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最后一次讲演 省优获奖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最后一次讲演》精品教案及反思共3篇

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最后一次讲演》精品教案及反思共3篇

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最后一次讲演》精品教案及反思共3篇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最后一次讲演》精品教案及反思1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最后一次讲演》精品教案及反思引言《最后一次讲演》是一篇色彩鲜明的优秀散文,是散文中的佳品。

它通过对最后一次讲演的记叙,表达了奇伦皮特高中毕业生对世界的热爱、对自由的追求,以及对生命最后的确定性的深刻感受。

教学这篇文章,可以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本文旨在探究如何教学本篇文章以及教学中的反思。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理解散文的方法。

(2)理解散文的主旨,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3)熟悉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4)培养学生用文化眼光理解文章,认识世界上的不同文化。

2.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对文本的分析与理解能力。

(2)能够以正确的方式表达对文章的理解。

(3)能够理解人类对自由的追求。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自由、寻求和平和幸福的情感。

(2)鼓励学生积极向上,勇于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散文的方法,掌握散文的特点和结构。

(2)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中的某些语言表达和文化信息。

(2)运用关键词回答问题。

三、教学方法1.讲授(1)利用PPT进行教学,对散文的特点、结构和主要内容进行详细的解说。

(2)引导学生思考,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探讨文章中的重点内容,如“自由”这个核心词汇。

2.互动式教学(1)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一个问题,并在班级中分享和交流。

(2)让学生读散文,并分析文章中的词汇,难点和复杂的句式。

(3)数学家板书,出示文本。

逐步指导学生回答自己的问题。

四、教学过程1.导入关闭手机、电子产品,让学生走出教室。

在走廊上粘贴一些与自由有关的海报,如“自由平等”像南非,美国各州七头蛇标志,亚利桑那州孤儿院场景的美国电影《阿甘正传》等。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13《最后一次讲演》优质课教案【精编】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13《最后一次讲演》优质课教案【精编】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13《最后一次讲演》优质课教案【精编】一. 教材分析《最后一次讲演》是新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病榻上最后一次讲演的故事。

通过陶行知先生对教育的深刻见解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展现了他的教育情怀和高尚品质。

课文内容丰富,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够激发学生对教育的思考和对陶行知先生的敬仰之情。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关于陶行知先生的故事和名言,对陶行知先生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课文中的一些教育理念和观点可能还不太理解,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深入的解读和思考。

此外,学生对于课文中的文言文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也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和主要内容。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和修辞手法,理解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和观点。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教育理念,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进行思考和交流。

4.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和修辞手法,理解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和观点。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文言文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教育理念进行思考和交流。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解读,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和修辞手法,理解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和观点。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教育理念进行思考和交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朗读法:通过学生的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文学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原文和相关背景资料的准备。

2.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介绍陶行知先生的背景和事迹,引起学生对陶行知先生的敬仰之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课文原文,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朗读课文。

第13课《最后一次讲演》教案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3课《最后一次讲演》教案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分析人物形象:学生能深入剖析闻一多先生的爱国形象,体会其人格魅力。
举例:通过分析课文中闻一多先生的语言、行为,理解其为国家、民族付出的决心和勇气。
(3)掌握修辞手法:学生能识别并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举例:学习课文中使用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教学难点
(1)时代背景的理解:学生对于课文所涉及的时代背景相对陌生,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最后一次讲演》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学生们对于闻一多先生的爱国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对课文中的一些难点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以下是我对这次教学的一些反思:
首先,关于导入新课的部分,通过提出与学生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成功引起了他们的兴趣。但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历史背景的了解仍显不足,导致对闻一多先生讲演的理解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在导入环节加强对历史背景的介绍,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文。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最后一次讲演》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勇敢站出来表达自己观点的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闻一多先生是如何在关键时刻勇敢发声的。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举例:讲解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了解闻一多先生讲演的意义。
(2)文本深层次解读:学生可能难以把握课文的深层含义,需要教师引导挖掘。
举例:分析闻一多先生讲演中所表达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情怀,以及其对当代学生的启示。
(3)情感态度的引导: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认识到闻一多先生的爱国精神,是教学的难点。

《13 最后一次讲演》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

《13 最后一次讲演》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

《最后一次讲演》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演讲词的语言特点,理解感叹句,设问句,反问句,褒贬词的使用对表达演讲者思想感情的作用。

2.体会闻一多先生强烈的爱憎感情,追求真理不怕牺牲的精神,提高思想境界。

教学重点:
了解演讲词的语言特点,理解感叹句,设问句,反问句,褒贬词的使用对表达演讲者思想感情的作用。

教学难点:
体会闻一多先生强烈的爱憎感情,追求真理不怕牺牲的精神,提高思想境界。

教学方法:
以读促感悟,通过多种形式朗读,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过程:
(上课)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3课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

(板书:最后一次讲演闻一多)
看到这个题目你会产生哪些疑问?
闻一多先生是什么人?他的这篇讲演是在什么情况下作的?为什么取名“最后一次讲演”?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上面的注释①,准备回答上面的问题。

