美传达给学生最好的方法便是朗读。
做到以情感人,这样才能感染学生。
但如果毫无技巧,一味的朗读,效果也是甚微的。
那么,如何对学生进行朗读教学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学反思。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朗读氛围。
1、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我在讲授这篇文章时,一开始就向学生说明这是一篇美文,美文就要美读,然后通过听录音,使学生对整篇文章有个大概的了解,同时把握作者的情感。
在感知了课文后,模仿录音大家齐读,教师作适当的点评,但不管学生朗读得如何,教师在某种程度上都应该给予肯定,给学生以充分地信心。
2、精心设计导语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
准确生动而又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能吸引学生,打动学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
如:在讲授《荷塘月色》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古往今来有许多优秀的散文家,他们有自己饱蘸深情的笔,写下了许多诗情画意的篇章,在名家们的笔下一草一木都含有深情,富有灵性。
我们在朗读的过程中能体会到这一点。
二、重视教师的范读。
哲学家黑格尔说过:“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应多注意给学生以科学的指导和示范的影响,其中范读就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相当的影响力。
老师如能经常给学生正确的、动之以情的范读,就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从而不断提高读书的兴趣。
三、对个别学生的朗读进行点评。
在整体朗读课文之后,分析重点自然节时可抽几位学生读,然后先让同学发表意见,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
其次教师归纳、总结,再次讲明朗读时掌握的技巧。
同时,抽取的几位学生可先挑选一下,有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和水平一般甚至较差的学生,这样可以有一个比较的过程,促使学生更好地朗读。
《荷塘月色》教案设计及反思
《荷塘月色》教案设计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荷塘月色》。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如“荷塘”、“月色”、“静谧”等。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通过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荷塘月色》。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意境和情感。
(2)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三、教学准备:(1)准备课文《荷塘月色》的文本。
(2)准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3)准备黑板和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荷塘月色的美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节奏和韵律。
2. 朗读与背诵:(1)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2)学生自主练习背诵课文,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3. 生词与短语学习:(1)教师出示生词和短语,引导学生朗读并解释其含义。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用生词和短语造句,展示对知识的理解。
4. 修辞手法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学生举例说明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并分享自己的理解。
5. 小组合作:(1)学生分成小组,选择一个课文中的场景,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2)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分享和讨论。
五、作业布置:(1)请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场景,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2)请学生预习下节课的内容,准备进行讨论和分享。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朗读和背诵方面存在一些困难,需要进一步加强指导和练习。
荷塘月色教案及反思
荷塘月色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荷塘月色》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背景。
(2)能够分析并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景,体会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向往。
(3)学会通过观察和描绘自然景物,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学会欣赏自然美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向往。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
(3)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荷塘月色》的阅读与理解。
(2)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景,体会作者的热爱之情。
(3)通过写作,表达自己对自然景物的感受。
2. 教学难点:(1)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僻字词。
(2)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如景物描写、情感表达等。
