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
“ 专业”《 ,辞海》的表述为: “ 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根
据社会分工需要而划分的学业门类” 。有学者从广义、 狭义和 特指三个层面来理解专业。广义的专业是指某种职业不同于
其他职业的一些特定的劳动特点。 狭义的专业, 主要指某些特
定的社会职业。这些职业的的脑力劳动。一般人所理解的专业, 大多 就是指这类特定的职业。 所谓特指的专业, 即高等学校中的专 业,即是高等学校根据科学的发展与学科的分类和社会职业
本文所讨论的学科指的是按门类划分的系统知识, 专门 的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有时, 我们用“ 学科知识” 术语来称呼知
识的门类属性 、 强调这一知识所在学科的科学归属。 学科的划分有多种方法, 例如我国目前普通高等学校的 研究生教育和本科教育的学科划分均为12个门类(哲学、 经济 学、 法学。教育学、 文学、 历史学、 理学、 工学、 农学、 医学、 管理 学、军事学) 。而国家标准GB/T13735- 92则依据学科研究对 象、 研究特征、 研究方法 、 学科的派生来源 、 研究 目的、 目标等 五个方面对学科进行分类,分成A自 然科学、 B农业科学、 C医 药科学、 D工程与技术科学、 B人文与社会科学五个门类, 下设 一、 三级学科进行分类, 二、 共有58个一级学科。 (二) 专业的基本内涵
摘 要: 学科建设、 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是高校的基拙性工 前我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共有两百多种。 二、 学科与专业的相互关系 学科和专业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一)从它们的区别来看, 区别有三个方面: 1.学科的划分与专业的设置所依据的标准是不同的。学
作。 从学科和专业的基本内洒入手, 在分析学 并 科与专业关系 基
现与创新。 专业的目 标是培养人才, 以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专
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
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
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专业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和载体,而人才培养则是专业建设的目标和归宿。
首先,专业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前提和基础。
一个专业的设置和建设需要经过深入的市场调研、人才需求分析、课程体系设计等多个环节,这些环节都需要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展开。
只有专业建设得到充分加强,才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教学环境,进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其次,人才培养是专业建设的目标和归宿。
一个专业的成功与否,最终取决于其所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因此,专业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始终关注市场的变化和人才的需求,不断调整和优化课程体系、教学方式等,以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适应性。
同时,人才培养的质量也会反过来影响专业建设的声誉和发展,进而影响学校的整体发展和竞争力。
综上所述,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只有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够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因此,高校应该加强专业建设,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式,同时注重市场需求和人才需求的调研与分析,以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团队建设、教风学风建设
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团队建设、教风学风建设1.引言1.1 概述概述: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团队建设和教风学风建设是高等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三个方面。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也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因此,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培养优秀的人才团队和塑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成为了当务之急。
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重视学科建设是提高学校整体实力的关键。
只有将学科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科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完善学科课程设置也是学科建设的重要方面,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期望。
人才团队建设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
培养优秀的教师队伍是人才团队建设的基础。
只有拥有一支高素质、专业能力过硬的教师队伍,才能保证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此外,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也是人才团队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与国内外优秀学府的交流与合作,可以借鉴他们的经验和理念,提高自身的水平。
教风学风建设是培养学生成才的关键。
建立科学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可以激励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同时,倡导积极向上的学风,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团队建设和教风学风建设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方面。
只有加强这三个方面的建设,才能有效地提高学校的整体实力,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并总结其重要性。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本文将按照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团队建设和教风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其次,文章将首先对学科专业建设进行阐述。
这部分将强调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并提出完善学科课程设置的建议。
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讨论如何引入前沿的学科理论和实践,加强学科专业的创新和影响力。
接下来,文章将重点讨论人才团队建设。
