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四境界

合集下载

人生的四种境界举例

人生的四种境界举例

人生的四种境界:
1.自然境界:一个人按照本能或社会习俗行事,没有明确的自
我意识或追求。

例如,一个儿童可能只是自然地玩耍、学习,没有深入思考自己的行为或目标。

2.功利境界:一个人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利益和目标,并追求个
人的成功和满足。

例如,一个企业家可能致力于创造财富和成功,关注自己的利益和市场需求。

3.道德境界:一个人超越了个人的私利,开始考虑更广泛的社
会利益和道德准则。

例如,一个社会活动家可能致力于推动社会公正和环保事业,关注公共利益和社会责任。

4.天地境界:一个人达到了一种超越个人和社会的境界,与宇
宙和自然相融合。

例如,一个修行者可能通过冥想和修行,达到一种心灵的平静和超脱,体验到与宇宙的连接和合一。

《人生的境界》课文赏析

《人生的境界》课文赏析

《人生的境界》课文赏析一、文章结构《人生的境界》一文结构清晰,逻辑严谨。

文章首先引出“人生的境界”这一主题,接着阐述了冯友兰先生对于人生境界的分类和定义,然后通过举例和引用论证了各个境界的特点和意义,最后总结全文,强调人生的境界对于人的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

整篇文章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让人易于理解和接受。

二、语言特色《人生的境界》的语言特色主要表现为简洁明了、质朴自然、深入浅出。

作者运用平实、朴素的语言,表达了对人生境界的独到见解,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同时,文章中还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得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三、思想内涵《人生的境界》的思想内涵深刻丰富。

作者通过阐述人生境界的层次和特点,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文章强调人生的境界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修行得到提升。

同时,作者也提醒读者要正视现实,把握当下,从自我出发,逐步提高自身的境界水平。

这一思想内涵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四、人生境界的层次《人生的境界》中提出了四种人生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这四种境界由低到高,层层递进,构成了人生境界的完整体系。

作者通过对比和举例等方式,详细阐述了各个境界的特点和意义,让读者对人生境界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五、哲学思考与人生启示《人生的境界》中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和人生启示。

作者通过分析不同的人生境界,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鼓励读者积极向上,努力提升自身的境界水平。

同时,文章中还提出了“觉解”这一概念,认为只有对自己的行为和动机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才能真正提高自身的境界。

这一思考和启示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六、与读者的人生观照《人生的境界》与读者的生活经验紧密相连,能够引发读者对自身的人生观进行反思和观照。

文章中的四种人生境界涵盖了大多数人的生活状态,让读者能够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人生境界的四个层次

人生境界的四个层次

人生境界的四个层次
1、自然境界,何为自然境界,这一境界是最基本的物欲需要,就是人类本身的动物属性,动物与人最基本的共通特点是食与色。

2、功利境界,在这个境界中的人们懂得了拼搏奋斗的重要性,除了维持自己基本的生存之外,还要努力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们,但是在追求幸福生活的过程当中,也会暴露出人性最根本的劣根性。

3、道德境界,在这一境界中的人可以称之为君子了,他们有着较高的道德修养,不一样有着很好的物质条件,但懂得以一个君子的处世标准阅世。

这类人可以通过自我反省和认知,来避免人性中恶的出现,从而被称作君子,也就是社会中的道德楷模。

4、天地境界,在这一境界中的人,可以称之为圣人了!自古以来也许只有孔子、老子可以到达这一境界,还其实还可以加上庄子和颜回。

在《论语》中,有一个这样的说法,被称之为孔颜之乐。

老子便是超脱于这三士之外的人,他明阴洞阳,彻悟一切至理,是中国人最伟大的人格典范,孔子与老人是中国哲学的两个最高峰,一个是有为之为,一个是无为之为,皆是到达了冯友兰所说的天地境界的两个人。

人生的四重境界——读《西游记》心得札记

人生的四重境界——读《西游记》心得札记

人生的四重境界——读《西游记》心得札记人生的四重境界——读《西游记》心得札记《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著。

只要细细品读,就会发现许多的人生哲理。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唐僧在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三人的保护下,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去往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

《西游记》里的这师徒四人,每人都象征着一个道理,而这四个道理,也可转换为四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戒骄戒躁,方能成大器。

