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一轮专题复习历史练习: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 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
1.张德坚《贼情汇纂》记载,东王、北王、翼王上奏请天王:“建都天京,兵士日众,宜广积米粮,以充军储而裕国课。弟等细思安徽、江西米粮广有,宜令镇守佐将在彼晓谕良民,照旧交粮纳税。”天王批道:“胞等所议是也,即潜佐将施行。”这一举措()
A.违背革命的最初设想
B.吸引地主阶级参加革命
C.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
D.导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解析:材料中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之后,诸王向洪秀全建议,军队人数增加,为了筹集军粮,安徽、江西应该“晓谕良民,照旧交粮纳税”,得到洪秀全的赞同,说明他们主张维持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这与《天朝田亩制度》中要求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设想是背道而驰的,故A项正确;太平天国的这一举措是由于当时军事斗争的需要(筹集军粮),并不是为了吸引地主阶级参加革命,故B项错误;太平天国依然保留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不利于发展资本主义,故C项错误;导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故D项错误。
答案:A
2.洪仁玕认为,凡“万方来朝,四夷宾服及夷狄戎蛮鬼子,一概轻污之字,皆不必说也”。并进而认为使用这些“轻污字样,是口角取胜之事,不是经纶实际,且招祸也”。这说明了()
A.主张学习西方的新思潮萌发
B.鸦片战争战败对外交的冲击
C.重振太平天国威风实际需要
D.傲岸自大的观念发生新变化
解析:材料没有涉及学习西方,故A项错误;材料中洪仁玕的观点代表的是太平天国的外交,没有涉及“鸦片战争战败”,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轻污字样,是口角取胜之事,不是经纶实际,且招祸也”得出洪仁玕只是为重振太平天国威风创造有利的环境,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万方来朝,四夷宾服及夷狄戎蛮鬼子,一概轻污之字,皆不必说也”得出太平天国外交观念的转变,故D项正确。
答案:D
3.冯友兰讲:“假如太平天国统一了中国,那么中国的历史将倒退到黑暗时期。”钱穆说:“若太
平天国成功了,便是全部中国历史的失败了。”两位史学家这样说的根本原因是()
A.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
B.太平天国运动破坏了中国的社会经济
C.太平天国运动具有空想性
D.太平天国运动遭到列强的镇压
解析:两位史学家都认为太平天国的成功是历史的“倒退”和“失败”,原因就在于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太平天国运动把小农经济作为追求目标,不能顺应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潮流,故A 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破坏中国的社会经济不是根本原因,故B项错误;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太平天国运动的空想性并不是根本原因,故C项错误;列强的镇压是外因,根本原因在于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故D项错误。
答案:A
4.清朝的省级最高行政长官是总督和巡抚,督抚多由满洲贵族担任;而从1860年到1864年,汉族官僚曾国藩组建的湘军集团中先后有21位将领担任督抚。这一变化反映出()
A.清政府利用湘军来开展洋务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影响清朝军政局面
C.汉族官僚开始掌握中央政权
D.清朝满汉矛盾最终得到解决
解析:材料没有涉及洋务运动,故A项错误;督抚由满洲贵族担任变为汉族地主担任,反映了清朝重用汉人超过满人,清朝的军政局面开始发生变化,这一切源于太平天国运动,故B项正确;督抚是地方行政长官,故C项错误;清朝满汉矛盾最终得以解决材料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
答案:B
5.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专设删书衙,根据拜上帝会的教义和原则删改儒家的典籍,特别是对专讲“吉礼”和“鬼神丧祭”之类的言辞统统删掉。这些措施表明太平天国()
A.试图构建一种新文化B.对传统文化删改选用
C.全力破除传统文化D.严格上下尊卑等级制
解析:材料仅体现了太平天国对儒家思想进行删改,不能体现出其试图构建新文化,故A项错误;太平天国的删书衙按照拜上帝教的原则删改儒家经典,反映出其试图把儒学改造为适合其利益和要求的文化,故B项正确;太平天国对儒学的删改不是全力否定传统文化,故C项错误;太平天国创立的拜上帝教主张人人平等,故删改儒学不是为严格尊卑等级,故D项错误。
答案:B
6.1911年10月30日,清政府在《实行宪政谕》中说:“促行新治,而官绅或藉为网利之图;更改
旧制,而权豪或祗为自便之计……驯致怨积于下而朕不知,祸迫于前而朕不觉。”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辛亥革命导致清末立宪失败
B.清末立宪削弱了皇帝权力
C.清末立宪导致了官吏的腐败
D.清末立宪激化了社会矛盾
解析:该项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因果倒臵,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朕不知”“朕不觉”,表达了皇帝对清末立宪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浑然不知,故B项错误;除官吏腐败外,该项不能体现“权豪或祗为自便”“怨积于下”等信息,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官绅或藉为网利”“权豪或祗为自便”“怨积于下”“祸迫于前”,清末立宪引发了官绅豪强与底层人民的矛盾激化,故D项正确。
答案:D
7.1911年5月,在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前夕,一位名叫石长信的监察干部(给事中)在上奏中写道:“四川、湖南现兴修铁路,因资金紧张,以租股为名,每亩土地皆征税,以充路款。我听闻两省农民,民怨沸腾,又遇荒年,用强制手段收取更难以操作。深恐民穷财尽,本欲图富强却使其更加贫弱。所以干路收归国有之日,不必担忧百姓会阻挠。”材料印证了()
A.铁路建设资金短缺B.民众抵触铁路修建
C.铁路国有恰逢其时D.保路运动发生原因
解析:材料仅涉及四川、湖南兴修铁路,资金紧张,不能印证铁路建设资金短缺,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百姓抵制的是加收土地税以充路款,而不是抵触铁路修建,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石长信的言论,仅能反映出清政府维护统治的目的,不能体现铁路国有符合当时的形势和需要,故C项错误;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它不仅堵塞了民间资本介入投资的通路,而且将之前民间集资的铁路费用也收归国有,引起了四川人民的保路运动,故D项正确。
答案:D
8.武昌起义打响第一枪后,立宪派首领汤化龙起草通电以咨议局、商会、教育会名义请各地响应。各省宣布独立时,很多省是新军起事,咨议局服从,立宪派主政。革命派依赖新军的实力,立宪派凭借社会声望。这可以佐证()
A.辛亥革命的成功是立宪派和革命派共同努力的结果
B.新军是推翻清王朝统治的主体力量
C.立宪派和革命派的共同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D.各省独立是革命派与立宪派的合奏
解析:辛亥革命的成功,既离不开革命派对新军的思想动员作用,也离不开立宪派的社会号召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