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淹是我国南朝诗人,辞赋家。其代表作品,《恨赋》、《别赋》、《杂体诗》三十首、《效阮公诗》十五首具有颇高的艺术技巧和文学价值,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江淹历仕宋齐梁三朝,其主要创作活动在宋末齐初,正处于以颜、鲍、谢为代表的元嘉体诗歌向以沈、谢为代表的永明体诗歌过渡时期,其创作正反映出这种过渡的特点。江淹现存诗歌144首,拟古诗46首,计《杂体诗三十首》、《效阮公诗十五首》、《学魏文帝一首》,占总数三分之一。具体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纠正评论界偏见的拟古诗:鉴于评论界出现的“各滞所迷”、“贵远贱近’、“重耳轻目”的倾向,江淹创作了《杂体诗三十首》,选取了自汉至刘宋三十家诗人的诗体作为模拟对象,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出自己的文学观点。2、以文讽谏的拟古诗:这类诗歌的代表作是《效阮公诗十五首》。刘宋建平王景素意欲谋反,作为僚属的江淹知其意图不能明言,所以采用阮籍的笔法隐微含蓄地加以劝谏。3、自抒不平的拟古诗《学魏文帝》一诗模拟曹巫的笔法写出了自己客居异乡,感叹怀才不遇的愁苦心情。其他题材的诗歌: 1、行旅诗:这类诗是江淹仕宦经历的产物,多作于追随刘宋诸王期间。江淹的行旅诗情深景真,继承了元嘉诗歌的古拙质朴,同时又走向清新密丽。2、赠答诗:江淹的赠答诗基本上属于离别赠酬之类,或抒发怀才不遇之感,或表达怀念友人之情,或慨叹离别相思之意,诗作往往情景交融。其抒情技巧的精深化以及注重运用连绵词、重叠字和对仗手法又体现出元嘉诗风向永明诗风转变的过渡倾向。3、哀伤诗和游仙诗:哀伤诗是江淹情感的真实流露。爱妻、幼子以及内弟的先后去世给江淹心灵上造成了巨大创伤,诗作情感深沉真挚,格调凄婉苍凉。失妻丧子的不幸遭遇加上仕途经历的坎坷不平成就了江淹的游仙诗,诗歌表达出其愤世嫉俗和归隐求仙的思想。
《梁书》本传云;“凡所著述百余篇,自撰为前后集。”《南史》本传云:“凡所著述,自撰为前后集。”可见江淹的文集是他生前亲自编定的。江淹的作品集在宋代以前完整无缺。《隋书·经籍志》四著录:“梁金紫光禄大夫《江淹集》九卷,梁二十卷。《江淹后集》十卷。”俞绍初认为,“所说梁二十卷,可能是梁代所存前后两集的合编本;所说9卷疑即前集而佚序目一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皆著录为《江淹前集》、《后集》各十卷,而《宋史·艺文志》只著录《江淹集》10卷,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同。可见,至宋时《江淹集》己亡佚十卷。那么《宋史》等著录的十卷本,究竟是《前集》还是《后集》,抑或是后人辑本,根据这个十卷本的《自序》“自少及长,未尝著书,惟集十卷,谓为此足矣。”及自述官阶止于中书侍郎以及考察作品作时,现代学者较为一致地认为这个十卷本当为《前集》。现今所见的各本,都是后人所辑录的。宋原本《江淹集》已经失传,今天能见到的是《四部丛刊》影印的明翻宋十卷本。元代仅有钞本传世。明清以后,江淹文集的版本有:
1.《江光禄集》十卷遗集一卷附传一卷,明万历梅鼎柞玄白室刊本。
2.《江文通集》四卷,明薛应旅辑《六朝诗集》本。
3.《江文通集》十卷,明汪士贤辑《汉魏诸名家集》本。
4.《江醴陵集》十四卷附录一卷,明张燮辑《七十二家集》本。
5.《江醴陵集》二卷,明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
6.《江文通集》,明叶绍泰辑《增订汉魏六朝别解》本。
7.《江文通文集》四卷,《四库全书》本。
8.《江文通文集》十卷附校补一卷,清叶树廉校补,《四部从刊》据明代影刻宋本影印。这个本子共十卷,卷一赋十三篇(目录缺1篇),卷二赋十三篇,卷三诗五十一首,卷四诗五十首,卷五文十篇(目录缺1篇),卷六文十七篇,卷七文19篇,卷八文十五篇,卷九文二十八篇,卷十文、骚、杂言四十篇,共256篇.
