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污染防治PPT课件

合集下载

《放射性危害的防治》课件

《放射性危害的防治》课件
《放射性危害的防治》ppt课 件
CONTENTS
• 放射性危害概述 • 放射性危害的种类与影响 • 放射性危害的防治措施 • 放射性危害防治的法律法规与
标准 • 放射性危害防治的未来展望
01
放射性危害概述
放射性危害的定义
01
放射性危害是指由于放射性物质 释放出的辐射对人类和环境造成 的危害。
02
放射性危害防治的未来发展趋势
01
智能化监控与管理
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放射性设施的智能化监控
和管理。
02
跨界合作与国际合作
加强与其他国家、国际组织在放射性危害防治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共同
应对全球性挑战。
03
法律法规与标准体系完善
不断完善放射性危害防治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提高防治工作的
规范性和有效性。
提高公众对放射性危害防治的认识和意识
01
02
03
科普宣传教育
通过各种渠道普及放射性 危害防治知识,提高公众 的科学素养和自我保护意 识。
社会参与与监督
鼓励公众参与放射性设施 的监督和管理,加强社会 监督,促进防治工作的透 明度和公信力。
国际交流与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放射性危害 防治的交流与合作,借鉴 国际先进经验,提升我国 防治工作的水平。
放射性物质通过核反应、核衰变 等过程释放出辐射,包括α粒子、 β粒子、γ射线、X射线等。
放射性危害的来源
天然放射性来源
地球上的天然放射性物质 ,如铀、钍、镭等,通过
衰变释放出辐射。
人造放射性来源
核武器试验、核能发电、 核医学等领域的人造放射 性物质,如核废料、医疗
废物等。
工业放射性来源

辐射安全培训ppt课件

辐射安全培训ppt课件
对潜在的辐射风险进行评估,采 取有效措施进行控制,降低事故 发生的风险。
CHAPTER
03
辐射安全防护措施
辐射防护设备与器材
辐射监测仪器
用于测量和记录辐射剂量、剂量 率等参数,确保辐射工作场所的
安全。
防护门、墙和屏障
用于阻挡辐射,降低辐射泄漏的风 险,保护工作人员和公众安全。
通风设施
确保工作场所空气流通,降低辐射 积累的风险。

提高企业形象
重视辐射安全的企业可 以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
感。
CHAPTER
02
辐射安全管理体系
辐射安全管理机构与职责
建立辐射安全管理机构
负责制定和执行辐射安全政策,确保辐射安全工作的有效开 展。
明确职责与分工
各级管理人员和员工应明确各自在辐射安全方面的职责,形 成分工合作的管理体系。
辐射工作场所的安全防护
辐射工作和放射性物质,降低辐射水平。
工作场所布局
合理规划工作区域、控制区和非控制区,避免交叉污染和意外照射 。
定期监测与评估
对工作场所的辐射水平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确保符合国家和地方 标准。
个人防护措施与用品
01
02
03
防护服
包括放射性防护服、铅围 裙等,用于降低身体暴露 部位的辐射剂量。
长期接触高强度辐射的人群,可能会 出现头痛、乏力、失眠等症状,严重 时还可能导致急性放射病甚至死亡。
辐射安全的重要性
保护员工健康
企业有责任为员工提供 安全的劳动环境,保障 员工免受职业性有害因
素的侵害。
保障公众安全
防止放射性物质泄漏和 污染环境,保护公众免 受不必要的辐射危害。

