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的营养作用

维生素的营养作用
维生素的营养作用

职业学校优质课参评教案

课题::维生素的营养作用

(一)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常用的几种主要维生素对畜禽新陈代谢的影响。

2. 掌握常用的几种主要维生素的营养功能。

(二)教学重点:几种主要维生素的营养作用

三) 教学方法:讲述法演示法启发法

(四) 教学用具:不同维生素缺乏症图片小黑板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1.导言::通过说明维生素对畜禽营养的重要意义,导出本节所讲内容,以此引起学生的重视。

2.传授内容:

一、维生素的分类:

1.脂溶性维生素

2.水溶性维生素

二、各种维生素的营养作用

(一)脂溶性维生素 1.维生素A(举例导入提问)

(1)存在形式:维生素A来源于动物体,植物体中不含维生素A,而含维生素A原,即胡萝卜素.。胡萝卜素在动物的小肠壁、肝脏及乳腺内受到胡萝卜素酶的作用变为具有生物活性的维生素A,二者作用相同。.

(2)营养生理作用

保护畜禽黏膜上皮组织的健康,抵抗疾病的侵袭维生素A有保护消化管、呼吸道、泌尿生殖道、眼结膜及皮肤健康的功能,缺乏时可使上述器官的上皮角化萎缩,发生消化不良、腹泻、下痢等症状,畜禽易发生肺炎,甚至死亡。缺乏维生素A还会出现排尿障碍,也易发生结石、母畜出现流产、死胎或产失明仔猪,牛易患结膜炎,即干眼病。所以维生素A又称为抗干眼病维生素。

维持畜禽在弱光下的视觉,防止夜盲症的发生维生素A与视觉蛋白结合生成视紫红质,视紫红质对弱光比较敏感。如果缺乏维生素A,则影响视紫红质的合成,在弱光下看不清物体,失去视力,即夜盲症。

促进畜禽的生长维生素A为幼畜生长所必需。缺乏时可抑制软骨上皮成骨细胞的活动,幼畜肌肉、内脏萎缩生长停滞。补充维生素A后即可恢复生长。

维持畜禽正常的繁殖力

维持畜禽正常的神经功能

讲到这些作用时,可展示图片和联系实际来说明。

2.维生素D(由图片导入提问)

(1)存在形式包括维生素D2(麦角钙化醇)和维生素D3(胆钙化醇)两种活性形式。

(2)营养生理作用主要是促进钙、磷在肠道内的吸收和肾小管内的重吸收,提高血液中钙和磷的水平,促进钙和磷在骨骼中的沉积,加速骨的钙化.还有调节钙、磷比例的作用。

(3)缺乏症动物缺乏维生素D时,饲料中的钙和磷,特别是钙不易被肠道吸收,即使吸收了也不易沉积,而是随尿液排出体外。畜禽表现的缺乏钙、磷的症状为:食欲降低,生长停滞;幼畜出现佝偻病成畜发生骨质疏松症,表现为关节肿大,肋骨念珠状突起, 四肢骨、脊骨弯曲;蛋鸡产薄壳蛋或软壳蛋,产蛋率下降。

3.维生素E

(!)营养生理作用可防止维生素A、细胞膜、线粒体膜等物质被氧化;在畜禽体内主要作为生化反应的催化剂,与硒协同维持细胞膜正常的结构和功能,促进合成前列腺素,调节DNA合成等;还可增加机体的免疫反应,提高动物的抗病力。

(2)缺乏症缺乏时可引起一系列的疾病。首先出现白肌病,尤以羔羊、雏鸭发病严重;其次可引起肝细胞坏死,动物往往因此骤然死亡;另外,维生素E缺乏还会严重影响繁殖功能,公畜睾丸发育不良,精子活力差,不易受精;母畜发生死胎和流产,故又称为抗不育维生素。雏鸡缺乏还会发生脑软化症、渗出性素质症。

4. 维生素K(导入)

1)存在形式其活性物质有两种:一种是维生素K1,另一种是维生素;

前者由植物合成,后者由动物肠道内的微生物合成。人工合成的为维生素K3、维生素K4。

(2)生理作用促进肝脏合成凝血酶原,在机体中的作用是参与凝血过程,加速血液凝固。缺乏维生素K凝血时间延长,可发生皮下、肌肉及胃肠出血。缺乏症多见于家禽,所以笼饲家禽要注意维生素K的补给。

3.小结:总结上述维生素对畜禽的营养功能。

4.作业:(1)维生素A有哪些营养作用?

(2)试述维生素D与钙代谢的关系?

附板书:

一、分类

1.脂溶性维生素

2.水溶性维生素

二、各种维生素的营养作用

(一)脂溶性维生素

1.维生素A(抗干眼病维生素)

存在形式动物:维生素A

植物:维生素A原(胡萝卜素)

营养生理作用:

2.维生素D (抗佝偻病维生素)

存在形式维生素D2(麦角钙化醇)

维生素D3(胆钙化醇)

营养生理作用

缺乏症

3..维生素E(抗不育维生素)

营养生理作用:抗氧化、防老化

缺乏症:

4.维生素K (抗止血.维生素)

