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溜索 省优获奖教案
第7课《溜索》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7课《溜索》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7 《溜索》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溜索》是阿城《遍地风流》中的一篇小说,是部编本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该单元要求“在梳理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对作品的内容、主题有自己的看法,理解小说的社会意义,学会欣赏小说语言,了解小说多样化的风格”,本单元还有小说《孔乙己》、《变色龙》,与前两篇课文相比,《溜索》在情节的跌宕起伏和人物形象的典型性上相对较弱,但其语言却别具一格。
因此,本篇文章需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品析语言特色来理解小说的人物、环境特点,了解小说多样化的风格。
此外,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应在教学中注重阅读方法的训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标分析1、《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欣赏小说作品,应该引导学生自己感受作品的魅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2、小说的教学一要紧扣“三要素”感受和剖析小说文本,二要坚持把阅读感受转化成表达。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阅读经验,有能力根据旁批、阅读提示等助读材料初步理解课文,但他们往往容易陷入一些语文阅读的误区,如:脱离语言而进行抽象地分析概括,浮光掠影而惰于深入思考,依赖权威而无独立见解等等。
因此,教师要针对这些问题采取措施,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同时,九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在心理上最为突出的特点是“独立性与依懒性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希望独立完成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一方面又受困于有限的经验和能力。
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潜移默化中帮助他们一步步地深入文本,提升能力,增加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和积极性。
教学目标:1. 结合旁批和阅读提示默读课文,大致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初中语文统编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7《溜索》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第一课时)
初中语文统编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7《溜索》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第一课时)溜索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简练、精妙、洗练、新颖的语言特点。
2.学习本文运用环境描写表现人物、凸显主题的写法。
3.感知马帮汉子沉着、冷静、从容、勇敢的人物形象,学习他们乐观豪迈的生活态度。
重点难点重点:把握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难点:学习本文用简洁的语言、精练的细节刻画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资料助读,检查预习;了解小说的情节;梳理课文结构。
教学步骤:导入【课件展示“溜索"并作简介】溜索,既是各少数民族的交通工具,也是他们改造和战胜自然的象征,是他们不畏艰险,勇猛顽强性格的写照。
《溜索》一文,将把我们带入怒江大峡谷中,欣赏马帮汉子在那奇险的深谷两岸的万丈悬崖上溜索的惊险情景。
一、简介常识,资料助读。
走近作者。
提问:大家在预习时可曾了解本文的作者?【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展示】阿城,原名钟阿城,1949年出生于北京市,祖籍重庆市江津区,中国内地作家、编剧。
1984年,出版个人首部短篇小说《棋王》。
1985年,担任剧情电影《大明星》的编剧,从而开启了他的编剧生涯。
1986年,凭借剧情电影《芙蓉镇》入围第7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
1997年,出版散文《威尼斯日记》。
2016年,出版作品集《阿城文集》二、检查预习,识记字词(1)读一读,写一写。
闷雷(mēn)溜索(liū)喧声(xuān)俯身(fǔ)蓦地(mò)驮队(tuó)扯住(chě)扭绞(jiǎo)一缕(lǚ)峡谷(xiá)翅膀(chì)睁眼(zhēng)哑声(yǎ)淌出(tǎng)咧开(liě)模糊(mó)盘桓(huán)涓涓(juān)腮(sāi) 呕(ǒu)跺(duò) 鬃(zōng) 脑髓(suǐ) 一睹(dǔ) 滇西(diān) 锱铢(zīzhū) 黏汗(nián) 顷刻(qǐng) 战战兢兢(jīng)(2)注意易错字(括号中为错别字)。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7《溜索》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7《溜索》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溜索》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溜索》选自当代作家阿城的短篇小说集《遍地风流》,是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小说情节较为简单,描写的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马帮汉子溜索跨越怒江大峡谷的经历。
课文后面的“阅读提示",提到这篇小说“写了一处奇险的环境,一群过河的马帮汉子,一次溜索的经历”。
这些对学生而言,充满吸引力,容易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
而小说的作者阿城则更具传奇色彩,他的文章文笔洗练,短小精悍,语句简洁明快。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研读。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对小说情节、叙述等一般知识已经了解,这些内容可简化处理。
九年级下册小说单元导语强调“学习欣赏小说语言,了解小说多样化的风格",大部分学生预习时,疑惑都在《溜索》的语言特质和小说风格上。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他们对小说多样性的特色认识。
【教学目标】1.分析人物形象,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2.品味文章语言,感受作者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能够抓住细节,分析人物形象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学会品味文章语言,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
【教学方法】朗读法、自读品味法、语言揣摩法【课前自学】1.通读全文,疏通生字词。
2.画出文章描写“首领”和“鹰"“牛”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3.仿照旁批,选择喜欢的句子做批注,并思考以下问题:(1)马帮汉子们在怎样的环境下渡过怒江的?(2)马帮渡江时,作者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他们有什么共性特点?(3)马帮溜索渡江的故事,带给你怎样的感悟?【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一根溜索长天挽,几座青峰好梦盘。
天堑高飞惊险过,横空飘荡一弹丸。
"溜索是一种原始渡河工具。
今天让我们跟随作者阿城一起体验溜索的感觉。
二、明确学习目标1.出示学习目标2.齐读学习目标过渡:香港书评家、作家梁文道曾说:“阿城是一个特别会讲故事的人。
