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楼梦》中黛玉葬花探究黛玉悲剧命运
红楼梦中黛玉葬花的故事
红楼梦中黛玉葬花的故事《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其中,黛玉葬花的故事是该小说中一段感人至深的情节。
黛玉葬花的故事揭示了黛玉的自我意识觉醒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思考,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女性悲剧命运的痛惜。
黛玉的性格与命运黛玉是《红楼梦》的主要角色之一,以其聪明敏感、多愁善感而闻名。
她是贾宝玉的表妹,出身高贵,但命运多舛。
她聪明机智,天资聪颖,但却深受世俗的禁锢和命运的摆布。
从小,黛玉接受着世俗礼教的束缚,她被教导要顺从、要安于现状。
然而,这样的束缚使得黛玉对自己的命运充满了不满和疑问。
她常常感到无助和困扰,在梦中她更是看到自己命中注定要凄凉落寞的结局。
黛玉葬花的情节在曹雪芹的《红楼梦》中,黛玉葬花是一个重要的情节。
黛玉在东府的后院种了一株名为葬花的花,寄托了她对人生的悲观和对自己命运的预感。
葬花是一种极其娇贵的花卉,只能在寿命尽头时开放。
当葬花开放的那一天,黛玉感到无比的伤感和悲痛。
她意识到自己的命运将不可避免地与葬花的寿命相同。
她决定用自己的手为葬花结束生命,以表达对花儿和生命的敬意。
黛玉轻轻摘下葬花的花瓣,悄悄地埋葬在院子里。
黛玉葬花的情节展示了她对人生的悲观态度和对命运的担忧。
她通过葬花来表达对生命的无奈和对自己命运的懊悔。
分析与思考黛玉葬花的故事虽然是小说中的一小段插曲,却道出了作者对女性命运无常的深思。
黛玉作为一个才情出众的女孩子,却受困于封建礼教和家族传统,受到了各种限制和束缚。
她的敏感和聪慧使她更加敏锐地察觉到人生的苦难和无常。
尤其是在与葬花的亲密接触之后,黛玉对自己的命运变得更加担忧,她觉得自己的生命像葬花一样只是一阵风,一瞬间的美丽终将注定之后的凄凉与消逝。
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给人一种深深的悲凉感。
她们在封建家族的束缚下,无法追求自己的真正的幸福,并在冷酷的现实中最终受到伤害和毁灭。
黛玉葬花的故事正是对这种女性命运的一种写照。
结语黛玉葬花的故事是《红楼梦》中一个描绘女性命运的悲剧情节。
黛玉葬花的故事
黛玉葬花的故事黛玉葬花,是《红楼梦》中一个令人唏嘘的场景。
在这个场景中,黛玉为了寄托自己的哀思和情感,选择在花园中为已凋零的花儿举行一场“葬花”的仪式。
这个场景不仅展现了黛玉细腻的情感世界,也反映了她对生命和美好的向往。
接下来,我们就来详细解读一下黛玉葬花的故事。
黛玉是《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她是贾宝玉的表妹,也是贾府中备受宠爱的美丽女子。
然而,她的一生却充满了坎坷和悲剧。
在贾府中,黛玉经历了种种的磨难和挫折,她的爱情不顺利,家庭关系复杂,最终以病逝的方式离开了人世。
在她一生中,葬花成为了她情感宣泄的一种方式。
葬花,是黛玉用来寄托自己情感的一种方式。
在她眼中,花儿是生命的象征,是美好的代表。
然而,花朵终究会凋零,生命也终将会逝去。
黛玉深知这一点,因此她选择在花儿凋零之时,为它们举行一场“葬花”的仪式。
这样做,不仅是对生命的尊重,也是对美好的追忆和怀念。
黛玉葬花的场景,给人一种悲凉和落寞的感觉。
她站在花园中,手持花枝,轻轻地为凋零的花儿抚摸,眼中充满了哀伤和无奈。
她的眼泪似乎在为这些凋零的生命流泻,她的心灵似乎在为这些美好的记忆哀悼。
在这一刻,黛玉的内心世界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她的情感和心境也得到了深刻的诠释。
黛玉葬花的故事,不仅仅是一场对花儿的怀念和告别,更是对生命的思考和对美好的追求。
在这个场景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黛玉对生命和美好的热爱,也可以看到她对逝去的情感和记忆的珍惜。
这样一种情感的抒发,让人感到无比的震撼和感动。
总的来说,黛玉葬花的故事,是《红楼梦》中一个令人难忘的场景。
在这个场景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女子对生命和美好的追求,也看到了她对逝去的情感和记忆的珍惜。
这样一种情感的抒发,让我们对黛玉产生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共鸣。
愿黛玉在另一个世界里,能够得到心灵的安宁和永恒的美好。
从黛玉葬花看《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性格悲剧 毕业论文
【标题】从黛玉葬花看《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性格悲剧【作者】黄英玲【关键词】林黛玉性格悲剧原因【指导老师】冉晓林【专业】汉语言文学【正文】曹雪芹是对中国和世界文化有着巨大贡献的作家,他所写的《红楼梦》,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取得了空前成就,形成了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
对于书中主要人物之一的“林黛玉”的研究,有的侧重其多愁善感的性格,有的着重其诗才的挖掘,有的对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生存方式进行比较,有的则对宝黛爱情做多方位的剖析。
而对黛玉性格的评论,恐怕是《红楼梦》研究中最为复杂的问题之一,至今众说纷纭,尚未有公正和满意的结论。
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有“叛逆说”、“正统说”、“中间人物说”三种。
“叛逆说”认为黛玉与宝玉都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这种说法是自五十年代开始迄今这四十多年间林黛玉性格阐释的主旋律,高校中文系大都采用此说法,其影响面之大是可想而知了。
“正统说”和“中间人物说”是近年来出现的说法。
前者认为林黛玉是“真诚、自觉”地“恪守封建伦理纲常”,后者认为林黛玉是介于宝玉和宝钗之间的典型人物。
本文并不偏向于其中任一观点,而是通过对“黛玉葬花”这一《红楼梦》中的重要章节的理解,从而对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悲剧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其研究意义在于通过对《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性格分析,准确地理解林黛玉,把握人物的永恒价值,透视民族的历史文化心理。