存在形式维生素K1、维生素K2

维生素K3、维生素K4

生理作用:止血

(二)水溶性维生素: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

营养学试题-----有答案

1.维生素D缺乏症有(佝偻病)、骨质软化症、(骨质疏松症)和(手足痉挛症)。 2.必需脂肪酸最好的食物来源是(植物油类)。 3.除8种必需氨基酸外.还有(组氨酸)是婴儿不可缺少的氨基酸。 4.水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 5.(奶和奶制品)含钙量丰富且吸收率高,是钙的良好来源。 6.烟酸缺乏引起的“三D”症状包括(皮炎)、(腹泻)和(痴呆)。 7.与胎儿“神经管畸形”的形成密切相关的维生素是(叶酸)。 8.硫胺素缺乏引起的脚气病主要有(干性脚气病)、(湿性脚气病)二种类型。 9.人体的热能消耗包括(基础代谢)、(体力活动)、(生长发育)和(食物特殊动力作用)四方面。 10.蛋白质和能量同时严重缺乏的后果可产生(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症。 11.目前认为营养学上最具有价值的脂肪酸有(n-3系列)和(n-6系列)两类不饱和脂肪酸。 12.营养学上,主要从(食物蛋白质含量)、(被消化吸收程度)和被人体利用程度三方面来全面评价食品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13.人体需要的营养素主要包括(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矿物质)、(水)、(膳食纤维)和维生素七大类。 14.凡在人体内总重量小于(0. 01%)者,称为微量元素。 15.正常成人体内.蛋白质约占体重的(16%一19%),每天约有(3%)蛋白质被更新。16.一个正常成年人即使一天不摄入蛋白质,也要通过各种途径向体外排出大约(20g)的蛋白质。 1.膳食蛋白质中非必需氨基酸(A)具有节约蛋氨酸的作用 A.半胱氨酸B.酪氨酸C.精氨酸D.丝氨酸 2.婴幼儿和青少年的蛋白质代谢状况应维持(D) A.氮平衡B.负氮平衡C.排出足够的尿素氮D.正氮平衡 3.维持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能量消耗是(B) A.体力活动耗能B.基础代谢C.非体力活动耗能D.食物热效应耗能 4.能促进钙吸收的措施是(A) A.经常在户外晒太阳B.经常做理疗(热敷)C.多吃谷类食物D.多饮酒 5.具有激素性质的维生素是(B ) A.维生素B1 B.维生素B2 C.维生素D D.烟酸(维生素PP) 6.维生素B2缺乏体征之一是(A) A.脂溢性皮炎B.周围神经炎C.腹泻D.牙龈疼痛出血 7.能被人体消化吸收的碳水化合物是(D) A.棉籽糖B.果胶C.纤维素D.淀粉 8.膳食蛋白质中非必需氨基酸(B)具有节约苯丙氨酸的作用 A.半胱氨酸B.酪氨酸C.丙氨酸D.丝氨酸 9.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我国居民的碳水化合物的膳食供给量应占总能量的(C) A.45%一50%B.70%以上C.55%一65%D.30%以下 10.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成人脂肪摄入量应控制在总能量的(D) A.45%B.25%—30 C.20%以下D.20%一30% 11.( C )不是评价蛋白质营养价值的指标。 A.食品中蛋白质含量B.蛋白质消化率C.脂溶性维生素的含量D.AAS

维生素的分类及作用

维生素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一类低分子有机化合物,其主要作用是作为许多酶的辅酶起着调节和控制物质代谢的作用。如果体内维生素不足或缺乏,就会引起一系列营养代谢病,称为维生素缺乏症,包括单一维生素和多种维生素缺乏症(综合性维生素缺乏症)。反之,维生素供给过多,也会引起营养代谢病,称为维生素过多症或维生素中毒。 维生素或其前体广泛存在于大多性动植物性饲料中,有些维生素还可由动物本身或寄生于动物消化道的细菌合成,一般不易发生维生素缺乏症。但当饲料中的维生素或其前体遭到破坏,体内合成、转化或吸收发生障碍,或机体消耗和需要量增加,而此时有没有得到及时补充,即可发生维生素缺乏症。而当动物日粮中添加了过多的维生素,或医源性过量,或长期饲喂过多的含维生素的饲料,可造成过量或中毒。由于脂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可以在体内储存或蓄积,排泄又比较缓慢,所以长时间大剂量食入或一次超剂量食入后,可以引起脂溶性维生素过多或中毒。而水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3、维生素B5、维生素B6、维生素B12、维生素C、叶酸、胆碱、生物素)不在体内储存,且易从体内排除,因此水溶性维生素过多症较少发生。 一、维生素A 通常所说的维生素A是指视黄醇和脱氢视黄醇,维生素A家族还应包括具有视黄醇活性的胡萝卜素,自然界中大约有600多种胡萝卜素,其中只有50种能转化为维生素A,具有维生素A的活性作用,称为维生素A原或前体。胡萝卜素在某些条件下也可作为单线态氧猝灭剂和抗氧化剂,而视黄醇没有这种特性。预先形成的维生素A的常见饲料来源主要是动物肝脏等动物源性饲料,尤其是鱼肝和鱼油,如鲨鱼、鳕鱼和大比目鱼肝油以及北极熊肝油是其最主要来源。维生素A原——胡萝卜素的常见来源主要是植物性饲料,如胡萝卜、黄玉米、黄色南瓜、青绿饲料、番茄、木瓜和柑橘等。 维生素A缺乏症是由于维生素A或/和胡萝卜素供应不足或消化道吸收障碍所引起的动物体内维生素A或/和胡萝卜素不足或缺乏的一种营养代谢病。其病理变化主要以脑脊液压升高、上皮组织角质化、骨骼形成缺陷和胚胎发育障碍为主;临床上以夜盲、眼球干燥、鳞状皮肤、踢甲缺损、繁殖技能丧失、瘫痪、惊厥、

食品营养学维生素

维生素 概述 1.1维生素的特点 1.均以前体的形式存在于食物中 2.主要是参与机体代谢调节 3.大多数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须经常通过食物中获得 4.人体的需要量很小,但一旦缺乏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 1.2命名 一是按发现的历史顺序,以英文字母顺序命名,二是按其生理功能命名,三是按其化学结构命名 1.3分类 脂溶性维生素A D E K 水溶性维生素C B1 B2 B6 B12 叶酸B9 泛酸B5 生物素B7 烟酸B3 胆碱 脂溶性维生素可储存,易出现中毒症,不易发生缺乏症 水溶性维生素无法储存,易出现缺乏症,会发生过量症 维生素A 2.1性质 性质:耐热,不耐氧气和射线 在植物中不含有已形成的维生素A。某些有色植物中含有类胡萝卜素,其中一小部分可在小肠和肝细胞内转变成视黄醇和视黄醛的类胡萝卜素称为维生素A原。类胡萝卜素中最重要的是β-胡萝卜素 抗癌三大维生素:维A C E 2.2生理功能 1.维持正常视觉 2.维持上皮组织健全 3.促进正常的生长发育 4.防癌 5.参与正常骨代谢 6.增强免疫力 7.延缓衰老 2.3缺乏与过量 缺乏:暗适应能力下降,夜盲症,干眼病,不同组织上皮干燥、粗糙、增生及角质化,食欲降低,易感染,免疫功能低下,儿童生长发育迟缓 过量:急性中毒,慢性中毒及致畸毒性 2.4参考摄入量与食物来源 男性为每天800μg视黄醇当量,女性为每天700μg视黄醇当量 最好来源是动物性食品,其中以肝脏、鱼肝油、鱼卵、奶类、蛋黄等含量丰富,有色蔬菜(菠菜、苜蓿、胡萝卜青椒等)中含β胡萝卜素0.8mg,即80g鳗鱼、65g鸡肝、75g胡萝卜或其他 维生素D 3.1性质 耐热,不易被氧化(通常烹调加工不会引起维D的损失) 3.2生理功能 1.促进小肠对钙、磷的吸收 2.调节钙、磷代谢 3.维持血浆钙磷正常含量 4.促进骨与牙齿的正常生长 5.维持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6。抑制炎症7.促进肾小管对钙、

