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会学课题研究课件
第三节 中国城市 城市社会学课件
![第三节 中国城市 城市社会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c7ecdcb51e79b896802265f.png)
(二)新中国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1、政府发动
a.城镇的建设和发展受政府支配,形成了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 两位一体的城镇网络。
b.政府是城市化的主体,政府能够通过各种强有力的措施控制 人口的流动。
c.政府采取强有力的方式从农村中积累工业化、城市化所需建 设资金。
2、城乡双重性 a.城乡双重居民身份体制。 b.城乡双重交换体制。
3、不协调 a.城市数量太少。 b.城市规模结构“头重脚轻”,大城市比重过高。
c.城市地域分布不平衡,具有东密西疏的特点,与人口的地区 分布呈正相关关系。
d.城市化具有明显的“工业型城市化”的特点,商业城市、金 融城市、科技城市等发展严重不足。
4、波浪形发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三节 中国城市
一、封建城市 (一)中国封建城市发展的特点
1、城市发展由北向南移动。 2、城市行政职能突出。 3、全国自上而下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城市系统。 4、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上,以封建统治为依托。
(二)中国近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1、租界城市、殖民地城市的大量存在,使城市成为帝国主义剥 削和掠夺中国的基地,成为外国经济侵略的桥头堡,掠夺中国 资源的转运站。
2、城市发展不平衡。城市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地带,而广大内 地不仅城市数量少,规模小,而且经济极其落后。
3、城市畸形发展。近代工业得不到发展,商业、服务业却过分 膨胀;城市多是消费寄生型,建立在对农村的剥夺的基础上, 造成强烈的城乡矛盾和对立。
三、新中国的城市 (一)新中国城市城市化进程 1949~1957 城市化起步阶段 1958~ 1960 爆发性的工业化引起的超高速城市化阶段 1961~1965 第一次逆城市化阶段 1966~1976 第二次逆城市化阶段 1977年至今 高速城市化阶段
城市社区研究ppt课件
![城市社区研究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c8306b3d5bbfd0a795673b3.png)
14
2.社会发展工作 将社区公共领域作为工作对象,通过社区组织与社区发
展建设来解决社区中的社会问题。 建构两个系统:水平系统、能力系统
(水平系统:社区发展的状态表现和外部特征;能力系统:社区发展的驱动因素和潜 在动力。)
3.社区发展的几种学说 (1)过程说 (2)方法说 (3)社会运动说 (4)工作方案说
互动等无形的因素; 行动(action)的概念——关注社区的社会、组织、行动
等发展的因素。
7
1 . 1 . 3 社区概念辨析
1.社区与社会: 前者的社会关系为自愿,而后者的社会关系更为理性和带有契约性。 2.社区与居住区: 前者更强调社会学意义上的人的关系、人群之间的互动、人的主观能 动,而后者更多的是空间意义上的、物质形态的、对象的。(导致了住 区规划的自上而下)。 3.社区与中国的行政社区: 前者强调自愿与自治,后者更多地是一种管理体制,行政色彩较强。
(4)交换理论:将个人和集体行动者之间的社会过程视为一种有价值的 资源交换;
(5)互动理论:试图解释与研究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互动过程; (6)结构理论:认为人类社会及社会关系被潜在的范式所引导,因而要
研究内在的结构; (7)批判理论:以批判、质疑的方式去看待人类世界的组织方式。
18
2.1 .2 相关理论
聚性和认同感的“都市村庄”。邻里关系也并非如沃 思所说是次属关系,而是“准首属关系”。因此,城 市化不会使社区消失,城市化带来的是生活方式的多 元化和丰富多彩。因此,要有传统社区或礼俗社会向 现代社区的转变,应重塑社区精神,培育社区意识。
21
2.城市社区运行机制与过程
(1)城市社区变迁的特点 20年代美国芝加哥人类生态学学派为代表,代表人物R·E·帕克、
城市社会学课件之城市社区研究
![城市社会学课件之城市社区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c7ed6230b4e767f5acfce6c.png)
参考文献:
夏建中:城市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2010年9月第一版。
向德平:城市社会学,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年12月第一版。
王颖:城市社会学,上海三联书店, 2005年8月第一版。
蔡和:城市社会学:理论与视野。中山 大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
许英:城市社会学,齐鲁书社,2002年 8月第一版。
D.培育公民社会,实现社会民主与政治转型。
3.国外城市社区建设经验:
A.美国哥伦比亚城的社区设计价值与理念:价值观: 自由选择,个人发展,为居民提供必要服务,保护 土地与环境;理念:小区由建筑组团、服务中心、 活动中心将居民联系起来的有机整体,以促进共同 意识、认同感、归属感的产生。此外美国私人社区 类型、社区民间自治制度、社区共管制(日常事务 有职业社区管理者管理,重大事务以社区联席会议 形式共管制。
