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城市概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山市城市概况
摘自:/article-41498-e-1.html
(按住ctrl键,同时点击项目目录即可跳到相应章节)
地理状况 (3)
历史沿革 (4)
城市特点 (4)
城市现状 (4)
名城保护与发展规划 (5)
佛山名胜古迹 (5)
【佛山祖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
【西樵山石刻】壮丽之作 (6)
【锦岩遗址】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
【大岗山窑址】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
【明远桥】梁式3孔石拱桥 (7)
【胥江祖庙】二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 (7)
【西山庙】清代四合院式建筑 (7)
【太平塔】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7)
【灵龟塔】7层平面八角形的楼阁式砖塔 (8)
【青云塔】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8)
【魁岗文塔】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8)
【莲花巷土府】原是富户的贵重物品储藏室 (8)
【锦岩庙】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9)
【石路巷】历史街区 (9)
【清晖园】一座久负盛名的粤中名园 (9)
【仁寿寺】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10)
【莲峰书院】现修整作石湾展览馆用 (10)
【桂洲文塔】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10)
【梁园】佛山梁氏家族兴建的集宅第、祠堂、园林于一体的大型建筑组群 (10)
【康有为故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
【中山公园】风景优美 (11)
【碧江金楼】广东省内罕见的构造精致的民居 (11)
【西樵山】广东省著名风景区、四大名山之一 (12)
【王借岗】景致独特 (12)
佛山市其他名胜古迹 (12)
【镇头遗址】 (12)
【南蛇岗遗址】 (13)
【西樵山采石场】 (13)
【银洲遗址】 (13)
【河宕旧墟遗址】 (13)
【澜石东汉墓群】 (13)
【泥模岗冶铁遗址】 (14)
【叶家庄】 (14)
【南风灶古窑址】 (14)
【东华里】 (14)
【区家庄】 (14)
【李可琼故居】 (15)
【陈金?起义旧址】 (15)
【北涌亭】 (15)
【璜矶鹤巢】 (15)
【任围】 (15)
【大旗头村】 (15)
【简氏别墅】 (16)
【兆祥黄公祠】 (16)
【梁士诒墓】 (16)
【抗日烈士陵园】 (16)
【吴勤烈士陵园】 (16)
【孔庙】 (17)
佛山文化 (17)
【佛山狮头】 (17)
【秋冬食蛇】 (17)
【盲公饼】 (18)
【鱼生】 (18)
【酿扎蹄】 (18)
【狗肉香煲】 (18)
【佛山中成药】 (18)
【迎春花市】 (18)
【龙舟竞渡】 (18)
【木屐】 (19)
【铜凿金花】 (19)
【金银铜锡箔】 (19)
【木版门画】 (19)
【佛山剪纸】 (19)
【佛山冶铸】 (20)
【石湾陶瓷】 (20)
【粤剧之乡】 (20)
【佛山秋色】 (21)
佛山名人 (21)
【黄飞鸿】 (21)
【黎简】 (23)
【吴荣光】 (23)
【梁蔼如】 (24)
【骆秉章】 (24)
【黄炳】 (24)
【朱次琦】 (24)
【陈开】 (24)
【苏六朋】 (24)
【苏仁山】 (24)
【邹伯奇】 (24)
【陈启沅】 (24)
【李文田】 (25)
【张荫桓】 (25)
【康有为】 (25)
【吴趼人】 (25)
【邓培】 (25)
【冼宝干】 (26)
【陈铁军】 (26)
【潘玉书】 (26)
佛山历史大事 (26)
【佛山得名】 (26)
【陶业初兴】 (26)
【黄肖养起义】 (26)
【佛山镇抗英】 (27)
【陈开、李文茂起义】 (27)
【辛亥民军光复佛山】 (27)
【南海县迁治佛山】 (27)
【佛山石湾陶瓷工人罢工】 (27)
【佛山设市】 (27)
地理状况
佛山是广东省省辖市。