营养学之维生素

营养学之维生素 维生素是人体所必需的一类微量的低分子有机营养素。它们并不是一类化学性质和结构相近似的一类化合物,但其生理功能和营养学意义有类似之处。 (一)维生素的共同特点 虽然各类维生素的化学结构不同,生理功能各异,但都具有以下共同特点: 1.其均以本体或可被机体利用的前体形式存在于天然食物中。2其既不参与机体组织的构成,也不供给能量,主要作为调节物质,调节各种生理机能。 3.大多数维生素不能在体内合成,也不能大量储存于组织中,所以必须经常由食物供给。 4.维生素常以辅酶或辅基的形式参与酶的功能。 5.维生素的人体需要量很少,但在调节物质代谢过程中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绝对不能缺少。 6.不少维生素具有几种结构相近、生物活性相同的化合物,如维生素A1.A2,维生素D2.D3等。 (二)维生素的命名 维生素的命名可分为三个系统。一是按发现的历史顺序,以英文字母顺序命名,如维生素A、B、C、D、E等;二是按其生理功能命名,如抗坏血酸、抗干眼病维生素和抗凝血维

生素等;三是按其化学结构命名,如视黄醇、硫胺素和核黄素等。 (三)维生素的分类 维生素分为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两大类。前者包括维生素A、D、E、K等;后者包括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 等。 脂溶性维生素可溶于脂肪而不溶于水,在食物中常与脂类共存,在酸败的脂肪中容易被破坏。在体内的吸收与脂肪相似,当脂类吸收障碍时,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大为减少,甚至会引起继发性缺乏。吸收后可在体内贮存而不易排出体外,过量摄取易在体内蓄积而引起中毒。如摄入不足可缓慢出现缺乏症状。 水溶性维生素溶解于水,在体内仅有少量储存,较易从尿中排出。大多数水溶性维生素常以辅酶的形式参与机体的物质代谢。水溶性维生素摄取过多时,多余的维生素可从尿中排出,一般不会因摄取过多而中毒,但极大量摄入时也可出现毒性。若摄入过少,可较快地出现缺乏症状。 一、脂溶性维生素() (一)维生素A 维生素A是指含有视黄醇结构,具有其生物活性的一大类物质。它包括已形成的维生素A和维生素A原以及其代谢产物,包括视黄醇、视黄醛、视黄酸、视黄基酯复合物和一些类胡

(完整版)食品营养学模拟试题和答案3_食品营养学.

食品营养学模拟试题(三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计15分 1、基础代谢率 2、Specific dynamic action 3、amino acid score 4、Mlaillard 反应 5、功能食品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为了指导居民合理营养、平衡膳食,许多国家制订有膳食营养素推荐供给量,即:(。 A、DRIs B、RDAs C、RNI D、EAR 2、胃酸由(构成,由胃粘膜的壁细胞分泌。 A、硫酸 B、盐酸 C、醋酸 D、鞣质酸

3、胃粘液的主要成分为(。 A、胃蛋白酶原 B、胃蛋白酶 C、胃酸 D、糖蛋白 4、小肠液是由十二指肠和肠腺细胞分泌的一种(性液体。 A、酸性 B、弱酸性 C、碱性 D、弱碱性 5、大肠的主要功能在于(。 A、消化食物 B、吸收营养素 C、吸收水分 D、消化食物残渣 6、一般来说,机体所需要能量的(以上是由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的。 A、30% B、50% C、60%

D、70% 7、据用“弹式热量计”测定,1g脂肪在体外燃烧平均产生热量为(。 A、17.15 kJ B、39.54 kJ C、23.64 kJ D、18.61 kJ 8、食物中的营养素在消化道内并非100%吸收,一般混合膳食中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的吸收率依次为(。 A、96%,92%,98% B、98%,95%,92% C、98%,92%,95% D、95%,98%,92% 9、人体内铁的总量约为(。 A、4~5g B、8~15g C、14~15g D、114~115μg 10、大多数蛋白质的含氮量相当接近,平均约为(。 A、10%

浅谈维生素对人体的作用及机理 营养学小论文

浅谈维生素对人体的作用 摘要:在七大营养物质中,维生素在体内的含量很少,但在人体生长、代谢、发育过程中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人体代谢中必不可少的有机化合物,是维持和调节机体正常代谢的重要物质。本文将对几种主要的维生素的作用及相关情况进行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维生素;营养;健康 前言 维生素是人体代谢中必不可少的有机化合物。人体有如一座极为复杂的化工厂,不断地进行着各种生化反应。其反应与酶的催化作用有密切关系。酶要产生活性,必须有辅酶参加。已知许多维生素是酶的辅酶或者是辅酶的组成分子。因此,维生素是维持和调节机体正常代谢的重要物质。可以认为,维生素是以“生物活性物质”的形式,存在于人体组织中。 维生素是个庞大的家族,就目前所知的维生素就有几十种,大致可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大类。前者包括维生素A、D、E、K,后一类包括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以及许多“类维生素”。 维生素在体内的含量很少,但在人体生长、代谢、发育过程中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各种维生素的化学结构以及性质虽然不同,但它们却有着以下共同点: ①维生素均以维生素原(维生素前体)的形式存在于食物中; ②维生素不是构成机体组织和细胞的组成成分,它也不会产生能量,它的作用主要是参与机体代谢的调节; ③大多数的维生素,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必须经常通过食物中获得; ④人体对维生素的需要量很小,日需要量常以毫克(mg)或微克(ug)计算,但一旦缺乏就会引发相应的维生素缺乏症,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 1 维生素A 简介:维生素A是眼睛中视紫质的原料,也是皮肤组织必需的材料,人缺少它会得干眼病、夜盲症等。通常每人每天应摄入维生素A2~4.5mg,不能摄入过多。近年来有关研究表明,它还有抗癌作用。动物肝中含维生素A特别多,其次是奶油和鸡蛋等。胡萝卜、番茄等蔬菜中含多量胡萝卜素,它是维生素A的前体,在人体中易变为维生素A,因此食用蔬菜同样可补充维生素A。 功效:增强免疫系统,帮助细胞再生,保护细胞免受能够引起多种疾病的自由基的侵害。它能使呼吸道、口腔、胃和肠道等器官的黏膜不受损害,维生素A 还可明目。 副作用:每天摄入3毫克维生素A,就有导致骨质疏松的危险。长期每天摄