放射性防护知识培训培训课件

放射性防护知识培训培训课件

9/1/2024
放射性防护知识培训
16
3、常用的辐射量及其单位
吸收剂量(D)
吸收剂量是当电离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时,用来表 示单位质量的物质吸收辐射能量大小的物理量。其 概念适用于任何电离辐射、任何物质。
国际制单位是焦耳每千克,J•kg-1 ; 专用名称是戈瑞,Gy。 原来的单位是拉德,rad。 1 Gy =100 rad
红细胞数: 低于4×1012/L 或高于5.5×1012/L (男)
低于3.5×1012/L 或高于5.0×1012/L (女)
白细胞数: 准备参加放射工作人员,低于4.5×109/L 或 高于
10×109/L
已参加放射工作的人员持续(指6个月)低于4×109/L 或
高于1.1×1010/L
血小板: 准备参加放射工作人员, 低于110×109/L
同位素分为稳定和放射性同位素两种。
辐射源 能发射致电离辐射的装置或物质
9/1/2024
放射性防护知识培训
3
1.基础概念
密封源 一种密封在包壳或紧密覆盖层里的 放射源
非密封源 不是密封源的放射源
放射工作人员 所从事的本职工作属于放射工 作的人员
9/1/2024
放射性防护知识培训
4
2.射线分类及危害
4、《放射事故管理规定》 (卫生部、公安部发布)
5、《放射工作卫生防护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17号)
三、放射源保存、运输等有关规定
9/1/2024
放射性防护知识培训
2
1.基础概念
放射性 指物质自发地放出射线的性质
放射性同位素 某些元素中发生衰变的同位素(三个重 要特点:1、能自发的放出射线,常见的有α、β、γ三 种射线。2、有一定的半衰期T1/2。)

《放射防护知识培训》课件

《放射防护知识培训》课件
1986年发生在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事故,由于反应堆设计缺陷和操作失误,导致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造 成全球范围内的影响。
三里岛核事故
1979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三里岛核电站发生的严重事故,由于设备故障和操作失误,导致反应堆部分熔化,大量 放射性物质泄漏。
成功放射防护实践案例分享
核电站安全运行
介绍国内外核电站安全运行的成功实践 ,包括设备维护、人员培训、应急预案 等方面的措施。
辐射安全与防护设备
辐射安全与防护设备的选用
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设备,如防护眼镜、手套、围裙等。
设备的正确使用和维护
确保设备正确安装、使用和维护,及时更换损坏或失效的部件。
设备的检测与校准
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测和校准,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与维护
个人防护用品的选用
01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根据工作性质和辐射类型选择合适的个人防护用品,如防护服
提高能力
通过培训,使员工掌握正确的防护方法和技能,提高自我保 护能力。
放射防护教育与培训的评估与改进
评估方式
通过问卷调查、考试等方式,对员工 掌握情况进行评估,了解培训效果。
改进措施
根据评估结果,对培训内容和方式进 行改进,提高培训质量。
05
放射防护案例分析
典型放射事故案例分析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
辐射剂量测量与监控
01
02
03
辐射剂量测量
使用专业的仪器和设备测 量现场辐射剂量率、累计 剂量等参数,评估辐射水 平。
辐射监控系统
建立辐射监控系统,实时 监测辐射剂量、报警阈值 等情况,确保辐射水平在 安全范围内。
数据记录与分析
对监测数据进行记录、整 理和分析,为评估辐射防 护效果和制定改进措施提 供依据。

《放射性污》课件

《放射性污》课件
《放射性污》PPT课件
今天我们将深入探讨放射性污染的危害、来源以及应对措施。了解这些知识 非常重要,帮助我们更好地维护我们的环境和健康。
定义与危害
什么是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污染是指环境中存在人工或自然来源的放 射性物质,这些物质会释放出辐射,对人类、动 植物和环境造成危害。
危害有哪些?
放射性污染对人们的健康和环境产生很大威胁。 可能会导致突变、致癌,还会严重破坏环境的生 态平衡。
3
寿命和降解
放射性物质的寿命不同,有的可以在几小时内分解,有的需要成百上千年才能降 解。
防治
初期控制
对放射性物质泄漏现场进行隔 离、封锁和除污,限制污染范 围和减少危害。
中期控制
对一些固定源的放射性物质, 比如核电站、废弃核武器等进 行长期的监测和控制。
长期控制
长期控制主要是对放射性废弃 物和核设施等进行安全无害的 处理和长期隔离。
放射性污染的来源
核事故
核电站事故、核武器试验等会导致放射性物质大量释放。
运输和加工
运输过程、加工过程中可能会泄漏放射性物质。
自然界
土壤、岩石甚至空气中都存在自然的放射性元素。
扩散和迁移
1
排放途径
放射性物质排放途径主要有不同类型的核事故、核电站、通过空气、水、土壤等各种渠道扩散和迁移,会引起辐射污染。
应急处理
应急预案
针对核事故、放射性物质 泄漏等突发事件,应急部 门需要有预案和演练。
应急处理流程
对于突发事件,需要及时 采取措施,比如疏散、隔 离、封锁等。
应急措施
应急措施主要包括补给清 洁水源、防止污染物质进 入水源、污染土地和降低 辐射量等。
结语
危害
放射性污染引起的危害不可小视,必须尽早进 行防治。

