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时间的脚印省优获奖 省一等奖教案 人教部编版
时间的脚印 省优获奖教案新人教版
8.《时间的脚印》教学目标1.把握说明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2.学习逻辑说明顺序和生动的说明语言。
3.培养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1.把握说明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2.学习逻辑说明顺序和生动的说明语言。
难点:学习生动的说明语言。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精品课件】展示钟表、高山、岩石的图片。
同学们,现在我们记录时间的工具主要有钟表、日历等。
大自然经过亿万年的变化,给大地带来了沧海桑田的巨大改变,时间的更迭带来自然界事物面貌的改变。
因此,我们可以从自然界事物面貌的改变推测出时间的更迭。
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时间的脚印》,了解一下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二、整体感知检查预习作业,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其他学生补充点评。
【精品课件】1.作者简介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
1948年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1951年到北京市团委机关工作,次年参与建立北京地质学院,历任教务处科长、副处长,学报副主编、编审,地质学史研究室主任,图书馆馆长等职。
1949年开始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之后,陆续发表科普小品及其它科普作品数百篇,部分结集《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
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2.字音词语(1)给加点的字注音。
腐蚀.()浑浊.()山麓.()海枯.石烂()粗糙.()龟.裂()刨.刮()楔.形文字()(2)解释下面词语。
踪迹:海枯石烂:腐蚀:浑浊:楔形文字:参考(1)给加点的字注音。
腐蚀.(shí)浑浊.(zhuó)山麓.(lù)海枯.石烂(kū)粗糙.(cāo)龟.裂(jūn)刨.刮(páo)楔.形文字(xiē)(2)解释词语。
踪迹:行动所留下可察觉的形迹。
海枯石烂:海水干涸、石头腐烂。
形容历史久远,万物已变。
用于盟誓,反衬意志坚定,永远不变。
腐蚀:指(包括金属和非金属)在周围介质(水、空气、酸、碱、盐、溶剂等)作用下产生损耗与破坏的过程。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8 时间的脚印(省一等奖)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抓住单句成段的句子理清文章思路,明确说明顺序。
2、品味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
3、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启迪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1、抓住单句成段的句子理清文章思路,明确说明顺序。
2、品味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
3、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启迪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科学精神。
三、教学难点抓住单句成段的句子理清文章思路,明确说明顺序。
四、教学设计1、导入。
出示《时间伯伯》一诗,提问:你从这首小诗中读出了什么让学生认识到时间是位伟大的旅行家,它走过了历史的每个阶段,也留下了自己的脚印。
接着提问:你知道哪些记录时间的方式展示视频:铜壶滴漏和日晷是如何记录时间的。
最后导入本课:我们还可以从自然界事物面貌的改变上来推测时间的更迭,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研究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
2、抓住单句成段的句子,理清文章。
(1)这篇说明文一共31个自然段,这么长的文章,如何快速把握文章内容,请同学们用30秒时间快速扫读课文看看文章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单句成段(2)联系《大自然的语言》一课中“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这一单句成段的句子,明确单句成段的句子在说明文中起到的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3)默读课文,然后找出单句成段的句子,看看哪些句子起着承上或者启下的重要作用。
通过学生的思考和回答引领学生理清文章思路。
岩石可以记录时间1----4岩石怎样记录时间5----29“石烂”------重新形成5----21保存历史痕迹22----29岩石记录的意义30----31(4)小结。
这篇文章首先说明了岩石可以记录时间,然后分别从岩石的形成和保存历史痕迹两方面说明了岩石怎样记录时间,最后说明了岩石记录的意义,所以可以得出本文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5)思考几个问题,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
①一块岩石从“烂”到重新形成,经历了怎样的过程②岩石被破坏有哪些因素③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痕迹④28段中提到了寒武纪、石炭纪、第四纪,这几个阶段的气候有着什么不同提点(出示三叶虫、蕨类植物化石图片和长毛象、长毛犀牛的图片,辅助学生理解课文)3、品味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
《时间的脚印》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八年级上
《时间的脚印》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八年级上《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 理清文章思路,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加深对说明顺序中逻辑顺序运用的认识。
2.在拓展阅读中体会作者生动有趣的语言。
3.激发学生的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和意识,培养理性思考、自主探究的习惯。
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从古至今,关于时间的话题很多。
孔子面对滔滔东流的河水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南宋抗金英雄岳飞在《满江红》中写道“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人们痛惜它的流逝,并发明钟表、日历等度量它。
不过,人们感受到的时间都是与人类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其实,在地球上还没有人,或者古人还不知道如何记录时间的时候,大自然就已经在记录时间了。
你知道大自然是如何记录时间的吗?二、【认识作者】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
1948年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
1949年开始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之后,陆续发表科普小品及其它科普作品数百篇,部分结集《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时间的脚印》、《火山和地震》、《多变的地球》等科普读物。
三、【字词积累】给下列加点词语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腐蚀()浑浊()山lù()刨刮()楔形文字()粗cāo()四、【感知课文】1、快速浏览课文,标段序(课前“题记”不算正文段落)。