(3)如何将自己的感受生动地表达出来。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2)简介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结合课下注释,理解生僻字词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内容,如景物描写、情感表达等。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热爱之情。
5. 实践环节:(1)让学生进行朗读、默写练习,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荷塘月色的现场写作,表达自己的感受。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知识点。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自然景物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1. 课堂氛围是否活跃,学生参与度如何?2. 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学生掌握程度如何?3.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问题,如何改进?4.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如何,是否存在困难?5. 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荷塘月色 》教学设计(优秀6篇)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优秀6篇)语文教案-《荷塘月色》篇一一单元课文特点1.本单元由两篇散文、一篇杂文和一篇悼词组成。
2、本单元课文涉及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有的比较隐晦地表达了自己的心情,有的形象地提出自己的主张,有的概括了人物一生的伟大业绩,有的在貌似纯知识的“东拉西扯"中,含蓄婉转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只有认真推敲词语和句子,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深刻含义。
3、本单元四篇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十分丰富,应该仔细揣摩作者运用修辞手法的妙处所在。
二单元教学目标1、本单元的重点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揣摩语言。
揣摩语言的实质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对语言的深层含义、感情色彩等,进行辩析、品味。
在阅读中只有注意语言,领会关键词语和关键语句的真正内涵和表达作用,理解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才能不断增强自己的语感。
2、要掌握在阅读过程中揣摩语言的技巧,学会抓取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并结合语境进行揣摩和理解。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1、阅读教学把阅读分为四个阶段,即感知阶段、理解阶段、表述阶段和评价阶段。
揣摩教学把阅读分为四个阶段,即感知阶段、理解阶段、表述阶段和评价阶段。
揣摩语言属于第二个阶段,即在感知内容的基础上,在一定的语境中对关键词语和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等进行辩析、品味和理解,以彻底理解文句含义,并依靠自己独立思考,在感知、表象再创造的基础上,借助于思维加深对读物的理解。
2、揣摩语言离不开语境。
“语境”是“语言环境”的简称。
张志公先生说:“所谓语言环境,从比较小的范围来说,对语义影响最直接的,是现实的语言环境,也是说话和听话时的场合以及话的前言后语。
此外,大至一个时代、社会的性质和特点,小至交际双方个人的情况,如文化教养、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语言风格和方言基础等,也是一种语言环境,与现实的语言对称,这两种语言环境可以称为广义的语言环境。
”前者“现实的语言环境”习惯称为“内部语境”,后者“广义的语言环境”习惯称为“外部语境”。
课文《荷塘月色》教学反思
课文《荷塘月色》教学反思引言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课文《荷塘月色》的教学有了一些反思和总结。
本文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回顾和自我反思,从教学准备、教学方法、学生参与度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教学准备在教学准备阶段,老师需要对学生的年级、文化背景以及对于《荷塘月色》的理解程度进行了解和分析,为教学内容的设计提供基础。
1. 了解学生背景在进行文本教学之前,老师需要调查学生对于《荷塘月色》的了解程度。
这可以通过开展问卷调查、小组讨论或课前热身活动等方式来获得。
这些了解可以帮助老师更好地预测和解决学生在课堂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确保教学顺利进行。
2. 教学材料准备教学材料的准备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和效果。
在教学准备阶段,老师应该选择合适的教材和辅助教具,确保课堂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对于《荷塘月色》这篇课文,老师可以准备课文原文、相关背景资料、课堂讲解PPT等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3. 设计教学目标在教学准备阶段,老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
例如,通过学习《荷塘月色》,学生应该能够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掌握文言古文的阅读技巧等。
教学目标明确后,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方法和活动,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思考。
二、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的核心。
恰当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增强他们对于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1. 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课文内容。
