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世界一流创新型大学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篇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根据《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国发〔2015〕64号,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提供有力支撑。
第三条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面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突出建设的质量效益、社会贡献度和国际影响力,突出学科交叉融合和协同创新,突出与产业发展、社会需求、科技前沿紧密衔接,深化产教融合,全面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中的综合实力。
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第四条加强总体规划,坚持扶优扶需扶特扶新,按照“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两类布局建设高校,引导和支持具备较强实力的高校合理定位、办出特色、差别化发展,努力形成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体系。
第五条坚持以学科为基础,支持建设一百个左右学科,着力打造学科领域高峰。
支持一批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学科,加强建设关系国家安全和重大利益的学科,鼓励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布局一批国家急需、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发展的学科,积极建设具有特色、风格、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着力解决经济社会中的重大战略问题,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对新时期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几点思考
大学的物理大楼差远 了; 里夫 人工作 过的大楼 很破 旧 , 居 走 在 楼 梯 上 会 吱 吱 做 响 ; 桥 、 津 处 处 是 古 老 陈 旧 的 建 剑 牛 筑 。[(2 1) 这 没 有 妨 碍 这 些 大 学 成 为 世 界 知 名 大 学 。 . ]1-3 但 9 P9 0 1
Vo . 2 NO 2 13 .
J n 2 1 u .0 1
对 新 时期 建 设 世 界 一 流大 学 的几 点 思 考
杨 碧 晶
( 闽江 学院 教务 处 , 建 福 州 3 0 , 离不开教 育 经 费、 实验 设 施 、 学积 累等诸 多外 在条 件 的 支 办
条件 相对 较差 的情 况 下 , 同样 能 产 出重 要 的成 果 。 中 国科 学
院 院 士杨 福 家 就 指 出 : 日本 东 京 大 学 的 物 理 楼 , 当年 复 旦 “ 比
学 、 加 哥 大 学 、 伦 比亚 大 学 等 校 的 在 校 生 数 一 般 在 1 芝 哥 ~2 万 之 间 , 西 根 大 学 、 州 大学 系统 的伯 克利 、 杉 矶 分 校 则 密 加 洛 分 别 达 3万 以上 。但 同为 一 流 大 学 的普 林 斯 顿 大 学 、 特 茅 达 斯 学 院 、 斯 大 学 在 校 生 只 有 40 0余 人 , 州 理 工 学 院 则 赖 0 加 仅 20 0 左 右 。 ] 国 巴 黎 高 等 师 范 学 校 同 样 是 一 所 规 模 0 人 _法 3 很 小 的大 学 , 培 养 了 1 诺 贝 尔 奖 得 主 、 却 O位 6位 费 尔 兹 奖 得 主 、 位 总 统 、 位 总 理 以及 大 量 精 英 , 它 每 年 招 生 才 几 百 1 2 而 人 , 有 几 万 考 生 申 请 入 学 。 可 见 , 学 规 模 之 大 小 同 世 界 却 大
在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大讨论动员会上的讲话
在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大讨论动员会上的讲话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感谢各位莅临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大讨论动员会。
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如何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极其激动人心的时刻。
作为一所国内一流高校的代表,我深感重任在肩,也深信通过我们的努力,我们一定能够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下面,请允许我就如何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出我自己的几点建议。
首先,要树立世界一流大学的理念。
世界一流大学不仅仅是事业目标,更是理念追求。
我们应当以最先进的理念,最高标准的要求来思考和做事。
要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始终围绕国家发展需求,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集中,建立完善的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努力提高办学质量与水平。
其次,要坚决推进创新驱动发展。
创新是建设一流大学的核心动力。
我们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建立一流的科研机构和实验平台,培养一流的科研人才。
同时,要加强引进国际一流学术团队和学者,打破学科与学科、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壁垒,加强跨学科合作与交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要加强与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合作,推动产学研结合,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
第三,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核心竞争力。
要加大力度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师资团队。
要完善职称评聘制度,建立公平公正的评价机制,激励优秀的教师和科研人员,让人才得以充分发挥其创新和教学能力。
要加强教师培训与交流,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推进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教育理念的更新。
第四,要优化课程体系,加强教育改革。
要优化课程设置,精选教材,提高课程的内容和质量,推行创新性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学生的人文关怀,加强学生的心理辅导和职业生涯规划,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个性化的发展和关爱。