食品营养学习题及答案

食品营养学 填空题10个空,10分(全部来自习题册);选择题20个,20分(全部来自习题册);名词解释5个,10分;问答题5个,30分;综合应用题1个,30分。 一、名词解释 1、营养不良:指由于一种或一种以上营养素的缺乏或过剩所造成的机体健康异常或疾病状态。 2、必需氨基酸:在人体内不能自身合成或合成速度远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必须从食物中获得。 3、抗生酮作用:当碳水化合物不足时,脂肪酸不能被彻底氧化分解而产生过多酮体,会产生酮症酸中毒;当碳水化合物充足时,可防止酮症酸中毒的发生,这种作用称为抗生酮作用。 4、碱性食品::指含钾、钠、钙、镁等矿物质较多的食物,在体内的最终代谢产物常呈碱性,包括蔬菜、水果、豆类、牛奶及硬果中的杏仁、栗子等。 5、血糖生成指数:某种食物升高血糖效应与标准食品(通常为葡萄糖)升高血糖效应之比。GI值越高,说明这种食物升高血糖的效应越强。 6、必需脂肪酸:是指人体不可缺少而又不能自身合成,必须通过食物供给的脂肪酸。 7、限制氨基酸:食物蛋白质中一种或几种必需氨基酸相对含量较低或缺乏,导致其它的必需氨基酸在体内不能被充分利用,造成其蛋白质营养价值降低,这些含量相对较低的必需氨基酸称限制氨基酸。 8、营养价值:指食品中所含热能和营养素能够满足人体需要的程度。包括营养素是否种类齐全,数量是否充足和相互比例是否适宜,并且是否被人体消化、吸收和利用。 9、营养质量指数:即营养素密度(待测食品中某营养素占供给量的比)与热能密度(待测食品所含热能占供给量的比)之比,作为评价食品营养价值的指标。 10、酸性食品:指含硫、磷、氯等矿物质较多的食物,在体内的最终代谢产物常呈酸性,包括肉、鱼、蛋、禽类、谷类及硬果中的花生、榛子、核桃等 11、DRIs :是在RDAs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组每日平均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参考值,其中包括4项内容:平均需要量(EAR),推荐摄入量(RNI),适宜摄入量(AI),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 12、蛋白质互补作用:由于食物蛋白质中限制氨基酸的种类和数量各不相同,如将几种食物进行混合,能起到取长补短,使其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更接近人体需要量模式,从而提高蛋白质在体内的利用率,这种作用称为蛋白质的互补作用。 13、节约蛋白作用:机体一切生命活动都是以能量为基础,当碳水化合物供能不足时,将由蛋白质、脂肪产能来弥补,即为糖类对蛋白质的保护作用。 14、混溶钙池: 在人体内,99%的钙元素以羟基磷灰石结晶的形式存在于牙齿和骨骼中,其余1%的钙元素大多存在于软组织、细胞外液血液中,这部分钙统称为混溶钙池。 15、膳食营养状况变迁:从膳食匮乏低劣和体力活动强大为主的状况,向膳食能量、脂肪过多,同时缺少运动占主导的状况转变。 16、反式脂肪酸 : 是分子中含有一个或多个反式双键的非共轭不饱和脂肪酸。 17、n-3PUFA:n-3(或w-3)系列不饱和脂肪酸,即从甲基端数,第一个不饱和键在第三和第四碳原子之间的各种不饱和脂肪酸。 n-6PUFA :n-6(或w-6)系列不饱和脂肪酸,从甲基端数,第一个双键在第六和第七碳之间。 18、产能营养素: 在人体摄取的营养中,只有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在体内能产生能量,营养学上称这三种营养素为“产能营养素”或“热原质”。 19、氨基酸需要量模式: 是蛋白质仲各种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用来反映人体蛋白质即食物蛋白质在必需氨基酸种类和数量上存在的差异。 20、膳食指南:根据营养学原则,结合本国国情提出的一组以食物为基础的,知道人们合理选择与搭配食物,已达到合理营养促进健康为目的的指导性意见。 21、营养调查:是通过膳食调查,实验室检测,体格检查,能量消耗观察,了解个体或群体营养状况的方法。营养调查是营养监测的基础。

营养学维生素基础知识

营养学维生素基础知识 营养学维生素基础知识 脂溶性维生素 维生素A(抗干眼病维生素)分布:维生素A广泛存在于动物及海 产鱼类体中,尤以动物肝脏中最多,不存在于植物组织中。 日常食品,除鱼肝油中VA含量比较丰富外,在鱼肉、牛肉、蛋黄、牛乳及乳制品中含量也比较丰富。 生理功能:维持正常视觉维持机体正常免疫功能维持上皮组织的 健康促进年幼动物生长,有助于动物生殖和泌乳抑制肿瘤生长促进 铁的吸收缺乏:①夜盲症②干眼病③皮肤改变④生长发育迟缓过量:①急性中毒②慢性中毒维生素D(抗佝偻病维生素)分布:VD广泛存 在于动物性食品中,以鱼肝油中含量最高,鸡蛋、牛乳、黄油和干 酪中均含有少量的VD。 生理功能:调节血钙平衡促进小肠钙和磷的吸收转运促进肾小管 对钙、磷的重吸收缺乏:维生素D摄食不足,不能维持钙的平衡, 儿童骨骼发育不良,产生佝偻病,因此,VD又称抗佝偻病维生素; 孕妇和授乳妇人的脱钙作用严重时导致骨质疏松症,患者骨骼易折,牙齿易脱落。但一般,维生素D是由维生素D原经过日光照射形成的,因此,凡能经常接受阳光照射者不会发生VD缺乏症。 过量:引起中毒,中毒症状包括:食欲不振、体重减轻、恶心呕吐、腹泻、头痛,软组织钙化,增加患肾结石的几率。维生素E(生 育酚)分布:主要存在于植物性食品中,在棉籽油、玉米油、花生油、芝麻油及菠菜、莴苣叶、甘薯等食物中含量较多;在蛋类、豆类、坚果、植物种子、绿叶蔬菜中含量中等;在肉、鱼等动物性食品、水果 及其他蔬菜中含量较少。