医疗辐射防护ppt课件(1)

医疗辐射防护ppt课件(1)

精选ppt
17
• 相关环境保护部令
第31号《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 (2006年1月18日公布并施行,2008年12月6日环境 保护部第3号令修正并公布施行 )
第13号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 (2001年12月27日颁布,2002年2月1日施行)
精选ppt
18
• 相关标准
控制区 监督区 非限制区
控制污染因素 与途径
精选ppt
13
法规与标准
简介
• 《职业病防治法》 • 《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 • 《放射诊疗管理规定》
• 《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
• 《医用χ射线诊断卫生防护标准》
• 《 临床核医学放射卫生防护标准》
精选ppt
2
辐射防护的重要性
• 放射诊疗的应用在不断扩展
放射线诊疗
密封源外照射:X射线、γ射线
直线加速器
核医学诊疗
开放源内照射:α、β、γ射线
精选ppt
3
• 国内辐射事故时有发生
我国1988~1998年,在个29省、自治区、直 辖市发生了332起放射事故,受照人数996人 (100起事故统计)。
精选ppt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标准化管理局
全国有关专业标 准化技术委员会

全国人大
行政法规 部门规章
国务院 有关部、委
技术标准
导则指南, ICRP出版物
精选ppt
15
国内
主席令 第60号 《职业病防治法》
(2001年10月27日颁布,2002年5月1日施行) 第6号 《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放射性污染及其防治课件

放射性污染及其防治课件
• 但是,在两个不同量之间,在一定条件下相互可以 换算。
二、辐射量及单位
• (四)当量剂量
• 相同的吸收剂量未必产生同样程度的生物效应, 因为生物效应受到辐射类型、剂量与剂量率大小、 照射条件、生物种类和个体生理差异等因素的影 响。
• 为了比较不同类型辐射引起的有害效应,在辐射 防护中引进了一些系数,当吸收剂量乘上这些修 正系数后,就可以用同一尺度来比较不同类型辐 射照射所造成的生物效应的严重程度或产生机率。
二、辐射量及单位
• (四)当量剂量 • 把乘上了适当的修正系数后的吸收剂量称
为当量剂量(equivalent dose),用符号 H表示。当量剂量只限于防护中应用。
– 当量剂量H的SI单位是焦耳·千克-1(J·kg-1),
SI单位专名是希沃特(Sievert)符号为Sv。 – 暂时与SI并用的专用单位名称是雷姆,符号为
– 1、宇宙射线 – 宇宙射线主要来源于地球的外层空间。由外
层空间射到地球大气层的高能粒子称为初级 宇宙射线,主要由高能质子组成,具有极大 的动能;这些粒子与大气中的氧、氦原子核 碰撞产生了次级宇宙射线粒子。
一、环境中放射性的来源
• 环境中天然辐射源主要由宇宙射线、宇 生放射性核素和原生放射性核素这三部 分组成:
• 照射量只对空气而言,仅适用于x或γ射线。
二、辐射量及单位
• (三)吸收剂量
• 吸收剂量(absorbed dose)定义为dε除以dm
所得的商,其中dε是致电离辐射给予质量为dm 的受照物质的平均能量。即D=dε/dm。
– 吸收剂量的SI单位是焦耳·千克-1(J·kg-1),SI单位
专名是戈[瑞](gray),符号Gy。 – 暂时与SI并用的专用单位名称是拉德,符号为rad。