生:[把书上的注释①念了一遍]
师:你主动举手回答问题,这很好,但不要照着注释念。

我们要求看了以后,迅速记住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背景介绍:抗战胜利以后,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阴谋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遭到全国人民反对。

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一个“反内战、反独裁”的。

第13课最后一次讲演(教案)

第13课最后一次讲演(教案)
-突破方法:提供写作框架,引导学生进行口头复述和写作练习,逐步提高表达水平。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最后一次讲演》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是否曾经听过或参与过一次重要的演讲?”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演讲的艺术和魅力。
第13课最后一次讲演(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13课最后一次讲演
本节课选自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了解课文的背景知识,如讲演者的身份、讲演的场合等。
2.学习生字词,掌握重点词汇的含义和用法。
3.通读全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讲演者的情感。
4.分析课文的结构,学习讲演的技巧和方法。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演讲的基本概念。演讲是一种公开表达自己观点和情感的活动。它是传递信息、影响听众的重要手段。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演讲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表达观点、感染他人。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演讲的结构和技巧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如何把握演讲的节奏和情感。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演讲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演讲技巧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无论是表达个人观点还是在公共场合进行演讲。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最后一次讲演》这篇课文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通过导入新课环节的问题,我成功地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在理论介绍和新课讲授部分,我尽量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解释演讲的概念和技巧,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们更直观地感受到演讲的魅力。

13《最后一次讲演》一等奖创新教案

13《最后一次讲演》一等奖创新教案

13《最后一次讲演》一等奖创新教案《最后一次讲演》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本文的时代背景2.体会本文重点句子的含义3.掌握文章的主旨4.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体会其革命豪情.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每当清明节,我们在悼念逝去亲人的同时,是否会想起那些为了新中国成立而牺牲的先烈们?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回到那个多灾多难的车代,缅怀为争取民主和平的李公朴闻一多先生.播放《闻一步在李公朴追悼会上的演讲片段》营造情境,导入新课.二、课前知识准备1.字词检测卑劣(liè)无耻(chǐ)诬蔑(wūmiè)屠杀(tú)捶击(chuí)恐怖(bù)毁灭(huǐ)卑鄙(bǐ)蛮横(hèng)赋予(fùyǔ)挑(tiǎo)拨离间势力(shìlì)2.了解文体演讲词指在重要场合或者群众集会上发表讲话的文稿,表达情感,发表意见和主张,提出号召和倡议。

特点:①针对性②鲜明性③条理性3.作者简介: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代表作有诗集《红烛》《死水》,学术著作《神话与诗》《唐诗杂论》等。

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特续暗杀。

同至7月17日毛泽东、朱德同志称赞他:为民主而奋斗,不屈不挠,不敬可佩。

4.写作背景:见课文注释①三、整体感知:1.闻一多演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闻一多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义正辞严当众揭露、痛版反动派的罪恶和卑劣,表达对民主和平的坚定信心。

2.学完了背景,你认为闻一多在演讲时的心情是怎样?悲愤四.结构分析请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说说每一部分的内容一、(1-3)高度赞扬李公朴和昆明人民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斗争的精神,痛斥国民党反动派暗杀李公朴的罪行,揭露丁其虚伪的本质。

二、(4-5).剖析国民党反动派的虚伪本质,指出人民必胜光明就在眼前。

三、(6-12)号召昆明人民发扬优良传统,坚持斗争,并表达自己为正义而献身的决心。

《最后一次讲演》优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最后一次讲演》优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最后一次讲演》优课一等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短篇小说的基本结构特点。

2. 学生能够掌握短篇小说的主旨思想以及作者想要传达的意义。

3. 学生能够提炼出在短篇小说中所体现的社会与人生的真谛。

教学重点:
短篇小说的结构特点
短篇小说的主旨思想的理解
教学方法:
1. 讲解法
2. 讨论法
3. 观看视频法
学习过程:
第一步:导入
1. 引入问题:短篇小说中故事情节往往集中在一个高潮结局上,这和长篇小说有什么不同?
2. 播放视频片段,引导学生快速了解短篇小说的基本特点。

第二步:学习
- 故事背景
- 主要角色
- 事件发展
- 高潮结局
- 主旨思想
2. 阅读短篇小说《最后一次讲演》
3. 进行小组讨论,探究短篇小说的主旨思想
4. 学生根据短篇小说的主旨思想,写出一篇心得感悟,分享给全班同学。

第三步:评价
1. 老师评价学生的写作水平,包括批改语法、修辞手法等方面。

2. 全班进行互评,提出改进建议
3. 学生根据老师和同学的建议,修改自己的文章。

第四步:总结
1. 老师总结短篇小说的结构特点及其主旨思想
2. 学生进行自我思考:短篇小说的意义是什么?
3.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短篇小说写作。

教学后记: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学生不仅理解了短篇小说的基本结构特点,更加了解了短篇小说所传达的主题、主旨意义。

