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毒研究和应用概述

合集下载

蛇毒临床应用

蛇毒临床应用

蛇毒临床应用作为一种古老而神秘的药物,蛇毒一直以来都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探究。

在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中,蛇毒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具有独特的药用价值和疗效。

本文将深入探讨蛇毒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和潜力。

**一、蛇毒的成分和作用机制**蛇毒主要是由多种蛋白质、酶和多肽等物质组成,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包括毒素、神经毒素、凝血酶、蛋白酶等。

这些物质对人体具有复杂的影响和作用机制,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影响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

蛇毒具有祛风散寒、活血化瘀、解毒止痛等功效,对于多种疾病和症状具有显著的疗效。

**二、蛇毒在临床疾病中的应用**1. 肿瘤治疗:蛇毒中含有多种抗肿瘤物质,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和坏死,对于肿瘤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蛇毒可以通过直接注射、口服或静脉输注等途径应用于肿瘤治疗,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2. 心脑血管疾病:蛇毒中的凝血酶和蛋白酶等物质具有抗凝血和溶栓作用,可以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如心绞痛、中风等。

蛇毒可以通过口服或静脉注射等方式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

3. 免疫调节:蛇毒中的多肽和蛋白质等物质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人体的抵抗力,预防和治疗多种感染和免疫性疾病。

蛇毒可以通过口服或注射等方式应用于免疫调节,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三、蛇毒在临床应用中的注意事项**1. 注意蛇毒的制备和质量:蛇毒需要经过严格的保质保量测试和检验,确保其质量和纯度符合临床应用的标准,避免出现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

2. 严格控制剂量和用法:在应用蛇毒时,需要根据病情和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确定剂量和用法,避免出现用药不当或过量等问题,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和风险。

3. 注意观察和监测疗效:在应用蛇毒的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和监测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变化,及时调整用药方案,确保疗效达到最佳状态。

**四、结语**蛇毒作为一种珍贵的中药资源,具有丰富的药用价值和应用潜力,在临床疾病的治疗和预防中起着重要作用。

响尾蛇毒液中毒与抗毒机理的研究

响尾蛇毒液中毒与抗毒机理的研究

响尾蛇毒液中毒与抗毒机理的研究响尾蛇是蛇类中的一种具有毒性的爬行动物,其毒液含有多种复杂的成分,其中包含神经毒素、酶类、蛋白质等。

当人类被响尾蛇咬伤时,毒液会迅速进入人体并引起中毒反应,严重情况下可能危及生命。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和医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对响尾蛇毒液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不仅揭示出了响尾蛇毒液中的成分和作用机理,还研发出了一系列抗毒药物和治疗方法,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响尾蛇毒液中毒。

响尾蛇毒液中的成分十分复杂,其中包括神经毒素、酶类、蛋白质等许多活性物质。

神经毒素是影响人体神经系统的主要成分之一,可以引起神经症状,包括肌肉麻痹、呼吸困难、意识混乱等。

酶类则具有强烈的消化作用,可以破坏人体器官和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蛋白质则是响尾蛇毒液中的主要成分,它们可以引起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导致疼痛、肿胀和其他不适症状。

针对响尾蛇毒液中的这些复杂成分,科学家们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发现了一系列有关毒液成分和抗毒机理的重要信息。

近年来,他们通过分离提纯响尾蛇毒液中的各种成分,并研究这些成分的作用机理,揭示了响尾蛇毒液中毒的致病机制和生物学基础。

针对响尾蛇毒液中的神经毒素成分,研究人员发现这些毒素会直接影响人体神经系统的传递功能,甚至会导致呼吸困难和心跳骤停等危险症状,因此抗毒药物的研发工作也主要针对神经毒素的特点进行。

近年来,研究人员已经成功研制出一系列有效的抗毒药物,包括抑制神经毒素结合到神经细胞的抗毒剂,以及抑制神经肌肉突触递质效应的抗毒剂等。

针对响尾蛇毒液中的酶类成分,研究人员也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发现这些酶类成分可以对人体细胞和器官的结构和功能造成损害,甚至导致组织坏死。

因此,防治响尾蛇毒液中毒,既要进行抗毒药物治疗,还要采用手术治疗、切除组织和器官等方法,以缓解患者的疼痛和其它不适症状。

除了针对响尾蛇毒液中的特定毒素成分进行研究外,还有一些研究人员对响尾蛇毒液中的蛋白质成分进行了研究。

他们发现,响尾蛇毒液中的某些蛋白质可以对人体免疫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导致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等,而这些反应进一步会引起疼痛、肿胀和组织坏死等不适症状。

蛇毒灾临床上有哪些应用?

蛇毒灾临床上有哪些应用?

蛇毒灾临床上有哪些应用?我国对蛇毒研究和临床应用的进展很快。

大量临床实践证明,蛇毒有以下的临床应用。

⑴镇痛作用早在20世纪70年代,广州医学院研制的眼镜蛇毒注射液用于临床,对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恶性肿瘤痛、风湿与类风湿关节痛、偏头痛、带状疱疹等以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具有良好的作用。

蛇毒作为镇痛剂有如下优点:作用显著且持久、安全范围宽、连续用药无耐药性,不像吗啡那样有成隐的感觉和危险。

昆明动物研究所于1976年从眼镜蛇毒中试制成功的克痛灵,对治疗各种疼痛性疾病有很好的疗效。

⑵降低血压国外报道,从巴西矛头蝮蛇毒分离得到一种活性肽,能阻断血管紧张素的转化,从而降低人体血管紧张素的增压活性,可用于防治肾性高血压及长时间压迫肾动脉所致的血压升高。

我国也已发现五步蛇毒中有降压活性非常明显的组分,可开发成一种新的降压药。

⑶止血作用蝰蛇毒可使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而形成凝血块,可用0.1%蝰蛇毒的灭菌溶液治疗血友病等的出血。

此外,还可以用于血液病的鉴别诊断,成为临床检验方法之一。

⑷抗癌作用沈阳部队总医院利用蝮蛇毒配合化学疗法,治疗骨肉瘤患者,使患者的存活时间明显延长。

近年来,上海长宁区新东地段医院用蛇毒胶囊治疗各种癌症,有使肿块缩小、延长癌症病人生存期等疗效。

中国医科大学开展了蛇岛蝮蛇的原毒与分离毒对抑制肿癌的研究,结果表明抑癌率达30%~87.1%。

此外,解放军238医院组见的全军蛇毒临床应用研究中心,对蛇毒抗癌抑癌组分的提取与分离已经完成,进入动物实验和临床阶段。

⑸治疗脑血栓及脉管炎解放军238医院利用长白山白眉蝮蛇毒,经高温度纯化,得到类凝血酶,医药名叫“清栓酶”,不含任何有毒成分,治疗脑血栓及其后遗症。

临床证明,该酶安全可靠,疗效很好。

对脉管炎病人能使疼痛迅速缓解,并促进食欲和睡眠的作用。

有部分脑血栓偏瘫病人还从此得到了康复。

⑹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中国医科大学研究室用毒蛇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6例,经钡餐及胃镜复查,仅用药30天,5例完全治愈,1例溃疡缩小。

蛇在医学与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蛇在医学与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蛇在医学与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蛇是一种古老而神秘的生物,其在医学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已经展现出巨大的潜力。

本文将介绍蛇在医学与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并探讨其对人类健康和科学发展的重要性。

1. 蛇毒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蛇毒被视为一种重要的药物资源,其化学成分中包含许多具有药理活性的分子。