2、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说明顺序呢?3、给课文划分结构,并说一说你划分的方法。
交流: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4)岩石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部分(5-29)岩石怎样记录时间。
第三部分(30-31)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
划分方法:方法一:标出全文的独句段,分别是——1、5、7、11、13、18、22、24、27方法二:找出独句段中起到承上或启下的句子,分别是——5、7、18、22、24、27五、【读懂课文】活动一:积极供稿我校广播站要广播一篇科普文章,但时间有限,本文在规定时间内无法完整播送。
《时间的脚印》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时间的脚印》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时间的脚印》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优秀教案和授课技巧也逐渐成为了教师教育中的重点内容。
作为一份优秀的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时间的脚印》教案,它不仅在知识点的铺陈上更为全面深入,同时也有着许多创新的授课方法和实践经验。
下面,我们具体来了解一下这份教案的优点和特色。
首先,这份教案的整体设计非常清晰明了。
在课程的标题与时间线路描绘的启示下,它将内容分为了四个主要部分,分别为“时间的概念及相关时空系统”、“人类文化发展中的时间与历法系统”、“天体运动、设计时序及物理观测”和“量化时间与日常生活应用”。
每个部分都有对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架构清晰明了,使学生能够更容易地理解教育内容和教育连接。
除此之外,这份教案也有着许多创新的授课方法。
在“时间的概念及相关的时空系统”这一部分中,教师引入了天体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知识来引导学生理解时间概念。
通过让学生模拟地球公转的过程,使学生们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渐理解并掌握地球公转一年的时间概念,同时也让他们了解了科学家们最初是如何发现和研究时间的。
在“人类文化发展中的时间与历法系统”这一部分中,教师通过介绍不同的历法和世界各地的区别和共同点,使学生们不仅对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们对不同文化的学习兴趣。
在“天体运动、设计时序及物理观测”这一部分中,教师采用了展示、比较、模拟等多种方法,使学生们能够直观地认识时间、时序等概念。
同时,在教学中,教师也注重让学生们通过实际练习来掌握时间的测量、计算和实际应用技巧, 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
此外,在“量化时间与日常生活应用”这一部分中,教师也采用了生动的例子和多种练习方式来让学生明确和掌握时间的结构、设计和表达方式。
通过让学生们运用所学知识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进行测量,并引导他们进一步思考时间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以及它在不同方面的应用,提高学生对时间的认知和应用能力。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优质课 8 时间的脚印-部优 教案
《时间的脚印》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感知文章丰富的内容,把握灵动的说明结构,体会语言的生动性。
2.能力目标:培养理性思考、自主探究的习惯。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1.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文章丰富的内容2.学习说明的结构、语言特色。
课时:一课时一、导入:(PPT展示时钟倒计时的动画,让学生感受时间的踪迹。
)1.(上课起立坐下后,可以用手指放嘴上,或用手放耳边,示意学生用心听钟表秒针运动动画中发出的滴答声。
)教师:同学们,你们听到了什么?(学生答)。
感受到了时间的脚步吗?而后谈感受,并交流自己积累的有关时间的句子。
学生交流:①.“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俗语)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③.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朱自清《匆匆》)④.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庄子)2.教师:同学们,时间,我们看不见,摸不着。
但是,我们能感受到时间的飞逝;我们不能让时间停止,但是我们会用各种方法记录时间。
现在我们有手表、手机、日历等等先进科学的手段记录时间,那以前的人们怎么记录时间的呢,同学们,说说看你所知道的古代人们记录时间的方式。
(古代的日冕、圭表、沙漏、漏壶、人们也用二十四节气、十二时辰等记录时间。
)3.教师:人们感受到的时间,无论是过去的还是现在的,都是与人类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但在地球上还没有出现人类的时候,我们到哪里去寻找时间的踪迹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我国著名科普学家陶世龙的《时间的脚印》,一起去找寻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全文共2200多字,请同学们用6分钟的时间快速阅读全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完成一个任务,课文标题为《时间的脚印》,这是比喻的说法,读完课文后请根据课文内容给课文拟一个副标题。
(学生可能拟题:“石头记”、“岩石的变迁”、“岩石的奇异功能”、“岩石如何记录时间”等等。
《时间的脚印》一等奖创新教案
8《时间的脚印》一等奖创新教案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时间的脚印一、学情分析《时间的脚印》所说明的内容,对于同学们来说,会觉得比较陌生。
尽管时间无处不在,与每个人的生活生命密切相关,但它却并不像空间那样具体得可以看到可以触及,尽管如课文所说时间在自然界留有许许多多“脚印”,但若要到千古的岩石中去寻找时间的踪迹,也还不是我们的知识和能力所随便可以获得的。
因此,阅读本篇课文既有生疏感,也有神秘感;既有不少困难,也会生发出一定的求知欲。
教学中,要借助于同学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阅读兴趣,再借助于生动有趣的说明文字,来引导、帮助学生读懂课文,揣摩说明的顺序、方法和语言。
二、教学目标1.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掌握说明顺序中逻辑顺序。
3.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掌握说明顺序中逻辑顺序。
【教学难点】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四、教学过程第一板块【情境激趣新课导入】教师引导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对时间的认识,什么东西可以记录眼前的时间以及什么东西可以记录远古的时间。
第二板块【文学常识素养积累】1.走近作者。
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1949年开始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之后陆续发表科普小品及其他科普作品数百篇,部分结集《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
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2.了解岩石知识。
岩石分为三大类: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
沉积岩分为沙石岩和泥石岩,砾岩是沙石岩的一种。