本部分重点在于培养优秀的教师队伍,包括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如何加强国家安全领域专业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如何加强国家安全领域专业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国家安全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利益和重要命脉,是国家发展的保障和基础。
随着国家安全形势的日益复杂和严峻,加强国家安全领域专业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建设高素质队伍、加强实践教学、深化学科建设以及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探讨如何加强国家安全领域专业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一、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为了提高国家安全领域的专业人才素质,需要从教育体制改革、课程设置等方面入手。
首先,要优化教育体制,建立健全与实际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
应当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供多元化的学习途径和实践机会,以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其次,在课程设置方面,应注重理论基础与实践技能相结合。
既要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又要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
可以设置国家安全概论、安全与战略、情报与情报分析、网络安全等专业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实践技能。
二、建设高素质队伍建设高素质的国家安全领域队伍是加强国家安全工作的关键。
要建设一支高素质队伍,需要注重选拔和培养。
首先,要加强选拔工作,注重人才选拔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可以通过考试、面试等方式进行选拔,确保选出具备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其次,在培养方面,要注重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相结合。
通过定期组织专业知识培训、实践演练等方式,提高队伍成员的综合素质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三、加强实践教学国家安全领域是一个需要实际操作技能支撑的领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注重实践教学环节。
可以通过组织模拟演习、实地考察等方式增强学生对于真正工作环境下问题处理与决策的能力。
此外,还可以与相关部门合作,开展实践项目。
通过与国内外相关机构的合作,将学生送入实践工作中,让他们亲身参与国家安全工作的实践,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工作经验。
四、深化学科建设为了加强国家安全领域专业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还需要深化学科建设。
可以通过增加专业课程、开展科研项目等方式提高学科水平。
护理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新入职护士轮转管理办法
新入职护士轮转手册
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二)新入职护士轮转培训
培训对象:新入职护士完成岗前培训50个学时,考试合格,进入临床 者
第一阶段 岗前教育阶段: 2周-1个月, 包括基本理论 知识培训
第二阶段 强化实习阶段: 时间最少3个月, 包括临床实践 能力培训
第三阶段 基础培训阶段: 时间为12个月, 包括常见临床技 术培训
优势化发展 同质化管理
标准化建设 规范化运行
“三个院系”合一管理
郑大一附院-临床医学系 郑大一附院-医学检验系 郑大一附院-口腔医学院
“三个一流”中心建设(郑东院 区国)内一流的医疗中心
国内一流的保健中心 国内一流的交流中心
医院概况
河医院区(综合诊疗) 郑东院区(高端医疗)
惠济院区(脑血管病与康复)
护理学科建设内涵及意义
❖ 护理学科建设内涵
✻护理学科作为独立性一级学科,其学科建设思路与医学学科既有重叠,又 有不同 ✻新时代护理学科建设是一项学术性、政策性、技术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综合 性活动,需要有专门的评价机构与专业人员进行评价工作的组织与实施
✻主要包括六个要素
学科定位(学科方向,发展层次)
科学研究
临床实践能力考核
以个案和现场模拟护理的形式 ,抽取轮转过的临床科室常见 病种的3份护理病例(内科系 统、外科系统及其他科室各1 例)。
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二)新入职护士轮转培训
为切实提高护士队伍整体素质和临床服务能力,参照《新入职护士培训大纲(试行)》 (国卫医发[2016]2号)
结合我院实际,制定《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入职护士轮转管理办法》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入职护士轮转手册》
2024年护理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护理师资队伍数量不足
当前护理专业的教师数量相对较少, 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学生需求。
教学能力参差不齐
部分护理专业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和方 法,教学效果不佳,难以满足学生的 学习需求。
学历和职称结构不合理
护理专业教师中,高学历、高职称的 教师比例偏低,缺乏学术带头人和骨 干教师。
师资队伍建设目标与措施
1 2 3
护理科研能力提升策略
01
加强护理科研人才队伍建设
通过引进高水平人才、培养优秀青年人才等方式,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护
理科研团队。
02
提高护理科研人员的研究能力
加强对护理科研人员的研究能力培训,提高其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
03
加强护理科研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护理科研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提
THANKS
感谢观看
访学等机会,促进其专业成长和发展。
04
护理科研能力提升
护理科研现状与问题
护理科研整体水平不高
当前,我国护理科研整体水平相对较低,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较少 ,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一定差距。
护理科研人才匮乏
护理科研人才队伍建设不足,缺乏高水平的护理科研领军人物和优 秀的创新团队。
护理科研投入不足
政府对护理科研的投入相对较少,制约了护理科研的发展和提升。
护理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目录
• 护理学科建设概述 • 护理人才培养策略 • 护理师资队伍建设 • 护理科研能力提升 • 护理学科国际化发展 • 总结与展望
01
护理学科建设概述
学科建设的意义与重要性
01
02
03
提升护理专业地位
通过学科建设,提高护理 专业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 ,促进护理专业的独立发 展。
建设项目的人才培养与管理策略
建设项目的人才培养与管理策略引言建设项目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工程,需要各种专业技能和人才来完成。
然而,在当前的建设项目中,人才的培养和管理往往被忽视,导致项目的质量下降和进度延误。
因此,建设项目的人才培养与管理策略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如何有效地培养和管理建设项目的人才,以提高项目的成功率和效率。