生理功能:1.抗氧化作用2.维持生殖机能3.提高免疫力4.抗肿 瘤5.抑制血小板的聚集6.保护红细胞7.降低胆固醇水平缺乏:生 殖系统的上皮细胞毁坏,导致不育。肌肉(包括心肌)萎缩,形态改变,代谢反常。血胆固醇水平增高,红细胞破坏,发生贫血。过量:相对毒性较小。每天摄入800mgα-TE/d以上有可能出现中毒症状, 如肌无力、视力模糊、恶心、腹泻等。维生素K(叶绿醌)分布:维 生素K1在绿色蔬菜中含量丰富,如菠菜、白菜等;其次是奶及肉类 VK1含量也较多;但水果、谷类中VK1含量很少(占40-50%);VK2能 由动物肠道中的微生物合成,人体很少缺乏。(占50-60%)生理功 能:1参与凝血功能2.参与骨骼代谢缺乏:引起低凝血酶原症。 过量:正常膳食来源的维生素K不产生毒性,但大剂量人工合成的维生素K可能会引起中毒。尤其是婴幼儿和孕妇,会引起溶血等 不良反应。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B1(硫胺素或抗脚气病维生素)分布:硫胺素广泛存在于动植物组织中,尤其全粒谷物、动物内脏、瘦肉、豆类、坚果中含量较丰富。生理功能:1辅酶功能:硫胺素参与体内 a-酮酸的氧化脱羧反应,对糖代谢十分重要;2.非辅酶代谢:维持神经、肌肉特别是心肌的正常功能有明显作用。缺乏:硫胺素在体内 储存量极少,若摄入不足,可引起硫胺素缺乏症,即脚气病。硫胺 素缺乏,主要损害神经血管系统,导致多发性末梢神经炎及心脏功 能失调,早期表现为疲倦、烦躁、头疼、食欲不振、便秘及工作能 力下降等。过量:硫胺素摄入过量可由肾脏排出,毒性非常低。维 生素B2(核黄素)分布:在食品中,核黄素与磷酸和蛋白质结合而形 成复合物。动物性食品中含量一般较高,尤其以肝、肾和心的核黄 素最丰富,奶类和蛋类中含量也较多,鱼类以鳝鱼含量最高植物中 绿色蔬菜如菠菜、韭菜、油菜及豆类含量较多,野菜中含量也较高,而一般蔬菜核黄素含量较低。 生理功能:1参与体内生物氧化与能量代谢2参与维生素B6和烟 酸的代谢3参与机体的'抗氧化防御体系4与铁的吸收、储存及动员 有关缺乏:导致组织呼吸能力下降,机体代谢过程障碍,表现出口 角炎,皮脂溢出性炎症,角膜炎、唇炎,阴囊炎等。 过量:过量摄入一般不会引起中毒维生素B6分布:维生素B6包含吡哆醇、吡哆醛和吡哆胺三种化合物,以磷酸酯的形式存在于动

各种维生素及其作用

维生素A 维生素A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它储存于肝脏中。它主要用来提高视力并且增强免疫系统功能。 维生素A有两种。一种是维生素A醇(retionl),这是最初维生素A的形态(只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另一种是β-胡萝卜素(carotene),在人体内可以转变为维生素A的预成物质。 因为维生素A的这两种形态决定了维生素A的主要来源有两个,一个是鱼肝油、牛肉、鸡肉、蛋和乳制品,它们含有维生素A醇;另一个是蔬菜如胡萝卜、菠菜、豌豆苗、红心甜薯、青椒、南瓜、苋菜、韭菜等黄绿蔬菜和黄色水果,它们含有β- 胡萝卜素,而β-胡萝卜素在人和动物的肝脏与肠壁中胡萝卜素酶的作用下,能转变成维生素A,所以多吃蔬菜也能保证足够用的维生素A。因为维生素A和胡萝卜素都不溶于水,而溶于脂肪,所以将含维生素A和β-胡萝卜素的食物同脂肪一起摄入,能促进它们的吸收。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补充维生素时,维生素A中的β-胡萝卜素较多被应用,因为β-胡萝卜素没有维生素A醇的潜在毒性。 维生素A缺乏症表现为伤口自愈合能力差,容易被传染,夜盲症和从明到暗时难于及时调整视觉。而人体内维生素A过多时,大量摄入人体的维生素A,由于排出比不高,因些常可在体内积存而引起中毒,症状一般表现为皮肤干裂,指甲变脆,头发脱落,体重减少,容易亢奋、头痛和疲劳。一般建议每日摄入维生素A的量为:男性每天5000IU,女性每天4000IU。但是由于维生素A可贮藏于体内,并不需要每日补给。 维生素A的作用机制。维生素A在视网膜上很活跃,它可以和视蛋白相结合形成视网膜紫质(视网膜紫质是一种视觉色素)。它能够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因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传染病。这使得维生素A在抗癌方面也有一定的效果。维生素A对类固醇激素、胆固醇和黏多糖这些对健康极为重要的有机物质的生产也有协同作用。 B族维生素 B族维生素有很多共同的方面,比如它们都是水溶性的,多余的B族维生素不会贮藏于体内,而会完全排出体外。所以,B族维生素必须每天补充。B族的维生素之间有协同作用——也就是说,一次摄取全部B族的维生素,要比分别摄取效果更好。另外,如果B1、B2、B6摄取比率不均的话,是没有效果的。B族维生素的家族正在逐渐扩大,除了我们已知的B1、B2、B5、B6、B12等之外,还有目前争议比较大的B17等。下面只就几种常用的B族维生素介绍一下。 维生素B1被称为精神性的维生素,这是因为维生素B1对神经组织和精神状态有良好的影响;维生素B1的缺乏容易引起各种脚气病。富含维生素B1的食物包括:酵母、米糠、全麦、燕麦、花生、猪肉、大多数种类的蔬菜、麦麸、牛奶。 维生素B2进入人体后磷酸化,转变成磷酸核黄素及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与蛋白质结合成为一种调节氧化-还原过程的脱氢酶。脱氢醇是维持组织细胞呼吸的重要物质。缺乏它,体内的物质的代谢紊乱,出现口角炎、皮炎、舌炎、脂溢性皮炎、结膜炎和角膜炎等。富含维生素B2的食物:牛奶、动物肝脏与肾脏、酿造酵母、奶酪、绿叶蔬菜、鱼、蛋类。 维生素B6是机体内许多重要酶系统的辅酶,参与氨基酸的脱羧作用、色氨酸的合成、含硫氨基酸的代谢和不饱和脂肪酸的代谢等生理过程,是动物正常发育、细菌和酵母繁殖所必需的营养成分。缺乏维生素B6容易引起:贫血症、脂溢性皮肤炎、舌炎。富含维生素B6的食物:啤酒酵母、小麦麸、麦芽、动物肝脏与肾脏、大豆、美国甜瓜(cantaloupe)、甘蓝菜、废糖蜜(从原料中提炼砂糖时所乘的糖蜜)、糙米、蛋、燕麦、花生、胡桃。 维生素B12是由内脏中的细菌合成的,而且维生素B12存在于一切以动物为来源的食物中。维生素B12很难被人体吸收。胃所分泌的一种物质是吸收维生素B12的必要因素。对维生素B12的吸收来说,钙也是必要的元素。维生素B12对身体制造红血球和保持免疫系统的功能也是必要的。维生素B12也已经用于哮喘、疲劳、肝炎、失眠和癫痫等的治疗。维生素B12储存于肝脏中,但是很容易通过尿排除体外。维生素B12是很安全的,而且没有副作用。维生素B12缺乏者常是老人和酗酒者。富含维生素B12的食物:动物肝脏、牛肉、猪肉、蛋、牛奶、奶酪。图为是小鸡缺乏维生素B12的症状,可以看到脚爪有明显的畸形。 维生素C 在维生素大家族中,维生素C应该是我们所非常熟悉的一种。但是我们对它了解多少呢? 维生素C被认为是人体主要的水溶性抗氧化剂。早期,就发现维生素C可以阻止坏血病。现在,维生素C研究的焦点问题是它在人体内保护细胞的能力。 维生素C在人体内有很多种作用,包括抗癌,阻止心脏病的发生,提高免疫系统的功能,防止污染和烟尘,帮助伤口愈合,减少得白内障的危险等等。维生素C缺乏症包括疲劳、体重降低、齿龈出血,牙齿松动,伤口愈合能力差,关节疼痛,容易擦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维生素

