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林黛玉悲剧命运的必然性-2019年精选文档
论宝黛爱情悲剧原因
论宝黛爱情悲剧原因1、封建礼教及宿命论注定了宝黛爱情悲剧的必然性。
《红楼梦》开篇所描述的“金玉姻缘”和“木石前盟”的故事内容,“金玉姻缘”指的是贾宝玉和薛宝钗,“木石前盟”指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好像人的命运上天自有安排,冥冥之中早有定数。
而她们所处的封社会所谓“门当户对”、“包办婚姻”的封建意识桎梏着人们的心灵。
薛林两人作为两种对立的审美规范存在,而贾宝玉虽然深爱林黛玉,但他的力量是弱小的,无法与封建的社会制度相抗衡的。
2、共同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宝黛爱情的基础,也是宝黛爱情美的魅力之所在。
林黛玉父母双亡,在贾府寄人篱下,可她时时处处维护着自己的人格尊严,所谓“一年三百六十五日,风刀剑霜严相逼”,正是她生活处境的写照。
她孤独、寂寞,所幸的是,她与贾宝玉志趣相投,她所追求的是一种诗意的生活,不为名不为利,而贾宝玉不喜读书,不愿按家长的意愿走为官的仕途道路,而林黛玉正合他的心意。
他们爱情的发展,正是两颗心的碰撞、沟通、彼此认同的过程。
他们每天或读书或写诗,过着一种诗情画意的生活,而这就为他们的婚姻留下了隐患。
在贾府那样的大家庭,选择儿媳妇还是要讲门弟出身、根基家业的,林黛玉也从不规劝贾宝玉读书考取功名,走为官的仕途道路,可想而知,王夫人不会选中黛玉作她的儿媳妇的,而必然选薛宝钗作她的儿媳妇的。
红楼梦服饰文化贾府是18世纪中页的世家大族,他们的吃穿用度上表现出的与众不同让人眼前一亮。
而《红楼梦》中贾府服饰的华丽、高贵、富丽堂皇,及人物性格、身份都暗示了他们今后的命运。
曹雪芹家属织造世家,所织造的服饰属高档次的,专供给皇家的,所以他能看到并知道所有华丽的服饰及其做工、材质等,这为文章中能细致谈论服饰的美做了很好的铺垫。
在《红楼梦》里作者很注重写人,每个角色都有各自的个性,不管是十二钗,就连一个小丫环和小斯也不雷同,而作者在对他们服饰描写上很着重,使读者从服饰看人,感觉到它的美的同时也对每个人身份和命运有了相对了解。
《红楼梦》中林黛玉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红楼梦》中林黛玉悲剧命运的必然性□畚文#内容摘要:《红楼梦》中林黛玉特殊的出身背景及坎坷的人生经历,形成了她独特的充满矛盾的性格。
这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8.07 _学教育关键词:《红楼梦》林黛玉悲林黛玉是曹雪芹先生精心塑造的形象之一。
在《红楼梦》一书中,曹雪芹先生花费了大量的笔墨,刻画出了林黛玉鲜明的且丰满的形象:遗传的性格、家庭的熏陶、强大的封建社会环境的压迫,使得林黛玉使她形成了既孤标傲世又谦和乐群、尖酸刻薄又宽厚豁达、笃实迟钝又睿、又、又拗果敢等等。
正是这种矛盾的性格决她的悲。
1.林黛玉的性格及成因林黛玉出书香门第,她的父亲林如海,既是探花,又是兰大,出既是世禄之家,又是书之。
林家,黛玉,使得,之,之。
”() [1]。
这林黛玉的满了实的是的 是一的。
可黛玉真正的封建,此封建士大顶膜拜的丝毫的敬畏。
黛玉喜欢博览群书,又 喜欢音乐,日渐陶冶和净化了黛玉的心灵和灵魂。
由此形成了她那独特的清高而又率的性格[2气这种率的性格,使得黛玉能性格平易近人,宽厚豁达,不存心机,笃实迟钝,会像出生在商人之家的宝钗那样富心机,冷情冷性,处事圆滑。
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种率的性格很容易得罪人而觉。
这种话毫顾忌,想的性格,使周围的人不免觉得她尖酸刻薄。
比如七回中,薛姨妈托周瑞家的把宫花分给位住在园中的姑娘。
来周瑞家的依远近顺路而送,最后送到她,黛玉却偏偏问道:“还是单送我一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 ”周瑞家的道各位都了,这是送给姑娘的。
”黛玉冷笑道:“我道,别的也不给我。
[4]’是,会这些小事。
当时的社会要求女孩子像薛钗那样安分守拙,是黛玉这种率的性格和行这要求形成大的。
在当时女是的社会围下,黛玉情、博,而且性灵之和情的这正是黛玉求性、的 精的。
此来黛玉当时的社会是的,当时的社会规范。
比如她•贾府的 世玉,在大园 ,玉之道,这话的,她一而林黛玉的 精在她的诗词也得到了的 :“一,来分,得花一魂,来还,强,这是黛玉路的 实出的强的 和这都是黛玉那孤傲的灵魂、率的个性出来的性的这些言行在周围的来,黛玉是一,精的在,钗给她来一窝并与她了悄悄话之后,黛玉就把心全盘掏出来给宝钗,把内心的秘密都给了宝钗:“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当你心藏奸前日你书好,又我那好话,大感激你。
试论黛玉之死的悲剧意蕴
试论黛玉之死的悲剧意蕴肖楚楚内容提要《红楼梦》被称为“悲剧中的悲剧”,既是悲剧,死亡便是必不可少的描写,而在众多死亡中,最令人痛心的莫过于黛玉之死。
黛玉之死,既是因其生长于贾府这一衰落的大家族,也是由其自身性格导致的。
关键词《红楼梦》;贾府之衰落;黛玉之死;悲剧意蕴从女娲氏炼石补天所剩一顽石开始絮絮道来,《红楼梦》以一百二十回篇目,演绎了一出人生百态的悲剧,贾府的衰败、宝黛爱情的陨灭、众多灵秀女子的悲惨结局,莫不令人唏嘘。
虽然高鹗续的第一百一十九回中有“中乡魁宝玉却尘缘沐皇恩贾家延世泽”,贾府似有复兴之象,但牵动人心的一干主角或香消玉殒,或悟道远去,或孤身一人独守空闺,那点滴的复兴之象与曾经的繁华热闹相比,反而更令人心酸。
一、《红楼梦》中的死亡描写:悲剧中的悲剧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中依叔本华之说,将悲剧分为三种:“第一种之悲剧,由极恶之人极其所有之能力以交构之者。
第二种由于盲目的运命者。
