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历史学科特点探索
关于考古的文章-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关于考古的文章-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考古学作为一门学科,致力于通过研究文物、遗址和遗迹来探寻人类历史的真相。
它是一门融合了自然科学、人文学科、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学科,具有重要的学术和文化价值。
本文将深入探讨考古学的定义、历史背景、方法和技术以及它对人类文明的意义。
首先,我们来了解考古学的定义和起源。
考古学一词源自希腊语,意为“古代的”或“古老的”。
它最早出现在18世纪,当时人们认识到通过发掘和研究文物和遗迹,可以了解到远古时期的人类生活和文明状况。
随着时间的推移,考古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发展出各种研究方法和技术。
其次,历史背景是理解考古学发展的重要一环。
考古学在不同的文明中都有其独特的发展轨迹。
早期的考古学主要是为了研究古埃及和古希腊的文化和文明。
随着欧洲殖民扩张的推进,考古学的地理范围逐渐扩大到亚洲、非洲和美洲等地区。
二战后,考古学家们的兴趣逐渐从古代文明转向古代人群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然后,我们将深入探讨考古学的方法和技术。
考古学家通过系统的发掘、清理、记录和分析等工作,逐步还原出历史遗存中的信息。
他们利用各种科学手段,如碳14测年、卫星遥感、地质勘探等技术,来推测遗迹的年代、环境和人类活动等方面的信息。
这些方法和技术的发展,为考古学研究提供了更为准确和全面的资料。
最后,我们将探讨考古学对人类文明的意义。
通过对文物和遗址的研究,考古学为我们揭示了人类社会和文化的演化过程。
它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关于古代人类的宝贵信息,还为我们认识历史和挖掘文明发展的启示。
考古学的成果对于各个领域的学术研究、教育普及和民族认同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本文将以全面、系统的角度探讨考古学的定义、历史背景、方法和技术以及其对人类文明的意义。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探索,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人类的过去,同时也为未来的考古学发展提供一些启示和思考。
1.2 文章结构本文按照以下结构进行组织和展开:引言:通过对考古的概述,引出文章的主题和重要性。
初中历史教研交流文章(3篇)
第1篇一、引言历史,作为人类文明的记录,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精神底蕴。
初中历史教育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
为了更好地开展初中历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历史教研交流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历史教研的背景、意义、实践方法以及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历史教研的背景与意义1. 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初中历史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以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
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历史教学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平台。
2. 意义(1)提高教师专业素养:通过教研活动,教师可以分享教学经验,探讨教学难题,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2)优化教学策略:教研活动有助于教师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
(3)促进学科发展:历史教研有助于推动历史学科的繁荣发展,为培养更多优秀的历史人才奠定基础。
三、历史教研的实践方法1. 开展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历史教研的重要形式之一。
教师可以围绕某一主题,共同探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等,形成共识,提高教学质量。
2. 组织教学观摩教学观摩是教师之间交流学习、取长补短的重要途径。
通过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教师可以学习他们的教学技巧、教学理念,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3. 开展课题研究课题研究是历史教研的重要手段。
教师可以围绕某一教学问题,开展课题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推动历史教学的发展。
4. 利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为历史教研提供了新的平台。
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多媒体等手段,开展线上教研活动,拓宽教研范围,提高教研效率。
四、历史教研的未来发展1. 加强师资培训教师是历史教研的主体,加强师资培训是提高历史教研水平的关键。
要注重培养教师的学科素养、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为历史教研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2. 构建多元化教研体系要构建以教师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多元化教研体系,充分发挥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初中历史课程探索性学习(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历史课程探索性学习第一篇范文:初中历史课程探索性学习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探索性学习作为一种积极的学习方式,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中。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将探索性学习有效的融入到初中历史课程中,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探索性学习的概念探索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导,以问题为导向,通过自主探究、实践、发现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
它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
1. 课程设计在课程设计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设定具有挑战性和现实意义的历史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
例如,教师可以设定“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与变迁”为主题,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探究。
2. 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例如,在讲解“抗日战争”这一课题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抗日战争的角色扮演,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历史事件。
3. 学习评价在学习评价上,教师应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估学生在探索性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例如,教师可以设置“历史小论文”、“历史知识竞赛”等形式,对学生的探究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
初中历史课程探索性学习的实践案例以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为例,教师可以围绕“中国古代史”进行探索性学习的实践。
具体步骤如下:1.设计课题:教师可以设定“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为课题,让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进行探究。
2.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组选择一个角度进行深入研究。
例如,一组研究政治制度,二组研究经济发展,三组研究文化成就等。
