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研究生教育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
学术与研究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研究生教育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宋俊雅摘要: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最高层次的教育,肩负着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重要使命,其发展质量也是衡量国家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也迫在眉睫。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新时代;立德树人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作出了许多重要指示,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研究生教育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实现研究生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是国家对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的明确要求。
当然,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也不容小觑。
(一)新态势:规模增加在教育部印发《学位与研究生发展“十三五”规划》之际,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有关负责人指出,2020年,我国在学研究生总规模将达290万人。
截止到目前,我国在读研究生规模已经达到270万人,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研究生教育大国。
研究生数量的增加并不是阻碍其发展的绊脚石,专注研究生质量上的提高,要将小的进步汇聚成大的力量。
(二)新要求:加快双一流建设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通知指出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主线,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
(三)新挑战:研究生质量21世纪初,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与此同时,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教育变革等,也使得研究生质量问题面临着新的挑战。
引起了国务院和党中央的高度重视。
全面理解加快“双一流”建设
设, 并非所有的学科 , 也不可能所有学科都步入 两个概 念, 学科建设 侧重 于知识体 系 的继 承 与 流。 学 者卢 晓 中研 究 了三 大世 界 大学排 名 创新 , 追求 的是对 某一领域 研究的 系统性 、 尖端
一
榜 得 出结 论 , 一方面 , “ 能进 入世 界前 l 。 0名 的 性和前 沿性。专业建设是社会需 求与不同学科
一
学 科 是 大学 的 关键 , 但 是 学 科 不等 于 大学 , 大 学 的价值 追求绝非止步 于学科。 一流 本科教育 是 “ 双 一 流 ”建 设 的 重 要 基础 , 人 才培养 是 大 学 的 本质 属性 , 是 大 学 的存 在 价值 。
学前沿攻坚突破。
一
流 学科是 一流大 学的关键 , 学科是大 学
行 而 知 之
全面理解加快 “ 双一流 " 建 设
文 衣 永 刚
党 的十 九大报 告指 出: “ 建设教 育强国是 中 华 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 必须把教育事业放
名等状况 ) 对 于大学排名有时起着决定性作用” 。 围绕 一流 学科建设, 通过倡 导跨学科 、 交 叉
在优先位置, 深化教育改革 , 加快教育现代化, 办 学科 研 究, 建设 一流大 学。教育 部等 三部委 公 好人 民满意的教 育。 ”关于高等教育 , 提出“ 加快 布 的 “ 双一流”建设 名单 中, 大部 分学校只有 1
一
流大学和一流 学科建设, 实现高等教育 内涵式 个或 2个学科入 围 “ 双一流”建设 学科 , 其中7 7
衣永 刚 : 上 海 外 国 语 大 学 党 委 宣传 部 部 长
发展” 。最近三年来 , 国家层面关于 一流 大学与 所高校 入 围 1个 学科 , 有的 一流 大学建 设高校 流学科建设的政策和举措 日益明晰。2 0 1 5年 也只有 1个学科入 围。在这 个意义上我们要 明 1 O月 , 国务院 印发 《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 确的是 , “ 双 一流”建设 倡导 以前 沿科 学和 问题
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学术创新力评价与分析
2023年7月第39卷㊀第4期外国语文(双月刊)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bimonthly)July,2023Vol.39㊀No.4收稿日期:2023-01-21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 商务话语跨学科实证研究方法 (18JHQ047)㊁北京语言大学校级重大应用研究专项国家应急语言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22ZDY01)的相关研究成果作者简介:栗洁歆,女,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学部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生,主要从事翻译研究㊁语言服务研究㊂孙疆卫,男,华北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商务英语㊁语言服务研究㊂王立非,男,北京语言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语言教育㊁商务英语㊁语言服务研究㊂引用格式:栗洁歆,孙疆卫,王立非.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学术创新力评价与分析[J].外国语文,2023(4):158-167.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学术创新力评价与分析栗洁歆1㊀孙疆卫2㊀王立非1(1.北京语言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北京㊀100083;2.华北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北廊坊㊀065201)摘㊀要:本文基于我国17种CSSCI 外语期刊论文大数据,采用综合指数计量方法,通过考察研究热点话题㊁院校活跃度㊁研究方法等指标,评价2010 2020年间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学术创新力与特点㊂研究结果发现:(1)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学术创新力总体较强;(2)翻译研究成为近十年普遍关注的研究热点;(3)高校活跃度高,但各学科领域间存在不平衡;(4)学科研究范式仍以非实证方法为主,人文与科学范式并存,实证研究有待加强㊂本研究对我国正在开展的外国语言文学 双一流 建设具有参考价值和启示㊂关键词: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创新力;学术评价中图分类号:H319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674-6414(2023)04-0158-100㊀引言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国发 2015 64号),要求按照 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和党中央㊁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以中国特色㊁世界一流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坚持 以一流为目标㊁以学科为基础㊁以绩效为杠杆㊁以改革为动力 的基本原则,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㊂2017年教育部㊁财政部㊁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以下简称‘实施办法“,教研 2017 2号),‘实施办法“作为‘总体方案“的操作实施性文件,对遴选条件㊁遴选程序㊁支持方式㊁管理方式㊁组织实施等做出具体规定㊂2018年教育部㊁财政部㊁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了‘关于高等学校加快 双一流 建设的指导意见“( 2018 5号),进一步明确建设高校的责任主体㊁建设主体㊁受益主体地位,引导高校深化认识,转变理念,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确保实现建设方案的目标任务㊂1㊀研究问题与方法1.1研究问题本文重点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近十年(2010 2020)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学术创新力如何?主要聚焦哪些热点话题?(2)近十年(2010 2020)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在哪些高校的学术㊃851㊃㊀栗洁歆㊀孙疆卫㊀王立非㊀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学术创新力评价与分析㊀创新比较活跃?(3)近十年(2010 2020)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研究方法呈现何种特点?1.2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我国CNKI 论文数据库中的17种CSSCI 外语学术期刊①,设定文献检索的时间节点为2010 2020年㊂检索显示,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十年共发表论文18,687篇,将文献归类为外国语言学㊁外国文学㊁翻译学㊁外语教学㊁专门用途外语五类,共计17,384篇,另有1,303篇论文不属于以上类别,归入其他类㊂本文只测量和评价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五个领域的综合指数,综合指数根据发文量㊁总被引次数㊁篇均被引次数㊁总下载次数㊁篇均下载次数㊁标注各类基金项目的论文数㊁标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论文数共七个指标㊂2㊀结果与讨论2.1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学术发表分析2.1.1主要研究领域分布特征统计结果显示,2010 2020年,我国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论文的总被引为155,758次,篇均被引平均为7.68次,总下载量达9,644,434次,篇均下载达480.08次㊂外国语言学总被引次数领先,其次是外语教学和翻译学,均超过2.5万次以上,专门用途外语较少,反映出一级学科的五个领域研究成果和影响力不平衡㊂外国语言学㊁外语教学㊁翻译学三个领域总被引频次最高,分别为61,365次㊁48,950次和26,544次;篇均被引最高的是外语教学,达11.3次/篇,语言以8.5次/篇排名第二,专门用途外语和翻译学紧随其后,分别为8.2次/篇㊁7.1次/篇,说明外语教学领域学术活跃度和成果影响力比较集中㊂外国语言学㊁外语教学㊁翻译学三个领域总下载频次最高,分别为3,713,004次㊁2,520,392次和,1837,456次;篇均下载最高的是外语教学,达584.1次/篇,专门用途外语以514.5次/篇排名第二,外国语言学排名第三,翻译学排名第四,分别为511.9次/篇㊁493.8次/篇㊂表1㊀外国语言文学学科核心领域CSSCI 外语期刊发文特点分析(2010 2020)领域发文量总被引频次篇均被引频次总下载频次篇均下载频次外国语言学6,29761,3658.53,713,004511.9外语教学3,61648,95011.32,520,392584.1翻译学3,50026,5447.11,837,456493.8外国文学3,45113,921 3.31,259,761296.1专门用途外语5204,9788.2313,821514.5总计17,384155,7587.689,644,434480.08㊀㊀专门用途外语研究,总被引频次㊁总下载频次较少,学术论文的关注度和影响力较小㊂外国文学在篇均被引和篇均下载两个指标上均低于其他四个领域,说明外国文学受到关注少,符合外国文学研究的特点㊂㊃951㊃①17种CSSCI 期刊选自2017年CSSCI 来源期刊目录(不含C 扩和C 集刊),包括‘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界“‘外国语“‘现代外语“‘中国外语“‘外语电化外语教学“‘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中国翻译“‘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教学“‘外语研究“‘外国文学评论“‘当代外国文学“‘外国文学研究“‘外国文学“‘国外文学“‘俄罗斯文艺“㊂㊀外国语文2023年第4期㊀2.1.2主要研究热点话题分布特征我们对2010 2020年前十个高频关键词统计,结果显示,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研究热点话题呈现出一个突出特点:外国语言学㊁外国文学㊁翻译学三个领域的研究最热点话题均集中在翻译,外语教学㊁专门用途外语两个领域研究热点话题中也涉及翻译,可见,翻译研究是我国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关注的热点话题,这与我国推动文化对外传播的大战略和大背景密切相关,与翻译学科的专业建设和发展关系密切㊂表2㊀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热点话题分布特点(2010 2020)序号外国语言学词频外国文学词频翻译学词频外语教学词频专门用途外语词频1翻译177翻译91翻译389大学英语143商务英语442语料库语言学131文学翻译69翻译研究87外语教学119学术英语363认知语言学110外国文学47翻译教学70语料库85专门用途外语304二语习得85认知诗学33翻译策略59大学英语教学75大学英语255认知隐喻83后现代主义32语料库翻译学56翻译教学70ESP176外语教学79外国文学批评30英译46外语教学模式66翻译167语言特点78现代性30翻译批评39自主学习53语料库158大学英语76互文性29翻译能力35英语写作52大学英语教学149系统功能语言学71历史性28翻译伦理34英语教学50商务英语专业1410认知69叙事27译者34英语专业45需求分析12㊀㊀对五个领域的分析显示出以下五个特点:第一,除了从语言学研究翻译外,研究热点话题集中在语料库语言学㊁认知语言学㊁二语习得㊁外语教学㊁系统功能语言学等话题㊂我们将认知相关的关键词再次归并后发现,认知语言学相关研究位居语言学第一热点话题(262次),反映出近年来我国外国语言学领域出现的 认知热 现象,与语料库语言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同样成为理论热点㊂第二,除了翻译热点话题外,外国文学研究集中在外国文学翻译㊁认知诗学㊁外国文学批评等话题,关注后现代主义㊁文学的现代性㊁互文性㊁历史性㊁叙事性等理论思潮和文学批评视角㊂我们将翻译相关的关键词归并,可以发现,文学翻译是外国文学领域的一个热点话题,比文学其他话题更受关注,值得进一步分析㊂第三,翻译学研究主要集中在翻译教学㊁翻译策略㊁翻译能力㊁译者等研究上,此外,翻译批评和翻译伦理等热点问题开始受到翻译研究关注㊂近年来出现的最热门翻译理论为语料库翻译学㊂与2002年以前相比,翻译研究热点既有相同点,又有变化㊂研究相同点涉及翻译教学㊁翻译批评㊁翻译伦理㊁译者主体性㊁翻译策略等,不同点在于文学翻译㊁典籍翻译㊁翻译史等(穆雷等,2014)㊂第四,外语教学最关注的热点话题是大学英语,英语专业的关注度远不及大学英语㊂其次,热点话题还包括翻译教学㊁英语写作㊁语料库方法应用,外语教学模式㊁自主学习模式等,反映出我国的英语教学正在经历教学模式的改革㊂第五,专门用途外语研究最热门的话题是商务英语和学术英语;其次,专门用途外语㊁特别是ESP(专门用途英语)是研究热点,主要涉及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和课程的改革,如何满足学生的英语㊃061㊃㊀栗洁歆㊀孙疆卫㊀王立非㊀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学术创新力评价与分析㊀学习需求成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再次,由于过去十年是我国设立商务英语专业并快速发展期(王立非等,2013),许多问题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因此,商务英语专业也是一个热点研究话题㊂2.1.3院校活跃度分布特征统计显示,近十年来在17种CSSCI外国语言文学期刊发表过一篇以上论文的1,276个高等院校中,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发文量为852篇,发文量最多,总被引频次也最高,为7,684次㊂符合这两个条件之一(即发文量>21或被引频次>65)的院校共有291家,其中有97家院校的篇均被引小于学科篇均被引6.4次/篇(119,871次/18,687篇),剩余的194家院校的平均发文为50.0篇㊁平均被引为514.9次㊂根据发文量和被引频次权重值分别定为0.5和0.5的综合指数算法,排名第一的院校是北京外国语大学,表3为论文发表活跃度排名前十的院校㊂表3㊀2010—2020年外国语言文学学科CSSCI外语期刊发文院校活跃度分析序号高等院校综合指数发文量总被引频次篇均被引总下载频次篇均下载基金论文数国家基金论文数1北京外国语大学1,596.1648527,6849.0507,795596.03791762上海外国语大学1,438.0858356,5717.9433,621519.33821283广东外语外贸大学1,225.4715916,95611.8376,984637.94011364四川外国语大学704.1374373,1327.2192,601440.7104445上海交通大学660.5553123,71311.9191,964615.3153776复旦大学622.0142613,83114.7178,120682.5126537南京师范大学570.9173542,275 