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北部,四面环水,东北距省会广州16公里。

介于北纬22°58′~23°04′,东经113°09′~113°10′之间。

东邻广州市,南连中山市、江门市,西接肇庆市,北与广州市、四会市相连。

东西最大横距103公里,南北最大纵距103公里。

总面积3813.6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77.4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33平方公里。

截至2005年12月,佛山市现辖禅城区、顺德区、南海区、三水区、高明区。

总人口316.1万人,其中城市人口45.2万人。

居民大多数为汉族。

佛山位居珠江三角洲水系的顶端,地势低洼,河道交织。

珠江上源三条主要支流中的西江、北江流经距市区23公里的三水河口附近再分流注入汾江、东平河水系的各河道。

水利资源丰富,土地肥沃。

属亚热带海洋气候,年平均气温21.7℃,绝对最高气温38.2℃,最低气温 -1.9℃ 。

年平均降雨量1643.3毫米。

主风向冬季东北风,夏秋两季东南风,两个主风向出现的次数基本相等。

气候温和,光照较多,雨量充沛,四季均可种植,堪称鱼米之乡。

历史沿革
东晋时有西域僧人到此结茅讲经,在塔坡岗上建经堂,唐贞观二年(628)乡人在冈上掘地,得铜佛像3尊,佛山自此得名,后渐成墟市。

宋代始置佛山镇,由南海县辖。

明、清时期佛山镇经济繁荣,与汉口镇、朱仙镇、景德镇并称中国四大名镇。

辛亥革命后,广州改市,南海县由广州迁治佛山。

1949年11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南海县政府,1950年3月成立南海县人民政府。

1951年1月1日撤销佛山镇建制,设置佛山市人民政府,直属珠江专区,南海县人民政府由佛山迁出。

1983年6月1日,撤销佛山地区建制,设立地级佛山市,辖顺德、南海、三水、高明、中山县和汾江区、石湾区。

1994年,中山县撤县设市(不带县的地级市),从佛山分出。

1994年至1995年,顺德、南海、三水、高明分别撤县设市(县级市),由佛山代管。

城市特点
佛山是中国古代四大名镇之一,以陶业著称于世,文物古迹众多,粤剧发源于此,1994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宋代,佛山陶业兴盛,被誉为南国陶城,与景德镇齐名。

"佛陶"至今仍是国内名品。

明清之际,佛山空前繁荣,商贾云集,市肆繁华,与汉口、朱仙镇、景德镇并称四大名镇,与京师、苏州、汉口并称四大聚。

现存文物保护单位241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

佛山人文荟萃,唐宋以来广东出过9位状元,佛山地区占其五。

政治改革家康有为,作家吴趼人,实业家陈启沅、招雨田、简照南、简玉阶等是其佼佼者。

佛山经济现以陶瓷、轻纺、电子工业和国内外贸易为主导产业。

城市现状
佛山是南部沿海地区对外开放城市。

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636.96亿元。

现有工业企业2.5万家,年产值1367.1亿元。

现有耕地面积90万公顷,农业年产值112.86亿元。

对外贸易活跃,年出口创汇39.1亿美元。

交通便利,广(州)三(水)铁路经过市区北部,设有佛山站。

城市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汾江南岸为佛山主城区,市区绿化覆盖率35%,人均住房面积18.45平方米。

科教兴市成绩突出,全市有民营科技企业188家,高新技术企业99家,科技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40.2%,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0.8%,被国家科技部授予"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城市"称号。

现有高等院校8所,中小学1033所,在校学生56.36万人。

名城保护与发展规划
1992年初中共佛山市委、市政府邀请有关专家、教授协助制定《佛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其要点一是立即着手修编佛山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旧城区的改造,按历史文化名城的性质来规划好文物保护区,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历史地段和传统街区。