3.成果展示:各组将研究结果以PPT、小论文、海报等形式进行展示,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评价和反馈。
4.总结反思:学生根据评价和反馈,对探究过程和成果进行总结反思,提高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
探索性学习在初中历史课程中的应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精品文档 (92)关于历史学科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探索
中学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始终处于开放的情境之中,用类似于史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探索,以培养能力和态度的学习活动。
传统的接受性学习,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以传授为方式。
这种学习不能适应信息时代对人才的需要。
信息时代要求教育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位。
采用以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为基本特征的研究性学习方式。
我们认为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标,就是形成自觉的、习惯性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学习过程具有历史研究所要求的立场观点、方式方法的属性。
因此,我们围绕历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式和能力,制定了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即围绕获取史料和整理史料的方法和能力,研究史料的立场、观点及其方法和能力,表达研究成果的方式和能力等制定了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目标。
一、获取史料和整理史料的目标1.能够获取不同形式的史料文字、文物、图片、音像、民俗、口传等2.能从多渠道获得史料图书馆、博物馆、历史遗址、当事人、互联网等3.能按时空坐标整理史料4.能按史料特性整理史料数据表格、图像归类、文义逻辑等二、研究史料目标1.识记史料、鉴别史料的能力2.诠释史料、分析史料的能力3.获取史料信息、评价史料的能力4.应用史料、得出结论的能力三、掌握史学理论目标(最主要者)1.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的能力2.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理论的能力3.运用对立统一规律的能力4.运用个别与一般关系的能力四、表述研究成果目标1.口语表达能力2.文字表达能力3.模拟表达能力4.电子动画表达能力在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其过程和情感方面还有目标要求。
因为这些目标要求是各科研究性学习所共有的,所以,在此没有列出。
为实现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我们采用了“三课”结合搞“研究”的方略。
“三课”是指历史研究性学习的三种类型;课程类、课题类和课堂类。
课程类,是指将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课程。
采用集会讲座的形式,介绍史学研究的一般方式方法,介绍某些著名史学家研究问题的具体过程、成果及对时代发展的重大意义和重大影响;让学生自找科学家、史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们的传记性的书籍和文章进行阅读,从中编辑出他们如何进行科学研究的小故事,并对此进行交流和评点。
地质学的历史发展与学科特点
地质学的历史发展与学科特点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及其构成、演化历史的学科,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地质学经历了长足的发展,从最初的地貌学到现代的地球科学,涉及的领域也不断拓展。
本文将探讨地质学的历史发展和学科特点。
1. 地质学的历史发展1.1 古代地质学的起源古代文明的发展中,人们开始对地球表面的特征和地层进行观察和探索。
早在中国的商朝时期,就有记载了地震现象和地层的形成。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人们开始对地球进行描述和分类,这些描述和分类成为后来地质学发展的基础。
1.2 地质学的正式建立地质学正式成为一门学科可以追溯到18世纪。
在这一时期,一位法国科学家伯杰蒂(Nicolas Steno)首次提出了“相同岩层是同时代的”原则,开创了与岩石地层相关的地质学原则。
其后,拉马克、哈顿、李奥波德·冯·布吕克和查尔斯·达尔文等学者相继做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地质学的发展。
1.3 地球科学的出现20世纪初,地质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随着科技的进步,地质学研究不再局限于地表,人们开始专注于地球内部结构和岩石对地球演化的影响。
这一时期地质学融入了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和地球生物学等学科,进一步推动了地质学的繁荣。
2. 地质学的学科特点2.1 揭示地球的演化历史地质学通过研究地球各个时期的地质事件和地层变化,揭示了地球的演化历史。
通过研究地球内部的地壳、岩石和岩层,地质学家可以了解地球形成和演化的过程,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地球上的现象和现代地质特征。
2.2 预测自然灾害风险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是预测和研究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和洪水等。
通过研究地球的板块运动、地壳变形和地下水位等现象,地质学家可以预测地震和火山喷发的可能性,以及洪水的发生概率。
2.3 矿产资源勘探与开发地质学在矿产资源勘探和开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研究地质构造和地下岩石特征,地质学家可以定位潜在的矿产资源,如石油、天然气和金属矿物等。
初一历史教学经验文章3篇
初一历史教学经验文章1新课程改革进行地如火如荼,教学模式也随之一改再改,日见丰富。
新课程、新标准、新要求……一切都是新的,随着形势的发展,普通初中历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如何把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在课堂中给学生以充分发挥余地,从而得到锻炼,已是一个关键性问题,也是每个新老教师苦苦思索、探索、甚至头疼的事情。
通过历史教学,让我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
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总有让我挖掘不完的东西。
下面我对初中历史教学作以下反思,与大家共勉。
首先,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只有具备对学习的“热爱”和“探索”精神,才能乐在其中,才能勤奋地学习。
很多学生认为历史课枯燥、乏味,所以缺少学习兴趣。
因此我努力让学生在课堂45分钟的学习中一直保持比较持久的注意力,就结合历史这门学科的特点进行教学,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将激发兴趣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例如讲到“炮烙之刑”时,我说:“商纣王创制的‘炮烙之刑’是一种酷刑,他先叫人将铜柱子放在熊熊燃烧的炭火上,等铜柱烧得通红通红时,就把‘犯人’的身体贴在铜柱上,‘犯人’刚贴在铜柱上,只听到‘哧’的一声,‘犯人’的身体立即冒起缕缕青烟,犯人几乎都是被活活的烫死了。
这样,学生仿佛“亲眼看到了”和“亲耳听到了”,产生一种犹如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加深了对商纣王残暴统治的认识。
初中学生年龄偏小,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巧妙地插入一个小故事,调节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讲“明朝君权的加强”时给学生讲述“露马脚”故事的由来,这样既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又如在学习“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讲到戚继光抗倭时,给学生讲述体育课的口号“稍息、立正”的由来及光头饼的由来等等,使学生听了以后非常感兴趣,由此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更浓了。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教学探究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教学探究作者:范胜明来源:《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2024年第04期[摘要]在持续深化历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传统历史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初中生对历史知识的探索需求,跨学科主题教学的重要性正在不断凸显。