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鹅卵石和雨花石,都是砾岩的一种。
砾岩体积较大,内部有原始形态的鹅卵石和雨花石,质地较硬,称为“砾”,在“砾”和“砾”之间,有质地较细较软的岩石,它们紧挨在一起,形态有点像公园里的鹅卵石小道。
当砾岩中较细较软的部分松动,原始形态的鹅卵石和雨花石就脱离开来,经过长期的水流搬运、冲击,被不断地磨圆,最后沉积在河床的底部。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8《时间的脚印》优质课教案【精编】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8《时间的脚印》优质课教案【精编】一. 教材分析《时间的脚印》是新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选自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6课。
这篇课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通过讲述地质学家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的一种奇特的地质现象——时间的脚印,揭示了地球历史的变迁和生命的演化。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文学性,能够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八年级下学期之前,已经学习了初中语文的前几册内容,对文言文和现代文有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但是,对于地质学、古生物学等专业知识可能比较陌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这些知识的基本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科学文体的文章阅读较少,对于科学知识和文学表达的结合可能不太熟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理解科学知识和文学表达的结合。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地质学家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的时间的脚印这一奇特地质现象,理解地球历史的变迁和生命的演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科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地质学家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的时间的脚印这一奇特地质现象,理解地球历史的变迁和生命的演化。
2.自主学习: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思路。
3.合作探讨:学生能够在合作探讨中,深入理解时间的脚印这一奇特地质现象,理解地球历史的变迁和生命的演化。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为学生创造一个直观、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问题的答案,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部编版2024八年级下册语文 8 时间的脚印 详细教案
8 时间的脚印◎文化自信: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语言运用:理解课后“读读写写”词语,能根据特定场景正确运用。
◎思维能力:理解文章说明对象及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培养理性思考、自主探究的习惯。
(难点)◎审美创造:品味文章精练有趣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描写。
(重点)1课时布置学生完成第8课预习部分。
一、激趣导入师:时间是没有脚的,人们却想出了许多法子来记录下它的踪迹,如钟表、日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介绍了一种奇特的记录时间的载体——岩石!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时间的脚印》,去看看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吧!(板书文题)【设计意图】本环节从文章的题目《时间的脚印》入手,引出岩石记录时间的话题,以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和阅读兴趣。
二、把握内容,理清说明顺序师:在说明文中,单句成段很有可能意味着这个句子起着特殊作用,把握这样的句子,能让我们更加迅速、清晰地把握文章内容。
自读任务一请同学们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重点关注单句成段的句子,把握文章内容。
(学生圈点批注,归纳作答)预设单句成段的句子及其作用分析:第1段:“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
”引出后文,后三段文字都在记叙如何记录时间的痕迹。
第5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这是一个总起句,与下段一问一答说明了岩石在被破坏与重生的过程中记录时间。
第7段:“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
”这是一句提示语,后文则围绕岩石如何被破坏展开。
第11段与第13段:“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
”“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
”此两段明显是对第7段的进一步阐述。
第18段:“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
”回应第5段内容,同时引起后文对岩石形成的具体过程的描述。
第22段:“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引出下文的具体举例。
第24段:“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
”承接上文,得出“岩石可以记录地壳活动”的结论。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8《 时间的脚印》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8《时间的脚印》一等奖创新教案8 时间的脚印【教学目标】1.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品味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掌握文章的说明方法及说明顺序。
3.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自然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1.掌握课文的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科学的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时间是什么?这是一个抽象又神秘的概念,它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处不在,与我们每个人都密切相关。
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客观形式,那么时间会留下脚印吗?四季更替、日出日落、树木年轮……这些大自然的变化都潜藏着时间的踪迹。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著名科普作家陶世龙的《时间的脚印》,一起来了解科学家们眼中的时间是怎样的概念。
二、自主学习走近作者陶世龙,中国著名科普作家。
著有《打开地下宝库的钥匙》《地球的画像》等。
字音字形铜壶滴漏(lòu)搬运(bān)低洼(wā)海枯石烂(làn)悬崖绝壁(xuán)崩落(bēnɡ)裂缝(liè)烘烤(hōn ɡ)腐蚀(shí)孔隙(xì)扫帚(sào zhou)刨刮(páo)沙砾(lì)掸去(dǎn)浑浊(hún zhuó)山麓(lù)沟壑(hè)沉淀(diàn)粗糙(cāo)琥珀(hǔpò)犀牛(xī)龟裂(jūn)帷幕(wéi)楔形(xiē)石炭(tàn)词语释义海枯石烂:直到海水枯干,石头粉碎,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多用于誓言,反衬意志坚定,永远不变)。