一、人才培养策略1. 建立全面的培训计划为了培养建设项目所需的各种专业技能,建立全面的培训计划是必要的。
这包括技术培训、管理培训和沟通培训等方面。
技术培训可以提升员工的专业技能,使其能够熟练掌握各种建设工艺和技术。
管理培训可以提高员工的管理能力,使其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协调项目的各个环节。
沟通培训可以帮助员工提升沟通技巧,以便更好地与团队成员和客户进行交流。
2. 制定个人发展计划每个员工都应该有一个个人发展计划,以指导他们在建设项目中的职业发展。
这个计划应该包括目标设定、培训计划和评估机制等内容。
目标设定可以帮助员工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和提升。
培训计划可以根据员工的需求和项目的需求来制定,以确保培训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评估机制可以帮助员工了解自己的发展情况,及时调整个人发展计划。
3. 建立导师制度建立导师制度可以帮助新员工更快地适应建设项目的工作环境,并从经验丰富的导师那里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导师可以为新员工提供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和提升能力。
同时,导师也可以通过培训和指导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管理能力。
二、人才管理策略1. 激励机制建设项目的人才管理中,激励机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激励机制,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激励机制可以包括薪酬激励、晋升机会和奖励制度等方面。
薪酬激励可以根据员工的工作表现和贡献来确定,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
晋升机会可以为员工提供发展空间和职业提升的机会,以提高员工的工作动力和积极性。
奖励制度可以根据员工的工作成果和贡献来设立,以激励员工的创新和团队合作。
专业建设、人才培养
专业建设、人才培养1.引言1.1 概述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领域中至关重要的两个方面。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才市场的变化,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已经成为各大学院和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和积极投入的领域。
专业建设是指建立和完善各个学科领域的专业体系和课程设置。
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新兴的学科和专业层出不穷,对于专业建设的重视变得越来越迫切。
一个成熟的专业体系能够提供更多样化、丰富全面的学术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学习选择。
完善的专业课程体系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培养出更加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
人才培养则是指通过教育和培训来培养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使其成为社会所需的优秀人才。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
“全面发展”包括不仅仅局限于学术知识,还要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强化实践能力培养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实践才能更好地锻炼学生的能力,使其对理论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通过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我们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
专业建设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领域,培养他们的学术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而人才培养则能够使学生获得更多实践经验和技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两个方面来探讨其重要性,分析其对于教育体系和社会发展的意义,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价值,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提供参考。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对本文的主题进行了概述,简要介绍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并说明了本文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正文部分则分为两个主要部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
在专业建设部分,我们将重点讨论两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我们将探讨为何要重视专业设置,这将包括专业设置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建议
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建议近年来,学校在明晰自身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基础上,通过专业结构调整、推进专业认证以及专业评估等手段,加强对专业建设的总体谋划,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管理,改善专业办学条件,促进专业内涵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坚持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学校立足区域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融入和主动服务安徽省产业结构调整和加快建设制造业强省等多项重大战略,紧紧围绕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或重大支柱产业加强专业建设工作,并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科专业发展规划,促进各专业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明确专业办学思路,积极申报生物制药、机器人工程等新专业,通过增设大数据科学与技术等专业方向培养大数据科学方面的人才,并加大投入加强新专业教学基本建设。
学校强化毕业生就业状况导向作用、招生计划调控引导作用,实行招生计划、就业情况、专业发展“三挂钩”,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对办学条件严重不足、毕业生就业率较低、社会需求量小的专业,进行停招减招,学科专业结构得以优化。
二、加强优势专业建设,积极推进专业认证学校在加大新专业建设力度基础上,不断强化优势特色专业。
目前,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自动化和艺术设计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自动化专业是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并与安徽鑫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建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第一批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