文章以“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一课为例,从历史与语文学科相结合的角度,阐释了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历史;跨学科教学;主题探究[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獻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12-0073-03历史在初中阶段是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
在新课改持续深化的背景下,历史教师必须重视开展跨学科教学,借助不同学科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不断丰富历史知识储备,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全面理解。
在跨学科教学中,教师需以高质量跨学科主题教学为基本导向,把握不同学科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尊重学生个性和教学规律,并在历史教学中进行新的尝试,促进初中生全面掌握历史知识。
开展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教学具有积极的意义,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开展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教学的积极意义(一)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教学是丰富学生知识储备的重要途径,教师需围绕历史课程的核心知识,从多角度着手丰富历史教学素材,帮助学生完善知识体系。
通过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教学活动带来的深度体验,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学习态度发生根本性转变,能够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思考,并能够在围绕历史知识进行深入探索的同时建构完善的历史知识体系。
对于初中生来说,历史课程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探究性和趣味性,而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推动学生的个性成长。
(二)有利于培育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初中历史教师在跨学科主题教学中,将不同学科知识进行高度整合,并在此过程中引发学生联想和思考,能全面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而推动历史五大核心素养全面落地。
相较于传统的教育模式,跨学科主题教学具有更强的吸引力,能促进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的全面理解,带给学生深层次的启发,让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得到进一步提升。
历史特色教研活动方案(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历史学科的教育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我们计划开展一系列历史特色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实践探索,提升教师的历史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对历史学科特色的认识,增强教学针对性。
2. 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 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4. 探索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三、活动内容(一)专题讲座1. 主题:历史学科特色与教学策略2. 主讲人:知名历史教育专家3. 内容:- 历史学科的特点及教学目标- 历史教学的方法与技巧- 历史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二)教学观摩与研讨1. 主题:历史课堂教学展示2. 内容:- 教师根据指定的历史教学内容进行课堂教学展示- 观摩教师课后进行反思与评价- 全体教师共同研讨,提出改进意见(三)历史特色课程开发1. 主题:历史特色课程设计与实施2. 内容:- 教师分组讨论,设计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课程- 分享课程设计思路和实施方法- 组织学生进行课程实践,收集反馈意见(四)历史学科竞赛1. 主题:历史知识竞赛2. 内容:- 组织学生参加历史知识竞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通过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五)历史题材剧本创作1. 主题:历史题材剧本创作与表演2. 内容:-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历史题材剧本创作- 组织学生进行剧本表演,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四、活动时间安排1. 前期准备:一个月- 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理论,了解历史学科特色- 确定活动主题和内容,制定详细的活动方案2. 活动实施:两个月- 每周开展一次专题讲座或教学观摩与研讨活动- 每月组织一次历史特色课程开发活动- 定期举办历史学科竞赛和历史题材剧本创作活动3. 总结与反思:一个月- 对活动进行总结,分析活动效果- 教师撰写活动心得体会,分享教学经验五、活动组织与实施1. 组织机构:成立活动领导小组,负责活动的整体规划和组织实施。
历史新课程教学实践研究(3篇)
第1篇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历史新课程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逐渐被广大教师和学生所接受。
本文通过对历史新课程教学的实践研究,分析了其特点、实施策略以及存在的问题,旨在为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一、引言历史新课程教学是指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
自2003年新课程改革以来,历史新课程教学在我国得到了广泛推广。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有效实施历史新课程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历史新课程教学的特点1. 以学生为主体历史新课程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和总结的引导者。
2. 注重历史素养的培养历史新课程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包括历史知识、历史思维、历史情感和历史价值观等方面。
通过学习历史,使学生了解历史、尊重历史、热爱历史。
3. 强调实践能力历史新课程教学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开展历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历史环境中体验历史,提高学生的历史实践能力。
4.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历史新课程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认知水平,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历史新课程教学的实施策略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历史图片、视频,或者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迹,让学生在真实的历史环境中感受历史的魅力。
2. 转变角色,引导学生探究教师应转变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
通过设置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 注重合作学习,提高实践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分享、共同完成任务。
同时,通过开展历史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历史实践能力。
4. 关注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初探
Vo . 6No 1 11 .
