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病毒药物的副作用及其处理

合集下载

常见药物毒副反应与处理

常见药物毒副反应与处理

下肢低垂,足不 能背屈;近侧上 肢无力;完成日 常动作困难;行 走困难
肌肉无力,只能 卧床
手指或脚趾感觉 到脚踝感觉缺失; 到膝或者腕部感 四肢和躯体感觉
缺失或者减弱
关节定位觉消失 觉缺失;
缺失
感觉异常:烧 灼或者麻木
轻度不适
痛觉消失
严重不适
能力丧重的 3-4级 的外周 神经炎
肝功能异常
皮疹
恶心呕吐
骨髓抑制
外周神经炎
来自国家免费治疗数据库2007年
患者常见肝功能异常原因分析
酒精肝 脂肪肝
病毒性肝炎 (HBV/HCV/HAV )
严重感染 (结核、细菌、)
自身免疫性肝病
其他
(肝内外胆道梗阻、 肝脏占位、中毒、本
身等)
药物性肝损伤
(抗结核药物、抗真菌 药、药物等)
肝功能损害严重程度分级:
第三级 (严重)
第四级 (有生命危险)
不影响活 动,不需 要任何医 疗措施或 治疗
日常活动 可能受影 响。可能 需要治疗
日常活动明 显减少,通 常需要治疗、 住院
日常生活严 重受到限制, 非常需要紧 急治疗和住 院
抗病毒药物
常见毒副反应
替换药物
疲乏,头痛,腹泻,恶心,呕吐,胃胀,肾功能 不全,综合征,骨软化,骨密度降低, 合并感染患者突然停用时有可能出现严重 的肝炎加剧
750- 999/μl
500-749/μl
<500/μl
血小板
100000- 124999/μl 50000- 99999/μl 25000-49999/μl <25000/μl
白细胞
2000- 2500/μl
1500- 1999/μl

抗病毒药物的知识汇总(执业医师)

抗病毒药物的知识汇总(执业医师)

抗病毒药物的知识汇总(执业医师)抗病毒药物的知识汇总(执业医师)在面对病毒感染时,抗病毒药物是一种重要的治疗选择。

本文将对常见的抗病毒药物进行知识汇总,以帮助执业医师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药物。

类型1. 抗病毒药物分类- 核苷类似物(如齐多夫定、阿德福韦、利巴韦林等):模拟病毒DNA或RNA结构,抑制病毒复制。

核苷类似物(如齐多夫定、阿德福韦、利巴韦林等):模拟病毒DNA或RNA结构,抑制病毒复制。

- 蛋白酶抑制剂(如洛匹那韦、瑞德西韦):抑制病毒复制中的特定酶,阻碍病毒生命周期。

蛋白酶抑制剂(如洛匹那韦、瑞德西韦):抑制病毒复制中的特定酶,阻碍病毒生命周期。

- 嵌合抗体(如帕卢麦布):通过与病毒结构蛋白相互作用,阻断病毒进入宿主细胞。

嵌合抗体(如帕卢麦布):通过与病毒结构蛋白相互作用,阻断病毒进入宿主细胞。

- 免疫调节剂(如干扰素):调整宿主免疫系统,增强抗病毒能力。

免疫调节剂(如干扰素):调整宿主免疫系统,增强抗病毒能力。

常见药物1. 齐多夫定(Zidovudine)- 适应症:HIV感染及AIDS治疗。

适应症:HIV感染及AIDS 治疗。

- 作用机制:抑制逆转录酶活性,阻止病毒复制。

作用机制:抑制逆转录酶活性,阻止病毒复制。

- 副作用:贫血、恶心、呕吐等。

副作用:贫血、恶心、呕吐等。

2. 阿德福韦(Adefovir)- 适应症: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

适应症: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

- 作用机制:抑制病毒DNA聚合酶,抑制病毒复制。

作用机制:抑制病毒DNA聚合酶,抑制病毒复制。

- 副作用:肾功能损害、乳酸酸中毒等。

副作用:肾功能损害、乳酸酸中毒等。

3. 利巴韦林(Ribavirin)- 适应症: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

适应症: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

- 作用机制:直接抑制病毒复制,干扰病毒RNA和蛋白质合成。

作用机制:直接抑制病毒复制,干扰病毒RNA和蛋白质合成。

- 副作用:贫血、呼吸困难、胃肠不适等。

常用抗病毒药物的不良反应处理

    常用抗病毒药物的不良反应处理

常用抗病毒药物的不良反应处理常用抗病毒药物的不良反应处理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抗病毒药物在医疗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这些药物能有效地抑制病毒的生长和复制,帮助人们战胜各种病毒感染。

然而,抗病毒药物并非完全没有副作用,可能会引发一些不良反应。

本文将探讨常用抗病毒药物的不良反应以及相应的处理方法。

一、核苷类似物(Nucleoside Analogs)1. 阻断DNA链合成的药物:该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疱疹病毒感染,如阿昔洛韦。