可以使用PPT播放课文的重点内容、插图等,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同时,可以利用录音、视频等方式呈现课文朗读,加深学生对于语音语调的理解。
2. 分组讨论和互动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展开合作学习。
通过讨论与合作,学生可以互相启发和补充,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
同时,老师可以适时提问、促进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
3. 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中的情境和角色,老师可以安排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的活动。
《荷塘月色》优秀的教学设计(精选6篇)
《荷塘月色》优秀的教学设计(精选6篇)《荷塘月色》的教学设计1【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清全文结构,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学习《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散文的语言美。
认识通感到修辞方法,体会__中通感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助关键语句理解__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学习方法】:朗读、自主、合作、探究【预习案】(一)、学法指导通过听朗读、学生默读,让学生读文入境。
通过反复学生诵读、感知,品味作品语言。
通过提问思考讨论,体会作者的感情。
(二)、预习内容1、走近作者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取《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
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
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
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毛泽东同志曾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2、时代背景:__写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先生是一个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知识分子,他信奉民主主义,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可又与时代斗争的旋涡保持一定的距离。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1 、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旁皇苦闷的心境和洁身自好、憧憬自由夸姣生活的情怀。
2、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揣摩语言,体味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同时,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具有开放性。
(1)语言充满诗情画意,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2)通感的修辞手法【教学难点】一是作者为什么会有“颇不宁静”的心情,二是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此外教材中引用的《采莲赋》片断,语言较难理解,但注解详细,学生可以据注释自行解决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激趣──感知──品读、赏析──讨论──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二课时《荷塘月色》一文,是一篇写景散文,又是一篇抒情散文其写景特点值得我们学习,写荷塘上的月色,写月光下的荷塘,相当成功作者表现的情感是复杂的,既有淡淡的忧愁,又有淡淡的欢跃低调情绪笼罩着全文,如作者心里不宁静,路是幽僻、幽静的,云、月是淡淡的,树色是阴阴的蝉声与蛙声虽热闹,但与“我”无缘不满现实,但又不得不回到现实中来至于欢跃,课文开头忽然想到日日走过的荷塘,“总该有另一番样子吧”,于是欣然前往通向荷塘的小路,往日阴森森的,“今晚却很好”,便觉得自己是个“自由的人”了到了荷塘,心系美景,暂得自由,怡然自得之情顿生于是,由赏景想到古人采莲那个“热闹的季节”“风流的季节”,淡淡欢跃之情也是笼罩在全文的我认为,本文的教学,应加强朗读,通过朗读体味文章的韵味,通过反复诵读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本文的教学,我力图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综观全文,《荷塘月色》其实揭示了人类心灵栖居的三个世界(文章的普遍意义之所在,教学中尽可能地抛开具体的写作背景分析理解),亦即人类的三个心灵家园现实世界造成为了人类心灵的种种烦恼和痛苦,“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使我们的心灵不得安宁,所谓“人活着就是为了含辛茹苦”,“思量堕地一声哭,领取为人万种难”作者一开头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点明现实世界造成为了内心的苦闷、烦恼作者想摆脱掉这种苦闷、烦恼,就不得不暂时离开这个“家”,去寻觅另一片宁静的乾坤但现实世界又是人类心灵无法逃避超脱的逃避只能是暂时的 (也许惟独生命的终结才是永久的逃避) ,现实终须面对《荷塘月色》中作者最终回“家”是必然的结果理想世界则是人类心灵之梦想家园,它只能以想象的方式栖居而无法置身但有它存在,我们人类的心灵就不会在现实的苦难中沉沦、堕落(古人采莲那个“热闹的季节”“风流的季节”其实就是作者的理想世界)而处于现实与理想之间的那个心灵家园(有的资料把这在文中的体现概括为“荷月世界”),她常能使我们在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中得到暂时的排解 (比较明显的反映在中学教材中的古有柳宗元、苏轼等) 清净、自由的“荷月世界”,使作者一走进月色下的荷塘,一下子就感受到了这一世界的美妙:“这一片乾坤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寻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日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心灵上的一切烦恼、疲惫,在进入荷月世界的刹那,似乎都烟消云散了,作者几乎为这种心灵的自由轻松而狂喜而陶醉了:“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荷月世界”,它只能赋予人类心灵暂时的超脱与自由,它与现实世界相邻,现实世界的种种烦恼与苦闷,可能会在不经意间随风而起,乘隙而入文章结尾,作者在怀古思乡中背手踱步、踯躅徘徊,已经彻底沉浸在自己的想像之中,“轻轻地推门进去”““轻轻”这一叠词,似乎还有“难得后来片刻逍遥”的淡淡的轻松感,推门进屋回到家中,却“什么声息也没有”,作者从夸姣自由的追求中又回到了现实世界1.