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分析答题格式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万能模板
语文阅读理解万能答题模板语文阅读解题步骤点拨1.通读文章,了解主要内容,揣摩中心思想。
2.认真通读所有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
3.逐条解答,要带着问题,仔细阅读有关内容,认真地思考、组织答案。
4.检查,看回答是否切题,内容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
主要题型及解题套路●题型一:归纳段意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题型二:概括中心思想(有很多的问答题都是根据中心解答的)例如:谈谈你的收获;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你有什么启发有些文章可以直接在文中找到中心句。
写人的,主要是赞美主人公的某些优秀品质;写景主要赞美景的美丽可爱。
写物比较复杂一点,单纯写物,就是表达对物的喜欢;借物喻人和借物喻理的文章,在此类文章的结尾部分,仔细地揣摩,看它那些带有议论性的话,如果有写人的成分,那就是借物喻人;如果有说理的意思,那么一定就是借物喻理。
●题型三:理解含义所谓的含义就是蕴含在文章里面的意思,不是一下子就能看出来的,要通过我们仔细的揣摩,采取一找二写的方法来完成。
句子的意思有明暗两种。
明的就是在文章结束那些议论性的话,你把它拿过来,稍加整理,也能回答。
暗的难度大一点,必须在通晓全文的基础之上,把文章中一些重要的事件所反映的思想感情等的关键词摘录出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题型四: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总起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起下文3.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篇末点题;照应开头●题型五:修辞手法的作用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题型六: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意思方法1. 顾名思义,采用扩充关键字的意思,然后连接成一句话方法2. 找近义词的方法,注意要能替代到文中,仍保持通顺方法3. 结合这个词所描述的对象具体描述●题型七:选择正确读音一般出现的是多音字,根据自己的积累和文章中的词语作出恰当的选择。
语文阅读理解题型分析(附答题格式)
一、内容:首段和尾段: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画龙点睛、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作用。
字面义和象征义:结合语境具体分析,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点明全文思想意义。
二、结构:在文章开头:(1)总提、总领全文、开启下文(引出下文)等作用在文章中间:(1)承接上文(2)开启下文(引出下文)(3)承上启下(过渡)(4)为后文作铺垫;标志思路、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等作用在文章结尾:总结上文、全文、照应开头、独立成段,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作用。
三、表达效果:升华中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四、写作手法:开篇点题、为后文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点明主旨、衬托、渲染、呼应、照应、对比、象征、先抑后扬。
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托物言志)、比较、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主要几种:1、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使文章更含蓄,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2、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
突出本体的特征。
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特征。
4、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5、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再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
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6、侧面(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
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7、伏笔和铺垫: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格式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格式1. 初中语文答题格式,必采纳记叙文散文一、品味题目的题型:【例一:简析文章标题的妙处(好处、作用)。
】答题格式:•设置悬念(富有诗意),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作为文章线索,串起全文内容:1•••(文章第一大段内容),2•••(文章第二大段内容),3•••(文章第三大段内容),4•••(文章第四大段内容)。
(含蓄点明文章中心。
)注:依据具体题目内容答题,如果题目反映出文章的思想内容,则在答题格式开头不能用设置悬念,直接回答“含蓄点明文章中心”;如果通过题目看不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则在答题格式开头直接回答“设置悬念”,在答题格式后面不能加“含蓄点明文章中心”;如果题目用词优美,含有叠词,或者感情细腻,则可在开头回答“富有诗意”,同时看是否点明文章中心。
【例二:文章题目有什么含义?】答题格式:•写出了•••(浅层内容),也写出了•••(深层含义)。
注:“浅层内容”指文章里体现的与题目相关的具体内容,要紧密的结合文章里与题目相关的词句。
“深层含义”指题目中反映出的文章思想内容。
例如:”冷风暖香”写出了寒冷的冬天里有烤地瓜的香味,也写出了在如同寒冬的冷漠的生活中被烤地瓜女人明澈的笑容和热情、善良、富有同情心的品格所温暖。
二、品味某句话的含义。