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写作中能够更好地体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培养了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13 最后一次讲演》优质课教学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13 最后一次讲演》优质课教学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13 最后一次讲演》优质课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最后一次讲演》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闻一多先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民族解放事业,英勇斗争,最终牺牲的感人事迹。

本文通过讲述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展现了他的爱国情怀和英勇精神,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情况。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阅读理解和写作技巧,对于叙事作文和议论文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人物事迹可能了解不多,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的历史背景和意义,掌握相关的语文知识点。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培养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通过讨论和演讲,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闻一多先生的爱国精神和英勇牺牲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难点:学生能够理解闻一多先生的爱国精神和英勇牺牲精神,以及如何将其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

2.讨论法: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演讲法:教师学生进行演讲,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包括课文内容、历史背景、人物事迹等。

2.教师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讲解和引导。

3.教师准备演讲题目和评分标准,以便在演讲环节进行评价和反馈。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课文内容和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本课的主题和意义。

2.呈现(10分钟)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13最后一次讲演》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13最后一次讲演》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13最后一次讲演》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最后一次讲演》是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演讲稿。

这篇课文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充满激情,表达了陶行知先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执着,对学生的关爱和期望。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感受他的精神风貌,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但他们对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和生平事迹可能了解不多,因此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和补充。

同时,学生可能对演讲稿这种文体的特点和结构不够熟悉,需要通过讲解和示例来帮助他们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陶行知先生的生平事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演讲稿的特点和结构。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陶行知先生的精神风貌,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培养热爱教育事业的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感受他的精神风貌。

2.辅助难点:演讲稿的特点和结构,课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陶行知先生的生平事迹,阐述他的教育理念。

2.读书指导法: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演讲稿的特点和结构。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4.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具体事例,引导学生从中得出结论。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陶行知先生的生平事迹,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和案例。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陶行知先生的生平事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陶行知先生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他的教育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内容和情感,理解演讲稿的特点和结构。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得出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

【核心素养】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13《最后一次讲演》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核心素养】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13《最后一次讲演》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核心素养】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13《最后一次讲演》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第四单元单元导学1.语言运用:通过解析演讲词中的特殊言语形式,掌握演讲词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的语言技巧。

2.思维发展:通过圈点勾画,理清作者的演讲思路和结构,画出思维导图,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

3.审美鉴赏:通过朗读和鉴赏词句,感知演讲词的风格特点;通过完成“演讲基本信息表",建立演讲词中的对象意识。

4.文化传承:感受并学习不同时代、不同身份的演讲者所传达出的正能量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1.通过圈点勾画,理清作者的演讲思路和结构,画出思维导图,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

2.在学习演讲词撰写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感受不同时代、不同身份的演讲者所传达出的正能量,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和平、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精神。

圈点勾画法、朗读感悟法、合作探究法。

《最后一次讲演》是典型的即兴演讲,有着极强的现实性,整篇演讲词激情澎湃,学生通过这篇演讲词来学习如何提高演讲的感染力。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丁肇中先生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发表的一次议论性的演讲,作者围绕着“格物致知”含义的嬗变和当代价值,结合传统的中国教育状况分析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并联系现状和自己的学习经验,提出我们应该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并阐明格物致知精神在今天的重要性,提出对中国这一代人的希望,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体现了一个科学家追求真理的客观理性、严谨求实的精神。

《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的显著特点是针对性强,坦诚率真,用语亲切自然,幽默风趣,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

《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语言庄重典雅,学生通过这篇课文可以学习如何站在高位置、大格局去思考问题,学习演讲语言的典雅性,培育思想的深刻性。

《最后一次讲演》2课时《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课时《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1课时《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1课时任务一学习演讲词13 最后一次讲演1.语言运用:在朗读过程中,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演讲者的观点。

13最后一次讲演 省优获奖教案

13最后一次讲演 省优获奖教案

13最后一次讲演省优获奖教案13 最后一次讲演在研究XXX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之前,我们需要了解演讲词的语言特点,包括感叹句、设问句、反问句、褒贬词的使用等,这些语言技巧可以帮助表达讲演者的思想和感情。

同时,在研究演讲语言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训练快速、准确地组织语言,运用不同的句式和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第1课时导入新课:我们先回忆一下著名爱国学者XXX先生为祖国所作的《七子之歌》,这首感人的歌曲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深情厚爱。

在面对列强和反动派的时候,他高声疾呼,用自己的热情和生命谱写了一曲爱国战歌。

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是XXX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一起感受他铮铮不屈的爱国精神。

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分层理解内容在XXX先生的演讲中,他义正词严地揭露和痛斥了XXX反动派的罪恶和卑劣行径,表达了对民主和平的坚定信心。

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痛斥XXX反动派的卑劣行径,歌颂XXX为争取民主而献身的无上光荣;第二部分揭露XXX反动派的虚弱本质,指明反人民的势力必然灭亡,人民的力量必然胜利的历史规律,鼓舞群众的斗志;第三部分鼓舞群众发扬光荣传统,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斗争,表达自己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坚强意志和决心。