鉴赏散文的相关知识2.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3. (美点寻踪)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美理清游踪4.引导学生体味第四段的语言美、画面美1.本单元学习散文散文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她就像一壶清茶,在炎热的夏季带给我们清凉的慰藉;在深秋的寒气中送来舒心的温暖。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及反思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及反思那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我还打算搞个小组讨论。
我就问同学们:“你们觉得作者为啥把荷叶比作舞女的裙呀?”这时候啊,教室里肯定热闹得像菜市场一样,大家七嘴八舌的。
有的同学可能会说:“因为荷叶是圆的,裙子也是圆的呗。
”还有的同学可能会想得更深一点,说:“这样写显得荷叶很轻盈,就像舞女跳舞的时候那么优雅。
”我觉得这种讨论特别好,能让大家互相启发。
然后呢,还有描写月光的部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这“泻”字用得多绝啊!我就在想,怎么能让同学们体会到这个字的妙处呢?我可能会做个小演示,拿一杯水,慢慢倒在桌子上,跟同学们说:“你们看,这水缓缓流下来的样子,就有点像月光洒在荷塘上,但是作者觉得流得还不够快,不够有那种感觉,所以用了‘泻’字,是不是一下子就感觉月光像瀑布一样,哗啦一下就铺满了整个荷塘呢?”不过啊,在实际教学的时候,也遇到了不少问题。
就比如说吧,有些同学可能对这种写景的文章不太感兴趣,觉得很无聊。
我当时就有点懵圈了,心里想:“这文章这么美,咋就不感兴趣呢?”这时候我就意识到,可能我的教学方法还是有点太传统了。
也许应该加点有趣的元素进去,像做个关于荷塘月色的小游戏之类的。
还有啊,在讲作者感情的时候,这可把我难住了。
毕竟五年级的小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要理解作者那种淡淡的忧愁和对自由宁静的向往,可不容易。
我就给他们讲我自己的故事。
我曾经有一次去一个很安静的小湖边,周围没啥人,当时我就感觉特别放松,远离了城市的喧嚣。
我跟同学们说:“作者就有点像我当时那样,在那个荷塘边找到了一种宁静的感觉,但是他心里又有很多烦恼,就像你们有时候作业写不完,或者和小伙伴吵架了一样,那种感觉是很复杂的。
”可是我也不确定同学们到底有没有听懂。
我还想到一个事儿,就是在引导同学们朗读的时候。
本来想着让大家通过朗读感受文章的韵律美,结果有的同学读得那叫一个平淡无奇啊,就像和尚念经似的。
我就着急了,大声说:“哎你们这读得可不行啊,要把那种美读出来呀!”后来我觉得我这样做也不对,可能吓着同学们了。
朱自清荷塘月色教案
朱自清荷塘月色教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蕴含着浓郁自然美与人文情怀的散文,通过对荷塘月夜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美的崇尚。
本文将从文本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设计一份朱自清《荷塘月色》的教案,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散文之美。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了解朱自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b. 理解散文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手法;c. 分析文中描写荷塘月夜的方式和手法;d. 学习欣赏和鉴赏文中的自然美与人文情怀。
2. 能力目标:a.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b. 培养学生对自然美与人文情怀的感知能力;c.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敬畏;b.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关怀。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分析:a. 了解朱自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b. 分析散文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手法;c. 解读文中描写荷塘月夜的方式和手法。
2. 文本理解:a. 学生分组互动阅读和解读全文;b. 分析文中描写荷塘月夜的细节和情感;c. 探讨作者借荷塘月夜表达的思考和感悟。
3. 鉴赏写作:a. 学生仿写荷塘月夜的散文段落;b. 合作讨论和修改,提高写作水平;c. 学生互相分享和欣赏所写的作品。
三、教学方法1. 导入:a. 利用图片、音乐等多媒体手段,营造荷塘月夜的意境;b. 布置问题,引导学生对荷塘月夜产生兴趣。
2. 合作学习:a. 分组讨论和解读全文,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思维碰撞;b. 学生互相交流和合作修改写作作品。
3. 个性发展:a. 鼓励学生展示个性化的欣赏和写作风格;b. 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参考文献,满足学生对文学的个人需求。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表现:a. 学生的互动参与程度;b. 学生对荷塘月色及其美感的理解程度;c. 学生完成的写作作品的质量和创意。
2. 教学反思:a. 教学目标是否得到了达成;b. 教学内容和设计是否合理和有效;c. 学生的反馈和意见。
《荷塘月色》教案设计及反思
《荷塘月色》教案设计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荷塘月色》。
(2)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子。
