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作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1980年代初以来,传播学在中国迅猛发展,不仅成为二级学科(一级学科为新闻学与传播学),而且日益成为“显学”。三十多年来,中国的传播学者不仅继续翻译、整理和出版欧美的传播学理论,也尝试着从中国本土的文化传统、媒体发展和传播实践中总结出,更加符合中国实际,更能解释中国社会的传播学理论。

请尝试着搜集和整理1980年代以来,中国传播学研究的进展和成绩,尤其是一些经典的研究,并进行评论。

要求:2000-3000字;禁止复制粘贴;提出自己的观点;逻辑清楚,格式清晰;有标题。

80年代之后的传播学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随即,传播学作为一门外来学科被引进中国大陆,至今已经走过30年的发展历程。在中国传播学发展的不同阶段里,传播学学科体系逐步得到确立、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成果日益丰富、研究群体不断进步、学术水平持续提高。30年来,传播学研究对推动我国社会变革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传播学是一门与人类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产生广泛联系的社会学科。传播研究以多种途径对人类社会的传播行为、传播现象与传播过程进行科学而系统的研究,以理解人类社会使用不同传播媒介进行信息传递、交换的行为及其意义。

虽然人类传播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但现代传播研究则产生于20世纪初的欧美国家,传播被西方那些具有实用主义思想观念的哲学家、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政治学家等看作是推动社会广泛变革的重要力量。特别是二战之后,欧美社会快速向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转型,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传播研究者开始研究媒介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如媒介如何影响宣传与舆论;信息传递模式;电影对儿童与社会的影响;商业广告的效果以及传播对人的态度和动机的影响等。20世纪后半期以来,随着广播、电视、卫星、互联网等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使用,传播已经成为反映当代人类生活面貌的一个重要特征,传播与传播媒介也成为当代社会科学领域重要的研究对象。今天,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传播学已经成为重要的社会科学学科之一。用传播学的概念与理论来解释社会现象、理解人类社会变革的本质、拓展社会科学的研究视域等,已经成为传播学主要的研究课题与学科发展的关键点。

传播学,作为一项发展比较迅速的学科,现如今,网络传播的速度是惊人的,比如说新浪微博这一网络传播平台,除了可以让我们近距离地跟一些名人、明星互动关注,还能让我们迅速地了解到每时每刻发生的重大消息。微博热搜总是时刻更新着每时每刻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热事。这些都在说明着传播学的不断进步,不断发展。

渐渐地,我们现有的一些学科已经满足不了时代的发展,时代正朝着信息化发展着,传播学,正契合着时代的发展,所以当我们看到一些可以更好的发展时,传播学的出现,让我们都能够更好的理解这一社会学科,更加深层次地去理解他。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了。

传播学家运用不同的模式来解释信息传播的机制、传播的本质,提示传播过程与传播效果,预测未来传播的形势和结构等。一般认为,传播学的奠基人有五位:1Harold Dwight Lasswell,拉斯韦尔(1902-1980)是美国现代政治科学的创始人之一。提出了著名的传播学5w模式。2、Kurt Lewin,卢因(1890-1947)德国犹太人。提出了信息传播中的“把关人”的概念。3、Carl Hovland,霍夫兰(1921-1961)耶鲁大学的实验心理学教授。把心理学实验方法引入了传播学领域,并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和复杂性,开展劝服研究。4、Paul zarsfeld,拉扎斯菲尔德(1901-1976)奥地利籍犹太人。罗杰斯指出,拉扎斯菲尔德比其他任何人都更多的把传播学引向了经验性研究的方向。传播学之父施拉姆5、Wilbur Schramm,施拉姆(1907-1988)美国人,设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传播学研究所,

主编了第一批的传播学教材。开辟了如:电视对少年儿童的影响等几个新的研究领域。他被认为是集大成者。

从社会状况来说,美国的政治与社会生活中有着高度重视大众传媒的传统,在政治机制中大众媒介是与立法机构、政府机构互相制衡的力量之一,报纸曾被称为第二国会。

从学术传统来看,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盛行,学术研究特别强调解决实际问题。大量的实用信息为人们所用,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和社会的运行。但是也有大批的商业推销政治宣传欺骗、色情、暴力等文化垃圾。这些问题或是潜在问题就成了美国学术界必须面对、必须研究的课题。

1978年-1982年是中国传播学引进与兴起阶段。中国传播学研究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发展起来的。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在经济、科技与新闻等领域发生了重要变化。新闻机构改革、倡导科学技术革命和追赶西方信息社会,共同构成传播学在中国发展的社会基础。

在迈着改革开放的步伐的政治环境里,全国第10次广播工作会议提出要加速发展电视,1978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开播,第二年北京电视台试播,由此带动了一大批地方电视台的出现。1981年,中共中央确定了报刊广播电视的宣传方针。该方针把广播电视看作是教育、鼓舞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最强大的现代化工具。1982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宣布撤销中央广播事业局,成立了广播电视部。同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发展纲领。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社会的观念进一步推动了传播学研究的出现。在这一年,中国首次进行卫星通信和电视传播的试验取得了成功,新型的大众媒介作为科学技术的产物开始改变中国社会。在这一巨大的社会变革和宽松的新闻研究学术环境中,主要以新闻学为学科背景的我国早期传播研究者获得了向西方学习,积极吸取来自西方社会的新思潮、新学科和新观念的社会条件。

这一时期,与传播研究相关的学术组织和学术活动的开展对传播学在中国的兴起推动极大。1981年底,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所召开了一次全国性的新闻学术研讨会。会上一些新闻学研究者开始借用西方传播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方法分析我国新闻理论与实践问题,发表了诸如《传播方式的探讨》、《控制原理在报刊通讯系统中的应用》等论文。1982年北京新闻学会成立(后改名为首都新闻学会)。该学会在成立后一年里多次召开学术会议,并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一起开展多项受众研究和社会调查。

在这一个阶段里,中国传播学界发生了三次重要的与新闻改革相关的学术事件。这些学术事件创造了传播学研究在中国初期发展里程碑式的历史。第一次值得记载的学术事件是,1982年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发起,联合《人民日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和北京广播学院组成科研、教学和实践三结合的调查组对北京地区的报纸、广播、电视的传播效果做综合调查,调查受众接触传媒的行为特点、兴趣偏好、对新闻报道的信任度等问题。这是建国后第一次大规模以科学方法为指导进行的受众调查,这项研究结果发表在1983年《新闻学会通讯》第5、6期上。1995年集结出版了《北京读者、听众、观众调查》一书。同一年,纽约SHARPE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丛书夏季号将北京调查的全部报告译成英文发表,在国外引起反响,被称作是“中国新闻事业一次突破性的行动。”美国著名传播学者罗杰斯评价道:“北京受众调查是按照马克思哲学标准理论框架设计的,但它遵循传播研究的方法及西方和第三世界学者的实验理论方法,着重于注意这些方法与马列主义及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此后引发了全国范围的受众调查与媒介效果研究。

第二次载入中国传播学发展史的学术事件是,1982年4月,传播学的创始人韦尔伯•施拉姆(Wilbur Schramm)受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所的邀请,在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系主任余也鲁教授的陪同下开始访华。他们先后在广州、上海、北京等地的大学新闻系和新闻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