孙悟空虽是石猴化身,但却也只是只野猴。

后来得菩提祖师教导,学会了七十二变和筋斗云等功夫,其后又得定海神针,渐渐狂妄自大、目中无人,竟大闹天宫,要玉帝让位于他。

结果被如来佛祖镇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又有金箍束缚,取经途中才算忠诚。

而孙悟空的人生也慢慢步入正轨,也懂得了宽容礼让、谦虚坦荡。

第二重境界:克制欲望,方能改掉恶习。

猪八戒原是天蓬元帅,困醉酒调戏嫦娥而被贬下凡。

他好吃懒做、贪财好色,取经路上没少给师兄师弟们添麻烦。

不过最后,在师徒们的监督和教诲下,猪八戒的贪婪之心才逐渐收敛,开始实事求是。

第三重境界:控制情绪,方能掌握人生。

沙悟净本是灵霄殿下侍奉玉帝的卷帘大将,只困在蟠桃会上失手打碎了琉璃盏被贬下凡。

他心生怨气,长年在流沙河吃人度日。

被唐僧收为徒后,他放下屠刀,不再杀戮,变得忠厚老实、沉稳淡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

他知道,唯有遵从命令,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才能弥补过错。

第四重境界:坚持不解,方能修成正果。

唐僧是金蝉子转世,受菩萨委托,去往西天取经。

一路上,他持之以恒、矢志不移、一心向佛、诚心诚意,最终取得真经,功德圆满,成就佛身。

这师徒四人,最终都封了个名号:孙悟空为斗战胜佛,猪八戒为净坛使者,沙和尚为金身罗汉,唐僧为旃檀功德佛。

《西游记》向我们展现了人生的多重境界,剩下的道理需要我们用一生去慢慢领悟、渗透。

魏书生 人生的四种境界心得体会

魏书生 人生的四种境界心得体会

魏书生人生的四种境界心得体会下午的最后一节课,于都五中按照惯例举行了新教师培训活动,由齐校长和李校长主持本次培训学习。

在这次培训课上,新教师们主要观看了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的一节语文公开课:《人生的四种境界》。

通过这节培训课的学习,我受益匪浅。

魏书生的这节语文课,上得非常好,非常成功,它以一种我从未见过的新的课堂教学形式,深深地震撼了我。

这节公开课,有很多课堂教学的细节,都值得我深入研究并学习,进而化为己用。

比如发扬民主精神,让学生决定怎么上这节课;比如语文课生活化,以聊生活日常的方式,步步深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懂这篇课文;再比如重视课堂氛围,以师生互动的方式,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让语文课不会枯燥乏味,让语文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再比如魏老师会融入到学生当中,关注班上的每个学生的状态,无论是坐在前面的还是坐后面的,无论是活跃的还是不愿意发言的,他都会关注,充分调动他们参与到语文课堂的学习积极性;再比如魏老师。

做足准备工作,充分备好课,达到了胸有成竹,手中无教材但心中有教材的境界;再比如他重视学生的个性想法,整节课大部分时间都让学生教材离手,甚至完全合上书,思考、推测课文的内容,最后再打开课本,将自己的想法与文中作者的想法相互比较、印证;再比如魏老师在课堂上除了教课本上的知识,还会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其它方面的教育,比如德育,当有男生说“女士优先”时,魏老师教育学生面对苦活、累活时,男生要顶在前面;再比如魏老师尊重学生,除了之前提到的重视学生的想法,还有魏老师为人师表、懂礼仪,当下课时,魏老师说“下课,同学们再见”,学生说“老师再见”,魏老师说了一句“同学们辛苦了”,这句简单的话很暖心,不经意间就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增进老师和学生的距......总之,魏老师的这节课,优点特别多,一时半会难以尽述。

他在这节课充分尊重了学生,他自己化为了一名充满智慧的引导者,带领着全体学生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

他真正做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冯友兰阐述人生的四重境界(价值十一哥)

冯友兰阐述人生的四重境界(价值十一哥)

冯友兰阐述人生的四重境界(价值十一哥)冯先生把人生境界分为四个品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不同境界的人,世界和人生对于他们的意义是不一样的。