第三种之悲剧,由于剧中之人物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者,非必有蛇蝎之性质与意外之变故也,但由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
”[1]《红楼梦》的悲剧就属于第三种,“不过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为之”[2],即是说所有无错之人却共同制造了一个伟大悲剧,乃是“悲剧中的悲剧”。
既是悲剧,死亡则是不可或缺的描写。
在常人看来,死亡往往是人生不愿接受而又不得不接受的结局,但在《红楼梦》中,“死”这一字眼却常常出现,有人统计过,在曹雪芹亲笔撰写的前八十回中大大小小确证提到人死之处达到三十四处之多[3],在这众多死亡之中,最让人心痛的莫过于黛玉之死。
黛玉的死可谓有其必然性,无论是在曹雪芹亲笔撰写的前八十回中埋下的伏笔,还是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中直写黛玉之死,都可以看出生活在一个没落家族中寄人篱下而又心思细腻敏感的黛玉,若不以死亡的悲剧结束,如何面对这惨淡的人生二、女儿花枯萎的必然性《红楼梦》中的一切描写都是以贾府为背景和依托的,贾府繁盛,则宝玉与一干女子则可无忧无虑地畅游,作雅诗、品美食、赏美景,所忧愁的也只是儿女情长之分分合合,完全无平常人家的生计之愁;但到“锦衣军查抄宁国府,骢马使弹劾平安州”之时,贾府之衰亡之象毕露无遗,本就已失去生机的贾府开始捉襟见肘,众人也开始惊慌失措,再无之前繁盛之象了。
论林黛玉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论林黛玉悲剧命运的必然性作者:刘永生来源:《文教资料》2010年第29期摘要: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巨著,《红楼梦》中塑造了众多光彩夺目的人物形象。
作为众人物中的一个,林黛玉是独特的悲剧人物,她一生都浸泡在泪水中,挣不脱那烟锁重楼的哀伤与终究随风而逝的无奈。
本文从日夜缠身的病魔、多思多虑的心与无时不有的欢聚玩乐三个方面探讨了她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关键词: 《红楼梦》林黛玉悲剧命运《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部不朽巨著,凭其所具有的思想性、艺术性和现实意义而散发着久远的魅力,从而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痴迷于它的人。
从文学前辈胡适、鲁迅到今天的李一凡、周汝昌,他们分别以自己的理解从不同侧面对《红楼梦》进行了分析与探索,《红楼梦》及其间的一个个鲜活人物也因此而更加光彩熠熠。
读过《红楼梦》的人,对林黛玉这一人物都会有深刻的认识,她是书中最为柔弱、凄美而哀怨的一笔,也是我们每个人心中挥之不去的一份叹息。
我想,一百个读者心中会产生一百个林黛玉的形象,但这些想象中的形象都有共同的一点,那就是林黛玉是悲剧的塑造,她一生都浸泡在泪水中,无论如何也挣不脱那烟锁重楼的哀伤与终究随风而逝的无奈。
当我们拨开这不绝如缕的哀伤与无奈,试着轻轻走近她,触及她纤细而多思的心,会发现造成她悲剧命运的其实是日夜缠身的病魔,多思多虑的心,以及那无时不有的聚欢玩乐。
一、“病如西子胜三分”林黛玉一出场,就是有病在身的,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我自来是如此。
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
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①可见,她是自小体弱多病,常需药物调理。
而她的体弱多病是她的母亲传下来的。
书中其母“一疾而终”②暗示了贾敏身体柔弱的程度,照此推断,贾敏在怀有黛玉之时,想必体质也好不到哪里去,正所谓“母病及子”,所以黛玉从一生下来就是先天不足,怯弱多病。
再者,“林如海年已四十,只有一个三岁之子,偏又于去岁死了”。
③林家体质,可见一斑。
林家也是名望之族,其祖“曾袭过列侯”,④林如海本人“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今钦点出为巡盐御史……”,⑤古时候,盐铁专卖,盐是非常重要的关乎国计民生的商品。
林黛玉为何注定悲剧结局
林黛玉为何注定悲剧结局林黛玉,这位《红楼梦》中的经典人物,其悲剧命运令人唏嘘不已。
她的悲剧结局并非偶然,而是由多种因素交织而成。
首先,林黛玉的性格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她的命运走向。
她敏感细腻、多愁善感,内心世界丰富而复杂。
这种性格使得她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时,往往会过度思虑,陷入深深的忧愁之中。
她对情感的需求极高,渴望得到一份真挚、纯粹且专一的爱情。
然而,在那个封建礼教束缚严重的时代,这样的渴望显得如此不切实际。
她的敏感使她容易受到伤害,哪怕是一句无心之言,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可能在她的心中掀起波澜。
她时常独自垂泪,将心中的痛苦默默咽下,却又无法真正地释怀和放下。
这种过度消耗自身情感的性格特点,为她的悲剧结局埋下了伏笔。
其次,社会环境的压抑和封建礼教的束缚是导致林黛玉悲剧的重要原因。
在封建社会,婚姻讲究门当户对,讲究家族利益的权衡。
而林黛玉出身虽也算名门,但父母早亡,家族势力衰落,在封建家族的利益权衡中处于劣势。
贾家这样的封建大家族,更看重的是家族的荣耀和利益,而非个人的情感和幸福。
林黛玉与贾宝玉之间的爱情,在这种封建礼教和家族利益的重压下,显得脆弱不堪。
她无法冲破这重重的束缚,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而且,封建礼教对于女性的要求极为严苛,要求女性三从四德、恪守妇道,不能有过多的自我主张和情感表达。