9.《江文通集》四卷,《四部备要》本。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梁宾以汪士贤十卷本、汤斌家钞本校张溥本,重新编定为四卷,刻印行世。这是《江文通集》较为全备的本子,总
数是二百六十七篇。《四部备要》本《江文通集》就是用这个本子排印的。
10.《江文通集》八卷,丁福保《汉魏六朝名家初刻》本。
11.《江醴陵集选》一卷,清代吴汝纶评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选》本。
12.《江文通集汇注》,明胡之骥汇注,李长路、赵威点校,中华书局1984。这是江淹著作现存唯一的古注本,是明胡之骥以梅鼎柞刻本为基础,校以汪士贤刻本,而加注释的。它经李长路、赵威点校,又从别本辑入了胡注本所无的《伤爱子赋》、《井赋》、《牲出入歌辞》、《荐豆呈毛血歌辞》、《奏宣列之乐歌辞》、《铜剑赞》六篇诗文,还据《广弘明集》辑补了《无为论》一文,成为较完备,精审的本子。不足之处是注释过于简单。
13.《江淹集校注》,俞绍初、张亚新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这是第一部江淹今注本,是以中华书局点校本为基础,重新整理加注而成,只是将一般认为并非江淹所作的《西洲曲》一首删去,另增补了一则佚诗。
历经梁、陈、隋、唐、宋、金、元、明、清,参与江淹研究的共有50余人。作为研究的开创阶段,本阶段研究形式大多为诗话,或品评诗歌,或指正得失,或褒贬抑扬,多着眼于局部,多是即兴感悟。钟嵘是江淹研究的肇始者,他在《诗品》中将江淹列为中品:“诗体总杂,善于摹拟,筋力于王微,成就于谢朓。”他又首次提出“江淹才尽”的说法。以后的研究基本沿着他指出的这个方向前进,结合不同史料,不断加以阐释和扩充。明代以前,主要围绕拟古诗、江淹在文学发展中的地位及与其他作家的比较展开讨论。明代时,学者们从重诗轻赋的传统中走出,将《恨》、《别》二赋纳入研究视野。在作品收辑与注释方面,明代学者贡献也很大。主要有梅鼎柞,薛应旅,汪士贤,胡之骥,张燮,张溥,叶绍泰等人。明代王世贞首次辨疑“江郎才尽”,提出安富尊荣说。清代的江淹研究更为严谨细致,涉及拟古诗、诗文点评、作品考辨、作家比较、江郎才尽等,考辨色彩较浓。代表人物为王夫之,何焯,孙月峰等。一阶段的研究,虽然处于起始阶段,但基本确定了江淹研究的三大热点:拟古诗,江郎才尽,《恨》、《别》二赋。
21世纪江淹研究,曹道衡《南北朝文学史》将江淹专列一章,俞绍初、张亚新《江淹集校注》是第一部江淹集今注本,台北萧合姿《江淹及其作品研究》是第一部对江淹其人及作品综合研究的专著,这些都标志着学界对江淹研究的重视及研究达到的新高度。
自从钟嵘《诗品》指出江淹“善于摹拟”以来,对江淹拟古诗的评价和研究从未中断。研究主要集中在摹拟的相似与否及摹拟的意义的探讨上。在摹拟的相似与否方面,古今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江淹的摹拟之作功力很深,足以与原作媲美。如唐`皎然认为拟作“足以掩映”原作。(《诗式》卷一)宋严羽认为:“拟古惟江文通最长,拟渊明似渊明,拟康乐似康乐,拟左思似左思,拟郭璞似郭璞,独拟李都尉一首,不似西汉耳。”(沧浪诗话·诗评).明胡应麟认为江淹《杂体诗》中“《魏文》、《陈思》、《刘祯》、《王粲》四作,置之魏风莫辨,真杰思也。”(《诗薮•外编》卷二)。江淹的拟作,基本上都能接近原作的特色,象拟陶渊明、鲍照、汤惠休等的几首,还曾被人误认为是那些作家本人的作品。其中拟陶一首,题为《陶征君田居》,更是形神毕肖,可谓“酷似”,这首拟诗曾被宋代大诗人苏轼误当作陶渊明的作品,可见江淹拟作技巧的高深。因此,学者对江淹拟诗颇为推崇。如宋叶适将江淹的拟诗与陶、庾诗并提:“江淹杂体意不浅,合采和音列众珍。拣出陶潜许前辈,添来庾信是新人。”(《对读文选杜诗成四绝句》其三)明胡应麟认为“文通诸拟,乃远出齐梁上”。(《诗薮·外编》卷二)清顾嗣立云“诗有拟不得者,江文通《杂拟》是也”(寒厅诗话),即认为《杂体诗》己达顶峰,后人难以企及。《杂体诗三十首》是代表江淹拟古最高成就的诗歌。萧统《文选》全部收录了这组诗,由此可以看出对其文学价值的肯定。当然,也有部分学者对江淹的拟古诗评价很低。如明陆时雍认为“其所拟古亦寿陵余子之学步于邯郸者耳。(诗镜总论),清汪师韩对《杂体诗》中的16首进行指摘,认为“词拙而晦,三十首中,芜词累句居其半”。(诗学纂闻). 也有学者指出,江淹拟作虽与原作相似,但毕竟与原作还有差距,而且这些拟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