蛇毒中的生物活性肽和蛋白质被广泛研究,许多研究已经发现蛇毒中的成分具有抗凝血、抗肿瘤、抗菌等作用。

这些成分潜力巨大,为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可能性。

2. 蛇毒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蛇毒中的某些成分具有对癌细胞有选择性杀伤作用的特点。

利用这些成分,科学家们研发出了一些特定的药物,能够抑制癌症细胞的生长和扩散,同时不对正常细胞产生明显的毒副作用。

这些药物的研究和应用为癌症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3. 蛇毒在心脑血管疾病研究中的应用蛇毒中的一些生物活性肽和蛋白质具有调节心脑血管系统功能的作用。

这些成分能够影响血管的收缩和扩张,调节血压和血流,因此有望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新药。

此外,蛇毒中的一些成分还能够阻断血栓的形成,对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4. 蛇皮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蛇皮具有良好的抗菌性、渗透性和生物相容性,因此被广泛用于医学领域的组织工程研究中。

利用蛇皮作为载体和支架材料,可以促进受损组织的修复和再生,有助于创面愈合和皮肤再生。

蛇皮的应用为医学领域的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技术手段。

5. 蛇的神经系统研究蛇的神经系统对于科学研究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蛇的神经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与人类的有一些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独特之处,比如蛇具有极其灵活的体态和高度敏感的触觉系统。

通过研究蛇的神经系统,科学家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神经生物学的基本原理,为神经系统相关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综上所述,蛇在医学与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蛇毒中的成分可用于药物研发、癌症治疗和心脑血管疾病治疗;蛇皮可用于组织工程;蛇的神经系统可用于神经生物学研究等。

蛇毒成分对人体细胞尤其神经元的影响机制研究

蛇毒成分对人体细胞尤其神经元的影响机制研究

蛇毒成分对人体细胞尤其神经元的影响机制研究蛇毒是一种强烈的神经毒素,能够对人体造成严重的伤害。

蛇毒中的成分主要包括多种蛋白质和肽类物质。

这些物质在进入人体后,会直接作用于神经元,导致神经细胞的功能受损,引起各种严重的症状。

因此,研究蛇毒成分对人体细胞特别是神经元的影响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蛇毒成分的种类和作用机制蛇毒中主要包括神经毒素、血凝抑制剂、肌肉松弛剂、磷脂酶A2等多种成分。

其中神经毒素是最具有毒性的成分,它能直接作用于神经细胞,并影响神经细胞的膜通透性、离子通道和神经递质的释放等功能。

血凝抑制剂则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凝血过程,肌肉松弛剂可以通过抑制肌肉收缩产生松弛作用。

磷脂酶A2则能够促进磷脂的水解,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生理反应。

二、蛇毒成分对人体细胞的影响1. 蛇毒成分对神经元的影响蛇毒成分对神经元的影响是最为显著和重要的。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1)甲酰胆碱受体的阻断作用。

部分蛇毒成分能够与神经元表面的甲酰胆碱受体结合,进而使该受体无法结合甲酰胆碱而阻断了神经递质的释放,导致神经冲动传导受阻,从而出现肌肉松弛、呼吸麻痹等症状。

(2)离子通道的调节作用。

另外一些蛇毒成分则能够作用于神经元膜上的离子通道,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和离子内外流动,干扰神经冲动的传导,导致神经元失去正常功能,甚至坏死。

(3)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

某些蛇毒成分还能诱导神经细胞发生凋亡,从而破坏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严重的神经症状。

2. 蛇毒成分对其他细胞的影响除了神经元,蛇毒成分还能够影响身体其他组织和器官,如肌肉、心脏、肺等组织。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1)肌肉的松弛作用。

肌肉松弛剂可以通过抑制肌肉收缩的神经传递和肌肉细胞的蛋白质合成等方式,直接引起肌肉松弛甚至瘫痪。

(2)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蛇毒成分可以干扰心脏的正常收缩和心脏的心电图活动,导致血压下降和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

(3)肺和肝脏的毒性作用。

蛇毒的毒性成分及其应用研究

蛇毒的毒性成分及其应用研究

海登陆作战以及和平时期的岛屿防御等都要面临海洋生物伤的危险。

同时东南沿海地区是我国海洋产业开发的重点地区,近年来随着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不断增多,海上作业人员及海边度假游客遭受海洋生物伤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其中,海蛇咬伤是最常见、最严重的海洋生物伤,其发病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进行常见海蛇咬伤的防治研究是我军进行海上军事行动面临的特殊医疗卫生保障课题;也关系到海洋资源开发,如潜水作业、海洋捕捞、海水养殖、沿海城市旅游业及沿海居民日常生活中的安全问题。

我国必须加紧抗海蛇毒血清的研制、推广生产和应用研究。

同时抗海蛇毒血清如何使用才能达到最佳效果,特别是当抗蛇毒血清不能在现场立即使用时(这种情况将占绝大多数),患者会出现器质性损伤,表现出严重的中毒症状,预计此时单凭抗蛇毒血清难以使患者快速痊愈,需用哪些对症支持措施正是需要研究的内容;另外,抗海蛇毒血清在急救过程中,医护人员监护的重点是什么,如何尽早发现病情变化、进行预见性的急救护理,也是亟待研究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1] 覃公平1中国毒蛇学[M]1第2版1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7151[2] 包水明,周亚平1我国主要毒蛇及其毒性、排毒量和蛇伤救治[J]1江西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1997,18(6):512521[3] T u A T1B i otoxicol ogy of sea snake venom s[J]1A nnEm erg M ed,1987,16(9):1023210281[4] CharlesM Ph illi p s1Sea snake envenom ati on[J]1D er m atol ogicT herapy,2002,15(1):581[5] 王乃平1广西部分地区1990年蛇伤399例流行病学研究[J]1蛇志,1991,3(2):4281[6] 王光禄157例海蛇咬伤治疗分析[J]1蛇志,1999,11(3):502511[7] 张黎明,陈志龙,吕 挺,等1南海及北部湾海域海洋生物伤及其防治调查[J]1中国公共卫生,2001,17(9):83328341[8] 李其斌,川村善治,泽井芳男,等1精制多价抗海蛇毒血清的制作[J]1蛇志,2001,13(2):791 [9] R aid H A1Sea snake bites[J]1B risM ed J,1956,2:731[10] Cheymol J,et al1A cti on neure m usculaire de croisveni os d′hydroph iile′s[J]1Toxicon,1976,5:1111 [11] 陈家树,吴秀荣1平颏海蛇毒的毒理学研究[J]1动物学报,1990,36(3):26822721[12] 李其斌,王乃平,汤圣希,等1抗青环海蛇毒血清治疗海蛇咬伤4例报告[J]1蛇志,1994,6(4):4261[13] A li S A,A lam J M,A bbasi A,et al1Sea snakehydroph is cyanocinctus venom H istopathol ogicalchanges induced by a m yotoxic phos pholi pase A2(PLA22H1)[J]1Toxicon,2000,38(5):68727051 [14] W h ite J1Envenom ing and antivenom use in A ustralia[J]1Toxicon,1998,36(11):1483214921 [15] C raig T hom asM D1Susan Scott1F irst A id andM edical T reatm entof H aw aii’sM arine Injuries[M]1In:A ll Stings Considered1[16] Am aral C F S,Compolina D,D iasM D,et al1Tourniquet ineffectiveness to reduce the severity ofenvenom ing after C rotalus durissus snake bite inBel o Horizonte M inas Gerais B razil[J]1Toxicon,1998,36(5):80528081[17] SutherlandS K1T reatm ent of snake bite and arach ridpois oning[J]1A ustralian Fam ily Physician,1978,27222881[18] 马成尧,倪丽娟,等1临床应用抗蛇毒血清皮试的体会[J]1蛇志,2001113(3):362381[19] Khow Chanhom e Omore1Effectiveness of T hai cobra(N aja kaou th ia)antivenom against sea snake(L ap e m is hardw ick ii)venom:verificati on by affinitypurified F(AB′)22fragm ents[J]1J2N at2Toxins,2001,10(3):24922531[20] 庞卫国,庞家善1两种抗蛇毒血清治疗青环海蛇咬伤1例报告[J]1蛇志,1997,9(4):501蛇毒的毒性成分及其应用研究贾 艳1,胡延春1,张乃生2(11塔里木农垦大学动科院,新疆阿拉尔 843300;21解放军军需大学兽医系,吉林长春 130062) [分类号]R996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5639(2004)02-0023-10蛇毒是从毒蛇的毒腺中分泌出来的一种毒液,属于生物毒素。