林黛玉的才情和个性,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无疑是一种“异类”的存在,难以被社会所接纳和包容。
再者,林黛玉身体的孱弱也是她悲剧命运的一个因素。
她自幼体弱多病,常年药不离口。
身体的不健康使得她在面对生活的压力和挫折时,缺乏足够的精力和体力去应对。
同时,在那个医疗条件有限的时代,疾病往往是人们无法抗拒的威胁。
她的身体状况不仅影响了她的日常生活,也使得她在追求爱情和幸福的道路上更加艰难。
此外,家族的衰落和命运的无常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贾家虽然表面上风光无限,但内部早已腐朽不堪,各种矛盾和危机潜伏。
随着家族的衰败,林黛玉失去了依靠和庇护。
林黛玉命运社会原因的探析
林黛玉命运社会原因的探析【摘要】林黛玉作为《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其命运备受悲惨的注视。
本文从家族衰落、封建礼教、性别歧视、社会地位和身世、人际关系等方面探讨了林黛玉命运的社会原因。
家族衰落使得她身世备受困扰,封建礼教将她束缚于传统规范无法自拔,性别歧视导致她命运的不公平待遇,社会地位和人际关系深刻影响了她的命运走向。
最终,通过对林黛玉命运的反思和现实启示,呼吁社会要重视人的心灵和情感,摒弃封建礼教和性别歧视,让每个人都能自由选择自己的命运,活出真正的自我。
【关键词】林黛玉, 命运, 社会原因, 家族衰落, 封建礼教, 性别歧视, 社会地位, 身世, 人际关系, 反思, 现实启示1. 引言1.1 林黛玉命运的悲惨性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女主角之一,她的命运充满了悲剧色彩。
从小家道中落,被迫进入贾府作为侧配角,与贾宝玉的感情也多波折,最终孤独地离世。
她的悲惨命运在小说中成为了人们痛惜和感叹的对象。
林黛玉的悲惨命运首先体现在她的家庭背景上。
林家本是锦绣河山,却因家道中落而身世堪忧,林黛玉从小就饱受困苦与磨难。
这种家族衰落带给林黛玉的是无法摆脱的阴影和不幸的命运。
林黛玉的性格使她更加容易受到伤害。
她敏感、纤细,对情感投入极深,却常常受到伤害和误会。
这种性格使她更容易陷入困境,难以自拔。
林黛玉命运的悲惨性主要源于家庭背景的不幸和自身性格的弱点,这些因素在封建社会中将一个女性推向了悲剧的深渊。
1.2 社会因素对林黛玉命运的影响林黛玉命运的悲惨性是众所周知的,她身陷家族衰落、封建礼教束缚、性别歧视等多重社会因素之中,这些因素共同影响和塑造了林黛玉的命运。
社会因素对林黛玉命运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之一。
家族衰落直接影响了林黛玉的命运走向。
作为名门望族的林家子弟,林黛玉本应生活在富足与荣华之中。
林家的衰落导致了家族财富的流失和地位的下降,使得林黛玉从小就背负着沉重的家族压力与命运负担。
家族衰落不仅剥夺了林黛玉的物质享受,更使其沦为家族挽救荣耀的祭品,从而注定了她的悲惨命运。
林黛玉的悲剧必然性
102HINESE CULTURE文学空间C浅析《红楼梦》中林黛玉悲剧命运的必然性■绥化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王继荣摘要:《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部不朽巨著,凭其所具有的思想性、艺术性和现实意义而散发着久远的自身魅力,从而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痴迷于它的人。
读过《红楼梦》的人,对林黛玉这一人物都会有深刻的认识,她是书中最为柔弱、凄美而又哀怨的一笔。
一百个读者心中会产生一百个林黛玉的形象,但这些形象都有共同的一点,那就是林黛玉是悲剧的塑造。
本文从几个方面分析林黛玉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关键词:林黛玉悲剧命运前言:林黛玉是《红楼梦》中塑造的典型人物,她代表这那个时代一类人的人生轨迹。
林黛玉的悲剧命运确实令人同情和惋惜,凡读过《红楼梦》的读者无不有此同感。
她才貌双全,与贾宝玉执着地追求着真诚的爱情,勇敢地向封建礼教制度进行挑战。
然而,他们的爱情最终不但没能结出美好的果实,而且林黛玉本人的命运结局亦十分悲惨。
一、灵性才华注定她被周围世界所抛弃林黛玉出生于苏州城,她极大程度地秉受了那里的灵气,加之家庭对她的熏陶与教养,是林黛玉有了不俗的仪表风姿。
林黛玉的才情诗学源于她丰富的精神世界,在那个世界里,她有着水一般泉涌的空灵之性,这灵性原不是凝滞孤立的,她是鲜活的,是需要人共品共赏的,然而,在她身边,即便是常常玩在一处吟诗作对的姐妹们,即便是同样才情过人的薛宝钗,也无法企及她的心域。
尽管宝玉在黛玉心中不同于别人,黛玉视他为自己的知己,可即便如此,在当时贾府上下众目之中,他们只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真心相对。
于是,林黛玉的诗,便成了她释放自己心灵的最好途径。
二、率真天性让她远离生活现实林黛玉是在真实与“自我”中走过她短暂人生的,她纯真而率直,在万事万物面前只求自己的心平,犹如她自己讲的“我只为了我的心而活”,这短短的一句话,让我们看到了林黛玉纯真的天性。
林黛玉悲剧命运结局的造成,其性格特点是最重要的主观原因。
林黛玉多愁善感、孤高自傲、小气刻薄,她被“金玉之言”压得喘不过气来,她的精神始终处于紧张、敏感的状态。
浅析宝黛爱情悲剧的必然性
浅析宝黛爱情悲剧的必然性《红楼梦》是我国十八世纪中期的一部古典小说,可谓文坛奇葩。
它自成书两百年以来,吸引了无数的“红迷”雅俗共赏,其中,贾宝玉和林黛玉凄美哀绝的爱情故事更是倾注了曹雪芹毕生的才情,也使整部《红楼梦》的悲剧艺术和社会意义更具魅力。