世界一流大学的教育理念
世界一流大学的教育理念别敦荣 张 征在一定意义上,大学发展史是一部大学教育理念的演进史。
从世界一流大学的形成过程看,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其重要的思想基础。
就世界一流大学教育理念而言,它往往体现了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规律,是教育活动的最高指导原则,也是其之所以能够培养出众多杰出人才,为人类文化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社会文明繁荣做出重大贡献的精神支柱。
我国正在努力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一批大学确立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目标。
毫无疑问,不论是西方古典大学还是后发的现代大学,其成功经验都值得我们汲取,尤其是其先进的教育理念,包括其教育理念在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过程中所进行的不断调整、演变和创新。
一、“让每一个学生拥有才智以及具备成为良好公民和英明领导者的必备性格”世界一流大学以培育杰出人才为使命,培育英才是贯穿其教育历史过程的主线。
托斯顿.胡森认为,无论从社会地位上看还是从知识水平上看,大学都是一个教育英才的机构,但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大学的人才培养职能与范围逐渐拓宽,大学承担着为现代社会培养多层次多类别高级专业人才的使命。
世界一流大学固然无法置身专业化教育的浪潮之外,但英才教育的传统却在这些大学得到了很好地传承与弘扬,尤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世界一流大学更是将其核心价值定位于为社会培养精英人才。
在19世纪专业化教育的浪潮兴起之前,世界各国大学都是培养社会精英的场所。
欧洲中世纪大学主要通过文法、逻辑、修辞等课程训练学生的心智,使他们能够以理性的方式行使教会的、政府的和社会的权力。
历史学家在对中世纪大学进行考察后发现,在15世纪,学位被当做一种学术证明,在某种程度上,是竞争教会和世俗职位的重要砝码。
在增补重要的牧师和官员时,也会考虑学位的级别。
这样,从没有学位到产生学位,大学教育成为从事拯救灵魂、法律实践、政府管理、医疗和教育等各类职业的精英们的显著标志。
[1]一直到近代,大学都以培养柏拉图理想国中的“自由人”为其目的,正如纽曼所言,大学是传授普遍知识的场所,是培养“社会公民”的场所,大学教授的艺术是一种社会生活的艺术,大学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适应世界。
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政策环境分析
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政策环境分析作者:杨梅王小丁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3年第10期[摘要] 近年来,我国多所大学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也进行了许多实践。
了解世界一流大学的内涵与本质,分析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并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策略进行探讨,有助高等教育工作者对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进行理性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策略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提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高水平大学,是我们建设人才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举措。
”建设一批体现国家整体水平的“世界一流大学”是国人的奋斗目标之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热潮在教育界和知识界兴起。
一、世界一流大学的本质特征“大学历史无论长短、规模无论大小、性质无论公私、学科无论多寡、道路无论异同,均有可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世界一流大学的本质特征是那些处在深层的、居于支配地位的固有的、根本的特征,这才是大学之所以形成和发展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内因。
”[1]世界一流大学的本质特征包括优良的学术传统、先进的办学理念、培养出顶尖创新人才、拥有一流的师资队伍、具有世界领先的学科优势、国际化的高水平教育。
潘懋元先生提出,“一流大学的特征是要有自己的理念,这个理念是在发展过程中证明行之有效的,有利于高等教育的发展提高的;要有名师;要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并为社会所承认。
”[2]刘念才的《我国名牌大学离世界一流有多远》提及到世界一流大学的9大基本特征:“科研成果卓著,学术声誉很高;学术大师汇聚,教师素质很高;科研经费充裕,研究力量雄厚;办学特色鲜明,办学理念明确;管理科学规范,杰出校长掌舵;学生素质一流,生师比例不高;学科水平很高,门类较为齐全;国际化程度高,留学生比例高;经费投入巨大,办学设施优良。
”[3]二、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现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我国宏伟的目标和美好的愿景,国家为此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中印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之比较
985 工程 两个项目 , 全面开始了世界高水平大学 的建设进程。 211 工程 是面向 21 世纪, 重点建设 100 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高等教育 重点建设项目 ; 985 工程 是重点建设若干所世界
[ 2] 一流大学和一批高水平大学的专项工程。 其中明
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 高等教育规模位居第 一和第三位,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面临千载难逢的机 遇, 但中、 印是发展中国家 , 还不是高等教育强国, 世 界一流大学建设的任务艰巨。本文拟对两国世界一 流大学的建设进行比较, 探索其共性、 差异与存在的 问题 , 以期为我国建设世界高水平大学提供帮助。
A Comparative Study of World - Class University Constructing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H E H ong - zhong , LIU Zhi m in
( Col lege of Publ ic A dministr ation, N anj ing A gr icultur al Univ er sity , N anj ing 210095 , China)