其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口腔溃疡、头痛、恶心和腹泻等。

处理方法如下:- 口腔溃疡:漱口用淡盐水或含硼酸溶液,避免辛辣、酸性食物刺激。

- 头痛:适当休息,避免过度用药。

- 恶心和腹泻:饭后服用,避免空腹用药。

2. 抑制逆转录酶的药物:该类药物常用于治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如拉米夫定。

其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肝功能异常、乏力、肌肉疼痛等。

处理方法如下:- 肝功能异常:定期进行血液检测以监测肝功能,避免饮酒和同时使用其他损害肝脏的药物。

- 乏力和肌肉疼痛:适当休息,避免过度用药。

二、蛋白酶抑制剂(Protease Inhibitors)该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HIV感染,如利托那韦。

其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高血脂症等。

处理方法如下:- 胃肠道反应:饭后服用,避免空腹用药;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 高血脂症:控制饮食,减少脂肪摄入量;增加体育锻炼,维持适当体重。

三、嵌合抑制剂(Fusion Inhibitors)该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HIV感染,如恩夫韦替尼。

其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皮肤反应、注射部位反应等。

处理方法如下:- 皮肤反应:保持皮肤清洁,适度保湿;如有严重症状,及时就诊。

- 注射部位反应:注意注射部位的清洁,避免感染;按医嘱更换注射部位。

四、核苷酸酶抑制剂(Nucleotide Reverse Transcriptase Inhibitors)该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如阿德福韦。

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与发展__

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与发展__

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与发展__引言概述抗病毒药物是治疗各种病毒感染的重要手段,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病毒抗药性的增加,抗病毒药物的研发和应用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从抗病毒药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探讨该领域的最新发展。

一、抗病毒药物的现状1.1 抗病毒药物的分类抗病毒药物根据其作用机制和病毒类型可分为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抗DNA病毒药物、抗RNA病毒药物等。

1.2 抗病毒药物的应用范围抗病毒药物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病毒感染,如流感、艾滋病、乙肝等。

1.3 抗病毒药物的副作用抗病毒药物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浮现副作用,如恶心、头痛、肝功能异常等。

二、抗病毒药物的发展趋势2.1 个体化治疗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进步,未来抗病毒药物可能会向个体化治疗方向发展。

2.2 多靶点药物为了应对病毒变异和抗药性问题,研究人员正在开辟具有多靶点作用的抗病毒药物。

2.3 生物技术药物生物技术药物在抗病毒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如基因工程疫苗和抗体药物。

三、抗病毒药物的新发展3.1 CRISPR基因编辑技术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在抗病毒药物研发中有着巨大潜力,可以精准修复受病毒感染的细胞。

3.2 纳米技术纳米技术的应用使得抗病毒药物可以更好地传递到感染部位,提高治疗效果。

3.3 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技术在抗病毒药物研发中的应用可以加速药物筛选和设计过程,提高研发效率。

四、抗病毒药物的挑战与机遇4.1 病毒变异病毒的变异性是抗病毒药物研发的主要挑战之一,需要不断更新药物以适应病毒变异。

4.2 抗药性病毒的抗药性也是一个严重问题,需要研究人员不断寻觅新的治疗方法来克服抗药性。

4.3 多学科合作抗病毒药物的研发需要多学科的合作,包括医学、生物学、化学等领域的专家共同努力。

五、结语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与发展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领域,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相信未来会有更多创新的抗病毒药物问世,为人类健康带来更多希翼。

希翼本文对抗病毒药物的了解有所匡助。

乙肝抗病毒治谨防四大副作用

乙肝抗病毒治谨防四大副作用

乙肝抗病毒治谨防四大副作用【摘要】乙肝抗病毒治疗是目前控制乙肝病毒复制和减少肝脏炎症的主要手段。

在使用抗病毒药物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包括药物耐受性、药物毒性、免疫反应和其他不良反应。

药物耐受性是指病毒对药物的抵抗力增加,导致治疗效果下降;药物毒性可能对肝脏造成损害;免疫反应可引起过敏反应或自身免疫性肝炎;其他不良反应还包括胃肠道不适、皮肤症状等。

在使用乙肝抗病毒药物时,患者应当密切监测自身病情和不良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通过正确使用药物、定期检查肝功能和全面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

乙肝抗病毒治疗四大副作用需要引起重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监测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乙肝、抗病毒治疗、副作用、药物耐受性、药物毒性、免疫反应、不良反应、预防、总结1. 引言1.1 乙肝抗病毒治谨防四大副作用引言:乙肝抗病毒治疗是乙肝患者控制病情和延长生存的重要手段,在治疗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常见的有药物耐受性、药物毒性、免疫反应以及其他不良反应。

这些副作用可能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

在乙肝抗病毒治疗中,药物耐受性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患者长期使用抗病毒药物后,有些患者会出现药物耐受性,导致药效减弱甚至失效。

一些抗病毒药物也存在一定的药物毒性,可能会对肝脏造成损害,加重病情。

免疫反应是另一个常见的副作用。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的免疫系统可能会出现异常反应,导致免疫功能受损或者出现免疫相关的疾病。

