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题答题套路
阅读理解题套路大全
![阅读理解题套路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05075236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c3.png)
阅读理解题套路大全阅读理解题是各类考试中常见的一种题型,旨在测试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以下是阅读理解题的解题技巧,分为十个方面进行介绍,希望能帮助学生提高答题效率与准确性。
一、把握文章结构在开始阅读文章之前,首先要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
注意文章的标题、段落开头和结尾,以及各段落的主要内容,有助于了解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二、理解段落和句子关系在阅读过程中,要理解段落和句子之间的关系。
注意段落内部的逻辑关系,以及段落之间的过渡和衔接,有助于把握文章的思路和整体框架。
三、识别中心思想在阅读过程中,要善于识别文章的中心思想。
注意文章的主题句和关键词,以及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有助于把握文章的主旨。
四、解析文章重点对于文章中的重要部分和细节信息,要进行深入解析。
注意分析作者的用词、句式和修辞手法,有助于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意图。
五、识别作者观点在阅读过程中,要善于识别作者的观点。
注意分析作者的语气、措辞和表达方式,以及作者的立场和态度,有助于把握作者的意图和观点。
六、理解上下文语境在阅读过程中,要善于利用上下文语境来理解文章。
注意分析文章中的前后文关系和语义关系,以及语境中的暗示和隐喻,有助于深入理解文章含义。
七、判断推理和逻辑关系在阅读过程中,要注意判断推理和逻辑关系。
通过分析文章的细节信息和上下文语境,进行合理的推理和推断,有助于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在逻辑。
八、分析写作技巧和修辞在阅读过程中,要注意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
通过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表达方式和深层含义。
九、体会文章情感色彩在阅读过程中,要体会文章的情感色彩。
注意分析作者的语气、用词和表达方式,以及文章的氛围和情感基调,有助于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在情感。
十、概括总结全文在完成阅读后,要对文章进行概括总结。
通过概括总结全文,可以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意图,同时也有助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套路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套路](https://img.taocdn.com/s3/m/968d3d1c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e2.png)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套路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套路导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套路有哪些?而你掌握了哪些套路呢?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套路主要题型解题方法一、题型:段意、主要内容的归纳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二、选择或概括文章的中心(有很多的问答题都是根据中心解答的)例如:谈谈你的收获;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你有什么启发有些文章可以直接在文中找到中心句。
写人的,主要是赞美主人公的某些优秀品质;写景主要赞美景的美丽可爱。
写物比较复杂一点,单纯写物,就是表达对物的喜欢;借物喻人和借物喻理的文章,在此类文章的结尾部分,仔细地揣摩,看它那些带有议论性的话,如果有写人的成分,那就是借物喻人;如果有说理的意思,那么一定就是借物喻理。
三、理解句子的含义所谓的含义就是蕴含在文章里面的意思,不是一下子就能看出来的,要通过我们仔细的揣摩,采取一找二写的方法来完成。
句子的意思有明暗两种。
明的就是在文章结束那些议论性的话,你把它拿过来,稍加整理,也能回答。
暗的难度大一点,必须在通晓全文的基础之上,把文章中一些重要的事件所反映的思想感情等的关键词摘录出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四、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总起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起下文3、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篇末点题;照应开头五、修辞手法的运用和作用: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六、联系上下问解释词语的意思:方法1、顾名思义,采用扩充关键字的意思,然后连接成一句话方法2、找近义词的方法,注意要能替代到文中,仍保持通顺方法3、结合这个词所描述的对象具体描述七、选择正确的读音一般出现的是多音字,根据自己的积累和文章中的词语作出恰当的选择。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题答题技巧及方法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题答题技巧及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0f82c321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71f2959.png)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题答题技巧及方法小学语文课外阅读题答题技巧及方法一、关于词语(一)理解词义的方法:1.拆拼法。
把词语拆开来,先解释每个字,再把每个字的意思连起来,就是整个词语的意思。
如“自勉”。
2.近义换词法。
用近义词对于要解释的词语进行解释的方法,如“推辞”的意思可以解释为“推却、拒绝”。
3.反义词否定法。
利用反义词加上否定词“不”来解释词语的方法。
运用时,先找出这个词语的反义词,然后在这个反义词的前面加上一个否定词“不”,就是这个词语的意思。
如“模糊”的意思为不清楚。
4.联系生活法。
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解释词语的方法。
如:犹豫不决。
5.联系上下文理解法。
答题范例:本义+文中的意思。
(二)体会作者用字(词)的巧妙:-1-这句话用上“**”这个字(词),能够生动、形象地写出……,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三)换成其它词行不行?为什么?不能换。
具体原因可以从以下两个思路去思考:1.词语意思不同。
“**”的意思是……,而“**”的意思是……,这两个词表达的意思不同,所以不能换。
2.表达的程度不同。
这两个词都表示“……”的意思,但是它们表达的程度是不一样的,“**”表达的程度更深一些(表达的感情更强烈),所以不能换。
3.词语的感情色彩不同,表达的情感不同。
二、关于主要内容(中心思想)的概括(一)概括文章主题的方法:1.内容分析法。
如《陶校长的演讲》。
2.题目入手法。
如《师恩难忘》。
3.中心句或重点段提取法。
4.感悟抒情议论法。
如《滴水穿石的启示》。
-2-(二)不同文体主要内容概括范例:1.写人记事类。
本文主要讲了什么时间什么人在哪里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表达了……的情感。
(写人的就是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2.写景类。
短文描写了什么季节(地方)的什么景色,有什么特点?赞美了(表达了)……的情感。
(或抒发对大自然的赞美,或抒发对生活的热爱,或抒发对祖国秀丽山川的赞叹。
)3.状物类。