目标导学二:理解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在演讲中,XXX先生运用了褒贬分明的词语,例如卑劣、无耻、虚弱、灭亡等,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态度。

他还使用了感叹句、设问句、反问句等句式,以及修辞手法如排比、对偶等,来强调自己的观点和感情。

在演讲中,讲演者的感情浪涛汹涌,但他始终坚定不移地向前推进,表达了自己的爱国精神和斗争精神。

明确:XXX先生的讲演主要表达了对敌人的斥责和对革命先烈的敬仰,同时呼吁青年人继承先烈的遗志,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力量。

目标导学三:思考课文意义,提高文学素养1.XXX先生的讲演是怎样的一篇文章?明确:XXX先生的讲演是一篇战斗性很强的演讲,通过嘲笑和斥责敌人,表达了对革命先烈的敬仰和对新中国的美好未来的信心。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13 最后一次讲演-公开课比赛一等奖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13 最后一次讲演-公开课比赛一等奖

最后一次讲演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结合导学方案相关内容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相关介绍。

2、小组合作朗读文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模拟演讲再次体会文章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通过同学的模拟演讲掌握演讲词的特点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通过模拟演讲与小组合作的形式来体会文章蕴含的强烈的爱憎情感。

2、通过模拟演讲现场让学生感受演讲词的特点教学难点:如何借助背景更好的模拟演讲,真切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1、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引导启发法,让学生充分的模拟现场来感受作者的情感,这个方法比一般枯燥的讲解更能准确感受文章内容。

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演讲的能力,对文体--演讲词有更好的把握/2、本节课小组讨论也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集中集体智慧才让同学有更完美的表现。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课堂播放《七子之歌》把学生带入情境当中,“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相信许多同学都听过这首感人泪下的七子之歌吧这是著名的爱国学者闻一多先生为我们当时受尽苦难的祖国所作的悲愤之声。

面对列强,他高声疾呼,只为唤醒国人。

而面对反动派,他也同样无所畏惧、大义凛然,用满腔热忱、用鲜血和生命继续谱写着自己的爱国战歌。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共同学习他的铮铮不屈的爱国精神吧。

(这种方法不仅能让学生对闻一多先生有进一步的了解,也可以为本课奠定了激昂的爱国基调,更有利于引出课题)二、自主预习1、自读文章,熟悉文章内容2、结合导学方案的相关知识了解写作背景①背景介绍: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反动政府内外勾结,疯狂策划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这种倒行逆施,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一个“反内战、反独裁”的爱国民主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兴起。

国民党反动派冒天下之大不韪,一方面撕毁政协会议,派兵向解放区大举进攻,另一方面,在他们暂时统治的区域里制造白色恐怖,甚至采取暗杀手段疯狂镇压人民。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13 最后一次讲演【省一等奖】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13 最后一次讲演【省一等奖】

乌审旗第一中学(八下)语文教·学案班级: 姓名:组长审核签字:教·学课题 13最后一次讲演 主备人 尚羽春 课型 新授 课时安排 2 总课时数- 上课日期教·学目标1在了解作者和演讲背景的基础上进行模拟演讲。

2体味口语的特点和本文感情色彩强烈的语言。

3学习闻一多先生热爱祖国、献身革命的英雄气概和斗争精神。

教·学 重难点 1在了解作者和演讲背景的基础上进行模拟演讲。

2体味口语的特点和本文感情色彩强烈的语言。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 过 程教·学札记 第一课时一、积累常识,了解背景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湖北省浠水县人。

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

1923年9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

抗战胜利以后,蒋介石调动 200 万军队准备进攻解放区,并加紧对国统区的法西斯统治,内战的阴云笼罩大地。

1945 年 11 月 25 日晚,西南联大、云南大学等校师生在国民党军警的枪声中召开大会,反对内战,呼吁和平。

闻一多参加了大会。

11 月 26 日,昆明 31 所大中学校宣布罢课抗议反动派暴行,提出一系列民主要求。

12 月 1 日,数百名特务和军人袭击四所大中学校捣毁教具,劫掠财物,用铁棍、刺刀和手榴弹残害爱国师生,制造了“一二·一”惨案。

闻一多为烈士的灵堂送去挽联并在会上发言。

1946 年 1 月 10 日,国共双方签定了《停战协定》。

2 月 10 日,重庆各界举行庆祝大会,国民党特务前来捣乱,郭沫若、李公朴等 60 多人被打伤。

3 月 17 日,闻一多参加为“四烈士”举行的出殡公葬活动,参加游行、路祭,并在入殓典礼上致词。

4 月 17 日,闻一多任社长的《民主周刊》发表时事评论,严正批判蒋介石。

其后不久,国民党“悬赏 250 万元购买闻一多的头颅”。

13最后一次讲演 省优获奖教案

13最后一次讲演 省优获奖教案

13最后一次讲演1.了解演讲词的语言特点,理解感叹句、设问句、反问句、褒贬词的使用对表达讲演者思想感情的作用。

2.在演讲语言的学习中训练学生迅速、准确地组织语言的能力和运用句式的变化及修辞等技巧表情达意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学习闻一多先生热爱祖国、献身革命的英雄气概和斗争精神。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相信许多同学都听过这首感人泪下的《七子之歌》吧?这是著名爱国学者闻一多先生为我们当时受尽苦难的祖国所作的悲愤之声。