野性生命讴歌 — 7《溜索》品读引领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野性生命讴歌—7《溜索》品读引领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野性生命讴歌—《溜索》品读引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对比、烘托等艺术手法。
2.品味语言特点,感受人物形象。
3.聚焦旁批,分析物象的妙处。
【教学重点】1.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对比、烘托等艺术手法。
2.品味语言特点,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1.聚焦旁批,分析物象的妙处。
2.品味语言,感受人物野性之美。
【教法学法】讨论法、合作法、探究法。
一、巧借视频,激趣导入播放视频通过观看视频,我们了解了溜索的相关背景,尤其环境的奇险。
今天我们跟随阿城走进《溜索》,一起去体验这种原始、野性之美吧。
【设计意图】溜索这一活动方式,和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为了引领学生了解、走进文本,我寻找并剪辑了相关视频,方便学生了解溜索的背景资料尤其是怒江的环境。
二、目标导学,方法指引1.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内容。
2.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对比、烘托等艺术手法,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3.品味语言特点,体悟作者对野性生命力的赞美之情。
三、利用提示,明主要内容通过阅读提示,我们了解了本文的主要内容:这篇小说写了一处奇险的环境,一群过河的马帮汉子,一次溜索的经历。
除提示外,文章还提供了什么,便于我们更为直观地了解文章的内容呢?——插图四、图文相映,探环境之险(1)初观图片,最先吸引眼球的是什么?(2)阿城如何运用其有特色的语言来描写的呢?请浏览课文第1-9段,画出与图片内容相契合的文字,并朗读赏析,以下面的句式评选出惊险之最。
例:溜索环境真惊险,最险在山,你看那山, “极狭"二字便将险峻之势传达出来, 给人一种恐慌之感。
溜索环境真惊险,最险在____,你看那______, ____, 给人一种_______ 之感。
①.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马帮原来就在这壁顶上。
转了多半日,总觉山低风冷,却不料一直是在万丈之处盘桓。
【分析】垂:“绝壁”本是静止不动的,怎么可能会“飞快垂下去"呢?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溜索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
溜索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
一、课题:溜索技术训练
二、课时安排:3课时
三、教学内容
1、按照要求使用溜索技术及主要身体部位运动
2、学会溜索技术的正确科学运用
3、熟练掌握短索技术训练
四、教学重点:能正确运用溜索技术,学会溜索训练项目的正确执行。
五、教学难点:学会溜索技术的正确科学运用,掌握短索技术训练。
六、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绳索、短索训练器材
2、环境准备:一个安全宽敞的空间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上次课所学内容;
(二)介绍溜索技术及相关知识
1、介绍溜索技术:
(1)什么是溜索?
(2)溜索分类;
(3)溜索所需要的相关训练;
2、介绍具体运动的要求:
(1)使用溜索所需要的基本动作;
(2)运动身体部位的要求;
(3)注重安全运动。
(三)实践操练:
1、安全教育:
2、搭梯练习:
3、把腰带佩戴:
4、穿越漂流梯: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次课所学内容;
(二)短索技术训练:
1、熟悉训练器材并进行安全教育;
2、学会安全穿越;
3、学会索穿越;
4、学会正确带索;
5、学会维护索的安全。
第三课时:
(一)复习上次课所学内容;
(二)实战操练:
1、搭建悬挂橡皮筋梯:
2、学习抓紧腰带:
3、学习个人穿越仪式:
4、学会索杆弹跳:
5、学习脚步走索:
6、学会穿越空腹绳或索篮:
八、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掌握了溜索技术实施过程及步骤,掌握了溜索技术的安全操作技术,培养了学生热爱体育、坚持锻炼的良好习惯。
第7课《溜索》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7课《溜索》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7《溜索》教案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的结构。
2.根据小说的环境描写及人物描写,分析小说的主题。
3.结合课文,体会作者小说的散文化的语言魅力及选词炼字的功底。
重点难点1.读小说,理清小说的结构及了解小说人物的性格特点。
2.深入体会小说的主题和深刻意蕴。
3.体会小说的散文化的语言魅力。
课时安排2 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熟读课文,掌握字词。
2.理清情节,分层概括。
重点难点1.熟读课文,理清情节,分层概括。
2.抓住环境描写的特征,体会惊心动魄的自然力量以及感受人物在奇险的环境前的渺小与伟大。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溜索是什么?溜索是一种原始的渡河工具,我们可以称它为溜索桥,它主要架在崇山峻岭的山涧上或者湍急的河流上。
(屏幕显示一组溜索桥图片)(板书课题、作者)二、识记字词瞟一眼(piǎo)脑髓(suǐ)盘桓(huán)锱铢(zīzhū)顷刻(qǐng)战战兢兢(jīng)涓涓(juān)鬃毛(zōng 扭绞(jiǎo)瞟(piǎo)三、整体感知课文1.学生自由快读课文,把握怒江奇险的环境和主要人物、情节。
2.为全文划分层次。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明确:全文共25段,可分成三个部分。
(屏幕显示)第一部分(1~6):不见怒江,只闻其声就令人胆寒。
第二部分(7~24):溜索过怒江。
又分为四层:第一层(7~9):首领沉稳面对溜索。
第二层(10~17):汉子们和牛们溜索过怒江。
第三层(18~20):“我"溜索过怒江时的强烈感受。
第四层(21~24):首领过溜索后举止从容。
第三部分(25):“我”过怒江后的感受。
3.快速从文章中找到描写鹰的语句,思考一下鹰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明确:第2段中“一只大鹰旋了半圈,忽然一歪身,扎进山那侧的声音里"一句,写鹰的英勇无惧。
第11段中“那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被风吹得抖”一句,写出鹰在怒江之上的矫健姿态。
7溜索优秀教学设计
《溜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品析字词,分析人物形象。
2、表达对作品主题的看法。
二、教学重点:通过品析字词,分析人物形象。
三、教学难点:表达对作品主题的看法。
四、教学方法:多种形式的读,小组合作,勾画批注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介绍溜索、怒江、马帮,导入本节课学习内容为阿城的《溜索》。
(二)初读,概括故事情节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批注:提示:(1)用方框圈出故事中出场的人物,并标序。
(2)用曲线画出你喜欢的词、句、段。
2、《溜索》写了这样一个故事:。
3、读完文章后,让你记忆深刻的是?(三)再读,分析人物形象跳读课文,赏析首领、瘦小汉子以及“我”的形象。
1、用横线勾画出直接描写人物的语句。
2、用圆点标出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的字、词,品一品,批一批。
3、学习方式:分组合作学习。
追问:概括出文章在表现人物性格时,选词炼字有何特点?预设:1.精选动词2.多用叠词3.巧用形容词4.辅以修辞(四)复读,探究作品主题1、谁是小说的主人公?依据是什么?2、说说阿城这样安排的意义。
预设: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
驼队的人际关系:体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
动物形象: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
我与领队的对照:表示人会在艰苦环境中成长。
3、小结课文(五)拓展利用阿城对自己的介绍及作品哲学,推荐学生用所学方法阅读《棋王》《峡谷》《雪山》,感受阿城作品反映的世俗。
