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塞罕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仰望塞罕坝
作者:王兰生
《光明日报》
(2018年03月16日15版)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令人向往;有一群“地球卫士”,令人敬仰;有一种时代精神,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这里是塞罕坝。
塞罕坝的美,最直观地体现于她的风景。高岭、森林、草原、湿地、湖泊,还有繁盛的动植物,共同编织成多彩迷人的塞罕坝。近年来,我在不同的季节多次走进这片美丽神奇的土地,不同的季节演绎着不同的美
丽:春回大地,生机盎然,春天的塞罕坝是娇羞的;山花烂漫,莺歌燕舞,夏天的塞罕坝是热烈的;千山竞秀,万谷流丹,秋天的塞罕坝是张扬的;林海雪原,北国风光,冬天的塞罕坝是内敛的。
谁能想到,在塞罕坝的秀美与壮阔背后,是一段曲折的历史。塞罕坝也曾水沛林深草繁,后因开围放牧、乱砍滥伐,逐步退化为“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蛮荒山峦。新中国成立之初,来自浑善达克的沙尘暴,频繁袭击首都北京。在严峻的现实面前,中国共产党人勇敢地向风沙宣战。从1962年开始,三代塞罕坝人在平均海
拔1500米的高原上,在年均大风日53天、积雪7个月、最低气温达零下43.3摄氏度的恶劣环境里,历经55年的艰苦奋战,让“一棵松”成长为112万亩的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创造了“沙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
而今,人逼沙退,碧波万顷,白云蓝天,塞罕坝已成为“华北的绿色之肺”、京津的生态屏障、塞外的璀璨明珠。据不完全统计,塞罕坝每年为京津输送净水1.37亿立方米,固碳74.7万吨,释放氧气54.5万吨,年产生态效益超过120亿元。塞罕坝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
科学理念,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生动范例和“中国方案”,这是中国人民对人类生态文明建设做出的重大贡献。
翻开塞罕坝这部天书巨著,12个大字赫然在目:“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塞罕坝精神是三代塞罕坝人用汗水、心血乃至生命凝聚而成的。走进塞罕坝展览馆,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一组组数据,都在生动地讲述着塞罕坝人的创业史、奋斗史、发展史。“功勋树”带来的希望、马蹄坑大会战探索出的经验、战胜雪凇灾害重拾的信心、“六女上坝”无悔的追求、“夫妻望火楼”的
漫长坚守……一桩桩故事令人感动,催人泪下,启人深思。刘琨、王尚海、陈彦娴、陈锐军、初景梅、尹海龙、于士涛、杨丽……一个个平凡而伟大的名字,犹如一棵棵参天的劲松,昂首挺立在塞罕坝美丽的四季里。
“62年那么呼儿嘿,建林场那么呼儿嘿,热血青年,响应号召,来到塞罕坝,创大业那么呼儿嘿……”绿色塞罕坝,红色赤子心。塞罕坝人身在高岭,心系祖国。他们把为首都防风固沙、为京津涵养水源,当作自己的崇高使命;他们爬冰卧雪,战天斗地,艰苦创业,在近乎生命禁区的荒山野岭,创造出了绿色奇迹;他们坚
持造林、护林、营林相结合,成为实践绿色发展的先行者。“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他们奉献得无私无畏,无怨无悔,他们让世人相信:“种下绿色,就能收获美丽;种下希望,就能收获未来!”
每一次走进塞罕坝,我都会想起这些胸怀人间大爱的时代楷模,正是他们,树立起了一座精神的丰碑,让世人一再仰望、深思。(1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