按照佛山的实际,分为五个地段:(1)祖庙博物馆,包括臣总里、祖庙大街等传统街区;(2)梁园博物馆,包括先锋古道、培德里等;(3)东华里街区,包括居仁里、禄丰大街、六村大街、石巷、和睦里等;(4)莲花南区,包括莲华巷、田心里、沙塘坊等;(5)塔坡街小区,包括京果街、祥安街、线香街等。

二是核定保护的文物单位,倘属公产,其产权可移交给文物部门,便于安排维修和管理;倘属私产,考虑由国家收购,在收购前,政策上给以优惠,给予维修补贴等,业主享有一定的权利,应尽保护文物的义务。

三是有些办公单位占用了文物古建筑,其上级部门应尽快安排其迁出,文物部门可以把原建筑用作博物馆或纪念馆。

四是利用文物古迹,发展文物旅游,促进传统文化艺术和风物特产的生产,恢复一些制陶工场及利用南风灶等,旅游者可以手制陶坯,加工烧制,满足现代人在参观时跃跃欲试的心理。

五是佛山市人民政府确定祖庙民居群为佛山市区的历史街区。

1999年5月31日,佛山市人民政府就此通告:(1)历史街区的保护范围为祖庙路以东,人民路、石巷路(规划中)以南,禄丰大街(规划中)以西,建新路以北地段,包括祖庙大街、隔塘大街、新荣里、麒麟社、甘紫坊、善庆坊、营前街、新路坊、沙堆巷、福晨巷、三元市、恩星里、恩光里、臣总里、文明里、新文街、教善坊、潘巷、长生树、协天里、白金街、岗心街、长泰里、文会里、新中巷、黄巷、人民巷、福贤路、石巷、锦荣里、东华里、居仁里、福庆里、福庆巷、纪岗街、禄丰里等街道。

(2)上述保护范围的一切拆建、修建、新建和扩建工程,都必须根据市人民政府批准的保护详细规划进行。

在保护范围内从事任何建设活动,均不得破坏历史街区环境风貌,其修建设计方案须征得市政府规划行政管理部门和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并办理报建手续后方能动工。

佛山市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发展成为以国内外贸易、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化城市。

佛山名胜古迹
【佛山祖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佛山市区祖庙路。

相传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6),称"北帝庙"、"祖堂",毁于元末。

明洪武五年(1372)重建。

明景泰二年(1451)敕封为"灵应祠",以后一直称"祖庙"。

明、清两代历经20多次重修扩建,尤以光绪二十五年(1899)大事装修后,更为瑰丽壮观。

现有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主体建筑沿南北中轴线排列,从南到北依次为万福台(戏台)、灵应牌坊、锦香池、钟鼓楼、三门、前殿、正殿、庆真楼(后楼),为三进院落四合院式平面布局,紧凑而错落有致。

其建筑结构既有民族风格,又别具岭南特色,主体建筑的檐体和地面多用石材,斗拱梁架多式多样。

以正殿最为典型,梁架举折平缓,前檐斗拱采用真昂结构,保留着已不见的宋代特点。

建于明代的十二柱三开间三重檐楼式灵应牌坊,是广东现存最雄伟壮
观的木石混合结构的牌楼,国内也罕见。

建于清代的万福台,则是省内现存的几个古戏台中最华丽者,戏台建筑在一个高2.07米的高台上,歇山式卷棚顶,面宽3间,共12.73米,进深11.78米,从台面至前檐高6.25米,面积为150平方米,用一块装饰大量贴金木雕的隔板分为前后台,台前空地广阔,两边阁楼是包厢。

佛山是粤剧之乡,戏班演首台戏必选万福台,相沿成习。

庙内的装饰工艺尤具特色,陶塑人物瓦脊、栩栩如生的灰塑、多层壁龛式的砖雕、玲珑剔透的漆金木雕以及粗犷古拙的石雕,大多以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古代神话为题材,内容非常丰富,所刻画的千余人物,神态各异,服饰各个不同;所雕塑的飞潜动植、奇花异卉,琳琅满目,数以万计。

