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申奥看公共关系的现实意义
北京申奥,公关功不可没
作者: 郑砚农
出版物刊名: 公关世界
页码: 12-13页
主题词: 公关公司 CIPRA 中国公共关系 公关业 国际公关 这一天 专业组织 中国改革 公关活动 北京奥申委
摘要:<正> 2001年7月13日,对中华民族而言是非常难忘的一天。
在这一天,国际奥委会在莫斯科以压倒多数票通过了中国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
这一天对于中国公共关系界来说更是难忘的一天。
为了这一天,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以及中国公关界的同仁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因此,北京申奥胜利也是中国公关界的一大胜利。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天,也标志着中国公关业开始走向成熟。
中国国际公关协会(CIPRA)是一个全国性涉外的专业组织。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进程,CIPRA 已经走过了十个春秋。
十年来,协会。
公共关系服务的重要性和价值
公共关系服务的重要性和价值公共关系服务(Public Relations Services)是一种关注组织与公众之间关系的战略性沟通工具,以帮助组织建立并维持与其关键利益相关者的积极关系。
在现代社会中,公共关系服务正逐渐成为企业和组织成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重要性和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公共关系服务有助于树立积极的企业形象。
一个良好的企业形象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而公共关系服务能够通过有针对性的沟通与宣传,有效地传递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使命与愿景,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通过公共关系服务,企业可以展示其社会责任感,关爱员工和公众利益,并在公众心目中树立信任与口碑。
积极、透明和正面的企业形象能够吸引投资者、顾客和合作伙伴,为企业带来更多机会和发展空间。
其次,公共关系服务能够构建良好的关系网络。
一个组织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和其关键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
公共关系服务能够帮助组织建立紧密联系的关系网络,包括政府、媒体、员工、顾客、供应商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
与这些相关方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能够使组织更好地理解他们的需求和期望,及时回应和解决问题,有效地调动资源和支持。
通过建立强大的关系网络,组织可以获取信息和资源,改善业务运营,增强竞争力。
第三,公共关系服务有助于危机管理和舆情控制。
危机是组织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挑战,它可能对企业形象和经营产生负面影响。
在危机事件中,公共关系服务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及时的沟通和透明度,公共关系团队能够帮助组织应对舆论压力,减轻危机影响,降低声誉损失。
通过建立稳固的关系网络和良好的企业形象,组织能够赢得公众的信任和支持,增加应对危机的手段和资源。
此外,公共关系服务还能为组织提供市场竞争的优势。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公共关系服务可以帮助组织与竞争对手区分开来。
通过开展差异化和创新的公共关系活动,组织能够吸引顾客和投资者的关注,并建立起与他们的情感联系。
申奥公关的启示
申奥公关的启示2001年7月13日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永远铭记的日子。
这一天,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上,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那一刻,神州大地一片欢腾,亿万炎黄子孙倍感自豪。
国人兴奋之余,可知背后有多少人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有多少人为申奥的公关做出了努力,有多少人为改变中国在西方世界的不好形象而努力,又有多少人在宣传21世纪的新中国的实力,完全有能力,与信心办好一届无与伦比的奥运会。
一、国际公关大师的策略两年前,也就是1999年,当北京争取申办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时,正值中美因军机相撞等事故,双边纠纷加剧的时刻。
当时身为北京申办奥运的主要国际公关策划人霍尔茨曼(Michael Holtzman)意识到要在申奥中胜出,北京除了必须展示本身具有举办奥运的实力及优越的体育设施之外,更大的障碍还在于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扭转西方国家,特别是西方传媒一贯对中国的偏见和敌视态度。
霍尔茨曼当时的急务是向国际社会展现中国的真实面貌,塑造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新形象。
这个新形象是要突出中国正在开创新的时代,也是个改变之中的进步国家。
他在突出中国的新形象时,也要确保政治课题不会夹杂其中,干扰了北京申奥的工作。
当时,他率领了一支分布在亚洲、欧洲、美洲和非洲的50人公关工作队,全天候留意和跟进国际传媒对中国的报道。
他注意到西方国家向来对中国如果不是存有偏见,就是对当地的情况一无所知,加上西方传媒主要报道的都是些对中国不利的负面新闻,因此,在申奥期间,要向国际社会真实地反映中国的面貌很不容易。
霍尔茨曼的另一大难题,是他只有七个月的时间去争取改善中国的国际形象。
因此,他和队中的全体公关人员必须跟时间赛跑,展开频密的国际宣传攻势。
他说,中国政府和他都认为申奥宣传必须反映中国的真实面貌,不要让西方国家认为这是中国刻意制造的宣传。
基于此,他们透过第三方人士为中国“说话”。
他们不涉及任何利益关系,所以也就具有说服力。
2024年公共关系心得体会范文
2024年公共关系心得体会范文公共关系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沟通和互动策略,管理组织与其内外部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关系,为组织建立良好的形象,提升声誉及满足相关方的期望。
在我参与的2024年公共关系实践过程中,我深切意识到公共关系对于组织的重要性,并从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
首先,公共关系需要始终保持透明和真实。
在2024年的公共关系实践中,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消费者对于信息的获取方式非常多样化。
因此,组织应秉持诚信原则,与公众保持真实、透明的沟通。
在我们的实践中,我们主动与媒体沟通,及时公布组织内部的重要信息,并以诚信和公正的态度回应公众关切,这不仅有效地维护了组织形象,也增强了公众对组织的信任。
其次,公共关系需要充分重视互动和反馈。