6.4130,318368.1226808西安外国语大学415.0812601,700 6.5113,394436.1151329清华大学383.7351872,40712.9125,841672.9603310中山大学375.1891942,31912.0140,196722.78925㊀㊀统计数据显示,近十年来,五所外语类院校论文发表实力强劲,其中,北外㊁上外㊁广外三所外语类院校发文活跃度综合指数排名遥遥领先,稳居前三强,均超过1000,北外位居第一,上外第二㊂四所综合性大学科研发表出色,上海交大㊁复旦综合指数均超过600,在综合性大学中一路领先,清华大学和中山大学的综合指数均超过375,以上高校无疑在 双一流 建设中将成为我国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的主要基地㊂2.2外国语言文学学科核心领域研究活跃度分析本文按院校活跃度㊁期刊活跃度两个指标对外国语言学㊁外国文学㊁翻译学㊁外语教学㊁专门用途外语五个领域分别统计分析㊂2.2.1外国语言学院校活跃度分析院校活跃度分析显示,在外国语言学领域,近十年发表过一篇以上论文的870个院校中,广外综合指数和总被引位居第一,分别为1,193.16和4,221次;上外的发文量最高,为353篇㊂符合这两个条件之一(即发文量>14或被引频次>48)的院校共有227家,其中有80家院校的篇均被引小于学科篇均被引8.5次/篇(61,365次/7,253篇),剩余的147家院校的平均发文为27.3篇㊁平均被引为348.7次㊂根据发文量和被引频次权重分别定为0.5和0.5的综合指数算法,第一名院校为广东㊃161㊃㊀外国语文2023年第4期㊀外语外贸大学(见表4)表4㊀2010 2020年外国语言学发文活跃度前十名高校统计序号高等院校综合指数发文量总被引频次篇均被引总下载频次篇均下载标注基金论文数国家基金论文数1广东外语外贸大学1,193.163214,22113.1213,129664.0201802上海外国语大学1,121.2843533,3119.4215,692611.0175563北京外国语大学1,083.6363073,63611.8228,106743.0160864上海交通大学685.6611772,52114.2124,269702.183395南京大学560.8021761,6639.4101,732578.090406四川外国语大学547.3491621,74810.889,284551.143177复旦大学490.5851131,97817.586,462765.260218中山大学376.824971,38914.378,833812.752169西安外国语大学353.3611131,0219.057,889512.3711210北京大学321.1371039249.061,814600.12113㊀㊀从外国语言学的院校发文活跃度综合指数看,广外㊁上外㊁北外是我国外国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学术基地,三所高校的发文量都超过300篇以上,与其他高校相比,遥遥领先,其中,上外发文总量最多,广外和北外名列第二和第三㊂除三所外国语大学以外,发文量超过100篇的高校有上海交大㊁南京大学㊁川外㊁复旦㊁西外㊁北大六所高校,他们在外国语言学研究方面也实力雄厚㊂2.2.2翻译学院校活跃度分析翻译学学术院校活跃度测量结果显示,符合这两个条件之一(即发文量>9或被引频次>33)的院校共有157家,其中有61家院校的篇均被引小于学科篇均被引7.1次/篇(26544次/3721篇),剩余的96家院校的平均发文为18.1篇㊁平均被引为229.2次㊂根据发文量和被引频次权重分别定为0.5和0.5的综合指数算法,第一名院校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㊂表5㊀2010 2020年翻译学发文活跃度前十名高校统计序号高等院校综合指数发文量总被引频次篇均被引总下载频次篇均下载标注基金论文数国家基金论文数1广东外语外贸大学844.4881452,03514.0106,257732.8115442北京外国语大学689.8981381,41510.393,488677.477323清华大学524.382631,60625.567,0111,063.723204上海外国语大学491.1851118467.665,665591.650175南开大学456.962781,10714.259,272759.93356四川外国语大学395.076837609.243,662526.029117西安外国语大学355.6747074410.646,648666.450168中山大学261.300545149.540,596751.82289香港理工大学256.430525179.939,769764.824610上海交通大学229.455484449.333,075689.12719㊀㊀近十年发表过一篇以上论文的562个院校中,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学研究领先,发文量和总被引频次均最高,分别为145篇和2,035次㊂广外㊁北外㊁上外三所外国语大学发文量均超过100㊃261㊃㊀栗洁歆㊀孙疆卫㊀王立非㊀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学术创新力评价与分析㊀篇,五所外国语类大学的总发文量达547篇,充分证明外国语大学重视翻译学研究,成为该领域活跃度高的院校,翻译研究走在全国领先㊂此外,五所综合性大学清华㊁南开㊁中山㊁香港理工㊁上海交大的翻译研究也实力突出,综合指数均超过229,以上十所高校对我国翻译学研究贡献大,均招收翻译学博士生,部分外语类高校还独立设置了翻译学二级学科博士点(刘宏伟等,2013),成为培养翻译学人才的重要基地㊂2.2.3外国文学院校活跃度分析外国文学院校活跃度分析显示,在外国文学领域,近十年发表过一篇以上论文的560个院校中,南京大学的发文量最高,为246篇;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总被引频次最高,为1,085次㊂符合这两个条件之一(即发文量>11或被引频次>24)的院校共有121人,其中有36家院校的篇均被引小于学科篇均被引3.3次/篇(13,921次/4,254篇),剩余的85家院校的平均发文为21.4篇㊁平均被引为130.9次㊂根据发文量和被引频次权重分别定为0.5和0.5的综合指数算法,第一名院校为南京大学㊂表6㊀2010—2020年外国文学发文活跃度前10名高校统计序号高等院校综合指数发文量总被引频次篇均被引总下载频次篇均下载基金论文数国家基金论文数1南京大学933.819246940 3.878,971321.08935 2北京外国语大学926.1212191,085 5.080,943369.67228 3上海外国语大学709.158159884 5.666,362417.45728 4四川外国语大学542.010948449.046,992499.92915 5西安外国语大学352.67271489 6.929,250412.03396清华大学287.787554177.630,881561.51910 7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78.778504248.522,176443.51798复旦大学274.328533947.425,319477.72489浙江大学217.21157220 3.919,445341.13612 10南开大学215.81760198 3.320,852347.52511㊀㊀统计显示,南京大学活跃度综合指数和发文量双高,其次是北外,综合指数达到926.121,发文量达到219篇,平均每年2.19篇,上外位列第三,五所外国语类大学外国文学论文发表突出,十年共发表812篇,清华㊁复旦㊁浙大㊁南开四所综合性大学在外国文学研究方面也实力强劲,综合指数均超过215,发文量达225篇㊂2.2.4外语教学院校活跃度分析在外语教学领域,近十年发表过一篇以上论文的726个院校中,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发文量最高,为296篇,总被引频次也最高,为3,919次㊂符合这两个条件之一(即发文量>12或被引频次>46)的院校共有212家,其中有59家院校的篇均被引小于学科篇均被引11.3次/篇(48,950次/4,315篇),剩余的153家院校的平均发文为14.7篇㊁平均被引为285.9次㊂根据发文量和被引频次权重分别定为0.5和0.5的综合指数算法,第一名院校为上海外国语大学㊂㊃361㊃㊀外国语文2023年第4期㊀表7㊀2010-2020年外语教学发文活跃度前十名高校统计序号高等院校综合指数发文量总被引频次篇均被引总下载频次篇均下载标注基金论文数国家基金论文数1上海外国语大学1,692.1822963,91913.221,0372710.7128312北京外国语大学1,283.4121953,54618.2192,277986.094443广东外语外贸大学952.9631562,41515.5127,233815.693294复旦大学702.829732,59935.6102,6421,406.150235上海交通大学669.572862,15625.183,650972.730116南京大学650.884931,91320.675,604812.952257对外经济贸易大学337.3025585915.648,872888.638148华中科技大学319.4215085417.147,400948.034239山东大学306.1054391421.339,470917.9257 10大连外国语大学283.2025260811.734,615665.72711㊀㊀统计结果显示,五所外语类高校外语教学论文发表十分活跃,其中,上外㊁北外㊁广外名列前三名,上外发文量达296篇,远远领先㊂综合性大学中,复旦排名第一,篇均被引和篇均下载均名列前茅,南京大学发文量最多㊂2.2.5专门用途外语院校活跃度分析统计显示,在专门用途外语领域,近十年发表过一篇以上论文的246个院校中,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发文量最高,为45篇;复旦大学的总被引频次最高,为1,457次㊂符合这两个条件之一(即发文量>5或被引频次>28)的院校共有39家,其中有九家院校的篇均被引小于学科篇均被引8.2次/篇(4,978次/610篇),剩余的30家院校的平均发文为6.0篇,平均被引为150.9次㊂根据发文量和被引频次权重分别定为0.5和0.5的综合指数算法,第一名院校为复旦大学㊂表8㊀2010—2020年专门用途外语发文活跃度前十名高校统计序号高等院校综合指数发文量总被引频次篇均被引总下载频次篇均下载基金论文数国家基金论文数1复旦大学732.770301,45748.661,2012,040.02116 2对外经济贸易大学495.792454409.826,057579.03410 3北京外国语大学146.388151409.312,519834.675 4上海外国语大学144.400141349.68,004571.752 5上海交通大学144.0691213311.110,548879.042 6中央广播电视大学121.6043367122.32,147715.710 7大连理工大学95.4271288288.01,4061,406.000 8云南大学90.4572273136.58,1114,055.522 9南开大学80.48479213.15,078725.440 10北京大学78.82768714.55,495915.832㊃461㊃㊀栗洁歆㊀孙疆卫㊀王立非㊀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学术创新力评价与分析㊀㊀㊀专门用途外语发文院校活跃度综合指数显示,复旦大学不仅在外国语言学㊁外国文学㊁外语教学等领域活跃度高,在专门用途外语研究领域在全国领先,在综合指数㊁总被引次数㊁总下载量㊁篇均下载量均最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发文量最多,达45篇㊂此外,还有四所高校的综合指数超过100,分别是北外㊁上外㊁上海交大㊁中央电大㊂大连理工大学发表一篇论文,但学术影响力大,总被引和篇均被引频次高,进入第七名㊂2.3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科研方法特征分析本文进一步考察论文的研究方法使用现状,首先,根据研究方法的分类,分为定量㊁定性㊁混合与非实证这四类,前三类为实证研究,第四类为非实证研究(严辰松,2000;刘润清,1999)㊂对实证研究定量方法统计,主题词提取采取主题词之间都是或者(or)的关系①,定性方法主题词提取也采用与定量类方法提取同样的方式②,对混合类方法主题词提取采取定量主题词+定性主题词的组合③,或混合法/混合方法㊂无法归入以上三类的,就归为非实证方法,具体统计结果见表9㊂表9㊀2010—2020年外国语言文学学科核心领域研究方法分布特点核心领域定量定性混合非实证合计实证占比外国语言学920629904,3225,96127.49%翻译学331240403,1783,78916.12%外国文学80706223,4774,28518.85%外语教学738411881,4772,71445.58%专门用途外语11945546663526.61%总计2,1882,03124512,92017,38423.89%占比12.59%11.68%1.41%74.32%100%㊀㊀统计显示,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研究范式仍是人文学科范式为主,非实证研究方法占据主导地位(74.32%),而实证研究方法仅占25.68%,其中,定量研究占12.59%,定性研究占11.68%,混合研究方法占1.41%㊂这与以往的研究发现基本一致(文秋芳等,2016),但与国外实证研究方法占绝对优势,混合研究较多的趋势不一致(郭宝仙等,2015)㊂五个核心领域中,外语教学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比例最高,占总发文量的45.58%,其次是外国语言学和专门用途外语,这两个领域的实证研究比例较高,分别占27.49%和26.61%,反映出以上三个领域的实证研究方法普及率和使用率较高㊂相比之下,翻译学和外国文学研究,实证研究方法使用率不高,我们推断,主要与该学科领域偏人文性有关㊂但近年来,随着语料库㊁话语分析㊁认知分析㊁内容分析等实证方法进入翻译学和外国文学研究,翻译学和文学研究的实证研究方法的比例在逐步提高㊂从研究方法分布特征可以看出,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仍然以人文学科研究范式为主,社会科学研究范式采用较少㊂㊃561㊃①②③定量研究方法主题词搜索包括文献计量㊁知识图谱㊁语料库㊁回归分析㊁罗杰指数分析㊁问卷㊁时间序列分析㊁结构方程㊁事件历史分析㊁方差分析㊁因子分析㊁聚类分析㊁路径分析㊁神经网络㊁脑电波㊁面板数据㊁数据包络分析㊁网络拓扑㊁Excel㊁SPSS㊁citespace㊁Stata㊁SAS㊁Amos㊁Lisrel㊁E-views㊁Matlab㊁Pajek 等㊂定性研究方法主题词搜索包括观察㊁访谈㊁档案分析㊁民族志㊁叙事㊁类别分析㊁开放式分析㊁开放式登录㊁轴心分析㊁关联式登录㊁选择式分析㊁核心式登录㊁一级编码㊁二级编码㊁三级编码㊁根植理论㊁扎根理论㊁话语分析等㊂混合研究方法则包含定量和定性方法的全国主题词组合㊂㊀外国语文2023年第4期㊀3㊀结语本研究得到以下四个发现:(1)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学术创新力总体较高,其中,外国语言学㊁外语教学㊁翻译学三个领域学术活跃度和创新力较强,发文量㊁被引量㊁下载量均较高,受关注度最高,出现外语教学单篇论文创新度和关注度双高的情况,反映出学术成果切中热点问题,观点新颖,影响力大㊂(2)翻译研究成为近十年外国语言学㊁文学㊁翻译㊁外语教学㊁专门用途外语五大领域共同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是翻译㊂语料库语言学㊁系统功能语言学㊁认知语言学㊁语料库翻译学㊁后现代主义㊁叙事理论等成为理论热点㊂外国语言学的热点话题涉及二语习得㊁外语教学㊁认知隐喻等话题;外国文学的热点话题涉及外国文学翻译㊁认知诗学㊁外国文学批评㊁文学的现代性㊁互文性㊁历史性等;翻译学热点话题涉及翻译教学㊁外国文学翻译㊁翻译策略㊁翻译批评㊁翻译能力㊁翻译伦理和译者等;外语教学研究热点涉及大学英语㊁英语写作㊁语料库应用,外语教学模式㊁自主学习模式等㊂专门用途外语研究热点包括商务英语和学术英语等㊂(3)外国语类大学和综合性大学活跃度在全国领先,学术发表实力强,北外㊁上外㊁广外等外语类院校活跃度综合指数均超过1,000㊂综合性大学科研发表出色,以上两类高校已成为外国语言文学 双一流 建设的领军院校㊂(4)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研究范式仍以非实证研究方法为主,占74.32%,实证研究方法仅占25.68%,实证研究方法还有待加强㊂外语教学㊁外国语言学㊁专门用途外语实证研究方法应用明显高于翻译学和外国文学,反映出外语研究人文范式和科学范式并存的局面㊂根据以上研究发现,我们提出以下三点建议:首先,外国语言文学学术创新应注重二级学科间的平衡,在 双一流 建设中,应当加大文学学科和学术研究培育,鼓励高水平学术发表,积极利用新设立的比较文学与跨文化二级学科扩大学术影响力㊂外国文学研究拥有六本C刊,约占外语类C刊的1/3,其他外语类C刊还设有文学栏目,但外国文学发文量㊁总被引和篇均被引指标均偏低,受关注度明显低于外语教学㊁翻译学㊁外国语言学㊂其次,加强专门用途外语高水平研究,ESP论文发表总量偏少,研究的理论性㊁前沿性㊁创新性㊁交叉性㊁应用性㊁方法论有待加强,需要在开展ESP教学的同时,加强外语与专业的复合性和跨学科研究,除了深入挖掘ESP的教学价值外,加强ESP的学术价值㊁行业和产业价值的挖掘,聚焦学术英语㊁商务话语㊁法律话语㊁政治话语㊁传媒话语㊁生态话语㊁医学话语等研究,提升语言服务国家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㊂再次,加强 一带一路 非通用语种的研究和发表,目前,高水平的发表主要来自英语语种,其他语种的发表率较低,远远不能适应 一带一路 建设的要求㊂ 一带一路 语言铺路,语言服务,学术先行,外语类期刊开辟 一带一路 外语研究专栏,对 一带一路 各国的语言㊁文学㊁翻译和文化等加强研究和汉外对比,提升我国对外学术话语权和对外学术传播能力㊂参考文献:郭宝仙,郭劲赤.2015.近十年国外外语教学研究的基本特征(2005 2014)[J].全球教育展望(10):94-103.㊃661㊃。