短文从……等几个方面来向我们介绍了……的什么特点,表达了……(单纯写物的基本上是表示对物的喜爱,也有借物抒情或借物言志的情况。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套路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套路](https://img.taocdn.com/s3/m/c3089a32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ba.png)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套路一份好的答题技巧能有效的提高我们的成绩,相信很多的同学都是非常的想知道高中语文的答题模板和公式有哪些的,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一、词语:答题时一定要在文段句词的前后找答案或找解答的依据.(1)能理解词语的表面意义,以及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并能理解其表达的效果;(2)能确定词语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上文,找出后代入原文,看是否通顺合理.二、文章概括:内容概括(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人物和事件(a、谁干什么b什么怎么样)主题概括:“本文通过某人做某事反映了什么意义(人物性格、作者感情、人生哲理).”主旨句的作用:结构上贯穿全文,内容上点明中心.三、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作用:贯穿全文,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四、记叙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尾,条理清晰,脉络清楚、印象深刻.(2)倒叙:造成了……的悬念,使故事情节更曲折,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3)插叙作用:补充交代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中心更突出.记叙文中穿插议论的作用: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画龙点睛.五、文章段落语句的主要作用有:(必须从内容、结构两个方面来进行做答)1、结构上:承接上文、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照应前文(开头)首尾呼应.2、内容上:开篇点题、抒发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画龙点睛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3、写法上:气氛渲染、托物言志、以小见大、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文作铺垫、欲扬先抑、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象征、托物言志作用:使表达委婉含蓄、深沉感人.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时间地点,揭示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等等.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以《孔乙己》为例,开篇关于咸亨酒店格局及人物的介绍便属于社会环境描写,它揭示了当时社会等级森严,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势利,为主人公的出场做了铺垫.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六种情况判断:是否烘托了人物的心情,是否渲染了气氛,是否设置了背景,是否烘托了人物形象,是否深化了主题,是否推动情节的发展.六、评价感悟类评价:“是不是”、“同意不同意”、“好不好”?感悟:结合主旨、个人生活体验,提出对问题的看法.启示从原文引出;评价表明态度及理由.特别注意是否让举例或结合实际,把题目中所要求的全部答出.1.抓住文段的中心,理解文段的含义,联系中心作答2.联系自己或社会实际情况,引发感悟3.遣词造句,讲究三美:运用古诗文、名言警句;恰当运用对比比喻排比等修辞;运用成语.4.偷梁换柱法:把作者在该文章中的体验、观点用自己的话重新演绎一遍.词句品味类答题方法:词语品味答题方法:a.了解词性感情色彩,揣摩词语所表达的喜怒哀乐.b.分析修辞,体会词语的形象含蓄句子品味答题方法:a.看句子是否富有哲理:如果富有哲理,可以从它带给你的启迪去体会.b.看句式结构(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也不同):陈述句语气平稳,不温不火;疑问句能吸引读者好奇心,能制造悬念;反问句能加强语气;感叹句能抒发强烈的感情;排比句层层深入,显得气势磅礴;c.从修辞的角度分析:比喻使意思浅显易懂,具体形象;夸张能突出事物的特征;拟人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对比给人鲜明印象;反语显得幽默风趣,讽刺意味强烈.答题方式:我认为……美在……它表现了……七、懂得常用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并理解其作用.方法有:①正面描写: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外貌②侧面(间接)描写:其他的人或事③细节描写④环境衬托人物心情等.⑤用词的感情倾向.褒贬色彩作用是:揭示人物性格,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非主人公在文中的作用:对比烘托,使主人公性格特征更加鲜明突出.答题方式:本段运用了……的描写手法,塑造了(如果是侧面描写用衬托)……形象,表现了……性格,体现了……精神品质等.八、记叙文语言风格:亲切自然口语化、幽默讽刺、热情奔放、冷峻辛辣等九、人称作用:第一人称: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第二人称:便于作者与文中的人物或读者感情交流,显得特别亲切、感人.十、指示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类考试类型及答题方法:(适用于其他文体)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2、一般是往前找;3、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当通顺.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一、进入考场,首先要做的是让自己冷静下来。
高三语文阅读答题套路与技巧
![高三语文阅读答题套路与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8a7d0a2e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39.png)
高三语文阅读答题套路与技巧在考试过程中做语文阅读题时,要在初读文章的时候就把段落分好,并把表明主旨的语句标记出来。
那么关于阅读答题套路与技巧有哪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三语文阅读答题套路与技巧,希望大家喜欢!高三语文阅读答题套路与技巧一一、找准论点论点是作者对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
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
有些文章,标题就是中心论点,如《俭以养德》;有的文章开头就提出论点,如《谈骨气》一开头就提出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有些文章的中心论点出现在篇末;有些文章则是在论述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如《想和做》;也有些文章对论点的表述不很集中,这就需要读者从诸多的信息中筛选提取,归纳概括。
二、分析论据论据是被论点统率,为论点服务的。
常用的论据有两种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①事实论据:包括具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或史实。
②道理论据:指经过人们的实践检验的、为社会所公认的正确理论,包括社会科学理论,如哲学理论,也包括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及广为流传的谚语、名言、警句等。
三、明确论证方法论证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四种:①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②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③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做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④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做比喻来证明论点。
多数议论文综合运用几种方法。
四、分析文章的结构议论文的结构一般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引论———本论———结论)。
要理清文章的思路:看开头提出了什么问题,是从几个方面分析论证的,其中着重论述的是哪个方面,再进一步研究这么安排的道理。
五、分析议论文的语言要注意理解富有概括力的关键性词语。
议论文的语言往往概括性强,利用比较抽象的词语表现丰富的内容。
语文阅读题6个万能答题公式
![语文阅读题6个万能答题公式](https://img.taocdn.com/s3/m/afce11ab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14.png)
语文阅读题6个万能答题公式语文阅读理解有以下万能答题公式:词语:一、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注:有些是可以换的,不要一律写不能换,要根据题目及文章含义看看具体能不能哦!二、动词理解XX生动表现了人(事)物XX的特点(情状)(或描绘出一幅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三、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第二部分:句子一、句子分析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联系上下文,围绕主题,挖掘出句子深层含义,再整理一下自己的语言就可以了。