一、贾府中的两次“黛玉葬花”谈到林黛玉,总忘不了“黛玉葬花”这一幕。
《红楼梦》中有许多片段,读后让人如嚼橄榄,越久越觉甘甜,逐渐进入佳境后,才能引起不断的、久远的联想与共鸣。
黛玉葬花便是其中饶有意趣的重要章节。
黛玉的葬花之举在作品中有两处集中描写,一处是在作品二十三回黛玉刚入住大观园不久,一处是在作品二十七回黛玉悲吟《葬花吟》[1]葬花。
黛玉葬花发生在林黛玉入住大观园之后的第一个春天,可以说是大观园中发生的第一个重要事件,也是第一次明写黛玉葬花。
此时的她“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并已在“那犄角上”为落花选好了“花冢”,并且宣称要把花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简述黛玉葬花的情节
简述黛玉葬花的情节黛玉葬花是《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情节,它是对黛玉内心痛苦的写照,也是对红楼世界中虚荣、腐败的批判。
黛玉葬花的情节发生在黛玉得知自己身患绝症之后。
黛玉是贾府中的贾母的外孙女,与贾府的众多人物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
她生性敏感、忧郁,对世俗的虚伪和矫揉造作感到厌倦。
而她所痴迷的也正是花,因为花的美丽和短暂让她想到了人生的悲剧。
在黛玉得知自己身患绝症后,她感到极度的绝望和无助。
她知道自己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离开那些她深爱的人和事物。
为了表达自己对生命的眷恋和对世俗的告别,黛玉决定葬花。
黛玉选择了一个春日的早晨,她穿着素衣,戴着素帽,手持花篮,缓缓来到贾府的花园。
她选择了一颗花木,那是一株奇异的花木,花朵如血,花瓣如红肝,花朵盛开的时候,像是在流血一样。
这颗花木正是黛玉心目中的化身,她认为这颗花木是自己的影子。
黛玉在花木旁边,温柔地抚摸着花朵,抚摸着自己的生命。
她感受到花朵的柔软和脆弱,也感受到了自己的柔软和脆弱。
她心痛地想到,花朵的美丽只能持续一瞬间,而自己的生命也将如同这朵花一样短暂。
黛玉开始折断花枝,将花瓣一片片地撕下来。
她将花瓣撒在地上,仿佛是在自己身上洒下的泪水。
她的泪水和花瓣交织在一起,她的内心充满了痛苦和无奈。
她想到了自己的亲人和朋友,想到了那些曾经疼爱过她的人们。
她想到了自己的父亲贾政,想到了自己的表哥宝玉,还有那个她深爱着的人,宝玉的妹妹宝钗。
黛玉将花瓣撒完后,她开始折断花枝。
她将花枝折断成一段一段的,然后将它们放在一起,仿佛在拼凑自己的生命。
她将这些花枝放在自己的胸前,感受着它们的凉意。
她的胸前,就是她内心的坟墓,她将自己埋葬在这片花枝之中。
黛玉躺在花枝上,闭上了眼睛。
她感受着花枝的触感,感受着那片柔软的世界。
她感受到了自己的疼痛和痛苦,也感受到了自己的坚强和勇敢。
她知道自己将要离开这个世界,离开那些她深爱的人和事物。
但她也相信,她的离去并不是终结,而是一个新的开始。
黛玉葬花的情节充满了悲剧和绝望,却也展现了黛玉内心的坚定和勇敢。
红楼梦黛玉葬花概括100字
红楼梦黛玉葬花概括100字英文回答:In the novel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there is a scene where the protagonist, Daiyu, mourns the death of a flower. This scene, known as the Burial of Flowers, is a symbolic representation of Daiyu's own tragic fate.Daiyu's love for nature and her delicate and sensitive personality are reflected in her deep attachment to the flower. When the flower withers and dies, Daiyu is devastated and decides to bury it. This act of burying the flower can be seen as a metaphor for Daiyu's own burial of her emotions and desires.The Burial of Flowers also foreshadows Daiyu's own impending death. Throughout the novel, Daiyu's health deteriorates, and her death becomes inevitable. Theflower's death serves as a reminder of the fragility of life and the transient nature of beauty.Furthermore, the Burial of Flowers highlights the theme of impermanence and the inevitability of loss. It is a poignant reminder of the fleeting nature of happiness and the inevitability of sorrow.中文回答:《红楼梦》中,有一个场景描述了主人公黛玉为一朵花丧命而哀悼的情景,这一场景被称为“葬花”。
黛玉葬花红楼梦中的悲剧
黛玉葬花红楼梦中的悲剧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而其中的一个角色黛玉,则成为了这个作品中最为耐人寻味的存在。
她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而其中最为动人心魄的情节,便是黛玉葬花。
这个场景不仅仅是红楼梦中的一个插曲,更是对黛玉悲惨命运的象征。
黛玉是林黛玉的娘家名字,在红楼梦中,她被描绘成一个聪明灵动,却又多愁善感的女子。
她和贾宝玉是表亲,二人从小一起长大。
黛玉一直对宝玉怀有深深的感情,但由于身份的差距,这份感情永远成为了她心底最深处的秘密。
在红楼梦的情节中,黛玉的悲剧由各种各样的因素构成,而葬花则成为了她命运的转折点。
黛玉喜欢护花,她在贾府中有一个专门种花的园子。
然而,她种出的花却往往会在短时间内凋谢。
这使得黛玉感到了巨大的悲伤和绝望。
她觉得自己的人生就像这些花朵一样,注定要以凋谢为终点。
天阴了,黛玉独自走进园子,看着自己的花朵,她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独和无助。