蛇毒中天然活性小分子药物研发

蛇毒中天然活性小分子药物研发

蛇毒中天然活性小分子药物研发蛇毒作为一种天然的生物资源,在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对人类来说,蛇毒是一种具有强烈毒性的物质。

但是,正是因为蛇毒中存在许多具有活性的小分子物质,使其在医学研究和药物研发领域具有巨大潜力。

现今,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关注和研究蛇毒中的天然活性小分子药物,试图将其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众所周知,蛇毒中蕴含着众多的生物活性成分,如蛋白酶、毒素、多肽、酶抑制剂、生物碱等。

这些物质在蛇体内起到特殊的生物学功能,例如对猎物的麻痹、杀死猎物或抵御天敌。

而正是这些功能,使得科学家们开始探索这些天然活性小分子药物的潜在药用价值。

蛇毒中的天然活性小分子药物研发具有巨大的潜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应用:1. 抗癌研究:蛇毒中的某些天然活性小分子被发现具有抗癌作用。

例如,蛇毒中含有一种名为“紫杉醇”的小分子物质,其能够干扰癌细胞的正常分裂过程,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

同时,蛇毒中的另一种成分“卡利金”也显示出良好的抗癌效果。

这些发现为抗癌药物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2. 神经系统疾病治疗:蛇毒中的一些成分在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中显示出巨大潜力。

例如,一些蛇毒中的神经毒素能够影响神经传导,从而对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癫痫等产生治疗作用。

这些天然活性小分子药物的研发可能会为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

3. 抗菌药物研究:蛇毒中的一些活性成分具有抗菌活性。

例如,蛇毒中的某些多肽物质对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具有抑制作用。

这表明蛇毒中的天然活性小分子药物可能成为开发新一代抗菌药物的重要来源。

为了研发蛇毒中的天然活性小分子药物,科学家们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和技术。

其中包括对蛇类的分类学研究、蛇毒成分的提取和分离、活性成分的筛选和鉴定等。

这些研究工作需要结合化学、生物学、药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涉及到复杂的实验操作和分析技术。

此外,由于蛇毒是一种具有潜在危险的物质,为了保证研究的安全性和可行性,研究人员还需要在合适的实验条件下进行实验。

蛇毒成分的结构鉴定和功能研究

蛇毒成分的结构鉴定和功能研究

蛇毒成分的结构鉴定和功能研究蛇毒作为一种天然毒素,常常被人们所忽略。

然而,在医学和化学领域,研究蛇毒的结构和功能已经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研究领域。

蛇毒成分的结构鉴定和功能研究,不仅能够为蛇毒的治疗和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也能够为药物研发和新材料的开发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蛇毒成分的结构鉴定蛇毒成分的结构鉴定,是指通过分离蛇毒中的各种毒素,并通过理化手段对这些毒素进行结构鉴定的过程。

目前,常用的结构鉴定方法主要包括质谱分析、核磁共振技术、X射线晶体学等。

这些技术都是高精度和高灵敏度的方法,能够准确地测定出蛇毒中各种成分的结构信息。

在实际研究中,结构鉴定技术的选择取决于物质所具有的性质和应用的需求。

例如,对于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的蛇毒成分,人们通常会选用质谱分析技术进行研究。

而对于需要进行晶体结构分析的蛇毒成分,人们则会选择X射线晶体学技术进行研究。

二、蛇毒成分的功能研究蛇毒成分的功能研究,是指通过研究蛇毒中各种毒素的生物学活性和化学性质,探究这些毒素在医学、生物技术和化学领域中的应用潜力。

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抗癌治疗、神经保护、抗菌、抗炎等。

1. 抗癌治疗研究表明,蛇毒中的某些毒素具有抗癌活性,例如长蛇毒素、独龙蛇毒等。

这些毒素能够通过多种作用途径对肿瘤细胞进行干扰和选择性破坏,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此外,这些毒素还能够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等,对于肿瘤的药物研发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2. 神经保护蛇毒中的某些毒素可以通过钙通道的调节作用,调节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从而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例如,蝮蛇毒中的高毒素(HV1)可以通过选择性调节钙通道的开放和关闭,减缓或抑制神经系统的异常活动。

这一作用机制不仅有助于预防神经损伤的发生,还能够促进神经退化疾病的治疗。

3. 抗菌和抗炎研究发现,蛇毒中的一些毒素具有抗菌和抗炎作用,例如嗜酸性环肽和拉氏毒素等。

这些毒素可以与细菌细胞膜或细胞壁结合,破坏其结构和功能,从而阻止细菌的生长和增殖。

蛇毒的作用与功效

蛇毒的作用与功效

蛇毒的作用与功效蛇毒是一种常见的毒液,主要由蛇的毒液腺体分泌而来。

蛇毒以其独特的毒性成分而闻名,具有广泛的作用和功效。

本文将详细介绍蛇毒的作用与功效。

一、蛇毒的成分蛇毒主要由蛇毒腺体分泌的多种蛇毒蛋白质组成。

这些蛇毒蛋白质具有不同的作用,包括神经毒性、血液毒素、凝血酶和溶血素等。

蛇毒中的主要成分有神经肽毒素、酶类毒素、血栓酶类毒素、溶血素、组织毒和肌肉损伤素等。

二、蛇毒的作用与功效1. 神经肽毒素的作用与功效神经肽毒素是蛇毒中的主要成分之一,具有多种作用与功效。

首先,神经肽毒素能够影响神经元的传递,使神经传导受到抑制或刺激。

这种作用可以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

此外,神经肽毒素还具有镇痛作用,能够减轻疼痛感受。

因此,蛇毒中的神经肽毒素可以被用于开发疼痛缓解药物。

最后,神经肽毒素还能够干扰神经肌肉接头的传递,从而产生麻痹作用。

这种作用在治疗肌肉痉挛和抽动方面具有潜力。

2. 酶类毒素的作用与功效酶类毒素是蛇毒中的另一类重要成分,具有多种作用与功效。

首先,酶类毒素可以抑制或激活体内的酶系统。

这种作用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如血液循环紊乱、炎症等。

此外,酶类毒素还具有抗凝血作用,能够抑制凝血酶的活性。

这种作用在治疗血栓病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酶类毒素还能够降低血脂水平,抑制胆固醇合成。

这种作用在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具有潜力。

3. 血栓酶类毒素的作用与功效血栓酶类毒素是蛇毒中的一类重要成分,具有多种作用与功效。

首先,血栓酶类毒素可以溶解血栓,促进血液循环畅通。

这种作用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血栓酶类毒素还能够抑制纤溶酶的产生,从而增加血液凝块的稳定性。