例题:请问文中划线部分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修辞的分析: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上下文,分析句子里词语的表达效果;3答题格式:修辞+结合上下文,修辞的作用。
不同修辞的作用及答题格式:A、比喻、拟人。
作用:生动形象;答题格式:把XX比作(把XX拟人化)XX,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B、排比。
作用: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应用排比句能使句式更整齐,更有气势,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C、设问。
作用: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的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D、对比。
作用:强调了突出了。
E、反复。
作用:强调了加强语气。
F、反问。
语文阅读理解套路
![语文阅读理解套路](https://img.taocdn.com/s3/m/f3642f67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d3.png)
语文阅读理解套路阅读理解答题技巧一、做阅读理解的三个步骤1、通读全文,掌握大意。
在解答阅读理解时,同学们先要快速的浏览一下整篇文章,重视标题(中心)、开头段(观点)、结尾段(结论)及各段落的首句(主题句),理清脉络,了解基本梗概,不要把时间花在生词难句上。
没认真读完一段,要及时概括段意。
注意在认真品读原文,最好用笔标记重要信息。
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速度也要质量,要求阅读二至三遍能读懂全文。
2、浏览考项,细读答题。
在掌握文章的大意之后,同学们可浏览一下短文后面的题目,然后带着这些问题仔细的阅读第二遍,以做到有目的的阅读。
要做到认真读题目中的每个字,并在原文找出大体范围,就等于答对该题的一半了。
3、复读全文,验证答案。
答题完毕时,同学们应对照答案将整篇文章从头到尾再看一遍,以确保答案的正确,同时答案要求,准确,简洁,全面。
简要概括来说:一、纵观全文,把握主旨。
二、认真审题,定向扫描。
三、筛选组合,定向表述二、阅读理解答题技巧点拨1、某段或某句在文中的作用体型在首段----总领全文、首尾呼应、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文做铺垫、与下文进行对比,反衬出……2、概括某段大意---(1)要准确的概括出段意,首先要读懂段落每句话的意思,还要弄清楚段内各句的相互关系,找出能揭示全段意思的主要句子,即所谓的中心句(中心句的位置多数在段首或段末,个别也有在段中的)。
如果没有中心句的,就要抓住全段的中心意思,自己总结概括。
(2)摘句法,即找出段落中的中心句。
例如《我的老师》中的第二自然段,就可摘取其中的“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一句来概括段意。
(3)概述法,用自己的语言概述全段的主要意思。
例如《故乡》的第二部分,内容很丰富,记述的人物事件很多,可用自己的话概括:“我”回到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
(4)联合法。
有些段落讲的不止一个意思,概括时必须用简练的语言把几个意思表述出来,缺一不可,这就是联合内容要点佳艺概述。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套路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套路](https://img.taocdn.com/s3/m/57930056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b7.png)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套路问:文章标题有何作用?答: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③交代了描写对象;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点明线索;揭示文章主旨。
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问:第一段一句话,中间一段或一句话,最后一段一句话的作用是什么?1.第一段,答:结构上讲,就是落笔,点出文章中心,开门见山,得到全文,或者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
在内容上,是为下文做铺垫,为下文内容的描述做铺垫。
2.答:在结构上,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3.最后一段或某句答: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问:文章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情)答:常见的有歌唱、赞美、爱恋、喜爱、感动、快乐、渴望、震撼、思念、忧郁、淡淡的忧伤、遗憾、思念(思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仇恨、痛苦、羞耻、内疚、仇恨、悲伤、忧愁、遗憾等等。
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一般的感受,有的可能写得比较含蓄,有的直接表达出来。
问:概括文章主旨。
(事) 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答:通过……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
也可以从文中找到。
在文章的每一段,尤其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的句子往往是要表达的主题。
问: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法)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答:通过……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1.叙述(记叙文)顺叙:即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时间先后)。
1、2、3、4、5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楚,有头有尾,给人鲜明的印象。
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
5、1、2、3、4、作用: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设置悬念,使文章引人入胜。
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
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套路
![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套路](https://img.taocdn.com/s3/m/ddb77c45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ec.png)
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套路有很多同学的语文成绩是不好的,其实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是有技巧套路的,那么高中语文阅读有什么答题套路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阅读理解解题套路,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语文阅读理解解题套路一、修辞格与体会文章表达。
1、读出佳句在文章中的位置及地位。
2、公式:①比喻:……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地描写了……,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形象生动。
②拟人:……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赋与人的情感与性格来写,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十分形象,生动(或栩栩如生,逼真)。
③夸张:……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联想奇特,富于形象感。
④反问:……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用反问的句式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语气更强烈,表达的思想也更强烈。
⑤排比:……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情景,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节奏明快,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⑥对偶:……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抒发了作者对……的感情,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美。