六、板书设计溜索(阿城)首领:————(主要人物)人物形象瘦小汉子:——(次要人物)“我”:————(见证人)。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7课《溜索》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7课《溜索》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7 溜索教学目标1. 明确小说中的环境描写的作用;2. 把握小说中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感悟人物精神。
3. 结合环境及人物精神探寻乡情民俗之美。
教学重难点重点1.把握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自己能行动起来,自学课文,完成环境描写的分析;2.分组合作,通过对峡谷、牛、雄鹰等环境描写分析首领、汉子等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精神。
难点:1.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精神;2.结合文章中的环境描写及人物精神精神,探寻乡情民俗之美。
教学过程一、温故小说环境对人物的作用导入:师:同学们,我们知道小说创作必不可少三要素分别是情节、人物、环境,人物是灵魂,是核心,而人物往往生存在一定的环境当中,环境对人物形象起到塑造的作用。
那么结合我们之前所学的知识,思考环境对人物的塑造有哪些作用呢?预设:学生回答:暗示人物命运、塑造人物形象等。
师:非常好,同学们看到这些句子,都非常的熟悉,属于描写环境的句子,这些句子单单只是作者赞美景色的优美吗?如果让它们与环境对人物的主要作用一一对应起来,大家会怎么归类呢?接下来玩一个游戏,请一位同学上台完成。
(将句子拖进对应的框内,正确会自动消失,没有消失说明不准确)预设:环境与人物形象的游戏请学生上台操作。
(利用希沃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互动)师:非常不错,从这个简单的测试可以看到环境对人物的作用非同凡响,今天跟大家分享的这篇小说,也有大量的环境描写,首先,通过一个视频,一起来感受下这个故事惊心动魄的的环境背景。
(看视频,感受怒江水势凶险、山崖的险峻。
)二、感知《溜索》险峻的环境美播放怒江视频,感受溜索环境的险峻。
师:通过这个视频,我们了解到这是发生在怒江之边的一个故事,怒江愤怒至极,在大山之中前撞后闯,左冲右突,十分磅礴险峻!如果依靠一根铁索,从奔腾咆哮的怒江上滑过会有怎样的感受呢?预设:刺激、壮观、雄壮、触目惊心、不敢想象等师:(溜索资料的补充)看起来很好玩,但想起来让人瑟瑟发抖,但同学们知道吗?这并不是当地人为了寻求刺激的娱乐方式,而是曾经在横断山脉一带常见的过河方式,溜索。
第7课《溜索》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7课《溜索》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溜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梳理小说的叙事过程,把握情节,感受笔记小说的特点。
2.感知“首领"等人物形象特点,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感悟“物象”之美。
3.品味文章简洁明快、干净洗练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难点】重点:感知“首领"等人物形象特点,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感悟“物象”之美。
难点:品味文章简洁明快、干净洗练的语言特点。
【设计思路与理念】自读教学的重要使命是:基于“自",落实“自”,强化“自",达成“自”。
叶圣陶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
"这句话揭示了自读课文的核心教学理念,即引导学生自己阅读,学以致用。
自读课文的授课,一个很好的抓手就是“旁批”,它为学生自主阅读时提供思考方向,巧妙引导学生利用旁批阅读文章,能培养学生从课内到课外阅读迁移延伸的能力。
基于此,这篇小说的授课将带领学生一同关注旁批中的共性与个性之处,分析旁批的指向与主人公首领的关联,了解它们分别对突出首领形象的作用,进而带领学生深刻认识首领这一人物形象。
孙绍振说:“对于作品分析来说,最为精致的分析就是在经典文本中,把潜在的、隐秘的、个性的创作性风格分析出来。
"基于此,这篇小说教学的授课重点在于引领学生自品、合作、分享、优化的过程中感悟阿城笔记小说语言的艺术奥妙,即以雅为主,以俗为辅。
【教学方法】诵读法、批注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溜索”吗?溜索是原始渡河工具,分别系于河流两岸的树木或其他固定物上,一头高,一头低,形成高低倾斜。
你们瞧,这就是溜索。
(展示溜索图片)。
在云南怒江之上,就有这样的交通工具,两岸的居民主要依靠“溜索"这种古老的手段,请看,这是怒江(展示怒江图片),两岸高山险峻,谷底惊涛骇浪,倘若你们用这种方式渡河,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胆战心惊)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阿城的《溜索》,见识一下驼队飞渡峡谷的惊险场面。
2023年夏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7溜索优质教学设计教案
2023年夏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7溜索优质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溜索这一体育项目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 能够正确使用相关的专业术语来描述和讨论溜索运动。
-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积极参与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 掌握溜索运动的基本技能和动作要领。
-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准备- 准备好溜索设备及场地。
- 准备相关的呈现材料和实例视频。
四、教学过程1. 导入 (5分钟)以一个引人入胜的视频来引起学生对溜索运动的兴趣,并带入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 (10分钟)讲解溜索运动的起源、发展和相关规则。
结合图片和简单动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3. 示范与实践 (20分钟)3.1 示范动作要领:老师进行溜索动作的示范,并重点强调动作的要领和技巧。
3.2 生活实践:将学生分组,让他们轮流在安全的环境下进行溜索实践。
每组学生都能有机会体验一次。
4. 小结归纳 (5分钟)梳理一下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并提醒学生再次强调动作要领和安全注意事项。
5. 板书总结 (5分钟)将本节课所学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归纳,留作复参考。
五、巩固与拓展- 学生自由组队进行溜索比赛,并进行实时评分。
以增加学生的动力和参与度。
- 鼓励学生加入相关社团或俱乐部,深入研究和实践溜索运动。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呈现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溜索运动有了初步了解,并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较高,实践操作也是在安全环境下进行。
可能需要补充更多的示范动作和技巧讲解,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7、《溜索》教案
7、《溜索》教案研究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内容。
2、理解并积累“锱铢、迟疑、盘桓、千钧之力、战战兢兢”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目标:1、分析人物性格,概括人物形象;2、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知马帮汉子沉着、勇敢的人物形象,研究他们乐观豪迈的生活态度。
2、体会作者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以及对平庸、畏难的厌弃。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方法及作用。