最低的境界是自然境界。

处在这种境界中的人,按照习惯做事,并不清楚做的事情的意义,也可能做出一些大的事业,但是做这些大事业的时候,不知道自己做事情的意义。

比这个高一层的是功利境界。

处在这种境界的人,他的一些行为都是为自己的利益,对这一点是自觉的。

他可以积极奋斗,也可以做有利于他人的事,甚至可以牺牲他自己,但目的都是为了自己的利。

比功利境界再高一层的是道德境界。

处在这个境界的人的行为是为了行义。

所谓行义是为了求社会的利。

因为这种人有一种觉解,人是社会的一部分,只有在社会中,个人才能实现自己发展自己。

功利境界的人是求个人的利益,道德境界的人是求社会的利益。

功利境界的人行为是以占有为目的,道德境界的人行为是以贡献为目的。

功利境界的人,他的行为境界是“取”,即便有时“予”,目的还是为了“取”。

而道德境界的人行为目的是“予”,即便有时候是“取”,目的也是为了“予”。

最高的境界是天地境界。

处在这种境界的人,一切行为的目的都是侍天,因为他有一种最高的觉解:人,不但是社会的一部分,而且是宇宙的一部分。

因此,人不但应对社会有贡献,也应对宇宙有贡献。

这就是知天,知天是因为能够侍天,知天所以能够乐天、同天。

乐天就是所见所行对于他总是有一种新的意义,所以有一种快乐,这是一种最高的精神愉悦。

同天,就是自同于宇宙大权,消解了我和非我的分别。

这四种境界从高级的品位或者等级来讲,是一种辩证的发展。

冯友兰先生认为,因为境界的高低,所以不同的境界在宇宙间有不同的地位,具有不同境界的人,在宇宙间也有不同的地位。

从表面上看,世界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但实际上,每一个人所享受到世界的大小是不一样的。

境界高的人实际享受的世界比较大,境界低的人实际享受的世界比较小,因为一个人所能实际享受的世界,必定是他所能够感觉和了解的世界。

人生的四个境界

人生的四个境界

人生的四个境界
人生的四个境界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境界:在这个境界中,人们的行为通常是顺应自然的,没有过多的思考和计划。

他们可能以本能和习惯为指导,生活简单朴素,追求基本的物质满足。

2、功利境界:在这个境界中,人们开始关注个人利益和物质财富。

他们可能会追求功名利禄,以及各种自我满足和享乐。

这种境界中的人们可能具有较强的是非观念,但可能缺乏对精神层次的追求。

3、道德境界:在这个境界中,人们开始关注道德和社会责任。

他们可能以道德原则为指导,注重道德修养和社会贡献。

这种境界中的人们可能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但可能过分关注他人评价和责任,忽略个人内心的平衡和满足。

4、天地境界: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称为“天人合一”境界。

在这个境界中,人们开始关注宇宙和自然的本质,以及自身与宇宙的联系。

他们可能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足,以及与自然和宇宙的和谐共处。

这种境界中的人们具有更深刻的人生哲学和智慧,能够实现自我实现和超越。

这四个境界并非完全独立,它们之间存在相互联系和过渡。

人们可能会在不同的阶段经历这些境界,不断探索和成长。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人们可能会面临不同的挑战和需求,需
要不断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以实现内心的平衡和外在的成就。

人生做事的四种境界

人生做事的四种境界

人生做事的四种境界
人生做事的四种境界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1. 无知境界:这种境界下,人们对于事物的了解非常有限,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他们往往凭借一时的冲动和直觉做事,缺乏全面的考虑和计划。

在这种境界下,人们容易犯错并且难以达到自己的目标。

2. 学习境界:这种境界下,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并且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他们会主动寻求新的经验和学习机会,并且不断反思和总结自己的经验。

在这种境界下,人们会更加明确自己的目标,并且通过不断学习和成长来实现这些目标。

3. 成长境界:在这种境界下,人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并且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

他们会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有清晰的规划和目标,并且会不断追求卓越。

在这种境界下,人们会更加注重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不断挑战自己,寻求突破和突破。

4. 成就境界:在这种境界下,人们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并且能够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他们会对自己的经验进行总结和分享,并且愿意帮助他人成长。

在这种境界下,人们会更加注重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平衡,追求更高的目标和意义。

直面笑对人生四境界

直面笑对人生四境界

直面笑对人生四境界人生,要懂得放下繁华,放弃无意义的忙碌,静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人生四境界: 苦而不言,笑而不语,迷而不失,惊而不乱。