面对列强,他高声疾呼,只为唤醒国人。

而面对反动派,他也同样无所畏惧、大义凛然,用满腔热忱、用鲜血和生命继续谱写着自己的爱国战歌。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共同学习他的铮铮不屈的爱国精神吧。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合作探究,分层理解内容1.闻一多先生演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确:闻一多先生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义正词严地当众揭露、痛斥反动派的罪恶和卑劣,表达了对民主和平的坚定信心。

2.整篇讲演可分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内容请用一两句话加以概括。

明确: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痛斥国民党反动派不仅暗杀而且诬陷的卑劣行径,歌颂李先生为争取民主而献身的无上光荣。

第二部分(第4—5段)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虚弱本质,指明反人民的势力必然灭亡,人民的力量必然胜利的历史规律,鼓舞群众的斗志。

第三部分(第6—13段)鼓舞群众发扬光荣传统,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斗争,表达自己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坚强意志和决心。

3.每个部分运用了哪些褒贬分明的词语?运用哪些句式和修辞手法来表达强烈的爱憎感情?讲演者感情的浪涛又是怎样向前推进的?明确:这篇讲演单刀直入,一开口就点出要说的中心事件——李公朴先生惨遭暗杀的事件。

词的分量用得极重:“最卑劣最无耻”“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一个反问,激起听众共鸣。

接着大声呵斥,挥戈直指国民党反动派。

《最后一次讲演》优课教案一等奖

《最后一次讲演》优课教案一等奖

教师姓名单位名称填写时间学科语文年级/册八年级下册教材版本部编教材课题名称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3课《最后一次讲演》难点名称 1.理解演讲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即兴演讲的特点。

难点分析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即兴演讲中有一些口语化语言,深入到字里行间品析演讲者是怎样表达情感的,形成感染力和号召力,不仅要联系以往的修辞手法还要拓展思维从句式特点,人称变化上挖掘,不仅学习闻一多先生爱国精神和勇于斗争精神,也要培养学生爱国精神,继承传统,勇于斗争,具有一定的难度。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演讲发生的时代距离学生较远,不宜于学生快速进入文本和深刻地理解作者情感;学生演讲知识储备较少;本文朗读需要慷慨激昂,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难点教学方法1.通过批注法,初步形成自己对语言的品析;2.通过讨论及删改调换语句,揣摩即兴演讲的特点;3.通过诵读,理解演讲者爱国情感和斗争精神。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导入在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什么是演讲(讲演),识记生字词,疏通本文的行文思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最后一次讲演》,我们的学习方向是:1.理解演讲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即兴演讲的特点。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一(感)这篇演讲词中都饱含演讲者哪些还是情感?明确:1.对国民党反动派无耻行径的愤恨,斥责;2.对李公朴牺牲的悲痛;3.对献出宝贵生命人们及行为的高度赞扬;4.对和平民主、光明的不懈追求和坚定信心。

二(品)揣摩演讲者是怎样表达感情的?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的?提示可从句式、修辞、词性、人称等多角度分析。

示例: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

批注:句式简短,易于抒发,简单明了的表达了对和平民主的坚定信心,具有号召力。

希望:1.先独立思考做批注,然后组内交流讨论。

2.小组选一名同学汇报,3.其他小组汇报时,及时做好笔记。

汇报:1.(原句)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厉声,热烈的鼓掌)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啊!(生读)(改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说什么“桃色事件”,诬蔑人,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无耻啊!无耻啊!(师读)明确:杀人-污蔑人-污蔑共产党(逻辑顺序)句式由短到长,增强气势,情感表达更浓烈,内容意味更丰富2.你们看着我们人少,没有力量?告诉你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看今天来的这些人都是我们的人,都是我们的力量!此外还有广大的市民!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永远存在。

第13课《最后一次讲演》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3课《最后一次讲演》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3课《最后一次讲演》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13 最后一次演讲一、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二、教学目标1.掌握本文出现的重点词语,揣摩意味深长语句的含义。

2.整体把握课文,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3.品味文中的关键词句的内涵和表达作用,体会演讲语言爱憎分明的特点。

4.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体会其革命豪情。

三、课前导入相信许多同学都听过这首感人泪下的《七子之歌》吧?这是著名爱国学者闻一多先生为我们当时受尽苦难的祖国所作的悲愤之声。

面对列强,他高声疾呼,只为唤醒国人。

而面对反动派,他也同样无所畏惧、大义凛然,用满腔热忱、用鲜血和生命继续谱写着自己的爱国战歌。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回到革命时代,缅怀为争取民主和平献出宝贵生命的李公朴、闻一多先生,用心去感受一位优秀的诗人、卓越的学者、大勇的民主战士,为了追求真理、反对独裁而表现出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革命气概。