在2024年,消费者更加倾向于参与性的沟通方式,他们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信息,并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因此,组织应建立起有效的反馈机制,积极倾听公众的声音,并根据反馈意见及时调整组织的策略和行动。
在我们的实践中,我们通过线上调查、社交媒体等方式与公众互动,积极收集和分析公众的反馈意见,不断改进和优化组织的公共关系策略。
充分的互动和反馈不仅能够增强公众的参与感,也能够提高组织的公共关系效果。
此外,公共关系需要灵活应对危机和挑战。
在2024年,公共关系面临的挑战更加复杂和多变。
组织需要时刻关注社会的变化和公众的需求,及时调整策略,以应对突发的危机和挑战。
在我们的实践中,我们遇到了一起由于产品质量问题而引发的危机事件。
面对这个挑战,我们采取了积极的态度,及时公开危机信息,并采取了有效的措施来补救错误,并与公众进行充分的沟通和解释。
通过这次危机事件,我们深刻认识到危机不可避免,但关键是如何及时和合理地应对,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
最后,公共关系需要与时俱进,注重创新。
在2024年,公共关系领域的技术和手段变得更加先进和多样化。
组织应积极关注新兴的科技手段,并将其融入公共关系策略中。
从申奥看公共关系的现实意义
从申奥看公共关系的现实意义问题:“申奥”是公关活动吗?为什么?查阅申奥相关资料,结合此谈谈学习公共关系学的现实意义。
第一次申奥:1993年中国申奥失败1.1991年2月22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向中国奥委会正式提出举办2000年第27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申请;2.1991年2月26日中国奥委会讨论和审议了北京市政府的申请,一致同意北京市为举办第27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候选城市;3.在1991至1993两年的时间里,北京奥申委陆续邀请来了几十位国际奥委会委员;4.1993年1月11日位于瑞士洛桑的国际奥委会总部收到了第一份《主办2000年第27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申请报告》,递交城市是北京;5.1993年3月6日北京迎来了由13人组成的国际奥委会评估考察团。
截至此时,有权投票的91位国际奥委会委员中,已有70多位应邀访问过中国;6.从1991年到1993年经过近两年的较量,悉尼和北京已经遥遥领先于其他申办城市;7.由于一些西方媒体制造的"抵制风波",使本次竞争失去了公平性,对中国十分不利;8.1993年9月23日在摩纳哥的蒙特卡洛,举行国际奥委会第101次全会,北京在与悉尼的"最后一战"中以43:45惜败于对手。
第二次申奥:2001年中国申奥成功1.1999年9月国际奥委会致函各国家、地区奥委会.询问是否有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城市。
2.2000年2月各国在此以前将申办城市报告国际奥委会。
国际奥委会执委会8月28日在洛桑举行会议,确定北京、大阪、巴黎、多伦多和伊斯坦布尔获得2008年第29届夏季奥运会主办城市候选资格。
3.2000年2月24日国际奥委会举行申请城市联席会议,公布申办新规定和22项提问。
4.2000年2月25日-6月20日申请城市回答问卷,6月20日前向国际奥委会提交答卷。
5.2000年6月24日由中国奥委会主办的2000年庆祝奥林匹克日长跑活动在北京房山区举行。
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公关策略
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公关策略第29届奥运会北京组委会常务副主席北京市副市长刘敬民非常荣幸应邀出席2002年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大会,也感谢中国最佳公共关系案例大赛评审委员会将北京奥申委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评选为"2000-2001年度中国杰出公关大奖(特别奖)",众所周知,在中国政府和全体人民的支持下,承蒙国际奥委会和国际体育界人士的信赖,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北京获得了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举办权,实现了中华民族百年来的梦想。
回顾这段不平常的申办历程,我们感到,从某种意义上说,申办的过程就是一个特殊的公关过程。
因为,我们参加申办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获得举办权,要想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取得大多数国际奥委会委员对我们的的信任和支持,要想取得他们的信任和支持,关键在于让他们全面、客观地了解中国、了解北京。
一、北京申奥面临的新情况首先,对手城市多且竞争力强。
随着奥林匹克运动在近20年间的蓬勃发展,参与申办的城市越来越多,围绕举办权展开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这次申办2008奥运会的城市有10个之多,其中加拿大的多伦多、法国的巴黎、日本大阪都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因此申办一开始,我们就面临着一场与诸多强手的较量。
其次,新的申办规则增加了委员直接了解北京的难度。
从1999年开始,国际奥委会在内部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制定了新的申办规则和程序。
新规则概括起来是"9个不准",如不允许委员与申办城市进行互访;除国际奥委会组织的活动外,不允许委员与城市就申办问题进行接触;不允许互赠礼品等。
第三,自上次申办后,国际奥委会委员构成发生了较大变化,一半以上的委员没有来过中国,对我们的实际情况缺乏起码的了解。
如悉尼奥运会后新增加的11个运动员委员都是"生面孔",彼此的接触和了解不多。
这三个新情况形成了我们在申办中面临的主要挑战。
然而,与其他城市综合比较,北京也具有一些独特的优势。
公共关系经典案例——北京成功申奥
公共关系经典案例国际大公关——北京成功申奥北京申奥成功不只是一个城市的胜利,一个国家的胜利,一个民族的胜利,同时也是中国策划人对世界发出的一声宣言:中国也具有世界气魄的公关策划家,北京中奥的历程是一场全中国人一起参加的比赛,在比赛进程中,有欢欣,有悲伤,有挫折,但最终中国人赢得了这场比赛。
我们回望这次让人牵肠挂肚的申奥历程,看到的是一个完美的形象工程。
1.背景早在1978年,萨马兰奇先生应邀出席在广州举行的第6届全运会时,就曾建议中国申办1988年奥运会,但当时中国申办奥运的时机尚不成熟。
1990年,北京成功举办了第11届亚运会,掀起了亿万人民心向奥运的热潮。
1991年2月22日,北京市向中国奥申委正式提出承办2000年奥运会的申请,同年4月1日,北京2000年奥运会申办委员会正式成立,并于12月4日向国际奥委会呈交了承办2000年奥运会申请书。
1993年1月11日,北京正式向国际奥委会呈交了《申办报告》。
3月,国际奥委会一行12人在北京举行了为期三天的考察。
临走时留下一句“祝你们好运”。
但是萨马兰奇先生对北京的祝愿并没有成为现实,9月24日北京时间凌晨2时30分,最后一轮投票中,悉尼和北京的得票数为45和43,北京以2票之差落选,由悉尼获得2000年奥运会主办权。
2.现状时隔八年,北京再次提出申办奥运会。
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的极大丰富,带来的是更有凝聚力的中国心、中国情,社会各界都对我国这次申奥充满信心。