沙砾:沙和碎石块。
山麓:山脚。
龟裂:裂开许多缝子。
三、文本探究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理清思路,划分课文层次。
【交流点拨】(1)第一部分(第1—4段):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2)第二部分(第5—29段):介绍了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时间的脚印》导学案一等奖(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导学案的编写原则:遵循科学性、实用性、创新性等原则,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 情况进行编写
导学案的使用方法:教师引导学生使用导学案进行预习和复习,通过课堂检测和讨论等 方式巩固所学知识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独 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需求。
教学方法得当:评 价导学案所采用的 教学方法是否得当, 是否能够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和主动 性,是否有利于培 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效果显著:评 价导学案在实际教 学中的应用效果是 否显著,是否能够 提高学生的学习成
绩和综合素质。
评价主体多元:评 价导学案的主体是 否多元,是否包括 教师、学生、家长 等各方面的意见和
导学案的应用前景:探 讨导学案在未来教育教 学中的应用前景,如个 性化教学、在线教育等。
导学案的实践案例:分 享一些成功的导学案实 践案例,以证明导学案 在教育教学中的实际效 果。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多元化发展:导学案将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供多种类型和风格的导学案,满足不 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技术融合:将导学案与现代技术手段相结合,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提高导学案的智能化 程度,为学生提供更加精准的学习支持。
导学案的实施效果:通过具体的数据和案例,展示了导学案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 升学习成绩方面的显著效果。
导学案的反馈意见:收集并整理了教师、学生及家长对导学案的反馈意见,对导学案 的优点和不足进行了总结。
导学案的改进方向:根据反馈意见,提出了进一步优化导学案的建议,如增加互动环 节、个性化教学等。
增加互动环节:鼓 励学生参与讨论, 提高课堂互动性
《时间的脚印》优秀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时间的脚印》优秀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时间的脚印》优秀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时间的脚印》优秀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教材的背景《时间的脚印》是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主要讲解了时间的概念,并介绍了时区、日历、地球自转、公转等相关知识。
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更好地认识时间,了解时间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提高对日历、时间计算等基本工具的运用能力。
本单元对于学生的思维培养和知识内化有着具有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时间的概念,掌握日历的使用方法。
(2)理解时区的概念,会计算不同地点的时间差。
(3)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理解导致昼夜交替的原因。
(4)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理解导致季节交替的原因。
2.能力目标(1)运用日历计算年份、月份、日期。
(2)计算不同经度的时区差。
(3)绘制地球自转、公转运动图。
3.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3)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基本技能。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教师将引导学生回顾过去的经历,让学生回忆一些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并带着学生思考时间的概念。
导入过程要求可以适当地增加不同时代的重要事件,如《历史上的今天》等,鼓励学生多角度和多方面思考时间的价值和意义。
二、讲解课文(20分钟)教师在此环节中要求学生跟随教师的引导,分段地讲解本单元的文本,每段文本讲解后需停留几分钟时间,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提问,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外的实际含义。
三、实践操作(30分钟)教师在此环节中需要为学生提供时间计算的实际例子,引导学生掌握日历的计算方法,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时差计算以及其他有关时间的操作,如绘制地球自转、公转运动图等。
这个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
这个环节如里切换不同时间和地点的语言和文化,有助于帮助学生学习更加丰富和区别明显的内容。
四、互动交流(10分钟)教师在此环节中将引导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交流学生的感受,学生可以问问题,教师也可以讲解相关内容,确保学生深度掌握本单元的知识。
《时间的脚印》优课一等奖教案
有趣的学科游戏神奇的思维导图——?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时间的脚印?是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
第二单元是说明文单元。
本单元学习的课文都是说明事理的说明文,有涉及物候学的?大自然的语言?,有涉及地质学的?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有涉及生态学的?大雁归来?。
?时间的脚印?是一篇解析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让读者了解地貌的变化、地质的变迁、古生物繁衍和灭绝信息的科普作品。
作者陶世龙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曾在北京、武汉地质学院从事青年及教学管理工作。
作者从1949年开场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之后陆续发表科普小品及其它科普作品数百篇,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时间的脚印?作为一篇科普作品,其主要任务就是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目的是说明认识岩石这一奇异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以及激发青少年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
学情分析:学习?时间的脚印?一文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八年级上册的事物性说明文单元——第五单元的四篇课文,以及八年级下册的事理性说明文单元——第二单元的前三篇文章。
他们已经掌握了根本的说明文文体知识,具有一定说明文阅读的能力。