社会信任与网络关系提供机制促进集体行为的 产生;
信任构成以后合作的文化模式,降低日常商业 与社会交易的成本;
塑造我们的共同意识与认同;
发展有益于社会的好个人品质与特征。
同时社会资本具有导致群体结构封闭性产生的 负功能,进而导致群体成员的共同进步、个人 自由的牺牲、社会群体成员对社会主流群体成 员的敌对态度等。
第四章
城பைடு நூலகம்社区研究
一、社区概念与类型
1、社区概念起源与含义:
社区是中国社会学者30年代对英文 community一词意译。滕尼斯最早把社区 概念引入社会学,在名著《社区与社会》 中将社区界定为以地缘与血缘为基础的具 有紧密情感关系的社会共同体。
社区定义没有统一的界定,一般认为社区 具有两大基本属性:地域型与共同的联系 纽带,换句话说,社区是地域性关系共同 体。社区是一个具有外延伸缩性的概念, 也最具有社会学特色的概念 。
城市社会学课件- 武汉大学社会学任敏
![城市社会学课件- 武汉大学社会学任敏](https://img.taocdn.com/s3/m/49ad021a10a6f524ccbf854c.png)
四、城市社区(Urban Community)
社区通常指以一定地理区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 它至少包括以下特征:有一定的地理区域,有一定 数量的人口,居民之间有共同的意识和利益,并有 着较为密切的社会交往。 社区一词,源于德国社会学家腾尼斯于1887年 出版的《社区与社会》一书。他认为社区是基于亲 族血缘关系而结成的社会联合。在这种社会联合中, 情感的、自然的意志占优势,个体或个人的意志被 感情的、共同的意志所抑制。
1、你为什么……
2、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城市? 总结: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内容、意义
武汉大学社会学系 任敏
第一节
城市社会学的一些 概念
R.E.帕克 (Robert Ezra Park 1864——1944)生于宾夕法尼亚 州。美国著名社会学家,芝加哥 学派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城市社 会学的奠基人。主要从事对城市 现象和种族关系的研究,首创了 参与观察法,是一位经验社会学 学派的领袖。
(7)价值取向学派(The Value-Orientation School)
价值取向学派强调非经济、非技术和价值观对 城市结构与土地使用模式的影响。主张应以社会或 文化的价值观作为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依据。价值 取向的差异性形成了城市与城市的差别。东西方城 市景观差异性,是与东西方不同的价值取向相联系 的。
从生态学角度,芝加哥学派将社区分为四类: 第一类基本服务社区,诸如农业乡镇等; 第二类社区指在生活资料分配过程中履行次要功能的 社区,诸如商业社区等; 第三类社区是工业乡镇; 第四类社区是指那些缺乏自身明确经济基础的社区, 它在经济上依赖其他地区,并且在商品的生产与分 配中不负担任何功能,如娱乐旅游地点,政治教育 中心等。
美国社会学家沃思1938年在《作为生活方式 的都市性状态》一文中提出来的。所谓城市性 状态,主要特征为: (1)复杂的社会分工、社会分层和各种各样的职 业结构; (2)有复杂的社会流动性; (3)城市居民在功能上有显著的依赖性; (4)人际接触有较强的匿名性; (5)城市社会问题依赖正式的社会控制方式; (6)城市居民的道德行为呈现较大的差异,居民 容忍意识较强。
城市社会学课件一章ppt课件
![城市社会学课件一章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f3e5a7c2b160b4e767fcf96.png)
第一节 城市与文明
礼乐文明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明特征,通过制礼作乐,利用“礼” 教与“乐”教,形成一套完善的礼乐制度,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对后来历代都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这种礼乐文明是指“周公之典”。《尚书》曰:“周公摄政, 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候卫,五年营成周,六 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周公制作的礼乐是处理等级社会 上下贵浅之间的人际关系的伦理规范。 礼的本质是差异,也就是说贵与浅,尊与卑,长与幼,亲与疏 的各种人之间,必须遵守各自的行为规范,绝对不可混肴。这种 有差异的秩序叫“礼”,不可僭越。所以孔子曰:“非礼忽视, 非礼忽听,非礼忽言,非礼忽动”。但是社会只讲差异,不讲大 同,社会就不会和谐。
第二节 城市与城市化
二、城市化(Urbanization)
(一)何谓城市化 对城市化的界定,也存在着广泛的讨论: (1)地理及经济学家认为城市化是城市中心向 四周影响及扩展。 (2)农村社会学家认为城市化是人口中城市特 征的出现。 (3)人口学家认为城市化是人口集中的一个过 程。 (4)社会学家较为倾向于下面这种解释:人口集中的 过程,其中城市(镇)人口占地域人口比率的增加。
第一节 城市和文明
civilization一词本身就有“城市化” 和“城市的形成”的含义。
第一节 城市和文明
二、从文明的出现来看 判定文明出现的标准 城市的出现 国家制度的建立(略) 文字的产生(略)
第一节 城市和文明
文明是人类开始群居并出现社会 分工专业化,人类社会雏形基本形 成后开始出现的一种现象。 思考: 人类为什么要群居? 群居产生了什么后果?