【例一:如何理解第X段中画线句的含义?】答题格式:•(注:因为问的是含“义”,所以答题要从句子的深层理解,即这句话的写作目的,表达的思想。
总之要挖掘精神层面的内容)。
例如:“故乡那汪明澈的泉眼,用干涸的残骸诠释着奉献,而被那泉曾经浇灌的心灵亦应如此啊!”含义理解是:故乡的泉曾经为村民无私奉献,一直奉献到干涸,我是曾经喝过那水的人,也要像那泉水一样具有乐于奉献的品格。
【例二:如何理解第X段中画线句的含意?】答题格式:•(注:因为问的是含“意”,所以答题要从句子的浅层理解,这样的句子比较深刻,并且难以理解,所以只要能说出这句话的大概意思即可。
)如果给出的是长句子缩写句子,如果给出的是短句子扩句即可。
教育教学 高中语文阅读答题模板
高中语文阅读答题模板1高中语文阅读答题模式(1)诗歌答题模式1.意境类:描绘画面(忠于原诗,语言优美)+概括氛围+分析思想感情2.手法类:揭示手法+结合诗句分析(怎样用)+思想感情+作用效果3.语言特色类:揭示语言特色+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思想感情+作用效果4.炼字类: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技巧(活用、倒装、手法)+放入句中描述景象+意境感情(作用效果)5.关键词类:主旨作用+结构作用6.感情类:通过xx内容+抒发(寄寓/揭露)xx感情7.概括主旨类:诗歌定位+各句内容+通过xx手法+抒发xx感情+评价8.鉴赏类: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技巧+语言风格+字句特色)+表达效果(感情)9.形象类:找到诗句+分析基本含义+为何要写(主旨)+作用效果10.诗歌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2)现代文答题模式1.开放型试题:评+引+析+结2.谈看法或补叙结尾:感悟+引申3.原因题:客观原因+主观原因4.词语的表达作用:形象性+感情性+精确性+结构性5.联想感悟型:a.感:根据文本,联系全文b.悟:联系实际,结合自身,另举一例,提出建议6.句子的作用:a.思想内容上:联系本句含义+突出强调内容或揭示段意+联系中心、态度、感情+用了修辞或表现手法的要揭示表达效果b.结构上:引起下文、设置悬念、伏笔、渲染气氛、照应前文、总结上文、使结构严谨、承上启下、揭示文章脉络层次7.关键句子理解:抓句中关键词+联系上下文8.写x为什么要从y写起:揭示x与y的关系+引出写作主体+突出主体特点9.怎样论证:论证方法+论证过程(3)小说独特答题模式1.分析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定位(性格、身份地位)+抓住修饰语逐一举例分析2.评价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定位(性格、身份地位)+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3.小说中插叙的作用:情节角度(上、下文)+主题角度+人物形象角度4.小说主题:通过xx人的xx事,歌颂了(批判了)xx的精神(社会现象)5.简析人物:人物定位(性格、身份地位)+举例分析人物形象+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情节、主题)6.小说表现形式:表现手法+描写手法+结构安排+语言特色7.人物形象的塑造:肖像+神态+动作+语言+心理(4)实用文独特答题模式1.访谈提问的艺术:紧扣主题,不蔓不枝+善于引导,环环相扣+适时应和,便于沟通2.新闻作品优秀之处:选材+对象+见解+提问技巧3.写xx多余吗?:主题+人物+文体特点(5)积累——现代文1.长句:a容量大,气势盛+b能细致严密地说明事物+c表达复杂丰富的感情2.短句:a句子短,简洁明快,干脆有力+b音节少,停顿多,容易造成一种急促的气势+c便于表达丰富的情绪,强烈的感情3.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小说中):a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b推动(或衬托)情节发展+c象征意义+d交代背景(时间、地点等)4.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散文中):a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b抒写美+c抒发作者情感+d作为串时间的线索+e见证历史沧桑5.文学作品中的环境包括:a具体的风景描写+b生活和社会环境+c社会历史背景及时代特征6.文学作品的形象:a人物的性格特征+b人物的精神风貌+c 人物的思想特征+d人物形象的社会或时代意义7.第一人称:a亲切自然+b自由直接+c真实生动8.第二人称:a呼告抒情,动人亲切+b便于感情交流+c充满气势,态度鲜明+d自由灵活9.第三人称:a直接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b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c显得客观冷静10.肖像描写:以形传神,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11.动作描写:表现人物个性特征及内心世界12.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13.心理描写:a揭示人物内心世界+b使形象更为丰满充实14.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15.工笔细描:精雕细刻,丝毫毕现,具体生动16.细节描写:a真实精细+b传神鲜明17.插叙:a丰富内容+b深化主题+c使事件曲折有致+d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e对主要情节或中心时间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18.倒叙:a设置悬念,增加兴趣+b读起来波澜起伏19.直接抒情:淋漓尽致20.间接抒情:a表达含蓄,含而不露+b韵味悠长(不着一字,尽得风流)21.开头段:a提出话题,领起下文+b点明主旨,统摄下文+c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d蓄势(张本(即伏笔)、铺垫、照应、对比),奠定感情基调+e点明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f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g与结尾呼应,强调主旨22.过渡段: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有时只开启下文)+b引发议论,揭示主旨+c衬托作用+d渲染、烘托气氛+e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
语文阅读题答题格式
语文阅读题答题格式1.提问方式:某句话中的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文章的某句话换成另一句话好吗?)答题格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某事物)+(效果或特点),换了之后就会变成+(不好的效果)。