1998年11月25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正式向中国奥申委递交了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申请书,从此拉开了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序幕。
此后。
北京开始扎扎实实,有条不紊的展开申奥行动。
3.调查与策划(1)形象与口号:1999年9月6日,由国家体育总局、北京市人们政府和国务院相关部门组成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办委员会,申办大幕正式拉开。
在奥申委成立大会上,奥中委开始向全国征集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整体形象和口号的设计方案。
奥运会如何助力公共服务改革
奥运会如何助力公共服务改革奥运会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体育盛事之一,不仅是运动员们展现风采、追逐梦想的舞台,也为举办城市和国家带来了诸多机遇和挑战。
其中,奥运会在推动公共服务改革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影响力涵盖了多个领域,从基础设施建设到社会服务提升,从环保理念推广到文化交流促进,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注入了强大动力。
首先,奥运会对公共服务改革的最显著影响体现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为了成功举办奥运会,举办城市往往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改善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
新建的现代化体育场馆、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以及先进的通信设施,不仅满足了奥运会期间的需求,更在赛后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资产,提升了城市的整体形象和竞争力。
例如,北京在 2008 年奥运会期间建设的地铁线路和交通枢纽,极大地改善了城市的交通状况,方便了市民的日常出行。
这些基础设施的改善不仅提高了公共服务的质量,也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其次,奥运会促进了公共服务管理水平的提升。
在筹备和举办奥运会的过程中,需要协调各方资源,制定详细的计划和预案,确保赛事的顺利进行。
这就对政府部门的组织管理能力、应急处理能力和公共服务的精细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通过参与奥运会的组织工作,政府部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优化了工作流程,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同时,奥运会也推动了公共服务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打破了部门之间的壁垒,形成了更加高效的工作机制。
再者,奥运会为公共服务的智能化发展提供了契机。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奥运会越来越多地应用了先进的技术手段,如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智能安防监控、数字化赛事服务等。
这些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奥运会的组织效率和服务质量,也为公共服务的智能化改革提供了示范和借鉴。
例如,通过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可以实时监测交通流量,优化信号灯设置,减少交通拥堵;智能安防监控系统能够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为市民创造更加安全的生活环境。
此外,奥运会还在环保领域推动了公共服务的改革。
学习公共关系学的现实意义
学习公共关系学的现实意义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认识:(1)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
对外开放需要加强中国及外部世界的双沟通,尤其是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一方面要了解世界,一方面向世界传播自己;对外开放使形象管理的问题日益突出,需要树立公关意识和加强公关管理;对外开放需要按国际惯例办事,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在即,学习和运用公共关系有利于完善和规范组织的行为。
(2)适应体制改革的需要,体制改革促进了横向联系的发展,使组织的社会关系日益复杂,给组织的关系状态(社会关系和舆论)和行为方式带来了新的变化,因此需要应用公共关系加强组织的社会沟通和社会协调。
(3)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市场经济带来了大范围的分工协作关系和激烈和市场竞争关系,企业组织需要运用公共关系来拓展合作关系,加强竞争能力,树立组织及其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促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需要。
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和沟通方法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交往观念和交往行为的变化。
特别是大众传播的发展使公众舆论的作用日益增强,从而使组织形象管理的问题日益突出,需要运用公关手段来了解舆论,引导舆论,改善组织的生存、发展环境。
(5)适应社会稳定的需要。
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因此需要加强社会的公共关系工作,增强政府和公众之间的双向沟通,增强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之间的了解、理解、信任和合作,形成和谐的社会气氛。
公关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沟通及协调好各种人际关系,以实现内求团结、外求发展的目标,而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孔子儒学的核心内容就是探讨如何处理好人及人之间的关系的。
从这一根本点上讲,公关及儒学是相通的,这便为公关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有利的土壤和水分。
但并非说公关在中国古代早已有之了,而是说公关要中国国情化,有某些有利条件,即中国传统文化中某此方面为它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养料。
综观近代以来,任何一种先进的西方文化传入中国,都要及中国传统文化(以儒教为主)发生不同程度的碰撞,然后进入一个磨合融合过程。
公共关系的现实意义
公共关系的现实意义:1公关在政府中的重要作用—建设形象工程的必要手段。
2公关对个人的意义—创造良好个人形象的有效途径。