学校还拥有12个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业、11个省级特色专业,并建有各种类型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
学校在这些优势特色专业基础上先期遴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作为首个专业参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目前,教育部评估中心专家现场考查工作已经结束。
在不断总结经验基础上,根据“五位一体”的评估体系,正在积极推动自动化、纺织工程等6个第二批专业参与专业认证。
三、坚持专业标准化建设,建立持续改进机制学校积极支持安徽省普通本科高校专业合作委员会开展专业建设和评估工作,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本科专业评估需要,不断建立各专业人才质量标准,完善专业发展评价机制。
建设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建设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
我想到了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尤其是具备现代化管理理念和技术的人才。
于是,方案的第一部分就这样诞生了:一、人才培养目标1.培养具备现代建设工程管理理念、熟悉国家相关政策法规、掌握工程技术、经济、管理等方面知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2.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在国内外建筑市场从事项目管理、咨询服务等工作的专业人才。
二、课程体系1.基础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运筹学、计算机应用、外语等。
2.专业课程:建筑力学、建筑结构、建筑施工技术、工程经济、工程管理、合同管理等。
3.实践课程:认识实习、测量实习、施工实习、项目管理实习、毕业实习等。
三、实践教学环节1.实验教学:建筑力学实验、建筑结构实验、建筑材料实验、测量实验等。
2.校外实习:与建筑企业合作,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了解实际工程项目,提高实践能力。
3.创新实践: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竞赛、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评价体系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等。
2.考试成绩:期末考试、毕业考试等。
3.综合素质评价:包括道德品质、社会实践、团队协作、创新能力等。
五、国际化培养1.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
2.鼓励学生参加国际竞赛、交流活动,提高国际竞争力。
3.设立国际化课程,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六、持续改进1.定期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评估,根据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调整课程设置。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3.建立健全学生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学生需求,优化人才培养过程。
至此,一份完整的“建设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我脑海中形成。
我知道,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后续还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以适应行业发展的需求。
但至少,我已经为这份方案奠定了基础。
注意事项一:紧跟行业发展,更新课程内容想到建筑行业的技术和规范更新迅速,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内容也要紧跟行业发展。
任现职以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与专业建设等方面主要贡献
任现职以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与专业建设等方面主
要贡献
主要贡献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人才培养:推动建立完善的教育体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通过引进优秀教师和专家,建立优质的教学团队,开展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建设,培养出了大量的优秀学生。
2. 科学研究:积极组织和推动科学研究,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
加强科研设施的建设,提供科研经费和支持,培养科研团队和学术带头人,并指导学生进行科研实践和论文发表。
在学科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和突破。
3. 学科与专业建设:通过对学科与专业的调整和优化,建立起了一套合理的课程体系和专业设置。
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生兴趣,开设新的学科和专业,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
总的来说,任现职以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科与专业建设等方面的主要贡献是提高了教育质量,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并促进了学校的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水平的提高。
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
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在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三个要素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高等教育的核心。
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更好地推进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是一个大学的重要基础,是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平台。
学科建设的目标是通过高水平的研究和教学,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同时推动学科的持续发展和优化。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学科建设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完善学科布局、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凝练学科特色等。
专业建设是高校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特点,设置和优化专业结构的过程。
专业建设的目标是培养出具有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例如适应市场需求、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