2018年8月份主要宏观调控政策
外资政策
8月04日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将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调整为20%(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摘要
今年以来,外汇市场运行总体平稳,人民币汇率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有贬有升,弹性明显增强,市场预期基本稳定,跨境资本流动和外汇供求也大体平衡。近期受贸易摩擦和国际汇市变化等因素影响,外汇市场出现了一些顺周期波动的迹象。为防范宏观金融风险,促进金融机构稳健经营,加强宏观审慎管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8年8月6日起,将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从0调整为20%。下一步,人民银行将继续加强外汇市场监测,根据形势发展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逆周期调节,维护外汇市场平稳运行,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8月10日
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等11部门关于组织实施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有关工作的通知(农市发〔2018〕5号)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22.01.26•【文号】教研〔2022〕1号•【施行日期】2022.01.26•【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教研〔2022〕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中央军委办公厅: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下简称“双一流”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双一流”建设实施以来,各项工作有力推进,改革发展成效明显,推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迈上新的历史起点。
为着力解决“双一流”建设中仍然存在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供给能力不足、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不够精准、资源配置亟待优化等问题,经中央深改委会议审议通过,现就“十四五”时期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战略定位,全力推进“双一流”高质量建设1.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标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以及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的目标,更加突出“双一流”建设培养一流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争创世界一流的导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统筹推进、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在关键核心领域加快培养战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2.基本原则——坚定正确方向,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心怀“国之大者”,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加强党对“双一流”建设的全面领导,贯彻“四为”方针,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更好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双一流”下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基金项目:湖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项目 双一流 建设背景下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提升途径研究 (2020JGYB143);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 基于国际化视角的物流类本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研究 (HNJG -2022-0127)㊂作者简介:符瑛(1972-),女,汉族,湖南湘潭人,博士,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物流与交通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王湘梅(1999-),女,白族,湖南张家界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物流与交通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龚哲宇,男,汉族,湖南益阳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物流与交通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吴为,男,汉族,湖南邵阳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物流与交通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夏杨坤,男,汉族,湖南益阳人,博士,高级外贸物流师,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物流与交通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物流与供应链管理㊂双一流 下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研究符㊀瑛㊀王湘梅㊀龚哲宇㊀吴㊀为㊀夏扬坤(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物流与交通学院,湖南长沙410004)摘㊀要: 双一流 建设背景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前高校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㊂本文深入调研,建立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问卷收集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㊂结果表明模型拟合良好,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合理性,并结合实证提出创新能力培养建议,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借鉴㊂关键词: 双一流 建设;创新能力;管理科学与工程;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中图分类号:F24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oi:10.19311/ki.1672-3198.2023.13.030㊀㊀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肩负着提供高端人才和科技创新的双重任务,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㊁实现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础㊂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㊁一流学科㊂2018年‘关于高等学校加快 双一流 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高等学校要想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改进研究生培养体系㊁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是其必然选择㊂在 双一流 建设背景下,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动力,也是顺应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㊂目前,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研究多集中于对内涵㊁影响因素㊁培养模式及其提升路径等方面㊂徐吉洪从多学科视角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内涵进行阐释,并探索性地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㊂李玉飞根据过程管理理论将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分为四个阶段,建立影响因素理论模型㊂关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研究虽已取得较丰富的成果,但是对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生的研究却很少㊂本文以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培养现状的基础上,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和深入调研,创建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实证探索创新能力影响因素㊂1㊀ 双一流 建设下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自1998年被列为一级学科以来,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发展迅速,硕士研究生增长速度快㊁规模庞大㊂查询研招网2023年硕士专业目录可知,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在全国共有招生单位201个,其中学科评估在B +及以上的院校有37所㊂在 双一流 建设背景下,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能适应各地方经济发展的高层次管理人才,其中创新能力是重点㊂但在培养过程中,研究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缺乏的困境影响深远㊂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㊂一是由于长期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教育体制一直有思想固化㊁创新能力不足的情形㊂二是一些导师本身知识结构落后,很难以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科研动态,造成学生缺乏自主创新能力㊂三是研究生学习目的不够纯粹,很多大学生选择考研只是为了更好地就业而不是真的热爱学术研究,因而缺乏学习的积极性㊂因此,为紧跟国内 双一流 建设发展,改善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创新能力不足这一困境,有必要对其创新能力影响因素进行探索㊂这不仅可为高校培养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提供理论参考,也对其他学科研究生培养存在借鉴作用㊂2㊀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通过梳理有关文献发现,不同学科㊁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测度也有所不同㊂李义华从创新知识体系㊁创新意识㊁创新思维等方面评价物流管理与工程类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㊂刘伟从创新精神㊁创新环境㊁创新实践㊃19㊃等方面测度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㊂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需具备将系统科学㊁管理科学㊁数学㊁经济和行为科学及工程方法综合运用的能力,因此其创新能力的测度具有独特性㊂为确保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咨询相关教研专家,充分考虑专业特性,构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㊂表1㊀管科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创新能力知识积累专业基础知识储备专业前沿知识储备阅读专业期刊文献个性品质独立思考能力逻辑表达意志力学术创新能力学术论文情况项目/课题情况学术会议情况实践创新能力专业实习情况学科竞赛情况社会实践情况3㊀基于SEM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创新能力评价模型构建为验证上述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使用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SEM)进行检测㊂SEM是一种常用线性统计建模技术,通过寻求变量间的内在结构关系,来验证某种结构关系是否合理,以及如何修正模型㊂3.1㊀描述性分析根据已有指标体系,采用Likert5点式编制调查问卷㊂通过预调查收集反馈意见,进一步完善问卷㊂2022年2月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向长沙地区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发放电子问卷,共计回收问卷293份,其中有效问卷279份,有效率为95.22%㊂3.2㊀信度与效度分析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来检验问卷的信度和效度,结果如表2所示,C.R.