历 史学 科研 究性 学 习初 探
唐 振 春
( 州高 级 中学 , 全 广西 全 Nhomakorabea 510) 4 50
[ 摘 要 ] 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具有开鼓 性、 主体性 、 问题 探究性、 过程性和 综合性等特 点. 类 其 型则有概括型、 归纳 垂 、 合 型 、 综 比较 型 、 析 型 和 评价 型 等 几种 教 学 中应 选取 适 当 的 方 法 和 程 分
维普资讯
20 0 2年 3月
Ma . 0 r 20 2
桂林 师 范高等专 科 学 校学报
J u n lo i n Te c e sColg o r a fGul a h r l e i e
第 1卷 6
第 1 期
( 总第 4 ) 9期
( u No 4 ) S m . 9
同仁 。
一
学 习 空 间看 , 生 学 习地 点 不再 限 于教 室 、 学 实验 室和 图 书 馆 , 多时候 是 走 出校 门进 行 社 会 实物 实地 勘 察 取证 、 很 走 访专家 网查找等 从师生关 系看 , 上 师生角色发生很大
、
历史学科研究性学 习的特 点
所 谓 研 究性 学 习 , 指学 生 在教 师 指 导 下 . 是 以类 似 科 学 研 究 的方 式 从 自然 、 会 和 生 活 中选 择 确 定 专 题 进 行 社 研 究 , 在 研 究 过 程 中 主 动 地 获 取 知 识 、 用 知 识 、 决 并 应 解 问题 的 学 习 活动 。它是 通 过 学 生主 动 探索 、 现 和 体 验 , 发 学会对信息的搜集、 分析和判断, 从而增强思维能力和创 造 能 力 的学 习方 法 。 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 ( ) - 开放 性 。 目前 的教学 相 比较 , 究性 学 习无 论 与 研
初中历史学科的跨学科整合
初中历史学科的跨学科整合第一篇范文:初中历史学科的跨学科整合摘要:本篇文章旨在探讨初中历史学科的跨学科整合,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
文章首先分析了历史学科的特点和跨学科整合的意义,随后详细阐述了跨学科整合的方法和策略,最后结合实际案例说明了跨学科整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历史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广泛的知识体系。
在初中阶段,历史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国家的历史文化,还能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然而,传统的历史教学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高。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初中历史教学应积极探索跨学科整合的路径,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
二、历史学科跨学科整合的意义1.拓宽知识视野:跨学科整合有助于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了解历史现象,拓宽知识视野,形成全面的历史观。
2.培养思维能力:跨学科整合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培养他们的分析、综合、比较、批判等思维能力。
3.提高实践能力:跨学科整合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增强社会责任感:跨学科整合使学生认识到历史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有助于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三、跨学科整合的方法与策略1.学科内整合:通过对历史学科内部知识的梳理,找出与其他学科的关联点,实现学科内的跨学科整合。
2.学科间整合:寻找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汇点,如历史与地理、历史与语文、历史与英语等,实现学科间的跨学科整合。
3.资源整合: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如博物馆、纪念馆、历史遗址等,开展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实现资源的跨学科整合。
4.教学方式整合:将传统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如运用多媒体、网络等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方式的跨学科整合。
四、跨学科整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案例以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一课为例,我们可以进行如下跨学科整合:1.学科内整合:在讲解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时,引导学生关注三国时期的经济发展、政治制度、文化特点等,从而实现学科内的跨学科整合。
中学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探索
中学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探索中学历史教学在现代教育的大嬗变中,应重构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素质教育模式,强化创造意识的渗透,塑造学生积极健康的创造人格与个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使学生富于创造的实践活动得以成熟和发展。
如何实施创造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呢?笔者敢冒鄙浅,对此作了一些探索。
一、鼓励质疑,开发思路,多角度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
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提出不同凡响的见解。
1.紧扣“提问”的科学性,进行积极地开导。
例如在学习“意大利统一”时,有位学生对加里波第将政权拱手让给伊曼纽尔,提出问题:革命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在关键时刻,加里波第让权,使革命毁于一旦,历史为何还要肯定他呢?笔者表扬学生“学起于思,思缘于疑”的探索精神,同时,也极时纠正其认识的偏颇,加里波第毕竟是资产阶级革命家,不可能十全十美,但他在统一中是有功的,虽然政权由撒丁国王攫取,但伊曼纽尔也顺应了历史潮流,意大利的发展方向是议会制的资本主义道路,不能说革命完全失败,只是带有较多的封建残余性而已,从而帮助学生拨正认识,回归于史实认知的科学性,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2.善抓“提问”的客观性,加强理性点拨。
提问的新奇独特,并非都属创造思维。
教师要引导学生立足于客观史实,围绕其发展过程(或规律),进行合理、大胆的想象,不能为猎奇而置实际于不顾,教师要适时提示,恰当点拨,既要帮助学生树立新颖而独创的大胆想象的意识,也要帮助学生营建创造思维的理智而清醒的现实定向,在他们思维的内化中,逐步提高创造能力。
3.深挖“提问”的创造性,注意技能方法的指导。
教师要善于授之以渔,教育学生在提问时,兼顾全局,求异标新,把握思维技巧的规律。
例如在学习“西安事变”时,笔者启发学生站在全球史的角度探索有关问题,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相继提出:1936年中外历史上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这些历史事件折射的国际形势有何特点?各派政治力量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表现出哪些政治主张(或态度)?这些政治主张有哪些历史影响?这几道提问颇见创造性,学生从全局出发,较理性地注意了国际形势的特点及世界主要矛盾的变化等有价值的问题,说明他们潜在的创造意识是令人乐观的。
在历史学科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松, 更重要 的是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
二、 结合问题 。 组 织 学 生 阅读 教 材 解 决 问题
上述 内容是我工作 中的一点体会 ,其宗 旨是使每个学生都能
发现问题 、 提 出问题 , 都能积极 主动地参与 学 生在 教 师 的 启 发 下 , 经 课 题 分析 产 生 了一 系 列 问 题 , 为 寻找 根据 自己的知识 储备 ,
围绕这一主题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实施 目录 式 复 习 。 使 学 生掌 握 复 习技 巧
历史教材是 以板块的形式呈现 出来 , 每一个板块 即一个 主题 ,