这种作用可以用于治疗出血性疾病。

最后,血栓酶类毒素还具有抗炎作用,能够减轻炎症反应。

这种作用在炎症性疾病的治疗方面具有潜力。

4. 溶血素的作用与功效溶血素是蛇毒中的一种成分,具有明显的溶血作用。

它能够破坏红细胞的细胞膜,导致红细胞溶解,从而使血红蛋白释放入血浆。

蛇毒的分子结构与药理作用研究

蛇毒的分子结构与药理作用研究

蛇毒的分子结构与药理作用研究蛇毒是由毒蛇或海蛇体内分泌的一种毒液,含有复杂的生物活性成分,是一种世界性的生物资源。

历史上,蛇毒一直是人们难以抗拒的恐惧和敬畏的对象,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了解了蛇毒的分子结构和药理作用,并借此研制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药物。

一、蛇毒的分子结构蛇毒是由蛋白质、多肽、酶、糖蛋白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组成的复杂混合物。

其中,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占蛇毒总量的60-90%。

蛇毒中的蛋白质分子非常复杂,包括毒素、辅酶、细胞色素、凝血酶原激活剂等多种结构和功能不同的蛋白质。

蛇毒中的独特蛋白质结构决定了它具有强大的生物活性。

一些毒素能够与细胞膜上的特定受体结合,导致离子通道的打开或关闭,从而改变细胞内离子浓度,影响神经传递和肌肉收缩等生理过程。

另外,一些酶类物质可以直接作用于凝血、纤溶等系统,引起血栓形成或溶解,具有很强的治疗价值。

二、蛇毒的药理作用1.镇痛作用一些蛇毒毒素具有镇痛作用,如玉米投、钩端藤碱等,是目前最有效的镇痛剂之一。

这些毒素可以通过作用于神经元、肌肉和中枢神经系统等多种途径发挥镇痛作用。

2.抗癌作用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蛇毒药可用于治疗肿瘤疾病,并且具有显著的副作用低、疗效高等特点。

例如,酷似酵母转移酶的合子蛋白可通过对细胞生长的调控,阻止癌细胞的增殖与扩散。

3.抗血栓作用蛇毒中的血管收缩素对组织胺有拮抗作用,可以减少肺动脉的收缩,改善肺血流动力学,是防治血液凝块的重要药物。

4.神经作用蛇毒成分中的许多活性成分对神经系统有显著的影响。

有些毒素能作用于神经元膜上的特定受体,使神经系统产生兴奋、抑制或麻痹等效应。

5.心血管系统作用蛇毒中的血管活性成分对心血管系统也有很强的作用。

一些毒素具有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

三、蛇毒药的研究与发展随着蛇毒药的研究深入,人们对它的药理作用和疗效已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

人们在研究过程中还发现,蛇毒药具有一系列优点,如选择性强、疗效高、毒性小、安全性高等,因此被视为治疗某些疾病的有力武器。

毒蛇毒液对细胞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

毒蛇毒液对细胞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

毒蛇毒液对细胞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毒蛇毒液一直以来都是人类关注的话题。

它们是许多常见的复杂生物毒素之一,通常会导致毒蛇咬伤所引起的痛苦、张力、肿胀,甚至会威胁到生命安全。

但是,一些研究表明,毒蛇毒液也含有一些对人类有益的化合物,可以用于药物研究和治疗。

毒蛇毒液如何影响细胞功能?毒蛇毒液中含有的毒素分子通常可以与特定的蛋白质、细胞膜和其他生物分子相互作用。

这些相互作用通常会导致许多细胞与生物系统功能上的变化。

比如,有些毒素分子含有跨膜结构域,在细胞膜上形成通道,使得离子通道的电流增加,导致神经、肌肉和心脏细胞的过度刺激而出现痉挛。

有些毒素分子会抵消或刺激身体内的传递神经消息,这意味着它们可以影响感觉和运动神经元的活动。

在其他情况下,毒蛇毒液的活性成分可以通过与特定的细胞蛋白互作,来影响代谢、增殖、凋亡等过程,或者进一步干扰免疫反应。

例如,一种叫做促血小板凝集素的成分可以影响血小板的活性,从而导致血栓形成。

另外一种叫做蛇神经毒素的具有神经毒作用的成分,可以作用于乙酰胆碱受体,导致神经传递的受阻。

毒蛇毒液的临床应用• 疼痛的缓解一些毒蛇毒素分子含有能够抑制体内的疼痛信号的成分,可以用于疼痛的缓解。

例如,一种叫做α-neurotoxins的毒素成分可以与人体内的疼痛调节蛋白质相互作用,并造成疼痛信号的减弱。

这种毒素的效果被证明比睡眠药和鸦片类药物还要快速和有效。

• 血液循环系统的研究毒蛇毒液可以开发成心脏病和血液循环系统疾病的治疗药物。

例如,一些毒素含有改善病人心功能的降压成分。

• 肿瘤治疗在药物研究领域,毒蛇毒液可以用于肿瘤治疗。

毒蛇毒液中还有一些可以造成癌细胞死亡的成分。

这些物质被服用后可以破坏细胞膜,诱导凋亡,从而导致癌细胞死亡。

• 自然退烧剂毒蛇毒液中还含有许多有天然退烧作用的化合物。

法国研究人员从毒蛇毒液中提取化合物,可以有效地降低了动物体表面重要区域的体温。

并且,这些化合物还有降低炎性反应和代谢作用。

蛇毒的功能主治

蛇毒的功能主治

蛇毒的功能主治1. 简介蛇毒是一种由蛇类体内分泌的毒液,通常通过咬伤或刺伤等方式传递给受害者。

蛇毒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各种功能主治。

本文将介绍蛇毒的主要功能和主治方面的应用。

2. 抗血液凝结蛇毒中的某些成分具有抗凝血功能,能够阻止血液凝结。

这种作用有助于蛇类在捕食时不会被自己的毒液所伤害,并且在人体应用中也具有一定的价值。

蛇毒抗血凝功能的应用: - 防治血栓性疾病,如深静脉血栓形成 - 辅助手术中的抗凝,以预防血栓的形成 - 促进血液循环,防止动脉瘤破裂等危险3. 神经肌肉作用蛇毒中的成分还具备对神经和肌肉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疼痛缓解和肌肉松弛的效果。

蛇毒的神经肌肉作用的应用: - 缓解神经性疼痛,如带状疱疹后的疼痛 - 治疗一些肌肉痉挛性疾病,如颈椎病和脊柱侧弯等 - 促进神经细胞的再生和修复,有助于神经损伤的康复4. 抗炎作用蛇毒中某些成分具有抗炎作用,可以降低炎症反应,缓解组织肿胀和疼痛。

蛇毒的抗炎作用的应用: - 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等炎性疾病 - 缓解骨关节炎引起的疼痛和不适 - 减轻烧伤和烫伤的炎症反应,促进伤口愈合5. 抗癌作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蛇毒中的某些活性成分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扩散。

蛇毒的抗癌作用的应用: - 作为一种新型抗癌药物,用于治疗多种肿瘤,如乳腺癌、肺癌和胰腺癌等 - 结合其他抗癌药物进行联合治疗,提高疗效,并减少副作用的发生6. 免疫调节作用蛇毒中的某些成分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可以增强免疫功能,促进机体抵抗力的提高。

蛇毒的免疫调节作用的应用: - 作为辅助治疗药物,提高机体免疫力,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疾病 - 促进免疫细胞的增殖和活化,有助于免疫性疾病的治疗7. 总结蛇毒具有多种功能和主治,包括抗血凝、神经肌肉作用、抗炎、抗癌和免疫调节等。