她决定为这些凋谢的花朵举行一个葬礼,以表达她对自己命运的无奈和对逝去的美好的怀念。
黛玉葬花的情节让读者深深地感受到了她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无助。
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自己生活的无望和无力改变的命运。
她的悲剧不仅仅是因为她的短暂而不幸的一生,更是因为她作为一个女性,被困在封建社会的束缚中,注定了她无法实现自我价值和追求自己的幸福。
黛玉葬花的场景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沉重的思考:生活中的悲剧是注定的还是可以改变的?红楼梦就是这样一个给人以思考的作品,它通过黛玉的悲剧展现了生活的无常和人的无力。
然而,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到希望和人性的光辉。
红楼梦中,黛玉的悲剧被描绘得如此淋漓尽致,不仅仅是因为她是一个虚构的人物,更是因为她身上承载着整个封建社会中女性的悲剧。
她的虚幻和现实一样真实地存在着,她的痛苦和无力也被无数读者共鸣。
黛玉葬花给我们启示,我们不能被外界对我们的定义所束缚,而应该去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
纵使命运有时不尽人意,我们也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正如黛玉葬花,她虽然命运多舛,但她仍然选择用行动来宣泄自己的情感和怀念。
红楼梦黛玉葬花读后感(精选10篇)
红楼梦黛玉葬花读后感《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它描绘了一个封建社会里的人物形象和社会风貌,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无奈。
其中,黛玉葬花一段情节更是令人动容。
作为读者,读完黛玉葬花这一章节后,我内心深处泛起了澎湃的情感,思绪万千。
首先,我被黛玉葬花的故事所感动。
故事中,黛玉因为家族的变故,被迫葬花,她眼中的世界渐渐黯淡,心中的情愫也随之消散。
黛玉是一个敏感、悲观的女子,她对于世事的无奈和生活的冷酷深感无望。
她对于花的迷恋和葬花的坚持,表明了她对于生命的珍爱和追求美好的执着。
她葬花的同时,也是在葬送自己的希望和梦想。
黛玉身世悲苦,情感纠结,使我对她产生了深深的同情和共鸣。
其次,这段故事使我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黛玉葬花的情节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无常和虚无的思考。
花开花谢,生死离别,无常的变化使人感到无助和恐惧。
而黛玉的葬花行为,也是在提醒人们珍惜当下,把握好自己的人生,在无常中寻找自己的存在价值。
读完这段故事后,我意识到生命的脆弱和宝贵,更加深入地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追求。
此外,黛玉葬花的情节也引发了我对女性地位和性别角色的思考。
黛玉作为一个女性,她在封建社会中的身份地位本就较低,再加上她的家族衰败和悲苦的遭遇,使她更加无力和无奈。
她葬花的行为,是对于自我价值的肯定和追求,也是在封建礼教之下的反叛。
她为了追求自己的梦想,选择了与世隔绝和独处,这种追求自由和独立的精神令人敬佩。
读完这段故事后,我开始思考女性在封建社会和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以及如何追求真正的自我价值和人生意义。
总之,《红楼梦》黛玉葬花这一章节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和启示。
通过黛玉的葬花故事,我领悟到生活的无常和短暂,以及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要珍惜眼前的一切,追求真正的自我和价值。
我深信,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应该像黛玉一样,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用自己的方式,生活得更加有价值和有意义。
红楼梦黛玉葬花读后感《红楼梦黛玉葬花读后感》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小说的巅峰之作。
林黛玉葬花读后感
林黛玉葬花读后感【红楼梦】中,林黛玉葬花的一段情节,是体现林黛玉的个一性一表现的焦点所在。
她的自卑、自负、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袒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喜剧的起因,还不如把责任轨道万恶的封建社会以元春为首的封建一团一体无情的扼杀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恋一爱一。
如果红楼梦真的是曹雪芹亲身经历的描述,那么我可以感觉到一个失去至一爱一的男人的痛楚。
天堂的猛火在身边熄灭,苦不胜言,使我的头脑静止不前,这不是切身痛楚,倒是切肤之一爱一。
当血泪撒尽的曹公转身面临不胜回顾的历史怎能不发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叹息!还有要说的就是薛宝钗的恋一爱一喜剧了。
看到黛玉的郁郁而终,仍然那么难过。
可待到读完,听甄世隐说着什么兰桂齐芳。
一年三百六旬日,风刀霜剑严相一逼一,妖冶鲜妍能几时,一朝流落难寻觅。
花开易见流一浪一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止境。
一个世俗之人无法明确她的思绪,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面临落花,她想到本身身后的情景,无法放心,又潸潸泪下。
在封建礼教前,她的自卑激发了她的自负,当宝玉挨打后,工于心计、一精一于世故的薛宝钗送来了药丸,并且还用训教的口吻劝戒宝玉放下屠刀。
但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宝玉的支持人仁慈孤独的林黛玉却只是一味地哭,把眼睛都哭成了桃儿一般,她的哭不是脆弱,她以哭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来真诚增援宝玉,默默反抗封建礼教,因而只有他们二人的心才贴得最近,一爱一得最深。