不过,?时间的脚印?一课,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的知识点众多,学生可能收集不全,而且学生对本课所表达的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可能体会不深。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感知文章丰富的内容,把握灵动的说明构造,体会语言的生动性。
2.能力目标:培养理性思考、自主探究的习惯。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1.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文章丰富的内容2.学习说明的构造、语言特色。
教学思想:教学思想:?时间的脚印?是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说明文单元的自读课文。
王荣生教授在?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提出,“实用文章阅读教学设计,应从课文内容中提炼出教学的核心内容,围绕核心内容设计活动环节。
〞所以,?时间的脚印?一课教学时,不能泛泛地讲说明方法、说明文的语言等,放之四海而皆准,哪篇说明文都可以这样教的内容。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案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时间变化在生活中的体现”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在课堂讨论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发言不够积极,可能是由于他们对讨论主题不够感兴趣,或者是对自己的观点不够自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计划在下次课堂中尝试引入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讨论话题,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
值得一提的是,在总结回顾环节,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了较为全面的掌握。这说明我在课堂教学中,对重点知识的强调和讲解还是到位的。但我也意识到,对于难点的讲解,我还需要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跟上课堂节奏。
(4)拓展延伸:联系生活实际,讨论时间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珍惜时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5)课后作业: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分析《时间的脚印》一文的表达方式,学生能够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从时间流逝的角度思考人生,培养其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提高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时间的流逝是如何在文学作品中被表达的,以及如何通过修辞手法来强化这种表达。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时间变化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更加珍惜时间,善用每一分每一秒。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人教部编本初中语文八年级下第2单元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案
5.塑造正确价值观:通过感悟时间的珍贵,引导学生树立珍惜时间、合理安排生活的观念,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时间的脚印》的主题:课文通过对具体事物和时间变化的描绘,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一主题,体会作者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时间的珍贵,培养珍惜时间、珍爱生命的价值观。
教学内容:
1.课文《时间的脚印》的阅读与理解。
2.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探讨作者如何通过具体事物和时间的变化,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4.学习课文中的优美词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5.结合实际生活,讨论如何珍惜时间,培养良好的时间管理观念。
首先,我发现学生在理解时间流逝这一抽象概念时,确实存在一定难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从具体实例入手,帮助他们逐步建立起对时间流逝的直观感受。此外,通过对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讲解,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手法来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感悟,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其次,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写作练习的积极性很高,但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运用修辞手法时仍然显得有些生疏。为了加强学生对这些修辞手法的掌握,我打算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增加一些针对性的练习和讲解,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不断提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理解时间流逝的基本概念。时间流逝是指时间在不断地前进,它影响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的一些具体描述。这些描述展示了时间流逝是如何被作者观察和表达的,以及它如何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变化。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8时间的脚印》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8时间的脚印》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8时间的脚印》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时间的变迁,让学生认识到时间的宝贵和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哲理性,适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接触过类似的主题,对时间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
但如何更深入地理解时间的价值,如何合理安排时间,仍然是学生需要学习和提高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找到时间的痕迹,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词和短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学会从生活中寻找时间的痕迹,学会合理安排时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时间的宝贵,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词和短语。