公关定义:公关就是一个社会组织为了争取有关公众的理解与支持,树立良好的形象而进行的有计划的双向沟通与协调,包含四要素:公关活动的主体-社会组织,客体-与组织有关的公众,目的-树立组织的良好形象,方法-有计划的行动,有目的的双向沟通。
公关涵义:一种存在的社会状态,有计划的活动,一种意识,观念和文化,是公关学科公关基本特征:有意识有组织的活动,双向沟通,内外结合,真诚合作,互惠互利。
公关功能:检测,凝聚,沟通,协调,最大功能扩大组织知名度,提高组织美誉度,为组织塑造良好形象。
公关研究对象:社会组织与公众相互关系的运动发展规律。
研究内容:公关基本原理,实务技术,行为规范,职业道德。
公关兴起的社会历史条件:经济基础-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政治条件-社会民主化;科技前提-现代传媒的发展。
社会组织分类:按组织机构功能目标(产业组织、事业组织、政治组织)按组织利益目标(互益性、公益性、盈利性、服务性)根据组织运行机制(强制性、功利性、规范性)公关公众的内涵:定义:是与组织有关的个人或社会组织;具有共同意识并对特定组织机构构成某种利益关系。
特点:共同性、相关性、多样性、多变性。
公关职能:信息采集、咨询与建议、沟通协调、服务引导。
服务引导的重要性:提供社会服务,以获取公众支持,教育引导,培育有利的公众环境。
组织形象:社会公众心目中对一个组织机构整体印象和评价,包括:组织环境信息、产品形象信息。
公关工作程序内容:公关调查、公关策划、公关实施、、公关评估。
公关策划的作用:明确思路、把握方向、指导行动、实现目标、激发创意,增强效果。
克服哪些沟通传播障碍:观念障碍、心理障碍、习俗障碍、表达障碍、文化障碍、行为障碍。
公关活动模式:1宣传性-以最快速度直接向公众传播组织信息,以在尽可短的时间内形成对组织有利的社会舆论。
2001:申奥中的公关
46 公关世界 \ PRWORLD是根据这些公司往届参与奥运申办的经验,对北京申奥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二是先尽义务,如果有可能再开展商务性合作。
我们将这一情况向时任奥申委秘书长的王伟同志作了介绍,经奥申委研究,由执行副主席刘敬民、秘书长王伟带领新闻宣传、文化活动、市场运作、法律法规等各部部长及办公室主任组成的班子,多次听取了几大在华国际公关公司专家所提出的申办工作的建议和陈述期间危机处理的预案。
这些专家对在实施过程中设想的情景也很具体,比如有外国记者问到,听说中国人也吃狗肉此类问题的应对(韩国申办世界杯时就此问题遇到过麻烦)等等。
刘敬民副主席对几次关门会议的成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他说:“申办工作其实是在对外传播北京的新形象。
和上一次申办相比,这次申办由于引入了国际公共关系,就使得申办过程更具科学性和国际化。
”他指示奥申委各部门要认真研究消化各位专家的意见。
7月13日,当北京取得举办权后,时任奥申委新闻宣传副部长的郭坦,将这一段记录在他发表在《北京青年报》的长篇纪实文章《北京申奥大揭秘》中,这是后话。
借力澳大利亚国际商会当年四月份,几个申办竞选城市的拉票工作如火如荼,我们也在考虑如何为北京申办制造些影响。
4月11日,澳大利亚国际商会找到了协会,说他们最近有一个市长代表团要到中国来参加山东寿光的国际蔬菜节,团员中除了30多个中小城市的市长外,还有上一届悉尼奥运会开幕式上唱《同在一个蓝天下》的女童星尼可和她的妈妈。
澳大利亚国际商会想为代表团在北京安排一个经贸洽谈会,并与中国的市长们见面。
我立即想到这件事或许可以为申奥做点什么。
第一,有那么多市长,第二,悉尼是上一届奥运举办城市,第三,还有个奥运童星尼可。
在得到北京奥申委支持后,我们向澳商会提出了一个合作意见:中澳经贸合作洽谈会我们帮助组织,但同时召开一个中澳百城市长支持北京申奥签名仪式。
在仪式上,小歌手再演唱一遍上一届奥运会的主题歌。
为了做好这次中澳百城市长签名活动,我们联合了中国市长协会。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作者:郑砚农来源:《国际公关》2011年第03期2002年6月17日,两年一届的中国国际公关大会在北京国宾酒店隆重召开,北京市副市长、北京奥申委执行主席刘敬民在大会上作了题为“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中的公关策略”的主题发言。
他在发言中充分肯定了公共关系在申奥中发挥的作用,他说:“整个申奥过程就是一个特殊的公关过程,申办中的每一项工作都不同程度地带有公共关系的性质。
”他认为,“申奥的成功是把公共关系作为申奥工作的重中之重。
”这是中国政府官员第一次以切身的经历公开评价公共关系的价值,这也是中国公关界第一次在国家重大活动中亮相。
从那时起,中国公关界的同仁们每逢国家需要都会积极主动的投入,而中国公共关系行业也在这一系列的大事件中经历风雨,见世面,得到了锻炼,茁壮地成长起来。
这一过程,如果从2001年申奥算起,已有整整10个年头了。
申办奥运背后的故事时间追溯到2001年初,位于北京新侨饭店的北京奥申委总部,已经是一派激战前夜的景象。
当时距宣布第29届奥运会举办城市的日子7月13日,已经不足半年了。
而从奥运发展的历史上看,每一届奥运会从申办到举办都有大量的公关公司参与其中,尤其是尤伯罗斯把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成功进行商业运作之后,面对巨大的商机和社会效益,各种利益集团都极为关注申办城市花落谁家。
国际性的公关公司和本土的公关公司都不想放弃这种大的机会,纷纷发出信号表示愿为申办城市效力。
但中国毕竟不是西方,现代公共关系进入中国也仅有20多年,而许多现今实力雄厚的本土公关公司那时也刚起步不久。
公共关系能做什么事,政府部门还不了解,供需双方信息极不对称。
以爱德曼、安可、万博宣伟和伟达为首的几家公关公司迫切的希望,使协会感到了责任重大。
协会在对此表示赞赏的同时,建议各家公司以北京企业公民的身份支持申奥,一是根据这些公司往届参与奥运申办的经验为北京申奥提出专业性的咨询建议和意见,二是先尽义务,再考虑商务性合作。
北京申办奥运会的公关策略
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公关策略第29届奥运会北京组委会常务副主席北京市副市长刘敬民非常荣幸应邀出席2002年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大会,也感谢中国最佳公共关系案例大赛评审委员会将北京奥申委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评选为"2000-2001年度中国杰出公关大奖(特别奖)",众所周知,在中国政府和全体人民的支持下,承蒙国际奥委会和国际体育界人士的信赖,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北京获得了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举办权,实现了中华民族百年来的梦想。
回顾这段不平常的申办历程,我们感到,从某种意义上说,申办的过程就是一个特殊的公关过程。
因为,我们参加申办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获得举办权,要想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取得大多数国际奥委会委员对我们的的信任和支持,要想取得他们的信任和支持,关键在于让他们全面、客观地了解中国、了解北京。
一、北京申奥面临的新情况首先,对手城市多且竞争力强。
随着奥林匹克运动在近20年间的蓬勃发展,参与申办的城市越来越多,围绕举办权展开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这次申办2008奥运会的城市有10个之多,其中加拿大的多伦多、法国的巴黎、日本大阪都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因此申办一开始,我们就面临着一场与诸多强手的较量。