比较发现 : 中国相关计划启动早 , 项目规划系统 , 可操作性强, 执行效率高 , 建设速度快 , 效果较 明显; 印度相关计划启动晚, 项目规划构想多于实践, 政策摇摆不定, 执行效率低, 进展不大。 考虑到大学创新、 合作办学等方面的优势, 印度仍有发展潜力和迎头赶上的可能。 中国若要在 一流大学建设上继续领先、 取得最后的成功 , 除发挥资源整合 、 效率执行等方面的优势外, 还要 积极完善现代大学制度 , 加快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 , 提高国际合作办学水平与研究生创新能 力。 关键词: 中国; 印度 ;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9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000 - 4203( 2011) 07 - 0102 - 08
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
计算机学院工业设计专业,他和同学们在大三时要修一门“信息产品设计”课程。
王冠云说,“人工智能+设计”是当前市场迫切需要的技术支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人工智能应用开发商发现,浙大提供了丰富而高质量的人才供应。
浙江大学人工智能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快速学习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利用人工智能前沿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研究并开拓人工智能新边界、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型人工智能拔尖人才。
同学们在学习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兴趣选择学习智能决策与机器人、统计机器学习、智能感知与语言以及可视交互与设计四个方向的模块课程,以适应不同层面的社会需求。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陈为说:“浙江大学在设计学和可视计算上具有非常独特的优势,希望在人才培养环节设置这些交叉融合的课程,让同学们不仅掌握基本技能,也能为后续深造选择研究方向打牢基础。
”
近年来,浙大先后启动“高峰学科建设支持计划”和。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22.01.26•【文号】教研〔2022〕1号•【施行日期】2022.01.26•【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教研〔2022〕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中央军委办公厅: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下简称“双一流”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双一流”建设实施以来,各项工作有力推进,改革发展成效明显,推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迈上新的历史起点。
为着力解决“双一流”建设中仍然存在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供给能力不足、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不够精准、资源配置亟待优化等问题,经中央深改委会议审议通过,现就“十四五”时期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战略定位,全力推进“双一流”高质量建设1.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标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以及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的目标,更加突出“双一流”建设培养一流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争创世界一流的导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统筹推进、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在关键核心领域加快培养战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2.基本原则——坚定正确方向,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心怀“国之大者”,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加强党对“双一流”建设的全面领导,贯彻“四为”方针,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更好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世界一流大学的组织结构特征
世界一流大学的组织结构特征:1.建立科层组织与矩阵结构相结合的管理体制世界各国著名大学的学科建设在管理体制上基本上都顺应了这一趋势。
一方面,继续保持按学科分化要求建立起来的院系科层式学科建制的传统,以促进学科的进一步分化;另一方面,又根据学科综合化发展的趋势,建立了大量的各种形式的跨学科的研究中心或组织,以促进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
世界一流大学不论是内部机构的设置还是学科资源的配置都强调遵循学科分化和综合的发展规律,其内部管理体制既有利于学科的分化,也能促进学科的综合。
其具有职能部门化和产品部门化两个方面的特征。
组织的各种活动比较复杂但又互为依存,有助于活动之间的协调。
对专业人员进行高效配置。
以牛津大学为例,其以16个学院为基础,有些学院还设有下属学院,每一个学院都有一个经选举产生的董事会,该董事会对它所在学院的本科生课程负责。
每个学院自行承认、监督、检测所有毕业生相关科目的成绩。
在得到总董事会认可的情况下,它同时负责聘任任教职员,以及与学院所含科目有关的一切学术性事物。
许多学院是以系的形式组织起来的;不以系为组织单位的主要是人文艺术学院。
有些课程如教育学由委员会而不是由学院董事会负责。
在学科中担任教学研究任务的学术人员通常隶属于某一个学院。
图1:牛津大学现有治理结构图:大学层面密西根大学的组织结构图2.分权治理分权是美国构建社会国家体制的主要原则,也是美国式民主在管理领域的表现形式。
大学分权的背后,既有着美国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也包含着人们对大学这种社会组织复杂性的认识。
在大学的内部治理结构上,一是质量和学术地位与分散式治理结构息息相关,每个学科领域的“前沿”应该由各学术单位来界定和谋求,而不是在学校层面界定;二是学校层面的功能是提供资源和质量管理。
这两条经验,究其本质,就是分权。
董事会给校长很大的权力,校长又把权力下放给学院,各学院院长享有充分的学术和行政权力。
学校鼓励学院自主、创新、负责,鼓励院系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此类事情都由院长们决定。
世界一流大学基本特征
世界一流大学及其基本特征综述摘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国家教育和高校战略的重要参考,本文以美国等发达国家大学建设的战略为例,就国内外大学分类和办学定位,一流大学的界定进行探讨。
关键词:世界一流大学;基本特征1998年5月4日,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以中央政府的名义郑重宣布:“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这一著名讲话被称为“科教兴国的动员令”。