一些患者还可能会出现其他不良反应,如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在乙肝抗病毒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密切关注自身的身体状况,及时就医处理不良反应,以减轻副作用对身体的影响。

医生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治疗,确保治疗效果的同时最大程度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2. 正文2.1 概述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炎疾病,是一种全球性健康问题。

抗反转录病毒药物的毒副作用

抗反转录病毒药物的毒副作用

2019/11/25
34
NNRTIs毒副作用
• NNRTI的副反应
– 肝炎 – 皮疹: 临床上有病人因皮疹
停药(NVP 7%), (EFV 1.7% )。
• -超敏反应
NVP
• CNS 的症状 EFV
• Stevens-Johnson 综合症 -中毒性表皮坏死脱落
– NVP
• 肝炎和肝坏死
– NVP
手脚针刺感或灼热感
针刺和麻木感限于指尖/ 足尖,继续治疗,否则
将d4T换为AZT
如果抗病毒治疗前出现 外周神经病,不要使用
d4T
对症治疗 非甾体抗炎药; 抗癫痫药
物; 抗抑郁药
25
脂肪代谢异常
脂肪代谢障碍 =脂肪萎缩 脂质增生症 =脂肪堆积
2019/11/25
26
脂肪萎缩
2019/11/25
27
--qd regimens
Vid ex
Didanosine, ddI
Retrovir
Hivid
Zidovudine,
Zalcitabine, ddC
AZT
StavZudeinreit, dL4aETmSp3iavTqiuvCuIdininirnaevv,iiCrrImanrsedisxieyniValvavnNtaiierreDenvaLleVfiRlrimaanamivapreeuviiCnvsraidreunccoimdnFeremieeniospspemaryb/tqtzletuaoiisoditvyrneovlaiavrvtaueiZdAsreisnbiuaaelcfgAaaetveagnirmepnAreebnraacavaisrvKeLirrDiVoastipoudlniliaedfnaanatTvtoeverisir/xrairln/aieTzmE,eiidnCvvdouiIdfVrofiuvnimeirr/adezriiaadstodoevpruodxinile

丙肝抗病毒治疗的不良反应及应对

丙肝抗病毒治疗的不良反应及应对
Ⅱ、 Ⅲ型较 易治疗 。
4 . 5 干 扰素 有骨 髓 抑制 作用 ,在 治疗 的第 一个 月 最 明 显 ,使用 的最 低 限度 为 H b > 1 2 g / L,中性 粒 细胞 > 1 . 5×1 0 , L ,血小板 > 7 5×1 0 / L 。利 巴韦林 的溶血 作用持 续存 在于 整 个疗程 ,治疗期 间要定期 监测血象 变化 。 4 . 6 干扰 素对神 经系统 的直接作 用 ,可引起 病人不 适 、 疲乏 、易 怒 ,有 时抑 郁 ,严 重 的心 理 障碍 患者 最好 不 要 干 扰素治疗 。 4 . 7 甲状腺 炎 可发 生 于干 扰素 治疗 的病 人 ,对无 症 状 可每 隔 3个月 检 查 甲状 腺激 素 ,有 甲状 腺 功 能异 常者 可 对
2 干扰素加利巴韦林疗效影响因素
干扰素加 利 巴韦林 抗病毒 治疗疗 效影 响因素主要包 括宿 主 因素 、病 毒 因素 及 药物 因素等 。 目前 研究 显 示 ,上述 药 物 对亚 洲 人种 的疗 效 优 于欧 美人 群 ,主 要 因为 亚洲 人种 白 介素 ( I L)2 8 B基 因的 C C等 位基 因人群 较多 ; 在 中 国人 群 中亦疗 效较好 ,初治 者 的持续 病毒学 应答 ( S VR)率 可达到 6 6 % 以上 ,复发 者 接 受再 治 疗 有 效 ,且治 疗 结 束后 持 续 1 年 以上 S V R者很少 复发 。病毒 因素主要与 病毒基 因型有关 ,
3 . 1 该 病发 病 潜 隐 ,有 相 当多 的 患者 没 有 及 时 发 现 , 旦 发现 已较难治疗 。 3 . 2 已发 现 的患 者 由于 症状 较 轻 ,转氨 酶 正 常或轻 度 升 高 ,多数没 有经 验的 医生认 为不需 要进 一步 检查 和治疗 , 或仅 给予保 肝治疗 而不是抗 病毒治疗 。 3 . 3 干扰 素价 格仍 然 较 高 ,导 致 只有少 数 人 能负 担得 起治疗 费用 。 3 - 4 医生 和 患者 对 副作 用过 度担 心 ,或不 熟 悉如 何处 理 副作用 ,导致只有 很少 的患者接受 了抗病 毒治疗 。

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与发展__

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与发展__

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与发展__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与发展引言概述:抗病毒药物是指针对病毒感染而设计的药物,用于预防病毒感染、减轻病毒感染症状或抑制病毒复制。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对病毒感染的深入研究,抗病毒药物的研发和应用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将从药物分类、研发技术、应用范围、副作用及未来发展等五个方面详细阐述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与发展。