人?他们为什么是最可爱 的人……继而组织学生 阅读课文解决上 每一个主题由若干篇课文组成。 因此 , 我在组织学生进行单元复习 述 问题 , 同时明确本课 中心——抗美援朝。 这时教师再启发学生分 和期末复习时, 首先 抓住 了教材 目录 , 使学生在宏观上了解每一单 析这一 中心 明确如下问题 : 为什么要进行抗美援朝 ( 背景 ) ? 中国军 元 的知识 内容 , 理解 主题 的含 义 , 然后 引导学 生分析课题 , 唤醒记 队的领导人是谁? 历时多长时间? 发生了哪些重要战役 , 结果如何? 忆 , 再 现每课知识体系。无法再现的内容 , 学生可 以结合 自己的问 有针对性地 阅读教材 , 恢复记忆 , 这样就省略 了通读教 材这一 影响怎样 ……如此这般久而 久之 ,学生就能够凭借 自己的知识储 题 , 既节省 了时间, 又提高 了复 习的效率 , 学生复 习起来 更加轻 备, 针 对 不 同课 题 提 出 自己想 要 知 晓 的历 史 知 识 , 实现课堂教学 由 环节 ,
复新 疆 此 人 采 取 了 哪些 措 施 ? 结 果 怎样 ? 产 生 了怎样 的影 响 或 历 史 华 民族带 来了怎样 的影响?清政府 又是如何面对的?如此这般 , 整
初一年级历史学科特点与应对
初一年级历史学科特点与应对历史学科如同一位智慧的长者,带领初一学生们穿梭于时光的隧道,探索人类的过往。
这个阶段的历史课程,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思维的启迪与情感的共鸣。
面对这位长者,初一的少年们需要用心倾听,积极参与,以便更好地理解历史的深意与魅力。
初一年级的历史教学有其独特的特点。
首先,课程内容通常涵盖了从古代文明到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这既是对学生认知能力的挑战,也是学习兴趣的激发。
历史不仅仅是枯燥的事实和时间线,而是充满了生动的故事与震撼的事件。
在这一年,学生们不仅要记住重要的日期和人物,更要理解这些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与影响。
正因为历史学科具备如此丰富的内涵,教师们在教学中应采取多样化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的思维。
例如,通过情境模拟和角色扮演,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历史事件,增强他们的代入感。
而小组讨论则可以激发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让他们在碰撞中形成自己的见解。
历史并非绝对真理,而是不断被重塑的叙述,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质疑权威,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在面对历史学科的学习时,初一学生常会感到困惑与压力。
一方面,他们需要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另一方面,复杂的历史脉络和大量的知识点也让他们感到毫无头绪。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注重引导学生建立知识框架,帮助他们理清历史发展的脉络。
例如,可以通过制作时间轴或思维导图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在视觉上把握历史的连贯性与逻辑性。
这不仅能帮助他们记忆,也能加深对历史事件之间关系的理解。
此外,初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自我认同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历史教育在这一阶段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学习历史,学生们不仅了解了不同文化与民族的背景,还能反思自身的历史观与价值观。
这种反思可以促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当下社会,并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教师在教授历史时,应该鼓励学生将历史教训与当今社会相联系,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在现实中运用这些知识。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可能会面临信息过载的挑战。
历史的浩瀚无垠,容易让他们感到迷失。
初中历史教学的考古探索(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历史教学的考古探索第一篇范文:初中历史教学的考古探索摘要:本文以考古学视角探讨初中历史教学的方法和实践,旨在提升学生对历史学科的认识和兴趣。
文章首先介绍了考古学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接着阐述了教学准备、课堂实施和评价反思三个环节的具体策略,最后以具体案例为例,展示了考古探索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考古学、历史教学、初中生、教学策略、课堂实践历史学科是对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进程的研究,而考古学是历史学科的重要分支。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考古学的方法和技巧,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提高他们对历史事件的认知。
因此,将考古探索融入初中历史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历史学科的丰富内涵,还能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准备1.选取合适的考古遗址或博物馆: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历史的真实,教师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考古遗址或博物馆进行教学。
如北京的故宫博物院、陕西的历史博物馆等。
2.准备相关教学资源:包括考古学教材、图片、视频等,以丰富教学内容。
3.设计教学活动: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水平,设计富有挑战性和参与性的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考古模拟等。
三、课堂实施1.引入:教师通过展示考古遗址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考古学,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好奇心。
2.讲授:教师简要介绍考古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及其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
3.实践:学生分组进行考古模拟活动,如挖掘、整理、分析考古资料,教师巡回指导。
4.讨论:学生分享自己的考古发现,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历史事件,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
5.总结: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梳理,强调考古学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热爱。
四、评价反思1.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考古实践和思考进行评价,反思自己在课堂中的表现。
2.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促进彼此的学习和进步。
3.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考古实践、思维品质和合作精神进行评价,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建议。
中学历史教案探索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与特点
中学历史教案探索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与特点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学历史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历史意识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为了更好地教授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和特点,中学历史教案需要设计得更加完善和创新。
本文将探讨中学历史教案的特点以及探索世界历史发展的新趋势,并提供一些实践建议。
一、中学历史教育的特点在中学历史教育中,教师需要将历史知识有机地结合现实生活,使学生能够理解历史对现实世界的影响。
因此,中学历史教案的特点如下:1. 强调概念的理解:中学历史教案需要注意培养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