此外,大殿内还保存着从明至清代的佛山铸铜铁件如钟、鼎、镜、磬、八宝及兵器仪仗等。

尤其是铸于明代的重2.5吨的北帝铜像和重逾千斤的大铁钟,是佛山铸造业的精华。

庙内供奉24尊高2米多的夹苎漆扑神像,为国内所罕见。

人们称颂祖庙是"古祠艺宫"。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祖庙外兴建祖庙公园,为市博物馆所在地,收集佛山文物归园陈列,如明代的麒麟照壁、褒宠牌坊、李氏牌坊,清代的升平人瑞牌坊、经堂铁塔、大铁炮等,还兴建了钟廊、碑廊,维修了孔庙,每年都举办20多个陈列展览,年观众量达200多万人次。

【西樵山石刻】壮丽之作
南海区西樵山摩崖石刻共140多块,主要分布在翠岩、九龙岩、金鼠朗、白云洞等处。

如草书"云门",湛甘泉书,字径约33厘米;行书"天然图画",黎简书,字径1米;行书"翠岩",字径约66厘米;隶书"大观",字径约33厘米;七十二山人行书"不骛纷华不尚仙,优游林下养余年。

闲是闲非休闲理,半日看花半日眠",字径约17厘米,3行直刻。

白云洞石刻达80处,如"洗心",楷书,字径约66厘米,里水周伯熙书;隶书"曲水流觞",字径约26厘米,"媲美兰亭",字径50厘米,傅日鉴题并书。

还有诸如"银河倒泻"、"峭壁天开"、"壁立千仞"、"仙镜"等,均是见境生情、讴歌山河壮丽之作。

【锦岩遗址】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原南海市西樵山铁泉峰西山坡。

又名滴水岩。

1958年发现,洞口向西,面积近500平方米,洞石质是霏细岩,洞壁疤痕累累,是人工敲打痕迹。

1987年春,由广东博物馆考古队与南海县博物馆联合成立考古发掘队,在该遗址进行考古发掘,面积54平方米,发现了原生文化层厚近1米,出土有石核、石球、石锤、砍砸器、刮削器、石片、双肩石斧毛坯以及炭屑、火烧土、石渣等,石器形体较大,均有打制痕迹。

洞口至上天湖山坡,遍地遗留有石料、石片、半成品的石器,随手可捡,上天湖每当湖水下退,湖边剖面堆积物清晰可见。

采集的石器均是霏细岩质。

【大岗山窑址】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原高明市大岗山麓。

1957年发现两处唐代龙窑遗址。

1986年挖掘清理了第一处,残存的窑长9.55米,前宽2.64米,后宽2.8米,依山势作25°角倾斜。

窑床上可见经高温后
形成的一个个圆窝,窝内残存陶碗百只。

在窑外20米的土层下,堆积废弃的碟、罐、杯、砚等陶器上千件,均以施青绿釉为主,部分施绛釉。

该处遗址现在依原状用砂土覆盖保存。

1987年又挖掘清理了第二处遗址,情形与第一处相似,但更完整。

其长方形的火膛和窑门最下层的二组用砖砌的通风口完好。

1988年在第二处遗址上建成唐代龙窑博物馆。

【明远桥】梁式3孔石拱桥
位于原顺德市杏坛镇逢简乡。

南宋庆元五年(1199)进士李仕修回乡所建。

历代重修。

为梁式3孔石拱桥,红砂岩石构筑。

全长24.8米,顶宽4.7米,高4.5米。

桥拱用纵联砌结法,桥栏华板刻有各种花纹图案,两旁望柱各14条,柱头雕石狮,现仅存10只。

引桥不砌台阶,利于车马过桥时畅通无阻。

整齐的石砌墙嵌入河堤,两岸蕉林蔗地里古代店铺宅基尚存。

【胥江祖庙】二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
位于原三水市芦苞镇。

始建于南宋咸淳四年(1268),历代重修。

特别是清嘉庆十三年(1808)和光绪十四年(1888)两次重修的规模最大。

该庙由观音庙(佛教)、武当行宫(道教)和文昌宫(儒教)并排组成,建筑面积965平方米,为二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