值均在0.789~0.900之间,α值均在0.783~0.900之间,达到了0.7的高信度值,表明问卷信度良好㊂标准化估计值(Std.Estimate)都超过了0.5的基准值,且所有估计值都在0.001的水平下显著(P<0.001时显示为∗∗∗),说明数据效度良好㊂表2㊀测评模型检验指标和拟合结果潜变量显变量CronbachαStd Estimate Estimate CR P e10.754 1.000知识积累e20.8170.845 1.08324.568∗∗∗e30.7620.95922.331∗∗∗e40.712 1.000个性品质e50.8230.780 1.09821.824∗∗∗e60.752 1.03121.077∗∗∗e70.678 1.000学术创新能力e80.7160.5820.87413.950∗∗∗e90.5680.88113.685∗∗∗e100.691 1.000实践创新能力e110.8470.837 1.17622.889∗∗∗e120.868 1.18623.344∗∗∗3.3㊀模型检验用Amos23.0对模型合理性进行检验,输出模型及相关结果㊂各项指标拟合情况如表3所示,所有指标取值均达到规定标准,说明模型拟合情况良好,指标体系科学合理㊂表3㊀模型适配度检验主要指标指标卡方与自由度比值χ2/df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规范拟合指数NFI拟合优度指数GFI比较拟合指数CFI相对适配指数RFI增长拟合指数IFI拟合优度指数TLI调整拟合优度指数AGFI指标值 2.9320.0480.9430.9510.9460.9160.9470.9450.927理想取值1~3<0.5>0.9>0.9>0.9>0.9>0.9>0.9>0.9㊀㊀输出模型及相关结果如图1所示,在创新能力测评模型的4个一级指标中,学术创新能力路径系数最大,为0.91;个性品质和知识积累次之,路径系数分别为0.88和0.84,实践创新能力路径系数最小,为0.82㊂各维度路径系数均在0.80以上,表明提升各个维度都对创新能力的提升有重要正面影响㊂路径系数的大小反映了下级指标相对上一级指标的重要性,据此可为各级指标分配权重㊂如在知识累积㊃29㊃维度中,三级指标期刊文献阅读情况㊁专业前沿知识储备和专业基础知识储备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85㊁0.83和0.78㊂其中,期刊文献阅读情况对知识积累的相对权重为0.85/(0.85+0.83+0.78),约为0.3455,期刊文献阅读情况相对于管理科学与工程创新能力的相对权重为0.3455∗0.84=0.29㊂同理,可计算出所有三级指标的相对权重,进行评价和比较㊂经计算可知,在所有三级指标中学术论文情况的相对权重最大,为0.313㊂研究表明:管科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四个影响因素的排序依次为学术创新能力㊁知识积累㊁实践创新能力和个性品质㊂其中,学术创新能力和个性品质维度的三级指标程度相当重要;知识累积维度中,期刊文献阅读情况最为重要;实践创新能力维度中,学科竞赛情况影响最为显著㊂图1㊀创新能力测量模型及其输出结果图4㊀创新能力培养建议4.1㊀提升学术创新能力学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力最大㊂加强学术创新能力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有重大意义,具体提出如下举措:①学校可将学术论文或者科研项目和课题㊁学术会议情况加入到研究生考核评价之中,使考核评价多元化,引导学生进行学术创新㊂②学校可定期召开专题讲座㊁院士论坛等,以拓展学生科研思维㊂③激励研究生走出去,多参与学术交流活动,了解专业前沿动态,这也有助于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和逻辑表达能力㊂4.2㊀加强知识积累知识积累的影响力位居第二㊂因此,加强知识积累也很重要㊂主要有以下建议:①科学设置管科研究生课程体系,并基于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㊂②建立科学的管理硕士课程体系,并不断适应现实,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内容,以保证学生有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㊂③鼓励研究生阅读相关领域的核心期刊论文,如CSSCI㊁EI 等㊂对课堂上所学知识进行补充,导师组织学生开周会,会上每位学生就本周阅读的文献进行汇报分享,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加强知识积累㊂4.3㊀提升实践创新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的影响力位列第三㊂为提升实践创新能力,可通过产学研协作培养,建立高校与企业沟通途径,构造集科研㊁教学及就业于一体的研究生综合培养方式㊂对研究生差异化培养,入学后安排到企业实习,研究课题可同时由研究生㊁导师及企业工程师共同确定,研究成果通过企业平台转化为新技术㊁新产品,在科技转化过程中激发学术创新热情,有效培养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㊂4.4㊀培养个性品质在个性品质对应的三级指标中,逻辑表达能力占比最大,创新思维和意志力次之㊂具体建议如下:①在培养个性品质方面,老师在授课时可加强案例探讨,锻炼学生的逻辑表达能力㊂②研究生在科研活动中,遇到如信息复杂,数据收集不够理想等困难,应多与导师㊁同学交流讨论,从中得到灵感和启发,这也是发现与解决问题最好的有效方法㊂参考文献[1]教育部等.教育部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 双一流 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EB /OL ].(2019-01-08)[2022-05-12].http :// /gongbao /content /2019/content5355477.htm.[2]徐吉洪,郭石明,洪滔,等.多学科视阈下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 ].研究生教育研究,2016,(03):67-71.[3]李玉飞.国内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探讨 基于过程管理的模型构建分析[J ].中国高校科技,2022,(03):57-61.[4]李义华,王冲,庞燕,等.基于TOPSIS-AHP 方法的物流管理与工程类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13(05):118-127.[5]刘伟,江婷,陈燕,等.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以华东交通大学为例[J ].西部素质教育,2019,5(12):42-44.[6]孔德财,范钦满,刘长平,等.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多专业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 ].教育现代化,2019,6(A1):72-74.㊃39㊃。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我国高校教育改革与博克的本科教育质量观
文化视野“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我国高校教育改革与博克的本科教育质量观曲 直 南京大学摘要:2015年11月,我国提出“双一流”建设,作为实现高度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转变,推动国家进步、社会繁荣的重要手段。
美国是高等教育强国,创建了领先世界的高等教育体系,而哈佛大学作为美国高等教育领域中的佼佼者,在办学水平、管理效率、师资力量、科研成果等方面都名列前茅。
本文通过对美国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鲁克·博克《回归大学之道》一书的分析,解读博克的本科教育质量观,为我国高校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教育改革;博克;本科教育;教育质量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34-0339-02一、引言2015年11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强调为了解决身份固化、竞争缺失、重复交叉等问题,通过加强资源整合、创新实施方式等手段,重点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
[1]2018年8月,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指导意见》,从人才培养、内涵建设、深化改革等全方位对高校加快“双一流”建设提供了指导。
我国重点高校政策的基点始于1954年出台的《关于重点高等学校和专家工作范围的决议》,提出将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农业大学、北京医学院六所院校作为第一批全国性重点高校。
[2]20世纪90年代相继提出的“211工程”与“985工程”建设项目,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深入发展以及地方高校力量的不断增强,弊端日益显现,高等教育领域阶层固化、同质化,畸形竞争等现象日趋严重,废除“211工程”与“985工程”呼声高涨。
现阶段,我国高校在办学水平、管理效率、师资力量、科研成果等方面都与世界一流大学的整体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国务院关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工作情况的报告
国务院关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工作情况的报告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24.11.05•【分类】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正文国务院关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工作情况的报告——2024年11月5日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我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工作情况,请审议。
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以下称“双一流”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引领性、标志性工程,是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关键引擎,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支撑。
党中央高度重视“双一流”建设,党的十九大、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加快“双一流”建设作出部署。
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主持会议审议通过“双一流”建设重要文件;2016年以来,14次深入“双一流”建设高校考察,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今年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进一步对“双一流”建设提出明确要求。
李强总理多次强调,要优化学科专业和资源结构布局,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
丁薛祥副总理多次研究部署,对“双一流”建设要进一步突出中国特色提出明确要求。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会同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协同发力,深入听取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等各方意见建议,指导和支持各地各高校扎实推进,“双一流”建设8年多来取得显著成效。
一、建设进展与成效(一)组织实施一是统筹布局,动态调整“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建设学科。
综合高校办学条件、学科水平等情况,确定首轮140所“双一流”建设高校(以下简称建设高校)和465个“双一流”建设学科(以下简称建设学科),覆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第二轮聚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基础学科等国家急需领域加强布局,新增7所建设高校、41个建设学科。
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
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15.10.24•【文号】国发〔2015〕64号•【施行日期】2015.10.24•【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综合规定正文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6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现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国务院2015年10月24日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多年来,通过实施“211工程”、“985工程”以及“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特色重点学科项目”等重点建设,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学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带动了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重点建设也存在身份固化、竞争缺失、重复交叉等问题,迫切需要加强资源整合,创新实施方式。
为认真总结经验,加强系统谋划,加大改革力度,完善推进机制,坚持久久为功,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现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以“四张清单”为抓手,推进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
以〃四张清单〃为抓手,推进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高等教育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治理具有同构性,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
积极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新时代赋予高校的历史使命和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双一流”目标的重要保障,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2015年,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对于推进高等院校“双一流”建设做出了总体部署,把“加快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一项重要的建设目标。
2018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再次提出要“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
通过40多年的发展,我国大学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断提质增效,形成了主要包括党委领导形成的政治权力、校长负责形成的行政权力、教授治学形成的学术权力和师生参与形成的民主权力等四种要素构成的大学治理体系。
近年来,通过健全和完善体制机制,正确协调处理四种权力关系,在提高规范管理学校各项事务和增强依法治校的综合能力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需要通过不断提升高校的治理能力现代化来增强办学治校的内生动力。
新征程上,建设教育强国的时代号角已经吹响,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的跃升和质变。
作为龙头的高等教育,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破除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观念束缚和体制机制弊端,全面提高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推进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高等教育制度体系是重中之重。
在完善高等教育制度建设过程中,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高效的执行机制、完善的监督机制是推进大学治理现代化的过程性保障。
而在决策执行中,协调统一、职责明晰、协同联动、快捷高效的督查督办工作机制,是贯彻和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上级党政机关、主管部门的重大决策、重要工作部署以及领导的批示、交办、转办重要事项,学校年度工作要点、重大决策落地落实的过程性保障,是确保高校政令畅通、提高行政效能、促进全面依法治校的重要手段,对推进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地学类专业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探析—— 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为例