放射性污染ppt课件

放射性污染ppt课件
6
(二)人工辐射源
• 20世纪40年代核军事工业逐渐建立和发展起来(核试验-核爆 炸的沉降物);
• 50年代后核能逐渐被利用到动力工业中(发电站-核工业过程 的排放物);
• 近几十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放射性物质被更广泛地应 用于各行各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因而构成了放射污染的 人工污染源(医疗照射的射线、放射性同位素)。
• 口服稳定性碘化物,可以阻断吸收入血的放射性碘在甲状腺的蓄积, 提高其排出体外的速率,减低甲状腺摄入放射性碘所致的吸收剂量, 如服用KI的剂量和时机得当,可使甲状腺吸收剂量降低70倍。
17
•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后,原苏联及时对电站 附近及其他地方540万居民发放KI口服,使公 众甲状腺剂量降低5~20倍。显然,KI的合理 使用对于核事故出现放射性碘污染时公众防护 具有良好效果。
第 五章
放射性污染及其控制
1
本章内容
5.1 放射性污染概述 5.2 辐射的剂量学基础 5.3 放射性废物与防护标准 5.4放射性废物处理技术 5.5放射性污染去污技术
2
5.1 放射性污染概述
5.1.1 核辐射
• 在一些元素中,原子核是不稳定的,能够自发地改 变核结构而转变成为另一种核(核衰变)。由于在 发生核衰变的同时,总是伴随不稳定的核放出带电 的或不带电的粒子,所以这种核衰变称为放射性衰 变,将不稳定的核称为放射性原子核,这种放射出 来的各种粒子称为核辐射。
7
严重的污染往往都是由事故造成
• 对整个核工业来说,在放射性废物的处理设施不 断完善的情况下,处理设施正常运行时,对环境 不会造成严重污染。严重的污染往往都是由事故 造成的。如1986年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 爆炸泄漏事故。因此减少事故排放对减少环境的 放射性污染将是十分重要的。

放射卫生ppt课件

放射卫生ppt课件

地方放射卫生规定
地方放射卫生规定是由地方政府或相关部门制定的,用于 补充或细化国家层面的放射卫生法规和标准。这些规定通 常更加具体和具有针对性,能够更好地满足地方的实际需 要。
上海市放射卫生规定:以上海市为例,上海市政府制定了 《上海市放射诊疗管理办法》、《上海市核事故应急预案 》等一系列放射卫生规定,对加强本市的放射卫生管理和 保障公众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

案例三:工业辐射事故的应急处理
工业辐射事故概 述
工业辐射事故是指在工业生 产过程中发生的意外事件, 可能导致放射性物质泄漏和 环境污染。
事故原因分析
工业辐射事故的原因可能包 括设备故障、操作失误、管 理不善等。
放射卫生影响
工业辐射事故可能导致放射 性物质泄漏,对周围环境和 公众健康造成影响,包括急 性辐射病、慢性辐射损伤等 。
02
CATALOGUE
放射源与辐射类型
放射源的种类
01
02
03
天然放射源
如铀、钍等天然放射性元 素,存在于自然界中。
人工放射源
如核反应堆、核燃料循环 设施等人为产生的放射性 物质。
医用放射源
如X射线机、CT机等医疗 设备产生的放射性物质。
辐射的类型
电离辐射
如X射线、γ射线等,具有足够的 能量使原子或分子的电子脱离, 从而产生电离现象。
医疗辐射事故是指在医疗过程中发生的意外事件,可能导致患 者或医务人员受到过量辐射。
医疗辐射事故的原因可能包括设备故障、操作失误、管理不善 等。
医疗辐射事故可能导致患者或医务人员受到过量辐射,引发急 性或慢性损伤。
医疗辐射事故发生后,应立即采取紧急措施,包括撤离受影响 区域、开展人员救治和评估、调查事故原因并采取改进措施等

放射防护 PPT课件

放射防护 PPT课件
(2) X射线管头窗口处应装有铝过滤板,以 便固有过滤不小于1.5mm铝当量。
(3) 最高管电压为60kV(峰值)及其以下的X 射 线 机 , 焦 皮 距 不 得 小 于 100mm ; 60kV(峰值)以上的X射线机,焦皮距不得 小于200mm。
(4) 连接曝光开关的电缆长度不得小于2m。
四、携带式X射线机的防护性能
2、降低表面污染水平 严格按照操作规积操作,防止或减少表面污染的发生; 对已发生的表面污、防止放射性核素进入人体 在操作开放型放射源时要穿戴合适的个人防护用品, 讲究个人卫生,防止放射性核素经呼吸道、消化道、 皮肤和伤口进入人体内。
4、加速体内放射性核素的排出 对体内已有的放射性核素污染要尽快应用合适的促排 药物等措施,加速其排出,以减少其辐射危害。
二、内照射防护基本措施
在操作开放型放射源时,因放射性核素的理化性质或 操作不当,难免造成工作场所的空气污染或各种工作 器具的表血污染,导致人体受到内照射危害。内照射 的基本防护措施综合来讲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 1、降低空气中放射性核素的浓度 采取隔离措施,如在手套箱或通风柜内操作,防止工 作场所空气污染的发生;并采取良好的通风措施引入 室外新鲜空气以降低工作场所中空气的放射性核素的 浓度。
《放射防护基础》讲解内容
• 放射防护基本方法 • 医用诊断x射线防护
放射防护的目的
人们在应用电离辐射获得利益的同时会使机体 受到电离辐射的危害。那么如何才能避免或减少这 种危害,就是我们人类花费人力和物力进行放射防 护的目的。
电离辐射效应可分确定性效应和随机性效应, 所以具体地说放射防护的目的:
防止有害的确定性效应的发生,并限制随机性 效应的发生概率使之达到可以接受的水平。
固有过滤铝当量的要求