天止境!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一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即是朱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红绡香断了她的梦,谁为她卷起那闺帘?看罢一段心酸,泪不觉为她而滴下,这样的女子像是已看穿了般的凄婉,为谁情钟,为谁暗洒相思泪,离开了父母,失去了亲人之痛,在深宅高院中的无奈,或许在此刻就已经注定她的凄凉结局,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知有谁知呢?没有了那份清高的孤傲,她躲开众人,手把花锄出绣帘而去,你道是她尖酸刻薄,却不知她有多少泪珠儿在漆黑的夜晚落寞的流下,她的悲哀同这些落花一般,质本洁来却要深陷污淖渠沟,这样的女子如何能忍受,她宁愿拾一抔净土掩风一流。
阅读黛玉《葬花吟》的感悟
阅读黛玉《葬花吟》的感悟《葬花吟》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的长篇小说《红楼梦》中的名篇之一。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黛玉的口吟出了这首《葬花吟》,借此揭示了黛玉内心深处的情感和人生观念,也展现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下女性的无奈和悲凄。
阅读《葬花吟》,让我感悟到了很多,下面就来谈谈我的一些感受和领悟。
《葬花吟》表达了黛玉对人生的无奈和悲哀。
诗中开头即写到“享乐虽可期,腥膻终难违”,从一开始就表达了人生无法永远享乐的道理。
在康熙时代的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命运被安排的早早,没有自己的选择权,黛玉也未能逃脱这种宿命。
她对人世间的繁华享乐和欢愉生活心生无奈,感到腥膻难违,无论怎样享受,终究无法避免最后的凄凉和离别。
这里,黛玉抒发的不仅仅是对享乐的感慨,更是对于生命的无奈与悲凄。
《葬花吟》也反映了黛玉对美好事物的眷恋和对于离别的忧伤。
诗中有“美人如花隔云端”“悔教夫婿觅封侯”等句,表达了黛玉对美好事物的眷恋,让人触发了对美好生活和幸福的向往。
而“悔教夫婿觅封侯”一句,则凸显了她对感情的无奈和对别离的忧伤。
黛玉内心清楚地知道,自己所向往的幸福生活只是一种美好的幻想,并不真实存在,因而感到无奈和苦涩。
这种真挚的情感令人感动,也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黛玉的内心世界。
《葬花吟》中也体现了黛玉对人生悲剧的感慨和对悲剧命运的接受。
诗中写道“岁岁金沙,无言谁会凭栏意”,黛玉在悲观绝望之时,不再期望外界的安慰和理解,只能独自承受悲剧命运的沉沦。
这种对于悲剧的感慨和接受,道出了黛玉心中对命运的无奈和对于人生的绝望。
在一个封建社会中,作为女性的她,注定要经历种种不幸和磨难,但她却能够勇敢地面对,接受这种悲惨的命运。
这种坚强和顽强的精神,也让我深受感染,对黛玉产生了更多的敬佩和理解。
《葬花吟》中也表现了黛玉对于生活本质的思考和对心灵解脱的追求。
诗中有“俱忘归处”,“复只为他生”,体现了黛玉对于生活的无奈和对于忘我境界的追求。
黛玉对于生活的理解,让人感到深沉而真挚,她明白世间的繁华虽然美丽,却终究是虚幻的,最终只有生死轮回,因而追求心灵解脱成了她的唯一目标。
阅读黛玉《葬花吟》的感悟
阅读黛玉《葬花吟》的感悟【摘要】《葬花吟》是红楼梦中一首充满悲伤与哀怨的诗歌,通过黛玉的咏叹表达了对生命无常和虚幻的深刻感悟。
在探究大观园的荣华与寂灭时,我们看到了世间荣华易逝的现实,以及人生充满变数的无常性。
黛玉对世俗荣华的态度则表现出她对虚幻繁华的淡然态度,以及对人生真谛和价值观的追求。
诗中悲剧色彩的体现让我们思考生命的脆弱和珍贵,引发对当下的珍惜和生命的珍爱。
通过对黛玉对生命的理解的感悟,我们不禁感叹生命短暂而珍贵,呼吁珍惜当下,珍爱生命。
在《葬花吟》中,黛玉的悲凉哀怨唤起了人们对生命真谛的反思,让人们更珍惜眼前的美好和生命的价值。
【关键词】阅读黛玉《葬花吟》、感悟、初步理解、引发思考、大观园、荣华与寂灭、生命的无常、虚幻、悲剧色彩、世俗荣华的态度、人生的真谛、价值观、黛玉对生命的理解、生命短暂、珍贵、珍惜当下、珍爱生命。
1. 引言1.1 对《葬花吟》的初步理解在《葬花吟》这首诗中,黛玉以婉约柔情的笔触,描绘出了大观园花开花落的凄美场景。
诗中通过花卉的凋零,表现了生命的短暂和无常。
花朵虽然美丽绚烂,却注定要枯萎凋谢,正如人生充满了离别和渐行渐远。
诗中所蕴含的哀怨之情,无疑触动了读者内心的柔软处,使人深深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珍贵。
诗中还透露出一丝无奈和绝望,仿佛在诉说人生的无常和虚幻,让人不禁反思起生命的真谛与价值观。
《葬花吟》虽然只是一首短小的诗歌,却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和情感,带领读者进入了一个充满禅意的思考空间。
通过对这首诗的初步理解,我们或许能更好地领悟到黛玉对生命、爱情和人生的独特见解,感受到她对世俗荣华的冷眼和追求内心真实的执着。
1.2 引发思考的主题《葬花吟》是一首充满哀怨和忧伤情感的诗歌,通过描绘花朵凋零的景象,作者黛玉引发了人们对生命无常和虚幻的深刻思考。
这首诗歌唤起了人们对时间流逝、生命短暂的感慨,引发了对世俗荣华的反思和对人生真谛的探求。
黛玉通过《葬花吟》这首诗歌,提醒人们珍惜当下,珍爱生命,不要被世俗荣华和虚幻迷惑,要把握现在,珍惜眼前拥有的一切,感悟生命的真正意义。
红楼梦黛玉葬花的主要内容
红楼梦黛玉葬花的主要内容
红楼梦中,黛玉葬花是一个重要的情节。
故事发生在贾府,黛玉是贾府中的一个贵族女子,但她与众不同,性格敏感而柔弱,对花草特别喜爱。
在这一情节中,黛玉在春天里见到了贾母的西洞房花园中的一株名为荣府的梨花树。
她被这朵梨花所吸引,深为其精神高雅和坚贞不屈的品格所感动。
然而,不久之后,贾府的长辈们决定将这株梨花树移走,使黛玉非常伤心。
为了纪念这株梨花树,黛玉在花园中为它修建了一个小坟墓,并在梨花树下进行了简单而庄重的葬礼。
她为梨花树葬花的过程中,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无常和短暂的思考。
在葬花后,黛玉感到非常憔悴和疲惫,她开始隐隐约约地感到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
这一情节预示着黛玉的命运和她将要面临的悲剧结局。
黛玉葬花的情节体现了红楼梦对生命和人性的深刻思考,揭示了生命的脆弱和短暂。
它也表达了作者对美的追求和对现实世界变幻不定的感慨。
整个情节充满着悲剧和诗意,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红楼梦》中黛玉葬花探究黛玉悲剧命运
.