①.形容词(动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②.副词(如:都,非常,只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限制、时间、范围),换了之后就会变成,这样与事实不符。
2.提问方式:简要分析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答题模式:该词写(用)得好,它生动形象(贴切)地写出了(结合主题分析)。
3.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作用)?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的语境分析)①比喻: 将比喻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某事物)的(某个特点),表达了作者_____ 之情.②.排比:使文章的节奏感更强,气势更强烈,强调了(某事物)的(对象特点),对点明主旨起了强化作用等(或:语调铿锵,句式整齐,增强语势,突出情感,增加句子的表现力.)③.拟人:赋予了(某事物)以人的情感和动作, 把(事物)人格化了。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作者之情.④.夸张:突出了(某事物)的(某特点),使(某形象)更加鲜明,使人印象深刻。
⑤.反问: 更有力地强调(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发人深省,语气更强烈,激发读者思考.⑥.设问:引出/强调_______,引起读者的思考和注意,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⑦.对比:通过与的对比,形成了强烈反差,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⑧.反语:通过运用反语的修辞来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⑨.反复:强调了(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
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⑩.引用:文章引用了(引用的内容),使文章的语言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4.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答题模式:这句话运用了的说明方法。
语文阅读理解题型和答题格式
考点分类挑选1.考文章的索信息2.归纳文章内容3.考文章的表达方式的辨析4.考文章所描绘象的特色5.理解文章怎样做语文阅读理解题(一)详细题型答题技巧1.本文的索是什么?关看文章,常常就是索;其次看文章频频出的关,个就是索。
2.用的言归纳文用“(何,何地) +干什么 +果怎”的句式答。
章的内容或用“什么 +怎么”句式言。
3.本文(文中某段)主要表达,描绘,明,,抒怀等表达方式。
运用了哪一种表达方式?一般目置在句和描绘句上,考从双方面去辨即可。
答案常常不只一点,需要提取。
注意接,如“第一,其次,,也,4.要归纳文中事物的特别的”等,些句子常常就是事物的几点特色,找到一点特色后要看点(点,作用)看下边几段的同样地点,找到含的答点行归纳并加工归并,避免漏。
5.提取文中的某句,然把干入原文,答案一般就在原文句的附件,能够用文中有关后什么,原由是什么。
句作答,也能够用提拿出来的关行加工。
1.剖析文章的作用2.剖析文章要点字的作用3.析文章中的美句和段落审美鉴赏1.本文的有何作用2.文中加点有何作用(好,妙)?3.( 1)文中划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文中的划句行析;划句子的表达成效。
(2)某段在文中起何作用。
1.全文的索,推情的展;2.文章内容,点名要旨(突出)主;3.形式新,吸引者; 4 反应人物感情的化。
(注意,回答不可以所有照搬,需要依据文章的内容灵巧套用)1.生表人(事)物的特色,(或神刻画了⋯⋯事物⋯⋯的形状)。
表了人物⋯⋯的心情(性格)。
2.形容,副:生形象地描摹出某人(事物)⋯⋯的特色,情(或描出一幅⋯⋯ 的景),反应了人物⋯⋯的心情。
( 1)剖析的表达成效(参上边);剖析修辞+修辞作用每种修辞手法都其固定的答套路(2)文章开:引出下文;开点名故事所描绘(明,)的象;照文章;置念,吸引者;后文的情展埋下伏笔(做),推情的展。
文章的中:承前启后的渡顶用;后文的情展埋下伏笔(做),推情展。
语文阅读答题格式
语文阅读答题格式一.修辞手法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
(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答题格式: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
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答题格式:夸大了……加强语气6、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其他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1)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2)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3)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4)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5)反语:增长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二、说明方法(两大说明方式: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语言特征:生动(趣味性)、准确(科学性)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譬喻、分类别、作诠释、下定义、列图表、引资料说明方法的作用:1、举例子:即以具体事物为例的方法。
(例如:“这种书目专门记录其专题或学科的文献。
如要查找中国古代文献,就要使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或《中国古籍善本总目》等。
”)答题格式:具体形象的说明了……的…特点,便于读者理解。
2、分类别:即对说明事物分门别类的方法。
(例如:“如何获得食物?这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一种叫自养,另外一种叫异养。
”)答题格式:条理清晰地说明了…。
3、打譬喻:即用比喻来讲明事物的方法。