教学难点:研究本文用简洁的语言、精练的细节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标注法、问题引导法、谈论法、指导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怒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的XXX的吉热拍格。
进入云南境内以后,怒江奔流在碧罗雪山与高黎贡山之间,西岸高黎贡山的峡谷高差达5000米,东岸碧罗雪山的峡谷高差达4000多米,平均高差3000多米,山谷幽深,危崖耸立,水流在谷底咆哮怒吼,故称“怒江”。
云南怒江大峡谷被称为“东方大峡谷”,是世界三大峡谷之一。
怒江上惊涛骇浪,小船无法横渡,两岸居民以前都是靠“溜索”过江。
那么什么是溜索呢?今天,我们就通过这篇文章,一起体会一下这种惊心动魄的过桥方式。
马帮,就是按民间约定俗成的方式组织起来的一群赶马人及其XXX的称呼。
马帮是大西南地区特有的一种交通运输方式,它也是茶马古道首要的运载手腕,面对险恶而随时变革的环境、生死与共特殊的生存方式形成马帮自己严格的组织和帮规、有自己帮内的俗忌讳和行话。
关于溜索:溜索是一种原始的渡河工具,通常用两条或一条绳索,分别系于河流两岸的树木或其他固定物上,可分平溜和陡溜等。
陡溜一头高,一头低,形成高低倾斜的态势。
渡河者把皮带或绳索系于腰间,绳上挂以木制滑轮,借倾斜之势滑过河。
溜索不仅可以溜渡人,还可以溜渡货色、家畜等。
溜索是过去交通不便的临江山区民众的首要交通工具,是人类改造和克服自然的意味,是一种不畏艰险、勇敢顽强的山地性情的写照。
第7课《溜索》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7课《溜索》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溜索》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溜索》这篇课文选择《遍地风流》,虽然这篇小说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性与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上稍显逊色,但胜在别具一格的语言形式。
所以,本篇课文需着重引导学生通过对语文特色的品析,理解小说中的环境特点和人物特点,感受多变的小说风格。
因为《溜索》属于自读课文,所以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关注阅读方法的训练,组织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发表个人见解。
课标分析在新课程标准中强调,欣赏文学作品需要学生具备个人的情感体验,在感悟作品内涵的过程中,获得对于人生、社会以及自然的多元启示。
利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学会品鉴文学作品,提高道德情操。
有关小说作品的鉴赏,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独立感受其中的魅力所在,促进学生人文素养与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进而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教学目标依据阅读提示及旁批默读课文,梳理文中故事情节,掌握主要内容。
利用跳读的形式阅读课文,通过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有关角色描写的语句。
3.在合作探究模式下,找出有关环境描写的语句,并分析环境描写起到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文章使用的构思谋篇方法;学习正面描写方法、侧面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精准的遣词造句,语言的巧妙精炼;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特点。
教学过程(一)识溜索之人学习任务一:跳读课文,体会课文中首领的人物形象。
师:人物形象特点主要源自人物的言、行以及心理活动,同学们通过找到这些就能够从中提炼出来了。
生:从领队“只懒懒说”“笑一笑”等神态描写中,我能够感受到领队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的性格。
生:通过首领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虽然用词凝练但十分传神,由此刻画出关爱他人、认真负责的硬汉形象。
学习任务二:跳读课文,探索过溜索之人的品质,感受衬托手法。
师:课文中为了凸显马帮汉子身上的高贵品质,作者不仅使用了细节描写进行正面展示,同时还利用了物象描写。
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物象描写的句子,完成以下表格。
溜索微课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溜索微课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了解溜索运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要求;2. 掌握溜索运动的基本动作和技巧;3.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身体协调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溜索运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要求;2. 溜索运动的基本动作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掌握溜索运动的基本动作和技巧。
四、教学准备1. 溜索设备:溜索绳、安全带、手套等;2. 教学场地:开阔平坦的场地。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向学生介绍溜索运动的概念和历史,激发学生对该运动的兴趣和好奇心。
2. 知识讲解(10分钟)- 介绍溜索运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要求,包括安全注意事项、装备的使用方法以及基本动作和技巧的练习方法。
3. 示范演示(15分钟)- 让教师进行溜索运动的示范演示,展示基本动作和技巧的正确执行方法,同时强调安全措施。
4. 学生实践(3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由几名学生组成;- 学生按照教师示范的方法逐步练习基本动作和技巧;- 教师进行指导和纠正,确保学生的安全和正确的操作。
5. 体验反馈(10分钟)- 学生进行自我评估和小组评估,评价自己和小组的表现;-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点评。
六、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参加溜索俱乐部或找机会继续练习和提高溜索技术;2. 引导学生了解溜索运动的发展历史,探索更多关于溜索运动的知识。
七、教学评价1. 根据学生的表现和进步程度评估学习效果;2. 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指导和辅导,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溜索运动的技能。
八、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溜索运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要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掌握了基本动作和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安全措施的落实,确保学生的安全。
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身体协调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对运动的兴趣和热爱。
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7《溜索》活动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7《溜索》活动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溜索》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其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2. 理顺课文的故事情节,理解小说的结构和内容。
