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培养模式的变革与创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培养模式的变革与创新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教师成长问题成为新课改推进的瓶颈,其原因在于教师培养模式的滞后。为确保新课程改革正常进行,教师培养问题应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通过教师培养模式的变革与创新,全面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能力,促进基础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标签:新课程改革;教师培养模式;教师成长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队伍的进一步历练、教师的全方位重塑与培养,变得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有意义和刻不容缓。在不断推进的形势下,新课程改革却频频遇到阻力和障碍。如何克服这些阻力和障碍,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

一、新课程改革的瓶颈:教师成长的艰难

纵观新课程改革整个过程和新课程要求,教师始终处在焦点位置,是新课程改革的主体。教师的思想观念、综合素质、道德水准和自身作用举足轻重,是影响和制约新课程改革进程、成效甚至成败的关键,一句话:新课程改革成败与否取决于教师素质的高低。然而,教师的成长不仅取决于未来教师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意向和努力,也取决于教师自身能否获得更有助于其学习和发展的条件。

必须指出的是,当前形势下,教师成长所必需的动力和条件存在较大问题:

1.应试教育的沉重负担限制了教师成长

尽管新课程改革在不断推行,但由于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平衡以及人才选拔机制的陈旧,致使应试教育依然如火如荼,有些地方和学校我行我素,各行其是,无休无止的补课,铺天盖地的题海战术,把新课程改革这一严肃的课题简单化、庸俗化,甚至贬到了可有可无的地步。教师的教学负担过重,大部分精力放在应付各种检查、考核和竞争、评比上,无暇进行自主学习。

2.陈旧的教师培养模式不能促进教师成长

长期以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通过整合各种优质教育、学术资源,以高等院校或教育科研机构为依托,组建了各类教师教育培训机构。各类教师教育培训机构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遵循教师成长的客观规律,不断探索教师培养的新途径,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师培养模式,在教师的培养过程中发挥了其独特的导向作用、纽带作用和辐射作用,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师培养模式。然而,随着教育的快速发展,尤其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整个基础教育受到了巨大的挑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方式、评价模式以及价值取向等方面都受到很大冲击。

在新课程改革这种特定的背景下,我们的教师教育培训机构准备不足,对新课程改革精神吃不透,没有认真分析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培养所面临的新问题,教

师模式得不到更新,导致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教育培训中“穿新鞋走老路”,“以不变应万变”,以老办法应对新问题,影响了教师培养的质量。教师成长问题重重,制约了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

二、教师成长的障碍:教师培养模式的滞后

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教师培养相对于培训而言,它指向职前。然而,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条件下,教师培养的指向更为宽泛,已经不只是指向职前,而在教师成长的各个时期都具有现实意义,应该贯穿于教师教学生涯的始终。以前的教师培养基本没有纳入系统管理当中,教师培养处于一种自发状态。近年来,在校本培训之外,教师教育培训机构也进行了大量的教师培训工作,如:骨干教师培训、班主任培训、校长培训以及教师远程全员培训,这些多层次的培训为教师培养、教师成长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存在着与新课程改革结合不紧密的问题。事实证明:我们现行的教师培养模式已经大大滞后于新课程改革,必须坚决实行变革和创新。

当前,在教师培养的问题上存在“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局面,培养模式普遍存在单一、呆板、简单化、随意性强、缺乏合理的评价机制等弊端,突出表现是:1)形式单一,往往是搞一两个专题,请一两位专家,举行一两次讲座,把教师培养长期而又艰巨的过程简化为“听讲座、发证书”;2)在内容设置上,与教师成长、教学实践脱节,起点低,定位不合理;3)缺乏必要的监督、评价机制,在教师培养的过程管理、质量跟踪调查、经验总结和推广、问题探讨研究等方面十分欠缺,教育培训机构自身特有的辐射功能和纽带作用得不到应有地发挥。