语文阅读答题格式
语文阅读答题格式一、概括文章内容1. 记叙文2. 说明文- 一般是: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征+运用了啥说明方法(如果题目有要求的话)。
例如介绍大熊猫的说明文,就可以说“文章介绍了大熊猫(说明对象),它有黑白相间的毛色、爱吃竹子、动作憨态可掬等特征(说明对象的特征),文中运用了列数字(如果有提到大熊猫的体重、数量等数据)、打比方(如果把大熊猫比作什么可爱的东西)等说明方法(如果有要求提及)。
”二、赏析句子1. 从修辞角度- 如果句子用了比喻的修辞,就说: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本体]比作[喻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本体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或者句子的作用]。
比如“月亮像个大圆盘挂在天上。
”就可以说“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亮比作大圆盘,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又大又圆的特点。
”- 要是拟人句呢,就说: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事物]当作人来写,赋予[事物]人的[动作、神态、情感等],生动地表现出[事物的特点或者作者的情感]。
例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可以回答“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小草当作人来写,赋予小草‘偷偷地钻’这样人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小草破土而出的生机与活力。
”2. 从描写角度(人物描写或者环境描写)- 人物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 如果是外貌描写,就说:这个句子是外貌描写,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特征,像面容、衣着等],表现出[人物的身份、性格或者生活状态等]。
例如“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可以回答“这个句子是外貌描写,通过描写他满脸灰尘、衣服破烂且带血等外貌特征,表现出他经历了艰难困苦或者遭遇了危险。
”- 动作描写:句子运用了动作描写,通过描写[人物的具体动作],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或者当时的心理状态]。
像“他双手捧着球,深吸一口气,然后踮起脚尖,用力一跃,把球投了出去。
”就可以说“句子运用了动作描写,通过描写他捧球、吸气、踮脚、投球等动作,生动地表现出他对投球这件事的专注和努力。
初中语文阅读题答题格式和技巧
初中语文阅读题答题格式和技巧
一、答题格式
1、准确回答:
在解答阅读题时,我们必须认真读题,根据提出的问题结合文章内容,完成准确、简明的回答。
2、重点反应:
在回答要求细节的问题时,我们可以找出文章中的关键词,根据文章的大意找出重点,并以此为中心,深入挖掘,把重要细节写下来。
3、支撑句式:
在解答论述题时,我们可以先抓住文章大意,提出观点,然后以文中具有代表性的词句为支撑,充实准确地说明答案。
二、答题技巧
1、理解题号:
阅读题中,题号一般由大写字母组成,题号前面的数字代表该题在文章中的示意位置,方便读者对题目按位置找出答案的高效查找。
2、先通读文章:
在解题之前,读题主要是先快速浏览文章,把握其大意、精要及写作思路,这样才能更好地为解答内容题做准备。
3、找出重点:
在实际应试时,读者可以快速浏览关键句,根据题目有选择性地看,快速定位准确答案所在的文段,以节省时间。
语文阅读题答题格式
语文阅读题答题格式一、现代文阅读1. 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
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 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
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 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
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 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
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
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
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5. 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比等。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格式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格式
在语文阅读理解中,答题格式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能够体现学生对
文本的理解程度,还能展示其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以下是一份标准
的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格式:
1. 仔细阅读文本,理解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2. 针对问题,认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
3. 根据题目要求,从文本中提取相关信息,并进行适当的分析和归纳。
4. 组织语言,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分析结果。
5. 检查答案,确保没有遗漏重要信息,语言表达通顺,逻辑清晰。
在答题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 保持答案的完整性,不要遗漏任何关键信息。
- 语言表达要规范,避免使用口语化或不准确的词汇。
- 逻辑性强,确保答案的条理清晰,易于理解。
- 书写工整,格式规范,避免出现错别字或语法错误。
例如,如果题目要求分析文中某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可以按照以下步
骤进行:
1. 回顾文本,找到描述该人物的相关段落。
2. 从这些段落中提取出能够体现人物性格的关键词和句子。