第二节 城市与城市化
(二)城市化的三个基本方面 城市化的过程包括相互关联作用的三个方 面: 其一,在城市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产业结构 由农业经济转变为工业经济; 其二,人口向都市地区集中,农业人口向非农 业人口转变,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大。 其三,社会生活向都市性状态转变,都市生活 方式扩展到其他领域,人际间血缘、亲缘关系 削弱业缘关系强化。
城市社会学讲义(ppt)
![城市社会学讲义(ppt)](https://img.taocdn.com/s3/m/8b42321f6c175f0e7cd137d8.png)
二、城市社会学的独立发展时期
1、芝加哥学派及城市社会学的创立 1893年,斯莫尔在芝加哥大学创立社会学,并开设城 市社会学课程,展开城市社会问题研究,在此基础 上创立城市社会学。 2、城市社会学独立发展时期的主要理论 帕克:城市社会学指导纲领。罗伯特。帕克是芝加哥 学派的主要创始人。代表作为1916年出版的《城市: 关于开展城市环境中人类行为研究的几点意见》。 帕克主要研究领域:人口、邻里关系和职业。
第四讲 城市生态系统
1、城市生态系统 以人类为主体,以地域空间和各种设施为环境 的生态系统,是城市居民和城市环境的对立统 一。可分为自然系统与人工系统。 2、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 以人类为主体 具有人工化环境 依赖性强、独立性弱 城市是人类自我驯化的生态系统。
3、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门研究城市社会形成、发展及其良性运行的具体 社会科学。 3、研究目的 揭示城市社会的形成、发展及其良性运行的规律、 为城市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
五、城市社会学的内容范围
1、基本内容:
包括城市社会学构建、城市社会学流派,城市功能,城 市社会结构,城市社会生活,城市社会问题,现代城市 管理,城市社会发展预测等 2、体系结构 城市社会学基本理论 城市社会学基本方法 城市社会学应用知识
雷克斯与帕尔:新韦伯主义
雷克斯:城市中质量不等的住宅获取不仅是经 济因素决定的而且是由市场机制与科层制共同 决定的。
帕尔:城市资源分配不平等是造成社会冲突的根本 原因。 合著:《种族、社区与冲突》(1967)
第三讲 城市社会功能分析
一、城市功能的已有见解
1、《雅典宪章》:居住、工作、交通、游乐
3、中心城市的特点
城市要素的集中性 城市空间的开放性 城市功能的综合性 城市活动的高效性 4、中心城市的特殊作用 经济方面: 第一、组织社会化大生产的据点。
城市社会学课件(柴彦威)14城市流动空间
![城市社会学课件(柴彦威)14城市流动空间](https://img.taocdn.com/s3/m/69da0c44b0717fd5370cdc0c.png)
移动模式不同于日常移动
移动+跳动
不符合传统地图的基本原则 虚拟空间的完整形态无法被认知
没有导航无法进入 实时更新
从实体空间到虚拟空间的各种关系
从物质实体到概念世界的不同类型空间分层 (Narushige Shiode, 2000)
关美宝教授: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UCSB)地理学博士,UIUC教授,AAAG主编等
ICT活动的可视化表达
➢ 家住美国俄亥俄州富兰克林县,她从上午 8:30工作到下午5:30,其中午休1小时, 在附近的餐馆(图中c所示)就餐。她预 订了网络信息服务,新闻会不断的被传送 到她的网络浏览器上。她通过这一渠道, 在开始工作之前了解了南斯拉夫、南非与 纳什维尔、突尼斯的新闻(图中a所示)。 一个小时后,她发了一封电子邮件给她在 香港、芝加哥和范库弗峰的三个朋友(图 中b所示)。芝加哥的朋友两小时后看到 邮件,范库弗峰的朋友五小时后看到邮件。 而香港的朋友十三个小时后看到邮件,但 马上回复了她(如中e所示),她是下午 两点在家中阅读的(图中g所示)。下午, 她浏览了纽约、夏洛特敦和安克雷奇的网 页。她5:30下班后回到家中,晚9:00 与东京、墨尔本、孟斐斯和突尼斯的朋友 们通过ICQ在线聊天。
ICT对于人的行为系统的影响极为复杂 不能将出行与其所伴随的实体活动割裂开来
ICT对实体活动的影响研究
ICT活动的特征
✓ ICT活动的影响因素 ✓ 不同社会经济属性群体ICT活动的差异
ICT对实体活动的影响
✓ ICT与社会网络 ✓ ICT与文化交流 ✓ ICT与时间利用
某类ICT活动、对应实体活动、伴随实体活动而生 的出行之间的相互关系
活动-网络日志 五类活动:工作及相关、基本家庭需要、个人需求、休闲娱乐、
《城市社会学》PPT课件
![《城市社会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c611c1301f69e31433294cc.png)