《放射性污染物》课件

《放射性污染物》课件

蒸发浓缩法
通过加热或减压的方式 ,使水蒸发,放射性物 质浓缩,便于后续处理

放射性废物的处置方式
土地填埋
将放射性废物深埋于地下,利 用土壤和岩石的屏蔽作用,减 少放射性物质对环境和人类的
危害。
海洋处置
将放射性废物投放到海洋中, 利用海水对放射性物质的稀释 和扩散作用,降低危害。
水泥固化
将放射性废物与水泥混合,形 成固化体,减少放射性物质的 迁移和扩散。
应对放射性污染物的挑战。
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当前放射性污染物的研究仍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例如污染物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监测技术的局限性等。
这些问题和挑战制约了研究的深入开展,需要加强研究力度,探索更有效的解决方 案。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跨学科的合作和共同努力,以推动放射性污染物研究的进步。
展望未来放射性污染物的研究方向与趋势
放射性污染物的风险评估方法
01
02
03
04
监测与检测
通过专业的仪器对放射性污染 物进行监测和检测,获取准确
的数据。
风险矩阵法
将放射性污染物的危害程度与 发生概率进行综合评估,确定
风险等级。
概率统计法
基于大量历史数据,运用概率 统计方法评估放射性污染物的
风险。
专家评估法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根据经 验和专业知识对放射性污染物
玻璃固化
将放射性废物高温熔化后制成 玻璃固化体,具有良好的稳定
性和耐久性。
放射性污染物的治理案例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后,大量放射性物质释放到环境中,国际 社会采取多种措施进行治理,包括建设石棺封存反应堆、清 理污染区域、建立隔离区等。

辐射防护ppt课件

辐射防护ppt课件
日常使用的中子源不用时放置在深井里8 ,必要时用机械臂操作。
二、核电厂放射性危险来源
以一般的压水堆核电厂为例,厂区内存在的放射源有以下几类:
堆本体
核废料处理 乏燃料的储存与运输 冷却剂系统
中子 γ射线 活化产物 惰性气体133Xe等 131I
活化产物(16N 17N、19O、18F等)
裂变产物(燃料 包壳发生破损时)
10
二、核电厂放射性危险来源
内照射是指进入体内的放射性 核素,作为辐射源对人体的照射。 放射性物质一旦进入体内,会 时时刻刻对人体产生照射 ,因 此内照射造成的伤害往往比外照 射还要大。
➢内照射的途径:放射性物质 主要通过吸入、食入和破损的 皮肤或伤口等途径进入人体 。
11
三、辐射防护措施
核电厂在生产电力的同时会产生大量的放射性。辐射防护的 目的是为人类受其照射的必要活动建立和维持适当的安全条 件,避免发生非随机效应,并使随机效应的发生率减至实际 可能的最低水平。
5
一、放射性危害
根据辐射效应的发生率与剂量之间的关系,电离辐射对人 体的作用可分为确定性效应和随机性效应。
分子水平
DNA 损伤
细胞水平
细胞 死亡
体细胞
生殖细 胞
细胞 变异
体细胞
生殖细 胞
6
临床症状
功能 障碍
不孕
肿瘤
遗传 效应
效应
确定性效应
有阈值,严重程 度与剂量当量有 关
随机性效应
无阈值,发生几 率与剂量有关, 严重程度与剂量 大小无关
内照射的防护方法
放射性物质进入体内的途径有:食入、吸入、从裸露 伤口进入、通过皮肤渗入等,防护的关键在于切断造成内 污染的各种途径。防护方法分为集体防护和个人防护两种。