3. 分析这些关键词和句子,归纳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4. 将分析结果组织成一段连贯、有逻辑性的文字,作为答案。
在实际答题时,可以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灵活调整答题格式和步骤。
但总体上,保持答案的完整性、准确性和逻辑性是答题的关键。
四年级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模板
四年级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模板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类(5题)题1:解析:1. 首先明确文章的结构,这篇文章是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来写的。
2. 概括各部分内容:先总写小兴安岭像绿色的海洋;然后分别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描写小兴安岭不同季节的美景,春天树木发芽、积雪融化等,夏天树木茂盛、浓雾弥漫等,秋天落叶飞舞、果实累累等,冬天雪花飞舞、动物冬眠等;最后总写小兴安岭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3. 概括主要内容的模板:本文主要描写了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分别展现了它在不同季节的特点,最后强调它是美丽的花园和巨大的宝库。
题2:解析:1. 文章先写飞机夜航时能安全飞行是因为装有雷达。
2. 然后引出蝙蝠在夜间能自由飞行,科学家对蝙蝠做了三次试验,发现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3. 最后写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4. 答题模板:这篇文章首先讲述飞机夜航依靠雷达,接着叙述科学家探究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发现蝙蝠靠嘴和耳朵配合探路,最后说明人们模仿蝙蝠探路的原理发明了雷达。
题3:解析:1. 文章先写爬山虎生长的位置。
2. 重点描写爬山虎的叶子,叶子的颜色、形状和生长特点等。
3. 详细描述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以及它是如何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4. 概括内容模板:本文主要介绍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详细描述了爬山虎叶子的特点,着重讲述了爬山虎脚的位置、形态和它向上攀爬的过程。
题4:解析:1. 文章开篇点明白鹅的高傲。
2. 从鹅的叫声、步态、吃相三个方面具体描写白鹅的高傲。
叫声严肃郑重,步态从容不迫,吃相三眼一板、一丝不苟。
3. 答题模板:这篇文章开篇指出白鹅的高傲,随后从叫声、步态、吃相三个方面详细阐述白鹅的高傲之处。
题5:解析:1. 文章先总写猫的性格古怪。
2. 分别从猫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高兴时和不高兴时的表现不同;胆小又勇猛等方面阐述猫性格的古怪。
语文阅读理解句子含义答题格式
语文阅读理解句子含义答题格式1.在阅读理解题中, 句子的含义指的是这句话想要表达的意思。
2.理解句子的含义需要根据上下文和语境来推断。
3.在答题时,应该综合考虑句子中的词语、语气和语法结构等因素。
4.理解句子的含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文章的意思。
5.对一个句子的含义进行分析有助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6.在答题时,应该注意句子中可能存在的隐含意义。
7.理解句子的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
8.阅读理解句子的含义有时可能会受到作者的用词和句式的影响。
9.在答题时,应该注意句子的结构和逻辑关系。
10.理解句子的含义需要综合考虑语境和作者的意图。
11.阅读理解句子的含义可以通过推理和分析来完成。
12.在答题时,应该注重细节,抓住句子的关键词。
13.理解句子的含义需要通过逻辑推理和分析文字细节来完成。
14.阅读理解问题中的句子含义往往需要我们综合考虑上下文信息。
15.在答题时,应该注重句子的逻辑关系和作者的表达意图。
16.理解句子的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题。
17.阅读理解题中的句子含义往往和文章的中心思想相关联。
18.在答题时,应该通过推理和分析来掌握句子的意义。
19.理解句子的含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结构和脉络。
20.阅读理解句子的含义有时可能需要我们通过比喻和隐喻来理解。
21.阅读理解句子含义答题格式要求考生理解文中的含义,抓住关键信息进行回答。
22.对于阅读理解题,考生需要在文中寻找相关信息,进行正确的推理和判断。
23.阅读理解句子含义答题格式需要考生灵活运用语言文字,准确表达观点。
24.在阅读理解中,考生应该注重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而不是死记硬背。
25.阅读理解句子含义答题格式要求考生具备较好的语文运用能力。
26.阅读理解中的句子含义考题旨在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7.在阅读理解中,考生需要综合利用文章中的信息进行推理。
28.阅读理解句子含义答题格式要求考生注重细节,抓住文章中的重点。
语文答题模板
语文阅读题答题模板一、说明文1.说明顺序(时间、空间、逻辑)问: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答:本文使用了xx的说明顺序对xx(说明对象)加以说明,使文章更具条理性。
2.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摹状貌、作诠释、下定义)格式:本句/段运用了xx的说明方法,科学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xx(说明对象)的xx特点3.语言特点(准确or形象生动或简明平时)格式:本文充分体现了说明文的xx特点,如xx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xx特征。
(此类问题不常问)4.语言品析例:A.xx词有何作用B.xx词能否去掉,为何?C.xx词能否换成另一个顺序:1.表态(大多数为不能)2.解词,解句. 3.定性格式:不可以,xx词原来是什么意思,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它生动形象/准确地说明了xx事物的xx 特征(情况),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