其次,新的申办规则增加了委员直接了解北京的难度。
从1999年开始,国际奥委会在内部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制定了新的申办规则和程序。
新规则概括起来是"9个不准",如不允许委员与申办城市进行互访;除国际奥委会组织的活动外,不允许委员与城市就申办问题进行接触;不允许互赠礼品等。
第三,自上次申办后,国际奥委会委员构成发生了较大变化,一半以上的委员没有来过中国,对我们的实际情况缺乏起码的了解。
如悉尼奥运会后新增加的11个运动员委员都是"生面孔",彼此的接触和了解不多。
这三个新情况形成了我们在申办中面临的主要挑战。
然而,与其他城市综合比较,北京也具有一些独特的优势。
北京申奥公关工作案例分析
北京申奥公关工作案例分析北京奥运会已于2008年成功举办。
而在申办过程中,中国面对来自大阪、巴黎、多伦多、伊斯坦布尔等四个强劲对手的竞争,最终取得成功,不仅有中国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和不断增强的经济实力作为坚实基础,也和有关人士出色的公关工作密切相关。
因此可以说北京申奥的胜利也是中国政府公关的胜利。
从公关观念方面进行分析公关观念一种自觉用公共关系理论和原则指导自己思维和行动的观念,又称“公关意识”,是某些公众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把公共关系的理论和原则融化为自己的思想,融化为自己内在的习惯和行为规范。
它包括形象观念、公众观念、协调观念和共赢观念。
1中国此次申奥成功离不开中国政府公关意识的不断提高。
2中国的内部公众和外部公众的协调合作,共同努力。
首先是国内95%的民众支持率,还有中国外部公众的支持。
国内外各种活动遥相呼应。
”““全球华人心连心,齐心协力申奥运”为主题的系列活动。
“北京奥运·炎黄之光”海峡两岸长跑活动。
奥运龙——大地艺术作品展示”活动。
中西合璧,紫禁城飘荡起世界三大男高音帕瓦罗蒂、多明戈和卡雷拉斯激昂高亢的歌声··3通过加强沟通与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支持中国,我们主张实现共赢,我们有我们的承诺,选择北京,你们将把奥运会第一次带到世界上拥有1/5人口的国家,让十几亿人民的创造力和奉献精神为奥林匹克服务。
”这是北京申奥的理由和目标,也是北京申奥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4在树立良好的组织形象的同时也赢得世界尤其是亚非拉人民的支持支持,取得申奥的成功,这是我们政府成功公关的典范。
从公共关系基本原则方面进行分析1、求真务实原则,坚持两点:公关工作的求真务实,即客观性、全面性、公正性;公关工作计划制订的求真务实。
1)2001年2月21日,以海因·维尔布鲁根为主席的国际奥委会评估团一行17人,对北京进行了为期4天的考察。
维尔布鲁根说:“评估团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北京,北京申办奥运会得到了政府和民众的大力支持,北京奥申委的工作是积极有效的。
用公共关系学分析北京冬奥会
用公共关系学分析北京冬奥会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腾飞,我国举办的大型赛事越来越多。
而每一个赛事的成功举办,都与该赛事背后的公共关系运作活动息息相关,奥运会作为全球最受瞩目和欢迎的大型体育赛事,其在公共关系运作上已经具有相当的实力和经验,为其他大型体育赛事公共关系运作提供了良好的运作模式,值得借鉴。
1 北京申办奥运会时的公共关系活动北京奥运会的成功申办,概括其来有以下几点:(1)高水平完成各项规定任务,多出精品,赢得国际奥委会委员对北京的信心。
(2)提出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使北京的申办一开始就带有自己的特色,收到独树一帜的效果。
同时“新北京、新奥运”的口号,突出了通过举办奥运会,促进城市与奥林匹克运动共同发展的相互关系,高度概括了奥运会将使北京展现更加蓬勃发展。
(3)积极主动加强与国际媒体的联系,开展丰富多样的外宣工作,向世界展示北京和中国的风采,赢得国际舆论的广泛支持。
争取舆论支持,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是取得申办成功的重要条件。
申办期间,北京奥申委与3XX XX 多家境外媒体驻京机构建立了密切联系、定期召开新闻发布会。
到2XX XX年年X月底,奥申委共接待境外记者24XX 批XX人次,涉及境外新闻机构13XX 家。
国际媒体对中国、对北京的报导量不断攀升,仅2XXX 1年前X个月的文字报导就达17XX XX 多篇。
(4)将申办奥运会与加快城市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最大限度地争取人民群众对申办的支持。
北京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申办促发展,以发展助申办”的方针,从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市容管理、新闻宣传等七个方面提出了4XX 多项与申奥直接相关的任务,并逐项加以落实,大大加快首都各项建设的步伐,使群众亲身感受到申办带来的巨大变化,支持申办奥运的热情更高了。
正因为有9XX %以上市民的坚定支持,我们在五个候选城市中,一直雄踞民众支持率之首。
2 北京奥运会筹备和举办中的公共关系活动(1)提出“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理念,把“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体现在北京奥运会上。
公共关系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
公共关系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本学期我们专业开展了一门叫公共关系的课程。
开始我对这一学科充满了疑惑-----到底这是一门怎样的学科呢?通过吴四强老师一个学期以来的悉心教导,我对这门公共关系学科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
公共关系主要讲述社会与其公众之间客观存在的关系,专门为协调这些关系而进行的活动很工作,由此而形成的一种现代社会意识,以这些关系及其沟通协调工作为对象而进行的科学研究..公共关系学是一门以公共关系的客观现实和活动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新兴的综合性的应用学科,是研究组织与公众之间传播与沟通的行为、规律和方法的一门学科。
公共关系字经历的一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一直都在不断的发展,人们也不断的进行研究.在现代公共关系学中不断出现新的学说…..公共关系从人与人之间开始向企业与企业,甚至到国与国之间,可见公共关系学已经被人们所认同。
公共关系调研的主要特点:公共关系调研需要借助的运用社会调查的很多方法,手段,要求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可靠,准确,系统.在这些方面它同别的调研有相同之处.但它也具有自身的特点,有别于一般的社会调研活动.公共关系调研活动的主体是某个组织的公共关系人员,或该组织所委托的某公司.其对象主要是该组织的公众,以及与该组织有关的各种机构,媒体和信息网络.其目的是根据不同的需要,了解,辨别很分析该组织的公共关系信息以及与该组织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信息,为该组织的公共关系工作和各项决策提供服务现在我来具一些例子来说明公共关系学的重要性:现代公共关系对我国发展的重要性。