当我们被他们的爱情故事牵动心弦,看着他们从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到成为知音、相互爱慕直至爱情破灭、黛玉憾死,在抱憾叹息的同时,掩卷深思,究竟是什么导演了这场悲剧,那段“木石前盟”到底哪里这样令人刻骨铭心,亘古流传?剖析其时代本质,不难得出,这场悲剧其实有其时代的必然性:没落的封建社会和封建礼教导致了宝黛爱情悲剧的必然性几千年的封建礼教是青年男女自由恋爱和思想自然发展的严重桎梏,封建的爱情婚姻制度,对宝黛爱情悲剧的形成至关重要。
通观《红楼梦》全书,不难看出,宝黛之爱情是以共同的反封建主义叛逆精神为基础的,而这一点正预示了他们的爱情悲剧的必然性。
首先,宝黛爱情不以封建的“夫贵妻荣”为爱情基础。
他们二人都不喜谈论“经济学问”、“仕途经济”、“官宰”等封建的东西,他们以有共同的思想而引为知己,他们爱情的基础就是他们共同的反封建主义叛逆精神。
他们根本不以“夫贵妻荣”为规范,反而想要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
其次,宝黛爱情不以封建的伦理、道德为标准,对“男女之大防”、“金玉姻缘”、“父母之命,媒灼之言”等封建的伦理道德规范不屑一顾,大胆地追求他们甜蜜的自由恋爱生活。
所有这一切,都说明他们追求的不是封建的荣誉,而是纯洁的、真挚的爱情,是恋爱的自由和婚姻的自主。
从上述可知,他们的爱情背负着沉重的时代和历史的负担,在那样的环境下根本没有婚恋自由。
历史发展条件的限制,尚不具备足以摆脱封建势力的民主性个性,特别是对婚姻自主的束缚压迫和野蛮扼杀,而宝黛的爱情也就成了这一时代局限下的牺牲品。
以他们当时的处境和能力,加上自身的寂寞、孤独、软弱远不能同封建礼教抗衡。
要求婚姻自主而没有支持它的社会制度,他们的婚恋在当时传统礼教看来是“大逆不道“的,顽固的封建礼教是不允许他们之间爱情的存在的。
从林黛玉的形象副本论其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从林黛玉的形象副本论其悲剧命运的必然性摘要:反抗而自尊的晴雯、痴情不渝的龄官、苦命伤情的香菱是林黛玉的三个副本。
以“叛逆者”的共性为纲,共同的悲剧命运为线索,从三个副本与黛玉形象的内在关系论证这一形象的一系列不幸遭际。
关键词:林黛玉、形象、形象副本、叛逆、悲剧命运林黛玉,作为«红楼梦»中的第一女主角,是曹雪芹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中诗与画的笔意创造出来的一个全新的艺术形象,她是真善美的化身,敏锐、智慧、有灵性,努力去证明自己的存在,用自己理想中的美好世界去对抗现实世界中的孤独与痛苦。
她的性格中凝聚着对自主人格的渴望追求和对世俗的无比蔑视。
所以说,林黛玉的形象是建立在“叛逆”的基础上的。
同样,说晴雯、龄官和香菱是林黛玉的三个形象副本,一方面是因为这三个女子分别以高傲的个性、不渝的痴情和善良的心地烘托得黛玉形象更为丰满、光彩夺目;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三个女子虽身份地位、所受教育程度各不相同、所表现出来的叛逆方式也各不相同,但都不同程度地闪烁着叛逆之光,成为与林黛玉气质交相辉映的人物。
她们共同的悲剧命运同样暗示着黛玉的命运悲剧。
下面就试图论证为何说这三个人物是林黛玉的形象副本及其与林黛玉的命运联系。
一、晴雯——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晴雯一小黛玉也。
”(«石头臆说»)晴为黛影之说,几乎已成公论。
书中第一次明确点出晴雯与林黛玉的像是通过王夫人之口,王善保家的在王夫人跟前大进谗言,“王夫人听了这话,猛然触动往事,便问凤姐道:上次我们跟了老太太进园逛去,有一个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些像你林妹妹的,正在那里骂小丫头,我心里很看不惯那狂样子。
”①王夫人的这段话,至少告诉我们两个事实:一,晴雯跟林妹妹比较像;二,王夫人不喜欢晴雯,也不是很喜欢黛玉,这就给二人日后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
作为黛玉的个性副本,晴雯那份不加掩饰的真性情,更与黛玉有几分相似。
等级制度和婚姻制度同为封建礼教压抑人性、侵夺人权的枷锁,对此,黛玉和晴雯同时作出了反抗:黛玉叛逆了“父母之命、媒灼之言”的腐朽婚姻制度,为追求自由的爱情而病逝,晴雯叛逆了她身为下贱的奴仆身份,视个人尊严为最重。
林黛玉悲剧的必然性
林黛玉悲剧的必然性林黛玉悲剧的必然性新版《红楼梦》电视连续剧中,主人翁林黛玉在一边是鼓乐升平,迎娶“新娘”浓烈的氛围,一边是凄风苦雨,柔肠寸断的念叨中,竟自悠悠地告别人寰,走完了自己人生的历程。
林黛玉的人生和爱情当然是一出悲剧,而这出悲剧自然是会有其必然性。
贾府是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
贾母可谓是一致推崇的最高权力与权威的象征,凤姐是那个家族王国里“实权派”的典型,余等有像宝玉都是这个家族里的“掌上明珠”,视若爱珍。
所以像林黛玉这样一个“客居”在外祖母家的无依无靠的少女,虽然也有婢女的守候,有来自“最高权力”的呵护,但是生活在一个“知人知面不知心”的环境里,政治上,地位低下,经济上,受到约束,情感上,受到排挤(如贾母说的),所以她的性格和精神在一个倍受抑制的环境里,变得颓废而沉沦是一种必然,导致她只有选择结束青春生命。
虽然林黛玉也出身在名门望族,但是家道衰落,双亲沦亡,是形成林黛玉性格抑郁的重要因素之一,毕竟是“寄人篱下”吗?家道身世的凄苦,使得一来到大观园中的林黛玉便有着一种郁郁寡欢的矫情。
看见落花便是泪水涟涟,想到自家身世,“他年葬花人是谁”般的忧伤缠绕着她。
听见宝玉几番不中听的话,便是抠气,伤己身体,以致卧床不起。
与宝钗相比又自惭形秽。
假如林黛玉也像宝玉那样,处处受关爱,时时受呵护,怎么有这哀怨愁苦呢?所以家世不幸是造成林黛玉性格以致死亡的必然又一。
倾国倾城的貌,多愁善感的身。
是林黛玉外部气质和内在精神的写照。
一曲“菊咏”夺魁,遭到多少才女的嫉妒,也赢来俊男的青睐。
林黛玉就是要比别人多长几个心眼,听见宝玉和宝钗的谈话,看到袭人对宝玉的关照,他就着实心中不舒坦,怨从中来,悲从中来,禁不住自怨自怜,听到紫鹃和雪雁的对话,说是将她许给人家时,她就气咽了,对宝玉情有独钟,痴情到底。