秋先葬 花与黛玉葬花的相
作 。秋 先有恨 攀枝折朵 而发 的一 大段 议论 “ 花一离枝 ,再不能 上 枝, 枝一 去 干 , 再 不 能附 干 , 如 人
死 不可复生 , 刑不 可复赎 , 花若 能 言, 岂不悲泣 !” 他们 均以花比人 , 由花 的遭 遇推 及 到人 的遭 遇 。 同是葬花 ,秋先 与黛 玉有如 此多 的相 似之处 ,借秋先 来 比黛
一
之时, “ 医花 ” ; 花败之 时 , “ 葬花 ” 。
秋 先对 花 的爱惜 , 以至 “ 花痴” 之 境 。当恶少 张委进 园折花并 企图
个花 冢 , 如今把它 扫了 , 装 在 这
人 的诗词作 品 , 明代冯梦龙 的“ 三 言” 中《 醒世恒 言 ・ 灌 园叟 晚逢仙 女》 一篇谈 到了主人公 秋先 葬花 ,
关键 词 : 黛玉葬花 秋 先 葬花 悲剧 命 运
《 红楼梦 》 中黛玉 葬花这一情 节无论从 全 书来 看还是就 其事件
本身来 看都是 精妙绝 伦 ,至关重 要 的。历来关 于黛玉 葬花的研究 与评论 诸多 ,既有研究 其思想意
故, 别无儿女 ” , 秋先 和黛玉一样 , 也是处 于弱势地 位 的一 位村里 的
本 涵盖 了黛 玉葬花这 一情节所 能 涉及 到的各 方面 。但 以黛玉 葬花 作 为文章 主体 来分析林 黛玉悲剧 命 运 的根 源的 研究 尚还 不 充分 。 而对 葬花题材 的梳理 大部分是 前
花被糟践 , 将 其埋 于长堤之下。
葬花 之法 相 似 。黛 玉 葬花 , “ 肩上担着 花锄 ,锄上 挂着花 囊 , 手 内拿 着花 帚 ” , “ 那 畸 角上 我 有
身, 独 自住 在 自己 的花 园 里 , 除 了 因 花 果 会 和 人 打 交 道 外 ,基 本 不 和 外 人 发 生 联 系 。但 在 遇 上 困难 的 时候 ,秋 先 的 邻 里 会 过 来 帮 助
《红楼梦》黛玉葬花的读后感
《红楼梦》黛玉葬花的读后感黛玉葬花情节:那天正是芒种节。
前一天宝玉和薛蟠他们去喝酒,晚上才回来,宝钗去怡红院造访。
黛玉晚上也过去了,叫门,但是当时晴雯和碧痕吵嘴了没好气,没听出是黛玉叫门,就说是宝玉吩咐的不管是谁来都不许开门。
黛玉这时偏偏听到了宝钗和宝玉说话的声音,并且看到他们开门出来,她躲起来伤心,第二天宝玉去潇湘馆她也没好气。
她出门去找姐妹们。
然后就去花冢葬花了,就有了葬花吟。
春逝花落,本是人间常事。
残花飘逝,落红无踪,本是人间常态。
可是在黛玉心中,偏偏与他人不同。
桃花树下,葬下花魂。
已是消逝的花,在她心中仍就珍贵。
一句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凄婉的无奈中,是寄人篱下的辛酸,是前途渺茫的悲歌。
她不是葬花,而是葬了自己的迷惘,葬了自己的一生。
花落人亡两不知,花逝了,无人怜爱,而她自己终究也不过如这一场落花,就那样死去。
《葬花词》可谓是字字含愁,句句带泪,从“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哀叹;从“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艳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的倾诉,多愁善感的林妹妹不知打动了多少人的心。
我想,人们之所以喜欢《红楼梦》,喜欢林妹妹,这和《葬花词》对林黛玉叛逆性格的生动体现,与其寄人篱下的凄苦心境的高度凝括是分不开的。
著名的作曲家王立平先生,用他美妙的乐谱为世人重新演绎了《红楼梦》,被誉为“用音乐写《红楼梦》的人”。
他谱写的《葬花词》及红楼十二曲,旋律优美动听,凄婉深沉。
音乐有着文学所无法比拟的感染力与震憾力。
但愿,通过他的音乐会有更多的人走进曹雪芹的内心世界,真正体会《葬花词》的黄钟大吕之声。
每天在劳作之余,读一点《红楼梦》真是一个极佳的休息方式,陶醉于十二钗的悲欢离合,生死荣辱,陶然于红楼诗词的雅律美韵。
这几天看了《红楼梦》,黛玉葬花颇有些感受,看到她的身世也不免联想我现在的处境,我一直很喜欢这段葬花词,不知道为什么,每一次我看到这儿的时候,眼睛都会泪湿。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剑雨严相逼,明媚鲜艳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酒,洒上空枝见血痕……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看到伤心处不禁会悄悄落泪,多愁善感也越发的骄纵了。
红楼梦黛玉葬花读后感
红楼梦黛玉葬花读后感《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而其中的黛玉葬花一场更是让人动容的情节。
这一场景展现了黛玉的深情和对生命的热爱,也反映了她内心的悲苦和无奈。
读完这一场景,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珍贵,也对人生的无常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黛玉葬花的场景发生在她得知花儿将被摘下后,她决定亲自为它们送行。
在这个过程中,她用泪水滋润着花朵,用心灵与它们交流,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花儿的怜惜。
这种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花儿的关怀让人感动,也让我深刻地思考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在这个世界上,生命是如此的脆弱和短暂,就像花儿一样,转瞬即逝。
然而,正是因为生命的短暂和珍贵,我们才更应该珍惜每一刻,用心去体验和感受,用爱去关怀和呵护。
正如黛玉对花儿的关爱一样,我们也应该对生命充满敬畏和怜惜,尊重每一个生命的存在。
另一方面,黛玉葬花的场景也反映了她内心的悲苦和无奈。
在这个场景中,她不仅为花儿的凋谢而伤心,更是对自己的命运感到无奈和绝望。
她深知自己是红楼梦中的一个过客,注定要离开这个世界,而这种无奈和绝望让她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也更加痛恨命运的不公和无情。
读完这一场景,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无情。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也无法预测生命的长短,但正是因为这种无常和无情,我们才更应该珍惜眼前的一切,用心去感受和体验,用爱去关怀和呵护。
同时,我们也应该更加珍惜时间,珍惜与亲人朋友的相处,珍惜每一个美好的瞬间,因为生命太短暂,我们无法预料明天会发生什么,所以应该更加珍惜今天。