山门和大殿均硬山顶三花封火山墙,面宽进深均3间,抬梁与穿斗式木构梁架。

三间庙都有横门相通,建筑群两侧各有一条里弄,分别题"奎光"、"斗曜"门额。

建筑群的屋脊上,都装饰有佛山石湾文如壁造的陶塑瓦脊,以戏曲故事、民间传说、神话为题材,塑了多种人物、山水、鸟兽、花卉和珠宝等,形象生动,釉彩鲜明。

门前一对石狮,连座高2米,是明末石雕。

在檐柱上有两组横梁金木雕,雕工极其精细。

檐廊的墙上有多幅壁画,惟妙惟肖。

在天井的石栏上有明代的浮雕,玲珑工巧。

庭院中还有明代的"金砂圣井"和清代重修庙宇的碑记,以及历代镌刻的门额、牌匾和对联。

【西山庙】清代四合院式建筑
位于原顺德市大良镇。

始建于明嘉靖二十年(1541),历代重修扩建。

为清代四合院式建筑,由山门、前殿、正殿、偏殿、院阶、香亭、庑廊等部分组成,依山势而建,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

山门面宽5间,其陶塑瓦脊是清代佛山石湾的作品,由日月神、和合二仙、双龙戏珠、双凤朝阳、鳌鱼、瑞兽和三国人物故事组成的双面组画,极富"关帝庙"特色。

殿堂之内供奉关羽,坐像高2米,铜铸,重1.5吨,是清代早期的文物。

配祀的,右侧是持刀的周仓,左侧是捧印的关平,神态庄重威严。

殿之右侧,原为古庙"三元宫",是大革命时期"顺德县农军干校"的旧址,现为顺德博物馆的陈列室。

再往右,是新建的碑廊,嵌顺德历代碑刻18通于墙上。

著名的碑刻有《防御英夷碑记》、"压尽群龙"石匾等。

【太平塔】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原顺德市大良镇南约2公里太平山上。

因山下为旧寨乡,又称旧寨塔。

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

塔身用青砖构筑,高约32米,分7层,平面为八角形,底层每角墙宽4.1米,厚3.28米,入口处是一个券门,宽1.4米。

建筑风格是中国古塔建筑的"密檐式"。

塔的第三层有红砂岩石匾,朝东一块刻"天门瑞气",朝西一块刻"震旦玄光",字为隶书。

1987年顺德县拨款维修太平塔,在塔周围辟太平山公园。

【灵龟塔】7层平面八角形的楼阁式砖塔
位于原高明市城东 1.4公里的龟峰山上。

濒临西江,又称龟峰塔。

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1984年重修。

塔为7层平面八角形的楼阁式砖塔,高32.3米,底层直径7.2米,内径2.4米,各层原用木板作楼梯供登临,重修时改为砖砌结构。

各层檐口饰琉璃瓦。

第一层原来供有两个佛像,现已散失。

当年倡建灵龟塔的明代进士区大伦写下《龟峰塔铭》道:"峨峨龟峰,拔乎中川,塔势涌出,作柱于天",较形象地描述了山、塔、江相依的形胜。

【青云塔】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原顺德市大良镇东南的神步岗上。

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原名神步塔。

因冈下有青云路直抵县城东门,群众习惯称之为青云塔。

塔平面为八角形,7级,高37米,每级有扶梯可登临,底层外围每面宽3.3米,门朝西南,阔0.76米,高2.8米。

塔基八个面各有托搭力士,为粗面砂岩雕刻,线条粗犷有力。

塔的第四层洞门上嵌"三元挺秀"石匾,是明万历三十年(1602)建塔的物证。

塔身施用的颜料中搀和朱砂,色彩古雅,历久不褪,俚语称"青云塔演新不演旧"。

1985年维修,并征用神步岗一部分开辟为"青云塔公园"接待游客。