人生,都要经历从稚嫩到成熟,从青涩到老练,从张扬到内敛,从浓烈到淡雅的过程。

红尘的历练,也在不断丰富和提升着人生的境界。

周国平说:“人生的使命就是把生命照看好,把灵魂安顿好。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

”人生的境界,就可以用四个词来概括:苦而不言,笑而不语,迷而不失,惊而不乱。

苦而不言,是一种修行网络上有一句话很火的话,“不要向任何人诉苦,因为80%的人不关心,剩下20%听了很高兴。

”这话说得虽然很绝对,却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倾诉是有底线的,同情是有时效性的。

很少有人真的想要了解你的苦难,苦而不言才是我们最好的选择。

一个人的心要足够深,才能装得下一些事。

心若浅得像一个碟子,什么都装不下,稍微有一点苦闷,都会流淌出来。

孔子在论语中这样评价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有智慧的人不轻言悲苦,而会去牢牢抓住那一二分的如意,愚蠢的人却会执迷于自己的不幸。

凡尘即是苦,吃苦,化苦,不言苦。

其中,不言苦,最是修行。

不言苦并非是自我压抑,而是看透了人生,是一种不徒劳挣扎的智慧,是一种与苦难厮杀的勇敢。

苦而不言不是要“打断牙和血吞”,什么亏都吃下去,而是少抱怨,学会吃一点无伤大雅的亏。

总有一天,我们会感激始终坚韧的自己,没有被苦难打倒的自己,淡然面对苦难的自己。

苦而不言,是让我们静静地蜕变,待到时运际遇,一鸣而天下惊。

笑而不语,是一种豁达笑而不语是不炫耀。

花宜半开,酒宜微醉,做人最宜低调收敛,韬光养晦。

张爱玲曾有一个好友炎樱,本来二人感情要好,但后来张爱玲受不了炎樱的无心炫耀,以至于绝交。

张爱玲去美国后,经济困难,炎樱却时常夸耀自己如何赚钱;张爱玲孀居多年,炎樱却大谈自己与丈夫的甜蜜恩爱。

张爱玲受不了,为此绝交,断绝来往。

笑而不语,不是说高兴不能分享,而是不能为了自己高兴,而让别人不痛快。

人生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人生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四种境界:⾃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王国维曾有治学三境界,三种境界代表三种成就。

⽽我们这平凡⽽真实的⼀⽣,⼤约也有四种境界,四种境界亦是四种⼼态,四种⼈⽣。

⼈⽣在世,有贵贱之分,穷富之分,也有境界⾼下之分。

有的⼈,终其⼀⽣为钱谋、为权谋,⾃以为做⼈很成功,但实际上,他不⼀定是⼀个境界很⾼的⼈。

有的⼈安贫乐道,利他忘我,尽管没有捞到⼀官半职,但也不⼀定是境界很低的⼈。

哲学家冯友兰先⽣说过,每个⼈各有⾃⼰的⼈⽣境界,与其他任何个⼈的都不完全相同。

他认为,⼈⽣有四种境界:⾃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你属于哪个境界呢?第⼀重境界:⾃然境界冯友兰先⽣说:“⼀个⼈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

就像⼩孩和原始⼈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并⽆觉解,或不甚觉解。

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

他的⼈⽣境界,就是我所说的⾃然境界。

”⾃然境界,就是⼈⽣的最低境界,⽆⾮就是吃饭穿⾐,过去农家妇⼥有个⼝头禅,叫“嫁汉嫁汉,穿⾐吃饭。

”穿⾐、吃饭,是⼈⽣最基本的事情,也是最低境界。

有个笑话讲:说是张家⼝那边⼤草原,⼀个⼩孩在放⽺。

⼤⼈打趣问他,你放⽺⼲什么啊?放⽺卖钱。

卖钱⼲什么啊?娶媳妇。

娶媳妇⼲什么啊?⽣娃。

⽣娃⼲什么啊?放⽺。

活在这个境界⾥的⼈,驱使他们做事情的动⼒⼤都来⾃于⼈的天性,⽽评价事情的标准,要么是社会上早已约定俗成的规则或社会习惯,要么就依照他们⾃⼰的本性,他们也未曾了解到这样做事的意义。