哪怕是在弥留之际,看着娟秀的字迹,口中还念叨着“宝玉,宝玉。
”,好一个“痴”字了得。
林黛玉的悲剧与其性格的多愁善感,顾影自怜自是相关的。
论宝黛爱情悲剧的必然性
论宝黛爱情悲剧的必然性论宝黛爱情悲剧的必然性《红楼梦》描写了一个大家族的兴衰,这个大家族里的人物命运各异,最终落得不同结局,而核心人物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让人们在扼腕叹息的同时也不禁要思考,究竟是什么造就了这样的悲剧呢?纵观全书,这样的结果其实有其必然性。
原因有以下几点:(一)社会环境使然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来看,宝黛二人的恋情不合符礼法道德规范。
在封建社会,婚姻大事要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子女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
而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恋情是自然萌发的,显然为世俗所不容,更谈不上得到家庭的许可。
因此,这样的情感是无法公开的,只能秘密地存在于二人之间。
(二)贾母的威慑对于宝玉的婚事,贾母一直表现得十分慎重。
贾宝玉是贾母最疼爱的孙子,是最有希望继承贾家大业的人,因此贾母必须挑选一个将来能够协助宝玉接管家业、有能力会持家的孙媳妇。
很显然,林黛玉不符合这一标准。
贾母表面上疼爱黛玉,可对于黛玉和宝玉亲近,她却说出了这样一番话:“(黛玉)如今大了,懂得人事,就该要分别些,才是做女孩儿的本分,我才心里疼她。
若是他心里头有别的想头,成了什么人了呢!我可是白疼了他了。
”这才是贾母最真实的心思。
黛玉虽是外孙女,可毕竟比不得宝玉在贾母心中的位置。
而贾母作为贾府的权力核心,她的意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只要贾母反对,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恋情就不可能会有结果。
(三)背后推手的存在也许贾宝玉直到与薛宝钗结婚都没有觉察到,在他的周围,一直都有推手在有意地促成他们的婚事。
首先是元春。
元春在元宵节回荣国府省亲时,赏赐了宝玉和宝钗同样的东西,而赏赐给黛玉的则和迎春、探春等人一样。
元春一直关心着宝玉,“自如恭候,时时带信出来与父母说:千万好生扶养,不严不能成器,过严恐生不虞,且致父母之忧。
”元春一直心系贾府,担忧这个大家族的未来,因此也对宝玉这个未来的继承人十分看重。
她和贾母一样,想要挑选一个贤能的女子来协助宝玉打理家业——她选中了薛宝钗。
梨花带雨:论林黛玉人物形象的悲剧性
梨花带雨:论林黛玉人物形象的悲剧性《红楼梦》于世人来说,“字字看来皆是血”,而黛玉正是这部书中最易让人为之落泪的典型人物。
黛玉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是性格的悲剧,是社会身份的悲剧,同时还是爱情的悲剧。
西方对悲剧的分类较早,亚里士多德就在《诗学》一书中对悲剧进行详细的分类和解释,内容十分复杂,笔者认为他主要将悲剧分为“复杂情节悲剧,性格悲剧(或命运悲剧),情景悲剧和苦难悲剧”;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又将悲剧划分为三种类型,即“命运悲剧、性格悲剧、伦理冲突悲剧”;之后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同样把悲剧分为三种类型,即“主人公性格缺陷导致的悲剧、盲目命运导致的悲剧和社会地位相互对立导致的悲剧”。
经过分析可以发现,黛玉的悲剧正是这众多悲剧类型的一个综合,也就是说黛玉的悲剧具有极大的综合性,因而被王国维称为“悲剧中的悲剧”,正如鲁迅所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此角度说,黛玉本身无疑是具有价值的,所以在她“魂归离恨天”后,我们的心不仅受到了震撼,同时还感觉到惋惜。
也正因为这样,黛玉的悲剧形象才一直以来成为无数红学研究者关注的重点。
一、命运的悲剧黛玉的悲剧是命定的,体现在她前世今生的因果。
《红楼梦》第一回中用了一个神话传说来讲述宝黛“因果论”,黛玉的前世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草,“时有赤霞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股缠绵不尽之意”,所以在得知神瑛侍者“意欲下凡”时,便也决定“下世为人”,“把一生的眼泪都还他”,“还泪”一说注定黛玉这一世必是不好过的,是前世种下的“因”导致这一世必须承担的“果”。
用因果之说,便为黛玉之后的悲剧命运作了一个铺垫,同时也让读者为黛玉今后的命运而揪心。
在《红楼梦》第三回中黛玉初到贾府见到宝玉时,黛玉便“大吃一惊”,心想,“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之后宝玉又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虽被旁人看作是“胡说”,但若不是前世的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种下的“因”,哪来今生相知的“缘”,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这段缘分是让黛玉最终怀恨陨落的孽缘,正如《好事终》里所说,“冤冤相报自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世间一切皆有定数,只能“随缘”。
论林黛玉的人生悲剧剖析
论林黛玉的人生悲剧权进凤摘要《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巨著,王国维先生称之为“悲剧之中悲剧” 小说成功塑造了众多带有悲剧色彩的女性形象,而其中最令人动容的当属曹雪芹笔下的宠儿林黛玉,她的眼泪从春流到夏、秋流到冬,浸透了生命的每一寸光华。
