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 短文两篇》学案

13 《 短文两篇》学案
13 《 短文两篇》学案

十三短文两篇

《活板》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的文言实词、虚词。

2、能正确翻译课文。

3、文章抓住事物特点,运用程序说明顺序,使用简明、平实、准确的语言说明事物的特色。

4、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情境创设

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手上是一个印章,上面的字排列组合都是固定的,如果把印章上面的字拆开来就成了一个个字印,一字一印,可以排列组合,这可以说就是“活字印刷”的雏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活板》一文。

释题并简介作者

这篇课文是介绍毕昇活字印刷术的一篇科技说明文,它是有关活字印刷术的最早、最相近的记载。活板,就是活字版。板,同“版。

沈括,字存中,钱塘人,北宋著名科学家、政治家。“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学、卜算无所不通,均有所论著”。代表作有《梦溪笔谈》,共30卷,内容丰富,包括天文、地理、数学、物理、文艺、历史等各个方面,是包容多种知识的笔记巨著。其中以大量篇幅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详细地记载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上的卓越贡献。《梦溪笔谈》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誉为“中国科技史上的坐标”。

三、自主学习

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以及已有的文言知识,解释文言实词和虚词,翻译课文。将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小组中讨论解决,不能解决的以小组为单位提出,集体解决。

四、交流反馈

1、给加点字注音。

以松脂和.纸灰之类()持就火炀.之()更.互用之()

燔.土()用讫.()以手拂.之()予群从.()

2、解释加点词语

盛.为之布衣

..毕昇

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殊.不沾污持就火炀.之字平如砥.

素.无备者旋.刻之

用讫.

3、辨析词义

唐人尚未盛为之每字为一印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欲印

又为活板每字皆有数印

每字为一印若止印三二本

满铁范为一板不若燔土

未为简易

每韵为一帖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4、翻译句子

1、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2、持就火炀之。

3、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4、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5、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五、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雕版印刷术早在什么时候就已出现?又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一技术得到推广应用?最后大规模应用在什么时候?

讨论明确:从“唐人尚未盛为之”一句可知,雕版印刷术早在唐朝时就出现了。从“五代时始印五经”的“始”字可知五代是雕版印刷术开始推广应用的时间。从“已后典籍皆为板本”中的“皆”字可知,应用的广泛;“已后”点明普遍应用的时间。

2、第一段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讨论明确:说明活板印刷发明之前我国雕版印刷发展的历史。

3、“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这一句交待了哪些内容?为什么要突出毕昇的身份?

讨论明确:交待了活版印刷术发明的时间、发明人及身份。“布衣”点出了发明人的身份,突出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精神。

4、作者介绍活板印刷术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根据课文内容具体说出制版的程序。

讨论明确:作者介绍活板印刷术是按印刷工作程序顺序即制版→印刷→拆版的顺序来说明的。制版是按制字、设板、排字、炀板、平字的顺序说明的。

5、作者介绍活板印刷术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讨论明确:打比方,如“薄如钱唇”,“字平如砥”;作比较,如将用木头刻字与

用胶泥刻字进行比较;举例子,“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列数字,如“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每字有二十余印”

六、合作探究

1、作者介绍活板印刷术紧扣什么特征来说明的?“活”体现在哪些方面?

讨论明确:作者介绍活版印刷术紧扣“活”的特征来说明的。这个“活”字体现在活版制作印刷的全过程。如“每字为一印”字是活的;“密布字印”,排版是活的;“一板------一板------”,“更互用之”,印刷是活的;“每字皆有数印”,字印的数目是活的;奇字无备,旋刻急用,做法是活的;用讫拆版,便于下次重行排版印刷,这也进一步说明了字的活用,体现了活版的灵活性。

2、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在我国及世界科技史上具有怎样的地位?

讨论明确: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我国唐代就已经开始有了雕版印刷术,雕版印刷术到了宋代有了高度发展。北宋庆历年间,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比雕版印刷经济方便。这是我国及世界印刷史上的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后来,流传到亚洲和欧洲各国,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七、小检测

1、加点字注音

更.互()贮.()炀()砥()

和.纸灰()燔.土()讫()瞬.息()

2、解释加点的字

持就火炀.之:以纸帖.之:

第二已.具:每韵为一帖.:

更互

..用之:旋.刻之:

瞬息可就.:用讫.再火令药熔:

3、指出通假字(2分)

已后:若止印三二本

4、翻译下面句子(8分)

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一板已自布字

更互用之,瞬息可就用讫再火令药熔

八、课内同步阅读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5、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持就火炀之则字平如砥.

用讫.再火令药熔为.余群从所得

6、选出下列两组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解说正确的一项:

满铁范为.一板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

不以木为.之者则以.纸帖之

A两个“为”字相同,两个“以”字也相同。C两个“为”字相同,两个“以”字不同。

B两个“为”字不同,两个“以”字也不同。D两个“为”字不同,两个“以”字相同。

7、选出下列句中“其”字所指代内容解说正确的一项:

A其法:用胶泥刻字(指代毕升)

B 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指铁板)

C则以一铁板按其面(指铁框)

D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指先设的铁板)

8、选出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A活板的制作和印刷过程主要经历刻字、排版、印刷和拆板四大工序。

B印刷术的发明、制作、效能和使用方法。

C活板的主要特征在“活”字,集中体现在字是活的,排版、印刷是活的,以及字印便于便于贮存重排等方面。

D活板的字模之所以用胶泥而不用木料制作,是因为木料质地太软,且不宜用“火炀”。

9、根椐说明内容,写出活板印刷简要的工作流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核舟记》

一、学习目标

1、练习诵读,培养语感。

2、品味、积累语言,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情境创设

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准备好一张白纸、一支铅笔、一把直尺。画一个长为29厘米、宽为2厘米的长方形。

画好以后请在长方形内再画一个椭圆,然后可以把这个椭圆看作一只船,请你在船头画3个人,船尾画2个人,船头的3个人中,中间的一个戴着高帽子……不少同学说地方太小,画不上。确实是这样的。不过,我却知道一个人,他不但能在方寸之间安排这么多人物,而且可以把每一个人的神态都表现得栩栩如生。同学们相信吗?如果不相信,就让我们共同学习明人魏学洢的《核舟记》。学习以后,你自然会找到答案。

作者介绍:

课文选自张潮(清代文学家,以刊刻丛书在当时知名)编辑的短篇小说集《虞初新志》。《虞初新志》所收入的作品,多为明末清初人的文言短篇,并附评语。张潮编辑此书,意在“表彰逸事,传布奇文”,少数作品对当时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有所反映。