同时,高校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如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教学方法等,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人才培养的质量直接关系到高校的生存和发展。
高校需要通过合理的招生计划、完善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育,为人才提供全面的培养。
在此基础上,高校还需要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只有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推进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
具体而言,学科建设为专业建设提供了基础和条件,专业建设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平台和资源,而人才培养则是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核心目标。
因此,高校需要统筹考虑这三个方面,以实现高质量的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
高校还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不断调整和完善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策略。
例如,在信息化时代,高校可以积极推动跨学科的交叉融合,培养具有信息化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在全球化背景下,高校可以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海外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资源,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强化队伍建设培养专业人才
强化队伍建设培养专业人才人才是一个国家或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良好的队伍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是确保持续发展的关键。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强化队伍建设和培养专业人才。
1.加强组织和人员管理组织和人员管理是一个有效的队伍建设的基础。
首先,我们需要建立完善的人才管理制度,包括选拔、激励、培训和评价等方面。
通过公正、透明的选拔程序,我们能够吸引高素质的人才加入,并通过激励措施提高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此外,定期的培训计划可以帮助员工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和知识水平。
最后,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我们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为队伍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2.构建良好的工作氛围和企业文化良好的工作氛围和企业文化对于团队的凝聚力和工作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个积极向上、和谐稳定的工作氛围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同时,积极培育和践行企业文化,强调团队合作、诚信责任等价值观念,能够增强团队凝聚力,提升整体绩效。
3.优化人才培养计划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
我们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包括岗位培训、职业发展规划等方面。
通过为员工提供合适的培训和学习机会,他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和技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同时,制定个性化的职业发展规划,有助于员工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和全面发展。
4.加强与高校合作与高校的合作是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与高校建立紧密联系,我们能够及时获取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和人才培养模式,并将其应用到实践中。
另外,通过与高校的合作,我们可以吸引优秀的毕业生加入到公司,为公司的发展增添新的活力和智慧。
5.注重员工关怀和福利员工关怀和福利是建立稳定和团结的队伍的重要因素。
除了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外,我们还需要关注员工的身心健康和个人发展。
为员工提供完善的福利制度,如健康保险、休假制度、培训津贴等,能够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忠诚度,提高团队的稳定性。
总结而言,要实现强化队伍建设和培养专业人才的目标,我们需要加强组织和人员管理,构建良好的工作氛围和企业文化,优化人才培养计划,加强与高校合作,注重员工关怀和福利。
专业建设规划——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范文
专业建设规划——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培养人才,是高校更是社会的责任。
高职教育在我国发展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
蓬勃于90年代末期。
特别是1999年高校扩招以后,高职学院如雨后春笋,高职在校学生数迅猛增多。
部分办学较早的高职学院对高职教育有了初步认识。
近年来。
我国高职教育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但也面临着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经过这些年的建设与发展。
这些高职院校在服务社会、行业、地方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形成了自己显著的办学特色和一批优势学科。
他们在这些学科领域里,不仅取得了开创性的科研成果,而且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创新人才和制造行业技术骨干。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高职院校中的相当一部分已经逐步发展成为行业特色明显的多科性学院。
这一历史性的变革。
对我国高等教育格局及其长远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当前,行业特色高职院校正处于新的重要发展时期,如何保持和强化其自身办学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
已成为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当前。
虽然有些同学高考失利,但是到了高职院校一样可以成为人才。
以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学院的数控机床和磨具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前就被用人单位预订一空。
这和目前许多本科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现状形成鲜明的对比。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天津市属全日制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立项单位。
作为中国与德国两国政府、中国与西班牙两国政府在职业教育领域最大的合作项,目,20年来坚持学习借鉴德国职教经验与我国国情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先后为企业和社会培养输送了近两万多名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