【魁岗文塔】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原三水市河口镇魁岗。

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

清道光三年(1823)重修。

为平面八角形、9层仿楼阁式砖石塔,高40余米。

塔基用花岗石结砌,高1.1米,宽2.2米,有石阶8级,每级长2米,宽0.4米。

底层内宽7.48米,高4.6米,逐层缩小,至第九层内宽3.73米,高4.07米。

底层每边阔3.28米,门阔0.95米,高2.05米。

门额题篆体"文星开运",是道光三年(1823)两广总督阮元题。

第三层额题"灵杰楼"、第五层额题"大魁阁"。

文塔每层八角,角夹上均悬铜铃一个。

塔刹为高4.7米的铜葫芦,蔚为壮观。

【莲花巷土府】原是富户的贵重物品储藏室
位于佛山原城区莲花路。

建于明代,原是富户的贵重物品储藏室,称"土库",清代改称土府。

是一间通面宽11.2米、建筑面积125平方米的二层土楼。

其石脚上的夯土墙厚0.7米,石脚全用红砂岩结砌,夯土墙以蚬灰、红泥、白糖、糯米等混合夯筑而成。

墙上仅开几个石框枪眼式的小窗户。

门前为"金字"石阶,进门时从两边拾级而上。

这类建筑目前已不多见。

【锦岩庙】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原顺德市大良镇。

始建于明代,清代自康熙至道光历朝重修。

庙向东北,依山势而建。

正中是"观音堂",面宽3间,左右各有偏殿:左为西庙,右为东庙。

三庙前均建香亭一座,中亭名"南海水月",尚存;左右为"显佑台"和"海天鸿庇",已毁。

庙内存清代记事碑5通,是康熙、雍正、乾隆年制。

近年划锦岩山于锦岩庙一体保护,占地面积达20000平方米。

【石路巷】历史街区
位于佛山原城区福贤路纪岗街。

是一条长达100米的内巷。

两侧的建筑始建于明,有清代和民国时重修的痕迹。

其古朴的花窗、方柱的趟栊、厚重的大门、6×27×12规格的大青砖、夯土厚实的墙体和红砂岩的石墙脚,均具有明代的风格,而4根圆柱支撑的大厅,却是清代所建造。

巷口有两栋红砖绿瓦的建筑物,是民国时建筑的私家庭院,名叫"小乐园"。

石路巷民居的屋顶所建造的封火山墙,均采用锅耳式,其体量比清代建筑的大而厚,是当地民居建筑沿革的物证。

【清晖园】一座久负盛名的粤中名园
位于原顺德市大良镇华盖里。

建园沿革,尚未找到确实史料,一般认为是建于晚明中国私家园林的繁荣时期。

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顺德杏坛镇石滩村人黄士俊高中状元,官至礼部尚书、大学士。

为光宗耀祖,于明天启元年(1621),在大良建黄家祠、天章阁、灵柯之阁。

这些祠、阁周围都有花园,这便是清晖园最早的踪迹。

清乾隆年间,大良人龙应时得中进士,便将天章阁、灵柯之阁从时已破落的黄家后人之手购得。

乾隆五十二年(1787),其子龙廷槐得中进士,授翰林学士,历官御史,后以父丧,辞官南归"筑园奉母"。

嘉庆十一年(1806)秋,龙延槐之子龙元任请江苏武进进士、书法家李兆洛书写"清晖园"匾塑于西园门,喻父母之恩如日光之和煦照耀。

龙元任在嘉庆二十二年(1817)得中进士以后,对清晖园大加修整,广栽花木,使之成为格局完整的岭南园林。

该园占地约0.34公顷,分3个景区:南部方池,为园中水景区,主要建筑物有澄漪亭、六角亭、碧溪草堂,以木制通花作饰的连廊与装饰有岭南佳果的滨水游廊联结;中部有船厅、惜阴书屋、真砚斋、花亭、狮子山等园林小筑,掩映在绿云深处,周围厅敞栏疏,径畅台净,浓荫匝地,是园内景色最集中的游览区;北部以竹苑为代表,建筑较为密集,楼屋栉比,假山迎面,修篁夹道,巷院兼通,是园主们日常生活起居之所。