1.作者。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原名闻家骅,又名多、亦多、一多,字友三、友山。

湖北浠水县人。

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新月派代表诗人,代表作有《红烛》、《死水》、《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等。

作品主要收录在《闻一多全集》中。

2.背景。

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反动政府内外勾结,疯狂策划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妄图使中国永远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地位。

这种倒行逆施,自然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反内战、反独裁”的爱国主义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兴起,国民党反动派冒天下之大不韪,一方面撕毁政协会议,派兵向解放区大举进攻;另一方面,在他们暂时统治的区域制造白色恐怖,甚至采取暗杀手段疯狂镇压人民。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13 最后一次讲演(省一等奖)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13 最后一次讲演(省一等奖)

13.最后一次讲演【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学习演讲方面的知识,并学会写演讲稿;学习闻一多先生爱憎分明、与敌人斗争到底、为革命献身的崇高品格。

2过程与方法:用朗读法,体会语言的特点和人称的变换对表达讲演者思想感情的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闻一多先生对国家、民族的热爱之情,体会作者为革命捐躯的伟大精神。

【重难点】1.体会语言的特点和人称的变换对表达讲演者思想感情的作用。

2.学习闻一多先生对国家、民族的热爱之情,体会作者为革命捐躯的伟大精神。

3.学会写演讲稿【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导入一:“你可知Macau,不是我的真名?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这首感人泪下的七子之歌大家都耳熟能详吧?这是著名的爱国学者闻一多先生为我们当时受尽苦难的祖国所作的悲愤之声。

面对列强,他高声疾呼,只为唤醒国人。

而面对反动派,他拍案而起,用满腔热忱、鲜血和生命谱写爱国战歌。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学习他铮铮不屈的爱国精神。

导入二:七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了臧克家的《说和做》,其中提到作为学者,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也不说”。

作为革命家,他“说了就做”,既说又做。

作为革命家的说和做——有起草政治传单,参加示威游行,发表演说。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学习他的即兴演说。

二、预习检测1.演讲词也叫演讲词、演说词,它常在各种大型的群众集会或较为隆重的场合使用,而且讲话人所讲的都是些较为重大的问题或是讲话人就某个专门问题进行的论述。

讲演词具有宣传、教育和鼓动作用,它可以把讲演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及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

2.作家作品和背景。

3.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湖北黄冈浠水县人。

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

1923年9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1928年出版第二本新诗集《死水》。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13 最后一次讲演-一等奖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13 最后一次讲演-一等奖
八、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前三个自然段,也就是课文第一部分。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说杀害李公朴先生是“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作者在痛斥敌人和赞颂烈士的时候,用了哪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来表达他那憎爱分明的感情
2“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这个问句是设问,还是反问呢
反问句和设问句的共同点是什么 不同点是什么
2通读全文,理解文章的内容,感知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教具
多媒体
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一、视频导入新课
二、简介讲演及讲演词特点
三、走进作者
四、背景介绍
五、初读课文,把握字词,了解内容
1字词检查
赋予卑鄙挑拨离间
屠杀恐怖召开
卑污诬蔑
2.闻一多演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六、再读课文,疏通脉络
(提示:这篇讲演稿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具体是如何划分的每一部分又讲了什么内容)
污蔑
爱憎分明的态度
光荣、骄傲 、宝贵赞颂了烈士
反思
九、小结
本文围绕李公朴被害事件,揭露反动派的无耻暴行和虚弱的本质,赞颂烈士的斗争和牺牲精神,号召人民与敌人斗争到底。
十、拓展迁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我们接触了演讲稿这种文学体裁及其特点,学会了无论是讲话还是写作都要根据特定场合和对象讲话,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次备课
板书
最后一次讲演
卑劣、无耻
不敢光明正大、偷偷摸摸痛斥了敌人
年级
八年级
学科
语文
主备教师
李庆兰
课型
(新授)
备课时间
(2022-04-18)
授课时间
课题
八下语文第13课《最后一次讲演》教案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13 最后一次讲演-“黄冈杯”一等奖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13 最后一次讲演-“黄冈杯”一等奖

《最后一次讲演》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生平和本文的创作背景。

2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够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分析并准确理解作者表情达意所采用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查阅资料、结合书下注释、学生展示、教师补充,了解作者生平和本文的创作背景。

2通过自由练读、师生共读、组内展读,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小组合作、师生对话、以读促赏、读赏结合,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分析并准确理解作者表情达意所采用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感受即兴演讲词的艺术魅力,学习闻一多先生正气凛然的高尚品质和激昂壮阔的爱情激情。

2提升自己的民族责任感,激发自己的爱国激情,培养家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赏读语言,感受即兴演讲词的艺术魅力,理解作者表情达意所采用的方法。