着名学者、复旦⼤学王雷泉教授曾说过:“⼈兼具动物性、社会性和超越性,可以下堕为畜⽣,也可以提升为圣贤。

”其实活在⾃然境界的⼈,就是动物性的展现。

《礼记·礼运》中有⾔:“饮⾷男⼥,⼈之⼤欲存焉!”其实社会上⼤多数⼈就住在这⼀层,吃喝玩乐,糊⾥糊涂地来到这个世间,⿇⽊地、醉⽣梦死地活了⼏⼗年,从来没有认真地思考过⼈⽣的意义、⽬的,别⼈怎么过,⾃⼰就怎么过,⼤家怎么过,⾃⼰就怎么过,最后还是糊⾥糊涂地、怀着恐惧与遗憾离开这个世间,⼀辈⼦都活在动物的层次上。

人生的境界读后感范文(通用7篇)

人生的境界读后感范文(通用7篇)

人生的境界读后感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生的境界读后感范文(通用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生的境界读后感篇1冯友兰先生在《人生的境界》一文里提出了人生境界的诸多问题,这种人生(即精神)境界,有高下(四级)之分,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他说,人的境界不同是由于人存在于自然和社会之中的“觉解”不同而决定的。

这种提法应该说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俗话说:人分三六九等。

的确,人与人是不一样的。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并不在于个人财富的多少,官位的高低,人的差别体现在对人生的感悟,对人生的把握,个人“觉解”的差别上。

正是这“觉解”的不同造就了人的不同,人生的不同。

冯友兰先生把它分为四种,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这与传统思想中把人分为人、大人、贤人、圣人四种是一个道理。

该怎样选择人生境界呢?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他做的事对于他并没有意义或少有意义。

这种就是自然境界。

自然境界作为四种境界中最低一级,凡非原始人或幼童之正常人按常理来说不会停滞在该境界。

而处在功利境界的人做事往往以自我利益为中心,他所做的事,其后果可以有利于他人,但其动机是利己的。

在弱肉强食的社会中为了自己固然没有错,但若终身停留在该境界则难免有俗气之嫌。

一个人若仅仅为利而活,那不能不说是人生的一种缺失。

真正让人不同于人的在于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前两者是人本来就是的人,后两者是人应该成为的人。

道德境界与天地境界是传统文化中中国人的人格理想,即神于天,圣于地,即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统一。

人的意义应与天和地一样。

天地人并称“三才”。

天时、地利、人和才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础。

我认为人生的境界当以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最为高尚。

贤人与圣人不同于市井之辈也就在于其人生“觉解”的不同。

人生的苦乐离开四种境界

人生的苦乐离开四种境界

人生的苦乐离开四种境界:第一种境界身乐心乐;第二种境界身苦心乐;第三种境界身乐心苦;第四种境界身苦心苦。

身苦身乐,众人皆见;心苦心乐,唯己自知。

一个人能够在某个时刻降生到地球的某个角落,是因为有一对生活在地球某个角落的男女,正好在那个时刻,把他带到人间。

毫无疑问,这对男女就是这个人的生身父母。

由此可见,一个人如果热爱生命,首先就应该热爱父母。

因为没有父母,你就不可能获得生命。

同理,如果一个人舍弃了自己的父母,就等于舍弃了自己获得新生的机会。

死亡并不是一件很神秘的事,每个人的死亡归根结底都可以找到某种原因。

有的人是被别人害死的,有的人是病死的,有的人是自杀死的,有的人是因为自然灾害死的,还有的人是因为瘟疫死的……当然,造成不同人死亡的原因可能有成千上万种,并不限于以上所列举的几种情况。

一个人被别人害死的方式有多种多样,比如暴力、欺诈、意外事故、借高利贷、雇凶杀人、恶意陷害等,多的数不清。

但是尽管导致死亡的方式有所不同,有一点却是相通的:那些被别人害死的人,之所以会在某个时刻死亡,是因为生存在地球某个角落里的某个人,正好在那一刻为了某种原因夺去了他的身命。

由此可见,少跟别人结怨,是延年益寿、避免死亡的好方法。

其中的道理很简单,你与别人结下的怨仇,很可能就会成为这个人在某个时刻害死你理由。

一个医术高明的人,能够医治别人的身体疾病,但却无法医治别人的心灵疾病。

其中的问题,不是在于医术的高低,而是在于:一个人的身体是可见可知的,而一个人的心却是无影无形,不可捉摸的。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每个人只能看到别人的“身”,却看到别人的“心”。