3.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和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和默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理解能力。
2. 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3. 通过文本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小说中人物的勇敢精神,培养学生的勇敢和坚韧。
2. 理解小说中对自然和生活的描写,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 课文中生字词的掌握和理解。
2. 课文故事情节的理解和分析。
3. 课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
(二)教学难点1. 小说中环境描写的理解和分析。
2. 小说中语言艺术的理解和赏析。
3. 小说主题思想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兴趣通过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溜索吗?"引入课文主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他们对溜索的初步印象。
展示怒江大峡谷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峡谷的险峻和溜索的惊险,激发他们对课文内容的好奇心。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溜索》的作者阿城及其文学地位,让学生对作者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讲述怒江大峡谷的地理特点和溜索的历史背景,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供背景知识。
3. 课文初读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韵律和节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提出问题:“在你们读的过程中,有没有哪些词语或句子让你感到困惑或印象深刻?”鼓励学生分享初读感受,为深入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二)新课呈现1. 导入课文开场白:“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描写马帮在怒江大峡谷溜索过江的故事。
你们有没有听说过溜索?它是一种古老的交通工具,非常惊险刺激。
让我们通过阿城的《溜索》来感受这种独特的经历。
"2. 朗读课文指导:“请大家齐声朗读课文,注意语速和语调,感受语言的韵律和节奏。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7 溜索》教案
7溜索【教学目标】1.梳理小说的叙事过程,把握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理解对比、映衬等艺术手法,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3.细读小说,感受本文的语言特点。
4.感受文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学习他们乐观向上、勇于挑战的信心和勇气。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本文独具匠心的构思谋篇手法;掌握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及作用。
2.教学难点:体会本文精练巧妙的语言,理解作者笔下的人物形象特点。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作者及写作背景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出示图片(出示课件1)刚才大家看到的就是溜索。
它是用一条钢索或粗绳,连接峡谷两侧,人或货物或牲畜用一个特殊的滑轮“溜”过峡谷。
溜索危险性很高,需要极大的力气和很高的技巧,更需要非凡的勇气。
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溜索”到底是一种怎样惊心动魄的场面。
(出示课件2)教师板书课题: 7*溜索(出示课件3)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教师:教师以课件形式展示作者的相关资料,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预设:(出示课件5)阿城,作家、编剧。
原名钟阿城,1949年出生于北京。
1984年,出版个人首部短篇小说《棋王》。
1985年,担任电影《大明星》的编剧,从而开启了他的编剧生涯。
1986年,凭借电影《芙蓉镇》入围第7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
1991年,担任剧情电影《棋王》的编剧。
2010年,出版散文《好说歹说》。
2016年,出版作品集《阿城文集》。
(2)课文相关知识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涉及这课的重要知识,为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
预设1:怒江(出示课件6)怒江,中国西南地区的大河之一。
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
进入云南后折向南流,进入缅甸,最后入印度洋。
怒江进入云南后,奔流在碧罗雪山与高黎贡山之间,西岸高黎贡山的峡谷高差达5000米,东岸碧罗雪山的峡谷高差达4000多米,平均相差3000多米,山谷幽深,危崖耸立,水流在谷底咆哮怒吼,故称“怒江”。
7、《溜索》教案
7、《溜索》教案在导入新课后,可以简要介绍一下作者的背景和代表作品,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文学风格和写作特点。
第二课时一、分析故事情节:通过阅读《溜索》,学生可以梳理出故事情节,理解并积累文中的词语,如“锱铢、迟疑、盘桓、千钧之力、战战兢兢”等。
同时,学生也可以分析人物性格和环境描写的作用,感知马帮汉子沉着、勇敢的人物形象,研究他们乐观豪迈的生活态度。
二、分析人物形象: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学生可以概括出马帮汉子的特点和性格,如勇敢、坚毅、乐观、豁达等。
同时,学生也可以了解到马帮汉子的生存方式和生活俗,了解马帮文化的特点和影响。
三、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通过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学生可以了解到作者对自然环境的描绘和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
同时,学生也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以及对平庸、畏难的厌弃,进一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小幅度改写:1、导入新课:怒江是一条奔腾而过的江河,它发源于青藏高原的XXX 的吉热拍格。
在进入云南境内以后,怒江流经碧罗雪山与高黎贡山之间的峡谷,西岸高黎贡山的峡谷高差达5000米,东岸碧罗雪山的峡谷高差达4000多米,平均高差3000多米。
山谷幽深,危崖耸立,水流在谷底咆哮怒吼,因此被称为“怒江”。
云南怒江大峡谷被誉为“东方大峡谷”,是世界三大峡谷之一。
怒江上波涛汹涌,小船难以横渡,因此两岸的居民过去都是靠“溜索”过江。
那么,什么是溜索呢?今天,我们将通过一篇文章来了解这种惊险刺激的过桥方式。
2、分析故事情节:通过阅读《溜索》,学生可以整理出故事情节,理解并积累文章中的词汇,例如“锱铢、迟疑、盘桓、千钧之力、战战兢兢”等。
同时,学生还可以分析人物性格和环境描写的作用,感受到马帮汉子沉着、勇敢的人物形象,研究他们乐观豪放的生活态度。
3、分析人物形象: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学生可以总结出马帮汉子的特点和性格,例如勇敢、坚毅、乐观、豁达等。
此外,学生还可以了解到马帮汉子的生存方式和生活俗,了解马帮文化的特点和影响。
第7课 溜索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开篇起笔突兀,从声音写起,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空旷、悠远而又悬念迭起的特定情境中。
营造一种有大事将要发生的气氛。
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首领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
第3段的两个“懒懒”各有什么含义?