总之,黛玉葬花的场景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珍贵,也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用心去感受和体验,用爱去关怀和呵护。
同时,也让我更加珍惜时间,珍惜与亲人朋友的相处,珍惜每一个美好的瞬间。
希望我们都能够像黛玉一样,用心去感受生命的美好,用爱去呵护生命的脆弱,让生命更加灿烂和美丽。
《红楼梦》经典情节细读——黛玉葬花(下)
两次葬花
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 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正 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 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 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 沁芳闸去了。
顾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麟
比较两次葬花
同:真情仍在,故景难寻
宝玉都在场,都是从宝玉的视角去观察黛玉葬花的 两次葬花都是宝黛爱情发展的大关节
异:花谢花飞,红消香断
时间不同,所葬之花不同 整体氛围不同 宝黛二人由同至不同
谢谢收看!
宝玉听了喜不自禁,笑道:“待我放下书,帮你来收拾。”黛玉 道:“什么书?”宝玉见问,慌的藏之不迭,便说道:“不过是《中 庸》《大学》。”黛玉笑道:“你又在我跟前弄鬼。趁早儿给我瞧, 好多着呢。”宝玉道:“好妹妹,若论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 歹别告诉别人去。真真这是好书!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一 面说,一面递了过去。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 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 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
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 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 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 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 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我 告诉舅舅舅母去。”说到“欺负”两个字上,早又把眼睛圈儿红了, 转身就走。宝玉着了急,向前拦住说道:“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 原是我说错了。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教个癞头鼋吞了 去,变个大忘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 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说的林黛玉嗤的一声笑了,揉着眼睛, 一面笑道:“一般也唬的这个调儿,还只管胡说。‘呸,原来是苗而 不秀,是个银样镴枪头。’
黛玉葬花读后感
黛玉葬花读后感《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其中“黛玉葬花”是书中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情节。
这一情节不仅深刻地描绘了林黛玉的性格特点和命运悲剧,也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爱情和生死的深刻思考。
林黛玉,作为《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以其才情出众、性格多愁善感而著称。
她自幼体弱多病,父母双亡,寄居在贾府,与贾宝玉青梅竹马。
黛玉葬花的情节,发生在她得知宝玉与薛宝钗订婚的消息后。
在得知这一消息后,黛玉心如刀割,悲痛欲绝。
她独自来到花园,看到满地的落花,联想到自己的命运,不禁悲从中来,于是拿起花锄,将落花一一埋葬。
这一情节,首先体现了黛玉的多愁善感和对美的极致追求。
她看到落花,便联想到自己的生命,感到生命的无常和脆弱。
她对落花的埋葬,既是对生命的一种哀悼,也是对美的一种挽留。
这种对美的执着追求,正是黛玉性格中最为动人的部分。
其次,黛玉葬花也反映了她对爱情的执着和无奈。
她与宝玉的爱情,虽然纯真而深刻,但最终却无法逃脱封建礼教的束缚。
在得知宝玉与宝钗订婚的消息后,黛玉的内心充满了痛苦和绝望。
她通过葬花这一行为,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无限眷恋和对命运的无奈接受。
此外,黛玉葬花还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爱情和生死的深刻思考。
在《红楼梦》中,作者通过对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衰败。
而黛玉葬花的情节,正是对这一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
通过黛玉的悲剧命运,作者表达了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总的来说,黛玉葬花是《红楼梦》中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情节。
它不仅深刻地描绘了林黛玉的性格特点和命运悲剧,也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爱情和生死的深刻思考。
这一情节,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才情出众、性格多愁善感的女性形象,也让我们对封建社会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通过阅读这一情节,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文学的魅力,也能够对人生和人性有更为深入的思考。
红楼梦:“黛玉葬花”,黛玉为何要葬花?葬花背后暗示什么?