胡锦涛主席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时指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高水平大学,是我们建设人才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举措”。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已然成为中国大学发展的核心目标,指引着中国高等教育奋力前行。
一、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江泽民同志认为:世界一流大学“应该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应该是认识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应该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应该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
”上海交通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认为:世界一流大学,国际定论不一,主要是指在本国文化教育实力浑厚、拥有极大的世界声誉和排名在世界前列的大学。
(一)一流大学的历史沿革有人把把世界著名大学的传承线索简要图示如下:巴黎大学(1150)牛津大学(1168)剑桥大学(1209)哈佛大学(1636)耶鲁大学(1701)柏林大学(1810)霍普金斯大学等(1876)世界著名大学的传承线索图巴黎大学系由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学校发展而来,以研究神学著称。
1198年教皇西勒士丁三世赐给巴黎大学许多特权。
1215年正式称大学,1231 年罗马教皇肯定该大学的自决权。
该校分文、法、医、神学四科,后来发展为西欧各大学“典范”,被誉为“世界大学之母”。
英国大学出现比法国巴黎大学约晚20年。
1167 年,英王亨利二世和法国不和,下令招回在巴黎大学的全部学者。
国务院关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工作情况的报告
国务院关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工作情况的报告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24.11.05•【分类】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正文国务院关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工作情况的报告——2024年11月5日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我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工作情况,请审议。
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以下称“双一流”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引领性、标志性工程,是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关键引擎,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支撑。
党中央高度重视“双一流”建设,党的十九大、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加快“双一流”建设作出部署。
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主持会议审议通过“双一流”建设重要文件;2016年以来,14次深入“双一流”建设高校考察,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今年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进一步对“双一流”建设提出明确要求。
李强总理多次强调,要优化学科专业和资源结构布局,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
丁薛祥副总理多次研究部署,对“双一流”建设要进一步突出中国特色提出明确要求。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会同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协同发力,深入听取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等各方意见建议,指导和支持各地各高校扎实推进,“双一流”建设8年多来取得显著成效。
一、建设进展与成效(一)组织实施一是统筹布局,动态调整“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建设学科。
综合高校办学条件、学科水平等情况,确定首轮140所“双一流”建设高校(以下简称建设高校)和465个“双一流”建设学科(以下简称建设学科),覆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第二轮聚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基础学科等国家急需领域加强布局,新增7所建设高校、41个建设学科。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与一流本科教学的创新_中国政法大学的理念与实践_黄进
作为一所以法学学科为特色和优势的多科性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双一流建设立足法学学科专业的传统优势和深厚底蕴坚持大学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基本理念从法学本科教育改革创新入手夯实法学本科教育强化法学研究生教育着力将法学学科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学科并以法学学科为龙头和示范通过跨学科人才培养多学科交叉融合等方式系统谋划稳步推进不断寻求创新和突破带动与法学相关的学科专业的联动提升从而总体上提升中国政法大学各个学科专业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最终把中国政法大学打造成为开放式国际化多科性创新型的世界一流法科强校
推行“全人教育”,目标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如何理解“全面发展”?要着眼于六个要素:即品德、知 识、能力、智慧、身心、人格,也就是说从这六个要素入 手来全面培养学生,努力让学生成为品德优良、学识 丰富、能力卓越、充满智慧、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合 格公民。 高分低能、高智缺德的学生不是我们所需要 的。 所以,我们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走“全人全程全 面”的培养路径,做到德才兼修、教学互动、通专并举、 虚实结合、内外联动。