魏学洢(约1569-约1625),字子敬,明朝嘉善县人。他自幼生性孝顺,七岁就能做诗,是当地有名的秀才。成年后以文章闻名乡里,尤擅长作赋,颇受世人欣赏。

三、自主学习

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以及已有的文言知识,解释文言实词和虚词,翻译课文。将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小组中讨论解决,不能解决的以小组为单位提出,集体解决。

四、交流反馈

1、写出下列字词的拼音。

罔贻轩敞箬蓬黍糁髯褶髻篆

2、翻译加点词语,回忆已学过的文言文中出现这个词吗?如有,请写出原文,并解释词义。再想想现代汉语有该词的成语或词语,并解释词义。

例:(1)罔不因势象形:罔:无;罔不,无不,都。

已学:学而不思则罔。罔:迷惑

成语:置若罔闻罔:无,没有。放在一边儿不管,好像没听见一样。

(2)尝贻余核舟一贻:(3)盖大苏泛赤壁云:盖:泛:

(4)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奇:

(5)高可二黍许可:许:

(6)中轩敞者为舱:轩:

(7)雕栏相望:相望:

(8)其两膝相比者:比:

(9)左手抚鲁直背:抚:

(10)佛印绝类弥勒:绝:类:

(11)神情与苏、黄不属。属:

(12)珠可历历数也历历:

(13)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徐:兴

(14)其人视端容寂:视:容:

(15)若听茶声然然:

(16)船背稍夷夷:

(17)曾不盈寸曾:盈:

(18)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修:狭:

3、将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力求简洁。

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③其人视端容寂:

④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⑥技亦灵怪矣哉:

五、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初读文章,你最初的感受是什么?

核舟之小: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点拨:"八分"即八市分,约折合长度2.667厘米,"奇"即有零,"八分有奇"长度约合3厘米。具体来看看雕刻家在这小小的核舟上雕刻了哪些物,分别有什么特征。)

容量之大:物杂人多;(点拨:如果只有一堆人和物的堆积罗列,即使再精细也只能叫技术而不是艺术。)

刻画精细;(引导学生明确:相对于核舟来说,人该占多大比例?峨冠多髯、衣褶、念珠历历可数,神情意态毕肖。)

匠心布局、栩栩如生、形神兼备,各具特色,意趣盎然。

(引导学生明确:这就不光给人以具体的形象,更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获得以美的享受,这才叫艺术。观赏核舟,恍惚间已经与苏轼一起泛舟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我们不能不赞叹:

正是:虽为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

技艺:奇巧、灵怪(点拨引导:课文是按照“总—分—总”的说明顺序来描述,突出刻舟者技艺精巧。)

六、探究研读课文:

1、课文介绍的内容我们已经大概知道了,现在我们用刚才的纸把船的头部、中部、尾部标出,然后看看课文是怎样描述“核舟”上的各部分的?

师生合作,明确:先写船中间的船舱部分,叙述它的窗子数量、位置,特别点明右窗扇上刻的是苏轼的《后赤壁赋》中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两句,左窗扇刻的是《前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两句,和第一段末句的“大苏泛赤壁”相照应,突出了雕刻品的主题。课文采用了总分结合的写法。

2、既然你了解雕刻品的主题,那现在请你在刚才的纸上画出苏东坡、黄鲁直以及佛印三人所处的示意图,并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他们各自的神态。

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若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要表现他们豁达、放旷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

3、你们描述人物的时候先从谁说起?和文中交代的一样吗?那为什么文中要先交代东坡的位置?

师生互动,探究得出:介绍人物神情,其顺序是由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描述每个人物,又是由人物的上部描述到下部描述。

由上面的结论延伸,放手让学生自己研读一下:除了这三个物,后面又怎样说明舟尾情况?作者描述“舟子”神情动作又是为了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为什么要这样写? (自主理解,合作发现:主要运用了总分结构。先说“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后分说,从“居右者”说到“居左者”。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的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再加上船楫的“横卧”,更加暗示出有楫同于无楫,有舟子等于没有舟子的一种放任自流的境界。)

七、小检测

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便要还家()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3.诎右臂支船( )

4.左手倚一衡木( )

5.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

6.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7.选贤与能( ) 8.矜、寡、孤、独、废疾者( )

9.荡胸生曾云( ) 10.混黄华叶衰( )

2、比较下列字在句中的含义

①木:能以径寸之木()②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以至鸟兽、木石()文曰“初平山人”()③奇:明有奇巧人()④有:明有奇巧人()

长约八分有奇()长约八分有奇()

⑤为:为宫室、器皿、人物()⑥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启窗而观()

为人五;为窗八()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⑦可:高可二黍许()⑧云:盖大苏泛赤壁云()

珠可历历数也()此中人语云()

八、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①.这段文字具体介绍“核舟”的形状、构造等情况。请用简练的词语概括出这段文字介绍的内容。(不超过12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第2至3句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

③.这段文字中描写核舟上交代舟上人游览的地点以及周围景物、环境的句子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教后反思:

1、这堂课体现出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思想,达到了全员参与,学生自主探究发现的目的。

2、开放性强,尊重了学生的人格,开发了学生的潜能,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学环节形式多变,也适应初中生各种能力的发展需要。

3、在这堂课,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摒弃说文解字的传统教学方法,以轻松愉快、有序和谐的方式组织学生探讨并有所发现,自然得体。通过朗读,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小组间的交流,又提高了自己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4、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文本的互动协同,使教学目标在学生身上得以实现,努力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知识引导者和交流的对象,达到合作创新、求异创新的效果。

5、另外,我想:把培养民族自豪感的大目标融入具体课堂教学中,也可收到文道统

一、教书育人的效果。

八年级数学下册2.3 不等式的解集导学案(新版)北师大版

八年级数学下册2.3 不等式的解集导学案(新 版)北师大版 【学习目标】 【学习过程】 一、温故知新: 1、设a>b,用“<”或“>”号填空。(1)a+1 b+1;(2)a-3 b-3;(3)3a3b;(4);(5)--;(6)- a -b。 二、新知探究: 【探究一】 1、研读课本 p47页的探究。 2、根据题意可得引火线的长度x应满足的关系式为: 。 3、利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得x的取值范围是。 【探究二】 4、认真研读课本p47页的“ 想一想”。 (1)x=2,5,7, 8、3能使不等式x>5成立吗?(2)你还能找出一些使不等式x>5成立的x的值吗? 【探究三】