2.难点:深入理解课文的哲理,学会从生活中寻找时间的痕迹,学会合理安排时间。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时间的变化,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寻找时间的痕迹,学会合理安排时间。
3.讨论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时间的价值,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2.与课文相关的案例素材3.PPT课件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整体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随后,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内容,引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PPT课件,呈现与课文相关的案例素材,引导学生关注时间的变迁。
同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时间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探讨如何从生活中寻找时间的痕迹,如何合理安排时间。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
4.巩固(10分钟)教师邀请几名学生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让大家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时间的脚印》精品优质公开课获奖说课稿及课后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时间的脚印》精品优质公开课获奖说课稿及课后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一. 教材分析《时间的脚印》是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过程,让学生了解地质变迁,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课文以时间为线索,展示了我国地质地貌的演变过程,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和地理知识,对地球表面的变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地质变迁的认识还较为肤浅,需要通过课文学习,进一步深化理解。
此外,学生对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还缺乏足够的感知,需要通过课文引导,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过程,掌握地质变迁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培养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过程,地质变迁的基本知识。
2.难点:对地质变迁现象的理解和运用,培养环保意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自然景观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课文主题。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过程,掌握地质变迁的基本知识。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地质变迁现象,并结合实际情况,思考人类如何保护自然环境。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地质变迁及其影响。
5.实践环节: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一次环保活动,如植树造林、垃圾分类等。
6.总结反思: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实践经历,总结课文所学,培养环保意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过程2.地质变迁的基本知识3.环保意识的重要性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对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过程和地质变迁知识的掌握程度。
《时间的脚印》精品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时间的脚印》精品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时间的脚印》精品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一、背景介绍《时间的脚印》是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材中的一篇文章,该文章主要讲述了时间及其变迁对人类社会产生的深刻影响,是一篇十分富有启发性和思辨性的文章,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和欢迎。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该文章具有许多优秀的特点,如篇章结构紧凑,思路清晰,叙述生动,语言简练等。
同时,也存在一些教学难点和难点,如由浅入深的阅读以及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文化观念的转换等。
为了深入挖掘该文章的教学价值,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历史思维能力,我们设计了一套《时间的脚印》精品教学设计,并进行了反思总结,现在分享如下。
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时间的概念及其变迁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学习一个历史事件的基本情况,如时间、地点、人物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能够阅读和理解历史教材;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能够通过简短的语言深刻表达自己的思想。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兴趣和文化自信。
2.教学过程课前导入通过与学生互动,让学生自主列举一些跟时间有关的词语,如秒、分、时、年、季节等,然后引出本课主题《时间的脚印》。
阅读训练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阅读文章,了解作者的观点和文章的结构,然后轮流发言,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思维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时间的概念和影响,通过教师点拨和引导,深化学生的理解并提高其思维能力。
文化对话通过讨论历史事件,了解不同的文化观念和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并拓展其视野。
思考总结通过反思教学过程和学生的表现,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总结,为下一次教学提供反思依据。
三、课后反思该教学设计的效果是十分不错的,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文化自信得到了提高,同时也深化了学生对历史概念和文化观念的理解。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1.教学时间安排不够合理,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进行详细阐述和讨论。
《时间的脚印》优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8 时间的脚印【教材分析】《时间的脚印》是统编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是一篇科普作品,主要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目的是说明认识岩石这一奇异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激发青少年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