毕业生遍及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5%以上,在天津市同类院校名列前茅。
学院拥有国内一流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有价值2亿元3000多台(套)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其中90%以上设备由国外引进,建有近40个实验室和10余个实习车间,为举办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可靠的实训基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1.1专业建设1.1.1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医学教育“社会性、实践性、服务性”的原则,遵循《湖北省高等学校专业办学水平合格评价标准》和《长江大学新办本科专业办学水平合格评价标准》的相关要求,依托长江大学及附属医院的相关资源,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加的医学卫生与健康需求、能在基层医疗卫生等单位从事医疗及预防保健等方面工作的医学检验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我们于2014年起对省外的桂林医学院、省内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武汉大学医学院、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医药学院进行了专业建设况调研,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建设规划(2015-2018)》,提出了专业建设的具体指导思想: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需要,适应人民群众对医学卫生与健康的需求,适应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体现医学教育自身规律和特点、体现医学教育“社会性、实践性、服务性”的原则,依托长江大学的良好教育资源,优化专业结构,凝练学科方向,以就业市场为导向,为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康复治疗机构、科研院所等单位能够从事诊断、检验、预防、保健和研究等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1.1.2专业建设的目标与规划1.1.2.1专业建设总体目标总体目标:主动适应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立足湖北,辐射全国,面向基层,服务行业。
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出发点,以教育观念更新为先导,积极探索,与时俱进,为各级各类医疗卫生行业培养合格人才。
具体目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学设施,实施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打造专业特色,通过5年的努力,将本专业建成一个在省内有一定影响和竞争力的专业。
1.1.2.2专业建设项目目标●师资队伍建设目标:着力改善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建设一支具有学科带头人、人才梯队合理、教学质量优秀、科研实力较强、临床经验丰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以现有病原生物学部教师为主体,成立“医学检验技术系”。
到2018年,该系专任教师达20人,专职实验员1-2人,外聘兼职教师20人,使本专业教师(含实验员)队伍人数达到40人。
推选2名优秀青年教师到重点高校或医院进修培养,力争到2018年青年教师博士率达90%以上,硕士比例达95%以上。
建设期内,晋升正高职称1名,副高职称2名,中高级职称教师≥50%,改善教师职称结构。
经过五年的努力,使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专任教师队伍的年龄、职称、学历、学缘结构合理,总体达到本科新专业开办合格要求。
●课程建设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建设。
通过深化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积极进行课程体系改革。
构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与医学知识相结合,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新型课程体系;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模式,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着力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加强学生终身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积极扶植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临床免疫学检验、临床微生物与寄生虫检验、临床检验基础、临床血液学检验等主干学科课程,有计划的帮助主干课程的学科建设,积极加强专业辅修课程的建设,建设期内,建立1-2门校级精品课程,1-2门双语教学课程,使主干课程成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领军课程。
●实验室与实习基地建设目标:改善实验和实践教学条件,建成能满足实验教学需要的专业实验室,以及能满足实习、见习需要的临床实践基地。
为适应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验教学和临床技能训练要求,在已有实验室及设备的基础上,争取2015-2018年升级改造并新立项建设3个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验室。
同时,计划在现有的附属医院/临床医学院和教学实习医院中优选5-10所能满足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践教学需要的三甲医院,加强合作和建设力度,保证学生受到良好的专业技能训练,并为学生的就业提供良好的平台。
●教材及图书资料建设目标:为保证学生学到最新、最权威的专业知识,专业教材选择及时更新的最新、统编、国家规划教材。
条件成熟时,自编或争取立项资助编写、出版部分相关专业教材。
到2018年,建设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资料室(或医学部图书室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资料专区),本专业藏书、期刊、资料等能满足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需要。
1.1.2.3专业的分期建设目标与完成情况(表1)表1 专业分期建设目标及完成情况表不足之处:医学检验技术类实验室本来总体落后,目前实验室建设受实验仪器设备购置的影响,建设滞后严重;下一步要争取大学相关部门支持,争取相关教学实验仪器设备尽快到位,保证本科实验教学正常进行。
在教学中拟采用“导师制”,但实施相对滞后,目前正在多方讨论制订实施方案,拟在15级的第6学期实施。
同时,建设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资料室或医学部图书室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资料专区的工作推进较慢,需要进一步加强。
自评:专业建设指导思想科学,总体目标、项目建设目标、分期建设目标明确,规划依据充分,建设要求具体细致,操作性强,措施得力。
具体建设目标正按计划实施,除实验室建设受设备购置时间滞后影响未完成外,其他建设目标均已完成。
下一步要继续争取大学国资处和医学部实验中心的大力支持,尽快完成相关实验室建设工作。
自评结果:合格。
1.1.3建设经费的使用在四年的建设周期中,学校按3万元/年标准下拨共计12万元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建设经费。
