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咏春拳黎叶篪
咏春拳源流的介绍
咏春拳源流的介绍根据有关文史资料,佛山博物馆有关档案记载及阮奇山、岑能两代宗师口述历史,整理出以阮奇山-岑能-广州咏春系统为脉络主线的咏春拳史略,谨供研究咏春拳发展历史的人士参考。
咏春拳派始祖,为五枚尼姑。
相传五枚师太早年在四川峨眉山修道,常往来于群山秀水之间,时有目睹鹤蛇相斗,因而悟化山一套长于打斗的拳技。
这是距今二百多年的传闻。
此拳创自女流,外在风格似婉约娴静,实质却是一套十分讲求技击效能,杀技凌厉的武技拳法。
由于该拳法创始人五枚师太自身的女性体能特征,如企求在极短时效内制胜力量型的强势攻击,就必须要结合力点力角力距,触觉以及腰马变势和机巧的攻防角位的运用。
故该拳技与其他拳术在技法和理论上都有较大差别。
五枚师太曾在广州河南宁隐庵隐居过较长时间,闲时习武并收授庵内尼姑为徒。
五枚大师早期的传人中,一名是广州河南二龙街的屠户谢发,又名谢育发,曾拜宁隐庵内尼姑为师学习这套被五枚大师早期弟子称为"五枚拳"的武技。
以后谢发将五枚拳法传授给五个儿子,当地人称"谢家五虎"。
当时得五枚师太衣砵真传者,其中一个就是苗顺。
苗顺对五枚拳法悟性颇高,以后将该拳法去短取长创新,在日后传授给严二。
严二曾精习洪拳。
这位反清义士是福建泉州洪门分舵的"红棍。
"(洪门组织内分管武装的职位)。
其他如"白扇"(军师)"草鞋"(交通情报)等,由于反事败露遭官府通缉,严二携家从福建迁居广东连城。
(今粤北连州市)在连城县郊以卖豆腐为生。
后来严二有幸得以结织苗顺,遂得五枚拳之道。
严二的长女严咏春,俗名严三娘,天资超脱,自幼随父弄拳习武,尽得五枚拳真传。
此时,另一位反清复明义士梁博涛,(江西人氏)亦因躲避官府追捕落难连城县,为严二所收留。
后来梁博涛入赘严家,与咏春三娘结为夫妻。
严二去世后,严咏春与丈夫梁博涛移居广东粤北南雄县,并将五枚拳法相授梁博涛。
元生堂咏春拳的简介
元生堂咏春拳的简介元生堂咏春拳的简介由于出国留学,在2022年远赴英伦,在英国生活近6年,一直拳不离手,公开表演和教授佛山咏春拳,发扬传统文化!在英国与叶问咏春支流的教练一直有切磋联系,并取得英国武术学校教练资格证。
并利用每次回国与国内广佛等地咏春交流切磋,对本门咏春有了自己的一套继承,理解和开展。
并于英国,爱尔兰,新加坡,上海,广州,佛山等地继续推广和传承本门咏春。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阮岐山、姚才、叶问在佛山被称为“咏春三雄〞,名噪一时。
〞薛师傅有正式教授咏春资格证:佛山市精武体育会,佛山市武术协会,英国武术学校教练资格证。
Let's Wingchun together!哲学博士教咏春佛山正宗元生堂——专访上海佛山元生堂馆主薛元生早在09年7月份时,易功夫就曾发表过《专访绿地咏春拳薛师傅》,文章记录了薛元生经营这曾经“上海最简陋的武馆〞背后的辛酸苦辣。
最近我们得知薛师傅已有了属于自己的武馆,笔者和另一位易功夫外籍记者一起再一次拜访了这位来自广东佛山拥有英国阿尔斯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的咏春拳师傅,薛师傅用流利的英文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薛元生其人走进薛师傅的新场馆,映入眼帘的是佛山武协主席薛绵本和“咏春历史活字典〞何显光先生为新馆的题字,而薛师傅与咏春大师岑能的合影更表达出元生堂系知名门有着纯粹的咏春功夫和咏春底蕴。
薛师傅15岁开始跟随父亲习武,17岁师从咏春名家黄顺昌学习阮奇山岑能系咏春。
2022年薛师傅前往英国留学六年攻读哲学博士学位,在英国的六年中薛师傅屡次参加中国功夫的表演活动并在当地收了许多徒弟,还创立了英国北爱咏春会。