三、教学课时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分钟)1教师导入语:最近几年,电视上有一档非常火爆的节目叫《超级演说家》,演讲选手们在舞台上侃侃而谈,口若悬河,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课前的预习,你知道哪些历史上著名的演讲词2学生预习展示,教师补充,继续导入:除了这些国外的经典演讲词,在70多年前的中国,也诞生了一篇激昂慷慨、鼓舞人心的演讲词,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最后一次讲演。

(教师板书:最后一次讲演)(二)作者和创作背景简介(4分钟)1学生预习展示,教师课件文字补充,全体齐读课件上的补充内容。

2教师简要介绍历史背景,并通过一段视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

(三)朗读课文(13分钟)1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问题:本文是一篇演讲词,与我们学习过的其他文体有什么不同(明确:语言通俗、主题鲜明、语言有鼓动性、考虑接受对象)2学生各抒己见,教师补充、小结。

3教师布置任务,师生共同配乐朗读课文,教师范读第①段,第②-⑧段由学生个别朗读,第⑨-⑫段全体齐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最后一次讲演1.了解演讲词的语言特点,理解感叹句、设问句、反问句、褒贬词的使用对表达讲演者思想感情的作用。

2.在演讲语言的学习中训练学生迅速、准确地组织语言的能力和运用句式的变化及修辞等技巧表情达意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学习闻一多先生热爱祖国、献身革命的英雄气概和斗争精神。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相信许多同学都听过这首感人泪下的《七子之歌》吧?这是著名爱国学者闻一多先生为我们当时受尽苦难的祖国所作的悲愤之声。

面对列强,他高声疾呼,只为唤醒国人。

而面对反动派,他也同样无所畏惧、大义凛然,用满腔热忱、用鲜血和生命继续谱写着自己的爱国战歌。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共同学习他的铮铮不屈的爱国精神吧。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合作探究,分层理解内容1.闻一多先生演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确:闻一多先生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义正词严地当众揭露、痛斥反动派的罪恶和卑劣,表达了对民主和平的坚定信心。

2.整篇讲演可分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内容请用一两句话加以概括。

明确: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痛斥国民党反动派不仅暗杀而且诬陷的卑劣行径,歌颂李先生为争取民主而献身的无上光荣。

第二部分(第4—5段)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虚弱本质,指明反人民的势力必然灭亡,人民的力量必然胜利的历史规律,鼓舞群众的斗志。

第三部分(第6—13段)鼓舞群众发扬光荣传统,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斗争,表达自己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坚强意志和决心。

3.每个部分运用了哪些褒贬分明的词语?运用哪些句式和修辞手法来表达强烈的爱憎感情?讲演者感情的浪涛又是怎样向前推进的?明确:这篇讲演单刀直入,一开口就点出要说的中心事件——李公朴先生惨遭暗杀的事件。

词的分量用得极重:“最卑劣最无耻”“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一个反问,激起听众共鸣。

接着大声呵斥,挥戈直指国民党反动派。

“光明正大”与“偷偷摸摸”一褒一贬形成鲜明对照,揭露反动派是道道地地的黑暗动物。

闻先生情绪激动,不可抑制,因此讲演的第2段突然改换人称,厉声怒喝:“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运用感叹句和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对特务的憎恨。

“……又……还……”的句子,揭露了贼喊捉贼,嫁祸于人的无耻行径。

“无耻”“光荣”,贬得痛快,褒得正确,长人民志气,灭敌人威风。

两个“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讴歌反对内战、争取民主的两代爱国者,讴歌昆明的无限光荣。

第二部分讲演者从揭露敌人的卑劣行径进入到剖析他们色厉内荏的心理状态。

“怎么想法”“什么状态”“怎样长的”,不仅揭露深刻,而且启发听众展开想象,认识这班丑类的蛇蝎心肠。

“慌”“害怕”“恐怖”,一步一步揭穿敌人的阴暗心理,“完了,快完了”,把他们必然灭亡的本质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这部分阐述了李公朴殉难的意义,用斩钉截铁的语句说明人民必胜,真理永存。

充满激越的感情,充满胜利的信念。

请学生齐声朗读:“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

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第三部分着重阐述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集中表现了闻一多先生视死如归、义无反顾的大无畏精神。

三个部分贯串了强烈的爱憎,讨伐敌人,似钢刀利剑直指敌人心窝;伸张正义,如催征的战鼓,进军的号角,激励革命者踏着烈士的血迹前进。

感情的浪涛在褒贬扬抑中向前推进,由悲痛而愤怒而充满必胜信心。

表达时运用了短促有力的句式,时而感叹,时而责问,时而反诘,形成了一泻千里的气势,极其畅达地表达了极其愤慨的感情,对比、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加强了表达的气势。