二、插叙的作用。
1、读出插叙的语段的位置及和全文的联系。
2、公式:……采用了插叙的写法,既对文章……的内容加以补充,又突出了文章的……的主题(或丰富了主人公……的性格)。
三、归纳文章的中心。
公式:①写人为主: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②记事为主:记叙了……(批评了)歌颂了……表现了……③写景状物:采用了……手法,借助……描写,赞扬了……抒发了……④游记:描写了……表达了……感情⑤议论文:文章论述了……阐明了……四、记叙的要素的作用。
公式:①时间:以……的时间为序(或线索)来写,使记叙的过程更清楚。
②地点:以……的转换为序来写,为人物提供活动环境。
③事件:以……的事件来写,突出人物形象,使人物有血有肉,丰富鲜明。
④人物:以……的活动来最适合高考学生的书,淘宝搜索《高考蝶变》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模式(1)诗歌答题模式1.意境类:描绘画面(忠于原诗,语言优美)+概括氛围+分析思想感情2.手法类:揭示手法+结合诗句分析(怎样用)+思想感情+作用效果3.语言特色类:揭示语言特色+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思想感情+作用效果4.炼字类: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技巧(活用、倒装、手法)+放入句中描述景象+意境感情(作用效果)5.关键词类:主旨作用+结构作用6.感情类:通过__内容+抒发(寄寓/揭露)__感情7.概括主旨类:诗歌定位+各句内容+通过__手法+抒发__感情+评价8.鉴赏类: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技巧+语言风格+字句特色)+表达效果(感情)9.形象类:找到诗句+分析基本含义+为何要写(主旨)+作用效果10.诗歌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2)现代文答题模式1.开放型试题:评+引+析+结2.谈看法或补叙结尾:感悟+引申3.原因题:客观原因+主观原因4.词语的表达作用:形象性+感情性+精确性+结构性5.联想感悟型:A.感:根据文本,联系全文B.悟:联系实际,结合自身,另举一例,提出建议6.句子的作用:A.思想内容上:联系本句含义+突出强调内容或揭示段意+联系中心、态度、感情+用了修辞或表现手法的要揭示表达效果B.结构上:引起下文、设置悬念、伏笔、渲染气氛、照应前文、总结上文、使结构严谨、承上启下、揭示文章脉络层次7.关键句子理解:抓句中关键词+联系上下文8.写X为什么要从Y写起:揭示X与Y的关系+引出写作主体+突出主体特点9.怎样论证:论证方法+论证过程(3)小说独特答题模式1.分析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定位(性格、身份地位)+抓住修饰语逐一举例分析2.评价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定位(性格、身份地位)+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3.小说中插叙的作用:情节角度(上、下文)+主题角度+人物形象角度4.小说主题:通过__人的__事,歌颂了(批判了)__的精神(社会现象)5.简析人物:人物定位(性格、身份地位)+举例分析人物形象+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情节、主题)6.小说表现形式:表现手法+描写手法+结构安排+语言特色7.人物形象的塑造:肖像+神态+动作+语言+心理(4)实用文独特答题模式1.访谈提问的艺术:紧扣主题,不蔓不枝+善于引导,环环相扣+适时应和,便于沟通2.新闻作品优秀之处:选材+对象+见解+提问技巧3.写__多余吗?:主题+人物+文体特点(5)积累——现代文1.长句:A容量大,气势盛+B能细致严密地说明事物+C表达复杂丰富的感情2.短句:A句子短,简洁明快,干脆有力+B音节少,停顿多,容易造成一种急促的气势+C便于表达丰富的情绪,强烈的感情3.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小说中):A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B推动(或衬托)情节发展+C象征意义+D交代背景(时间、地点等)4.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散文中):A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B抒写美+C抒发作者情感+D作为串时间的线索+E见证历史沧桑5.文学作品中的环境包括:A具体的风景描写+B生活和社会环境+C社会历史背景及时代特征6.文学作品的形象:A人物的性格特征+B人物的精神风貌+C人物的思想特征+D人物形象的社会或时代意义7.第一人称:A亲切自然+B自由直接+C真实生动8.第二人称:A呼告抒情,动人亲切+B便于感情交流+C充满气势,态度鲜明+D自由灵活9.第三人称:A直接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B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C显得客观冷静10.肖像描写:以形传神,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11.动作描写:表现人物个性特征及内心世界12.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13.心理描写:A揭示人物内心世界+B使形象更为丰满充实14.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15.工笔细描:精雕细刻,丝毫毕现,具体生动16.细节描写:A真实精细+B传神鲜明17.插叙:A丰富内容+B深化主题+C使事件曲折有致+D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E对主要情节或中心时间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18.倒叙:A设置悬念,增加兴趣+B读起来波澜起伏19.直接抒情:淋漓尽致20.间接抒情:A表达含蓄,含而不露+B韵味悠长(不着一字,尽得风流)21.开头段:A提出话题,领起下文+B点明主旨,统摄下文+C设置悬念,吸引读者+D蓄势(张本(即伏笔)、铺垫、照应、对比),奠定感情基调+E点明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F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G与结尾呼应,强调主旨22.过渡段: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有时只开启下文)+B引发议论,揭示主旨+C衬托作用+D渲染、烘托气氛+E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
语文阅读理解八大答题方法和技巧
![语文阅读理解八大答题方法和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ac6db93a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f3.png)
语文阅读理解八大答题方法和技巧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步骤一、浏览问题和背景,整体把握很从容在考场上一般都是时间紧,题量大。
不可能像平时精品细读,有足够的时间去揣摩。
这样如何合理利用时间,提高阅读效率就是一个需要掌握的技巧。
首先就是平时就要养成这样的习惯,把写作业当成答卷子。
阅读过程本身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多少。
做题时可先看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注释等内容,同时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度出文章大概主旨是什么。
如果是记叙文,则要注意其人物、情节等,如果是议论文,则要着重把握论点、论据、论证等要素。
了解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后再整体把握全文,对解题也就心中有数了。
二、确定区域定目标,圈点勾画细推敲阅读大段文章主要用精读的方法,需逐字逐句推敲揣摩,故平时练习要养成圈点勾画、多做记号的习惯,可以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
确定某一答题区域后,再仔细弄懂这一段每一句的意思,进而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
有了这一习惯就有可能形成较强分析综合能力。
阅读时反复琢磨题干,圈画与之相关的内容,答题时就不需要再从头至尾搜寻,可节省不少宝贵时间。
三、回答问题要精练,摘取原文是关键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
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
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
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
即使是归纳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须充分利用原文。
四、阅读重在悟文意,文初段末要多记我们平时写文章,很多时候在文初把自己想要告诉别人的东西作了交代,或者是在文章结束的时候,使文章升华。