有的人认为,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人的言语、行为、表情、神态等种种表现,来了解别人的心。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暂且不论一个人言语、行为、表情、神态等究竟是逢场作戏,还是发自内心,但就其本质而言,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我们之所以能够听到或看到别人的言语、行为、表情、神态等种种表现,是因为我们能够看到这个人的身体在动(嘴动、四肢动、脸部的肌肉动,体内的器官动),而不是因为我们能够看到这个人的“心”在动。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作文主题训练人生境界(含解析)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作文主题训练人生境界(含解析)

作文主题训练----人生境界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3年2月18日下午,安徽省庐江中学邀请省内某知名教授进行的感恩主题演讲,在PPT无法正常打开的情况下,该教授先讲了一些内容,“学生们读书就是为了钱,不要谈什么理想抱负,金钱就是力量,有钱就有一切”,调侃式的功利观引起了在座的一位同学的反驳。

该同学上台从该教授手中拿过话筒,并说道:“他眼里只有钱。

我们学习是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情公开曝光后引起社会的热议,究其事情的实质,有人认为,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高度;也有人认为信仰的崇高与否,决定了灵魂的高贵与伟大与否。

为此,你学校组织了一场关于“人生的境界与信仰的力量”的主题讨论,你对上述事件有怎样的感想?请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留白”是我国传统绘画的一种技法和境界,指书画艺术创作中为使整个作品画面、章法更为协调、精美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从而给人以想象余地,以无胜有。

而“补白”在书画中是指利用印章或文字等形式在空白处进行润色,使作品的内容更加丰富,画面更加和谐,意境更加悠远。

由此书画家通过对空白和景色的巧妙处理,或“留”或“补”相得益彰,营造出隽永的境界。

其实“留白”与“补白”不仅存在于艺术中,也存在于生活中。

人生的空白有许多,如未实现的梦想,未达到的人生目标,亦或是在学习工作中未取得成就等,都可能是人生的空白,那么我们如何创造自己的一种人生境界呢?请结合材料和现实生活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清代学者张潮曾以“看月亮”为喻阐述人生境界。

第一种是“隙中窥月”:许多人受一定的时间、空间等多方面的限制,只能从缝隙中看月亮。

参透人生的四个境界

参透人生的四个境界

参透人生的四个境界人生是一场漫长的旅程,每个人都会经历不同的阶段和境界。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经历各种各样的情感和体验。

参透人生的四个境界,是指在人生旅程中,人们逐渐领悟到的四个层次,每个层次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第一个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这个境界是人们在成长过程中最初的认知层次。

在这个层次中,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是非常表面和肤浅的,只看到事物的表象,没有深入思考和探究。

人们只是简单地看到山和水,没有意识到它们背后的深层次含义和价值。

第二个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这个境界是人们在经历了一些人生的磨砺和历练之后,开始逐渐领悟到事物的本质和内涵。

在这个层次中,人们开始思考事物的本质和内在的联系,开始意识到事物的复杂性和深度。

人们开始看到山和水背后的深层次含义和价值,开始探究事物的本质和真相。

第三个境界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个境界是人们在经历了更多的人生历练和思考之后,逐渐领悟到事物的真实面貌和本质。

在这个层次中,人们开始看到事物的真实面貌和本质,但并不会因此而陷入迷惑和困惑。

人们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看到事物的真相,但并不会因此而失去对生活的热爱和信心。

第四个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这个境界是人们在经历了更多的人生历练和思考之后,逐渐领悟到事物的真正含义和价值。

在这个层次中,人们能够看到事物的真正含义和价值,能够超越表象和本质,看到事物的更深层次的意义和价值。

人们能够看到山和水背后的更深层次的含义和价值,能够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和意义。

参透人生的四个境界,是人们在人生旅程中逐渐领悟到的四个层次。

每个层次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每个人都需要经历不同的历练和思考,才能够逐渐领悟到这些境界。

只有在不断地思考和探究中,才能够参透人生,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和意义。

冯友兰先生谈人生的四重境界

冯友兰先生谈人生的四重境界

冯友兰先生谈人生的四重境界人所面对的世界是同一个世界,人所面临的人生是一样的人生。

就人的“觉解”对象而言是公共的,同一的;但人对于宇宙人生的“觉解”是具体的,有区别的,这使得人的境界也不相同。

严格说来,各人有各人的境界,没有作为个体的人的境界是完全相同的。

冯友兰以为对人生境界的区别,只能略其小异,而取其大同。

在这种观念支配之下,冯友兰将人生境界区别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四种类型,并依照人生境界的不同,来论释他所理解的人生意义或人生价值。