第一处“懒懒”写出了“我”的漫不经心,还没有完全意识到危险的来临。第二处“懒懒”表现出首领的从容不迫
小说中四次写到鹰,分别表现了什么意图?请简要分析。
文中首尾对“雷声”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分析讨论】
品味人物形象
1.这篇文章人物众多,有马帮的首领、首先溜索的瘦小的汉子以及马帮中的其他人。这些人中,谁是文章的主 人公?
马帮的首领
2.首领是一个怎样的人?从文中找出描写首领的语句,具体分析一下。
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
学习任务单
【划分段落】
开端(1-4):马帮抵达怒江边,等待溜索过江。
发展(5-17):马帮的汉子们溜索,将牛以及驮子熟练沉着地运到对岸。
高潮(18-20):
在首领的指导下胆战心惊地溜索。
结局(21-25):全队顺利到达对岸,再次上路。
【新课精讲】
课文的开头有什么作用?
不信这声音们也慢下来。
稳稳:从容、镇定
笑一笑:胸有成竹
首领缓缓移下马,拐着腿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细心、认真、负责) 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首领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关爱他人) 猛听得空中一声呼哨,尖得直入脑髓,腰背颤一下。回身却见首领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拐着腿弹一弹, 走到汉子们跟前。(粗犷豪放) 【合作探究】 1、小说处处通过“我”的观察和感受来写,但从头到尾没有出现“我”字,好像每位读者都是这个“我",结合文章内 容,说说“我”的作用。 解析: (1)用“我”的视角来写,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 (2)以“我”的视角,见证了马帮汉子们在首领带领下英勇溜索的全过程; “我”在溜索前的紧张畏惧和溜索时的“战战兢兢”,反衬了首领及汉子们的勇敢无畏。 2、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深刻意蕴: (1)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了人在自然面前勇于接受挑战,并能最终战胜艰险; (2)驮队的人际关系,体现了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他人;
《7*溜索》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
4.根据要求,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投影显示)。
5.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写了牛溜索时哪些方面的内容?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各有什么作用?
五、本课小结
1.语言简洁凝练,选词炼字颇为考究。
2.衬托、对比巧运用,人、物形象更鲜明。
板书设计
溜索环境:险恶
牛:哀叫、恐惧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一导入二资料助读1解题2作者简介三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课题
《溜索》
执教者
二次备课
学科
语文
年级
九年级
主备人
教学目标
①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人物性格。
②理解对比、衬托表现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注:同年级同学科另外教师对主备人的教学流程加以修改,融入自己的教学内容。
教学重难点
①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人物性格。
首领、汉子们:沉着、果断
对比 烘托
教学反思
或教后记
②理解对比、衬托表现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
学
流
程
一、导入
二、资料助读
1、解题
2、作者简介
三、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
3.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四、精彩研读
1.这篇小说写了哪些人物?谁才是文章的主人公?