例如,当教授世界历史时,学生需要理解各种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概念。
通过深入理解这些概念,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现象。
2. 鼓励批判性思维:中学历史教育应该促进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生需要学习如何评估历史事件和观点的可靠性,以及如何提出自己的合理观点。
这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辨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强调比较与对比:中学历史教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不同历史事件、文化和社会的比较与对比。
通过比较和对比,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差异,培养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探索世界历史发展的新趋势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世界历史的研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中学历史教案应该与时俱进,关注以下新趋势:1. 跨学科研究:世界历史的发展需要跨学科的研究方法。
中学历史教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不同学科的视角来探索世界历史的发展。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学科素养。
2. 关注全球议题:中学历史教案应该突出全球议题的重要性。
例如,气候变化、人权问题、全球化等都是影响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
通过关注这些全球议题,中学历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世界历史的演变。
3. 数字化历史教育: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为中学历史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
通过利用互联网资源、数字档案和虚拟实境等工具,中学历史教案可以提供更生动、互动和多样化的学习体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在历史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探索与思考——以广东省增城市派潭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为例
另一 方 面 ,由 于各 种 硬 件 条 件 落 后 ,使 历 史科 在 开展
一
些 教 学 活 动 中 困难 重 重 。例 如 ,要 拍 历 史 剧 ,设 备
设 施 不 足 :要 外 出考 查 经 费 难 寻 :甚 至 要 查 找 资 料 图 书 也 极 其 有 限 。这 两 方 面 的 原 因 ,从 客 观 上 打 击 了教 师 开展 一 些 培养 学 生综 合 素 质 的教 学 活动 的积极 性 。 2 . 农 村 学 生 基 础 差 ,能 力 普 遍 不 高 。 这 也 是 大 多 数农 村 中学 老 师在 历史 课 程深 化 人 文 素 质 教育 过程 中
生 源 特 点 ,文 多理 少 的 高 中 结 构 ,使得 每 位 教 师 的 教 学 负 担 偏 重 ,平 均 课 时 在 1 6节 左 右 .倍 感 精 力 有 限 。
增 城 市 派 潭 中学 历 史 课 堂 教 学 为 例 ,做 一 粗 浅 分 析 。
总 体 而 言 ,农 村 中学 历 史 课 程 深 化 人 文 素 质 教 育 的 现 状并 不 乐 观 。客 观 上 ,不少 农 村 中学 ,师 资严 重 不 足 , 这 是一 个 不 争 的事 实 。
一
、
农 村 中学历 史 课 程 人文 素 质教 育 的现 状分 析
教 师 负 担 沉 重 。我 校 高 中 现有 2 6个 教 学 班 ,却 只 有 6
农 村 中学 的人 文 素 质 教 育 到 底 贯 彻 得 如 何 呢 ? 就
位 专 任 历 史 教 师 。 在 当下 文综 的 高 考模 式 下 ,以 我校
摘 要 :历史学科作 为一 门重要的人文 学科 ,对培 养学生的人 文素质责无 旁贷 。但是 ,在现 实的历 史
论从史出在教学中的实践(3篇)
第1篇摘要:从史出是历史教学的重要原则,它强调以历史事实为基础,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本文从理论分析和实践探索两个方面,探讨了从史出在教学中的实践,旨在为历史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引言历史学科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学科,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价值。
从史出作为历史教学的重要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历史事实为基础,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本文将从理论分析和实践探索两个方面,探讨从史出在教学中的实践。
二、从史出的理论基础1.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前进、不断变革的过程。
从史出强调以历史事实为基础,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2.历史认识论历史认识论认为,历史研究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历史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但人们对历史事实的认识是有限的。
从史出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尊重历史事实,又要引导学生批判性地思考,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3.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体验和感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
从史出强调以历史事实为基础,让学生在历史情境中感受历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三、从史出在教学中的实践1.教学设计(1)以历史事实为基础,构建教学目标。
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以历史事实为基础,关注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注重历史事实的呈现。
教师应注重历史事实的呈现,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地图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历史。
(3)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历史。
教师可以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体验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方法(1)讲授法。
教师应注重历史事实的讲解,引导学生关注历史发展的脉络,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2)讨论法。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历史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思想,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探究法。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及其特殊之处