第三单元维生素 第一节概述 1.特点 以其本体或前体形式存在于天然食物中。 多数不能在体内合成和大量储存,需由食物提供。 不参与组织构成,不提供能量。 需要量少。 常以辅酶或辅基的形式参与酶的功能。 一些维生素具有几种结构相近、生物活性相同的化合物。 2.分类 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D、E、K。 水溶性维生素:B族维生素、维生素C。 类维生素:牛磺酸、肉碱、生物黄酮类等。 3.维生素缺乏原因 膳食摄入不足; 吸收利用率降低; 需要量相对增高。 第二节维生素A 1.理化性质 又叫视黄醇,溶于脂肪及有机溶剂; 对酸和碱稳定,一般烹调和罐头加工不易破坏; 对紫外线不稳定(视黄醇→视黄醛→视黄酸); 脂肪酸败时易破坏; 动物性食物中:维生素A1、维生素A2; 植物性食物中:维生素A原(β-胡萝卜素)。 2.生理功能 (1)维持正常视觉; 暗适应:人从亮处进入暗处,因视紫红质消失,最初看不清楚任何物体,经过一段时间待视紫红质再生到一定水平才逐渐恢复视觉,这一过程称为暗适应。 (2)维持上皮的正常生长和分化(细胞生长和分化); (3)促进骨骼发育; (4)防癌作用(抑制肿瘤生长); (5)免疫功能 (6)细胞膜表面糖蛋白合成 (7)抗氧化作用 3.缺乏 (1)暗适应能力下降、夜盲症、干眼病。 1)最早的症状:暗适应能力下降,严重者可发展为夜盲症; 2)角膜和结膜上皮、泪腺退行性变→干眼病、毕脱氏斑→失明。 (2)粘膜、上皮改变。 1)皮肤粗糙、角质化; 2)粘膜抵御能力下降→易感染;

3)粘膜脱落→结石。 (3)生长发育受阻。 (4)味觉、嗅觉减弱,食欲下降。 4.过量 骨生长障碍、关节痛; 破骨细胞活性增强→骨钙丢失增加、脆性增加; 皮肤干燥、皮疹; 易激动、乏力、消化道症状; 凝血时间延长、易出血; 孕期过量→畸形(小头、无眼等); 类胡萝卜素摄入过多→皮肤黄染。 5.机体营养状况评价 (1)血清维生素 A水平 (2)维生素A耐量(相对剂量反应试验) (3)血浆视黄醇结合蛋白 (4)暗适应能力 (5)生理盲点 (6)稳定同位素测定 (7)眼部症状检查 (8)眼结膜印迹细胞学法 6.参考摄入量及食物来源 视黄醇当量(RE):膳食或食物中全部具有视黄醇活性的物质总量,用μg表示。 换算关系: 1 IU 维生素A = 0.3μg RE 1 μg β-胡萝卜素= 0.167μg RE 1 μg 其它维生素A原= 0.084μg RE 食物RE=Vit A (mg)+ 0.167 ×β-胡萝卜素(μg)+0.084 × 其它维生素A 原(μg) RNI(μg RE)—男:800 ,女:700;UL:3000。 动物肝脏、鱼肝油、全奶等;深色蔬菜和水果等。 第三节维生素D 1.理化性质 具有含氢烯菲环结构、具有钙化醇生物活性的一类物质,以Vit D2、 D3最常见 紫外线 麦角固醇(酵母菌或麦角)→维生素D2(麦角钙化醇) 紫外线 7-脱氢胆固醇→维生素D3(胆钙化醇) Vit D化学性质比较稳定: 中性和碱性溶液中耐热,不易被氧化; 在酸性环境下会逐渐破坏; 一般烹调加工不易破坏,脂肪酸败时破坏; 过量辐射线→有毒化合物。 食物中的维生素D进入小肠后,在胆汁的作用下与其他脂溶性物质一起形成胶团被动吸

食品营养学文献综述模板

文献综述 维生素E的抗辐射作用研究进展 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1级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班王宁 指导教师李志亮副教授 太阳辐射是指到达地球表面的连续电磁辐射[1],包括部分紫外线和可见光,99%以上的有害紫外线被地球周围位于平流层中[2]的臭氧层吸收掉,从而使我们的地球生机盎然, 充满活力[3]。紫外线的波长在200—400 nm范围内,分为长波紫外线UVA、中波紫外线UVB和短波紫外线UVC三个波段[4]。不同波段紫外线辐射所引起的生物学效应及皮肤疾病不同,其中UVB主要引起皮肤红斑、免疫抑制及皮肤癌,UVA则引起皮肤晒黑、皮肤光敏反应及皮肤光老化[5]。因此,进一步掌握光致皮肤损伤机制及正确的紫外线防护措施,对相关疾病的治疗及预防有着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1 紫外线辐射的损伤机制及其研究意义 1.1紫外线辐射的损伤机制 紫外线辐射可造成机体表皮细胞DNA损伤,亦可诱发表皮细胞酶活性进行损害DNA 的修复系统的启动[6]。紫外线辐射还可以诱发活性氧自由基[7],自由基作用于细胞膜、核酸、蛋白质和酶类,会导致不可逆的损伤[8],与衰老、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多种疾病的发生有关。 1.2 紫外线辐射损伤的研究意义 近年来,对辐射引起自由基损伤机制的研究越来越广泛和深入[9],同时,辐射损伤的保护一直是研究者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采用抗氧化剂抑制氧化应激损伤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10]。所以,研究清除氧自由基的物质是生命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11]。 2 维生素E及其功能 维生素E是脂溶性维生素,又名生育酚,属于酚类化合物。天然维生素E有多种,均为苯骈二氢吡喃衍生物,各型维生素E在生物体内的活性不同[12]。实验证明,天然维生素E 比合成维生素E更有效[13]。维生素E具有抗衰老功能[14],可以抗氧化,保护多价的不饱和脂肪酸免受氧化破坏[15],预防和阻止诱发脂质过氧化,维持生物膜的正常结构;可以抗自由基,其自身结构决定了其具有还原性和亲脂性,当自由基进入脂相,发生链式反应时,维生素E可以起到迅速捕捉自由基的作用;还可以缓解心血管病的发生。