“自然境界”是人生境界中一种层次最低的境界。

冯友兰以为。

生活在这种境界中的人,其行为特征是“顺才”和“顺习”。

冯友兰所说的“才”是人的生物学意义的“性”。

这样的“顺才而行”,亦即是所谓“率性而行”。

这样的生活行为是“行乎其所不能不行,止乎其所不能不止”。

这样的生活完尽是一种自然的、生物学意义上的生活。

冯友兰所说的“习”,是指个人的生活习惯和社会的生活习俗。

“顺习而行”,是依照个人习惯和社会习俗生活,这样的生活不是自己的主动安排,而是“照例行事”。

所以冯友兰以为,“顺才而行”和“顺习而行”,都表明在这种境界中生活的人,对自身的生活和行为没有了解。

人生对于这种“顺才而行”和“顺习而行”的人来讲,是一片混沌。

由于这种人对于自己生活的性质完全没有了解,他们虽然也有自己的人生,但人生对他们而言,并无什么意义和价值。

由于冯友兰将人生境界归之于人对于人生的“觉解”,所以在冯友兰看来,对于人生是一片混沌的人,并非仅指那些生活在尚未开化的社会中的人,也不限于那些从事简单工作的人。

在工业社会中,在学术工作者和艺术家中间,在道德事功方面都取得卓越成绩的人中,也可能有只具有“自然境界”的人。

因为这些人中,有的人的行为和生活,也只是“行乎其所不能不行,止乎其所不能不止”。

他们对于自己的生活也是“莫知其但是然”。

他们虽然生活在现代社会中,他们虽然在事功方面可以取得很高的成绩,但他们对于自身的生活和行为并无自觉地了解,故他们的人生境界仍只能是“自然境界”。

解读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

解读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

解读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2008级伦理学研究生邱念平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南阳汤河人,是中国上个世纪国学研究的宗师。

他创立了“新理学”的哲学体系,从1939年到1946年7年间冯友兰连续出版了六本书,称为“贞元六书”,其内容涉及行而上学、心性论、境界学、人生哲学等,开创了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的新局面。

以《新理学》为核心的“贞元六书”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新儒家哲学思想体系,它既是冯氏哲学思想成熟的标志,也是他一生治学的最高成就,并因此而奠定了他作为“现代新儒家”的地位,成为一位继往开来,享誉国内外的一代哲人。

人生境界说是“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冯友兰对人生理想、人生哲学、人生觉解用哲学方法予以回答,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思想启迪作用。

古今中外诸多学者不断探索思考人生问题,对人的生命存在进行了分层研究。

在二十世纪中国哲学领域,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境界说是这一思路上的典型代表之一。

冯友兰提倡正确的生活方法,主张以正确的生活方法指导人生,求取人生的幸福。

冯友兰的人生哲学,在理论上的真正追求是要论释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冯友兰在汲取中国古代哲学关于境界论营养的基础上,构建了自己的人生境界说。

在他看来,人在自己的生活中,之所以可以确立正确的生活方法,条件即在于人是“理性底动物”,人是有“觉解”的生活。

即人对于生活不是本能地被动地适应,而是能够主动地积极地安排。

人能够凭借理性,安排好自己实际的生活,人同样可以凭借理性,理解人生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

因此,冯友兰在论及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时,首先强调的即是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取决于人自身对于宇宙,对于人生的觉解。

谈到人生境界,不得不提到“觉解”这个基本概念。

第一次使用“觉解”这个词,是在冯友兰《人生的境界》一文中。

他认为人生的境界,不能仅看你做什么,而要看你对此的认识。

我觉得把它解释为行为的动机也行。

如扶一个老人过马路,同一件事,不同人去做,但境界是不同的:大傻子看到人就扶的习惯,他也不分男女老幼,你问他,为什么扶,他傻傻一笑,毫无意识,即无觉解;小学生扶老人,你问他,他说这样做是好孩子,老师会表扬。