(六)确立“互联网+”本科教育教学的理念 众所周知,我们已进入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 时代,互联网已经从各个方面进入、渗透到我们的生 活,影响并改变着我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成为 社会向前发展的巨大动力。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 产业变革中,互联网与各领域的融合发展具有广阔的 前景和无限的潜力, 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必 将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战略性和全局性的影响。 所以,我们确立了互联网+本科教育教学的理念。 二、中国政法大学“专、实、博、雅”的本科教育教 学创新实践 为了贯彻落实“以本为本”等本科教育理念,切实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建 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秩序,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完善课 程体系,巩固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着力开展以“专、 实、博、雅”为特色的本科法学教育创新实践工作。 (一)“专”:创新模式,打造“专”有特色的人才培 养模式 所谓“专”,是指专业的特色化建设。 以法学专业 为例,我们除了传统的法学专业建设,还设立了三个 实体的实验班和两个虚拟建制的实验班,做到“一个 专业,多种模式”,鼓励不同兴趣和志向的学生,进入 不同培养目标的班级进行学习。 1. 依托“卓越计划”,进行法学专业特色化建设。 依托教育部“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学校着力 建设“应用型、复合型”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 “西部基层型”卓越人才教育培养基地、“涉外型”卓越 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 学校围绕建设目标,以体制 机制改革为先导,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细化分工,建 立健全基地建设工作的良性运行机制;以教育教学改 革创新为动力,优化培养方案、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实 践教学,及时总结工作经验,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 以及法律实务部门的广泛参与,不断提高法学人才培 养质量,从而形成具有鲜明中国政法大学特色的卓越 法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将分三步走教育部解读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总体方案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答记者问表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将分三步走国务院日前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政策措施、出台背景、贯彻细则和详细规定等接受了本报记者旳采访。
问: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旳背景是什么?答: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旳历史时期,为提高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关键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做出旳重大战略决策。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针对高等教育不一样发展阶段旳不一样规定,先后实行了“211工程”“985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推进一批重点建设高校旳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明显提高,带动提高了我国高等教育旳整体水平,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持续迅速发展。
实践证明,“集中资源、率先突破、带动整体”旳重点建设道路,充足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旳优越性,迅速缩小了我国与高等教育强国之间旳差距,为深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打下了很好旳基础。
“十二五”期间,尤其是党旳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全面深入,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党中央提出了“四个全面”旳战略布局,五中全会深刻指出,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旳关键位置,深入实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新形势和新任务对高等教育实行内涵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提出了更高旳规定。
问: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旳战略目旳是什么?答: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要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关键,以立德树人为主线,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为导向,加紧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旳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着眼于国家“两个一百年”旳战略目旳,统筹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将分三步走:第一步到,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第二步到2030年,更多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明显提高;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旳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以一流的大学文化引领“双一流”建设
以一流的大学文化引领“双一流”建设“双一流”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战略,其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和推动高等教育体系向世界一流迈进。
在“双一流”建设中,大学文化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学校办学理念和学风的体现,更是塑造结果参与者的氛围和条件。
一流大学文化的建设需要强调创新和开放。