(3)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景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荷塘月色》。
(2)理解课文内容,描绘荷塘月色的景象。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用的抒情手法和表现手法。
(2)如何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2)简介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荷塘月色》。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分享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疑问。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谈谈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荷塘月色》。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3. 写一篇关于珍惜美好时光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学生对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掌握情况。
(3)学生对美好时光的珍惜意识。
2. 教学改进:(1)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
(2)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3)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2、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品味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语言二、教学重点1、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2、感悟景语和情语浑然一体的妙处。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我们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初中时学过他的什么散文名篇?是的,朱自清是一位散文大家,同学们对他的生平经历还知道些什么?教师:是的,朱自清先生由一位小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锻炼成长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诗人、作家、学者,经历了艰难曲折的道路。
今天学习他的代表作品《荷塘月色》,从中又看到他在大革命失败的日子悲愤彷徨的复杂心情和了解他为什么要在对美好景物的描摹中排遣哀愁的原委。
当然,教学重点应放在:作品结构、语言、技法的分析理解上,从而认识本文主旨。
(二)板书课题:作者、写作时间地点,荷塘月色朱自清1927年7月,作于北京清华园(三)作品结构分析教师启发指导:从作者行踪变化看,让学生提挈每段内容,进行归纳。
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心境:“颇不宁静”)第2段去荷塘,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第4段观荷塘,写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写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写荷塘四周的景物。
(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第7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8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显然,第1段是“引起”;第2—6段是“主体内容”(写景状物)第7—8段由现实而思古,再返现实收束全篇。
所以全文结构为:第一部分(第1段)写“观荷缘起”(情)第二部分(第2—6段)写“荷塘月色”(景)第三部分(第7—8段)写“景中人”(情)(四)行文线索从以上结构分析,可体会到全文写景是为抒情服务,而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
情—景—情,这正好像一条经线,而对荷塘景色的描写犹如一条纬线。
因此,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明一暗。
明线:游踪(带上门——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江南旧俗——回家)暗线:情感(心中颇不宁静——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思乡愁——不宁静)(五)找出全文的文眼、脉络,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眼:心里颇不宁静脉络:心里颇不宁静——觉得是个自由的人——我什么也没有——想起采莲的事分析思想感情:对黑暗现实不满——寻求超脱、不肯同流合污——回到现实——对美好追求的寄托‖‖‖反映淡淡的哀愁得到淡淡的喜悦仍是淡淡的哀愁(六)语句赏析找出有代表性的语句进行赏析:1、全文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起笔的目的是什么?可联系撰文时间启发学生讲讲有关大革命失败情况,说明作者思想状况,弄清他为什么要写荷塘月色之美,发思古之幽情。
2、第3段,作者在路上一段抒情独白(“路上只我一个人……这是独处的妙处”)此段抛开了写景,是否偏离了文章的中心呢?抛开了写景直抒胸臆也反映了作者痛楚心态,蕴含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实际上,这“情”离不开“景”,正是在那幽僻路上,抒发“独处”之情。
(七)布置作业:重点阅读课文四、五、六自然段,体会情景交融的特点第二课时一、检查复习旧知识,导入新授1、背诵第4段(集体背诵、提名背诵)2、答问:第4段依次写了哪些景物,依怎样顺序写的?(以此引入新课)景物描写(一)解析第4段:作者怎样从多角度描摹荷塘美景?1.按观察的角度,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空间顺序:茂密荷叶→多姿荷花→缕缕荷香→叶.花颤动→流水2、深味作者匠心:抓静态与动态的结合作者笔下景物都是“动”的,“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
抓可见与可想的结合,写出散文神韵。