主要用于:专业教学与研究调研费、专业教学资料费、办公设备费、实验室建设费、学术活动、低值易耗材料费等。
经费使用实行项目负责人制度,专款专用。
截止2017年12月,大学拨款6万元,实际使用3.3161万元。
(见下表)2015-2017年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建设经费使用情况自评:建设经费未超标使用、未超范围使用。
下一步要支持经费用于学术活动、图书资料建设、教材建设及实验室建设。
力争充分合理应用相关经费,保证专业建设。
自评结果:合格。
1.2 人才培养1.2.1人才培养计划本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是在2014年对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医药学院、桂林医学院等中西部、省内外专业院校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湖北省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医学检验人才需求情况,经过医学院专家论证的基础上制定的。
方案注重学生基本素质和临床能力的培养,厚基础、强技能,突出人才的应用性。
培养模式主要包括“导师制”教学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学生具备的能力、培养方向、技能与品德等方面强调专业背景的应用性。
同时,结合前期人才培养计划实际执行情况,拟2016级人才培养计划在2015级的基础上做了微调。
●基本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现代化发展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实践动手能力强,热爱医药卫生事业,遵纪守法、团结协作、刻苦钻研、开拓进取,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能系统掌握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常见疾病的临床诊疗基本能力和常用检测方法、设备的操作使用能力,具备创新精神和职业素质,能在医疗卫生机构从事医学检验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应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检验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获得检验操作技能、预防医学技能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临床常见病诊断的基本知识,并对检验结果进行分析、指导临床医师应用检验的能力。
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以下知识和能力:1.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团结协作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2.具备必要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具有较强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
3.系统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相关学科的发展现状及前沿动态,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4.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观念,具备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5.较好地掌握基础医学理论知识、临床医学检验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6.具有较强的临床检验思维和分析能力,初步的临床检验医师的工作能力,良好的检验操作技能,一定的检验医学科研能力,初步的临床教学能力。
7.掌握临床常见疾病的诊断基本知识,运用所学的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知识,分析和处理与疾病有关的心理和社会学因素。
8.熟悉国家卫生工作及临床实验室管理有关的方针政策。
9.掌握文献检索、相关专业信息获取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了解医学检验技术学的前沿理论、应用前景、发展动态以及行业需求。
10.熟悉国家卫生工作方针和有关放射防护的方针、政策和方法。
●主干学科、学位课程及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1.主干学科:医学检验技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
2.学位课程:系统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临床基础检验、临床微生物与寄生虫检验、临床血液学检验、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临床免疫学检验、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等。
3.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实验、临床实践、毕业实习。
●专业特色1.课程设置上突出医、理、工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2.紧密结合现代医学检验技术对人才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早实践、多实践、反复实践”,培养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医学检验技术人才。
●毕业规定学生在毕业时应达到德育培养标准和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应获得最低总学分170学分,其中课内必修课120学分,实践教学25学分,选修课(含通识教育选修课8学分)25学分。
自主发展计划10学分。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自评: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定位科学;培养模式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满足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理论、实践环节安排合理;人才培养计划执行情况好。
自评结果:合格。
1.2.2课程开出率参照国家2012版本科目录,长江大学医学院2015年制定了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主要课程共23门,包括:临床检验基础、临床微生物与寄生虫检验、临床血液学检验、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临床免疫学检验、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实验室管理学、临床检验仪器、无机及分析化学、系统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医学免疫学、细胞生物学、医学遗传学、医学微生物与寄生虫学、预防医学与统计学、临床医学概要、病理生理学、分子生物学。
由于本专业为2012年后新设置的专业,故本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课程设置主要参考国家教育部2012年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完全符合该文件的要求,详见表3。
主干课程中如期开设的课程20门,占计划开出的100%,占专业主要课程总数的86.96%。
表3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开设情况自评:国家本科专业目录规定的专业主要课程开出率1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