第三章 公元500年后的城市与文明 —— 公元500年至1500年
第一节 欧洲商业文明与自治城市
城市从衰落到重新崛起
自治城市与新兴资产阶级
随着手工业、 商业的不断发 展,城市力量 壮大
封建领主鉴于 来自下层的反 抗和获取金钱 上的实际利益
城市与国 王结盟: 自治城市
商人,工匠力量不断壮大, 他们开始拥有自己的行会 组织,成为议会成员
第一部分 城市与城市社会学
第一章 城市的起源 第二章 古代都城、城邦与帝国 第三章 公元500年后的城市与文明 第四章 城市社会学的理论渊源 第五章 城市社会学学派与发展脉络
第一章 城市的起源
第一章 城市的起源 什么是城市?
2万人以上的聚集地就是城市,在此规模以下的聚集地则 是农村。而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是“大城市”
印度河流域:哈拉帕
东方两河流域:商代都城、龙山古城、屈家岭古城、良渚古城
这些考古成果,证明了中国城市文明的产生,是长江及 黄河流域各区域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结果。东方两 河流域同为中华民族和中国城市文明的发源地。
如何判断远古城市产生的标志呢?
1. 是否有超凡于氏族村落之上的权利组织 形式和纪念性的仪典中心存在,即城市 首先是一个永久性的聚会地点。
二 商业城市与工业城市
商业城市的规划,不考虑如何适应地形和自然景观,也不考虑居民的各种要 求,而只考虑一种功能,即如何强化土地的利用率。因此,所谓城市规划只 是迅速把土地划分成小块,并迅速卖出去。
在这一时期的欧洲城市里,城市建设市大规模的凑合将就时期,人人都忙 着赚钱,没有人关心城市建设。村子扩大为城镇,城镇扩大为大城市,城 镇数目不断增长。
君主新政权依靠的政治、 经济力量
新兴资 产阶级
城市社会学理论(课件)
![城市社会学理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4722e3e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60.png)
城市社会学理论(课件)城市社会学目录第二章城市社会学理论简介 (2)一、理论起点 (2)(一)时代背景 (2)(二)讨论的主题:城市化 (2)(三)主要学者与观点 (2)二、新旧城市生态学—芝家哥学派 (3) (一)时代背景 (3)(二)关注的中心问题:城市空间 (4)三、新城市社会学 (5)(一)时代背景 (5)(二)讨论的主题:冲突 (5)(三)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5)四、小结:城市研究中的重要流派及转折点 (7) 第四章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8)一、城市化的概念 (8)二、世界城市化的现状与特征 (9)三、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和城市化类型 (10)四、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11)(一)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一般特征 (12) (二)第三世界城市的一般特征 (12)(三)发展中国家城市研究的主题 (12) (四)第三世界城市发展理论 (13)五、1949年以来中国的城市化 (14)(一)我国城市化进程与特点 (14)(二)如何进行城市化 (16)第五章城市空间结构与社会区隔 (17)一、两种空间范式 (17)二、城市空间与城市区位 (18)(一)城市区位的含义 (18)(二)三种区位模型 (18)(三)城市区位过程 (19)三、社会分化与空间隔离 (19)四、社会区域分析 (21)五、当代城市空间研究 (22)(一)新空间理论视角 (22)(二)空间研究 (24)第二章城市社会学理论简介本讲分城市理论的起点、新旧城市生态学、新城市社会学三个阶段重点介绍城市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脉络、各种主要理论观点及其代表人物。
本讲旨在了解城市社会学是如何研究城市的:它主要关注什么问题、社会学家一般从何种角度观察和处理这些问题的等。
一、理论起点(一)时代背景18世纪末叶英国工业革命使得都市化的浪潮几乎触及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
据估计,1800年,世界人口中只有3%的人生活在城市,到1975年,上升到41%。
除了都市人口的急剧增长以外,城市化在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中所产生的作用也越来越巨大。
城市社会学课件
![城市社会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ae521023968011ca2009101.png)