第13卷第2期V ol.13No.22022年4月CHUANGXIN YU CHUANGYE JIAOYU Apr. 2022地学类专业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探析——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为例祁阳阳,陈昭颖,刘彦娇(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北武汉,430074)[摘要] 增强地学类研究生“双创”能力对国家发展、地质行业进步和研究生能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通过分析地学类专业研究生“双创”教育的不足,结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双创”教育经验,从激发内生动力、促进“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双创”文化氛围营造等方面,介绍了其研究生“双创”教育的路径探索,为地学类专业研究生“双创”教育的实践推广和地质行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 地学类;研究生;创新创业;路径探索[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22)02−0113−05创新创业(以下简称“双创”)教育在促进国家发展、经济转型和高校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018年8月发布的《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教研〔2018〕5号) 对培养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提出了明确要求。
高校要努力提高研究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1]。
地质行业是国民经济中传统的基础性行业,在国家发展中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其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
地学类研究生作为地质行业发展的后备人才,其所在高校开展“双创”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的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在研究生“双创”教育中进行了大量探索和实践,其中的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对地学类专业研究生培养具有借鉴意义。
一、地学类专业研究生“双创”教育势在必行随着中国国力的持续增强,国家对大学生“双创”教育的重视程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研究生作为活跃在学术前沿的核心群体,是高校学术理论研究和科研创新的重要主体,肩负着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使命。
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的实践反思与改进策略
第47卷第1期教学研究Vol.47No.12024年1月Research in TeachingJan.2024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的实践反思与改进策略陈时见㊀杜彬恒∗(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重庆400715)㊀[收稿日期]㊀2022-12-28㊀㊀㊀[基金项目]㊀2018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8JZD053);西南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2023JY016)㊀[作者简介]㊀陈时见(1964 ),男,重庆人㊂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万人计划 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教育㊁教师教育等㊂㊀∗[通信作者]㊀杜彬恒(1984 ),男,陕西咸阳人㊂博士,副研究员,西南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部副部长,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政策㊁公共治理等㊂㊀㊀[摘㊀要]㊀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建设 双一流 和高等教育强国战略的重要任务㊂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高校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经过了实验探索㊁深化推进和系统发展等阶段,在通识教育㊁机制创新㊁模式改革㊁制度建设㊁资源统整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也存在一些现实的矛盾和问题㊂因此,不仅需要全面总结现有的经验和系统分析存在的问题,而且需要结合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在教育理念㊁政策支持㊁体制机制和综合改革等方面着力优化发展路径㊂㊀㊀[关键词]㊀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拔尖创新人才;教学改革㊀㊀[中图分类号]㊀G 642.4㊀㊀[文献标识码]㊀A ㊀㊀[文章编号]㊀1005-4634(2024)01-0025-08㊀㊀人才是强国之本,教育是兴国之要㊂办好一流本科教育是全球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命题,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使命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高校特别是 双一流 大学要发挥培养基础研究人才主力军作用,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建设一批基础学科培养基地,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1]㊂从我国战略科学家成长来看,在具有深厚底蕴的名牌研究型大学接受本科或研究生教育对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要影响,领军人才与世界一流大学之间结成了一种彼此相依的密切关系[2]㊂从我国两院院士等学术精英成才来看,精英人才通过对优质教育与科研资源的获取不断进行学术产出和科研能力等资本的累积㊂128名院士本科阶段教育主要集中在浙江大学㊁北京大学等 双一流 建设高校[3]㊂从世界范围来看,诺贝尔奖获得者获奖前接受的大学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主要集中在少数世界一流大学[4]㊂系统接受高质量本科教育是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基础条件和关键因素㊂因此,加强本科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至关重要㊂197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举办少年班,开启了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征程㊂40多年来,通过 自上而下 的推动和 自下而上 的实践探索,由点到面㊁从少到多,开创了我国自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探索的生动图景,取得了具有鲜明中国本土特色的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为构建扎根中国大地的本科教育范式提供了实践基础和经验积累㊂总结分析我国高校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经验,对于当前全面推进 双一流 建设,着力提升本科教育质量,加快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㊂1㊀高校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的历程我国高校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的历史轨迹与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高度契合,从高校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历程和实践样态来看,主要可以划分为实验探索㊁深化推进和系统发展3个阶段,并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㊂1.1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的实验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的探索发轫于改革开放,在 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 的伟大号召中扬帆起航㊂早在1974年5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就提出 培养基础科学人才 的建议㊂1976年, 十年文革 宣告结束,全国百废待兴㊁举国思进,各条战线对人才的渴望十分迫切㊂26㊀教学研究2024同时,科教战线拨乱反正,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全国科教工作者深切渴望和呼唤 科学的春天 ㊂为动员全国科技界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1977年5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召开全国科学大会,对 文化大革命 前17年的科学工作进行总结,统一思想认识[5]㊂为探索中国优秀人才培养的规律,培养科学技术领域的优秀人才,推动中国教育和经济建设事业的发展,在邓小平㊁方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支持和推动下,1978年3月8日,新中国第一个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正式开班[6],这标志着我国高校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的大幕正式拉开㊂此后,教育部同意12所高校开办少年班,部分高校还在少年班基础上设立基础学科教学强化班等,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实验㊂此外,教育重大工程实施也为加快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提供了重要机遇和发展动力㊂1993年,党中央㊁国务院决定设置 211工程 重点建设项目,着力 为我国进入21世纪准备骨干人才 [7]㊂1998年5月,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提出 为了实现现代化,中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的战略目标[8]㊂随之,教育部启动了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实施 985工程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进一步被强化并成为重要任务㊂1995年,上海交通大学成立教改联读班,2002年成立ACM试点班以培养计算机专家人才㊂1998年,南京大学重新组建基础学科教育学院㊂同年,清华大学成立基础科学班㊂2000年,四川大学推出创新人才综合培养计划㊂2000年,浙江大学在混合班的基础上成立竺可桢学院㊂2000年,南开大学开办经济管理法律复合实验班㊂2001年5月,北京大学启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计划,成立元培计划实验班㊂实验班是实验探索阶段我国高校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组织载体和实践样态,主要表现出3个鲜明特点:一是体现了党和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精神要求㊂以实验班为载体的实验探索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和人才的高度重视,是在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和国家教育改革重大工程的指引和驱动下进行的,呈现出自上而下的指导性改革和自下而上的自觉性行动相并行的发展格局㊂二是体现了高校办学传统和学科特点的实践要求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发出历史先声,以国家重点建设高校等为代表的少数高校立足学校优势学科专业,紧跟国家战略需求和科技变革趋势,选择少数专业集中开展实验探索,形成了不同高校多样化创新实验的发展势头和实践特征㊂三是体现了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㊂这个阶段最主要的成就是确立了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战略定位,构建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思想共识和发展理念,形成了优先选拔㊁集中资源㊁重点培养的培养思路,创新了以本科教育为主㊁以实验班为载体㊁以理工科专业为主机制的改革推进机制,也为党和国家培养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精尖人才㊂1.2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的深化推进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全球竞争的加剧和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以及经济社会的快速变革,党和国家明确提出人才强国战略㊂2002年,中共中央㊁国务院颁布的‘2002 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人才强国的战略部署㊂同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教育要 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㊁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8]㊂同时,国家先后颁布科技㊁人才㊁教育3个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与‘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坚强的政策支撑和舆论支持㊂在国家政策的强力推动下,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进入到改革深化的新阶段㊂一是高校纷纷成立独立建制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机构,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实验区㊂2003年,中国人民大学建立人文社科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清华大学建立生化基础学科班,大连理工大学成立大学生创新院㊂2004年,清华大学建立数理基础学科班㊂2005年,复旦大学成立复旦学院㊂2006年,四川大学成立吴玉章学院,南京大学将基础学科教育学院更名为匡亚明学院㊂2007年,北京大学在元培实验班的基础上成立元培学院㊂2008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立创新实验学院,聚焦农科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㊂2012年,西南大学成立含弘学院,系统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㊂二是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协同培养新模式㊂2009年,教育部牵头,联合中共中央组织部㊁财政部等中央部委正式启动实施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 (简称 珠峰计划 ),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16所高校率先进行数㊁理㊁化㊁信㊁生5个学科试点㊂各高校在选拔机制㊁第1期陈时见㊀杜彬恒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的实践反思与改进策略27㊀培养机制㊁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系统改革,形成积极的示范带动效应㊂同时,教育部联合中央有关部委先后启动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㊁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㊁卓越教师培养计划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等,探索高校与相关部门㊁科研院所㊁行业企业协同培养人才的模式改革㊂特区政策 