若删去/改变,原句就会变成什么意思,显得太绝对(或是与原句意不符),所以不能去掉。
(此种类型题目任何胤文体都能见到,真是考恶心了,这并非最好版本,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最好形成自己的套路)5.某句在问段中的作用1.结构、内容上: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引出说明对象2.说明方法,见点2.二、议论文1.中心论点(完整的陈述句句式,并是中心主题,不能是短语。
)识别:1.题目2.首尾段3.论据观点4.承上启下句5.概括:抓胤住关键词句、中心思想,简明概括、2.论据(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格式:这是xx论据,在文中起着证明xx(分论点,若无则写中心论点)的作用3.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格式 1.举例论证: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列举了xx事例,证明了xx(分论点或中心论点),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
(视情况加上引起读者兴趣)2.道理论证: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证明了xx(分论点或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与格式
小学语文阅读题目分析与解题方法解题步骤:熟读全文,整体把握――仔细读题,弄清题意――确定区域,深入思考――答题准确,有理有据1.通读文章,了解主要内容,揣摩中心思想.2.认真通读所有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de)要求.3.逐条解答,要带着问题,仔细地阅读有关内容,认真地思考、组织答案.4.检查,看回答是否切题,内容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一、记叙文阅读知识点及常见(de)考题题型:一、文章(de)写作顺序1、时间先后顺序.2、地点变换(de)顺序.3、事情发展(de)顺序.4、按总后分、总分总、先分后总(de)(de)顺序.二、记叙文(de)记叙顺序及其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脉络清楚,印象深刻;(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de)事)——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de)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生动性;(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de)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三、人称及作用:(1)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de)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de)交流;(3)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四、给文章加上恰当(de)题目1、根据文章(de)主要事件、主要人物,加上简短(de)修饰语.2、根据文章(de)中心,用中心词作为题目.文章标题(de)含义:1.结合全文(de)内容、主旨 2.结合所使用(de)修辞(字面义、内涵义) 3.作者(de)情感文章标题(de)作用:1.点明故事发生(de)背景 2.交代主要内容3.交代写作对象4.设置悬念,引发读者阅读兴趣5.点明线索6.揭示/暗示主旨五、标点符号(de)作用1、—— (de)作用①解释说明②话题(de)转换③表示话语(de)中断④时间或声音(de)延续.2、…… (de)作用①引文(de)省略②列举(de)省略③说话断断续续.3、“”(de)作用①直接引用②特殊含义③强调意思④特定称谓六、选择正确(de)读音一般出现(de)是多音字,根据自己(de)积累和文章中(de)词语做出恰当(de)选择.七、选择恰当(de)字词1、仔细阅读字词所在(de)句子,了解句意,揣摩作者(de)写作目(de).2、认真分辨两个词语(de)区别是什么,以1为依据作出选择.八、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de)意思:方法1、顾名思义:采用扩充关键字(de)意思,然后连接成一句话方法2、找近义词(de)方法,注意要能替代到文中,仍保持通顺方法3、结合这个词所描述(de)对象具体描述九、揣摩加点词(de)含义方法策略:把握词语所处(de)具体语言环境,在语境中推测、确定其含义及作用---特别要注意抓住富有表现力(de)关键性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理解其对表现作者情感(de)表达作用.十、段意、主要内容(de)归纳(一)要素法---……人做了……事结果……(二)摘句法---即找出段落中(de)中心句.(三)联合法---有些段落讲(de)不止一个意思,概括时必须用简练(de)语言把几个意思表述出来,缺一不可.(四)概括法---用自己(de)语言概述全段(de)主要意思.十一、选择或概括文章(de)中心(有很多(de)问答题都是根据中心解答(de))写人记事(de),主要是赞美主人公(de)某些优秀品质或表达了作者(de)某种思想感情(常见(de)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眷恋、惋惜、惆怅、思念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de)情感可以从文章(de)字里行间看出来,有(de)也许比较含蓄,有(de)是直抒胸臆.写景(de),主要是赞美景(de)美丽可爱.写物(de),单纯写物,就是表达对物(de)喜爱;需注意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de)文章.十二、文章(de)线索1.人物2.事物3.事件4.时间5.地点6.思想感情或感情(de)发展变化作用:贯穿全文,把文中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十三、理解句子(de)含义常见(de)重要句子类别——1、能揭示中心(de)句子;2、结构中有独特作用(de)句子;3、能概括、总结段意,收束全文思想感情(de)句子;4、能深化内容、升华主题(de)点睛句;5、巧用修辞、表达效果好(de)句子;6、意蕴深厚(de)感悟句、哲理句.分析句子(de)方法---十四、句段在文中(de)作用:A.内容方面1.中心/点睛句段:点明了……中心/揭示了……主题;耐人寻味,读后能予人……(de)启迪2.情感句段:直抒胸臆,抒发了……(de)内在情感3.矛盾句段: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却表达了……深刻见解/寄予了……深刻用意/揭示了……深刻内涵4.