这些功能使得蛇毒在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但同时也需要注意蛇毒的毒性和其他潜在的副作用。

对于蛇毒的研究和利用,还需要更多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来验证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蛇毒的采集保存和临床使用

蛇毒的采集保存和临床使用

蛇毒的采集和保存以及临床应用时间:2007-5-5 22:03:41【字体:小大】一、蛇毒的临床应用蛇毒是毒蛇腺体中分泌出来的一种毒液,含有复杂的蛋白质毒素,其成分是蛋白质或多肽类物质,还含有多种重要的酶类,这些物质和酶类具有很强的毒理作用,因而引起国内外医药界的普遍重视,并进行了许多研究工作。

近年来,研究蛇毒的论文很多,已经成为医学和生物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目前研究蛇毒的主要内容有如下三个方面:一是蛇毒的化学成分和毒、药理作用的研究;二是抗蛇毒血清的研究';三是蛇毒应用的研究。

我国对蛇毒研究和临床应用的进展很快,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例如昆明动物研究所从浙江蝮蛇毒中提纯的磷酸二酯酶,该产品质量达到了国外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中国医科大学蛇毒研究室从蛇岛的蝮蛇和江浙蝮蛇毒中分离出"蛇毒抗栓酶";解放军二三八医院与沈阳药学院合作,,从东北陆生的蝮蛇毒中分离出"清栓酶"制剂。

根据大量临床实践证明,蛇毒有如下的药用价值:1.抗癌作用癌症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目前尚无特效疗法。

各国医学家正在将蛇毒的研究作为攻克这一堡垒的新的研究方法。

1953年美国医学家哥拿切和杜克等人用眼镜蛇毒治疗115例癌症病例,发现有明显的止痛效果,蛇毒对部分癌症病例,有使肿瘤生长缓慢,控制转移甚至完全变成瘢痕化的作用。

1967年印度医学家拉柯特从印度产的眼镜蛇毒中提取出一种叫细胞毒素P6的物质,对吉田肉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他又从马来西亚红口蝮蛇毒中提纯出一种精氨酸酯酶,对癌症转移到血管壁上形成的斑块有消除作用。

近年沈阳部队总医院利用蝮蛇毒配合化学治成骨肉瘤患者,使患者的存活时间明显延长。

2.蛇毒治疗胃、十二指溃疡病胃、十二指肠溃疡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其疗法虽多,但疗效不高。

中国医科大学研究室用蛇毒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6例,经钡餐及胃镜复查,仅用药30天左右,有5例完全治愈,1例溃疡缩小。

蛇毒的功效与作用

蛇毒的功效与作用

蛇毒的功效与作用
蛇毒是指从蛇体中提取的毒液,在中药学中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和疼痛。

蛇毒具有以下功效和作用:
1. 镇痛作用:蛇毒中含有多种活性物质,可以通过作用于神经元和神经递质,减轻或缓解疼痛症状。

2. 抗炎作用:蛇毒中的某些成分具有抗炎效果,可以减轻炎症反应,加速受伤部位的愈合。

3. 抗血栓作用:蛇毒中含有的某些物质可以阻止血小板的凝聚和血栓的形成,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4. 抗肿瘤作用:研究发现,蛇毒中的某些物质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

5. 清热解毒作用:蛇毒可以清热解毒,对于感染性疾病或热毒引起的症状有一定的疗效。

6. 促进血液循环作用:蛇毒中的成分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功能,从而提高体内的氧供应。

7. 具有抗菌功效:蛇毒中的某些成分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可以对抗多种细菌引起的感染。

需要注意的是,蛇毒具有一定的毒性,因此在使用蛇毒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和医生的指导进行合理用药。

毒蛇的综合开发利用

毒蛇的综合开发利用

毒蛇的综合开发利用一、产品的初加工1.金钱白花蛇的加工银环蛇刚孵出7~10天的幼蛇,经过加工即为金钱白花蛇的药用商品,是一种较名贵的药材,加工方法是把幼蛇浸泡在60%浓度的酒精中致死,用小刀在腹部从头到尾剖开,取出内脏洗净,再用酒精浸泡24小时,取出后晒至半干,盘成圆形,头在内,尾在外,头销翘起,将尾缩夹在蛇口内,用两根细竹签交叉横穿,固定盘曲圆形,继续用文火烘制至全干。