一、药物分类1.1 抗病毒药物主要分为直接抗病毒药物和免疫调节剂两大类。

1.2 直接抗病毒药物可进一步分为核苷类和非核苷类两类。

1.3 核苷类抗病毒药物主要通过竞争性抑制病毒复制酶活性来抑制病毒复制。

二、研发技术2.1 高通量筛选技术是抗病毒药物研发的重要手段之一,能够快速筛选出具有抗病毒活性的化合物。

2.2 结构基础设计是抗病毒药物研发的关键技术,通过对病毒蛋白结构的研究,设计出具有高效抗病毒活性的化合物。

2.3 基因工程技术在抗病毒药物研发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可以通过改造病毒基因组或宿主基因来增强药物的疗效。

三、应用范围3.1 抗病毒药物广泛应用于治疗病毒性感染疾病,如流感、艾滋病等。

3.2 抗病毒药物还可以用于预防病毒感染,如乙肝疫苗可以有效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3.3 抗病毒药物在器官移植、免疫抑制治疗等领域也有广泛应用。

四、副作用4.1 抗病毒药物的副作用主要包括肝脏损伤、免疫抑制等。

4.2 长期使用抗病毒药物可能导致耐药性的产生,减弱药物的疗效。

4.3 某些抗病毒药物可能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对孕妇需慎重使用。

五、未来发展5.1 抗病毒药物的研发将更加注重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基因型和病毒株型进行精准治疗。

5.2 结合免疫疗法和抗病毒药物的联合治疗将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5.3 利用纳米技术和基因编辑技术等新兴技术,开发更安全、高效的抗病毒药物。

总结: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不仅在治疗病毒性感染疾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还在预防和控制病毒感染、提高免疫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的不良反应及处理

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的不良反应及处理

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的不良反应及处理α干扰素应用于抗乙肝病毒治疗已有近20年的历史,由于其HBeAg/抗HBe血清转换较高,且不易发生病毒变异,获得疗效后复发率低,从而使α干扰素成为最常见的抗病毒药物之一。

但由于其为生物制剂,对全身各系统都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又影响其临床应用,因此详细了解α干扰素的不良反应,并及时正确的处理十分重要。

指南对此有一定的介绍,本文就此作更为详细的解读。

一.常见的不良反应及处理1.流感样副作用:为发生率最高的不良反应,表现为发热、寒战、头痛、肌肉酸痛和乏力等,个别病人可有恶心,呕吐症状。

反应的强烈和病人的体质、剂量大小有关,大多发生在开始注射的1~3针,个别病人第3针后仍有此类反应,其中第1针反应最为强烈,大多发生于注射后3~6小时。

预防的方法可选择在睡前注射干扰素α,或在注射干扰素同时服用解热镇痛药,以减轻流感样症状。

也可视出现症状的轻重酌情处理,如出现较重,给予解热镇痛药,如较轻给予多饮水,多休息即可。

一般随疗程进展,此类症状可逐渐减轻或消失。

大多病人能渡过这个时期,完成整个疗程,个别反应强烈而不能耐受者,应考虑改用其他抗病毒药物。

2.血液系统作用:也是发生率较高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 和血小板减少,对血红蛋白水平的影响较小,其发生的机理大多为骨髓抑制,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往往见于用药2周~2个月内,3个月后则趋于稳定,故在使用干扰素的初期,应当每2~4周检测血象,必要时1周检测一次,甚至2~3天复查一次。

是否预防性应用升白细胞药物尚有争议,如血象低于正常值,但中性粒细胞计数>1.0 x 109/L,血小板计数>75 x 109/L,可加强升白细胞、或升血小板药物的使用,同时严密监测血象,干扰素剂量和用法不变。

如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1.0×109/L,血小板< 50×109/L,应降低干扰素α 剂量;1~2 周后复查,如恢复,则逐渐增加至原量。

抗病毒口服液的副作用

抗病毒口服液的副作用

抗病毒口服液的副作用
抗病毒口服液是一种常用的抗病毒药物,但是它可能会引起一些副作用。

这些副作用包括但不限于:
1. 恶心和呕吐:口服抗病毒液可能会引起胃部不适,导致恶心和呕吐反应。

2. 腹泻和消化不良:一些患者在服用抗病毒口服液后可能会出现腹泻和消化不良的症状。

3. 头痛和头晕:抗病毒药物可能会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影响,导致头痛和头晕等不适感。

4. 神经系统反应:有些患者在使用抗病毒口服液后可能会出现神经系统反应,如失眠、焦虑和抑郁等。

5. 过敏反应:少数人对抗病毒药物成分可能会产生过敏反应,如皮疹、荨麻疹和呼吸困难等。

值得注意的是,每个人对药物的反应不同,以上副作用并非所有患者都会出现,也可能出现其他未列举的不良反应。

在使用抗病毒口服液之前,建议咨询医生的意见,并按照医生的建议和用药说明书进行正确使用。

如果出现严重的副作用或不适感,应及时就医寻求帮助。

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其不良反应观察

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其不良反应观察

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其不良反应观察发表时间:2017-04-20T13:58:01.62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10月第19期作者:杨雪娟1 李武2[导读] 临床救治艾滋病患者时,根据患者一般情况选择抗病毒治疗方案,并积极处理不良反应。