实验室安全7辐射防护PPT课件

实验室安全7辐射防护PPT课件

个人防护用品
穿着防护服
定期更换防护用品
实验人员应穿着符合国家标准的防护 服,以减少辐射和化学物质对人体造 成的影响。
个人防护用品应定期更换,以确保其 有效性。
使用个人防护用品
实验人员应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如手 套、口罩、护目镜等,以保护自己的 身体部位不受辐射和化学物质的伤害 。
安全操作规程
制定安全操作规程
非电离辐射
包括紫外线、红外线、微 波等,其能量较低,不足 以引起电离。
电磁辐射
由电磁场产生的辐射,如 无线电波、电视信号等。
辐射的危害
急性辐射病
01
短时间内接受大剂量辐射,可能导致恶心、呕吐、腹泻、发热
等症状,严重时甚至死亡。
慢性辐射损伤
02
长期接触低剂量辐射,可能导致癌症、遗传性疾病等。
皮肤损伤
制定明确的评估标准,包括员工 对辐射防护知识的掌握程度、实 践操作能力以及应对突发情况的 能力等方面。
评估方法
采用多种评估方法,如笔试、实 操考核、问卷调查等,以确保评 估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反馈与改进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向员工反馈 并指导其改进,同时针对培训计 划和方式进行持续优化和改进, 以提高培训效果和实验室安全水 平。
03
长期接触紫外线等高强度辐射,可能导致皮肤晒伤、皮肤癌等