这些都是文章的题眼。
同样,别人写文章也会采用这样的方法来表情达意。
因此在阅读理解题中往往有对文章的理解的问题。
这一类问题的回答就要着重看开头和结尾,或者是一个段落的开头和收尾。
语文阅读理解7个套路题
![语文阅读理解7个套路题](https://img.taocdn.com/s3/m/715b6071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9b.png)
语文阅读理解7个套路题语文阅读理解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考察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还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面对阅读理解题目时,掌握一些解题套路可以帮助我们更高效地答题。
以下是7个常见的阅读理解套路题:1. 主旨大意题:这类题目要求学生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题。
解题时,首先要快速浏览全文,抓住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因为这两个部分往往包含文章的主旨。
同时,注意文章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和句子,它们往往是文章主旨的体现。
2. 细节理解题:这类题目考察学生对文章具体信息的记忆和理解。
在解答时,需要仔细阅读文章,关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细节信息。
有时候,答案可能直接在文中找到,有时候则需要通过分析和推理得出。
3. 推理判断题:这类题目要求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逻辑推理,得出结论。
解题时,要注意文章中隐含的信息和作者的暗示,结合常识和逻辑进行判断。
4. 词义猜测题:在阅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生词或不熟悉的短语。
这类题目要求学生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
解题时,可以通过词根词缀、同义词、反义词、上下文语境等线索来推测词义。
5. 作者观点态度题:这类题目要求学生分析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观点和态度。
解答时,要关注作者的用词、语气、情感色彩等,从而判断作者对某一事物或观点的看法。
6. 文章结构题:这类题目考察学生对文章结构的把握。
解题时,要分析文章的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理解文章的逻辑顺序和组织结构。
7. 写作手法题:这类题目要求学生分析作者在写作中运用的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以及叙述、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
解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和目的。
在解答阅读理解题时,除了掌握这些套路,还需要注意审题,明确题目要求,避免答非所问。
同时,要注意答题的条理性和逻辑性,使答案清晰、准确。
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总结,可以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
语文阅读题万能答题公式
![语文阅读题万能答题公式](https://img.taocdn.com/s3/m/20f94416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dbfcb00.png)
语文阅读题万能答题公式一、记叙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二、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顺叙:指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记叙(时间先后),如《皇帝的新装》。
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楚,有头有尾,给人鲜明的印象。
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
插叙(追叙):在顺叙的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
如《羚羊木雕》作用:补充、衬托出文章的中心内容(人物或事件),丰富了情节,深化了主题。
把……起因或过程交代得更清楚。
三、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A、记叙:对人物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所作的交待、陈述。
B、描写: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具体的描绘与刻画。
C、抒情:作者在作品中抒发由某种媒介触发起来的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以强化某些景象的色彩,或突出人物性格的一种表现手法。
D、议论:作者直接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情感和评价E、说明:是对事物与事理进行的解释和介绍。
四、描写的种类及作用:1、人物描写外貌描写作用: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思想性格等。
神态描写作用:交代了人物的…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
动作描写作用: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语言描写作用: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心理描写作用: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2、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作用: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就是为了抒情烘托人物的…心情、预示人物的…命运、渲染…环境气氛、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渲染…环境气氛。
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及套路
![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及套路](https://img.taocdn.com/s3/m/703dcda9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0b.png)
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及套路一、内容理解题内容理解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文中信息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时,应首先仔细阅读题目和相关材料,理解文中的含义和论述,然后进行分析辨别。
1.主旨大意题:通过题目和材料可以判断出文章要表达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解题步骤:(1)浏览全文,把握文段的整体结构和内容;(2)仔细阅读题目,理解提问的目的和要求;(3)结合题目和文章,在文章中找到相关内容,进而判断文章的主旨大意。
解题步骤:(2)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目的要求;二、病句修改题病句修改题主要考察学生对语法知识和语句结构的掌握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时,要注意考虑语法的正确性、上下文的连贯性和语句表达的准确性。
解题步骤:(1)仔细阅读题目,分析出句子存在的错误和修正的方法;(2)根据错误的类型,选择正确的修正方法;(3)注意句子的语法结构和上下文的连贯性,修正后的句子要表达清楚、准确。
三、文言文阅读题文言文阅读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古代文字和句子的理解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时,要对文言文的古代意义和用法有一定的了解,并善于运用词义、语境和句法等知识点。
解题步骤:(1)通读全文,理解句子和词语的意义和结构;(2)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目的要求和目的;(3)结合题目和文中材料,分析出正确答案。
四、词句理解题词句理解题主要考察学生对词语、句子的含义和运用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时,要注意细节,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修辞手法。
解题步骤:(1)仔细阅读题目和文中相关句子,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义;(2)利用上下文的暗示和修辞手法等,推敲词语和句子的含义;(3)根据题目要求,选择正确答案。