2.从文章找出描写首领的语句,分析首领的性格特征。
7溜索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7溜索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溜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对小说这一体裁特征已有一定的认知基础,对小说学习也具备一定的能力。
学生在九年级上册学习过施耐庵的《智取生辰纲》,吴敬梓的《范进中举》,罗贯中的《三顾茅庐》,曹雪芹的《刘姥姥进大观园》。
在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学习了鲁迅的现代小说《孔乙己》和契诃夫的讽刺小说《变色龙》。
本单元要求在梳理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对作品的内容、主题有自己的看法,理解小说的社会意义,还要学习欣赏小说语言,了解小说多样化的风格。
本文属于自读课文,有别于教读课文,需要教师着重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旁批和阅读提示学习,从而提升学生自读小说的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会借助旁批和阅读提示自读课文。
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主要人物形象,品味语言特点,感受作品独特风格。
教学重难点:分析主要人物形象,品味语言特点,感受作品独特风格。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在滇西的怒江大峡谷,一根索子扯住两岸石壁。
这里山陡谷深、悬崖万丈,这里大江滚滚、森气腾腾。
这样险要环境下,小说《溜索》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又为我们展现出怎样的人物形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阿城的小说《溜索》。
二、基础积累(1)作者简介阿城,原名钟阿城,北京人,当代作家。
代表作有《棋王》《树王》《孩子王》等。
(2)字词积累盘桓(huán)扭绞(jiǎo)顷刻(qǐng)滇西(diān)锱铢(zīzhū)千钧之力(jūn)战战兢兢(jīng)三、整体感知观察与比较:本篇和前两篇小说在教材呈现上的不同?(提示:参考目录和观察课文左右两边的设置)——本文左右有旁批,课后有阅读提示,是一篇自读课文。
鉴于这个特点,请借助阅读提示,浏览课文,尝试用一句话概括中心事件。
(用上“溜索"这个词)具体要求:①结构:主+谓+宾。
②内容:什么人做了什么事。
③语言:简洁凝练。
④字数:不超过20字。
参考:一群马帮汉子通过(借助、乘)“溜索”飞渡怒江大峡谷。
7溜索省优获奖教案
7溜索省优获奖教案7溜索1.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内容。
2.分析人物性格,概括人物形象。
3.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导入新课云南怒江大峡谷,被称为“东方大峡谷”,世界三大峡谷之一。
峡谷的东面是被称为“万瀑千湖之山”的碧罗雪山,西面是中缅边境千里边防的高黎贡山,谷底是奔腾咆哮的怒江。
怒江没有船,XXX怒浪上小船无法横渡,两岸居民过江,从前主要靠“溜索”桥。
那么,什么是溜索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跟随作者的描述去感受这种让人惊心动魄的过江方式。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梳理故事情节,把握主要内容1.小说的情节分为开端、发展、和结局,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开端、发展、和结局。
明确:开端:马帮抵达怒江边,等待溜索过江。
发展:马帮的汉子们决定溜索,将牛们以及驮子熟练沉着地运到对岸。
:在首领的指导下胆战心惊地溜索。
结局:全队顺利到达对岸,再次上路。
2.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明白:一个首领带领马帮一同溜索过怒江。
目标导学二:分析人物描写的表达效果,概括人物形象1.这篇文章人物众多,有马帮的首领、首先溜索的精瘦短小的汉子以及马帮中的其他人。
这些人中,谁才是文章的主人公?明白:马帮的首领。
2.首领是一个怎样的人?默读课文,从文章找出描写首领的语句,分析首领的性格特征。
(1)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
明确:“稳稳”“笑一笑”,与“我”和牛的恐惧形成对比,衬托出首领从容不迫、胸有成竹的性格。
(2)首领缓缓移下马,拐着腿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
明白:溜索前首领下马用手“敲一敲那索”,体现了他细心、认真、负责的性格特征。
(3)(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首领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明白:带“我”溜索时提醒“我”不要看下面,体现了首领对别人的关爱。
(4)猛听得空中一声呼哨,尖得直入脑髓,腰背颤一下。
转身却见首领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拐着腿弹一弹,走到汉子们跟前。
明白:首领打着尖细的呼哨,“飞到索头”“抽身跃下”,末了一个溜索,这些行为都表现出首领非凡的身手、粗犷的为人、领袖的气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溜索1.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内容。
2.分析人物性格,概括人物形象。
3.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导入新课云南怒江大峡谷,被称为“东方大峡谷”,世界三大峡谷之一。
峡谷的东面是被称为“万瀑千湖之山”的碧罗雪山,西面是中缅边境千里边防的高黎贡山,谷底是奔腾咆哮的怒江。
怒江没有船,惊涛怒浪上小船无法横渡,两岸居民过江,从前主要靠“溜索”桥。
那么,什么是溜索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跟随作者的描述去感受这种让人惊心动魄的过江方式。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梳理故事情节,把握主要内容1.小说的情节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明确:开端:马帮抵达怒江边,等待溜索过江。
发展:马帮的汉子们决定溜索,将牛们以及驮子熟练沉着地运到对岸。
高潮:在首领的指导下胆战心惊地溜索。
结局:全队顺利到达对岸,再次上路。
2.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一个首领带领马帮一起溜索过怒江。
目标导学二:分析人物描写的表达效果,概括人物形象1.这篇文章人物众多,有马帮的首领、首先溜索的精瘦短小的汉子以及马帮中的其他人。
这些人中,谁才是文章的主人公?明确:马帮的首领。
2.首领是一个怎样的人?默读课文,从文章找出描写首领的语句,分析首领的性格特征。
(1)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
明确:“稳稳”“笑一笑”,与“我”和牛的恐惧形成对比,衬托出首领从容不迫、胸有成竹的性格。
(2)首领缓缓移下马,拐着腿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
明确:溜索前首领下马用手“敲一敲那索”,体现了他细心、认真、负责的性格特征。
(3)(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首领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明确:带“我”溜索时提醒“我”不要看下面,体现了首领对他人的关爱。
(4)猛听得空中一声呼哨,尖得直入脑髓,腰背颤一下。
回身却见首领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拐着腿弹一弹,走到汉子们跟前。
明确:首领打着尖细的呼哨,“飞到索头”“抽身跃下”,最后一个溜索,这些行为都表现出首领非凡的身手、粗犷的为人、领袖的气质。
总结:首领是一个认真负责、关爱他人、身手非凡、从容不迫、具有领袖气质的人。
目标导学三:跳读课文,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跳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语句,分析这些语句的表达作用。
1.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马帮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着一派森气。