是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深化推进阶段的政策设计和实践策略,主要表现出3个特点:一是优先支持政策创新㊂该阶段,在人才强国战略和 珠峰计划 政策推动下,高校通过建立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己任的 重点学院 ,打造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实验区并实行特区政策,系统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大力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使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㊂二是深化通识教育改革㊂这个阶段最主要的成就是遵循基础学科人才成长规律,着力破解专业教育存在的弊端,大力推进通识教育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夯实学生知识基础,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实行学科大类培养,加强科研训练,提升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形成基础学科人才和紧需人才培养同步推进的格局㊂三是细化人才培养机制㊂ 珠峰计划 的教育试点不仅是一项为回应 钱学森之问 而推出的拔尖人才培养计划,而且是一项可以被称作面向新时期中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前置性 开药方 教育实验[9]㊂在培养目标上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导,在细化构建人才培养机制中,着重推进 一制三化 (导师制㊁小班化㊁个性化㊁国际化),破解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困境,支撑培养目标要求和重点任务落实,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呈现体系化㊁协同化㊁集约化发展特征㊂1.3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系统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进入到系统改革的新阶段㊂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教育要推动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提高 创新人才培养水平 ,为我国实现人力资源强国和教育现代化奠定基础[10]㊂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将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作为 双一流 建设的首要任务㊂2017年,教育部㊁财政部㊁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联合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明确指出将 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㊁协同育人机制㊁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成果显著 作为遴选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要条件[11-12]㊂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明确提出,教育要 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㊁科技领军人才㊁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13]㊂2018年,教育部㊁财政部㊁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联合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 双一流 建设的指导意见“,对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提出一系列举措并进行了详细部署[14]㊂同年,教育部召开新时代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要求高校把本科教育 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 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 和 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地位 [15]㊂同时,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明确要求高校 深化科教结合,加强与各类科研院所协作,提高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能力 [16]㊂教育部联合有关部委实施 六卓越一拔尖 人才培养计划2.0版,全面部署了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特别是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进行升级,将哲学社会科学㊁心理学等学科纳入培养计划,扩大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的学科范围㊁招生规模等㊂整体协同是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系统改革阶段的政策标识和实践样态,主要呈现出3个特点:一是坚决夯实其基础性㊁战略性支撑地位㊂这一阶段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受到进一步的重视,其战略地位更加凸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不仅被纳入国家 双一流 建设和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的战略框架之中,成为国家高等教育创新发展整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基础性㊁战略性支撑㊂二是增强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整体协调性㊂ 拔 培 育 是体现模式优化成效的重要标志[17]㊂无论是培养体系改革还是体制机制创新,都应更好地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相连接,能更有效地同高校整体性人才培养相统整㊂同时,在培养过程中注重招生㊁培养㊁评价不同环节的政策协同,以中学生英才计划为载体,更加突出大㊁中衔接,培养过程更加注重学科交叉和综合培养㊂三是协同推进基础学科人才培养㊂在 珠峰计划 实践基础上,以强基计划为抓手,更加突出招生选拔,以使命驱动,更加突出人才培养的内生动力,推出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2.0版,28㊀教学研究2024拓展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专业范围,设立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基地,迈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步伐㊁步入新阶段㊂2㊀高校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的基本经验㊀㊀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是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发展浪潮中非常重要的战略行动,不仅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直接需求,而且体现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㊂2.1㊀强化通识教育与综合训练重视和强化通识教育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的基本方向㊂一是在培养目标上,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 宽口径㊁厚基础 ,强化通识教育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地位㊂二是在培养体系上,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建立以 双一流 建设高校为主体,覆盖基础学科㊁新兴学科㊁交叉学科等的人才培养体系,将通识教育贯穿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㊂三是在课程结构上,构建通识教育与个性教育相融通的课程体系,形成通识教育㊁学科大类教育和专业教育相整合的模块化课程结构㊂四是在教学实施上,积极推进参与式教学和研讨式教学,依托国家科技计划和重点科研平台,鼓励学生进入综合研究平台开展基础性和综合性研究,强调科学研究与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㊂2.2㊀突出模式改革与机制创新通过建立拔尖人才培养改革实验区,系统推进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了多样化的培养模式㊂一是科教融合模式㊂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少年班㊁英才班㊁华罗庚班等为代表,本科前三年学生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接受通识教育,第四年进入研究所,选配科研导师,科教联合培养㊂二是整合培养模式㊂以北京大学元培学院㊁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等为代表,整合全校优质教育资源,实行全校自由选课,将通识培养与个性发展有效整合㊂三是分段培养模式㊂以复旦大学复旦学院㊁西南大学含弘学院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创新实验学院等为代表,实施 1.5+1.5+1 或 2+2 模式,通识教育和学科专业教育相结合,学生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自主选择专业方向㊂四是荣誉教育模式㊂以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㊁四川大学吴玉章学院等为代表,学生日常学习在专业学院,思政教育等在荣誉学院㊂同时,各高校普遍重视培养机制创新,第一,实行导师制,选聘一流师资担任学生的学业导师或科研导师㊂第二,实行书院制,构建社区化㊁交互性㊁共享式的综合育人环境㊂第三,实行学分制,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引导学生遵循个性特点和学术志趣㊂第四,实行淘汰制㊁合理的遴选机制和动态流动机制,创新学生评价与管理机制,选拔有志于从事科学研究且有创新潜质的学生并进行重点培养[18]㊂2.3㊀坚持项目驱动与改革试点项目制是专项培养计划实施的实践载体㊂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实施专项培养计划,以改革项目为依托,以培养基地为支撑,强力推动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㊂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 实施后,教育部等批准了5个学科在16所高校的试点,同时也将16所高校批准为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㊂ 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实施后,教育部等确定了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99所,改革试点项目140项,其中拔尖创新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43项,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70项,实用技能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27项㊂ 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实施后,教育部等批准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其中,应用型㊁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教育培养基地58个,涉外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22个,西部基层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12个㊂ 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 实施后,教育部等批准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42所,改革试点项目82项㊂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实施后,教育部先后分3次批准本科试点专业1257个和研究生层次试点学科514个㊂通过确立试点高校㊁试点项目㊁培养基地,切实把专项培养计划落到实处㊂为确保专项培养计划和改革试点项目实施,教育部先后成立各类领导协调机构㊁专家咨询委员会㊁教学指导委员会,出台指导性文件,划拨专项支持经费,开展专项指导,及时总结经验,确保计划项目和改革试点真正落地并取得实效㊂2.4㊀注重学习借鉴与自主创新在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过程中,各高校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外改革经验㊂学习借鉴美国哈佛大学㊁普林斯顿大学等研究型大学的通识教第1期陈时见㊀杜彬恒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的实践反思与改进策略29㊀育经验,设置宽口径培养的课程结构,提倡文理交融㊁学科交叉㊁均衡发展,推行研究性教学㊁案例教学㊁顶峰体验教学等,着力培养 全能人才 领导型人才 卓越人才 [19]㊂学习借鉴德国大学坚持教学科研相统整的经验,创造学术自由的教学环境,提高教师创新能力,支撑国家科技创新体系㊂学习借鉴日本重大战略行动计划的实施经验,建设卓越教育基地,注重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合作㊂广泛学习和借鉴国外高校的先进经验,对于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㊂同时,各高校在学习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办学特色与国家战略需求,坚持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逐步形成比较成熟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支撑体系,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培养了一批卓越英才㊂从首届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 毕业生的情况来看,500名毕业生中有96.6%的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呈现出很好的效果[20]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学生群体走出一批早慧的尖端英才,包括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㊁生物学 斯劳恩奖 