(1)方程2x=4的解有个; (2) 不等式2x<4的解有个; (3)不等式5x≥-10的解集是。 三、交流研讨 【研讨一】 5、认真研读课本p47页的有关概念。(1)能使不等式成立的,叫做不等式的解。例如:在4,5,-7,10, 13、9这些数中,是不等式x<7的解,而不是不等式x<7的解。(2)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3)求不等式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4)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2的解集,正确的是() A B C D 【研讨二】 尝试判断 1、-2是不等式 x<4的一个解; ( ) 2、x=7是不等式 x>3的解集; ( ) 3、x=3是不等式8-x<0的一个解; ( ) 4、不等式3x-12<0的解集是x>4。 ( ) 四、课堂内化:(你学到了什么?) 五、课后作业 1、如图所示,在数轴上表示x>-2的解集,正确的是() 2、在数轴上表示下列不等式的解集:(1)x≥3;(2)x≤-4;(3) x<0;(4)x>-2 。

《最后一次讲演》导学案学生版

泰七中八年级下语文学科导学案(课题-----最后一次讲演) 班级小组姓名 【学习目的】 一、学习闻一多先生热爱祖国、献身革命的英雄气概和斗争精神。 二、领会本文表达鲜明观点的特色。 三、体味口语的特点和本文感情色彩强烈的语言。 【学习重点】领会闻一多先生对敌人必然灭亡、人民必定胜利的论述。 【学习难点】口语的特点和人称的变换对表达讲演者思想感情的作用。 【知识链接】 1.创作背景 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反动政府内外勾结,疯狂策划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妄图使中国永远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一方面撕毁政协会议,派兵向解放区大举进攻;另一方面,在他们暂时统治的区域制造白色恐怖,甚至采取暗杀手段疯狂镇压人民。 1946年7月11日,著名的爱国民主战士李公朴先生在昆明遇害。7月15日,云南大学召开追悼李公朴先生的大会,闻一多先生主持了这次大会,满腔悲愤地发表了这一篇演讲。会后返家途中,被特务分子暗杀。这篇演讲就成了他的“最后一次演讲。”《最后一次讲演》是闻一多的即兴演说,但演讲的思路非常清晰。这是演讲稿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演讲内容的思路混乱,是不能激励听众的。这篇即兴演说先是痛斥国民党特务暗杀李公朴先生的罪恶行径,颂扬李公朴及昆明人民为民主和平而斗争的精神。然后剖析国民党反动派疯狂制造白色恐怖的虚弱本质,揭示人民必胜,真理永存,阐述中心论点。最后号召人民起来奋斗,表达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整篇文章的结构完整,一气呵成,体现了演讲词的基本特点。 2.文体知识 讲演词又叫演说词、讲话稿,是一种供口头向群众宣传的带有鼓动性的文章。讲演词有以下特点:第一,有的放矢,考虑听众对象。第二,观点集中、鲜明。第三,理论联系实际。第四,语言通俗生动,感情深厚充沛。讲演词的结构灵活多样,不管采用什么形式,但大体都有三部分内容:开头提出问题,或亮出讲话要点,以引起听众的兴趣和关注;重点是中间部分对演讲主旨的阐述;结尾回应开头,总束全文,或提出希望和祝愿,使听众受到激励和

2019四年级下册语文书第13课夜莺的歌声课后习题语文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第13课夜莺的歌声课后习题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第13课《夜莺的歌声》课后习题1 一、抄写词语。 苏联卫国战争游击队德国法西斯 二、组词。 锋( ) 消( ) 梢( ) 淘( ) 峰( ) 哨( ) 削( ) 陶( ) 缝( ) 捎( ) 宵( ) 掏( ) 三、照样子,写词语。 模糊(模模糊糊) 弯曲( ) ( ) 四、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小路( )的眼睛( )地回答 ( )的树林( )的上衣( )地微笑 ( )的花园( )的歌声( )地站着 五、读课文填空。 1.“大道两旁全是黑色的碎瓦。空旷的花园里,烧焦的树垂头丧气地弯着腰。”这是课文第一自然段中的两句话,描绘了一幅( )的景象,这两句写景的句子突出了( )。

2.人呢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小孩不慌不忙地回答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页 1 第 (1)给第“2”段加上标点。 (2)“野兽”指的是( )。表达了苏联人民( )的情感。 (3)小孩这样回答的目的是( )。 3.课文中的“小夜莺”指( ),在课文开头,他吹出夜莺的歌声是为了( ),他穿着( ),是为了( ),在给德国兵带路时,有时候学夜莺叫,有时候学杜鹃叫是为了( ),在接近游击队埋伏地时,他用夜莺叫( ),用杜鹃叫( ),在听到游击队的回声后,他( )。课文最后两节内容跟开头一样,小夜莺又( )。从这些内容看,我们知道小夜莺是这样一个孩子:( )。 4.课文的开头与结尾描写小夜莺的内容基本相同,紧密联系,这在写法上称为( )。 六、写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 1.空旷的花园里,烧焦的树垂头丧气地弯着腰。( ) 2.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 ) 3.人哪?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 ) 4.两支军队像两条火龙,隔着大渡河走了十几公里。( )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第13课《夜莺的歌声》课后习题2 一、组词。

人教版七上语文教案第13课 风雨

风雨 【教材分析】 《风雨》是贾平凹初期的作品,却显示了作家敏锐,精细入微,且充满想象的艺术感受能力和丰富、独到的艺术表现能力。表现了作者对儿童天真纯洁性情的讴歌和赞美。 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进行景物描写来表现风雨之大之猛烈,在猛烈的暴风雨中树木乱成一团,藤蔓脱落,动物们惊恐不安、脆弱无助,老人因风湿病而痛苦不已,然而在这时,孩子们却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在其他景物和人的衬托下孩子们的童真和快乐成了这个世界最美好、最感人的东西。 《风雨》在描摹意象上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贴切的比喻。写“树林子像一块发面团”,“鼓”了“陷”,“陷”了“鼓”,实写风的时强时弱;而这样写风又给了读者想象的余地,即风与树林嬉戏的情趣与美感。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文章思路。 2.揣摩、品味文章的细节描写,体会其作用, 3.感受贾平凹的语言魅力。 【重点难点】 重点:揣摩、品味文章的细节描写 难点:学习侧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一案两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有关风雨的图片和视频。 2.教师激情导入: 汉乐府《古歌》云:“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今天我们来欣赏贾平凹先生于1982年秋写的《风雨》,欣赏秋风秋雨瑟瑟而来的精彩写照。 二、预习检测 1. 读一读、写一写:

倏忽(shū)锥形(zhuī) 偌大(ruò) 蜷曲(quán) 攀附(pān) 屋檐(yán) 2.解释下列词语 倏忽:忽然,很快 锥形:上面尖锐,下面粗圆的形状。 偌大:这么大,或那么大 蜷曲:弯曲(多用于人或动物的肢体) 刹那:极短的时间,瞬间。 三、整体感知 教师通过范读,在语速、重音、停顿等朗读方面做出示范,引导学生体会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学生听读并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通过对哪些事物的描写来表现这狂风骤雨的? 树林子、垂柳、杨叶、芦苇、羊、葡萄蔓、苍蝇、鸟巢、鸟儿、废纸、湿猫瓦、浮萍、水池、鱼儿、老头、孩子们…… 2.本文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进行景物描写来表现风雨之大之猛烈,表现了作者对儿童天真纯洁性情的讴歌和赞美。 四、妙点揣摩 学生精读课文,圈点勾画出相关语句,并作批注点评。小组讨论研讨,展讲交流。小组思考、质疑、做笔记。 文章描写“风雨”,全文却无“风雨”二字。仔细体味,又觉得无处不在描写风雨,无处不在体现风姿雨态。这种高明手法,令人拍案叫绝。找出文中你喜欢的精彩的描写语句,并分析一下为什么喜欢。 学生研讨交流。 1.“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接着就向一边倒,漫地而行的;呼地又腾上来了,飘忽不能固定;猛地又扑向另一边去,再也扯不断,忽大忽小,忽聚忽散;已经完全没有方向了。” (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冷风骤雨中的树林子比作一块面团,并且用了一长串的动词,运用生动的“鼓”“陷”“倒”“腾”“扑”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林在风雨中飘摇的场景,写风的时强时弱,表现风雨的猛烈,以及风与树林嬉戏的情趣和美感,给读

《不等式及其解集》导学案

9.1.1 不等式及其解集 学习目标 1.了解不等式概念,会列不等式; 2.理解不等式的解与解集,能正确表示不等式的解集。培养数感,渗透数形结 合的思想. 重点:不等式的解集的表示 活动1 自学教材P114-115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完善)问题:一辆匀速行驶的汽车在11:20距离A地50千米,要在12:00正好到达A地,车速应满足什么条件? 1.变式: 一辆匀速行驶的汽车在11:20距离A地50千米,要在12:00之前驶过 ....A地,车速应满足什么条件? 2.不等式的概念 3.不等式的解和解集 ⑴什么叫做不等式的解? ⑵什么叫做不等式的解集?怎样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4.解不等式的含义 总结: ⑴不等式分两大类:①表示大小关系的不等式,其符号类型有:“>”、“<”、

“≤”、“≥”.“≤”读作“小于或等于”也可以说是“不大于”;“≥”读作“大于或等于”也可以说“不小于”.②表示不等关系的不等式,其符号为“≠”,读作“不等于”,它说明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是不等的,但不明确谁大,谁小. 有些不等式不含未知数,有些不等式含未知数. ⑵不等式的解集的表示方法:①用最简的不等式表示:如26 x-<的解集为8 x<.②用数轴表示:如x a >在表示a的点上用空心圆圈表示不包括这一点,x a ≥在表示a的点上用实心点表示包括这一点. 活动2练习巩固 1.判断下列数中哪些是不等式2 50 3 x>的解:76,73,79,80,74.9,75.1,90, 60.你还能找出这个不等式的其他解吗?这个不等式有多少个解? 2.下列各数:-5,-4,-3,- 2,-1,0,1,2,3,4,5中,同时适合x+5<7和2x+2>0的有哪几个数? 3.用不等式表示 (1)a是正数;(2)a是负数;(3)a与5的和小于7;(4)a与2的差大于-1;(5)a的4倍大于8;(6)a的一半小于3. 4.直接想出不等式的解集,并用数轴表示: (1)x+3>6;(2)2x<8;(3)x-2≥0. 活动3课堂作业 1.用不等式表示: ⑴a与5的和是正数 ⑵b与15的差小于27 ⑶c的4倍大于或等于8 ⑷d与5的积不小于0 ⑸x的2倍与1的和是非正数

13课夜莺的歌声教案

13课夜莺的歌声教案

13夜莺的歌声 教案内容:夜莺的歌声 教学目标---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从小夜莺的精神品质中受到熏陶和感悟。 2、过程与方法: 本文的故事情节较强,教学中我让学生抓住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来理解课文,尤其是故事发展这部分,重点让学生找含义深刻的句子,从人物的言行,想象人物内心活动,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从小夜莺的精神品质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同时从故事中受到爱祖国、爱和平的教育。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缅怀那些为和平而英勇战斗的英雄们,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情感。 二、重点、难点 (一)重点 1.了解被称为“夜莺”的孩子是怎样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 2.了解开头三个自然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之间的相互照应。(二)难点 “小夜莺”的机智来自思维敏捷,敏捷的思维来自热爱祖国的感

情,这一点难于理解。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大多在十二、三岁左右,正处在爱动脑、爱提问的阶段,他们对事物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在以往学习的基础上,能够通过人物的言行去感悟人物的内心活动。对于自己不了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也就能挖掘出人物潜意识的行为.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了解“夜莺”吗?谁来说一说。 教师过渡:体态小巧玲珑,叫声清脆宛转,每当月上高楼,它就会放开歌喉纵情歌唱。今天,就让我们穿过时光隧道,一起走进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走近一只勇敢的夜莺,去聆听他神奇、机智的歌声吧!(板书课题) (一)明确目标 1.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2.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3.加强朗读。 (二)整体感知 《夜莺的歌声》是一篇外国作品,反映前苏联在卫国战争中,各族人民奋起保卫祖国的战斗,着重对小游击队员“夜莺”进行了

第13课风雨学案(含答案)教案

贾平凹《风雨》导学训练 13.风雨 贾平凹 【积累·练字】(把下面一句话,用正楷认真工整地抄写在方格中。) 汉乐府《古歌》云:“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谁不怀忧”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贾平凹先生笔下的风雨场景。 2.学习作者运用侧面衬托来表现风雨的高明手法。 3.能结合课文,运用自己的语言,赏析作者是如何细致观察并真切描写景物的细节及其变化的。 学习重点 学习作者运用侧面衬托来表现风雨的高明手法。 【预习·交流】 1.走近作家作品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1952年出生,陕西丹凤人。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着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废都》获1997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浮躁》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贾平凹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简明自然。 2.题目解读 汉乐府《古歌》云:“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谁不怀忧”贾平凹先生于1982年秋写于宝鸡的这篇《风雨》,正是秋风秋雨瑟瑟而来的精彩写照。 3.字词