创新是大学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一流大学应该培养的是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为此,学校需要加强创新教育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建立创新型的教育模式和培养机制,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创新实践,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大学还应该注重知识的开放与共享,建立起开放的学术交流平台和知识共享机制,促进学术交流与学术合作,推动知识的创新和传播。
通过创新和开放来塑造大学文化,将有助于形成学术独立和深度思考的学术氛围,为“双一流”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学术引领。
一流大学文化的建设还需要强调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
一流大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具有全球视野和社会担当的栋梁之才。
人文关怀是培养人才的关键环节,通过开设人文课程、组织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
社会责任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应该积极参与社会发展,关注社会问题,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只有通过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的注重,才能实现高等教育的社会效益和人才培养的全面发展。
一流大学文化的建设还需要注重育人环境和积极心理。
育人环境是大学文化建设的基础,一流大学应该为学生提供全面的育人环境和优质的学习生活条件。
学校应该营造良好的学风和生活环境,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师生交流平台,提供高质量的教学和实践机会,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学校还应该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和心理发展,建立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和心理辅导机制,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
高校双一流建设
高校“双一流”建设什么是双一流?双一流是世界一流学科和世界一流大学的简称,要建设好双一流,应该要对标的是世界一流大学的一流学科。
双一流基本建设完成之时,应该使“某学科”达到世界一流水准,和“双一流学校”达到世界一流水准。
世界“一流学科”和“一流高校”的标准世界“一流学科”的标准是,拥有世界一流科研,产出一流科研成果,并能通过一流的教学培养出一流的人才。
世界“一流学校”的标准是,该校拥有一大批世界一流大师级教师,能够产出一大批处于全球前沿的学术成果,能够培养一大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拔尖人才。
目前我国高校和世界一流高校的差距:一是资金投入不足二是学术科研气氛的欠缺三是创新创造能力的低下如何建设一流名校?一、加大资金投入,用于大规模引进一流名师二、培养学校一流大学应具备的环境,加强开放的学术氛围三、注意科研成果和顶尖学生的产出四、树立创新理念,大力进行一流创新如何建设一流学科?一是做好学科定位,定为处于“世界前1%”的位置二是吸取世界一流名校中一流学科的实施方法三是引进具有世界性的“一流学科名师”四是抓紧一流成果和一流人才的产出如何发展中国特色双一流?一、要突出中国特色受社会Z治、民族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形成了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教育体系,如民族教育、国学教育、价值观教育等,实施过“985工程”“211工程”“2011计划”等促使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成功战略等。
同时,中国的文化传统、理论体系、话语体系及人文社会科学范式,与西方国家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些“中国特色”是无法用世界通用指标来进行衡量的。
因此,“双一流”建设不能盲目照搬世界大学评价指标体系,要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世界一流“中国标准”,逐渐将中国标准融入到世界标准中去。
二、要突出学校特色在长期办学实践、不断建设发展的历程中,我国很多大学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办学理念和大学精神,塑造了自己独特的大学气质和风范,因此,要突出学校特色。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是什么意思_双一流建设高校的目标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是什么意思_双一流建设高校的目标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是什么意思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双一流大学主要指的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目的是推动国内教育发展,是继985、211工程之后推出的又一项重大决策。
双一流大学是什么“双一流”建设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战略。
双一流,即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双一流”指的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要求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以____________、世界一流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坚持“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的基本原则,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双一流建设高校的目标提出该项计划之后,目标是到了2030年会有更多的学校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建设一流的师资团队,培养更优秀的创新型人才,并且提高国内科研水平。
从目前情况来看,已经拥有137所双一流高等院校,其中世界一流大学一共有42所,拥有世界一流学科的学校一共有95所;世界一流学科465个,其中有44个都是自定学科。
42所一流大学当中,有39所都是985大学,包括云南大学,郑州大学,新疆大学,东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湖南大学;而云南大学、郑州大学其实最早并不是985大学。
双一流大学厉害还是211厉害由于双一流和211这两个战略本质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且双一流建设仍处在动态发展的过程当中,所以严格来说,我们是无法直接判断到底双一流大学厉害还是211厉害的。
这两个项目是两个独立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不具备可比性。