1云南省传染病专科医院感染科云南昆明 65030;2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云南昆明 650032【摘要】目的:了解抗病毒药物应用于治疗艾滋病患者产生的效果与不良症状。

方法:选取2013年05月至2015年05月在我院就诊的93例艾滋病患者,30例Ⅰ组用药奈韦拉平、齐多夫定以及拉米夫定;31例Ⅱ组用药依非韦伦、齐多夫定以及拉米夫定;32例Ⅲ组用药依非韦伦、替诺福韦以及拉米夫定,观察三组疗效,同时给予其不良反应发生概率展开比较。

结果:三组患者在抗病毒治疗下CD4 +淋巴细胞计数均有改善(P<0.05),用药半年后,30例Ⅰ组中24例(80.00%)有效,31例Ⅱ组中25例(80.65%),32例Ⅲ组中26例(81.25%),但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Ⅰ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25例(83.3%),Ⅱ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22 例(70.9%),Ⅲ组患者中发生不良反应19例(59.3%),经对症处理后均好转,三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临床救治艾滋病患者时,根据患者一般情况选择抗病毒治疗方案,并积极处理不良反应,在规律用药的前提下,有助于提升机体免疫力。

【关键词】奈韦拉平;艾滋病;抗病毒;齐多夫定;不良症状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所致,患者并发肿瘤和多重感染的风险较高,病死率高,在现阶段无疫苗预防的状况下,延长患者生命,提高生活质量及控制 HIV 感染流行是 AIDS 临床研究的重点。

抗病毒药物治疗乙肝的最新进展

抗病毒药物治疗乙肝的最新进展

抗病毒药物治疗乙肝的最新进展最新进展: 抗病毒药物治疗乙肝的综述摘要:乙肝是一种世界范围内流行的病毒性传染病,已知有超过2.5亿人正在受到疾病的侵袭。

虽然乙肝疫苗预防效果显著,但由于病毒具有血液传播和垂直传播的特点,疫苗的普及程度还需要继续提高。

此外,三价和四价乙肝疫苗并不总是能够在慢性感染者中消除病毒。

因此,发展治疗乙肝的抗病毒药物对于控制和预防疾病的传播至关重要。

这篇综述文章将概括当前已经上市的抗病毒药物的优点和缺点,并且说明正在大规模临床试验中的新药。

关键字:乙肝,抗病毒药物,治疗,临床试验1. 引言乙肝是一种使用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病毒性感染。

它被认为是一种慢性疾病,而且常常附着在感染者的肝脏中。

HBV可以通过血液、体液和性传播等多种途径传播。

由于病毒是在细胞内复制,其治疗十分困难。

然而,通过抗病毒药物的治疗,患者可以进入缓解期或完全摆脱病毒。

这篇文章将对当前已经上市的抗病毒药物进行综述,并且考虑正在进行的新药临床试验。

2. 目前上市的抗病毒药物2.1 恩替卡韦恩替卡韦是目前治疗乙肝的”黄金标准”,它既可以抑制病毒复制,还可以减轻症状。

尽管它的副作用相对较小,但一些患者可能会感到乏力和胃部不适。

2.2 阿德福韦阿德福韦也是一种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并且在临床工作中没有复制性的发生。

该药可以直接降解病毒复制,同时对患者进行保护。

其副作用相对较低,包括轻微的肝功能异常。

2.3 他达拉韦它达拉韦是一种新的抗病毒药物,可用于治疗乙肝。

它与其他抗病毒药物不同之处在于,它可以通过抑制细胞内信号通路来抑制病毒复制。

在不良反应方面,它可能会导致一些心血管副作用。

2.4 依法韦伦依法韦伦是一种治疗乙肝的新药,主要通过抑制病毒DNA在细胞内的复制来缓解症状。

在临床试验期间,它的耐受性相对较好并且是高度有效的。

它的主要副作用是血液生成下降,但这可以通过减小药物剂量以及调整治疗计划来减轻。

3. 正在进行的临床试验3.1 LeflunomideLeflunomide是一种已上市的治疗风湿病的药物。

干扰素治乙肝的副作用及其处理方法

干扰素治乙肝的副作用及其处理方法

干扰素的副作用及其处理方法现在位置:主页-肝病知识-干扰素知识干扰素作为抗病毒与抗肿瘤制剂,目前已较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但其毒副作用却是普遍存在的。

最常见的是发热及流感样综合征,患者体重减轻、脱发、情绪激动,骨髓抑制致血细胞、血小板减少,轻度贫血,偶可发生神经系统损伤,影响内分泌系统功能,亦有产生干扰素抗体者。