教育培训机构的教师培养模式存在这些弊端,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缺乏主人翁意识和大局意识,认为教师培养是学校的事、是教师自己的事,与教师教育培训机构关系不大;二是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培养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缺乏主动分析,在进行教师培训教育过程中,对教师在新课程改革问题上的角色转变上的难度、观念转变上的难度、教学行为转变上的难度、技能提升上的难度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准备;三是缺乏学习意识和责任意识,忽视对新课程改革所带来的新观念、新知识、新信息、新模式的学习与思考,忽视对教师这个终身学习的特殊群体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需求的深入了解,形成教师进修学校“进”而不“修”的局面。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导致了教师培养质量下降,影响了新课程改革的正常推进,同时也阻碍了教育培训机构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的步伐,以致出现关系不顺、职责不明、功能不全、机制不活、后劲不足的状况。

三、教师培养模式的变革:从封闭到开放

变革和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教师教育培训机构应该把新课程改革带来的挑战当作自身发展的机遇,积极谋求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学校、教学科研部门、教师的通力配合,努力争取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资金扶持,从封闭走向开放,探索适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教师培养模式,为新

课程改革健康有序地推进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着重做到:

一要寻求上级支持,建立保障机制。积极主动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政府相关部门进行沟通联系,把外争政策资金、内强素质功能有机结合其起来,借力而行,扬优成势。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的基础上,加大制度保障机制的建立,把教师教育培训与教师的工作绩效、工资、奖金、职称职务晋升、评奖评优等方面挂钩,形成教师培养的自激力和外在压力相结合的发展态势;建立领导责任追究制度,把学校教师教育培训的开展情况、参训情况与校长个人的工作业绩、职务升迁挂钩,并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指标体系进行全面考核,对没有按照培训机构要求完成教师教育培训任务、新课程改革开展不力的学校,除通报批评、限期整改之外,还要追究校长的责任,确保教师培养的各项措施得到认真落实;根据新课程改革要求,设置科学合理的培训项目,以项目拉动教师培训需求,以项目增强拓宽培训渠道,以项目赢得上级资金扶持。

二要确立目标,认真规划。结合新课程对教师要求的标准,确认并分析那些影响教师素质养成的重要变量,从而寻求问题解决的核心所在。从教师的培养过程来看,影响教师基本素质养成的可控性核心变量主要包括:培养途径、课程设置、课程实施机制、质量保障与评价机制、政策配套措施等。因此,我们必须在所有影响教师基本素质方面设置目标,“给予那些和基础课有关的、普遍的和强有力的观念和态度以中心地位”(布鲁纳语),找准切入点,制定配套措施,逐步推进,有的放矢。

三要强化责任,身体力行。培训机构人员尤其是担任培训工作的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转化角色,掌握新课程改革的新理论、新知识、新信息,深入基层,深入课堂,深入教育教学第一线,深入了解中小学教师的工作特点和实际需求,根据中小学教育和教师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不断更新培训内容和培训模式,创设中小学教师自主发展、终身发展的文化环境和学习条件。

四要形式活泼,方法多样。在培养形式上,可以采取“参与式”“以问题为中心式”“菜单式”“校本培训式”等形式,通过反思性教学和反思性实践、案例教学、观摩教学和行动研究等方法,变原来的统一、被动、机械训练式为多向、主动、探究式,培养骨干,以点带面;强化交流,分享成果;研究问题,举一反三;推广经验,借鉴启迪;研究课程,研究学生,研究自己;现场观摩,注重实际。真正把教师培养标准与新课程改革要求统一起来,把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与新课程改革成果统一起来,使教师培养模式的变革与创新立足于服务于新课程改革这个根本点。

五要建好“平台”,巩固阵地。教师教育培训机构具有其他教育机构不能比拟的优势,它是联系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学科研部门和教师的“纽带”作用,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探讨、交流互动,做到上情下达,及时传递新课程改革方面的新政策、新信息,也可以给所有参训教师提供学习、交流、展示的空间和机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参训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师优质课评选、说课比赛、公开课、教学骨干评定和名师工程等活动中去,参与教研、指导教研,积极介入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以及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和指导,为优秀教师脱颖而出搭建“平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