1)给加点注音。 偌大()刹那()蜷曲()屋檐()疏忽()锥形() 2)解释词语 偌大:刹那:疏忽: 4.自读课文,把阅读的感想或疑问写在下面。 【自学·合作】 1.作者写“风雨”主要运用了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试说明。 2.有人说结尾写到大雨了,你是怎么看的结尾的场景和情调跟前面相比有什么不同 【研读·赏析】 1.文章描写"风雨",全文却无"风雨"二字,仔细体味,又觉得无处不在描写风雨,无处不在体现风姿雨态。这种高明手法,令人拍案叫绝。文中具体写了哪些景物请从文中分类摘录相关的句子。 2.作者在描写风姿雨态时,运用了很多形象而精炼的词语,请从文中选择两个词语进行品味,说说它们好在哪里。 词语一:_____________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词语二:_____________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年级数学下册第2章第3节不等式的解集导学案无答案新版北师大版

不等式的解集 学习目标: ①能够根据具体情境中的大小关系了解不等式的意义 ②能够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 学习过程 第一环节:复习旧知识 1.什么叫不等式?什么叫方程?什么叫方程的解? 2.用不等式表示: (1)x的3倍大于1; (2)y与5的差大于零; (3)x与3的和小于6; (4)x的小于2. 3.当x取下列数值时,不等式x+3<6是否成立? -4,,,3,0,. 第二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某次数学竞赛中,教师对优秀学生给予奖励,花了30元买了3个笔记本和若干支笔,已知笔记本每本4元,笔每支2元,问最多能买多少支笔? 第三环节:师生互动,课堂探究 (一)提出问题,引发讨论探索交流: 1、若某人要完成一件工作,要求他完成这项任务的时间不得少于4小时,你知道他允许用的时间有多长吗? 2、燃放某种礼花弹时,为了确保安全,人在点燃导火线后要在燃放前转移到10米以外的安全区域,已知导火线的燃烧速度为s,人离开的速度为4 m/s,那么导火线的长度应为多少cm? (二)想一想: (1)x=4、5、6、能使不等式成立吗? (2)你还能找出一些使不等式x>5成立的x的值吗? (三)导入知识,解释疑难: 通过以上问题情境的引入可知:所列出的不等式中都含有未知数,而符合条件的未知数的值很多,只要将其中任一个未知数的值代入原不等式中,均能使不等式成立,把“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有时有无数个,有时有有限个,有时

无解。 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既然不等式的解集在通常情形下有很多个符合条件的解,那么我们能否用一种直观的方法把不等式的解集表示出来呢?请同学们相互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 (四)议一议: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式将不等式X >5的解集和不等式X-5≤-1的解集分别表示在数轴上,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注意:将不等式的解集表示在数轴上时,要注意: 1)指示线的方向,“>”向右,“<”向左. 2)有“=”用实心点,没有“=”用空心圈. 三、应用举例,变式练习 例1 在数轴上表示下列不等式的解集: (1)x≤-5; (2)x≥0; (3)x >-1;(4)1≤X≤4; (5)-2<X≤3; (6)-2≤x<3. 例2 用不等式表示下列数量关系,再用数轴表示出来: (1)x 小于-1; (2)x 不小于-1;(3)a 是正数; (4)b 是非负数. 练习:用简明语言叙述下列不等式表示什么数: ①x>0;②x<0;③x>-1;④x≤-1. 四、师生共同小结 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如何区别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及解不等式这几个概念? 2.找出一元一次方程与不等式在“解”,“求解”等概念上的异同点. 3.记号“≥”、“≤”各表示什么含义? 4.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解集时应注意什么 当堂检测: 1.不等式中,解集不包括25 的是 ( )

13最后一次讲演

《最后一次讲演》文本解读 1.时代背景 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反动政府内外勾结,疯狂策划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妄图使中国永远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这种倒行逆施,自然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反内战、反独裁”的爱国主义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兴起,国民党反动派冒天下之大不韪,一方面撕毁政协会议,派兵向解放区大举进攻;另一方面,在他们暂时统治的区域制造白色恐怖,甚至采取暗杀手段疯狂镇压人民。 1946年7月11日,著名的爱国民主战士李公朴先生在昆明遇害。7月15日,云南大学召开追悼李公朴先生的大会,闻一多先生主持了这次大会,会上由于混入了国民党分子,在李公朴夫人血泪控诉的过程中,他们毫无顾忌,说笑取闹,扰乱会场,使人们忍无可忍,李夫人刚刚离开讲台,闻一多先生就拍案而起,满腔悲愤的发表了这一篇演讲。会后闻一多先生又参加了记者招待会,在他离社返家途中,被特务分子暗杀了。这篇演讲就成了他的“最后一次演讲。” 2.文题诠释 《最后一次演讲》是闻一多在1946年7月的李公朴追悼会上所做的讲演,在讲演中闻一多对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做出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当天下午闻一多就遭到了国民党特务人员的暗杀。 3.主旨 演讲中,闻一多先生在严厉声讨反动派的无耻罪行和卑劣行径的同时,也高度颂扬了李先生为民主与和平而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还号召广大人民群众站起来,一起与反动派作坚决的斗争。其无论是在演讲的思想内容还是在演讲的语言技巧上,都可以说是一次杰出的演讲,是值得探讨的。 4.内容解读 1946年7月15日在李公朴先生是追悼大会上,当李公朴夫人致辞时混入场内的特务毫无顾忌,说笑取闹,扰乱会场。闻一多先生怒不可遏。尽管在来会场之前已经有朋友告诉闻先生,有特务准备杀他,但闻先生拍案而起,满腔悲愤地发表了即席讲演。闻先生在讲演中大义凛然地宣布:我们不怕死!我们随时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丧心病狂的国民党特

最后一次讲演教案教学设计

第13课最后一次讲演 【导学目标】 1.了解演讲的一般要求。 2.理解演讲是心灵的表白。 3.体会口语强烈的感情色彩。通过演讲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和审美能力。 【课时计划】 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步骤一、二,第二课时完成步骤三、四、五。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 让学生围绕“自主学习”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主学习”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主学习”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 的。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闻一多先生是什么人?他的这篇讲演是在什么情况下作的?为什么说是“最后一次讲演”?这是一篇用满腔爱国热忱谱成,用鲜血写就的文字,是一篇感情色彩鲜明的讲演词,属议论文体裁。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挑拨离间.(jiàn) 赋.予(fù) 卑劣.(liè)蛮横 ..(mán hèng) 2.词语解释 挑拨离间:搬弄事非,破坏团结。 赋予:给予。 卑劣:卑鄙恶劣。 蛮横:态度粗暴而不讲理。 光明正大:形容襟怀坦白,行为正派。 3.作者简介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号友三,湖北浠水人。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1919年五四运动中,积极参加学生运动。1922年7月赴美留学。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1923年9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46年7月15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四单元第13课《精卫填海》教案