人生最高境界

人生最高境界

人生最高境界糊涂不出风头,能避免站得高摔得疼。

糊涂暗中助人,能在不知不觉中赚足人情。

糊涂包容有雅量,达观生活多快乐。

糊涂不耿耿于怀,隐忍以图将来。

糊涂的智慧表面上似乎什么都不知道,其实内心里比谁都清楚。

糊涂的人一般呐于言,不是不会说,防祸从口出。

闲聊80% 的话都是废话。

即便这样,不知不觉中,加进了感情色彩,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祸从此始。

有些人断章取义,把一些危言耸听的话到处传,让你百口莫辩。

不如不去说,那样别人就不知你的深浅,也就不敢对你轻举妄动,糊涂呐于言的智慧由此可见了。

一、守拙的智慧:心头洞明,表面糊涂。

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抱朴守拙。

明明什么都知道,却一副痴呆愚顽的表情。

这种人不张扬,不高人一等,平易近人,反而更易得众人的欢迎。

社会是很现实的,人心更是难测的。

当你的聪明外观、锋芒毕露时,则遭人妒忌。

那又何必呢?炫耀自己,无非想让人高眼看你,无非为了虚荣、脸上有光,但当你在官场、职场被排挤,不能尽情挥洒时,不知是否有聪明致祸之叹?二、口呐的智慧:不逞利口,不论人短。

以说话遭祸者,不在少数。

究其因,无非爱逞利齿,爱论人长短、搬弄是非。

而最冤枉的是那些人,本无心之语,被人道听途说、断章取义,致千古之恨。

所以,如果从一开始就慎言,不是可以免去许多烦恼吗?为人处世,万不可忘记“祸从口出”之戒。

三、隐忍的智慧:知雄守雌,以退为进。

真正的英雄,是那些能伸能屈之人。

没有谁一辈子都是顺顺利利的,所以,得意时固然值得扬眉吐气,失意时却不能一味消沉,应积蓄力量,以伺东山再起。

这时候的隐忍,才算把人生百味都尝尽。

失意时的忍,是知雄守雌,以退为进。

四、包容的智慧:以和为贵,宽容大度。

糊涂是一种肚量,是眼里揉得进沙子,是以和为贵的宽容大度。

得饶人处且饶人,多个朋友多条路。

当你包容别人时,也就为了自己积累了人情。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人有包容,谋事易成。

五、做人的智慧:表面愚拙,内心精明。

人至察则无徒,所以人不能太精明、太计较,平时糊涂一点,给人留有余地,方是共赢之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生四境界
前段时间在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读到: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最近思来想去总觉得这三句话中间少了点什么,有些境界可以改一改,王国维概括的好像并不全面。

对于第一境界,我是认同的,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无论是成大事业或是成大学问的人,刚开始处境是比较凄凉的,比较孤单的,很少有人能理解自己,支持自己,自己一个人在事业的道路上,在求知的道路上艰难行走,攀登事业的巅峰,知识的巅峰。

而摆在面前的是众多事业的路,知识的书。

但这也只停留在看的表面。

当我们去走事业的路,去用书中的知识解决问题时,又都会有些迷茫。

就拿读书为例,我们读书的目的是解决问题。

你可能会说,我读书是为了陶冶情操,不是解决问题,但是这里就有个问题,你为什么要陶冶情操,因为情操有问题,需要陶冶。

没有目的的读书,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是因读书而读书,是书呆子。

当我们去解决问题时,常常很迷茫,很头痛,感觉有无穷无尽的方法,但好像每一种方法又都只能解决其中一部分,这也是为什么考试前需要把知识串一遍的原因。

现在独来想一想这迷茫的阶段,又是每个人不能逾越的一个阶段,因此我把它也定义成一个境界——第二境界。

不过这个境界是迷茫的,可以把它概述为: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

在第二境界之后,在迷茫之后,那便是豁然开朗;那便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那便旧时茅檐社林边,路转溪头忽现。

这时无论是在事业上,还是在做学问上,我们坚定步伐,昂首向前,甚至是废寝忘食,但我们确定了前进的路,确定了理想,确定了追求,我们为伊消得人憔悴,但衣带渐宽终不悔。

我们步伐坚定的前进着,孜孜不倦的从书中吸取着养分,事业上埋头苦干。

终于有一天,我们发现,我们成了峰顶,而以前可望而不可即的峰顶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在我们脚下,蓦然回首来时的路,我们发现其实她离我们并不遥远,一直在我们身边若隐若现,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时我们在事业上,在做学问时,犹如一只鹏,展翅高飞,直插云霄,翱翔于天地之间,不知不觉吟诵起: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者九万里。

因此,我将人生定义为四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此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三境界;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者九万里,此第四境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