城市社会学城市社会学的产生和创立• 城市社会学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 创立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
• 城市社会学的形成是工业革命的产物。
• 城市社会学的系统研究起源于美国。
• 1893年 ,社会学家斯莫尔 (Alum W.Small) 在芝加哥大学创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社会学系。
• 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城市研究中心, 芝加哥大学成为城市社会学的发源地和城市社会学研究的基地。
芝加哥学派的著名代表人物 :帕克、 伯吉斯、麦肯齐 、沃斯罗伯特·帕克 (Robert Park)——开创了人文生态学的方法来对城市进行研究• 城市社会学是在二十世纪初作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传入我国的 。
• 1929 年吴景超在世界书局出版了我国第一本城市社会学领域的教材《都市社会学》。
1.城市社会学的学科特点综合性,应用性,理论性与实证性相统一2.城市社会学是以城市社会学理论为基础,分析城市产生、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探讨城市化的特点、动力、进程和中国城市化的道路、目标与模式,探索科学的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方法。
3.城市社会学研究的理论意义• 科学认识城市社会现象• 揭示城市社会发展规律• 理性认识城市社会问题• 科学预测城市社会发展趋势4.城市社会学研究的实践意义• 预防和缓解城市社会问题• 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 科学进行城市规划和管理• 引导积极、健康的城市生活方式5.城市的特征(1) 城市的人口特征:城市人口数量多、密度大、异质性强 ; 城市居民大多从事非农产业、具有专业技能。
(2) 城市的经济特征: 从生产过程看 , 城市中的生产分工较细、工序较多, 生产技术比较先进,批量生产的产品远离自然;从流通过程看, 城市具备市场功能,或者至少具备了局部的调节能力;从消费环节看, 城市消费方式多样化, 经销商之间竞争激烈。
(3) 城市的地理特征: 城市常常出现在交通线的交汇处、战略要地或资源丰富的地区。
城市社会学报告-PPT课件
![城市社会学报告-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4605a2d90c69ec3d4bb7503.png)
•
因此,产业集群超越了一般产业范围,形成特定地理范围内多个产业相互融合、众多类型机构相互 联结的共生体,构成这一区域特色的竞争优势。产业集群发展状况已经成为考察一个经济体,或其
中某个区域和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 • 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角度看,产业集群实际上是某种产品的加工深度和产业链的延伸,在一定 意义讲,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 从产业组织的角度看,产业群实际上是在一定区域内某个企业或大公司、大企业集团的纵向一体化 的发展。
•
通过对南锣鼓巷的调研,我们认为南锣鼓巷是798艺术园区和后海酒吧街的集合体,属于新型产业
园区。它以老北京特色商业为主,也包括一些创意型产业。对古建筑街区进行了再利用。
Society
1. 区位特点分析:
南锣鼓巷位于北京东城区。地理位置富有历史价值称为“北京古都风貌中一块保存完整的‘碧玉’” 。
明 朝时, 将 北京划 为 28 坊,两坊合并称“昭回靖恭 坊”。清代属镶黄旗。南锣 鼓巷曾叫罗锅巷,乾隆15年 (1750年)绘制的《全城全 图》改称为南锣鼓巷。
•
从产业集群的微观层次分析,即从单个企业或产业组织的角度分析,企业通过纵向一体化,可以用 费用较低的企业内交易替代费用较高的市场交易,达到降低交易成本的目的:通过纵向一体化,可 以增强企业 生产和销售的稳定性;通过纵向一体化行为,可以在生产成本、原材料供应、产品销售 渠道和价格等方面形成一定的竞争优势,提高企业进入壁垒;通过纵向一体化,可以提高企业对市
区之中。南锣鼓巷是北京保护最完整的四合院区,整条酒吧街以四合院小平房为主,门前高挂小红
灯笼,装修风格回归传统、朴实,遵实于四合院的氛围和格调。南锣鼓巷与798艺术区同是中西方
文化的最好契合点。南锣鼓巷南北走向,北起鼓楼东大街, 南止地安门东大街, 全长786米, 宽8米, 与元大都(1267年)同期建成, 是我国唯一完整保存着元代胡同院落肌理、规模最大、品级最高、资 源最丰富的棋盘式传统民居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