总结:解答语文阅读题的关键是要读懂题目和材料,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意义,并根据题目要求选择正确答案。
同时,要善于运用语法和修辞等相关知识,结合上下文分析,正确解答题目。
平时多做语文阅读练习,提高语文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也是解答语文阅读题的重要方法。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的33个“套路”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的33个“套路”](https://img.taocdn.com/s3/m/9ca5ba88f524ccbff12184e9.png)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的33个“套路”做阅读题必须有四种意识文体意识:根据文章的不同体裁去答题;语境意识:联系文章中心和上下文答题;文本意识:一切答案可以在文中找到,答题不能脱离文本;题目意识:注意答案在问题中,从问题中找命题意图、答题要点和要求,按分值答题。
做阅读题的流程速读,确定体裁和中心——初看题目,明要求;再通读原文——依据要求,确定有效阅读区域;反复斟酌,并作答——复查,是否按照要求作答,是否表述明确。
1.判断文章体裁答:这是一篇xx。
“xx”中的备选答案有:诗歌、小说、散文、戏剧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三种文体的区别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技巧:时间地点看标志词,准确程度看题意中心人物识别看中心和写作着力点事件概括要考虑文章中心,句式是:什么人+干什么;什么人+怎么样或为什么+干什么3.概括文章内容?(中心句通常在文章首尾的议论抒情句中)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句式:①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
即“什么人+干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②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③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4.分析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5.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按照情感变化过程分(找表达情感词)(5)总分总(掐头去尾)划分段落层次技巧:①合并同类项,把相同内容的合为一层,把不同的分开来。
②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
(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③找标志词6.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种类: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线索判断技巧:看题目,看议论抒情句,看多次出现的字眼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语文阅读题答题公式
![语文阅读题答题公式](https://img.taocdn.com/s3/m/aa68363b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c020446.png)
语文阅读题答题公式一、概括文章内容。
1. 公式:- 记叙文:(时间 + 地点)+ 人物 + 事件(起因 + 发展 + 高潮+结局)。
- 说明文:说明对象 + 特征(多方面)+ 说明内容(如原理、用途等)。
- 议论文:论点(有时需概括)+ 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概括)+ 论证过程(简要概括)。
解析。
二、分析标题的作用。
2. 公式:- 记叙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揭示文章主旨;④设置悬念,吸引读者;⑤有象征意义。
- 说明文:表明说明对象或说明对象的特征;引起读者兴趣。
- 议论文:点明论点;表明论题;吸引读者。
解析。
三、分析人物形象。
3. 公式:- 从人物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入手 + 人物所做的事 + 文中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
解析。
四、赏析句子(从修辞角度)4. 公式:- 修辞方法 + 修辞的作用 + 表达的情感(结合语境)。
- 比喻: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情感。
- 拟人:把……拟人化,赋予……以人的……(情感、动作、神态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情感。
- 排比:增强语势,强调了……(事物的多个特点或某种情感等),表达了……情感。
- 夸张: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情感。
- 反问:加强语气,强调了……(内容),表达了……情感。
- 设问:引起读者的思考和注意,强调了……(内容),表达了……情感。
解析。
五、赏析句子(从描写角度)5. 公式:- 描写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环境等)+ 描写的作用(如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等)+ 表达的情感。
解析。
六、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6. 公式:- 自然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④推动情节发展;⑤暗示社会环境。
-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风俗习惯等);烘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④揭示主题。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的33个“套路”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的33个“套路”](https://img.taocdn.com/s3/m/821d03d6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b736d57.png)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的33个“套路”做阅读题必须注意四种意识:文体意识、语境意识、文本意识和题目意识。
在做题的流程中,需要进行速读,确定文章的体裁和中心,再通读原文,反复斟酌,并作答。
判断文章的体裁时,需要根据备选答案选择正确的文体。
记叙文的六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概括文章内容时,需要综合人物、事件和题目进行概括。
分析材料组织特点时,需要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划分层次可以按时间、地点、事情发展过程、情感变化过程和总分总进行划分。
记叙线索的种类包括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和见闻线,可以根据题目、议论抒情句和多次出现的字眼进行判断。
线索的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例如,《变色龙》以警官XXX处理狗咬人事件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4.以思想感情为线索。
例如,《荔枝蜜》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经历了不大喜欢、想去看看、赞赏蜜蜂、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的过程。
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
例如,《藤野先生》以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为叙事线索组织材料,展现了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到仙台与XXX先生的交往、离别后对XXX先生的怀念。
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例如,《孔乙己》以小伙计“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塑造XXX这个人物形象。
7.为文章拟标题。
可以根据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或作者情感来确定。
8.品味题目。
可以分析题目的作用,为文章加(换)题目。
例如,《六个馒头》以极平常的馒头为题目,引起读者兴趣,而六个馒头则凝聚了同学之间丰厚的友谊,使文章主题得以表现。
另外,将《小巷深处》改为《我的母亲》或《母亲赞》则显得平淡直露,原标题更能突出珍藏着一个感人至深的母爱故事的场景。
而将《火车6年不到站》改为“那车一开,就是6年”则更能突出哥哥6年如一日付出的艰辛,强调“不容易”,难能可贵。