13 精卫填海 课题精卫填海课型讲读课文授课 时间 2课时 教学目标1.认识“帝、少、曰”等5个生字,会写“帝、曰、溺”等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使学生初步懂得精卫不畏艰难,持之以恒的精神,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意志和愿望。 教学重点1.学习生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够准确地翻译课文,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使学生初步懂得精卫不畏艰难,持之以恒的精神,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意志和愿望。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教具 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设计意图 导入()分 钟 一、图画激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 幅图画,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图上画着什么吧! (课件出示2)(一只小鸟在辽阔的大海上投石子,扔 树枝) 2.谁能来说说图中画了什么呢?(生:一只小鸟嘴里 叼着树枝,准备把它扔到海里) 3.它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精卫填海》 这篇课文,从中找出答案吧!(板书:精卫填海) 4.齐读课题。 师:读过课题之后,你都想知道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创设问 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

生:我想知道精卫是干什么的? 生:精卫精卫要填哪里的海呀? 生:它把大海填平了吗?精卫用什么填海呀? 新课 教学()分钟二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师:同学们提了这么多问题,真好,真聪明!那么 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读一读课文吧!边读边圈画不认识的生字、新词。(生自读课文) 2.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平时我们是怎样学习生字的?(示例:有不会的生字我们可以问问老师或者同学,我有不会的生字就查字典,我们小组的学习组长学习好,有不会的生字我就问他,不会的生字还可以到书后的查字表中查……)同学们有这么多的好方法呀! 3.选择你最喜欢、最熟悉的识字、记字的方法,以组为单位在组长的带领下学习生字。一会汇报,看哪一小组 汇报的生字最多。(生以组为单位自学生字) 4.把你认识的生字朋友介绍给大家吧!生字都汇报完了,老师想请一位小老师到前边领大家读一读这些生字, 谁愿意来试试?(一名小老师到前边领读)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分析记忆字形。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记忆 出示生字“帝、少、曰、溺、返”(课件出示3) “少”是多音字,在文中读“shào”;“曰”比“日”稍扁一些;“返”—“饭”是形近字。 2.书写指导。 出示生字“帝、曰、溺、返、衔” (课件出示4)指导书写:“帝”的中间要宽一些;“曰”要扁 一些;“溺”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衔”各部分要匀称。 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写字,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识字,重视对学生自主识字的引导和交流,可以充分发挥学生识字的主动性,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

七年级下册不等式及其解集导学案范文整理

七年级下册《不等式及其解集》导学案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内容 概念: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解不等式以及能在数轴上表示简单不等式的解集. 内容解析 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相等关系,也存在大量的不等关系.本节课从生活实际出发导入常见行程问题的不等关系,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不等式的重要性和必然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再通过对实例的进一步深入分析与探索,引出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以及解不等式几个概念.前面学过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的概念.通过类比教学、不等式、不等式的解、解不等式几个概念不难理解.但是对于初学者而言,不等式的解集的理解就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材又进行数形结合,用数轴来表示不等式的解集,这样直观形象的表示不等式的解集,对理解不等式的解集有很大的帮助.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正确理解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与解集的意义,把不等式的解集正确地表示在数轴上.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教学目标 .理解不等式的概念 .理解不等式的解与解集的意义,理解它们的区别与联系.了解解不等式的概念 .用数轴来表示简单不等式的解集 目标解析 .达成目标1的标志是:能正确区别不等式、等式以及代数式. .达成目标2的标志是:能理解不等式的解是解集中的某一个元素,而解集是所有解组成的一个集合. .达成目标3的标志是:理解解不等式是求不等式解集的一个过程. 达成目标4的标志是: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是数形结合的又一个重要体现,也是学习不等式的一种重要工具.操作时,要掌握好“两定”:一是定界点,一般在数轴上只标出原点和界点即可,边界点含于解集中用实心圆点,或者用空心圆点;二是定方向,小于向左,大于向右.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本节课实质是一节概念课,对于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以及解不等式可通过类比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类比教学,学生不难理解,但是对不等式的解集的理解就有一定的难