维生素种类及作用大全

维生素A(视黄醇) 功能:与视觉有关,并能维持粘膜正常功能,调节皮肤状态。帮助人体生长和组织修补,对眼睛保健很重要,能抵御细菌以免感染,保护上皮组织健康,促进骨骼与牙齿发育。缺乏症:夜盲症、眼球干燥,皮肤干燥及痕痒。 主要食物来源:红萝卜、绿叶蔬菜、蛋黄及肝。 维生素B1(硫胺素) 功能:强化神经系统,保证心脏正常活动。促进碳水化合物之新陈代谢,能维护神经系统健康,稳定食欲,刺激生长以及保持良好的肌肉状况。 缺乏症:情绪低落、肠胃不适、手脚麻木、脚气病。 主要食物来源:糙米、豆类、牛奶、家禽。 维生素B2(核黄素) 功能:维持眼睛视力,防止白内瘴,维持口腔及消化道粘膜的健康。促进碳水化合物、脂肪与蛋白质之新陈代谢,并有助于形成抗体及红血球,维持细胞呼吸。 缺乏症:嘴角开裂、溃疡,口腔内粘膜发炎,眼睛易疲劳。 主要食物来源:动物肝脏、瘦肉、酵母、大豆、米糠及绿叶蔬菜。 维生素B3(烟酸)(烟草酸、烟碱酸) 功能:保持皮肤健康及促进血液循环,有助神经系统正常工作。强健消化系统,有助于皮肤的保健及美容,改善偏头痛、高血压、腹泻、加速血液循环,治疗口疮,消除口臭,减少胆固醇。 缺乏症:头痛,疲劳,呕吐,肌肉酸痛。 主要食物来源:绿叶蔬菜,肾,肝,蛋等。 维生素B5(泛酸)(nthenol) 功能:制造抗体,增强免疫力,辅助糖类,脂肪及蛋白质产生人体能量。加速伤口痊愈,建立人体的抗体以防止细菌感染,治疗手术后的颤抖,防止疲劳。 缺乏症:口疮,记忆力衰退,失眠,腹泻,疲倦,血糖过低等。 主要食物来源:糙米,肝,蛋,肉。 维生素B6 功能:保持身体及精神系统正常工作,维持体内钠,钾成份平衡,制造红血球。调节体液,增进神经和骨骼肌肉系统正常功能,是天然的利尿剂。 缺乏症:贫血、抽筋、头痛、呕吐、暗疮。 主要食物来源:瘦肉,果仁,糙米,绿叶蔬菜,香蕉。 维生素B12(钴胺素) 功能:制造及换新体内的红血球,可防止贫血,有助于儿童的发育成长,保持健康的神经系统,减除过敏性症状,增进记忆力及身体的平衡力。

食品营养学(8.1.2)--维生素习题

1. 维生素的分类、缺乏或不足的原因 答:维生素的分类:通常根据维生素的溶解性质将其分为两大类,即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两类维生素各自都有其特性。 维生素缺乏的原因:1) 各种原因使食物中维生素的供应严重不足;2) 吸收利用降低;3) 维生素需要量相对增高;4) 长期服用营养素补充剂者对维生素的需要量有相应增加。 2. 水溶性维生素和脂溶性微生物的特点有何异同? 答:相同点:1)都属于维生素(vitamin),是维持机体正常代谢和生理功能所必需的一类微量的低分子有机化合物。2)在生理上既不是构成各种组织的主要原料,同时也不会向机体提供能量,然而它却在能量产生的反应中以及调节机体物质代谢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3)一般都以其本体的形式或以能被机体利用的前体形式存在于天然食物中。由于其在机体内一般不能合成或合成量较少,同时也不能大量储存于机体组织中,时常不能充分满足机体需要,因此需要量虽然很小,但必需由食物供给。 不同点:1) 脂溶性维生素:脂溶性维生素是指不溶于水而溶于脂肪及有

机溶剂(如苯、乙醚及氯仿等)中的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D、E、K。在食物中它们常与脂类共存;其吸收与肠道中的脂类密切相关;吸收后易储存于体内(尤其在肝脏)而不易排出体外(除维生素K外);摄取过多易在体内蓄积而导致毒性作用,如长期摄入大剂量维生素A和维生素D(超出人体需要量3倍)易出现中毒症状;若长期摄入不足,可能发生缺乏症状,但出现时间较水溶性维生素缓慢。2) 水溶性维生素:水溶性维生素是指可溶于水的维生素,包括B族维生素(维生素B1、B2、PP、B6、叶酸、B12、泛酸、生物素等)和维生素C。水溶性维生素在体内仅有少量储存,较易从尿中排出,但维生素B12是个例外,它甚至比维生素K更易储存于体内;大多数水溶性维生素常以辅酶的形式参与机体的物质代谢;水溶性维生素在体内没有非功能性的单纯的储存形式,当机体饱和后摄入的维生素就会从尿中排出,不会过多储存;反之,若组织中的维生素耗竭,则给予的维生素将大量被组织利用,故从尿中排出量减少。水溶性维生素一般无明显毒性,但极大量摄入时也可能出现毒性;若摄入过少,可较快出现缺乏症状。 3. 常见的维生素缺乏症有哪些?