不过,双一流旨在推动国内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者前列,从国际角度出发,双一流大学的前景更为广阔。
双一流大学与211大学哪个好211大学好。
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推动空天信融合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本单 位创 先 争优 活 动 的实施 方案 , 确定 主题和 目标 。如无
人 机 所 党 总 支 结 合 实 际 情 况 , “自主 创 新 、 军 国 际 、 将 领 打 造 世 界一 流 无 人 机 ” 定 为 创 先争 优 活 动 的 主题 , 确 向世 界 领 军 位置 发 起 冲 锋 。外 国语学 院党 委 将“ 科 争 一 流 、 学 教 学 出 精 品 、 人 助 英 才 ” 为 创 先 争 优 主 题 , 动 学 院 建 成 育 作 推 国内一流 、 世界影 响力 的精 品外语 学 院。 有
4月 下 旬 , 京 航 空 航 天 大 学 党 委 常 委 会 研 究 并 审 议 北
通 过 了《 中共 北 京航 空航 天 大学 委 员会 关于 深 入开 展创 先
争 优 活 动 的 实 施 意 见 》 把 “ 意 创 新 、 学 发 展 、 设 空 天 , 锐 科 建 信 融合 特 色 的世 界一 流大 学 ” 为创 先 争 优 活动 的主 题 , 作 确 立 了 “ 化 科 学 的 办 学 观 、 实 新 的 发 展 战 略 、 务 发 展 强 落 服 师 生 利 益 、 进 党 建 工 作 创 新 ” 争 创 目标 。 这 个 主 题 和 推 的
重 点 , 施 民 主合 力 工程 ; 实 以提 高 办学 治 校 能 力 和干 部 的
思 想 政 治 素 质 为 重 点 , 施 素 质 能 力 工 程 ; 加 强 党 的 先 实 以 进 性 建 设 , 高 院 系 党 组 织 的 创 造 力 、 聚 力 、 斗 力 为 重 提 凝 战 点 , 施 基 础 夯 实 工 程 ; 加 强 社 会 主 义 核 心 价 值 体 系 教 实 以
特 征 , 为 全 校 党员 的精 神 追求 , 为 完 成 中心 任 务 的 动 作 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设世界一流创新型大学第一篇:建设世界一流创新型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创新型大学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禀赋之一。
创新不断推动现代大学走向经济社会大舞台,在服务国家发展、引领先进文明、增进人类福祉等方面承担起重要使命。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创新已经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理念和战略选择,也是我国高校提升国际竞争力、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由之路。
作为贯通科技、产业、社会创新体系的枢纽,创新型大学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建设创新型大学,前提是准确把握时代赋予大学的新功能与新定位。
我国正处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伟大进程中,需要一批高水平创新型大学作支撑。
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我国高校应认真对接国家“双一流”建设方案和实施办法,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面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发动开放创新的强大引擎,主动担当起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使命责任,统筹谋划创新型大学建设。
一、培?B拔尖的创新创造型人才,引领高等教育改革创新习近平同志指出:“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高水平的创新呼唤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应树立全人教育的培养目标,促进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人格塑造有机结合,着力培养具备宽厚基础、卓越能力、综合素质和健全人格的杰出人才。
创新全方位育人的培养模式,推动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交叉培养、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完善交叉复合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优化整合人才培养政策环境。
构建全过程的教育生态圈,推进“四个课堂”衔接融汇,即发挥好“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丰富“第二课堂”校内实践,拓展“第三课堂”境内社会实践,加强“第四课堂”海外交流研修。
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创造高水平科研成果当前,我国正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高校应依托自身科研优势,对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求。
促进学科、人才、科研良性互动,以构建高峰学科为牵引构筑科研高地,以汇聚一流人才为抓手激发科研活力,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推动关键领域实现突破。
构建完善的创新网络,推动校内创新网络与校友联系网络、社会服务网络、国际创新网络的连接互动,形成多网融合的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
提升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对接服务国家重大科技发展战略,主动支撑区域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
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创造新的理论、思想和文化成果,建设高端智库,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积极贡献智慧和方案。
三、改革创新大学治理架构,营造包容共享的创新生态治理能力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创新型大学,需要深化大学治理架构改革。
改革创新大学治理架构,构建责权统一、各尽其职的大学治理体系,完善以“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为核心特征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
营造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完善评价与激励机制,构建公平宽松、相互合作、和而不同的创新生态圈。
打造接轨世界的国际合作模式,通过开放发展融入全球网络、汇聚国际资源,提升我国高校的国际影响力。
(作者系浙江大学校长)第二篇:调查:建设国家一流创新型科技园区(120221)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建设国家一流创新型科技园区——大庆高新区以创业创新创优推进科学发展的调查省委政研室调研组编者按:日前,省委政研室调研组在《决策参考》第1期上刊发调研报告,介绍大庆高新区以创业创新创优推进科学发展的经验做法。