红楼梦:“黛⽟葬花”,黛⽟为何要葬花?葬花背后暗⽰什么?“黛⽟葬花”,黛⽟为何要去葬花?葬花背后暗⽰⾃⼰的命运?她的悲惨⾝世竟然是落花就能⽐喻的说起林黛⽟,⼤家可能会有⼀个共识:温柔软弱,多愁多病。
书中有⼀个⽚段让很多⼈都印象深刻,那就是黛⽟葬花。
这个⽚段把黛⽟的性格和处境描写的很是详细。
宝⽟也是爱花的那⼀类⼈,他把落花抛进了⽔⾥让花瓣随着⽔流留到各处最后在⽔中的某处消失,⽽黛⽟是把落花埋到了⼟⾥,让花瓣在⼟⾥慢慢的化掉,与⼟壤融为⼀体。
两个⼈说起来都是懂花的那⼀类⼈,他们都欣赏花的美,都感叹于花朵的衰败。
不同之处就在于黛⽟是以花联想到⾃⼰的处境,在感叹可怜花的同时也在可怜⾃⼰的遭遇,⽽宝⽟也仅仅只是怜惜那些花了。
他们两个算是知⼰,但也有着不能理解彼此的地⽅。
黛⽟的处境很是可怜,⼀开始进贾府就是⼀副战战兢兢的样⼦,在这个⾃⼰不熟悉的⼤家族⾥⼩⼼谨慎的⽣活,慢慢的放开了以后,才显现出了她在家⾥⼤⼩姐的样⼦,偶尔⽤⾃⼰略显尖酸的⼝吻嘲笑别⼈,像是她斥责过周瑞家的,也说过宝钗的奶母,这些可能才是她真实的样⼦。
但是⾃从她的⽗亲死后,她便收敛了很多。
她没有了最后的退路,她没有了⾃⼰的家,以后的⽇⼦⾥只能在偌⼤的贾府看着别⼈的脸⾊⽣活了。
贾府的⼈算是对黛⽟不错的,但这些全都得益于贾母的喜爱,更多的是对⾃⼰⼥⼉的愧疚。
这份爱没⼈知道能够持续多久,以⾄于让黛⽟很惶恐。
有⼀次黛⽟做了⼀个梦,梦⾥的贾母不再喜欢她,⽆论她怎样哀求,贾母始终不肯原谅她,当时她的⼼⾥全是绝望。
这也可以看出,黛⽟知道⾃⼰的处境,知道⾃⼰的后路只能是继续维持住贾母的喜欢。
她能盼的,也就是贾母给她谋个好亲事,但是最后也是没有如愿。
黛⽟埋葬的不仅仅是花吧,她埋葬的还有⾃⼰对⽣活的希望。
她葬花的时候还说道,花朵呀,今⽇你死了我来埋葬你,那来⽇我死了以后⼜是谁来埋葬我呢?她表达的是对⾃⼰未来的迷茫。
她不知道⾃⼰该依靠谁,不知道⾃⼰该怎样的继续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露
内容摘要:本文从黛玉葬花出发,以秋先葬花作为比较,探究黛玉悲剧命运的根源。
既补充了葬花题材溯源上研究的不充分之处,又为研究黛玉悲剧命运找到了新的切入点。
经过比较与分析,黛玉命运的悲剧既是由自身性格的缺陷造成的,又和作者曹雪芹悲观的创作态度有关。
黛玉的悲剧和中国古代其他的知识分子一样,都是为了理想献身,这种悲剧命运是崇高而悲壮的。
关键词:黛玉葬花秋先葬花悲剧命运
《红楼梦》中黛玉葬花这一情节无论从全书来看还是就其事件本身来看都是精妙绝伦,至关重要的。
历来关于黛玉葬花的研究与评论诸多,既有研究其思想意义的,又有讨论其在全书中作用的,还有对葬花词进行赏析的,基本涵盖了黛玉葬花这一情节所能涉及到的各方面。
但以黛玉葬花作为文章主体来分析林黛玉悲剧命运的根源的研究尚还不充分。
而对葬花题材的梳理大部分是前人的诗词作品,明代冯梦龙的“三言”中《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一篇谈到了主人公秋先葬花,但将其与黛玉葬花关联起来的研究也不多。
本文正是基于以上对黛玉葬花的研究情况,以秋先葬花为比较,探究葬花背后蕴含的黛玉悲剧命运的深刻根源。
一.秋先葬花与黛玉葬花的相似之处
身世相似。
黛玉是林家的孤女,寄居在外祖母家中,在贾府是除了丫环以外的处于弱势地位的少女。
秋先“原是庄家出身,有数亩田地,一所草房。
妈妈水氏已故,别无儿女”,秋先和黛玉一样,也是处于弱势地位的一位村里的老者。
爱花之心相似。
黛玉爱花,不忍心落花被糟践了,生发了葬花的行为。
《灌园叟晚逢仙女》中的秋先也是个爱花之人,不忍心落花被糟践,将其埋于长堤之下。
葬花之法相似。
黛玉葬花,“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它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秋先葬花,“若到花谢时”,“亲捧其瓮,深埋长堤之下”。
叹花之词相似。
黛玉有长篇诗《葬花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感花伤己之作。
秋先有恨攀枝折朵而发的一大段议论“花一离枝,再不能上枝,枝一去干,再不能附干,如人死不可复生,刑不可复赎,花若能言,岂不悲泣!”他们均以花比人,由花的遭遇推及到人的遭遇。
同是葬花,秋先与黛玉有如此多的相似之处,借秋先来比黛玉,为我们探究其悲剧命运提供给了很好的参照。
二.秋先葬花与黛玉葬花的不同之处
秋先爱花之心更切。
同样是面对花,黛玉哀叹其逝去,亲手葬花。
但秋先在花还未成形时,对花木的爱惜已情真意切了。