比喻、象征、对比、排比、反问、设问、夸张、描写、叙述、议论等。
语文教材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及套路
![语文教材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及套路](https://img.taocdn.com/s3/m/9a753829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08.png)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及套路语文学科和其它学科还有一个很大的不同,那就是,只凭课内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可谓杯水车薪,要想提高语文成绩,必须重视阅读理解。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及套路,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整体感知类题型及答题要点。
1.用短语或句子概括情节,写在空格内。
2.局部内容的理解〈二〉人物形象分析的题型及答题要点1.你认为主要人物是一个怎样的人?2.结合内容具体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这类题的答题步骤:①.答出描写人物的方法。
(肖像、语言、动作、心理;侧面描写)②答出这些方法的具体内容(找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③针对具体内容分析人物特点,注意从外在的肖像特点到内在的心里想法,再到精神品质。
要分析全面,具体,不可泛泛而谈。
3.发挥想象,补写人物心理活动。
①心理活动的作用: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刻画人物性格,深化作品主题。
出现问题:①.缺要素②.心理活动不符合人物性格。
原因分析:①.答题时随意,说的话不符合人物性格。
②不注意联系上下文,忽略了文中人物的潜台词。
这类题的答题方法:.通过语言、神态、动作分析人物的心理过程。
4.体会人物感情的变化。
〈三〉环境描写的题型及答题要点(节气、天气、气候、风物、景色)环境描写的作用1.交代背景。
2.推动情节。
3.渲染气氛。
4.刻画人物形象,衬托人物的性格、情绪。
5.使故事情节更为生动、真实。
6.使主题更为突出、深刻。
7要表现一定的新鲜感受或微妙情绪,做到情景交融,能够给人以感染、启发和美的享受。
一、小说阅读备考要求:强化两个意识1、强化文本意识:读懂文本(泛读)、结合文本答题(精读)2、强化规范意识:审题规范(认真审题,熟悉考点和题型);答题规范(方向明确,思路清晰,格式正确,语言简练、准确);书写规范;问答连读。
二、小说阅读考查要点——围绕着四个关键词(环境、情节、人物、主题)命题1、环境“一景三考” ,分析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的特点、写法和作用。
阅读理解答题套路(超全)
![阅读理解答题套路(超全)](https://img.taocdn.com/s3/m/6ad1191bbed5b9f3f90f1ce3.png)
☀记叙文人称
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 感。 第二人称:能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 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直接客观,可以多角度描写,不 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没有掺杂作者过多的主 观思想。
比喻: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拟人:赋予物质以人的性格、思惟、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 化,使之更形象 夸张:突出其特征,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使语言更有表现力, 更有气魄。 对偶:使句式整洁,结构一致,形式柔美,互相衬映。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凸起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 强烈,富有感染力。 设问:设置悬念,自问自答,启发思考。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引用:使内部实质意义更真实、准确、深刻、紧密。 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凸起文章的中心。
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
☀表现手法及作用
作用: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答题格式:该文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先 ,后 。上下文形成鲜明对比, 突出了 。 (6)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明线,由作品中的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 出来的线索。它可以是一条或几条,也可以是主线 或副线。
暗线,就是由作品中末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 所间现出来的线索。暗线大都是副线,有时也可以 是主线。一般情况下,暗线只有一条,与明线构成 有机的情节整体,为刻画人物性格、深化作品主题 服务。 ★答题格式: 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把文中 的人物和事件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脉络分 明。
(1)举例子:以具体事物为例的方法。 例:“这种书目专门记录其专题或学科的文献。如要查找中国古代文献,就要使 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或《中国古籍善本总目》等。”) 作用:具体形象的说明了 的 特点,便于读者理解。 (2)打比方:用比喻来说明事物的方法。 例:“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 作用:生动形象地说明了 的 特点,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3)列数字:运用数据说明事物的方法。 例:“哪里知道,这条天河淹没了一千万颗以上的星星啊!一千万,你一口气数 下去,得数一千多年。” 作用:科学准确具体的说明了 的 特点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作比较:用另一个事物与说明事物相比,以说明事物特点的方法。 例:“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 过事,足见它的坚固。”
语文阅读理解的套路有哪些
![语文阅读理解的套路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057e1af3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ea.png)
语文阅读理解的套路有哪些?在语文考试中,分值最大的除了作文就是阅读!!初中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头疼指数不亚于作文~想提高写作技巧可以通过大量的阅读,收集大量的素材,写作水平就不会太差。
但是阅读不一样,阅读不仅要紧扣题目意思,还要讲究答题的套路!而一般的阅读考题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有一个框架,只要不离这个答题框架太远,阅读也是很容易得分的。
下面,这些特级教师总结的阅读答题套路,几乎涵盖了初中阅读的主要题型,学会这,阅读拿满分不是问题!一、文章开头的作用1、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记叙文)2、开篇点题,提出中心(中心论点)3、用故事或典故引出论点或论题(说明对象),激起读者阅读兴趣。
二、文章结尾的作用1、深化中心,升华感情2、篇末点题,提出中心或中心论点3、总结上文,提出倡议,发出号召三、一句话或一段话的作用1、结构上的作用是: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议论文中:①充当事实论据,证明前(后)一句话,进而证明中心论点;②充当道理论据,证明前(后)一句话,进而证明中心论点;③说明了前(后)一话(说明事物的特征)四、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欲扬先抑、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物抒情、借古喻今、运用典故、直接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
五、“这”、“它们”等指代什么1、一般是往前找,不会超出前三句;2、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六、仿写句子1、话题。
首先,仿句在话题上要与例句保持一致,做到材料紧扣中心,事例典型合理。
2、句式。
仿句句式要与例句相同。
句式包括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阅读题答题套路一、修辞格与体会文章表达。
1、读出佳句在文章中的位置及地位。