辐射防护的重要性
保护实验人员安全
避免实验人员在实验过程 中受到不必要的辐射伤害 。
提高实验精度
降低外界因素对实验结果 的影响,提高实验数据的 准确性和可靠性。
遵守法律法规
遵守国家和地方有关辐射 防护的法律法规,确保实 验室的正常运行。
02
06
CATALOGU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离作用强。 ⑵Β射线:它是一种电子流。穿透能力比α射线强,但电离作用较之弱。 ⑶γ射线:它是波长在10-8㎝以下的电磁波。穿透能力最很强。
8
放射性物质在本身转变过程中,并非同时放出三种射线,多数仅放出 一种,至多二种。 1939年,德国科学家哈恩等人在用中子照射铀元素的研究中发现了原 子核裂变现象:
15
• ③采用热中子活化分析法研究环境中固体物样品。如,大气尘埃、气 溶胶、植物样本、土壤中悬浮物的痕迹化学元素的作用和影响。
• ④在环境管理、环境质量评价、污染趋势预测等方面,利用核技术判 定污染物的来源与性质。例如,利用核素14C的半衰期判定古环境变 迁及地下水龄等。
16
放射性污染物的特点、来源与防治对策
1.51 1.43 1.01
12
13
14
• ㈢核辐射技术在环保和三废治理中的应用
• 在环境保护和三废处理领域中,核辐射技术的应用也有广阔的前景。 • ①利用高能射线和物质间的作用,利用分子或原子的电离和激发,使
物质产生一系列物理、化学、生化变化,导致物质的溶解、聚合、交 联或改性,可处理用普通方法难以解决的解毒、降解或脱色去污等问 题。 • ②应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以测定土壤、地表水、地下水的运移规 律;污染物在生物链中的运移规律;污染物在治理过程中的去污机理 研究;以及全方位跟踪农药和化学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施加、吸收、 转移、降解和积累等过程研究等。
如Ra的衰变体Rn为气态物,其可在大气中逸散,而此物的衰变体Po 为固态,易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进入人体后在肺器官沉积。 • ⑥放射性活度只能通过自然衰变而减弱。
17
• ㈡放射性污染来源主要有:
• ①核工业产生的“三废” • ②意外事故 • ③核试验 • ④同位素的应用
18
㈢放射性废物的处理与处置
• 根据官方估计,发生事故后的反应炉内大约还有95%的燃料(180公 吨),该批燃料的总放射性达约1800万Ci(670 PBq)。 现时残留在 内的放射性物质已经硬化成陶瓷状物质。它们主要在事故发生初期时, 反应堆的核心碎片能在反应炉内四处流窜,并且和其他灰尘和熔岩状 的“燃料覆盖物质”(fuel-containing materials, FCM)构成。现时 仍不能够确定这些陶瓷状物质何时会延缓释放放射性物质。
2
3
4
567ຫໍສະໝຸດ 核能原理㈠放射性的发现与发展
1895年德国科学家伦琴在高真空放电管发现了X射线; 1898年波兰科学家居里夫妇发现钍(Th)的化合物有射线放出,并在当
年相继发现钋(Po)和镭(Ra)。 这些天然放射性元素的发现,开创了人类认识放射性现象的先河。 射线种类很多,主要有以下三种: ⑴α射线:其本质是氦的原子核,具有高速运动的α 粒子。穿透作用弱,
• ㈠放射性污染之所以为人们关注,主要是由于有以下特征:
• ①绝大多数放射性核素毒性,按致毒物本身重量计算,均远高于一般 的化学毒物。
• ②按辐射损伤产生的效应,可能影响遗传给后代带来隐患。 • ③放射剂量的大小只有辐射探测仪器方可探测,非人的感觉器官所能
知晓。 • ④射线的辐射具有穿透性,特别是γ射线可穿过一定厚度的屏障层。 • ⑤放射性核素具有蜕变的能力。当形态变化时,可使污染范围扩散。
10
• ③安全可靠而且清洁。
核电站和燃煤电站对环境影响的比较
种类
居民受到的辐射量
10-5Sv·a-1 10-5Sv·(kW·h)-1
SO2排量/kt·a-1
NOx排量 /kt·a-1
烟灰某物 /kt·a-1
采矿面积 /666m2·a-1
燃煤电厂 4.75 3.52×10-12 46~127.5 26.25~30 3.5
• 核能具有独特的优越性: • ①能量高、耗料少、地区适应性强。据估算,1㎏238U的原子核全部分
裂后产生的热量相当于2500t优质煤燃烧发出的热量。一座百万千瓦的 热电厂,每年需供(3~4)×106t煤;但若使3%的低浓铀,每年只需要 换料一次,耗用燃料仅30t。 • ②在发电同时,还产生新的核燃料。核燃料中所含的238U不能如235U受 热中子照射发生裂变,但在吸收中子后,经过2次β衰变,可转化为可 裂变的239Pu。该新生物质经过回收,可以作核燃料使用,因此具有再 生性可持续供给的功能
1
• 切诺贝利核污染
•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是苏联时期在乌克兰境内修建的第一座核电站。曾被认为 是世界上最安全、最可靠的核电站。但1986年4月26日,核电站的第4号核反 应堆在进行半烘烤实验中突然发生失火,引起爆炸,据估算,核泄漏事故后 产生的放射污染相当于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产生的放射污染的100倍。爆炸使 机组被完全损坏,8吨多强辐射物质泄露,尘埃随风飘散,致使俄罗斯、白俄 罗斯和乌克兰许多地区遭到辐射污染。
⒈放射性废液的处理 ①放置衰变法:水量较少,所含放射性核素
属低水平且寿命较短的废液,可贮进备有盖板, 无渗透容器中,
②稀释排放法 ③化学沉淀法
19
结束语
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也是伟大的, 所以不要放弃,坚持就是正确的。
When You Do Your Best, Failure Is Great, So Don'T Give Up, Stick To The End
这一发现为核反应堆的建造和原子弹、氢弹的制造奠定了基础。 1940年,美国科学家西博格等人发现了超铀元素镎(Np)和钚(Pu)。 1942年,世界上第一座核反应堆在意大利科学家费米领导下于美国建 成。这是人类第一次实现了受控链式重核裂变反应,标志着原子能时 代的开始。
9
• ㈡核能的开发与利用
• 全球第一座核电站于1954年在前苏联投入运行,历经50余年的发展, 目前核电已经列为世界能源重大支柱之一,已有440余座核动力装置在 运行,其装机容量占世界发电总量的
压水堆核电 站
1.80
1.20×10-12
0
0
0
1210 30~42
11
• ④总体费用较低,资源利用合理。
国外核电与煤电的比较
法国
比利 时
瑞典
德国
日本 英国 美国
全国发电总量中 核电占的比重/%
64.8
57.8
42.3
31.2
25
19.3 15.5
煤电与核电成本 比
1.75
1.39
1.33
1.6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