兹将其副作用及处理方法列述于下:1.流感样综合征:患者发热、寒战、全身不适,肌痛、头痛等,有时还可出现鼻塞、流涕、头晕、尿急等,而以发热最为常见。

不论应用途径及剂量大小,患者均可有发热,一般在第一次注射后2-6小时发生,体温可升至38-40℃,6-12小时达到高峰,但24小时内均能自然消退。

若发热不高,可不必特殊处理,36度者多喝开水,卧床休息,但若发热较高甚或高烧者,则应给予物理降温;亦可给布洛芬0.2克口服,消炎痛栓0.5-1枚直肠给药,体温便会很快下降。

2.造血系统改变:,抑制骨髓,降低外周血白细胞及血小板,白细胞减少通常发生于用药后数小时至数日。

用药第一周,白细胞减少至40%-60%,而后趋于稳定。

停药或间歇5天以上用药,白细胞可迅速恢复。

主要是干扰素能可逆性地阻断白细胞从骨髓释放的缘故。

长期应用可导致血色素性贫血,引起免疫介导的溶血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但极少见。

通常可口服养血饮、复方阿胶浆等来纠正,亦可服利血生、鲨肝醇及氨肽家等药以升高白细胞及血小板。

3.消化系统反应:如食欲不振、味觉异常、恶心、呕吐、泄泻、腹胀等。

药量越大,症状越频繁,但一般不需治疗,较重者可对症处理。

严重者应考虑减量或停药。

4.皮肤反应:用药超过4个月者的最常见副作用是轻、中度脱发,偶有停药后更严重者。

斑丘疹多发生于躯干和四肢,但多为暂时性的;还有发生潜在特异性反应,表现为弥漫性红斑及荨麻疹等。

轻度皮疹多呈自限性,不必处理;严重者应考虑停药或减量,并给抗过敏治疗。

5.肾脏损害:最常见者为轻度蛋白尿,少有>0.1克/日,亦不伴有血浆蛋白的减少。

艾滋病预防药物的使用与副作用管理

艾滋病预防药物的使用与副作用管理

艾滋病预防药物的使用与副作用管理使用艾滋病预防药物的重要性及副作用管理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引起的一种严重的免疫系统疾病。

艾滋病预防药物的正确使用及副作用管理对于控制和预防艾滋病的传播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艾滋病预防药物的使用重要性,并提供副作用的有效管理方法。

一、艾滋病预防药物的使用重要性艾滋病预防药物的使用可以有效地降低HIV感染的风险,特别是在高风险人群中。

以下是使用艾滋病预防药物的重要性:1. 预防性暴露用药(Pre-Exposure Prophylaxis,PrEP):PrEP是指未感染HIV的人群在进行高风险行为前主动使用抗病毒药物,以预防HIV感染。

该方法已被证明对于性传播和静脉注射药物滥用人群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2. 感染者的治疗:HIV感染者早期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可以大大降低病毒载量,减缓疾病进展,并降低传染性。

此外,ART还可以增强免疫系统功能,提高感染者的生活质量。

3. 高危人群的保护:艾滋病预防药物的使用可以有效地降低高危人群(如性工作者、静脉注射药物滥用者)感染HIV的风险,从而减少疾病的传播。

二、艾滋病预防药物的副作用及管理方法尽管艾滋病预防药物的使用可以带来诸多好处,但也伴随着一定的副作用。

以下是常见的副作用及其管理方法:1. 消化系统问题:艾滋病预防药物可能导致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系统问题。

应建议患者在饭前或饭后服药,调整饮食结构,避免食用过油腻和刺激性食物。

2. 肝功能受损:某些抗病毒药物可能对肝脏造成一定的负担,导致肝功能异常。

患者应定期接受肝功能检查,注意饮食调节,避免饮酒和使用其他可能对肝脏造成损害的药物。

3. 全身不适感:少数患者在使用艾滋病预防药物后会出现全身不适感、疲劳、头痛等症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毒性3级
肝毒性4级
抗病毒治疗过程中肝脏毒性原因

一是HBV的清除,3TC抗病毒治疗的成 功反应,肝脏损伤得到改善; 二是在治疗过程中HBV复制活跃,出现 耐药,肝脏疾病进展; 三是药物的肝脏毒性,可以加速肝脏的 疾病进展; 四是其他原因,如合并其他肝炎病毒, 代谢失调,乳酸中毒等。
耐药的发生


混合感染应用含有3TC的方案时,HBV出现耐 药的平均治疗17个月,在治疗两年时,50% 的患者出现耐药,其耐药位点主要是 M550V,M550I,而且耐药发生后HBV变异株的 复制水平缓慢增加,有时可以达到治疗前的 水平。而且在不包含3TC的方案里,尽管也使 用其他的核苷类药物,但是没有发现对HBV 的耐药情况。 一旦发生耐药主要表现为HBVDNA的水平升 高和中等程度的转氨酶升高。