最后一次演讲学案 附答案

《最后一次讲演》 【学习目标】: 1. 明确句式变化、修辞使用等技巧在演讲语言中的重要作用,能够初步掌握演讲语言中表情达意的技巧,并且学以致用。(重点) 2. 以演讲为突破口,以演讲语言为学习重点,通过师生的演讲及对演讲语言的品评活动,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和审美能力。(难点) 【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解题。 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闻一多先生是什么人?他的这篇讲演是在什么情况下作的?为什么说是“最后一次讲演”? 这是一篇用满腔爱国热忱谱成用鲜血写就的文字,是一篇感情色彩鲜明的讲演词,属议论文体裁。 二、演讲词的特点: 讲演词,也叫演讲词、演说词,它常在各种大型的群众集会或较为隆重的场合使用,而且讲话人所讲的都是些较为重大的问题或是讲话人就某个专门问题进行的论述。讲演词具有宣传、鼓动和教育作用,它可以把讲演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及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 三、听读录音,学生试读: 提示:注意讲演的气势与感情,把握文章的强烈感情。 四、感知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感: 1、闻一多演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闻一多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义正辞严地当众揭露、痛斥反动派的罪恶和卑劣,表达了对民主和平的坚定信心。) 2、与敌人卑劣无耻恰成对比的是李先生的光荣,李先生的光荣表现在什么地方? 为民主和平而献身,将会赢得更强大的革命力量。 3、补充闻一多当时演讲的时代背景。 1)李公朴先生为什么会遇害? 李公朴先生是一位著名的爱国民主战士。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当局妄图篡夺胜利果实,实行独裁统治,阴谋发动内战。国民党反动派疯狂地镇压民主运动。1946年2月,重庆发生“校场口事件”,重庆各界人士在校场口集会庆祝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国民党特务捣毁会场,大打出手,打伤郭沫若等60多人,李公朴先生当场被特务打伤。5月初,李先生带伤回到昆明,又与闻一多先生一起发动“呼吁和平宣言”万人签名运动。国民党反动派对李先生又恨又怕。7月11日晚十时许,李公朴先生在回家途中被国民党特务用无声手枪暗杀。 2)补充闻一多演讲背景:闻先生“毅然出席”7月15日举行的追悼李公朴先生的大会。出席这次追悼大会的教授,就闻先生一人。闻先生不避危险,置个人生死于度外,“毅然出席”这次追悼大会,决心像老战友李公朴一样,为争取民主和平,反对独裁和内战而坚决斗争。闻先生面对会场上特务的凶焰,义愤填膺,“拍案而起”,挺身走上讲台,义正辞严地当众揭露、痛斥反动派的罪恶和卑劣,表现出一位爱国民主战士的英雄气概。闻先生在发表这次讲演后三个小时,就被特务用无声手枪暗杀了,他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争取民主和平,为真理正义而战的崇高事业。 4、闻一多先生预言敌人“快完了”,人民一定胜利,有什么根据?请从文章中找答案。 明确:第一,他们这样疯狂地制造恐怖,这是他们自己在慌,在害怕,自己在制造恐怖; 第二,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万个李公朴站起来;第三,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是不被人民毁灭的。 5、闻一多先生对进步青年发出了什么样的号召? 提示:体现在6—10自然段。 五、研讨写作特色: 1、前面,我们侧重领会了本文的思想内容,课后布置同学们朗读课文,大家一定深有体会,请同学们说说这篇讲演词有什么特色? 讨论提示:感情强烈,爱憎分明,富有战斗力和感染力。 这样的特色是怎样形成的呢? 讨论提示: 对进步力量和对反动派讲的话,语气和措词的感情色彩截然不同。 例如:对敌人:无耻。对李先生:光荣 2、在讲演中,作者使用了较多的感叹句、设问句和反问句,有助于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 这篇讲演词运用了40多个感叹号,把讲演者的思想感情一遍又一遍地展示给了听众,造成了使之越来越分明、越来越强烈的效果。设问、反问及反复和排比等修辞格的综合运用也是这篇讲演词的一大特点。这些修辞格的综合运用,使听众的思想与讲演者的思想感情始终处在激荡、交融,再激荡、再交融的过程中,从而不断地涌动和撞击,达到强烈的共鸣。这篇讲演词具有极强的表现力量。 3、在讲演中人称的不断变换,对表达讲演者的思想感情起了有力的配合作用。 对敌人用“你们”,对正义力量用“我们”,爱憎分明,旗帜鲜明地与敌人展开面对面地交锋。4、短句较多,语言口语化。 口语又叫口头语,是大多数人日常交际时口头使用的语言,它的特点是词汇大众化,句式简短,少用关联词语。演讲多用口语。 5、饱含激情的语句。 讲演词的开头和结尾至关重要,因为它能否吸引听众和能否达到讲演目的的关键。该文的开头和结尾,尤其是结尾,使听众振聋发聩、热血沸腾、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高超的讲演技巧。同学们对此应认真体会琢磨,并逐步学会善于选取恰当的语句作为讲演的精妙结尾! 六、在理解主题的基础上练习演讲(先让学生练习,后指名读) 七、介绍作者闻一多:

四年级下语文课文13课《夜莺的歌声》注音

13. yayīnɡde ɡēshēnɡ 13. 夜莺的歌声 zu?zhě:[ ?] xiaěr ɡài ·yasài nínɡ 作者:[ 俄] 谢尔盖·叶赛宁 zhàn d?u ɡānɡɡānɡji?shù,yìxiǎo duìd?ɡu?bīnɡjìn le cūn zhuānɡ。 战斗刚刚结束,一小队德国兵进了村庄。 dàdào liǎnɡpánɡquán shìhēi sade suìwǎ。kōnɡkuànɡde huāyuán lǐ, 大道两旁全是黑色的碎瓦。空旷的花园里, shāo jiāo de shùchuít?u sànɡqìde wān zhe yāo。 烧焦的树垂头丧气地弯着腰。 yayīnɡde ɡēshēnɡdǎp?le xiàrìde ch?n jì。zhaɡēshēnɡ 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这歌声 tínɡle yíhuì?r,jiēzhe y?u y?nɡyìɡǔxīn de jìn t?u chànɡqǐlái。 停了一会儿,接着又用一股新的劲头唱起来。 shìbīnɡmen h?jūn ɡuān zhùyìtīnɡzhe,kāi shǐzhùshìzhōu w?i 士兵们和军官注意听着,开始注视周围 de ɡuàn mùc?nɡh?ɡuàzài dào pánɡde bái huàshùzhī。tāmen fāxiàn 的灌木丛和挂在道旁的白桦树枝。他们发现 jiùzài hěn jìn hěn jìn de dìfɑnɡ,yǒu ɡahái zi zu?zài h?àn biān 就在很近很近的地方,有个孩子坐在河岸边 shànɡ,dālɑzháo liǎnɡtiáo tuǐ。tāɡuānɡzhe t?u,chuān yíjiàn yán sa 上,耷拉着两条腿。他光着头,穿一件颜色 ɡēn shùyachàbùduōde lǜshànɡyī,shǒu lǐnázhe yíkuài mùtou, 跟树叶差不多的绿上衣,手里拿着一块木头, bùzhīzài xuēsh?n me。 不知在削什么。 “wai。nǐlái !”jūn ɡuān jiào nàɡahái zi。 “喂。你来!”军官叫那个孩子。 hái zi ɡán jǐn bǎxiǎo dāo fànɡdào yīdài lǐ,dǒu le dǒu 孩子赶紧把小刀放到衣袋里,抖了抖 yīfu shànɡde mùxia,zǒu dào jūn ɡuān ɡēn qián。 衣服上的木屑,走到军官跟前。 “náo (n áo ),rànɡwǒkàn kɑn !”jūn ɡuān shuō。 “呶(n áo ),让我看看!”军官说。 hái zi c?nɡzuǐlǐtāo chūyíɡaxiǎo wán yì?r,dìɡěi tā, 孩子从嘴里掏出一个小玩意儿,递给他, y?nɡkuài huo de lán yǎn jinɡwànɡzhe tā。 用快活的蓝眼睛望着他。 nàshìɡabái huàshùpízu?de kǒu shào。 那是个白桦树皮做的口哨。 “tǐnɡqiǎo !xiǎo hái zi,nǐzu?de tǐnɡqiǎo wā。” “挺巧!小孩子,你做得挺巧哇。” jūn ɡuān diǎn le diǎn t?u。zhuǎn yǎn jiān,tānàyīn ch?n de liǎn shànɡ 军官点了点头。转眼间,他那阴沉的脸上