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及其特殊之处Feature and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of Research-Based Learning in the History DisciplineResearch-based learning is an essential aspect of studying history. It allows students to delve deeper into historical events, figures, and contexts while developing critical thinking, analytical, and research skills. In the history discipline, research-based learning has unique features and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that distinguish it from other disciplines.One of the primary characteristics of research-based learning in history is the emphasis on primary sources. Students are encouraged to engage directly with historical documents, artifacts, and other primary sources, enabling them to develop a firsth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past. This direct interaction with primary sources fosters a deeper appreciation for historical contexts and cultures, allowing students to form their interpretations based on the evidence available to them.Additionally, research-based learning in history often involves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es. History is inherently interconnected with other disciplines such as sociology, anthropology, and political science. As a result, students are encouraged to draw upon insights from various fields to enrich their understanding of historical phenomena. This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not only broadens students' perspectives but also equips them with a more comprehensive toolkit for analyzing and interpreting historical events.Furthermore, research-based learning in history promotes a nuanced understanding of historiograph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historical narratives. Students are exposed to different historical interpretations and are encouraged to critically evaluate the biases, perspectives, and agendas embedded within historical texts. This process enables them to develop a more discerning and critical approach to historical sources, acknowledging the complexities of historical representation and the importance of diverse viewpoints.In terms of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research-basedlearning in history often entails the exploration of marginalized or underrepresented historical narratives. Students are encouraged to investigate and amplify voices and perspectives that have been historically overlooked or suppressed. By doing so, they contribute to a more inclusive and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past, fostering a sense of empathy and understanding for diverse historical experiences.Another special characteristic of research-based learning in history is the emphasis on historical empathy and contextualization. Students are challenged to place themselves in the shoes of historical actors, considering the social, cultural, and political circumstances that shaped their actions and decisions. This emphasis on empathy and contextualization enables students to appreciate the complexities of historical events and individuals, moving beyond simplistic interpretations and embracing the nuances of the past.中文回答: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及其特殊之处研究性学习对于历史学科是至关重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学科特点探源2008-02-24 07:48:25 作者:洛阳大学师范学院朱继军简介:在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中,各门学科都在各方面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共同推动着新课程的实施,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历史学科的特点、定位何在?如何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为学生全面、长远的发展服务?这些都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 ...在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中,各门学科都在各方面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共同推动着新课程的实施,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历史学科的特点、定位何在?如何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为学生全面、长远的发展服务?这些都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学科性质:科学乎?非科学乎?历史学是否是科学的问题,在西方已讨论了两百多年,在中国也争论了将近一个世纪。
20世纪初,中国新史学兴起,史家大量引进西方的史学理论,对历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历史学能否成为科学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大概有历史学科“活动”说、“学问”或“学术”说、“知识体系”说、“超科学”或“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说、“科学”说等不同观点。
虽然有诸多争论,但有一点却毋庸置疑,历史是指已经发生的现象或过程,那么,它在时间上有已逝性,在空间上有不可接近性,而且历史具有强烈的个性和不可重复的特点,与大多数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对象的无时空差异性、重复性有很大差别,这决定了历史认识在方法和途径上与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不同。
历史学不会像自然科学那样有着十分严密的确定性和可控性,思维逻辑中或然性的比例较大。
社会发展过程中主观与客观、内因与外因、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正事反做”“歪打正着”的情况比比皆是,而纯粹的、线性的演进关系却微乎其微,现实中事物的发展又以网状关系者居多。
从这一点来讲,历史学习始终应该有一种既善于理解,又绝不盲从的态度,有一种实证求索的态度,绝不能人云亦云,盲目地把教科书、专家学者、权威结论视作“圣经”“圣人”和“圣言”,要养成“不唯上,不唯书,只求实”的习惯,努力改变过去“以论代史”“以论带史”的不良学风,学会用事实说话,这才是治史的根本所在。
