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疾病-口疮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诊断
• 诊断要点 • 1.有喂养不当,过食炙煿厚味,或有外感发热的病史 • 2.齿龈、舌体、两颊、上腭等粘膜处出现黄白色溃疡点,
大小不等,甚则满口糜腐,疼痛流涎,可伴发热或颌下淋 巴结肿大、疼痛 • 3.血象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偏高或正常
临床诊断
• 2.鉴别诊断
• 鹅口疮:多发生于初生儿或体弱多病婴幼儿。口腔及舌上 满布白屑,周围有红晕,其疼痛、流涎一般较轻,红肿疼 痛不明显
起病急,病程短,口腔溃烂及疼痛较重,局部有灼热感 • 虚火
起病缓,病程长,口腔溃烂及疼痛较轻者
辨证论治
• 次辨病变脏腑 • 病变部位在心者,口疮以舌体为主,常发生于舌边、舌尖
部,并伴烦躁哭闹,夜眠不安,尿短赤等 • 病变部位在脾胃者,口疮每以唇颊、上腭、齿龈处居多,
并伴口臭、流涎,脘腹胀满,大便秘结等
证型辨识
• 1.风热乘脾与虚火上炎证型辨识 • 风热乘脾为风热内侵心脾或饮食失节,脏腑失调,导致实
热内生,蕴积心脾,临床可见口腔内多处溃疡,红肿疼痛, 拒饮食,口臭,便秘,舌红 • 虚火上炎多见于体弱或热病后,口疮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 局部红肿疼痛不明显,口渴欲饮,神疲颧红,消瘦盗汗, 舌红少津
证型辨识
• 2.心火上炎与风热乘脾证型辨识 • 风热乘脾证溃疡多见于唇、颊、龈,伴口臭,便秘 • 而心火上炎证溃疡多见于舌尖舌边,肿痛较甚,心烦,多
哭闹,小便黄赤
其他疗法
• 一、中药成药 • 二、药物外治 • 三、西医治疗 • 对于疱疹性口炎,局部可涂疱疹净抑制病毒 • 为预防继发细菌感染,可涂2.5%-5%金霉素鱼肝油软膏 • 对于溃疡性口炎,予淡盐水溶液或1:5000洗必泰溶液漱口;
病因病机
• ①病因 主因——感受外邪;饮食肥厚辛辣;阴液亏损
• 内因责之于婴幼儿因血少气弱,粘膜柔嫩,不耐邪热熏灼
•
久病体虚而易于罹患本病
• 外因由于平素调护不当,感受风热之邪
•
或喂养不当
•
口腔不洁,秽毒内侵
• ②病位 主要心脾二经(胃肾)
• ③基本病机——火热循经上炎,熏蒸口舌
•
风热乘脾 心脾积热 虚火上炎
• 手足口病:多见于4岁以下小儿,春夏季流行。除口腔黏 膜溃疡之外,伴手、足、臀部皮肤疱疹
• 疱疹性咽峡炎:由柯萨奇病毒感染引起,多发生于夏秋季, 以1~3岁小儿多见,临床以以咽部、软腭疱疹为主,并见 骤起高热,咽喉部疼痛流涎
辨证论治
• 辨证要点 • 本病总由火热所致 • 首先分清实火、虚火 • 实火
泻火解毒的大黄,使邪从下解,火从下泄,则有利于上部 口疮病证的治愈。用时以微利为度,只可暂用,不可久用, 以防伤正
证治分类
风热乘脾 • 证候 口唇、颊内、齿龈、上腭等处出现疱疹、溃疡,周
围粘膜焮红,灼热疼痛,流涎拒食,伴发热、恶风,咽喉 红肿疼痛,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指纹浮紫 • 辨证 本证常有外感风热病史,以口疮初起,周围粘膜焮 红,灼热疼痛,伴风热表证为特征 • 治法 疏风泻火,清热解毒 • 主方 银翘散
辨证论治
• 治疗原则
清热降火
• 实证——清热解毒,泻心脾积热
• 虚证——滋阴降火,引火归元
• 实证以清热解毒泻火为主,根据病因、病位不同,分别佐 以疏风、化滞、利湿、通腑等法,注意配合运用上病下取、 引热下行、邪从下去的治法
• 虚证以补虚为主,根据证型不同,分别以滋阴清热降火, 温补脾肾,引火归元等法
• 配合口腔局部外治疗法
治疗要点
清心泻火 是针对心火上炎证而设立的一种常用治法 常用于心火上炎引起的口疮、鹅口疮疾病 本法一般由清心火的药物与导热下行的药物组成 常用药物:黄连、栀子、连翘、竹叶、灯芯、生地、木通、 车前子、茯苓、滑石等,代表方剂有导赤散、泻心导赤汤等
治疗要点
• 内外合治 • 外治药物作用于口腔患处,直接发挥药效,运用得法,事
半功倍。口疮不论实火、虚火所致,都应配合外治疗法。 实火在清热泻火解毒的内服方药基础上,选用外治成药冰 硼散、锡类散、西瓜霜之类,搽口疮局部。虚火在滋阴降 火的同时,外用养阴生肌散搽口疮患处。
治疗要点
• “上病下取”法的运用 • 即“病在上,取之下” • 用于口疮实火证,一般在常法辨证治疗的同时,加用通腑
证治分类
• 心火上炎 • 证候 口舌溃疡或糜烂,舌尖边较多,周围粘膜红赤灼热,