引用句或文学意味浓郁(de)句段:表达了……(de)情感,创设了浓郁(de)文化氛围B. 结构方面1、文首 ---点明标题(主题),领起下文,渲染气氛,设立悬念,设置线索,为下文作铺垫,照应结尾2、文中 ---承上启下、过渡(de)作用.3、文末 ---总结全文,呼应前文或标题,点明/揭示文章主旨.C. 景物或环境描写(de)作用1.交代故事发生(de)时间、地点,创设了……背景,烘托/渲染……氛围2.为下文埋下伏笔/作铺垫3.表现/烘托人物……思想感情/心情/性格4. 与……形成对比,深化主题5.推动故事情节(de)发展6.使读者身临其境,增强文章感染力十五、修辞手法(de)运用和作用:1、比喻2、拟人---2、排比 ---3、设问---4、反问---十六、人物形象(de)刻画: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和细节描写.外貌描写:交代了人物(de)……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de)……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de)……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de)发展.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人物(de)……思想,揭示了人物(de)……性格或者……品质.十七、谈启发、理解和感受(de)题目,回答(de)时候既要注意谈理解(内容以学习精神品质等为主),更要谈实际.十八、填上合适(de)关联词1、并列……一面……一面…………一会儿……一会儿…………既……又……2、递进……不仅……而且…………不但……还……3、选择……不是……就是…………或是……或是…………宁可……也不……4、转折尽管……可是……虽然……但是…………却…………然而……5、假设如果……就……假使……便……要是……那么……6、条件只要……就……只有……才……无论……都……不管……也……7、因果因为……所以……由于……因此……既然……那么……十九、修辞手法。
语文阅读题答题格式
语文阅读题答题格式1、揣摩词句含义①“所要理解的词语”本来的意思是指……,在文中表面上是指……,层次上是指……。
②因为……,所以说……。
③“所要理解的词语”在文中指的是……,表现了作者或主人公……的感情。
2、分析语段作用首段:①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②为下文做铺垫,为下文埋下伏笔③……与……形成对比,表现了……④运用倒叙的手法,引出本文的写作内容中间段:①与前文……形成对比,突出……,衬托……②为下文做铺垫,为下文埋下伏笔;或暗示、先抑后扬③运用插叙的手法,使得……尾段:①营造意境②留有悬念,引发思考③运用补叙的手法,使得……3、赏析语言妙处修辞角度: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用词角度:“XX”词写出了……的特点或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表达方式:①运用XX描写,描绘出了(人物)XX的形象,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②表达方式(议论或抒情)+作用(点明主旨,画龙点睛)+含义(即主旨)+情感句式特点:①疑问句:制造悬念,吸引读者……。
②反问句:加重语气……。
③感叹句:加强感情的抒发……。
④整句和散句结合:使句子有参差之美,音韵之美。
⑤表现手法:运用了……的手法,写出了……,表达了……。
4、概述故事情节六要素法: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因为什么,做了什么,结果怎样。
小说结构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原因变化法:由于什么,某人或物从……,发展变化为……。
要素法: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做了什么。
组合法:找中心句:主人公+……+线索+……。
5、揣摩人物形象①看任务概况:医生(医术、医德);老师(学识、师德);学生(天真活泼、心地善良);儿女(孝顺);农民(勤劳朴实、任劳任怨);父母(伟大的爱)等②看文中评价:可以用文中词语回答③看情节:从……来看,某人是个……的人④看描写:从……来看,某人是个……的人6、鉴赏环境描写环境概念: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回答环境作用:交代……的天气、时间、地点;渲染……氛围;烘托……性格;情节:铺垫故事情节……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语文阅读分析答题格式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三、说明文分类:1、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程序说明文2、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四、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历史顺序、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早晚(先后)顺序2、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3、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等。
五、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等说明方法的作用:打比方:生动形象说明了——————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举例子:具体说明_____ 的特点,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作比较:把____ 和______相互比较, 突出强调了____ 的_____特点.列数字: 用具体的数据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六、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七、人物描写的方法:1、肖像(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活动描写;2、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八、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九、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十、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十一、词曲小知识词牌名(或曲牌名)表示词(或曲)的格律,而题目则限定词(或曲)的内容。