现代公共关系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自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大陆以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邓小平理论作为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理论,对于把美国的现代公共关系理论和实践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公共关系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而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公共关系理论体系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北京冬奥会公共外交特征、成效与启示
北京冬奥会公共外交特征、成效与启示自2022年北京获得冬奥会举办权以来,中国政府将公共外交作为一项重要任务,通过推行一系列措施,力图加强国际社会对北京冬奥会的认可和支持。
公共外交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不仅援助中国塑造正面形象,也为国际社会提供了更好的机会了解中国文化和社会进步。
本文将探讨北京冬奥会公共外交的特征、成效以及赐予我们的启示。
起首,北京冬奥会公共外交的特征体此刻多样性和宽容性上。
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日益提升,中国社会变得多元化,这为北京冬奥会公共外交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中国政府乐观展示并推广多元文化,包括民族文化、地方文化、现代文化等,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沟通活动、艺术表演等,吸引国际社会的目光。
与此同时,北京冬奥会还特殊重视宽容性,力求让各国参与者和观众都能感受到对等和尊重。
例如,设立多个无障碍设施,以便残疾人士能够参与到竞赛和活动中,这进一步展示了中国社会在推动宽容性方面取得的进步。
其次,北京冬奥会公共外交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起首,北京冬奥会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支持。
通过各种渠道,包括国内外媒体宣扬、社交媒体和互联网等,北京冬奥会的举办状况得到了准时传播和报道。
此外,中国政府还开展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包括邀请外国政要参观冬奥会场馆、组织国际沟通论坛等,与各国建立了更抓紧密的联系。
这些努力不仅提高了北京冬奥会的著名度,也为中国树立了一个更加友好和开放的形象。
此外,北京冬奥会还带动了旅游和文化产业的进步,激发了人们对冰雪运动的热忱,这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进步具有乐观的影响。
最后,北京冬奥会公共外交赐予了我们一些重要的启示。
起首,公共外交的成功需要多方面的协作。
中国政府在北京冬奥会公共外交中实行了多种形式的行动,包括政府媒体宣扬、外交活动、民间沟通等,这表明公共外交需要政府、媒体、社会组织和个人等各方面的参与和支持。
其次,公共外交需要重视传播效果和互动性。
北京冬奥会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沟通活动、艺术表演等,乐观主动地传播中国文化,也通过各种渠道主动与国际社会进行互动,这有利于增加沟通和理解的机会。
从中国两次申奥的对外公关活动看公共关系在我国发展的基础
从中国两次申奥的对外公关活动看公共关系在我国发展的基础刘 楠摘 要:本文以1993年和2001年中国两次申办奥运会这一重要事件为切入点,比较在两次申奥过程中不同的公关行为,从而以此说明公共关系在我国发展所必需的经济、政治、技术以及文化等基础。
关键词:申奥;公共关系;发展;基础中图分类号:Z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43-1027/F(2005)5-108-02作 者: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北京,1008712001年7月13日,莫斯科之夜。
北京战胜悉尼、多伦多、大阪和伊斯坦布尔,获得了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主办权。
这次成功不仅是一个城市的胜利、一个民族的胜利,也是公共关系史上一次具有世界气魄的国际大公关的成功典范。
事实上,在1999年北京递交申请材料的时候,59%的国际奥委会委员没有来过中国,对于中国的新面貌根本无从所知。
整个西方对北京和整个中国存在很多认知盲点,尤其是媒体的导向充满偏见,对中国的印象停留在冷战思维的意识形态攻击中。
怎样在短时间内让世界了解一个真实的北京成为最严峻问题。
北京申奥本身就是一个大的公关活动,其目的是塑造北京新形象。
奥申委常务副主席、北京市副市长刘敬民说。
[1]为此,北京奥申委聘请了爱德曼、伟达、奥美、弗莱克灵,宣伟等国际公关公司为北京申奥进行整体形象包装,2400万美金专门用于申奥公关。
[2]于是,我们看到了拍摄申奥宣传片的豪华阵容;看到了一批国际闻名的申奥形象大使!!!成龙、杨澜、巩俐、桑兰、刘璇、王治郅等人;看到了 三高的午门放歌;看到了按照国际惯例和思维精心准备的申奥报告。
所有的人员都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所有的策划都是按照国际思维的。
我们决心用国际化的思维、国际化的速度和国际一流的团队来应对国际化的竞争。
刘敬民说道。
[3]回到11年前的蒙特卡洛之夜。
1993年,初次参与国际公关较量的北京,对 政府大公关还是懵懂未知。
眼见悉尼市市长在记者招待会上大送香摈,土耳其女总理侃侃而谈的温柔战术,身穿宣传T恤满街发送棒球帽、纪念章的悉尼人,北京申奥团和他唯一的一支女子合唱团在一旁难有作为。
北京申奥的公共关系活动
北京申奥的公共关系活动2001年7月13日,随着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的一声“Beijing”,宣布中国申奥成功,全中国都沸腾了,举国上下成为一片欢呼的海洋。
从某种意义上说,北京申办奥运会的过程是一个特殊的公共关系过程,是一次极为成功的政府公关过程,它扩大了中国和北京的国际影响,树立了中国的良好形象。
北京申奥过程是经过精心策划和实施的。
公关主体是中国、是北京。
李岚清副总理在申奥报告陈述时说:“在过去20年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
我们将继续保持政治稳定、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
”国际奥委会执委何振梁则说:“选择北京,你们将把奥运会第一次带到世界上拥有五分之一人口的国家,让十几亿人民的创造力和奉献精神为奥林匹克服务。
”任职国际奥委会主席长达21年之久的萨马兰奇卸任时最大的心愿就是把奥运会带到世界人口最多、又有巨大经济潜力的中国。
正如北京市市长刘淇在申奥成功报告会上所说:“北京申奥成功是因为有了日益强大繁荣的祖国作后盾。
”由此可见,中国已经成为受世人关注、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
北京申奥成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具有最高的民众支持率。
95%支持北京申奥的民众和受中国奥运情节感染的国际奥委会委员,这是北京申奥最重要的目标公众。