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惨叫一声。
明确:视觉描写和听觉描写相结合,写出了怒江峡谷壁顶孤悬、高峻、险恶的特点,“一派森气”“蓦地心中一颤”等心理方面的细节描写充分抒发了“我”初次直面峡谷时的震颤、惊恐之情,让读者如临其境。
2.牛们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
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
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起来。
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
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们用力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
明确:牛溜索前“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起来”,溜索中“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逼真地描写出牛溜索前后惊恐失态之状,它们和等待溜索的“哀哀地叫着”的牛们一起烘托出峡谷的险恶;而这些牛们又反衬出这些赶牛溜索的汉子们的沉着、果断。
3.牛们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朗响着,急急地要离开这里。
上得马上,才觉出一身黏汗,风吹得身子抖起来……顺风扩一扩腮,出一口长气,又觉出闷雷原来一直响着。
明确:牛们溜索后急急地要离开峡谷边显示出它们仍然惊魂未定,这里从侧面烘托出怒江峡谷非同寻常的险恶。
总结:本文的环境描写,既有多感官多角度描写,又有对比烘托,既突出了怒江峡谷环境的险恶,又表现出了马帮汉子们的从容不迫、沉着稳重。
三、板书设计溜索环境:险恶牛:哀叫、恐惧首领、汉子们:沉着、果断对比烘托将小说的三要素分为三个目标一一分析讲解,让学生《梅岭三章》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够感受诗歌韵律,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意象。
3.能够体会并学习勇往直前、坚定信念等革命精神。
【教学过程】一.背景导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因“左”倾冒进主义的错误指挥导致失败,红军主力被迫作战略转移。
陈毅因伤留下,担负起领导江西工农红军进行游击战争的重任。
当时赣南游击队在敌人重兵围攻中,斗争万分艰苦。
陈毅和战友们转战在深山密林中,已有两个年头。
由于和陕北中央长期失去联系,大家非常着急。
这时,有个派在敌军内部做兵运工作的陈海叛变投敌,他写信上山谎称中央派人前来联络。
要游击区负责人下山前往县城接关系,妄图诱捕我游击区领导人。
陈毅接到密信,亲自赶往大余城接头,幸遇我基层群众报告陈海叛变,于是立即离开县城。
归途中又遇陈海带领反动军队搜山,只好躲进树丛,避开敌人的搜捕。
敌人听说山上有游击队的重要负责人,便调集了四个营的兵力,将梅山团团围了20多天。
陈毅以伤病之身伏丛莽间,幸得脱险。
《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被困梅山,自料难免牺牲的情况下写成的一组带有绝笔性质的诗篇。
二.作者简介【陈毅】(1901—1972),中国共产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
1977年其遗作专集《陈毅诗词选集》出版。
三.整体感知1.朗诵全诗,读出节奏;把握的情感基调。
2. 本组诗歌的小序有什么作用?(一)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3. 第一句有什么作用?4. 本诗后两句有什么表达效果?5. 主要表现了诗人什么精神?6.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族十万斩.阎罗。
(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二)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7. 如何理解本诗前两句?8.本诗主要表现了诗人什么精神?9. “捷报飞来当纸钱”中的“飞”能否换成“飘”“传”?为什么?(三)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10. 如何理解诗歌前两句?11. 最后一句“人间遍种自由花”有什么表达效果?1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本诗。
13. 概括这组诗的内容。
示例:第一首:回首征程——过去第二首:第三首:【细读感悟】比较三首诗的内容,并分析其内在联系。
《无言之美》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够把握文章内容及论证思路。
2.学会论证方法。
3.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提升的审美素养。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二.作者简介【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安徽桐城人。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三.整体感知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
2.阅读表现言意关系的语段,用一句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明确:“言不尽意”。
四.细读感悟1.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
2.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条件,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能否满足这个条件?不能达到这个条件,文学还能达到美吗?“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因此难以满足“尽善尽美”的条件。
但文学依然有“美”的境界,因为作者认为对于表达全部意旨,不仅是文学,“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也不必”,就算言语不能表现所有意旨也能达到美。
3.作者从哪些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者一共从五种艺术入手,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了“无言”也能产生美。
以“言尽一切”的相片与“言及部分”的图画相比,以图画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以文学作品的含蓄之美凸显无言之美;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从戏剧中“静”的表现来突出无言之美;从雕刻艺术的低眉含蓄不流露来论述无言之美。
4.你能简要说说文本的论证思路吗?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述“无言”之美的。
①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中引出无言的话题,并点明要从艺术的角度关注无言之美。
②接着论证言意关系,并用以言达意的文学为例,说明文学乃至一切艺术都是尽量以言表意,而不能全然用言表意,也无需全然用言表意,即说明有无言之美。
③为了论述自己的观点,作者分别从绘画的选择之美,文学的意蕴之美,音乐的无声之美,话剧的静态之美,雕刻的含蓄不流露之美来论证。
【文本探究】1.请你结合作者的任意一则论据,说说你对“无言之美”的感受。
诗歌本是极其简短的几句话,但是其包含的意境却是极其宽广的。
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短短的十个字,但是读来却似看见大漠的一切宽阔宏伟之景,一切悲凉之意,给人以悲凉雄壮的美感。
然而,要描写出这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恐怕树万言都是难以说尽的,这不是意味着作者将它们寓于无言之中了吗?这就是古典文学中深蕴的“无言之美”。
2.体会下面一段话,说说你品味到“无言之美”的例子。
“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
”如《孤独之旅》,文章结尾仅以鸭子下蛋结尾,这就给读者留下了足够大的想象空间,鸭下蛋了杜小康可能就要回去了;杜小康也许要抒发自己长大的感慨了。
作者不出一言,而像是以千言万言促使着我们在脑中构造图景,这就是一种“无言之美”。
(言之成理即可)【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