对于严重的3到4级的外周神经炎要停用 引起神经炎的药物,并给予大量的维生 素B12或神经生长激素,有条件的可请 神经科医生会诊,协助诊治。
中枢神经系统紊乱



头晕,失眠,梦魇:甚至可出现情绪波动, 抑郁,人格解体,妄想,思维混乱和自杀倾 向。患者会持续回忆梦境及晨起后不振。 治疗开始最初几天或几周出现。 如果持续出现两到四周。EFV剂量调整晚上 400mg,早上200mg,这样50%的患者的中 枢神经系统不适反应减少,如分次服药后甚 至超过6周仍有症状,应换掉依非韦伦。 劳拉西泮可以减少中枢神经系统副反应,氟 哌啶醇可用于恐慌发作和梦魇,以上两种药 物都禁用于重症患者。
抗病毒治疗后出现的异常
1级(轻 2级 度) (中 度) 2.5~5 ALT或AST(正 1~2.5 常值上限的 倍数) 1.5~2 TBIL(正常 1~1.5 .5 值上限的倍 数) 肝毒性分级 3级 (重 度) 5~10 4级(潜 在生命 威胁) ﹥10
2.5~ ﹥5 5
抗病毒治疗后出现肝毒性的处理 原则
骨髓抑制的处理


在前3个月要密切监测病人血象的变化,对于 出现严重贫血(血红蛋白<75g/L,或比基 础值减少25%以上),粒细胞细胞减少(粒 细胞细胞计数<0.75×109/L,或比基础值 减少50%以上)的病人,要考虑停药。待血 象恢复考虑重复使用。如若再出项血象变化 需永久停药。 情况严重的病例:要给病人输血,注射促红 素,补充叶酸铁剂,注射集落细胞刺激因子。
NVP

为肝炎,轻重不一。当肝功能中度到重 度损伤时,应停止用药,肝功能恢复正 常时,可重新用药。但是如果再次发生 肝炎,永不得再次使用。
EFV注意事项


由于有致畸的危险,EFV在妊娠的前3个 月是禁忌,但在妊娠中晚期(13周以后) 可以应用。 所有用EFV抗病毒治疗的妇女,必须接 受妊娠试验检测和服用EFV对妊娠潜在 危险的咨询,必须采取适当的避孕措施。



大约15—35%应用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 (NRTIs)患者会出现无症状的高乳酸血症。 应用司他夫定和去羟肌苷治疗发生乳酸酸中 毒最为常见。齐多夫定,阿巴卡韦和拉米夫 定治疗次之。 危险因素有肥胖,女性,妊娠联用利巴韦林 或羟基脲,肌酐清除率降低,以及低CD4+T 细胞。
乳酸酸中毒



临床症状有疲乏,恶心和呕吐,腹痛,体重 下降,腹泻,这些症状并不特意,可能进展 迅速,更多是逐渐进展。血乳酸水平上升, 伴或不伴代谢性酸中毒。 乳酸水平在3至5mmol/L之间,推荐警惕地 等待并规律检测;乳酸水平大于5mmol/L, 应立即停用NRTI治疗并开始支持治疗。 乳酸水平大于10mmol/L,患者死亡率接近 80%。
胃肠道副反应




几乎所有的抗病毒药物——核苷类药物物, 非核苷类药物,特别是蛋白酶抑制剂,尤为 普遍,尤其在治疗早期。 腹部不适,厌食,腹泻,恶心呕吐。还可发 生烧心,腹痛,腹胀,便秘。 影响日常的生活外,还遭成脱水、营养不良、 随后体重下降,以及血药浓度降低,出现耐 药毒株的危险。 通常在治疗4到6周后缓解。
脂肪营养不良综合症



改变生活方式:饮食控制;联合降脂药物; 规律运动;戒烟。 特殊治疗:换药研究血脂虽然没有正常,但 是已经证实很多患者血脂(总胆固醇,LDL胆 固醇及甘油三酯)和/或胰岛素抵抗得到确 实的改善。 停用蛋白酶抑制剂不能改善脂肪萎缩,但停 用胸腺嘧啶核苷类似物司他夫定或齐多夫定 通常出现缓慢的恢复(经过数月或数年)。
肝毒性1级或2 级 查找肝功能损害原因(如HAV,HBV,HCV,HEV,中医, 草药,是否服用阿扎那韦(ATV)以及其他药物 相互作用)等,继续抗病毒治疗,保肝治疗,临 床观察。 查找肝功能损害原因(如HAV,HBV,HCV,HEV,中医, 草药,是否服用阿扎那韦(ATV)以及其他药物 相互作用),可以考虑停用抗病毒药物,保肝治 疗。 停用抗病毒药物,并转诊到指定医院进行处理。
出血事件增加

伴有血友病A或B的HIV患者应用蛋白酶 抑制剂治疗后数周,其关节内和软组织 自发出血情况增加。
过敏反应


所有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及核苷类 似物,阿巴卡韦和蛋白酶抑制剂,安泼 那韦,阿扎那韦,替拉那伟和darunavir 都可发生。 不推荐同时使用阿巴卡韦和NNRTIS
乳酸酸中毒
肾脏问题



替诺福韦:血清肌酐上升,近端肾小管 酸中毒,血糖正常尿糖阳性,低磷血症, 血尿酸降低,低血钾,全氨基酸尿和蛋 白尿,发生在治疗数月后,通常停药后 肾功能恢复正常。 茚地那韦 阿扎那韦
多发性外周神经病