挪威籍国际奥委会委员乔恩·奥拉夫感慨万分地说:“北京申奥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来自中国民众的支持。
就我个人来说,我从北京得到的申奥信息是其他4个城市之和的2倍。
所有这些信息里都包含着同一个主题,那就是给正在腾飞的中国再一个全面腾飞的机会吧!”北京奥申委确定了“新北京,新奥运”的申办口号,提出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申办理念,提供了一部长达500页,涉及17个主题的申办报告,并把“95%的公众支持率”的调查结果写进其中,还制作了精美的北京申奥宣传片。
投票前夕的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奥申委秘书长慷慨陈词:“我们有信心创造历史。
这将是奥运会第一次来到有近十三亿人口和五千年文明史的东方古国。
公关的力量——中国申奥成功揭秘 危机公关的奥秘
公关的力量——中国申奥成功揭秘危机公关的奥秘
潘杰
【期刊名称】《中国工商》
【年(卷),期】2002(000)001
【摘要】“危机公关”是指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企业或个人,当突然面临公众或市场危机时所应采取的必要对策。
中国在近两年在申奥过程中,曾一度濒临失败,但最终获得成功。
这主要归功于我们的实力和诚信;但是面对其他强有力的对手,在公关技巧上的较量,就显得格外重要。
本文在事实上的基础上,略做销密处理。
【总页数】12页(P58-69)
【作者】潘杰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11.21
【相关文献】
1.网络危机公关--对蒙牛陷害门的危机公关事件思考 [J], 史丽
2.城市形象危机公关中的对抗式解读——以东莞扫黄危机公关为例 [J], 张晶;
3.新媒体时代下危机公关写作的原则与方法探究——海底捞火锅危机公关成功案例分析 [J], 王雪娇
4.用“危机公关”重塑政府形象——与伟达公关中国公司总裁石杰飞谈政府职责和
危机公关 [J], 刘丽娟
5.网络危机公关在于“快”——评《危机公关的网络挑战》 [J], 庞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申奥看公共关系的现实意义问题:“申奥”是公关活动吗?为什么?查阅申奥相关资料,结合此谈谈学习公共关系学的现实意义。
第一次申奥:1993年中国申奥失败1.1991年2月22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向中国奥委会正式提出举办2000年第27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申请;2.1991年2月26日中国奥委会讨论和审议了北京市政府的申请,一致同意北京市为举办第27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候选城市;3.在1991至1993两年的时间里,北京奥申委陆续邀请来了几十位国际奥委会委员;4.1993年1月11日位于瑞士洛桑的国际奥委会总部收到了第一份《主办2000年第27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申请报告》,递交城市是北京;5.1993年3月6日北京迎来了由13人组成的国际奥委会评估考察团。
截至此时,有权投票的91位国际奥委会委员中,已有70多位应邀访问过中国;6.从1991年到1993年经过近两年的较量,悉尼和北京已经遥遥领先于其他申办城市;7.由于一些西方媒体制造的"抵制风波",使本次竞争失去了公平性,对中国十分不利;8.1993年9月23日在摩纳哥的蒙特卡洛,举行国际奥委会第101次全会,北京在与悉尼的"最后一战"中以43:45惜败于对手。
第二次申奥:2001年中国申奥成功1.1999年9月国际奥委会致函各国家、地区奥委会.询问是否有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城市。
2.2000年2月各国在此以前将申办城市报告国际奥委会。
国际奥委会执委会8月28日在洛桑举行会议,确定北京、大阪、巴黎、多伦多和伊斯坦布尔获得2008年第29届夏季奥运会主办城市候选资格。
3.2000年2月24日国际奥委会举行申请城市联席会议,公布申办新规定和22项提问。
4.2000年2月25日-6月20日申请城市回答问卷,6月20日前向国际奥委会提交答卷。
5.2000年6月24日由中国奥委会主办的2000年庆祝奥林匹克日长跑活动在北京房山区举行。
近5000名中小学生、企事业单位职工冒着细雨,兴致勃勃地参加了长跑活动。
国家体育总局局长、中国奥委会主席、北京2008年奥申委执行主席袁伟民,北京2008年奥申委常务副主席、北京市副市长刘敬民,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北京2008年奥申委副主席于再清等出席了庆祝仪式及长跑活动。
6.2000年7月19日中英文版申奥宣传资料搭上了北京的300多辆出租车。
7.2000年8月5日,由北京育才学校40多名小学生10天精心制作,为申奥助威的一幅由21万6千张多米诺骨牌组成的画面在育才学校篮球馆成功展现。
8.2000年8月10日在北京奥申委举行的申奥网络联盟成立暨北京奥申委接受赠送《实现梦想》唱片发布会上,北京奥申委有关领导接受了音乐人郭峰为北京申奥创作的歌曲《实现梦想》单曲CD。
9.2000年8月17日北京市召开申办2008年奥运会工作会议,全面部署申奥工作。
10.2000年8月22日为成功举办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和为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提供有力支持,市政府正式公布了《北京市民讲英语活动实施方案》,为期5年的北京市民讲英语活动正式拉开了帷幕。
11.2000年8月24日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在洛桑国际奥委会总部会见了国家体育总局局长、中国奥委会新任主席袁伟民,并同他就发展双方关系和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
12.2000年8月30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北京2008年奥申委联合举行北京入选2008年奥运会候选城市新闻发布会。
北京市副市长、奥申委常务副主席刘敬民、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于再清发表讲话。
13.2000年9月20日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办委员会在悉尼的奥运会主新闻中心举行新闻发布会,向采访奥运会的各国记者介绍北京申办的最新情况,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同时,向中外记者播放由中国著名电影导演张艺谋执导的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宣传短片。
14.2000年11月17日国际现代五项联合会主席克劳斯·舒尔曼和秘书长若埃尔·布祖抵达北京,开始对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工作进行考察。
15.2000年11月19日出席2000世界超级模特大赛总决赛的45名佳丽云集庄胜崇光百货商场,为支持北京申奥签名。
16.2000年11月22日国际篮球联合会体育主任卢波米尔·考特莱巴抵京,开始对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工作进行考察。
17.2000年11月25日北京奥申委主席、北京市市长刘淇今天在会见专程来京的悉尼奥运会奥运村村长理查森时表示,北京非常愿意就奥运会申办和组织工作接受悉尼奥运会组织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也非常愿意邀请有关专家来北京指导申奥工作。