维生素常识

要想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还需要维生素。 维生素是人体代谢中必不可少的有机化合物。人体有如一座极为复杂的化工厂,不断地进行着各种生化反应。其反应与酶的催化作用有密切关系。酶要产生活性,必须有辅酶参加。已知许多维生素是酶的辅酶或者是辅酶的组成分子。因此,维生素是维持和调节机体正常代谢的重要物质。可以认为,维生素是以“生物活性物质”的形式,存在于人体组织中。 维生素大部分不能在人体内合成,或者合成量不足,不能满足人体的需要。因而,必须从食物中摄取。 食物中维生素的含量较少,人体的需要量也不多,但却是绝不可少的物质。膳食中如缺乏维生素,就会引起人体代谢紊乱,以致发生维生素缺乏症。如缺乏维生素A会出现夜盲症、干眼病和皮肤干燥;缺乏维生素D可患佝偻病;缺乏维生素B1可得脚气病;缺乏维生素B2可患唇炎、口角炎、舌炎和阴囊炎;缺乏PP可患癞皮病;缺乏维生素B12可患恶性贫血;缺乏维生素C可患坏血病。 维生素是个庞大的家族,就目前所知的维生素就有几十种,大致可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大类。前者包括维生素A、D、E、K,后一类包括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以及许多“类维生素”。 现在医学上发现的维生素主要有: 脂溶性维生素 1.维生素A。维持正常视力,预防夜盲症;维持上皮细胞组织健康;促进生长发育;增加对传染病 的抵抗力;预防和治疗干眼病。 2.维生素D。调节人体内钙和磷的代谢,促进吸收利用,促进骨骼成长。 3.维生素E。维持正常的生殖能力和肌肉正常代谢;维持中枢神经和血管系统的完整。 4.维生素K。止血。它不但是凝血酶原的主要成分,而且还能促使肝脏制造凝血酶原。小儿维生素K 缺乏症 水溶性维生素 1.维生素B1。保持循环、消化、神经和肌内正常功能;调整胃肠道的功能;构成脱羧酶的辅酶,参 加糖的代谢;能预防脚气病。 2.维生素B2。又叫核黄素。核典素是体内许多重要辅酶类的组成成分,这些酶能在体内物质代谢过 程中传递氢,它还是蛋白质、糖、脂肪酸代谢和能量利用与组成所必需的物质。能促进生长发育,保护眼睛、皮肤的健康。 3.泛酸(维生素B5)。抗应激、抗寒冷、抗感染、防止某些抗生素的毒性,消除术后腹胀。 4.维生素B6。在蛋白质代谢中起重要作用。治疗神经衰弱、眩晕、动脉粥样硬化等。 5.维生素B12。抗脂肪肝,促进维生素A在肝中的贮存;促进细胞发育成熟和机体代谢;治疗恶性 贫血。 6.维生素B13(乳酸清)。 7.维生素B15(潘氨酸)。主要用于抗脂肪肝,提高组织的氧气代谢率。有时用来治疗冠心病和慢 性酒精中毒。 8.维生素B17。剧毒。有人认为有控制及预防癌症的作用。 9.对氨基苯甲酸。在维生素B族中属于最新发现的维生素之一。在人体内可合成。 10.肌醇。维生素B族中的一种,和胆碱一样是亲脂肪性的维生素。 11.维生素C。连接骨骼、牙齿、结缔组织结构;对毛细血管壁的各个细胞间有粘合功能;增加抗体, 增强抵抗力;促进红细胞成熟。 12.维生素P。 13.维生素PP(烟酸)。在细胞生理氧化过程中起传递氢作用,具有防治癞皮病的功效。 14.叶酸(维生素M)。抗贫血;维护细胞的正常生长和免疫系统的功能。

维生素的营养作用教学设计

《畜禽营养与饲料》 维生素的营养作用 教学设计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维生素的营养作用》,下面我将教学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四个方面进行讲解, 一、教学分析 (一)课程分析 《畜禽营养与饲料》课程是养殖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之一,共90学时,前导课程《畜禽解剖生理》,后续课程有《兽医基础》《猪病防治》《禽病防治》《牛羊病防治》。 (二)教材分析 《畜禽营养与饲料》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总共分为五章,本节内容是第一章畜禽营养基础第七节内容,教材主要内容见下表: (三)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是中职养殖专业一年级学生,他们文化基础差,对动物维生素营养作用及缺乏症都不了解,尤其是对这种书本理论知识不感兴趣,课堂教学效果差。(四)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维生素的概念及分类、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的营养作用及其缺乏症。 (五)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维生素的概念及分类。 (2)掌握维生素的营养作用、缺乏症以及其使用。 2、能力目标: (1)学会在畜牧生产中合理使用维生素的能力。 (2)具有分析维生素缺乏症及对症治疗的能力。 3、素质目标:

养成良好饮食习惯,合理膳食,多吃水果和蔬菜,增加维生素的摄入量,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 (六)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维生素的营养作用及缺乏症。 难点:分析维生素的缺乏症及对症治疗。 二、教学策略 (一)主要教学方法: (1)自学:学生利用教材、参考书、数字化网络资源或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积件包进行自主学习,并按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全面自学文字教材。 (2)授课:采用课堂讲授与课后实践相结合,充分利用多媒体、实物、挂图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集中讲授。 (3)辅导:学生在自学文字教材及媒体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对其进行辅导,辅导课包括自学指导、答疑解难、作业讲评、学习讨论等。 (二)教学策略: 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尽可能采用直观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学生利用教材、参考书、数字化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并按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全面自学文字教,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任务一:维生素主要存在哪些植物当中;任务二:人缺乏维生素会出现哪些病症。 (二)课堂教学 1、情景导入法 播放人医维生素缺乏症的视频,让学生判断自己是否缺乏维生素,检查学生自学效果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老师拿着两瓶人食用的维生素,分别为维生素D和维生素C,让学生讨论两种维生素的作用。

食品营养学研究进展

食品营养学研究进展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食品营养学研究进展 题目:膳食纤维的生理功能及其在食品开发中的应用 日期:2016年12月30号

摘要 膳食纤维特殊的理化性质和生理功能使它在生理代谢过程和预防疾病等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要保障人体健康,需要适量摄入膳食纤维。本文综述了膳食纤维的定义,膳食纤维的分类及其生理功能,并且简单介绍了目前国内外膳食纤维的提取方法以及膳食纤维在食品开发中的应用。 Abstract The special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and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of dietary fiber make it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physiological metabolism and disease prevention. To protect the health of the human body, the need for adequate intake of dietary fiber. In this paper, the definition of dietary fiber, the classification and physiological function of dietary fiber were reviewed, and the extraction methods of dietary fiber and the application of dietary fiber in food development were introduced. 关键字:膳食纤维生理功能应用前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的要求越来越精细,所摄入的食 物中,的含量越来越少,现代“文明病”诸如、、、、糖尿病等,严重 地威胁着现代人的身体健康,在人们的食物中补充膳食纤维已成为当务 之急。膳食纤维被公认为是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 质和水之后的第七大营养素。因此膳食纤维是健康饮食不可缺少的。此外,膳食纤维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食品成分,也已经成为功能性食品领 域研究的热门课题。 一,膳食纤维的定义及分类 1.1膳食纤维的定义 膳食纤维是一般不易被消化的食物营养素,含纤维素、木质素、半纤维素、树脂、果胶等。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将膳食纤维具有的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