成立上海佛山元生堂“时局所逼〞不为盈利薛师傅于09年3月来上海开展,因为禁不住同事的一再请求开始了他的执教生涯,而在短短的8个月中学员人数一发不可收拾从地从1个上升到112个。
薛师傅坦言自己并不太想开武馆因为自己有稳定的工作,教咏春只是他的兴趣和生活方式。
因为他的一位朋友是搞体育事业的,在这位友人和学员们的一再“怂恿〞和支持下,薛师傅的上海佛山元生堂在09年的10月在闸北区恒通路正式落户了。
咏春历史
1911年 中风养病。
1913年 陈华顺病逝。
[编辑] 陈汝棉先生
陈汝棉(1884年—1942年),广东顺德人,陈华顺的独生子,其父在他八九岁时,便教他咏春拳。由于陈汝棉在十三、四岁时,脾气不好,稍不如意,便和别人打架,所以有貔貅棉之称号。貔貅即是顽皮的意思。很多人都知道汝棉得不到老父的欢心。华公怕他迟早会惹出大祸。稍后,陈华顺自觉年事已高,欲替他成家立室。最后与邻村昌教乡的一个年老花洪拳教头黎三兴女儿黎好(妙显)结婚,华公在他们婚后,因为中风的关系,隐居在东马宁;佛山的跌打医馆,交由陈汝棉负责。
[编辑] 先合后分、发展咏春拳
叶问先生晚年倡议成立由其弟子组成联谊会(后改称体育会),得邓生探长、同僚彭锦发及蓝贤发在经济上支持得以成立。在会中安排教授课程,叶公亦未有违背祖师训诫。第一个训练班由梁挺主持。上述数人实为有组织地发展咏春拳的第一代功臣。可惜后来加入者,最终因利益、辈份、子嗣等问题分歧而互相批评,再而分裂。
其父严二,清乾隆(1735-1795)时期人士,广东人,善南拳,因事为清官员追捕,逃亡至四川大凉山脚,以卖豆腐为生。严二学得德昂族之“五枚竹桩拳法”(未有佐证)。并将其改良,授予严咏春先祖。广东商人梁博俦先生在云贵收集茶叶,路经大凉山脚时,认识了卖豆腐的严二。严将女儿咏春许配与博俦。并授与拳术。
[编辑] 黄华宝先生
黄华宝于清嘉庆后期出生(1796-1820);道光(1820-1850);咸丰(1850-1861)时期人士,粤剧武生。
由于1854年另一佛山粤剧武生李文茂响应太平天国,率众数千人,大多数为粤剧界中人,于两广反抗满清,最终1858年失败身亡,导至粤剧被禁演长达十五年。佛山琼花会馆解散,红船被破坏。黄华宝曾追随梁兰桂学习秘传之拳术。从此在佛山授拳。华宝在红船期间,其中一条船上安装有木人桩,刀桩及棍桩等习武器具,甲板上划有梅花桩步法〈红船木人,地脚梅花〉。此时,共同学习的有船工梁二娣,二娣是洪门中人(少林子弟-三德和尚?),精通六点半棍法。他们亦师亦友,互相交换心得。后二人尽将所学传与梁赞(1828-1901)。梁赞时,正式将此套武学,订名学为咏春拳。
我所知道的古劳咏春拳
我所知道的古劳咏春拳
黄国强
【期刊名称】《《少林与太极》》
【年(卷),期】2011(000)002
【摘要】提起“佛山咏春”,想必广大拳迷和读者普遍耳熟能详。
但若然讲到原来佛山咏春的始祖梁赞宗师,晚年期间在家乡又再传下另外一种风格完全不同的咏春拳时,恐怕就未必人人知道。
了解其来龙去脉以及两种咏春之间的关系和区别者相信更是少之又少。
【总页数】2页(P44-45)
【作者】黄国强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梁焕枝谈古劳咏春拳 [J],
2.华三公与古劳咏春拳 [J], 古文锋
3.梁赞-脉佛山咏春拳与古劳咏春拳 [J], 古修玄
4.法简效宏的古劳咏春拳 [J], 觉慧居士;
5.我所知道的古劳咏春拳 [J], 黄国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叶问:一代咏春拳宗师
叶问:一代咏春拳宗师作者:佚名来源:《人民文摘》2009年第02期叶问,咏春拳的创立者,李小龙的师父。
对于粤人来说,叶问这个名字有着和黄飞鸿、李小龙一样的意义。
佛山有个黄飞鸿堂,也有一个叶问堂。
佛山当地每个人都能讲一段叶问的故事。
出身佛山望族叶氏家族是佛山望族之一,祖居于佛山福贤路,号称“桑园”。
“桑园叶姓”在佛山,可说是无人不知。
叶家有一位小少爷,排行第二,名“继问”,虽自幼受严谨的儒家教育,却偏好三件事——玩枪、玩雀、玩功夫。