目标导学二:梳理文章,体会讲演情感1.作者是怎样揭露反动派的虚弱本质,指出反动派的末日来临的?明确:揭露虚弱本质:自己在慌、害怕、恐怖。

指出末日来临:完了,快完了。

2.闻一多先生预言敌人“快完了”,人民一定胜利,有什么根据?请从文章中找答案。

明确:第一,他们这样疯狂地来制造恐怖,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在害怕啊!所以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第二,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第三,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

三、板书设计第2课时一、导入新课鲁迅先生说过:“倘在诗人,则因为情不可遏而愤怒,而笑骂,自然也无不可。

但必须止于嘲笑,止于热骂,而且要‘嘻笑怒骂,皆成文章’,使敌人因此受伤或致死,而自己并无卑劣的行为,观众也不以为污秽,这才是战斗的作者的本领。

”闻一多先生这篇怒斥敌人的讲演,就是“嘻笑怒骂,皆成文章”的佳作。

备课笔记【学法指导】感情色彩指词义中所反映的主体对客观对象的情感倾向、态度、评价等内容。

词语的感情色彩有褒义、贬义和中性。

褒义词是指附加在某些词语上的表扬、喜爱、肯定、尊敬等感情的词语,贬义词是指带有贬斥、厌恶、否定、鄙视等感情的词语。

汉语中大量的词是不带褒贬感情色彩的,它们可以用在好的方面,也可以用在不好的方面,这种词称为中性词,如“发动”“保护”“结果”“害怕”等。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深层探究,感知语言特点1.探讨本文的感情色彩。

明确:感情强烈,爱憎分明,富有战斗力和感染力。

2.说说本文的语言特色。

明确:(1)语言通俗,明白易懂。

(2)语言感情色彩浓烈,爱憎分明。

语气上:歌颂先烈,充满崇敬,语气热情;斥责反动,不留余地。

用语上:一系列褒义词和贬义词的运用更突出了情感。

(3)语句简短,句式多样。

语句简短,更加有力度,明快利落。

清晰明确地表达出要说的内容,一句话一口气讲完,讲起来省力,听起来也省力,而且深入人心。

本文除陈述句之外,还交替使用设问句、反问句与感叹句。

设问:引起听众的注意和思考,使听众产生共鸣。

反问:揭露敌人的卑劣无耻,语势凌厉,如匕首直刺敌人心脏。

感叹:充分表达了闻一多先生对英烈对人民的无限的爱,对反动势力的无比憎恨。

目标导学二:再读课文,分析文章主旨1.闻一多先生的遗愿,上一代青年人完成了,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同学们,我们新中国的青年一代的任务又是什么呢?怎样才能对得起革命先烈呢?明确:我们新中国的青年一代肩负着刻苦学习,掌握本领开拓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我们要努力学习,立志成才,这样才能无愧于无数为共和国的诞生而英勇斗争、光荣献身的革命先烈。

2.请说说本文主旨。

明确:本文围绕李公朴被害事件,揭露反动派的无耻暴行和虚弱本质,赞颂烈士的斗争和牺牲精神,号召人民与敌人斗争到底。

三、板书设计可取之处本篇课文语言明白如话,学生在文字方面没有明显的难以理解的地方。

主要在于通过朗读来体验讲演者的感情,并在朗读的基础上,进行全篇或者某部分的讲演练习。

通过朗读、演讲来领会闻一多先生的情感,好处是可以让学生在朗读演讲词中,创造一种近似于现场的氛围,能使学生通过这种参与,来直接体验,并能从中感悟讲演者的情感,学习讲演者坚持真理的大无畏精神。

这是本堂课的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没有进行课堂预习的检查,部分学生的预习准备不够充分,朗读稍显不熟,情感体验不足。

23马说1.积累文言词汇,疏通课文大意。

2.理解文中“伯乐”“千里马”与“食马者”的寓意,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3.朗读文章,注重朗读语气的把握,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的黑暗现实。

一、导入新课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的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

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将学习的《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检验预习,梳理文言字词1.走近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2.背景资料。

《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间。

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

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四十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

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他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

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

3.文体知识。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说理透彻。

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

讲究文采,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

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等。

目标导学二:朗读课文,划分文章层次1.自读课文,梳理字音。

邪.(yé)骈.死(pián)食.马者(sì)槽枥..(cáo lì)外见.(xiàn) 2.听朗读音频。

3.反复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尤其注意以下句子的朗读节奏。

(1)故/虽有名马,袛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4.借助工具书,同桌之间合作,老师指导,疏通文章大意。

备课笔记【教学提示】伯乐与千里马的辩证关系,对你有什么启发?文中的观点不难理解,教师应启发学生领悟:①机会总是降临给有准备的人;②自然界的任何物质都是相互依存的,得到赏识和重用也一样,需要其他一些条件的满足。

5.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

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目标导学三:合作探究,体会文章情感1.托物寓意本文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文中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什么人?明确:千里马:人才。

伯乐: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食马者: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2.主旨情感(1)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明确:作者认为伯乐更重要。

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或者: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也就被埋没了。

(2)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作者主张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明确: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使有才之人受到不公正待遇和遭遇不幸的处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