2.蛇蜕的加工蛇蜕是蛇类蜕下的皮壳。

中药称为”龙衣”,经采取后洗出泥沙,晒干备用或出售给药品采购站。

3.蛇皮的加工用细绳栓系蛇颈,将其悬挂起来,用刀在颈部环割其皮,然后由前向后翻剥成一个圆筒状蛇皮。

筒内充以细沙,使皮均匀扩张、晾干;倒出细砂后从腹面正中剪开备用。

4.蕲蛇鲞将尖吻蝮蛇杀死,剖腹除去内脏洗净,用竹片撑开腹部,绕成圆盘状,在盘状相连处,用麻线缝几针、烘干。

垭后拆除麻线和竹片。

此为蛇类出口中的代表种类。

药用价值很高。

蕲蛇又是中成药大活络丹、再造丸的主要原料之一。

5.乌蛇干将乌蛇处死剥皮,除去内脏和蛇胆、卷成圆盘形,置于铁丝拧成的十字架上,以柴火熏,经常翻动,熏至色发黑,但切勿熏焦。

取下,晒干透即成市售乌蛇。

6.乌蛇肉将乌蛇干去头,用黄酒闷透,取出后去骨,晒干备用。

7.蛇胆的加工蛇胆是价格昂贵的药材。

取胆方法是:双脚踩住蛇的头部与肛孔处,腹面朝上,从其中段偏后处剪开3.3厘米左右长的刀口,使蛇胆露出,然后小心将胆管切断,取出胆囊。

胆囊取出后,用丝线结扎好胆囊管,悬吊阴干处备用,或将胆囊直接浸入白酒中保存。

也可用注射针头抽取胆汁,每次抽取一部分,一个月左右抽一次。

取得的胆汁放入50度以上的白酒,再把经过加工的川贝未或陈皮未分别放入,待其吸透后取出晒干,即制成蛇胆川贝未或蛇胆陈皮未。

若取胆汁前逗引蛇激怒或饥饿一个月左右,能明显增加胆汁含量。

二、蛇毒的采集与初步加工近数十年来,国内外对蛇毒的研究与开发利用越来越广泛,对蛇毒需求量日趋加大。

蛇毒

蛇毒

七、健康教育 1、远足时要避开人迹罕至的草丛、密林等,可以带上软质的长 棍或竹竿,边走边打一打路边的草丛,蛇会迅速逃跑,一般不 会主动攻击。另外,走进草丛前要穿上长裤和胶鞋,扎紧裤口, 防止蛇的攻击。 2、雨后的清晨和傍晚,最好不要在有毒蛇活动的环境中行走, 尤其蝰蛇 是洪水过后的几天内,不宜进入群山峻岭,此时是毒蛇游动最 频繁的时间段。 3、在翻转石块、采摘野果前要小心观察,使用竹竿等敲打,这 是由于一些蛇类经常栖息于树上(比如竹叶青),其身体颜色 多与树干相近,稍一疏忽,就会被它咬伤。
金环蛇 :头椭圆形, 全身体背有黄环和黑 环相间排列,两环宽 窄大致相等,尾短圆 钝,体长 1.2-1.5 米。分布在福建、江 西、广东、广西、海 南和云南。活动于平 原、丘陵、山地丛林、 塘边、溪沟边和住宅 附近。
银环蛇:头椭圆形, 全身体背有白环和 黑环相间排列,白 环较窄,尾细长, 体长1米左右。分 布在安徽、浙江、 福建、台湾、湖北、 湖南、广东、广西、 海南、贵州、云南。 栖息於平原、丘陵 的多水地带或山坡、 田野、路旁。
竹叶青(Trimeresures stejnegeri):头呈三角 形,颈细,眼红色,体背 呈草绿色,自颈部以后形 成左右各一条白色纵线, 或为红白色侧线,或为黄 色侧线,尾焦黄色,体长 60- 90 厘米。广泛分布 于安徽、浙江、江西、福 建、台湾、河南、湖北、 湖南、广东、海南、广西、 甘肃、四川、贵州、云南。 生活于山区树丛或竹林, 常栖息於溪涧边灌木杂草 或山区稻田田埂杂草,或 宅旁柴堆、瓜棚。
2、毒蛇的主要种类和分布 分类地位:属于爬行纲、有鳞亚纲、蛇目。 蛇类在世界上分布极为广泛,其种属随地域、气候、环 境而各异。 已知世界上现有蛇类2200 多种,分别隶属 10 科,其 中有毒蛇 600 余种,而对人有致命危险的主要毒蛇有 195 种。 在我国各省都有蛇的分布,但大部分蛇种集中于长江以 南、西南各省,已知现有蛇类 174 种,有毒的占 48 种,其中陆地常见的主要毒蛇有 10 种,海生毒蛇 10 余种 。

毒蛇仿生技术在医疗中的应用

毒蛇仿生技术在医疗中的应用

毒蛇仿生技术在医疗中的应用毒蛇仿生技术是一种新兴的生物仿生技术,它以毒蛇为研究对象,模拟毒蛇的生理特性、行为习惯和结构特点,将其应用于医疗、环保等领域。

毒蛇的毒液中含有众多有益物质,很多医学研究机构对毒蛇的毒液进行了深入研究,从中提取有效成分,研制出一系列药品,并开发出了一些毒蛇仿生器械,用于医疗、手术和康复治疗中,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贡献。

一、毒蛇仿生技术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毒蛇的毒液是一种复杂的生物化学混合物,其成分包括多种蛋白质、多肽、酶和小分子物质等,这些物质具有很强的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

很多医学研究机构通过对毒蛇的毒液的分离、纯化和提取,得到了多种有效成分,制成了一系列药品,如抗癌药物、止痛药、高血压药、降糖药等。

这些药物功效明显,且安全性较高,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

其中,抗癌药物是毒蛇仿生技术在药物开发中的重要成果之一。

毒蛇的毒液中含有多种蛋白质和多肽,它们对癌细胞具有明显的杀伤作用,被认为是治疗癌症的重要资源。

因此,很多科研人员从毒蛇毒液中提取出这些物质,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通过改良和改变它们的结构,研发出了多种有效的抗癌药物。

这些药物已经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癌症患者的治疗成功率和生存期。

二、毒蛇仿生技术在手术中的应用毒蛇仿生技术在手术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毒蛇仿生器械上。

毒蛇的腺体和牙齿结构独特,因此,科研人员采用了仿生学的方法,设计出一种特殊的针头,称为“毒蛇针”,它的设计灵感来自于毒蛇的牙齿。

这种针头非常锋利,且能够自动伸缩,能够方便地进入人体组织,并不会造成创口过大或肌肉损伤。

毒蛇针简化了手术操作,缩短了手术时间,同时也能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保护了患者的身体健康。

三、毒蛇仿生技术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毒蛇仿生技术在康复治疗中也有重要的应用。

有些毒蛇的运动方式和某些疾病的康复治疗有很大的关系,因此,科研人员设计了一些毒蛇仿生器械,用于康复治疗。

比如,蛇类的爬行是一种非常规整的运动方式,能够锻炼肌肉和韧带,对一些骨骼肌肉的损伤恢复非常有帮助。

蛇毒药理作用的探索方向

蛇毒药理作用的探索方向

蛇毒药理作用的探究方向蛇毒是从毒蛇头部毒腺分泌的有毒液体,是一种重要的天然动物毒素,其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现已被应用于溶栓、抗癌、止血、止痛等方面。

传统上蛇毒分为神经毒、血循毒与混合毒。

尖吻蝮是我国十大剧毒蛇之一,其毒液主要作用于血液系统,引起出血、肿胀与局部组织坏死。

已经发现尖吻蝮蛇毒多属丝氨酸蛋白酶、金属蛋白酶和磷脂酶A2家族,部分蛋白质可能属于去整合素家族。

现就尖吻蝮蛇毒生理活性及药理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凝血作用研究表明,尖吻蝮蛇毒具有较好的凝血作用,我国研制的一类新药“苏灵”已应用于临床,该药是从我国特有的尖吻蝮蛇毒中分离的一种类凝血酶。

对尖吻蝮蛇毒类凝血酶的研究最早是1967年的ChengHC和OuyangC等,他们于1971年和1972年相继分离出2个类凝血酶组分,并经动物实验表明均有不同水准抗凝作用。

何丽芬等从尖吻蝮蛇毒中分离出2个促凝血成分,并对动物创伤性出血具有较好的止血作用。

唐松山等经12年的努力从尖吻蝮蛇毒中获得了5个新的类凝血酶,并对其实行了相关的研究。

刘敏涓等对从尖吻蝮蛇毒中分离的类凝血酶的凝血机制实行分析,证实该组分虽能迅速使人血浆凝固,但因为其不能激活因子,致使所形成的血块呈胶冻样。

因为该类凝血酶在正常血管内不完全发挥作用,而只促动出血部位血小板聚集作用,所以不引起正常血管内血栓,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型止血药,能够应用于临床。

2抗栓作用蛇毒中具有抗栓作用的有两类蛋白质,一类是能直接溶解纤维蛋白(原)的酶,称为纤维蛋白(原)溶酶(简称纤溶酶,fibrinolyticenzyme,FLE)。

它除了降解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外,对人体内的纤溶酶原无激活作用,无水解其他凝血因子及血小板膜,具有明显的抗血栓作用。

另一类是通过抑制凝血酶原的激活来延缓凝血过程,不具有酶的活性。

这个类酶最早是由Atoda等从日本黄绿烙铁头蛇毒中纯化得到,并对该抗凝血蛋白的抗凝机制加以探讨,证实是通过与凝血因子Ⅸ或凝血因子X在钙离子的作用下形成1∶1的复合物而达到延长凝血时间的;后来,Lu等从皖南尖吻蝮(Agkistrodonacutus)蛇毒中分离出一种抗凝血因子ACFI。