远端对称分布的感觉运动障碍,治疗数 月后逐渐出现。 其他危险因素有:维生素B12缺乏,酗 酒,糖尿病,营养不良,或者应用其他 神经毒性药物。
血液系统改变


HIV感染本身可导致血细胞减少。 抗病毒药物(特别是齐多夫定)引起骨 髓抑制,出现在治疗的前3个月。 白细胞减少也可发生于应用茚地那韦, 阿巴卡韦和替诺福韦患者。
AZT使用注意事项

AZT仅用于血红蛋白(Hb)高于90g/L 的患者;对贫血患者(Hb)≤90g/L, 或者基线时中性粒细胞低于 0.75×109/L时,可以选择d4t代替,待 上诉状况转好后,应尽快换成AZT。Biblioteka 高脂血症的治疗
在HAART过程中可以小心使用阿伐他汀 (Sortis.),氟伐他丁(Pravasin.),但是 洛伐他丁(Mevinacor.)和辛伐他汀(Zocor.) 因他们对Pis可能有相互作用,故应避免使用。 纤维酸类似物例如吉非贝齐或非诺贝特对降 低甘油三酯特别有效,在严重高甘油三酯血 症患者(1000mg/dl)应考虑应用。
无血管性坏死

如果首次出现臀部疼痛都应密切检。甚 至中密度骨或关节疼痛的患者也应早进 行MRI检查,因此比常规X线检查敏感 得多。早起诊断和治疗可缓解患者疼痛, 避免造成活动障碍和外科手术。
骨量减少/骨质疏松


骨密度降低,介于-1到-2.5标准差(SD) 值示骨量减少,-2.5SD以上者是骨质疏 松 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常常没有症状,骨 质疏松主要发生于椎骨,手臂和髋部次 之。


横断面研究,脂肪营养不良综合症的患 病率估计在30%到50%之间。 常见于联用核苷类似物和蛋白酶抑制剂 治疗的患者,核苷类似物中与脂肪萎缩 关系最为密切的是齐多夫定和司他夫定。
脂肪营养不良综合症


代谢的变化包括外周和肝脏的胰岛素抵 抗,糖耐量受损,2型糖尿病,高甘油 三脂血症,高胆固醇血症,游离脂肪酸 (FFA)升高,以及高密度蛋白降低。 胰岛素抵抗和葡萄糖耐受不良的患病率 为20—50%。
HIV感染患者乳酸升高的支持 治疗
乳酸在2-5mmol/L之间并伴有症状 停用线粒体毒性药物,考虑维生素等 乳酸>5mmol/L或乳酸酸中毒 停用NRTIs及所有线粒体毒性药物 加强监护 保持Hb>100g/L 避免应用缩血管药物 吸氧 纠正低血糖 碳酸氢根有争议 辅酶Q10(100mg TID) 维生素C (1g TID) 硫胺素 (vit. B2. 100mg TID) 核黄素(vit. B2. 100mg QD) 左旋乙酰肉毒碱(1g TID)
脂肪分布异常的治疗



二甲双呱作为治疗脂肪营养不良综合症的药 物已被评估。可能减少腹内脂肪,肌酐大于 1.5mg/dl,转氨酶升高或高乳酸血正的患者 应避免应用二甲双呱。 应用重组生长激素每天4—6mg皮下注射,疗 程8至12周以上,减少内脏脂肪积聚,但同时 也减少皮下脂肪。 外科手术(吸脂)治疗局部脂肪增多已成功 进行。
抗病毒药物的副作用及其处理
吉林市船营区关爱医院 臧立权
主要内容


近期的副作用 脂肪营养综合症 核苷类药物的线粒体毒性
副作用监测指标——实验室指标



血常规 肝功能 肾功能 血淀粉酶 血脂 血糖 血乳酸水平
副作用监测指标——临床指标



消化道症状 神经系统症状:周围的和中枢的 皮疹 骨质疏松∕骨密度下降 体型改变
脂肪营养不良综合症



代谢并发症和脂肪重新分布 代谢异常是进展为心血管疾病重要的潜在危 险 最显著的临床体征是面部(眶周和颞部), 四肢,臀部的皮下脂肪消失。 研究证明治疗的前几个月四肢脂肪先增加, 随后数年进行性减少,伴随外周脂肪消失有 内脏脂肪积聚,内脏肥胖是脂肪异常分布的 特有现象
脂肪营养不良综合症
NVP

不良反应:主要的毒副作用的皮疹,发生率 约为17%,有的甚至报告发生率为34%,严 重的皮疹发生率为7%,通常为伴有或不伴有 瘙痒的斑丘疹,位于躯干,面部和四肢。多 数在服药后的第一个月发生,严重者需停药, 有的甚至需要住院治疗。停药的指征是严重 的皮疹,皮疹伴有发热,水泡,结膜炎,水 肿,关节痛。其他的副作用包括发烧,恶心, 头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