得主㊁世界上最小的纳米碳管发现者,等等[21]㊂3㊀高校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的主要问题㊀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的成效显著,但也面临目标认同㊁培养机制㊁推进模式和资源保障等方面的现实问题,需要得到切实的改进和完善㊂3.1㊀目标认同的冲突政绩取向明显的管理主义㊁评价主义盛行,使高校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有急功近利之嫌,国家㊁学校㊁学生㊁家长等在目标认同上既有统一性,也有差异性㊂从总体上看,通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着力培养和造就一批勇攀科学高峰㊁推动科学文化发展的创新型卓越人才㊂因此,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的培养目标比较高远㊁培养过程比较漫长㊂然而在实践中,学生与家长的目标却很难保持一致,容易出现价值冲突㊂一是方向性冲突㊂有些学生对自身特征㊁发展潜力㊁人生志趣等判断不准,其期待的发展目标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不一致㊂二是阶段性冲突㊂有些学生在选择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初期,对拔尖创新人才的认知存在偏差,对其成才过程㊁成长规律认识不足,无法建立长远发展目标,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要求不一致㊂三是选择性偏差㊂有些学生缺少独立判断能力和人生规划能力,选择参加拔尖创新人才项目体现的是家长意志,或者为了利用培养项目所给予的优质教育资源,因而对所选择学科的内涵及培养目标不清楚,导致学习动力不足㊂3.2㊀机制衔接的阻隔体制和机制的有效衔接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保障㊂然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常常因为体制不畅和机制障碍而受到影响,存在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系统性弱化的现象[22]㊂一是选拔与培养之间的衔接性不够㊂围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校主要利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直接选拔㊁高考录取后二次选拔㊁实行动态管理滚动进出等途径选拔㊂这种选拔机制虽然有一定的科学性,但很难真正把具有志趣㊁潜力和特长的学生选拔出来,不能满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㊂二是本科与研究生培养阶段之间的衔接性不够㊂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主要是在本科阶段进行㊂有些高校也尝试建立本科㊁研究生一体化培养机制㊂但是,学生在完成本科学业之后,往往并不一定会严格按照学校所设定的培养体系继续攻读学位,可能会到其他海内外高校或学科专业继续深造,导致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在培养目标㊁课程体系㊁支撑体系和评价体系方面不能有效衔接㊂三是学校培养与后续发展之间的衔接性不够㊂学生在完成大学教育之后,无论是继续从事学术研究还是直接从事创新创业工作,往往都需要结合社会实际需求,因而容易同自己的主观意愿和人生规划相脱节㊂社会评价的功利性往往将学生的学业发展和职业发展引向更加功利和现实的一面,不能持续有效支撑学生的长远发展㊂3.3㊀项目驱动的错位项目化推进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特点㊂教育部批准了系列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项目或实验项目,致力于深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㊂但是,项目驱动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一是项目设计过于理想,实施难度较大㊂高校在申报项目㊁设计项目时站位很高㊁目标很远㊁措施很强,举全校之力推动改革,整合校内优质资源,形成人才培养工作合力㊂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实施体系开放性㊁多变性和不可控制性,就会出现与预想不一致的情况,一些很好。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一流专业教学改革路径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一流专业教学改革路径作者:宋文正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23年第29期[摘要]“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将高校内全部专业建设成为一流专业成为高校专业建设的重要目标。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专业型与实践型人才为主,理应有效发挥自身学科优势,助力一流专业建设工作取得实效。
文章首先阐述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一流专业建设价值;其次,点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一流专业教学特点;再次,指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一流专业教学工作现存问题;最后,为有效解决当前问题,提出合理制定专业发展目标、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优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及完善专业教材编写工作等四条可行性建议,以期为相关工作者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一流专业;教学改革;路径[基金项目] 2022年度四川省民办教育协会研究重点课题“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一流专业建设研究”(MBXH22ZD26)[作者简介]宋文正(1989—),男,山东东营人,工商管理硕士,四川工业科技学院教务处副处长,讲师,主要从事工商管理,教学教务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3)29-0077-04 [收稿日期] 2022-09-19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双一流”建设工作,将建设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放在重要位置,以便更好地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1]。
所谓“一流专业”,即指高校内具备先进教育思想与技术的专业。
因此,在一流专业建设思想指導下,如何有效发挥自身学科优势助力一流专业建设便成为院校所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
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一流专业建设价值(一)落实国家“双一流”建设任务高等教育发展背景下,国家提出“双一流”建设这一全新要求,国内院校积极响应,纷纷致力于建设一流学科与一流专业。
应用性与技术性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两大基本属性,院校应在尊重自身属性基础上,因循“双一流”建设基本方向,积极构建“双一流”建设目标,切实提升自身专业建设能力与整体办学水平。
关于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思考——兼评“双万计划”
关于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思考——兼评“双万计划”王建华【摘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是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的逻辑推演和政策延伸.“双万计划”聚焦本科专业点,致力于“做强一流本科、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相关政策对于促进高校聚力本科人才培养,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能力有一定的导向作用.但由于建设周期短,建设规模大,建设经费依赖地方和高校统筹,最主要的是,高等教育理论界对于“一流本科教育”和“一流本科专业”缺乏必要的共识,高等教育实践中对于“什么是一流本科教育”和“什么是一流本科专业”也缺乏明确的判别标准.基于此,“双万计划”之于“一流本科专业”将更多的是有计划的遴选而非重点建设.【期刊名称】《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9(007)004【总页数】7页(P122-128)【关键词】一流本科教育;一流本科专业;“双万计划”;“双一流”【作者】王建华【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南京21009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2.0近年来,为了扭转过度重视科研和研究生教育的可能缺陷,相关部门不断突显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并基于“一流本科教育”的概念,启动了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双万计划”。
根据政府部门的相关文件,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水平本科教育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任务,也符合当前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潮流。
但在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潮流的过程中,我们如何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水平本科教育?基于“双万计划”的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能否支撑起我们需要的一流本科教育、能否全面提高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能力,并切实促进一流人才培养?这些都值得思考。
一、一流本科专业的提出当前之所以会提出一流本科专业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方面是高等教育领域长期的重点建设,过于关注科研产出,对于本科教育的重要性有所忽视;人们担心“双一流”建设有可能会进一步强化基于科研产出的大学排名和学科排名,进一步削弱人才培养,尤其是本科人才培养;另一个方面是“双一流”建设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重点建设政策的“升级版”,不可避免存在相应的建设高校和建设学科;对于身份固化与等级化的担忧使很多没有入选或根本没有机会入选建设名单的高校产生一种被剥夺感。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试行)》的通知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20.12.15•【文号】教研〔2020〕13号•【施行日期】2020.12.15•【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试行)》的通知教研〔2020〕1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财政厅(局)、发展改革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财政局、发展改革委,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有关高等学校: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了《“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2020年12月15日“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加快“双一流”建设,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高质量发展,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根据《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国发〔2015〕64号,以下简称《总体方案》)、《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教研〔2017〕2号)和《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教研〔2018〕5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突出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主动服务国家需求,克服“五唯”顽瘴痼疾,以中国特色“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体系引导高校和学科争创世界一流。
第三条“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是对高校及其学科建设实现大学功能、内涵发展及特色发展成效的多元多维评价,综合呈现高校自我评价、专家评价和第三方评价结果。
基于OBE理念的前沿讲座课程教学探索
在参加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之前,前沿讲座课程教学目标主要由撰写教学大纲的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确 定,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参加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之后,教学目标的构建需要紧扣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 标准中的12条毕业要求而展开。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中的12条毕业要求,涉及工程(相关)知识、问题分析、设计/开发解决方案、 研究、使用现代工具、工程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个人团队、沟通、项目管理和终生学习。围绕 这12点毕业要求,对于每个参加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本科专业,首先需要立足于学校的发展定位和专业的定 位进行指标点的分解。其次要根据分解的指标点,构建课程教学体系,使教学体系中的每门课都能支撑其中 3 ~4个指标点。
在讲授过程中,可以给学生设置不同的思考题,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独立自主地寻找答案。如讲授 “物联网概述”的课程内容时,设置思考题“物联网的最新研究技术有哪些”。教师一边授课,一边教会学生查 文献的能力,使学生追踪物联网专业发展动态,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物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能力。同时,可以 布置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其中一项最新研究技术进行综述,并回答其在实际中的应用。最后把自己对该问 题或者理论的看法和理解以学术报告的形式提交授课老师。 3.1.4 PPT答辩方式
第40卷第6期 Vol.40 No.6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Journal of 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
2021年6月 Jun.2021
基于(川I」念的前沿讲座课程教学探索
云南省高校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试行)
云南省高校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教研〔2017〕2号)《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教研〔2018〕5号)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云南省统筹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行动计划的通知》(云政办发〔2018〕8 号)等精神,推进全省一流学科建设,全面提升全省高校学科实力和水平,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一流学科是指进入ESI全球前1%、1‰学科以及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被评定为C-及以上学科。
具体分为十一类:ESI1‰学科、ESI1%学科、A+学科、A学科、A-学科、B+学科、B学科、B-学科、C+学科、C学科、C-学科。
—1 —第三条到2020年,力争20个一级学科在国内权威第三方评价排名中进入同类学科前30%,8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2个以上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