毒蛇知识研究报告

毒蛇知识研究报告

毒蛇知识研究报告摘要:毒蛇在自然界中起着重要的生态和生物控制作用,同时也对人类构成了较大的威胁。

本研究报告通过对毒蛇的分类、分布、生物学特征、毒素以及对人类的威胁等方面进行了综合的研究,旨在提高人们对毒蛇的了解,以便更好地进行预防和保护工作。

一、引言毒蛇是一类具有毒液并能向敌害释放的蛇类,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地。

与普通的蛇类相比,毒蛇因其毒液的存在而在狩猎、自卫以及进化中具有明显的优势,然而,由于毒蛇对人类的威胁较大,对毒蛇的认知成了重要的研究领域。

二、分类和分布目前全球已知的毒蛇约有400余个物种,按照其毒液成分的不同,可分为几个主要类群。

分布方面,毒蛇主要分布在南美洲、非洲、亚洲以及澳大利亚等地,而北极地区和大洋洲的小岛上则没有毒蛇的分布记录。

三、生物学特征毒蛇的生物学特征与普通蛇类类似,包括生理结构、生活习性、繁殖方式等。

相较于非毒蛇,毒蛇头部较大,身体多产生痕迹,眼睛较大,瞳孔有明显的垂直缝隙。

在进食方面,毒蛇通常以哺乳动物及鸟类为食。

四、毒素研究毒蛇的毒液通常由多种毒素组成,包括蛋白质、酶、肽类物质和其他生物活性分子。

这些毒素在蛇体内起到消化食物、神经、心血管等方面的重要生物学作用。

毒蛇的毒素多样性丰富,不同种类的毒蛇所产生的毒液成分也有所差异。

五、对人类的威胁毒蛇对人类的威胁主要来自于其具有的剧毒。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全球每年约有10万人死于毒蛇咬伤。

不同种类的毒蛇所产生的毒液剧毒程度各异,对人体的损害也因此有所不同。

咬伤后遇到毒蛇的野生动物需要迅速去医院治疗。

六、防护和保护措施针对毒蛇对人类的威胁,人们应该加强对毒蛇的认知和预防知识的普及。

在野外活动时,应该注意避免与毒蛇接触,并了解当地毒蛇的特征和习性。

同时,加强对毒蛇领域的保护工作也是必要的,包括野生动物保护、栖息地保护等方面。

七、结论毒蛇作为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员,在自然界中发挥着重要的生物控制作用。

然而,对于人类来说,毒蛇也是一种威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蛇毒研究和应用概述 陈康德 羊梅兰 杨渭川 陈文化(浙江省磐安县人民医院 322300) (浙江省磐安县卫生局 322300) 我国的蛇类资源十分丰富,全世界已知的10科2200多种蛇,我国就有7科175种,如果连同亚种在内,可达200多种。

其中毒蛇约占四分之一,为48种,分别隶属于4科23属。

我国的毒蛇种类虽多,分布也广,但其中具有剧毒而危害较大的不过10余种,即金环蛇、银环蛇、眼镜蛇、眼镜王蛇、圆斑蝰蛇、草原蝰蛇、蝮蛇、五步蛇、竹叶青蛇、烙铁头蛇、山烙铁头蛇。

目前国内各专业的学者对蛇毒的研究和应用工作也主要集中在上述10余种毒蛇的蛇毒[1]。

蛇毒是从毒蛇的毒腺中分泌出来的一种毒液。

新鲜毒液呈蛋清样粘稠液体,具有特殊的腥味。

不同蛇种毒液的色泽亦异,如白色(五步蛇毒、圆斑蝰蛇毒)、灰白色(银环蛇毒)、淡黄色(眼镜蛇毒)、金黄色(蝮蛇毒、烙铁头蛇毒、眼镜王蛇毒、金环蛇毒)、黄绿色(竹叶青蛇毒)等。

蛇毒加温至65℃以上容易破坏(眼镜蛇毒经100℃加热15m in,仍能保持部分毒性,非经久煮,不能破坏),一般蛇毒置于常温下24h后就要腐败变质,丧失其毒性,而在冰箱中可保存15~30天。

真空冰冻干燥后即成松脆易碎的半透明固体,色泽不变。

干蛇毒置于干燥器皿或密封于安瓿中,即使在室温中放上几年甚至50年仍保持毒性和抗原性。

蛇毒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和多肽,故具有蛋白质的通性;加热和受紫外线照射会产生絮状沉淀,导致毒性部分或全部丧失,遇到强酸、强碱、氧化剂、还原剂、消化酶、重金属盐、酒精、酚类均能破坏蛇毒;能被蛋白酶所水解,经甲醛处理会丧失毒性,但抗原性仍能保留[2]。

多数人认为,人和动物的消化道腺体分泌的消化液能破坏蛇毒。

肝脏对蛇毒有解毒作用,而且可以从小便中排出70%左右。

故在口腔及消化道无溃疡的情况下,内服小量的蛇毒一般是无害的。

临床上常用活的毒蛇浸酒内服,也未见中毒。

蛇毒中的有毒成分相当复杂,是由10~15种以上物质组成的混合物,其中有5~15种酶、3~12种非酶蛋白质和多肽,以及少量的中性脂、磷酸和游离单糖;无机盐以钠、钾、锌离子含量较高,其次是钙、锰等离子。

有毒成分主要是蛋白质和多肽,约占干毒的85%~90%。

而蛋白质中的90%是白蛋白和球蛋白。

不同的毒蛇分泌不同性质的蛇毒,同种毒蛇但不同产地,也可能在成分上有些差异。

例如蝮蛇来说吧,早在19世纪就已经观察到蝮亚科蛇毒中含有类凝血酶,经实验证明在动物体内具有抗凝效果,从而开始对蛇毒的研究工作,研究表明,蝮亚科蛇毒中都含有类凝血酶,但含量不同,其毒性组成差别更大。

蝮蛇在我国分布地域最广,动物学专家认为在我国至少可以分为六个蝮蛇亚种,在东北地区占有三个亚种,即蛇岛蝮蛇,东北陆地白眉蝮蛇和黑眉蝮蛇。

江浙蝮蛇为另一亚种。

这四种常见蝮蛇的蛇毒所含主要毒性组分——神经毒相差很大,东北白眉蝮蛇最少,江浙蝮蛇最多。

东北白眉蝮蛇的其它毒性成分也远远低于江浙蝮蛇,所以半数致死量(LD50)也相差甚大。

而在分类学上亲近的蛇种,可能有近似或相同的毒性成分,其毒性成分及毒理作用可有许多共同点[3]。

蛇毒按毒理学分为作用于神经的神经毒(中医称风毒),主要见于银环蛇、金环蛇、海蛇等。

作用于血液循环的血循毒(中医称火毒)有竹叶青蛇毒、烙铁头蛇毒、蝰蛇毒、尖吻蝮蛇毒;属混合毒(中医称风火毒)的有眼镜蛇毒、蝮蛇毒、眼镜王蛇毒、南美白尾蛇毒等。

从生物化学角度结合生物活性来看,则可分为酶、神经毒肽和蛋白质、生物活性物质、膜活性多肽4类。

蛇毒按毒理作用的分类可分为神经毒及血循毒: 神经毒作用于中枢神经、周围神经及植物神经系统,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尤其是延髓呼吸中枢。

对周围神经系统的作用十分重要,主要阻断神经—肌肉接头处冲动的传导,导致骨骼肌尤其是呼吸肌的瘫痪。

其阻断作用有两种:其一是箭毒样作用。

眼镜蛇毒神经毒、 -银环蛇毒神经毒、海蛇毒神经毒作用于突触后膜,对终板乙酰胆碱受体亲和力很大,可阻断神经终板受体,使乙酰胆碱不起作用,且不易洗脱,阻断作用属于竞争性抑制。

二是抑制运动神经末梢释放介质的作用。

-银环蛇毒神经毒作用于突触前膜,抑制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但对乙酰胆碱受体的功能无影响,这两类作用都能引起骨骼肌,特别是呼吸肌麻痹导致呼吸停止。