2、公式:①比喻:……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地描写了……,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形象生动。
②拟人:……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赋与人的情感与性格来写,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十分形象,生动(或栩栩如生,逼真)。
③夸张:……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联想奇特,富于形象感。
④反问:……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用反问的句式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语气更强烈,表达的思想也更强烈。
⑤排比:……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情景,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节奏明快,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⑥对偶:……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抒发了作者对……的感情,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美。
二、插叙的作用。
1、读出插叙的语段的位置及和全文的联系。
2、公式:……采用了插叙的写法,既对文章……的内容加以补充,又突出了文章的……的主题(或丰富了主人公……的性格)。
三、归纳文章的中心。
公式:①写人为主: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 ②记事为主:记叙了……(批评了)歌颂了……表现了…… ③写景状物:采用了……手法,借助……描写,赞扬了……抒发了…… ④游记:描写了……表达了……感情⑤议论文:文章论述了……阐明了……四、记叙的要素的作用。
公式:①时间:以……的时间为序(或线索)来写,使记叙的过程更清楚。
②地点:以……的转换为序来写,为人物提供活动环境。
③事件:以……的事件来写,突出人物形象,使人物有血有肉,丰富鲜明。
④人物:以……的活动来写,推进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五、描写手法的作用。
1、读出描写手法在语段中的位置及目的。
2、明确描写类型及相关知识:①外貌(肖像)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②语言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露人物感情,提示了人物内心世界③动作(细节)描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可使人物具有活力,栩栩如生④心理(神态)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是复杂的心理主刻画,更能提示人物的精神世界3、公式:外貌:描写了……的样子,表现了……语言:……的语言,生动、传神地展示了……内心,表现了……动作:用运……的词语,生动、准确地刻画了……心理:……等词语写出了……,表现了……六、环境描写的作用。
1、找出文段开头或中间及末尾的环境描写语句。
2、公式:①……的景物描写,写出了……的景色(或环境),烘托了人物……的性格和品质。
②……的景物描写,结合人物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
3……的景物描写,反映了……的情景,为全文定下了……的感情基调。
七、论证方法的作用。
1、在文段中找出相关的论证方法。
2、明确知识:①例证法主要是增强说服力,通过一两个典型事例,可以使阐述的道理令人信服。
②引证法的主要作用是充实内容,增强说服的权威性,极具力度和信度。
③正反对比论证法的主要作用是使论证更为深刻。
④比喻论证法的主要作用是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使论证更为具体生动形象。
3、公式:例证法:采用了举例的方法,以……来说明……的观点,列举详实,说服力强。
引证法:采用了引证法,以……的名言来说理,增强说服的权威性,极具力度和信度。
正反对比论证法:采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法,以……来论述,深刻。
比喻论证法:采用了比喻论证法,以……的比喻形象地阐明了……八、仿写句子。
公式: 1、数清例句的字数。
②弄清例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没有修辞手法的除外)。
③读懂例句与所要仿写的句子在概念和现象上的联系。
十、读图题。
公式:①分析画面构成要素。
看清上中下或左中右各有什么,画面的主题词或标题是什么,画面中的人物语言有什么。
②给漫画写题目的公式:题目+内容+启发。
③结合画面含义,说自己的看法或得到的启示及提出自己的意见,要分要点来写(写成1、2、3) ④给画面定标题,要不能离开画面含义或寓意。
⑤说画面的寓意,也就是看到A联想到B,A、B具有共性。
十一、探究题。
公式:①分析所给的语段从中得出的结论。
②分析所给的图表数据变化情况,得出结论。
③用一句话来概括你的结论,但最好分1、2、3来表达。
④提出你的看法或建议时,要具体写明1、2、3点。
十二、概括题。
公式:①分析所给的语言材料要找出几则材料的共性,然后用一句话表达。
②分析所给的语言材料,找出每则材料所讲现象的重点,然后用一句话综合表达。
当然也可以写成“我的发现是1、2、3点”。
③分析所给的名著阅读选段内容,然后从中找出关键情节或人物语言,动作,再用一句语言来概括人物的性格。
公式:1、要能写出1一6册名著导读内容相关章节里的人物特征性的语言。
②写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③写出相关章节的故事情节。
④写出主人公姓名及著作名称。
⑤如果要求用精炼的语言从作品内容、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写作手法中选择一个方面对文学名著进行评点,最好考虑人物形象上下手答题。
十六、诗文佳句赏欣。
公式:①推敲词语运用,注意用“生动”、“形象”、“逼真”等词语。
格式为:……用运的好,描写了(或刻画了)……,十分形象、生动、传神。
②从修辞格来赏欣,见前面修辞格。
③从诗文整句的思想性来赏欣,要从诗文所具有的意境(思想境界,包含的哲理)上来写,类似于解释诗句。
十七、说明文学家(或文学作品)风格。
公式:①写明作者所生活的年代。
②写明作者作品的特征。
②结合作者具体作品中的“诗文句”来说明特点。
十九、结合语境说加点词语在文中的特殊含义。
公式: 1、先解释这个词的本义。
2、……描写了(或刻画了)…… 3、……意思是……二十、前后照应。
公式: 1、在文章开头、中间、结尾找出关键词。
2、……与……相互照应,表现了……二十一、巧设悬念。
公式: 1、在文章开头找出作者所设的悬念(关键词)。
2、……,使文章情节曲折、跌宕起伏。
二十二、文章开头写景语段的作用。
公式: 1、分析所写景物的特色。
2、……描写了……,为下文写……打下了伏笔。
二十三、记叙线索。
公式: 1、分析线索种类:1、以“物”为线索;2、以“事”;3、以“人”;4、以“时间”;5、以“感情”。
2、以……为线索,串连事例,塑造人物形象,集中表现了主题。
二十四、称谓变化。
公式: 1、找出人物称谓的变化词语。
2、采用第一人称,亲切、真实。
3、称谓变化也反映了情感的变化。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七)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
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
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
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
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
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
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易混术语区分(一)“方式、手法”的区分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景”关系区别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
“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描写的角度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
“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1)研究领域:中国集中于应用型的传统科技领域;西方是天文学理论研究领域。
研究方法:中国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和经验总结;西方主要采用实验方法,重在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上。
(2)中国主要因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重农抑商,限制工商业的发展,科技发展缺乏足够的物质基础;文化专制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西文化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