花未开之时,盼花;花刚形成至开放之时,护花;花污之时,“浴花”;花折之时,“医花”;花败之时,“葬花”。
秋先对花的爱惜,以至“花痴”之境。
当恶少张委进园折花并企图侵占秋先的花园时,秋先舍命反抗。
花是秋先生活的全部,但花不是黛玉生活的全部。
秋先对花寄予的情感比较单纯。
同样由花而生的感慨之文辞,黛玉在《葬花吟》中表达的情感是复杂的。
有花生花败地伤春之情,有对人命如花,美好难存的感伤,有对清白洁净生命的追求与哀悼,还有对自身飘零命运的伤痛,更有一种消极悲观的基调笼罩在全诗之中。
而秋先对于人们攀枝折朵而生发的议论只有黛玉情感的前两层,总体基调是义愤怜惜的,并无大悲大伤。
秋先没有知己和朋友。
与黛玉一起葬花的有知己宝玉,除了宝玉外,黛玉还有紫鹃、香菱、湘云等朋友。
秋先却是真的孑然一身,独自住在自己的花园里,除了因花果会和人打交道外,基本不和外人发生联系。
但在遇上困难的时候,秋先的邻里会过来帮助他,甚至天上的仙女也帮助他。
而黛玉有知己和朋友,却还是郁郁焚稿断痴情而亡。
身处红楼的女儿竟比离群索
居的老者更孤独。
秋先的人生以美满告终。
黛玉寂寞坎坷地过完了自己心酸的一生,还泪而终,命运是悲剧的。
秋先不仅摆脱了恶少,还在仙子的感化下得道成仙,实现了中国古代社会上至君王,下及百姓的最高理想。
同是葬花人,“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黛玉一语成谶,秋先却功德圆满。
顺着他们的不同之处,我们可以找到造成黛玉悲剧命运的根源。
三.从秋黛二人葬花的不同探究黛玉悲剧命运的根源
黛玉孤高而不务实,对生活的执着只停留在精神层面上。
黛玉爱花,黛玉会去葬花,但黛玉不会去种花。
“宝钗在做人,黛玉在做诗;宝钗在解决婚姻,黛玉在进行恋爱;宝钗把握着现实,黛玉沉酣于意境;宝钗有计划地适应社会法则,黛玉自然地表现自己的灵性;宝钗代表当时一般家庭妇女的理智,黛玉代表当时闺阁中知识分子的感情。
”黛玉见不得粗俗,容不下凡事,葬花,做诗,爱情都是精神层面上的活动,她一心一意全部用在了这些形而上的事情上。
对于这些事情,黛玉的执着就像凡夫俗子对金钱和权力的执着一般。
追求精神上的享受本是高雅之事,但不食人间烟火,不通礼俗未免孤高而不务实。
“人人都想抬高自己的身份,觉得社会卑鄙,不屑为伍,所以跳出来站在一边,表示自己不写人同。
”厌世嫉俗者大多妄自尊大。
剥离了物质的生活是残缺的,单一地去最求精神也是病态的,黛玉对精神世界的执念其实就是对世俗世界的鄙视与不屑为伍。
这里面透露出来的是骨子里的孤傲。
许多研究都对黛玉“孤高自许,目下无尘”做出了批评,指出这是导致黛玉悲剧命运的原因之一。
相比之下,秋先执念就实际很多。
虽说秋先对花的爱惜还没有上升到黛玉这么高的层次,但他的“攀枝折朵说”毕竟有了超越农夫的文人式感悟。
而他对花的爱护则是里里外外全心全意的,这种爱护是很实在的,从“且说秋先每日清晨起来,扫尽花底落叶,汲水逐一灌溉,到晚上又浇一番”便可见一斑。
正因为秋先爱花的实在,当恶少张委不仅折花,还想侵占花园时,秋先为花流的是血。
黛玉无论如何是不会做出这种亲自与恶势力动武反抗的举动来的,当自己的婚姻幸福被贾府一群女眷摆布时,她只会暗自流泪。
黛玉这种孤高而不务实的态度终究让她像含羞草一般,一碰就把自己与周遭隔离了。
黛玉的诗人气质浓厚,多愁善感。
诗人总是满腔情绪,满腹愁肠,所感所想也更多更深厚。
诗人气质本无褒贬,诗人气质浓厚使黛玉耽于幻想,葬花能有《葬花吟》的感慨,看戏听曲也会“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黛玉身上浓重的诗人气质还使她的敏感,多疑被放大,成了失意与多愁善感。
自古文人多失意,越失意越顾影自怜。
在《葬花吟》前,黛玉晚上去看望宝玉,结果吃了闭门羹,心思由此转向了对自己身世的自伤上,“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
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
如今认真淘气,也觉没趣。
”黛玉的身世之伤,常常是发无缘由,或是一些不相干的事情也会引起她的愁绪。
若论身世的凋零,湘云比她还要可怜一些,但是湘云爽朗的个性倒使她反过来劝黛玉要心胸宽大一些。
秋先也是独身一人,无依无靠,但他也没有这样的身世飘零的诸多愁绪。
四.总结
与秋先进行对比来看,黛玉是不幸的。
同为葬花,黛玉的格局要更高,意蕴更为丰富,但却以悲剧命运结尾。
由此看来,秋先是幸运的,但黛玉“质本洁来还洁去”,为高洁的品性和纯真的爱情而亡却是崇高而悲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