学科内涵: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历史学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的特点在诸学科中最为显著,真可谓“上下五千年,纵横千万里”,乃至于我们的先贤纷纷感慨:“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天地间无非史而已”“我们仅仅知道一门惟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等等,声声感叹道出了史学对象的广大和浩淼。
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历史学的另一个层面,史学观点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如聂幼犁教授所言:“史学的博大精深,并非仅指其研究对象的包罗万象,而是其能够海纳百川——允许不同声音,欲求一定证据;接受多元理解,欲求符合史实;容纳相悖评论,欲求自圆其说。
”①所以,我们在历史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们认识历史这个“万花筒”,还要让同学们去认识历史这个“天籁之音”,学会发现不同问题,听辨不同声音,懂得多元理解,敢于“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使历史学真正成为一门人类的启迪心智、沐浴灵府、贞立人格的聪明学、智慧学、人文学。
学科品质:求真求实求真、求实是史学的根本宗旨、原则,是灵魂。
史学的求真、求实表现在“笔削谨严”的学风、“别出心裁”的识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傲骨、“治学不为媚时语,独寻真知启后人”的史德等诸多方面。
在此就史料之求真问题,择其片段,略加陈述。
“史由证来,论从史出”是史学研究的基础,史学求真的基础是要有正确的史料。
关于史料的求真,在中国史学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如清代乾嘉学派“无一事无出处,无一字无来历”的考证之风,近代顾颉刚发起的“层累地造成的古史”的古史辨运动、胡适提出的“以怀疑的态度研究一切”的治史原则、王国维首创的“二重证据法”、傅斯年提倡的“史学便是史料学”的观点等等,无一不是从疑伪求真、到理性思辨、再到实证研究,共同推动着近代史料科学化的进程。
今日,我们再次重温1950年6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当时任教于复旦大学的古史与甲骨学家胡厚宣教授的《古代研究的史料问题》一书,该书是建国后第一部讨论学术规范的专著,其中对史料的运用论述颇详。
作者认为:“史学若是房屋,那么,史观是工程师,史料是木材砖瓦。
只有工程师而没有木材砖瓦,和只有木材砖瓦而没有工程师,是同样盖不成房子的。
只有正确的史观,没有正确的史料,和只有正确的史料,没有正确的史观,是同样写不出正确的历史来的。
”②在该书之末,作者再一次强调史料真实的重要性:“总之,研究中国古代史,关于材料的引用,实在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只有史料,没有正确的史观,那只是一些琐碎的竹头木屑,不能成为历史。
只有史观,没有正确的史料,那只是没有根据的一种空想,也不能成其为历史科学。
”③有了正确的史料,还有一个如何解释和评价史料的问题。
法国著名年鉴学派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历史学家的技艺》第四章“评判还是理解”中④,提出了了历史的公正这一重要命题。
他认为有两种形式的公正无私,一种是学者的,一种是法官的。
两者基本的共同点是忠于事实,但学者只限于观察事实并作出解释,而法官则必须依照法律作出裁决。
学者的公正表现为尊重“与其最偏爱的观点相悖的事实”;法官的公正则表现为尊重“证据而不管其内心倾向于何方”。
按照布洛赫的说法,史学家往往把自己的角色误认为是法官,“长期以来,史学家就像阎王殿里的判官,对已死的人物任情褒贬”。
布洛赫的感慨是深沉的:“我们对自己,对当今世界也未必有十分的把握,难道就这么有把握为先辈判定善恶是非吗?”所以,虽说“治史如断案”,但当真正断“历史之案”时,我们亦不能对其轻易“盖棺定论”。
在目前大力提倡的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中,我们要着意为孕育历史学的求真、求实精神而创设情境,创造条件,让同学们在自主探究中如琢磨、如切如磋、反复潜玩、玩索有得,去尽情体悟治史之精髓。
通常我们学习历史都是从分析历史背景入手的,它道出了我们历史学科看问题的基本方法是宏观的、整体的、全局的把握,不束缚于一人、一物、一事。
研究历史最基本的要求是要能够“跳出庐山外,识得真面目”,要学会“超乎象外,得其环中”。
可以说,整体性、全局性是历史学家研究问题的一种潜意识、本能的体现。
历史学同文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有所不同,它更侧重于社会发展的整体、互动的探究。
“探赜索隐”“钩深致远”“原始要终”等高度概括的述语说明,探寻事物发展深层原因是史学研究的又一特点。
用今人的话说,则是:“史的特征在于其有厚度,有…穿透力‟,一曰…探源‟,二曰…探流‟,三曰…探变‟,四曰…探因‟,五曰…探义‟,六曰…探势‟,七曰…探异‟,八曰…探思‟,用问题来表示即从何而来?怎样来?如何变化?什么原因?有何作用及意义?趋势如何?还存在什么不同解释?我们的解释有问题吗?”〔5〕在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6〕。
这里所谓历史的眼光就包括这种整体的眼光,这种史学的洞察力和穿透力,对自己、对社会的洞察力和穿透力。
通俗地来讲,就是在认识问题时能看得深、能看得广、能看得远、能看到别人一般看不到的层面,这是一种历史的独特眼光,是史家之法的核心。
学科坐标:多维的时间意识历史学在一定意义上而言是一门关于时间性的学问。
翻开历史,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无数的时间节点上的人物和事件。
它的基础就是时间,正是时间这条线,才串起了这部活生生、沉甸甸的历史,沿着时间的长河我们可以回溯到过去。
从这个意义上说,时间是历史存在的前提。
我国第一部史书《春秋》所用的编年体被誉为百代不易之法,就充分反映了古人对历史时间的尊重。
如今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制作出轮廓清晰的三代年表,表达了今人对历史时间的再理解。
所以,在阅读、书写历史时我们应有一种严格的“时间观念”。
值得注意的是,钱穆先生在1943年所写的《中国今日所需要的新史学与新史学家》一文〔7〕,其中对历史时间观念有着自己特殊的理解。
他认为历史上的时间概念与心理、物理上所言的时间在内涵上有着质的区别。
心理、物理上的时间以瞬息变化为特征,“一如钟上针尖,刻刻转变,前推后拥,转瞬同归消灭”。
而历史时间则具有持续性、绵延性,它在持续变动中有着一种凝然常在的特殊性,因此惟有在时间的持续变动中,才能真正理解历史时间所具有的内涵和特性,并强调指出:“故研究历史者,其最要宗旨,厥为研究此当前活跃现在广大事,直上直下,无过去无将来而一囊括尽,非此则不足以语夫历史研究之终极意义而克胜任愉快者。
”在这里,钱穆把历史视为一个上含过去、下含未来的“大现在”,肯定了过去与未来共同凝成为“一个有宽度之现在”的“现在时间观”,笔者私下称之为“立体时间观念”。
无独有偶。
马克·布洛赫在历史时间观念上的理解,也摆脱了传统的线性时间观或编年式的历史时间概念。
布洛赫在时间观念上的新意,主要在于他对历史的过去与现在之关系的诠释,以及他所揭示之多层次的历史时间观(如地理的时间、社会的时间、人类心态的时间等)与长时段的概念。
他提出了“倒溯研究法”,指出历史学家在从事历史理解时的两个重要历程,也即“由过去理解现在”与“由现在理解过去”〔8〕。
东西方两位哲人的历史时间观有如此惊人的相似!陈勇先生对钱穆先生的历史时间观进行了一番认真考察与梳理,并得出了这样的感悟:“历史具有时间性,它本身就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发展变动过程。
因此,我们在研究考察历史事件时,绝不能孤立的、静止地去作观察,而应当把它放到一定的历史环境中去作具体地、动态地分析和把握,既要弄清楚已经逝去的历史事实的存在状态,又要展现这一事件对现在及其未来所发生的作用和影响。
”〔9〕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努力培养学生这种多维的时间意识,不仅关注“过去时”,还要正视“现在时”,同时着眼“将来时”,学会前瞻后顾、左顾右盼;学会领悟其中蕴涵的那种历史感。
那种感觉是在阅读史书的过程中,在历史时间的浸染中日渐熏陶形成的,当你抓住了那个感觉,用它去关注已经逝去的历史事件时,所有事物的意义可能就会在你的历史感悟力的统摄、渗透和融化下呈现在你的面前。
学科意义:追问人之为人的终极目的马克·布洛赫在《历史学家的技艺》一书的导言中,用他天真的小儿子的一句话作开头:“告诉我,爸爸,历史有什么用?”〔10〕在此,又一次提出了历史学的功用问题,这也正是令我们苦苦思索的问题。
一般而言,历史学是一门探究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学科,可以如传统史学所言:“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
”〔11〕但“如今历史学自身已经由古代传统史学、实证史学、民族情感史学、阶级论史学发展到社会史学,逐渐呈现史学知识大众文化趋势”〔12〕。
当历史写作由一种“修史”变为一种表达,当史学从“代圣人立言”的高阁下移到平民百姓的书桌时,我们必须重新思考其学科意义和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