第四条到2030年,力争20个一级学科在国内权威第三方评价排名中进入同类学科前20%,10个以上学科进入ESI 全球排名前1%,5个以上学科具备一定国际竞争力。
第五条到本世纪中叶,力争30个一级学科在国内权威第三方评价排名中进入同类学科前20%,15个以上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10个以上学科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1-2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第二章基本原则第六条坚持需求导向,服务大局。
与服务国家和云南发展需求紧密融合,突出需求在推动一流学科建设过程中的源动力作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践行“四个服务”,积极主动融入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伟大进程,在服务需求、开放合作中合理确定学科定位,在实践探索中凝练提出学科重大发展问题,着力提高关键领域原始创新、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性社会影响,走出一条适合学科自我发展的道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18.08.08•【文号】教研〔2018〕5号•【施行日期】2018.08.0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教研〔2018〕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财政厅(局)、发展改革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财务局、发展改革委,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有关高等学校: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双一流"建设,根据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和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了《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现予以印发。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2018年8月8日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根据《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和《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制定本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主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抓住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和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三项基础性工作,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着力点,全面加强党的领导,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在深化改革、服务需求、开放合作中加快发展,努力建成一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标杆大学,确保实现"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确定的战略目标。
(二)基本原则坚持特色一流。
扎根中国大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积极主动融入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伟大进程,体现优势特色,提升发展水平,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瞄准世界一流,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交流,有效扩大国际影响,实现跨越发展、超越引领。
坚持内涵发展。
创新办学理念,转变发展模式,以多层次多类型一流人才培养为根本,以学科为基础,更加注重结构布局优化协调,更加注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更加注重资源的有效集成和配置,统筹近期目标与长远规划,实现以质量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
坚持改革驱动。
全面深化改革,注重体制机制创新,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高校内生动力,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动态竞争的体制机制。
坚持高校主体。
明确高校主体责任,对接需求,统筹学校整体建设和学科建设,主动作为,充分发掘集聚各方面积极因素,加强多方协同,确保各项建设与改革任务落地见效。
二、落实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把"四个自信"转化为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自信和动力。
践行"四个服务",立足中国实践、解决中国问题,为国家发展、人民福祉做贡献。
高校党委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入实施基层党建质量提升攻坚行动,全面推进高校党组织"对标争先"建设计划和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加强教师党支部、学生党支部建设,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切实履行好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
(四)引导学生成长成才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着力培养一大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深入研究学生的新特点新变化新需求,大力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国情教育,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不懈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使党的创新理论全面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深入实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实施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大力推动以"思政课+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使各类课程、资源、力量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优势,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引导。
实施高校体育固本工程和美育提升工程,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艺术审美素养。
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改革和创新实践,改革学习评价制度,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奋发学习、全面发展。
做好学生就业创业工作,鼓励学生到基层一线发光发热,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中大显身手。
(五)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一体化构建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育人体系,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贯通人才培养全体系。
突出特色优势,完善切合办学定位、互相支撑发展的学科体系,充分发挥学科育人功能;突出质量水平,建立知识结构完备、方式方法先进的教学体系,推动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推进信息化实践教学,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开放共享,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突出价值导向,建立思想性、科学性和时代性相统一的教材体系,加快建设教材建设研究基地,把教材建设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考核指标,完善教材编写审查、遴选使用、质量监控和评价机制,建立优秀教材编写激励保障机制,努力编写出版具有世界影响的一流教材;突出服务效能,创新以人为本、责权明确的管理体系;健全分流退出机制和学生权益保护制度,完善有利于激励学习、公平公正的学生奖助体系。
(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率先确立建成一流本科教育目标,强化本科教育基础地位,把一流本科教育建设作为"双一流"建设的基础任务,加快实施"六卓越一拔尖" 人才培养计划2.0,建成一批一流本科专业;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进一步明确不同学位层次的培养要求,改革培养方式,加快建立科教融合、产学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机制,着力改进研究生培养体系,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
深化和扩大专业学位教育改革,强化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大力培养高精尖急缺人才,多方集成教育资源,制定跨学科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建立政治过硬、行业急需、能力突出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机制。
推进课程改革,加强不同培养阶段课程和教学的一体化设计,坚持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教学相长,将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融入课程体系。
三、全面深化改革,探索一流大学建设之路(七)增强服务重大战略需求能力需求是推动建设的源动力。
加强对各类需求的针对性研究、科学性预测和系统性把握,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加强各类教育形式、各类专项计划统筹管理,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完善以社会需求和学术贡献为导向的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推进高层次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不同层次学生的培养结构,适应需求调整培养规模与培养目标,适度扩大博士研究生规模,加快发展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加强国家战略、国家安全、国际组织等相关急需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超前培养和储备哲学社会科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相关人才。
进一步完善以提高招生选拔质量为核心、科学公正的研究生招生选拔机制。
建立面向服务需求的资源集成调配机制,充分发挥各类资源的集聚效应和放大效应。
(八)优化学科布局构建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学科体系。
立足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科发展规律,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以"双一流"建设学科为核心,以优势特色学科为主体,以相关学科为支撑,整合相关传统学科资源,促进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交叉融合,在前沿和交叉学科领域培植新的学科生长点。
与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需求紧密衔接,加快建设对接区域传统优势产业,以及先进制造、生态环保等战略型新兴产业发展的学科。
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加快完善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突出优势、拓展领域、补齐短板,努力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优化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类别授权点布局,处理好交叉学科与传统学科的关系,完善学科新增与退出机制,学科的调整或撤销不应违背学校和学科发展规律,力戒盲目跟风简单化。
(九)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严把选聘考核晋升思想政治素质关,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打造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教师队伍,建成师德师风高地。
坚持引育并举、以育为主,建立健全青年人才蓬勃生长的机制,精准引进活跃于国际学术前沿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坚决杜绝片面抢挖"帽子"人才等短期行为。
改革编制及岗位管理制度,突出教学一线需求,加大教师教学岗位激励力度。
建立建强校级教师发展中心,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促进高校教师职业发展,加强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研修,完善访问学者制度,探索建立专任教师学术休假制度,支持高校教师参加国际化培训项目、国际交流和科研合作。
支持高校教师参与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教材建设等工作。
深入推进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考核评价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制度,不唯头衔、资历、论文作为评价依据,突出学术贡献和影响力,激发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
(十)提升科学研究水平突出一流科研对一流大学建设的支撑作用。
充分发挥高校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实施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建设一批前沿科学中心,牵头或参与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哲学社会科学平台建设,促进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融通创新、全面发展、重点突破。
加强协同创新,发挥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主体在人才、资本、市场、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加大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力度;围绕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共性问题,完善成果转化管理体系和运营机制,探索建立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及新型研发机构,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
主动融入区域发展、军民融合体系,推进军民科技成果双向转移转化,提升对地方经济社会和国防建设的贡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