疼痛烦躁,叫扰啼哭,面赤口渴,或伴发热,小便短赤, 舌尖红赤,苔薄黄,脉细数或指纹紫 • 辨证 本证由心火炽盛,火热上炎所致,以舌质红赤,舌 体溃疡多,疼痛较剧,心烦啼哭,小便短赤为特征 • 治法 清心泻火,凉血解毒 • 主方 泻心导赤散
草导热下行;甘草调和诸药。尿少者,加车前子、滑石利
尿泄热;口渴甚者,加石膏、天花粉清热生津;大便秘结
者,加生大黄、玄明粉通腑泻火。本证除内服汤药外,可
结合外敷。
证治分类
• 虚火上浮 • 证候 口腔溃疡稀散或糜烂,周围色红不著,疼痛不甚,反
复发作或迁延不愈,神疲颧红,盗汗口干,手足心热,大便 偏干,舌红,苔少或花剥,脉细数或指纹淡紫 • 辨证 本证多见于素体虚弱,久病久泻或热病、久病耗伤阴 液,肾阴亏虚,水不制火,虚火上浮所致,以口舌溃疡稀疏 散发,色淡,反复出现或迁延不愈,疼痛轻,伴阴虚内热症 状为特征 • 治法 滋阴降火,引火归元 • 主方 六味地黄丸加肉桂
第五章 脾系病证
第二节 口疮
概述
• 一、定义:
• 口疮是以口颊、唇舌、齿龈、上腭等处出现黄白色溃疡,灼 热疼痛,或伴发热、流涎等特征的一种口腔疾患
•
溃疡只发生于口唇两侧者,称燕口疮
•
若满口糜烂,色红疼痛者,则称为口糜
• 二、发病情况
• 季节:口疮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无明显的季节性
• 年龄:以婴幼儿多见,发病年龄以2~4岁为多见
• 预后:预后良好。若体虚,则可反复出现,迁延难愈
• 特点:临床既可单独发生,亦可伴发于全身疾病如急性感染、 腹泻、久病体弱和维生素B、C等缺乏时
概述
• 三、讨论范围 • 本病属西医学口炎范畴 • 多由细菌、病毒、螺旋体等感染所致 • 食具消毒不严,口腔不洁等为常见诱发因素 • 临床包括疱疹性口腔炎、疱疹性咽峡炎、溃疡性口炎等
附:病案
• 【治方阐释】 • 本案辨证属心火上炎为主,兼有胃热,治疗当清
心泻火解毒,方选泻心导赤散加减。方中黄连泻 心火;竹叶清心热;木通导热下行;生石膏清热 泻火;生大黄泻火通腑;芦根清热护阴;连翘、 碧玉散清热解毒化湿;甘草调和诸药。诸药配合, 治有法度,故取效迅速。
附:病案
• 【诊治要领】
• 口疮心火上炎证以舌上、舌边溃烂,色赤疼痛,饮食困难, 心烦不安,口干欲饮,小便短黄,舌尖红,苔薄黄,指纹 紫,脉细数为特征。若兼见脾胃积热者,尚可见舌上、舌 边溃烂,牙龈红肿,口臭便秘,舌苔黄腻等。本案当与口 疮虚火证鉴别
•
心火上炎证的治疗重在清心泻火,以泻心导赤散为主
方。常用药:黄连泻心火;生地黄凉血;竹叶清心热;通
〔董廷瑶.1983.幼科刍言。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74〕
附:病案
• 【辨证思路】 • 患儿主要表现为口疮溃疡,牙龈红肿,符合口疮的诊断要
点,故病属口疮,西医诊断为口炎。 • 本案患儿由内热熏蒸所致,乃心火上炎、胃热炽盛证候。
躁烦不安,小溲黄赤,舌红,为心火上炎;牙龈红肿,便 下干结,为胃热炽盛。本证当由调护失宜、喂养不当,或 外邪传里,蕴而生热,热积犯心蕴胃,循经上炎。病在心 脾胃,病理性质属实属热。
附:病案
• 【病史资料二】 • 心胃火热上炎,亟须清热泻火。处方;川连2.5g,生石膏
24g,芦根30g,生军6g,淡竹叶10g,木通3g,生草3g, 连翘10g,碧玉散12g。三剂。 • 1月23日二诊:药后大便即下,热度已退,口疮亦平,安 静入睡,小溲尚赤,舌红苔薄。续清余火,原方去石膏、 生军,加花粉9g,三剂。药后病愈而安。
证治分类
• 脾胃积热 • 证候 颊内、齿龈、上腭、唇角等处溃疡较多,或满口糜
烂,周围粘膜红赤灼热,疼重拒食,烦躁流涎,面赤唇红, 或伴身热、口臭,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厚, 脉滑数或指纹紫滞。 • 辨证 本证由脾胃积热,火热上攻所致,以起病急,唇颊、 齿龈、上腭等处溃疡多,粘膜红赤灼热,疼痛重,伴脾胃 火热症状为特点 • 治法 清热解毒,泻火通腑 • 主方 凉膈散
或用1%-3%双氧水或0.05%高锰酸钾液清洗溃疡面,然后涂5% 金霉素甘油等 • 疼痛重者,可在进食前用2%利多卡因或0.5%地卡因涂 • 酌情补充液体,供给多种维生素等 • 有继发感染时可用抗生素
附:病案
【病史资料一】 云某,女,6个月。1978年1月20日初诊。 发热6天,39℃上下,内热熏蒸,口疮溃疡,牙龈红 肿,舌红,苔薄腻,躁烦不安,便下干结,小溲黄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