荷叶田田,满遮塘面,塘水看不到,却断定叶下的水“脉脉”有情,这由叶子的“风致”引起的想象。
认识“通感”:通感”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即把一种可感的形象转化为另一种可感的形象的方法。
其最大特点是“感觉的转移”。
相似处:断断续续,若有若无,捉摸不定。
作用:用“歌声”比“荷香”真切、新奇。
荷香本是嗅觉的可感形象,作者却把它比作“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使其转化为听觉的形象,把视觉、嗅觉、听觉交织在一起,启迪读者更加深远地想象和联想。
)这也恰恰说明“人在景中”。
再引出第5、6段中“通感”的句子,也可引导鉴赏5、6段中比喻、拟人句。
(此环节可采用讨论式)(二)分析第五自然段: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若换用“淌”字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析:“泻”表明月上中天,月光自上而下,有更强的动感与立体感;“淌”虽也有往下流的意思,但一般是表示水、泪或汗等顺着或依附着某物流下来,而月光是从空中照下的,并无依附任何事物。
)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2、薄薄的青雾浮(若换用“飘”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析:“浮”描写出青雾与叶花既互相贴近互相映衬又若即若离的层次感和动感,又可描写出青雾似动而静、似静而动的轻柔含蓄之态;“飘”虽与“薄薄”相呼应,但既“飘”便“散”、便“逸”,虽有轻柔之态而无含蓄静谥之美,而且“雾”之所以“青”是因为雾贴近田田、密密的叶子而成,飘高飘远了,便无“青”的感觉。
)起在荷塘里。
3、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牛乳”和“轻纱”的本体是什么?梦的本体又是什么?析:薄薄的青雾;叶子和花)4、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本句描写了哪两种树影的哪些特点?“画”字对表现这些特点有何作用?析:灌木——参差的斑驳的黑影;杨柳——稀疏的倩影;“画”说明树影的错落有致、浓淡和谐是恰到好处的,象是出自名画家之手,也让读者更易联想和想象到荷塘月色的诗情画意)5、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本句运用比喻和通感的修辞格,本体和喻体分别是什么?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是什么?是从哪两种感觉的互相转移?析:本体——月色;喻体——名曲;相似点:和谐;是视觉与听觉的互换。
)(评:这一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有正面描写,如流水,泻;也有用景物进行反衬,如写青雾、叶子和花、黑影、倩影等;写出了光与影虽不均匀,却和谐如名曲,光与影融为一体,荷塘与月色融为一体,心境与物景融为一体,整个天地浑然一体,如梦似幻,如诗如画,令作者与读者如痴如醉,作者心中流露出的依然是淡淡的喜悦。
)(三)分析第六自然段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描写出树的哪些特点?析:连绵成片、高低错落,层次分明)而杨柳最多。
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在总体写树中又着重写了杨柳的丰姿,这是一种怎样的写法?析:点面结合)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作者是怎样由景写到人的?作者的心景又有了什么变化?析:由路灯光联想到人的眼,由人的眼自然会联想到人的心,一想到个人,热闹的蝉声与蛙声自然会惊扰了荷塘和作者内心的超然境界,作者终于发出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
作者的心绪又从淡淡的喜悦转为淡淡的哀愁。
)(四)重点句子赏析: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
(作者为什么会“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 呢?析:“颇不宁静”的心情在梦境般的荷塘岸边没有得到排遣,就想靠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怀念来解脱。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作者触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情景,作者说这是一个“热闹”和“风流”的季节,并引用梁元帝的《采莲赋》描写当时“嬉游”的光景,作者有没有被这种光景所感染呢?文章中的哪个句子可以表明?析:没有。
“可惜现在我们早已无福消受了,”依然是“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3、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西洲曲》本是用来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作者却借用来表达什么感情?文章中的哪个句子可以表明?析:思乡之情——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4、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此时此刻的作者为什么会惦着江南呢?析:触景生情,独在异乡为异客,面对黑暗的现实苦闷彷徨,无所适从,欲超然又想挣扎,借思乡排遣忧愁)5、——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作者从荷塘回到家里,心绪如何?析:作者从遐想中回到现实,现实依旧,愁思依旧,心里依旧不宁静,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恍如一梦。
)【教学反思】语文教学要加强综合,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这节节课在这方面表现得十分突出,语文教学的多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关键的语言文字放在特定的语境中理解、品味、鉴赏,感悟是灵动的,具个性色彩的;配乐朗诵,动画欣赏随文入境,营造美的氛围。
研究作者与创作背景,探究作品的写作意图与价值取向,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与思想情操陶冶融为一炉,发挥了语文的实用功能、发展功能、审美功能,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多方面获得培养。
但学生互动稍显不足,听课老师多,学生有些紧张。
引导还需要大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