教案(176)13、风雨

13、风雨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贾平凹先生笔下的风雨场景。 2、 学习作者运用侧面衬托来表现风雨的高明手法。 3、 结合课文,运用自己的语言,赏析作者是如何细致观察并真切描写景物的细节及其变化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课时:3课时 一、新课导入 望湖楼醉书(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自然景象呢?(暴风雨)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黑云翻墨、白雨跳乱、卷 地风来、水如天) 同学们,你们经历过这样的风雨吗?(欣赏图片)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贾平凹又是怎样描写风雨的呢? 二、作者介绍 贾平凹(1952-),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当代作家。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 学大家和文学奇才, 被誉为“鬼才” 。他以小说出名,散文也独具要格。其散文常常绽放出哲理的光 芒,平淡朴实的语言里, 蕴含着深厚的生活道理。 虽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物、人、事等,但言近旨远, 有着浓厚的自成一家的美文品格。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浮躁》 大奖。 三、整体感知 1、 标出自然段序,听读课文,发挥想象。 2、 学习生字词。 3、 全班齐读课文,配乐。 文章写风雨,多用短句,朗读时要绘声绘色,独处疾风骤雨到来时的震撼感受。大多段落要读急 促些,如“猛地又 扑向另一边去,再也扯不断,忽大忽小,忽聚忽散。 ”有些语段不很急速,可以读 得舒缓些,如结尾一句“孩子们却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 。同时, 段内描写不同景物的转换处, 四、感知内容 1、 文章描写风雨,全文却无 来。 第1段:树林子;第2段: 5 段:鸟巢、鸟儿;第 6段:废 纸、猫、瓦;第 头、孩子。 2、 在暴风骤雨的环境中,这些景物有怎样的反应?试概括作答。 第1段:树林子像面团,形态扭曲。 第2段:柳条乱得像麻团,杨叶千万次变着模样,芦苇倒伏破裂出声。 第3段:羊站不住直至跌倒,女孩牵羊无法回屋。 第4段:葡萄蔓脱落,苍蝇集中挨着。 第5段:鸟巢掉下,鸟从空中掉落在地上。 第6段:废纸随风乱飞,猫轻易跃上房檐,瓦片斜着飘落。 第7段:池塘浮萍凸起来,池水起落,鱼上了岸。 、《废都》、《秦腔》等,曾多次获得文学 应稍停顿,不能急促。 风雨”二字。作者是通过描写哪些事物来表现风雨的呢?在文中勾画出 垂柳、杨叶、芦苇;第 3段:断绳羊、女孩;第 4段:葡萄蔓、苍蝇;第 7段:浮萍、池水、鱼儿;第 8段:木架、油灯、老

不等式及其解集导学案

9.1.1不等式及其解集 设计人: 宝福艳第周第课时总第( )节时间:月日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能说出不等式的定义. 2.会找不等式解集并会在数轴上表示解集。 一、自学指导 认真阅读课本114页---115页内容,记忆并完成下列问题: 1用“__________”或“_________”号表示大小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用“______________”号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也是不等式。 2、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 3、一般地,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_________的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4、求不等式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二、预习检测 1、用不等式表示下列语句: ①、用不等式表示: a与5的和小于7;。 ②、a是正数;。 ③、a的4倍大于8; ④、a是负数;。 ⑤、a与2的差大于-1; ⑥、a的一半小于3 2、下列式子中哪些是不等式? (1)a+b=b+a () (2)-3>-5 ( )

(3)x ≠l ( ) (4)x 十3>6 ( ) (5) 2m< n ( ) (6)2x-3 ( ) ⑺ 4x-2y ≤0 ( ) ⑻ 7n-5≥2 ( ) ⑼ 3x 2+2>0 ( ) 3.不等式260x ->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正确的是( ) 三、合作探究 1、判断下列数中哪些是不等式x+3﹥6的解? -4, -2.5, 0, 1, 2.5, 3, 3.2, 4.8, 8, 12 1)你认为x+3﹥6 有多少个解? 2)、当x 符合什么条件时x+3﹥6总成立 3)、所以不等式x+3﹥6的解集是 2、不等式解集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 四.课堂达标 基础练习 一、选择题 1、m 与5的和的一半是正数,用不等式表示( ) A . B . C . D .

13最后一次讲演 省优获奖教案

13最后一次讲演 1.了解演讲词的语言特点,理解感叹句、设问句、反问句、褒贬词的使用对表达讲演者思想感情的作用。 2.在演讲语言的学习中训练学生迅速、准确地组织语言的能力和运用句式的变化及修辞等技巧表情达意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学习闻一多先生热爱祖国、献身革命的英雄气概和斗争精神。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相信许多同学都听过这首感人泪下的《七子之歌》吧?这是著名爱国学者闻一多先生为我们当时受尽苦难的祖国所作的悲愤之声。面对列强,他高声疾呼,只为唤醒国人。而面对反动派,他也同样无所畏惧、大义凛然,用满腔热忱、用鲜血和生命继续谱写着自己的爱国战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共同学习他的铮铮不屈的爱国精神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合作探究,分层理解内容 1.闻一多先生演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闻一多先生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义正词严地当众揭露、痛斥反动派的罪恶和卑劣,表达了对民主和平的坚定信心。 2.整篇讲演可分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内容请用一两句话加以概括。 明确: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痛斥国民党反动派不仅暗杀而且诬陷的卑劣行径,歌颂李先生为争取民主而献身的无上光荣。 第二部分(第4—5段)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虚弱本质,指明反人民的势力必然灭亡,人民的力量必然胜利的历史规律,鼓舞群众的斗志。 第三部分(第6—13段)鼓舞群众发扬光荣传统,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斗争,表达自己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坚强意志和决心。 3.每个部分运用了哪些褒贬分明的词语?运用哪些句式和修辞手法来表达强烈的爱憎感情?讲演者感情的浪涛又是怎样向前推进的? 明确:这篇讲演单刀直入,一开口就点出要说的中心事件——李公朴先生惨遭暗杀的事件。词的分量用得极重:“最卑劣最无耻”“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一个反问,激起听众共鸣。接着大声呵斥,挥戈直指国民党反动派。“光明正大”与“偷偷摸摸”一褒一贬形成鲜明对照,揭露反动派是道道地地的黑暗动物。闻先生情绪激动,不可抑制,因此讲演的第2段突然改换人称,厉声怒喝:“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运用感叹句和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对特务的憎恨。“……又……还……”的句子,揭露了贼喊捉贼,嫁祸于人的无耻行径。“无耻”“光荣”,贬得痛快,褒得正确,长人民志气,灭敌人威风。 两个“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讴歌反对内战、争取民主的两代爱国者,讴歌昆明的无限光荣。 第二部分讲演者从揭露敌人的卑劣行径进入到剖析他们色厉内荏的心理状态。“怎么想法”“什么状态”“怎样长的”,不仅揭露深刻,而且启发听众展开想象,认识这班丑类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