同日,由《中学时事报》与安踏鞋业集团联合主办的"我选择,我喜欢"--安踏奥运主题作品征集活动揭晓,在北京举行了获奖作品展览及颁奖典礼。
此外,国际柔道联合会体育主任弗朗索瓦·贝松和裁判委员会主任吉姆·小岛先生,开始对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相关事宜进行考察。
18.2000年11月27日国际垒球联合会主席唐·波特先生抵达北京,开始对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工作进行考察。
北京奥申委主席、北京市市长刘淇在与唐·波特会见时表示,北京申办奥运会与每一个市民都是密切相关的。
北京市投入巨资改善水和空气的质量,既是申奥的需要,更是为了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
19.2001年2月22日上午北京奥申委向国际奥委会评估团陈述了残疾人奥运会、环境保护与气象、奥运村三个主题。
下午,评估团乘做巴士车分两路参观考察了高碑店污水处理厂、顺义赛马场、北京工人体育场、五棵松篮球馆和棒球场预留场地、北京第四中学、北京椿树园绿色社区等。
20.2001年2月23日上午北京奥申委陈述了6个主题,分别是:法律、海关和出入境手续、财政、交通、住宿和市场。
下午,国际奥委会评估团分两路,对北京市公安交通管理局指挥中心、首都体育馆、国家气象局、北京天然气集输公司、中日友好医院、奥林匹克饭店、八达处山地自行车赛场、射击场、老山山地自行车赛场进行了实地考察。
21.2001年3月29日北京奥申委宣布授予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办委员会合作伙伴"的荣誉称号。
22.2001年4月18日香港第一电讯有限公司捐赠北京2008年奥申委签约仪式在京举行。
在签约仪式上,北京奥申委宣布授予香港第一电讯有限公司"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办委员会合作伙伴"的荣誉称号,并接纳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办委员会声援团成员。
23.2001年5月11日北京奥申委举办新闻发布会,北京奥申委副主席蒋效愚表示,6月23日在北京紫禁城午门广场举办的"世界三大男高音紫禁城音乐会",作为北京申奥重要事项,将成为申办冲刺阶段的"最大亮点"。
24.2001年5月20日北京奥申委常务副主席刘敬民向中外记者介绍了国际奥委会评估团公布评估报告的有关情况,并阐述了评估报告对北京申办工作的意义和作用。
25.2001年6月13日应俄罗斯莫斯科市市长卢日科夫的邀请,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贾庆林率北京市代表团赴莫斯科,参加在莫斯科举办的"北京文化节"。
26.2001年6月28日全球华人的代表在洛桑向国际奥委会正式递交了"全球华人致国际奥委会的公开信",以表示他们支持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强烈愿望。
27.2001年7月12日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在莫斯科著名的大剧院隆重开幕。
出席开幕式的俄罗斯总统普京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并宣布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开幕。
随后他向即将卸任的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颁发了俄罗斯荣誉勋章,以表彰他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萨马兰奇也充满感情地回顾了他担任国际奥委会主席21年来的工作历程。
来俄罗斯参加本次全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也出席了开幕式。
同日中午,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办委员会在莫斯科斯拉夫饭店新闻中心召开新闻发布会。
北京奥申委代表团按照以往抽签顺序排在大阪、巴黎、多伦多之后第四个出场。
28.2001年7月13日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奥委会第112次会议上宣布,北京获得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主办权。
在此之前,北京申奥代表团成员李岚清、刘淇、袁伟民、楼大鹏、王伟、邓亚萍、杨澜以及国际奥委会委员何振梁向国际奥委会作陈述报告,并就环境、反兴奋剂、交通、语言等问题回答了国际奥委会委员的提问。
从两次申奥,可以看出,申奥是公关活动。
公共关系的现实意义:第一次申奥失利主要是由于西方媒体制造的“抵制风波”,在1993年9月17日下午,国际奥委会执委会会议开始前,萨马兰奇让秘书把几则电讯稿送给何振梁看,何振梁看完很吃惊,这说明当时中方对于“抵制风波”这一事件并不十分清楚,从而导致不能更早地回应该消息。
而第二次申奥时,中国在拥有候选资格后,从群众、华人、奥居委方面以及在北京的环境、奥运主题、奥运歌曲等方面都做了很多工作。
比如将申奥宣传资料搭上了北京的300多辆出租车进行宣传;小学生为申奥助威精心制作的一幅多米诺骨牌组成的画面;以及与许多知名品牌共同举办的一系列与奥运有关的活动。
从两次申奥可以看出,第二次的宣传力度比第一次提高了很多,在公关方面下足了功夫。
对于国家来说,公共关系学适应了对外开放、体制改革、市场经济发展、现代信息社会以及社会稳定的需要。
同时公共关系学对于我们来说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当今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社会组织与社会组织之间、社会组织与个人之间的社会联系日益广泛、复杂化。
尤其是我们大学生,要随着国家的开放增加校际交流,联系日益广泛。
社会组织行为方式和关系状态发生了巨大变革,需要我们转变传统的、狭隘、落后的“关系”观念。
学习公共关系学,可以增强人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社会生活中所需要的诸如变革、开放、互补、适应、协调等观念。
如果能有效地运用公共关系,就可以拓展合作关系,加强竞争能力。
公共关系学在阐述社会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关系时,反对对立的观念,摒弃零和博弈,强调互补与双赢、多赢的观念。
就一个主体与社会的适应或调适问题,公共关系学构建了一些基本观念和技巧,有利于人们适应社会、协调各种关系。
因此,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二有利于提高自身素质公共关系学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终生教育,对于提高人的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大学期间是基础、是实践、是体验。
我们在接受一定教育之后,便进入职业社会。
职业社会要求从业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而且能够随着时代与形势的发展变化与时俱进地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公共关系学对于人的心理健康、精神气质和应对、处理社会关系技能方面素质的提高具有特别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