文章根据大量的事实和科学原理,对为什么岩石能记录时间、岩石怎样记录时间、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等问题作了深入浅出的说明。
【教学目标】1.运用默读法,圈点勾画,提取关键信息,理清文章思路。
2.通过分析说明方法、品味语言,体会严谨而生动的写法。
3.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预习提示】1.日积月累(1)我搜集的资料(课文和作者)(2)我积累的字词(字音和字形)踪.迹(zōnɡ) 腐蚀.(shí) 浑浊.(zhuó) 山麓.(lù) 海枯.石烂(kū)粗糙.(cāo) 帷.幕(wéi) 龟.裂(jūn) 刨.刮(bào) 楔.形文字(xiē)2.思悟发现(1)速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岩石是如何从毁灭走向新生的?岩石→小石子→沙砾、泥土→沉积→重压→胶结→新岩石(2)完成下列填空题,说说岩石是怎样记录下时间的脚印的。
从(“死”的石头上)可以看出地壳的活动;(石头的颜色不同)可以说明地球上气候的变化;(化石)可以帮助认识地球生物的演化过程。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
岩石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
(4)读完全文,我的阅读感受是:3.学贵有疑预习中,我遇到的困惑是:【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同学们,学习新课之前,我来给大家猜一个谜语。
谜面是:看不见,摸不着;抢不来,赶不走;亦最长,亦最短;亦永恒,亦短暂;无根、无形、无情、无价。
明确谜底:时间。
对时间的认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把时间比作一去不复返的流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在这里人们把时间比作为飞速的“箭”和“梭”……其实时间把它的脚印留在了许许多多我们不曾看到、不曾了解的地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时间的脚印1.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体会本文单句成段的作用。
2.品味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3.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一、导入新课播放导入视频。
如视频中所言,通过一撮沙子,就能得知地球的年龄。
这看起来十分不可思议,岩石真的有如此强大的记录历史的力量吗?它是怎么记录那些已逝的时间的?让我们在《时间的脚印》一文中寻找答案。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关注单句成段,把握文章内容1.请同学们花三十秒迅速扫读课文,说说本文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有不少单句成段。
2.在说明文中,单句成段很有可能意味着这个句子起着总结性作用,把握这些句子,能让我们更加迅速、清晰地把握文章内容。
请同学们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重点关注这些单句成段的句子,把握文章内容,给课文划分层次。
明确:重点单句引导把握:第1段:“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
”引出后文,后三段文字都在记叙如何记录时间的痕迹。
第5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这是一个总起句,与下段一问一答说明了岩石在被破坏与重生的过程中记录时间。
第7段:“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
”这是一句提示语,后文则围绕岩石如何被破坏展开。
第11段与第13段:“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
”“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
”此两段明显是对第7段的进一步阐述。
第18段:“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
”回应第5段内容,同时引起后文岩石形成的具体过程。
第22段:“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引出下文的具体举例。
……结合对上述单句成段句子的综合分析,可将全文31个自然段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4段)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段)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又分为两层:第一层(5—21段)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22—29段)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第三部分(30—31段)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目标导学二:理解课文,发扬科学精神1.课文的第一部分告诉我们,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但是一开始并未说岩石是怎么记录时间的,而是描述岩石有生灭过程,这是为什么?明确:点明岩石的生灭过程,也是为了说明物质时刻都在运动着这一普遍规律。
作者并不是以静止的观点去看待岩石的变化,而是将岩石的变化纳入辩证唯物主义的宏观视野中,这是一种辩证的科学主义精神。
2.岩石的运动规律是什么?明确:被破坏——被搬运、被堆积——重新生成岩石。
3.岩石这样顽强的东西竟然也被破坏,请同学们说说,导致岩石被破坏的因素有哪些?从被破坏到生成新的岩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明确:破坏因素:阳光烘烤,霜雪冷冻,空气与水中的酸类腐蚀,风的吹拂,水流的冲刷,冰河的移动,生物破坏,人为破坏。
形成过程:岩石→小石子→沙砾、泥土→沉积→重压→胶结→新岩石。
4.请以沉积岩为例,说说为什么根据岩石的形成过程,我们能知晓过去的年月。
(展示沉积岩照片)明确:“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根据层与层的顺序,我们就可以知道过去的年月。
5.岩石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是它保存了许多的历史痕迹,请阅读第22到29段并分组讨论,说说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痕迹,它对人类有着怎样的意义,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明确:①记录了地壳的活动;②记录了气候的变化;③记录了古代生物状况;④记录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⑤记录了自然界某些转瞬即逝的活动。
意义与启示:对岩石的研究,不仅使我们增长了知识,对自然界与史前历史有了更多的认识,同时也拥有了开发史前资源的可能性,为人类谋取幸福。
我们要秉承这种辩证主义思想观念,发扬科学探索的精神,在人类前行的历史上,贡献出一份心力。
目标导学三:品味语言,感受说明文艺术特色1.说明文以向人们传授知识为主,所以,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
请同学们找出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明确:“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
”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到10000年的时间。
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