血循毒包括影响心脏、血管及血液系统的成471997年第9卷第4期 蛇志JOU RN AL O F SN A K E V ol.9N o.4,1997分。

心肌毒素是眼镜蛇科多数蛇毒中的一种碱性多肽,有广泛毒性作用。

眼镜蛇毒、金环蛇毒、眼镜王蛇毒含有此类毒素。

主要引起心血管功能障碍,中毒早期常有短暂的兴奋过程,如心率略高、血压上升、频发期前收缩。

以后心脏逐渐转入抑制,血压缓慢而持续下降,心率也相应减慢,随之出现异位节律,心律失常,束枝传导阻滞,心音减弱。

严重中毒时血压降至休克水平。

心肌损害明显,可出现单心音、奔马律,直到心室纤颤而停止跳动。

心电图检查有:S-T段下移,T波平坦或倒置,Q-T间期延长,R波低电压等。

中毒死亡原因多为心力衰竭。

血循毒类蛇毒中还含有出血成分以及一些具有毒性作用的酶类。

蛇毒的化学成分主要含有4类物质: 酶。

蛇毒中至少含5~15种酶。

蛇毒的酶与蛇伤造成的出血、水肿、肿胀以及肌肉坏死、血凝失调有密切的关系。

已发现的10多种蛇毒突触前神经毒素都具有蛇毒磷脂酶A2(PLA2)活性,如 —银环蛇毒素、泰攀蛇毒素、虎蛇毒素、响尾蛇毒素和蝮蛇毒素。

PLA2非常稳定,经高温、低pH值条件处理仍保留酶的活性。

还发现有些科的蛇中的心脏毒素、肌肉毒素等组分中含有程度不等的PLA2。

PLA2能水解各种磷脂类,增加红细胞膜的通透性。

神经毒性多肽。

至少50多种,是分子量较小的蛋白质或多肽,一种蛇毒中可以有多种神经毒素。

极大多数为碱性。

对热稳定,可以通过透析袋。

按药理学作用可分为作用于神经突触后膜两类:前者只有 —银环蛇毒素和虎蛇毒素两种,其余的神经毒素均属后者。

生物活性因子。

如神经生长因子,并非神经毒素,而是一种能刺激神经生长的独特蛋白质。

也许是蛇类通过循环而将体内过剩的这种物质排汇到蛇毒中。

这种因子见于眼镜蛇科、蝰蛇科的蛇毒中,是不能通过透析袋的碱性蛋白质,对神经细胞的生长具有关键的作用,有可能对某些疾病有益。

!膜活性多肽。

也是碱性多肽,可引起极复杂的生物学效应。

能直接溶解红细胞,可改变细胞膜通透性而形成细胞的渗漏,并使膜上的酶易于溶出,对心脏、骨骼肌、周围神经等均可产生有害作用,它的许多作用还可被脂酶A所加强。

蛇毒在动物毒素中是比较强烈的一种。

例如,只要1mg的银环蛇毒的干毒进入人体,就能使人死亡。

但是,当我们掌握了各种蛇毒的作用特性之后,又可大胆地用它来治疗疾病。

近三十多年来,国际上对蛇毒的研究进展十分迅速,每年都有大量的研究论文发表在毒研学、生物化学、药理学和毒理学等各类专门杂志上,每四年一次的国际毒素会议,蛇毒的研究占有很大的比例。

在印度、巴西、俄罗斯、台湾和国内很多地方,都有专门的蛇毒研究机构。

我国的蛇毒研究工作起步较晚,五十年代开始,广东、广西等地对一些蛇毒的粗毒做了一点开创性的研究工作,中间经过动乱时期的停顿,直到七十年代才有了规模可观、水平较高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

1978年5月和1981年5月,相继在昆明召开过两次“蛇毒的研究和利用”学术讨论会,开始了全国性的蛇毒研究学术交流。

1985年10月,在中国生物化学学会的倡导下,成立了毒素专业委员会,至今已召开了四次学术会议,其中蛇毒的研究论文占60%左右。

中国蛇协在1984年成立以来,已经举办了13次大型的全国性学术会议,使蛇毒的研究、生产、临床应用合为一体,日益受到多方面的重视。

在国内有几十所高等院校和研究所建立了蛇毒研究室和研究组,形成了一支具有相当实力的研究队伍。

国内对蛇毒蛋白组分的分离纯化工作近年来已取得长足的进步,采用先进的层析分离手段,使不少蛇毒蛋白的组分得到了纯化。

如金环蛇膜毒素、神经毒素、圆斑蝰蛇毒磷脂酶A、眼镜王蛇毒L—氨基酸氧化酶、眼镜蛇毒胆碱脂酶、蝮蛇毒类凝血酶及舒缓激肽释放酶等都已获得了聚丙烯胺酰凝胶电泳的样品,相当多的纯化组分还测定了它们的氨基酸组成。

尤其值得提出的是在测定蛇毒蛋白组分的一级结构方面,已经做出了很好的开端。

如江浙蝮蛇磷脂酶A2等几个样品,已完成了氨基酸残基的全部序列测定,为进一步确定空间结构和寻找结构与生物学功能的关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由于近年来在蛋白质分离、纯化技术上采用了先进的快速蛋白质液相层析(FPIC)或高压蛋白质液层析(HPIC)手段,在蛇毒蛋白组分的纯化工作中,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分辨率高、重复性好、又能保持原来生物活性的提纯样品,这对蛇毒蛋白组分的研究工作是非常有利的。

蛇毒的毒理和药理学的研究虽然开始得最早,但在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学科迅速发展的推动下,也逐渐深入到分子水平,很多研究工作采用了纯化的蛇毒组分对神经、肌肉、心血管和血凝等进行了多方面的深入研究,弄清了一些蛇毒和解毒药之间的相互关系,使蛇伤治疗的理论48蛇志1997年第9卷第4期 研究也有了新的进展。

蛇毒研究工作的蓬勃发展,也促进了它的应用,目前国内外应用最成功的是临床医疗方面的应用。

虽然我国古代《神农本草》到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都记载了应用毒蛇治病,但传统的用法中蛇毒已破坏殆尽,实际上没有应用蛇毒。

到三十年代国外报道用眼镜蛇毒在癌症治疗中作为镇痛药效果很好,以后的研究证明镇痛的药效是眼镜蛇毒中的神经毒素。

眼镜蛇、金环蛇等蛇毒,对热及电刺激所引起的疼痛均具比吗啡更为持久、更为强大的镇痛作用,其镇痛强度依次为眼镜王蛇毒>眼镜蛇毒>金环蛇毒>吗啡。

七十年代初,广州中山医学院研制成眼镜蛇毒注射液,用于临床,对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恶性肿瘤痛、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痛、偏头痛、带状疱疹等以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均有良好效果。

此外,并可用于治疗脊髓痨危象、小儿麻痹后遗症瘫痪、震颤性麻痹、癫痫、高血压、癌症等,均有同程度的疗效。

关于用蛇毒作为镇痛剂方面,具有如下优点:作用显著而且持久、安全范围宽、连续用药无耐药性也不会象吗啡那样有成瘾的危险。

1976年2月,云南省动物研究所等单位将眼镜蛇毒进行分离,在羧甲基纤维素层析的第五峰可以提纯其神经毒,其制剂定名为“克痛灵”[4~5],临床上用于治疗各种慢性神经痛效果较佳,实验室报告有抗癌效果。

蝰蛇毒可使血中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而形成血凝块,故近年来有作为外用止血剂者,例如用0.1%蝰蛇毒的灭菌溶液治疗血友病等的出血。

此外,还可作临床检验方法之一,用于血液病的鉴别诊断。

系用0.1%的蝰蛇毒溶液,M/20氯化钙溶液及富含血小板的血浆各0.1ml,在37℃水浴中的表面皿或小玻管内混合,记录血浆凝固所需时间,即为蝰蛇毒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