如《补算子.咏梅》,补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题目。
十二、引号的作用:1、表引用(引用人物对话、诗文句等);2、表特定称谓(特殊含义);3、表否定、反语、讽刺等意味;4、表强调。
十三、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区别。
2、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十四、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2、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4、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5、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
6、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十五、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十六、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5、突出、深化主题。
十七、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分析: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十八、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1、用第一人称;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十九、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1、必须用第一人称;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二十、提炼中心、主题: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
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二十一、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主要有两种题型:A、“××”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B、“××”词能不能删掉? ★答题方式:①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②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二十二、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2、一般是往前找;3、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二十三、主旨句的作用:结构上贯穿全文,内容上点明中心。
二十四、修辞方法及表达作用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表达了……情感。
排比:表现了……,抒发了……,增强了语势,加强了感情。
设问:自问自答,引起读者思考,使文章有起伏。
反问:加强语气,增强语势,表达了(的情感),使文章有起伏。
模式: (1).点明何种表现手法(2). 表现了什么内容(3).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如:此句运用了,从而生动形象表现了,表达了二十五、记叙顺序及作用?(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尾,条理清晰,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造成了……的悬念,使故事情节更曲折,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3) 插叙作用:补充交代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中心更突出。
记叙文中穿插议论的作用: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画龙点睛.二十六、文章段落语句的主要作用有:(必须从内容、结构两个方面来进行做答)1、结构上:承接上文、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照应前文(开头)首尾呼应。
2、内容上:开篇点题、抒发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画龙点睛3、写法上:气氛渲染、托物言志、以小见大、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文作铺垫、欲扬先抑、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象征、托物言志作用:使表达委婉含蓄、深沉感人.二十七、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时间地点,揭示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等等。
(三)语文答题公式及复习技巧(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七)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
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
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
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
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
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
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易混术语区分(一)“方式、手法”的区分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景”关系区别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
“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描写的角度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