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2.一篇有艺术性的说明文,除了注重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还会注重语言的艺术性,本文语言十分具有艺术特色,请结合课文实例进行分析。
明确:文章在叙述中大量运用拟人化的写法,语言生动有趣。
(1)将“炎热的阳光”“严寒的霜雪”以及风雨等对岩石的破坏说成是“攻击”,仿佛是有意识的行为。
这样就强化了它们与岩石的敌对性。
形象地说明了岩石“无时无刻不经受着磨难”。
(2)三个并列短语构成排比句,生动地描绘了“狂风”“洪水”“冰河”等几种自然力的气势。
“冲来了”“爬来了”也是一种拟人化的表述,增强了“洪水”“冰河”的动感和目的性,表现了它们势不可挡的威力。
(3)说“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轻小的沙砾”去“旅行”,也是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岩石被分解后的不同命运。
这样写,增强了事物的主动性(沙砾)或被动性(石块),生动有趣。
(4)用“躺”字形容岩层的生成状态,化动为静。
准确而又形象地说明了岩石新生的过程。
小结:本文语言生动形象,把时间拟人化,既给人以知识,又给人一种亲切感。
说明文语言既可以是通俗平实的,也可以是生动形象的,这要根据说明内容和读者对象来定。
可取之处结合地理视频导入,可引起学生的兴趣。
从单句成段的句子入手,对全文进行整体性把握,加强对成段单句的关注。
教学过程中认真品析说明文语言,感受文学性语言在说明文中的运用之妙。
不足之处由于课时有限,不能充分引导学生关注与理解作者的科学辩证思维,学生无法真正做到用辩证观点看问题。
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1.漫步古诗苑,感受中华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
2.积累、品味、吟唱和运用古诗词,进一步体会中华诗词文化的灿烂辉煌。
3.积极主动参与搜集资料,合作探究诗与画的结合。
4.激励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并能围绕一个主题查找有关资料。
激发学生用多种艺术形式解读古诗词的热情,培养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5.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对中华诗词的兴趣与爱好,提高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理解与鉴赏能力,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与文化品味。
一、导入新课播放背景音乐:古筝乐曲《一剪梅》。
师: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春天我们会吟诵:春眠不觉晓,生:处处闻啼鸟;师:夏天我们会吟诵:接天莲叶无穷碧,生:映日荷花别样红;师:秋天我们会吟诵:晴空一鹤排云上,生:便引诗情到碧霄;师:冬天我们会吟诵: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生: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在这个环节上,让学生热热身,其实也是对古诗的又一次巩固与积累。
)师:这一首首古诗就如同这一曲美妙动听的古筝乐曲,让人沉醉流连,让人乐而忘返。
今天就让我们伴随着这美妙的乐曲一起到古诗苑中漫步吧。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分门别类辑古诗1.色彩。
自然界的颜色多种多样,赤橙黄绿青蓝紫,这个世界因为有了色彩,才更加美丽。
现在我们就来填一填古诗词中的颜色名称。
明确:①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②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③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2.植物。
下面诗句中含有植物的名称,我们来填一填古诗中的植物名。
明确:①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②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③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④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3.动物。
很多同学家里一定养过小动物吧,小动物多么可爱,在古人的诗句中那些动物更是活灵活现。
我们来看一看这些诗句中写的是哪些动物?明确:①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②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③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④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4.地名。
南京、开封、洛阳都是大家熟悉的地名,古诗词中也会出现地名。
我们来看一看下面一些含有地名的诗词。
明确:①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②(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③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④(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目标导学二:诗情画意品古诗为诗配画1.诗:(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画:(宋)马远《梅石溪凫图》解说词:生于悬崖的梅树倒悬而下,梅花怒放,溪水碧波中,群鸭嬉戏,处处都洋溢着春日活跃的生机。
2.词:毛泽东《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画:(现代)王成喜《铁骨生春》解说词:“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画家以铁干、春蕾隐喻性地歌颂了红梅傲雪迎春的高尚品格。
3.诗:(清)郑板桥《题竹图》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画:(清)郑板桥《竹图》解说词:画幅上的竹子,从石缝中挺然而立,坚韧不拔,遇风不倒,郑板桥借竹抒发了自己洒脱、豁达的胸襟,表达了勇敢面对现实,绝不屈服于挫折的人品,竹子被人格化了,此时,“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目标导学三:声情并茂诵古诗师:诗词最突出的特点除了追求意境的图画美之外,还特别注重节奏和韵律,具有音乐的美感。
《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
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
”可以看出在早期,诗、歌与乐、舞其实是合为一体的。
欣赏歌曲《月满西楼》欣赏歌曲《思君》片段跟唱古诗《但愿人长久》目标导学四:满腹诗书用古诗师:前面我们提到,在早期,诗、歌与乐、舞本是合为一体的。
而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到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才独立成体。
下面我们欣赏一首现代流行歌曲,请谈谈你由这首歌的歌词想到了什么。
欣赏歌曲《烟花三月》:烟花三月牵住你的手,相别在黄鹤楼波涛万里长江水送你下扬州真情伴你走,春色为你留二十四桥明月夜,牵挂在扬州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好朋友?扬州城有没有人为你分担忧和愁?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知心人?扬州城有没有人和你风雨同舟?烟花三月是折不断的柳梦里江南是喝不完的酒等到那孤帆远影碧空尽才知道思念总比那西湖瘦该歌词化用的古诗词句:(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寄扬州韩绰判官》唐·杜牧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3)杨柳:《折杨柳》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