报告认为,高新区的发展实践,对于推动龙江大建设快建设、大发展快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按照市委主要领导要求,日报今日予以全文转发。
希望各县区、各部门以高新区为榜样,勇于超越权威、超越前人、超越自我,不断创业创新创优,全力推进大庆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建设进程。
大庆高新区历经近20年的成长历程,承载着实现大庆科学发展新跨越的领军重任,高擎“三次创业”大旗,积极开展“三创”活动,促进了大庆经济更好更快更大发展。
2011年实现产值435亿元,同比增长35%;工业增加值365亿元,同比增长45%;利税72亿元,同比增长20%。
在全国84家国家级高新区排名中,综合实力居第29位,可持续发展能力跻身第19位,向着建设国家一流创新型科技园区的宏伟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
大思路——谋划宏伟蓝图思路决定出路,高新区把谋划宏伟蓝图视为科学发展的引领。
在国际新一轮产业和科技革命蓄势待发,国内加快转型、竞相发展的大趋势下,大庆高新区以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为切入点,以建设国家一流创新型科技园区为目标,以创业、创新、创优精神为动力,以引领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为已任,不断超越权威、超越前人、超越自我,努力打造全国和区域性的科技创新引领区、高端产业集聚区、可持续发展示范区、现代都市核心区。
一是打开空间,构建国际竞争大舞台。
聘请国际大师策划空间布局,加快园区深度整合,大庆市委、市政府为拓宽高新区发展空间,决定将经开区划入高新区。
现高新区面积已由1992年建区时的6.8平方公里,扩展到574平方公里,形成了新兴产业城、经开区、化工城三大板块,构筑了各具特点、各占优势、互助互补、互促互动的园区发展新格局,为参与国际竞争、实现再次腾飞拓展了广阔空间。
二是抢占高地,聚集高端产业大发展。
紧紧盯住高端产业发展动向和国家产业政策扶持方向,根据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瞄准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高端,集中力量发展石油化工、汽车制造、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三大高端产业,打造产业聚集高地,提高产业竞争力,引领产业发展。
到2015年,石油化工、汽车制造和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收入分别超过1000亿元,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三大高端产业收入分别超过500亿元,基本形成“三主三高”的产业格局,总收入达到4500亿元。
三是开拓进取,强化科技创新大动力。
站在产业发展前沿,聚集储备科技资源,着力激发创业创新创优“三创”活力,建设产业集群、创业孵化、科技创新、资源共享和金融保障“五大”服务平台;打造领军型、创新型、管理型、技能型“四型”人才队伍。
到2015年,高新技术企业、新型1商业模式企业、价值链高端企业总数达到1000家,在孵创新型企业1000家,授权专利1500项,“四型”人才1.2万人,建立起国内一流的成果转化基地和创新型园区。
四是凝心聚力,营造创先争优大氛围。
以营造不为任何艰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创业文化;敢于创新的人受到尊重、善于创新的人得到实惠、创新失败的人得到宽容的创新文化;善于学习、崇尚竞争、追求卓越、敢为人先,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创优文化为核心,引导人才创业、支持人才创新、鼓励人才创优,让各类人才创造活力得到充分释放,创造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创造动力得到充分涌流。
大气魄——打造高端产业气魄决定层次,高新区把打造高端产业视为科学发展的支撑。
大庆高新区“一次创业”是创接续产业发展之业,“二次创业”是创传统产业转型之业,“三次创业”是创高端产业聚集之业,抢占发展制高点,构筑新一轮产业竞争优势。
一是无中生有,培育新兴产业。
高新区坚持把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紧紧盯住长三角、珠三角、闽三角和环渤海等区域,新材料、新能源、新型环保、生物和高端制造等新兴产业,中石油、中铝、吉利等大企业大集团,高起点谋划、高强度推进、高水平建设,大力培育发展新兴产业。
近两年,先后引进沃尔沃汽车、忠旺铝材、新华(大庆)国际石油资讯中心、联想科技园、北国之春梦幻城等投资几十亿、几百亿高端产业项目10余个,总投资1323亿元,初步形成了具有竞争力、集聚力、辐射力和带动力的高端产业集群。
二是小中生大,扶持成长产业。
在培育引进高端产业中,高新区以敏锐目光,从小信息中捕捉大项目,从小项目中培育大产业。
在得知国家为维护经济主权,启动实施新华(大庆)国际石油资讯中心项目后,大庆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做出全力争取该项目的决策,高新区组织专业团队谋划项目、倾力争取,使这一项目由单一资讯功能扩展为集石油报价交易服务系统、商品交易所、产权交易所、论坛和会展“四大板块”于一体的大型高端服务业项目,总投资由10亿元扩大到30亿元,建成后可实现年收入100亿元,成为我国在国际石油和能源领域争得话语权和定价权的权威平台。
高新区利用新华社全球信息收集、发布平台的优势,为我省粮食、木材、煤炭等优势资源、大宗商品报价、交易开辟了大通道。
高新区在抓每个龙头项目落地生成的同时,还千方百计促进项目扩张生产能级、延伸产业链条,沃尔沃汽车由单一零部件生产变为30万辆乘用车生产基地,北国之春梦幻城由单一旅游项目变为投资600亿元的集大型游乐、休闲娱乐、旅游度假、生态居住等为一体的大型旅游服务综合体,忠旺铝材由年生产200万吨高精铝、销售收入650亿元,扩能为年生产300万吨、销售收入1500亿元的国际一流铝合金材料生产基地。
三是大中生强,壮大优势产业。
高新区因油而生、因油而兴。
依托石油石化大企业的原料、技术、人才和市场优势,努力改造提升石油石化传统产业,做大做强成为优势产业。
大力建设专业特色产业基地,辟建了宏伟、兴化、林源三大专业园区,形成了以石油炼制、油田化学品、天然气化工、石化产品深加工和精细化工为主导的特色产业基地。
三大园区现有企业281家,2011年又有36万吨发泡聚苯乙烯等12个项目开工建设,实现销售收入640亿元。
大力发展石化产品深加工、精细化工产业,延伸树脂改性、塑料加工、石油化工助剂三个产业链,发展油田助剂、石化“三剂”、乙烯深加工、医药和农药中间体等石油化工产品。
大力培育引进龙头企业,大庆2中蓝石化、华科、久隆等代表行业先进技术的28家龙头大企业,发挥了牵动集聚作用,石油化工企业达到174家。
到2015年,石油化工企业达到450家,实现工业增加值29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努力建设世界级石油化工生产基地,全国重要的精细化工产业基地和化工新材料产业重要集聚区。
大手笔——建设现代城区手笔决定品位,高新区把建设现代城区视为科学发展的平台。
大产业发展聚集人气,带动城市扩张,大手笔城建集聚要素,支撑产业壮大。
过去高新区发展存在误区,重视产业项目多,忽视城区建设,核心区发展滞后,形成巨大反差。
高新区在发展壮大产业的同时,积极开展现代城区建设,使得产业借势发展,百姓安居乐业。
2011年,新开发土地8.5平方公里,在建面积达527.7万平方米,完成投资36.7亿元。
城市功能大幅提升,城区形象明显改善,初步建成现代城区,向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