本文通过主人公的人生境遇、性格气质、才能、爱情分析其中体现出来的悲剧意蕴,并综合以上四点揭示林黛玉悲剧的必然性。
关键词:悲剧;境遇;性格;才能;爱情一、概述林黛玉在《红楼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女主角,加之林黛玉这一形象的生动性与悲剧性,她一直是红学家热切关注和研究的对象。
学术界对林黛玉悲剧形象研究的文章有很多,如蒋晓兰的《林黛玉悲剧新论》一文,从先行者、叛逆者、性格气质、性灵、女性强者、痴情之极者等九个方面总结了林黛玉悲剧的多重性。
胡秀芬的《林黛玉悲剧性格探析》指出林黛玉的悲剧性格以及形成她悲剧性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受到身世、疾病、传统文化精神、金玉良缘的影响,并指出林黛玉的侠义精神及其理家才能是她悲剧性格中的积极因素。
秦桂敏的《林黛玉悲剧命运探析》认为她的悲剧并非完全取决于她先天体质弱,还在于她所处的“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生存环境,在于她独抱高洁、至死不渝的性格,以及她美妙爱情幻想的破灭。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研究林黛玉的悲剧人生。
第一方面是孤苦凄凉的人生境遇;第二方面是乖僻感伤的性格气质;第三方面是卓尔不群的才能;第四方面是痴情之极却以失败告终的爱情;第五方面是悲剧产生的社会文化因素。
二、林黛玉的悲剧人生(一)孤苦凄凉的人生境遇林黛玉是巡盐御史林如海之女,生于钟鼎之家,书香之族,不幸年幼丧母,外祖母念其年纪尚小无人依傍,接至京中荣国府抚养,林黛玉的悲剧由此开始。
自进入贾府,林黛玉便开始了她背井离乡、寄人篱下的日子,父亲也在不久后亡故,家中财产被收入贾府,与黛玉没有半点关系。
她在世上最亲的人、最大的依靠离她而去,她成了一个真正的孤女。
而这无父无母、寄人篱下的凄凉景象与年幼时父母俱在的平和安乐形成了苦与乐的鲜明对比,使她的孤苦无依更加悲凉,无时无刻不在折磨她,加上她久治不愈的病体,加重了她的忧思与感伤。
论红楼梦宝黛恋悲剧必然性
社会条件
当时的社会,它封建、世态炎凉,一切依赖于仕途,完 全不适合他们,也不合适他们的爱情发展。便否定了他们的 爱情,结束了他们的相恋。 宝玉身边的美女无数,这也使优柔寡断的黛玉减少了与 宝玉相处的机会,让这爱情的裂隙变多了。
旁人影响
在他们的相恋之间夹杂着许许多多的隔阂,他们是贾母、 宝钗、凤姐等等...。他们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宝黛恋。 贾母:她虽然对他们两个疼爱有加,但并不愿他们结合。 宝钗:她痴爱着宝玉,也处事圆滑,但这圆滑却成了宝黛间 的住阻碍。
论红楼梦宝黛恋悲剧必然性
作者:卢鸿斌
宝黛恋必然性原因
1.自身原因 2.社会条件
3.旁人影响
自身原因
宝玉:性格叛逆、不愿走上仕途、淡泊名利,但喜胭脂薄粉。 黛玉:性情优柔寡断、胆小、具有叛逆精神、多才,但体弱 多病、比较消极。 他们自身的性格决定了他们爱情的结果,他们相合的只有 叛逆,但叛逆偏偏是与当时社会成反方向。
谢谢观看
——卢鸿斌 制作
《黛玉传》:女性处境与悲剧的注定
《黛玉传》:女性处境与悲剧的注定简介《黛玉传》是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红楼梦》中的重要人物之一贾宝玉的妹妹林黛玉的传记。
作为一个女性角色,黛玉所面临的处境和遭遇,以及她最终走向悲剧命运的注定,成为了该小说中引人深思的部分。
女性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女性一直被视为次等存在,并且受到许多限制。
她们往往缺乏独立意志和自由选择的权利。
封建礼教、家族规矩以及男权思想束缚着她们的行动空间,在许多方面限制了她们发展和追求个人幸福。
林黛玉:聪明、才华出众却命途多舛林黛玉是一个聪明、才华出众、敏感且具有艺术天赋的女子。
然而,她从小就背负着命运给予她的不公平待遇。
虽然黛玉对文学、音乐和绘画等艺术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但她却无法以自己的才华为生,而是被迫以丫鬟的身份侍奉贾府。
她的才情无法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实现。
恋爱与婚姻:黛玉的痛苦与无奈在《黛玉传》中,我们看到了黛玉对于感情和婚姻问题的痛苦与无奈。
尽管她心中暗恋着表兄贾宝玉,但由于众多原因,他们之间的爱情无法圆满。
另一方面,贾府内部处处充斥着勾心斗角和利益纷争,许多婚姻都是基于利益而非真正的感情。
黛玉所遭遇的种种矛盾和挫折使得她对于婚姻、家庭以及社会制度存有怀疑和失望。
命运之殇:黛玉走向悲剧命运黛玉注定要走向悲剧命运。
在《红楼梦》中,在琵琶精元春的妒火中,黛玉染上了“药病”,并最终因此身体衰弱而死去。
她的人生充满了痛苦、挫折和不幸。
黛玉的悲剧命运反映了当时女性在封建社会中所面临的命运境遇,无论她多么聪明才华出众,在这个制度下都无法摆脱自己所处的困境。
结语《黛玉传》通过描写林黛玉这一悲剧角色,深刻地探讨了古代女性在家族、社会和自身心理状态等方面的困境与矛盾。
她作为一个被注定走向悲剧命运的女性形象,引发我们对于女性处境与命运的思考,并提醒我们反思男权文化对女性造成的束缚和压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林黛玉悲剧命运的必然性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部不朽巨著, 凭其所具有的思想性、艺术性和现实意义而散发着久远的魅力, 从而吸引着代又一代痴迷于它的人。
从文学前辈胡适、鲁迅到今天的李一凡、周汝昌, 他们分别以自己的理解从不同侧面对《红楼梦》进行了分析与探索, 《红楼梦》及其间的一个个鲜活人物也因此而更加光彩熠熠。
读过《红楼梦》的人, 对林黛玉这一人物都会有深刻的认识她是书中最为柔弱、凄美而哀怨的一笔, 也是我们每个人心中挥之不去的一份叹息。