清晖园的治园艺术,还表现在大量使用镂空木雕花板、花罩、砖雕等装饰工艺以及巧布玉堂春、紫藤、素馨花等古树名木上。

是一座久负盛名的粤中名园。

【仁寿寺】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佛山原城区祖庙路。

始建于清顺治十三年(1656),历经康熙八年(1669)和咸丰元年(1851)两次扩建,规模颇大。

现除"大雄宝殿"外,余皆拆改。

正门石匾"仁寿寺"三字乃名士手书,字体纤细清秀,被称作"鹤形"书法。

寺于民国中叶已衰败。

寺塔原名仁寿寺如意宝塔,建于1935年,为八角7层仿楼阁式钢筋混凝土建筑,通高约25米,各层出檐饰黄琉璃瓦,塔腔内有梯至顶层。

塔内藏有梵文石碑及石匾各一通
【莲峰书院】现修整作石湾展览馆用
位于佛山石湾莲子岗南麓。

建于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乾隆二十四年(1759)重修,嘉庆二十年(1815)增建魁星楼。

同治、民国期间又经两次重修。

始建时,原为昌兴石湾一带七堡会课之用,故又称"七堡莲峰书院",其后又成为七堡乡绅议事之所。

光绪十年(1884)设"七堡团练总局",成为七堡以石湾为中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枢。

整体建筑面积约644.88平方米,平面布局由山门、香亭、正殿及魁星楼组成。

山门建筑在1.1米的平台上,面阔3间11米,深7.08米,石檐柱、檐廊三架梁、雀替镂卷草饰木雕,做工精细。

山门与香亭之间隔小院,宽11.28米,深7米。

香亭为琉璃瓦单檐券棚方亭,魁星楼为二层楼房。

莲峰书院曾作山水茶林,现修整作石湾展览馆用。

【桂洲文塔】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原顺德市桂洲镇振华乡。

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塔身六角形,每面墙宽4.1米,共7层,总高约42米。

每层均有石楣刻字,自下而上为"飞出上青霄"、"秀甲狮阳"、"聚星阁"、"题名处"、"涵高下"、"凤鸣"、"灵照",书体包括真、草、篆、隶、行5种。

皆为桂洲人胡俊所书,胡俊是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的副贡生。

桂洲文塔是楼阁式砖木塔,塔砌砖法有显著特点:每5行变一款式,开始是一横一顺,接着是两顺一横,到三顺一横、四顺一横、五顺一横。

1989年曾修缮,在塔周围征地辟为小公园。

【梁园】佛山梁氏家族兴建的集宅第、祠堂、园林于一体的大型建筑组群
位于佛山城区松风路先锋古道。

是佛山梁氏家族兴建的集宅第、祠堂、园林于一体的大型建筑群组,建于清嘉庆、道光年间(1821~1850),为粤中四大名园之一。

主体建筑有群星草堂、秋爽轩、湖心亭、韵桥、船厅、小榭楼、刺史家庙、汾江草庐及巷院相通的住宅群组等,尤以大面积的水面为显著的特色。

自嘉庆末年梁蔼如在松桂里建"无懈怠斋"起,至道光年间的数十年中,陆续建有松桂里梁九图的"十二石斋"、西贤里梁九章的"寒香馆"、先锋古道梁九华的"群星草堂"以及富荣街梁九图的"汾江草庐"等4组各具特色的园林群落。

其艺术价值,在于造园者所刻意追求的文人园林的高雅脱俗和雅淡自然的诗情画意。

例如"韵桥"之"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