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物体 评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察物体》评课稿
黄晓吴
今天听了林老师《观察物体》一课,整理我的体会如下:
一、创“疑”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陶行知先生说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把数学问题转化成潜在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感受数学的存在,发现数学问题,激发学习兴趣,体会数学就在身边。课始林老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立足于学生的认知起点,出示人物的背面照片,让学生猜一猜,当学生猜不出来时,不能判断是谁时,教师有一一出示侧面照片和正面照片,从而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的欲望,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将学生置于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二、布“动”境,让学生在动中学,在合作交流中学习,发挥主体作用
叶圣陶先生倡导的“六大解放”,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中学习新知,新课程也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了让学生动起来,在动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在动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老师让三名学生上台看一看,说一说从不同的方位看的玩具的样子,让学生体验所学习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并通过交流的形式完成教师交给的任务(正面、侧面和后面看到的物体可能不同)。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但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探索能力。但这里的动又不是盲目的动,而是存在一定层次的,如在新授部分:第一层,先让学生从不同方向看一看,说一说自己看到的图像再让不同方位的学生进行判定。第二层根据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的图像进行判定,通过判定巩固认识。最后一层进行总结观察物体的方向不同,观察到的结果也不相同。学生空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和提高。体现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三、精心设计练习,拓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设计了两个环节的知识技能训练:思维判断、开放拓展。既巩固了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本节课是一节充分展现“三性”课堂的优质课,陈述性知识陈述清晰,程序性知识落实有序,策略性知识清晰明了,由直观到抽象,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创新能力得到了明先的培养,学生知道了观察物体需要从正面,侧面和后面来观察。
值得商榷:一是最后一个练习,太深了,是否分解为三道练习,让孩子由易到难,从而体会到只有确定三个面才能确定物体的形状,并且培养了空间观念。二是新授是否将几个例题一节课处理,根据孩子起点,前两个例题学前班孩子都会,只要小结观察方法就可以,重点在最后一个例题,展开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