我想, 一百个读者心中会产生一百个林黛玉的形象,但这些想象中的形象都有共同的一点, 那就是林黛玉是悲剧的塑造, 她一生都浸泡在泪水中, 无论如何也挣不脱那烟锁重楼的哀伤与终究随风而逝的无奈。
当我们拨开这不绝如缕的哀伤与无奈,试着轻轻走近她, 触及她纤细而多思的心,会发现造成她悲剧命运的其实是日夜缠身的病魔,多思多虑的心, 以及那无时不有的聚欢玩乐。
病如西子胜三分”林黛玉一出场,就是有病在身的, 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我自来是如此。
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
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①可见,她是自小体弱多病,常需药物调理。
而她的体弱多病是她的母亲传下来的。
书中其母“一疾而终”②暗示了贾敏身体柔弱的程度, 照此推断, 贾敏在怀有黛玉之时,想必体质也好不到哪里去, 正所谓“母病及子” ,所以黛玉从一生下来就是先天不足, 怯弱多病。
再者, “林如海年已四十,只有一个三岁之子,偏又于去岁死了”。
③林家体质,可见一斑。
林家也是名望之族, 其祖“曾袭过列侯” , ④林如海本人“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今钦点出为巡盐御史……”,⑤古时候,盐铁专卖,盐是非常重要的关乎国计民生的商品。
巡盐御史是皇帝派出的专门巡检盐道的御史。
明清时, 扬州盐商之富是天下闻名的, 巡盐御史是管理盐务的官员, 盐商能否赚到钱全都得仰仗巡盐御史。
林如海被钦点出任巡盐御史, 这是个既有实权又有财富的要职。
因此, 林家的生活条件肯定不差,衣食住行均高于一般平民百姓,林黛玉说过, “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
”⑥可以看出其生活条件是比较好的。
林黛玉一旦先天不足,虽有名医调理, 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见效。
在第三回中讲到贾家饭后随即上茶, 而“林如海教女以惜福养身,云饭后务待饭粒咽尽,过一时再吃茶,方不伤脾胃”。
⑦可见林如海特别注意保护好脾胃, 日常从小处着手讲究, 时刻注意顾护身体。
如此看来, 黛玉的怯弱, 并非后天失养, 恰恰相反, 其后天调理并非般人所能及, 不过是先天体质着实太弱, 如此调护显效也甚微。
当然, 文中还多次提到林黛玉柔弱的体质。
宝玉初见林黛玉, 便是: “态生两靥之愁, 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并且是“病如西子胜三分”。
⑧西子即西施。
西施有心口痛之病,常捧心而行;林黛玉之病超过了西施,动一动就“娇喘微微” , 病弱之态一眼而见。
第四十五回提到黛玉“每岁至春分秋分之后,必犯嗽疾;今秋又遇贾母高兴,多游玩了两次, 未免过劳了神, 近日又复嗽起来,觉得比往常又重。
所以总不出门, 只在自己房中将养”。
⑨并且,黛玉自己也知道“我这样的病是不能好的了”。
⑩中医认为,像林黛玉的咳嗽是属于内伤咳嗽,是脏腑功能失调, 内邪于肺而起,常反复发作,每每加重。
确实,到后来,黛玉咳嗽咯痰,到第九十七回咳出的痰已是痰中带血。
可以说咳嗽病一直延续到她的生命结束。
第八十三回, 王大夫给黛玉诊病后说道: “六脉皆弦,因平日郁结所致。
”{11} 又道: “这病时常应得头晕, 减饮食,多梦,每到五更必醒个几次。
即日间所见不干自己的事也必要动气, 且多疑多惧。
不知者疑为性情乖诞,其实因肝阴亏损,心气衰耗,都是这个病在那里作怪” {12}由上可见,林黛玉的体质是非常弱的, 这样的体质势必会给她的婚姻带来阻碍。
首先,她因病弱,不可能在贾府的以后岁月里担当贾母、王熙凤那样的重任, 难以管理贾府内务。
其次,由于她的病,导致她多疑多惧,脾性不是很好。
贾母在提到贾宝玉的婚事时,说道:“……也别论远近亲戚,什么穷啊富的,只要深知那姑娘的脾性儿好,模样儿周正的就好。
” {13} 贾母强调的是脾性, 是模样。
林黛玉有模样,但是脾性因病而不好, 所以,她失去了她的爱情, 走向了生命的终点。
心较比干多一窍”林黛玉是聪明的,她的聪明不仅表现在作诗上, 而且表现在待人接物上。
初入贾府,给人的感觉是“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
{14} 后来,去拜见大舅舅贾赦, 大舅母邢夫人苦留吃过饭去,黛玉笑回道: “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
望舅母容谅! ”{15}在封建家庭中, 晚辈人与长辈说话, 自有一定的“尺寸” ,否定长辈的意见时,一般不得提出正面否定, 须先摆出客观事实,等待长辈自行取消前议。
黛玉在这里的回辞, 完全是一种合乎封建礼仪的应对语言, 表现了她在“应对进退”之间的礼貌, 显示出她的语言教养,这样的黛玉, 自然让人疼爱有加。
再后来, 当贾母问黛玉念何书时,“黛玉道: ‘只刚念了《四书》。
'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
贾母道: ‘读的是什么书, 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16} 这里,林黛玉听贾母问自己念了什么书,她是很谦虚地回答的,说是“只”、“刚” 念了《四书》; 然而贾母在回答林黛玉的问题时,却说“不过是认得两个字”而已。
林黛玉便觉失言了, 所以, 后来当贾宝玉问她可曾读书时, 她回道: “不曾读, 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 {17}由此可见,林黛玉是很能察颜观色并及时调整自己的语言的, 这是她聪明的表现之一。
原是薛姨妈托周瑞家的送用纱作的花儿给贾府中的三位姑 娘、黛玉、王熙凤 ,周瑞家的一路送来 ,事实上谁也没有挑选 ,道: 道: 道: 她的聪明也表现在能言善辩上。
如话犹未了 ,林黛玉已摇摇的走了进来。
一见了宝玉 , 便笑 嗳哟,我来的不巧了 ! ”宝玉等忙起身笑让坐。
宝钗因笑 这话怎么说 ?”黛玉笑道 : “早知他来 ,我就不来了。
”宝钗 我更不解这意。
”黛玉笑道 : “要来一群都来 , 要不来一个 也不来。
今儿他来了 ,明儿我再来 ,如此间错开了来着 , 岂不天有人来了 ?也不至于太冷落 , 也不至于太热闹了 , 姐姐如何反这意思?”{18}明明是贾宝玉来了她才来的 ,却又故意说来得不巧 , 用“间 错开来”掩饰自己的行动 ,这是林黛玉的聪明之处。
也正是林黛玉的聪明 ,误了林黛玉。
当然, 这与她的病有一定 的关系。
前面说过 ,林黛玉的病使她多疑多惧 , 加上她的聪明 , 往让人难以下台。
请看 :周瑞家的进来笑道 :“林姑娘 ,姨太太着我送花儿与姑 娘戴来了。
”宝玉听说 ,便先问: “什么花儿 ?拿来给我。
”一早伸手接过来了。
开匣看时 ,原来是宫制堆纱新巧的假花儿。
黛 玉只就在宝玉手中看了一看 ,便问道: “还是单送我一人的 , 还别的姑娘们都有呢 ?”周瑞家的道 : “各位都有了 ,这两枝是姑的了。
”黛玉冷笑道 : “我就知道 ,别人不挑剩下的 , 也不给周瑞家的听了 ,一声儿不言语。
{19}迎春探春“二人正在窗下下围棋。
周瑞家的将花送上, 说明缘故。
二人忙住了棋, 都欠身道谢, 命丫鬟们收了” ,看也没看一眼; 而惜春则“笑道: ‘我这里正和智能儿说, 我明儿也剃了头同他作姑子去呢, 可巧又送了花儿来。
若剃了头, 可把这花戴在那里呢?'说着, 大家取笑一回。
惜春命丫鬟放在匣子里” ,{20} 并没有挑过; 王熙凤那儿则由平儿“打开匣子, 拿了四枝” ,{21} 也没有选过。
唯独林黛玉不同。
纱花一送来,她非但没有道谢, 反而动了心思, 想要知道在送花这件事上, 自己与别的姑娘们是否一样。
当周瑞家的说“各位都有了”后, 林黛玉立即得出结论, 送给自己的两枝花是“别人挑剩下的” , 如此脱口而出的语言自然就不会是道谢, 更不会是谦逊礼让, 而只会是冷笑与嘲讽。
“良言一句三冬暖, 恶语伤人六月寒” ,周瑞家的好心不得好报, 被人抢白通, 怎不心寒。
林黛玉的这番话, 撕裂了别人的颜面, 也撕裂了自己与别人的关系。
这就是聪明的、多疑的林黛玉, 像这样的场景小说中还有很多。
以致后来贾母比较林黛玉与薛宝钗时说道: “林丫头那孩子倒罢了, 只是心重些, 所以身子就不大很结实了。
要赌灵性儿也和宝丫头不差什么, 要赌宽厚待人里头却不济他宝姐姐有耽待有尽让了。
” {22} 林黛玉在贾母心中的分量降要知道, 最低了初, 贾母是对林黛玉有意的。
书中第二十五回写道凤姐笑道:“倒求你, 你倒说这些闲话――吃茶吃水的。
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 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众人听了,齐都笑起来。
黛玉红了脸,一声儿不言语,便回过头去了。
李宫裁笑向宝钗道: “真真我们二婶子的诙谐是好的。
”林黛玉道: “什么诙谐,不过是贫嘴贱舌讨人厌恶罢了。
”说着便啐了一口。
凤姐笑道: “你别做梦!你给我们家作了媳妇,少什么?”指宝玉道:“你瞧瞧,人物儿、门第配不上?根基配不上?家私配不上?那一点还玷辱了谁呢?”林黛玉抬身就走……宝玉道:“我也不能出去,你们好歹别叫舅母进来。
”又道: “林妹妹, 你先略站一站, 我说一句”凤姐听了, 回头向林黛玉笑道: “有人叫你说话话。
呢。
”说着便把林黛玉往里一推, 和李纨一同去了。
{23}王熙凤之所以这样说,那是揣摩透了贾母的意图的, 也就是说,贾母最初是打算让贾宝玉娶林黛玉的, 但是,后来见得林黛玉的行为多了, 才改变了主意。
所以,林黛玉的聪明没有为她带来好处, 反而害了她自己。
三、欢娱不断屡伤身林黛玉在贾府中多参与其中聚会玩乐, 对于原本怯弱的她来说是一种过度劳累, 耗气伤神。
癞头和尚说的不假, 应跟他去出家,清净以修身养性, 才能保命。
林黛玉初进贾府,就说:“……那一年我三岁时,听得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 我父母固是不从。
他又说:‘既舍不得他, 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
要好时, 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
’……”{24}但是, 在贾家, 林黛玉不与人交往应酬是不可能的, 后来甚至还成立了“海棠社” , 赋诗饮馔, 这对林黛玉来说无疑是很大的负担。
林黛玉的身体就在这些应酬往来中日渐枯萎, 最终陨落。
总之,《红楼梦》是曹雪芹全部心血与智慧的结晶, 熔铸了他中, 他“批阅十载, 增删五次” , 以整个生命, 在写作过程惊人的笔势,留下了这鸿篇巨著,为我们刻画出一个又一个光彩夺目的人物形象。
作为众人物中的一个, 林黛玉是独特的悲剧人物, 正因为这独特, 使她成为小说中最值得同情的人物。
注释:①⑥{14}{24}邓遂夫校订.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校本.作家出版社,2006 年, 第一卷, 第123页(下文所引,皆见此版本书).②第一卷, 第110 页.③④⑤第一卷, 第109 页.⑦{16}第一卷,第128页.⑧{17}第一卷,第130页.⑨第三卷, 第811 页.⑩第三卷, 第811-812 页.{11} 曹雪芹,高鹗. 红楼梦(下).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年,第949-950 页.{12} 同上, 第950 页.{13} 同上, 第959 页.{18} 第一卷,第198 页.{19} 第一卷,第184 页.{20} 第一卷,第182 页.{21} 第一卷,第183 页.{22} 曹雪芹,高鹗. 红楼梦(下).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年,第964页.{23} 第二卷,第505-50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