叶问在7岁时,便拜师入陈华顺门下。
陈华顺是当时极负盛名的“咏春拳王”梁赞的入室弟子,入门前以钱银找换业为生,人称之为“找钱华”。
据说陈华顺一生教了36年拳技,收了16名弟子。
陈华顺对叶问这个年幼弟子极为疼爱,自收叶问后,不再接受任何人士拜门学技。
各年长师兄对这个年幼师弟,更是照顾有加。
陈华顺逝世后,叶问再随师兄吴仲素专研拳技。
16岁时,叶问前往日本,但不久即转往香港,就读于圣士提反书院。
在当年,圣土提反书院是很贵族化的学校,除来自各富有家庭的华人子弟外,更有远赴重洋的外籍商人子弟。
在那种歧视华人的社会风气中,一旦华洋混杂,欧美学生总不免多生事端。
而身材矮小的叶问,自然就成了他们欺负的对象。
哪知这位年少气盛的小伙子却是个“棘手人物”,很多吃过他苦头的外籍小子,不久便懂得老远就乖乖避开他,因为这个中国小子的“Chinese Kungfu”实在厉害。
年纪轻轻的叶问,在同学之中,似乎从未有过败绩,咏春拳使他信心十足,他甚至相信大概也没有什么人可以打败他。
初尝败绩一天,有一位姓黎的同学问他:“在我爹的绸缎庄中,有位武功很了不起的老伯,你敢去找他较量吗?”于是,叶问就去了。
这位年约50岁的中年人,精光内蕴,虽举止不类武人,但绝不减矍矍神采,一眼看去,便知其武功底子不弱。
虽然叶问尽了他最大的努力,处处施展“绝招”,但只要一经接触,便给人家轻轻地带过。
最不服气的,便是连人家手脚怎样动作也看不清楚,便莫名其妙地给人家抛得老远,甚至跌在地上。
解密一个真实的叶问
解密一个真实的叶问作者:来源:《北京广播电视报》2016年第09期电影《叶问3》上映,使得叶问这个神奇的武术大师再次走近观众,历史上的叶问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他又是如何成为咏春拳一代宗师的呢?家世显赫,习武只为强身佛山历来武风尤盛,南派成名的武术大师如黄飞鸿、张鸿胜、梁赞、冯小清等,都出自佛山。
清末民初间,佛山有一叶姓大富之家,单是位于佛山福贤路的家宅“桑园”,就已经占了半边街位,其富由此可想而知。
1893年10月10日,叶家又添了一位小少爷,取名“继问”,即后来的咏春拳宗师叶问。
当时叶家的祠堂租给咏春拳传人、梁赞的徒弟陈华顺作武馆。
6岁那年,叶问看到陈华顺教授咏春拳,就非要学拳。
叶问的母亲考虑到叶问的身体不强壮,同意叶问拜师学艺。
叶问年纪虽小,却哄得他那七十多岁高龄的师父对他疼爱有加。
陈华顺一生教了36年拳技,先后收了16名弟子。
想不到就是这名年纪轻轻的关门弟子,竟成了他日后的承继者。
叶问投师习艺不过三年多,陈华顺便与世长辞,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这位年幼的弟子,再三叮嘱二弟子吴促素照顾他。
香港奇遇,再得师叔真传1908年,叶问得其姻亲庞伟庭资助,到香港求学。
在学校里,英美学生经常欺负中国学生。
叶问个子矮小,相貌清秀,更成了他们欺负的对象。
谁知叶问奋起反击,将外国学生打得抱头鼠窜。
渐渐地,叶问的功夫便名声在外了。
有一天,一位姓冯的佛山籍男生,也是“南北行”的少东家,说家里有一位世伯,听说叶问会打咏春拳,而且从佛山来,便邀请叶问到南北行见个面。
两人见面,世伯要跟叶问藕手(咏春拳最常用的训练方式)。
叶问出道之后罕逢敌手,二话不说,脱了长衫往茶几上一放,便与对方藕起手来。
但叶问在那世伯手里根本没有办法进攻,对方却也无意伤他。
叶问烦躁至极猛然出击,结果刹那间被世伯施以一招“漏手抱琶”打倒在地。
三天后,世伯再约叶问见面,说:其实你已相当不错,是否想学得更好一点?叶问答:我来香港是读书的,没有钱。
世伯说,我教你咏春拳不收学费,你学成后回到佛山应是无人能敌,到时你只要告诉别人,教你的人是梁碧就行了。
偏身咏春拳的简介
偏身咏春拳的简介多年来,鹤山古劳偏身咏春拳一直是以父传子或带徒的形式流传,据传这种功夫能克制公安的擒拿术,曾被视为"禁拳",所以,其玄妙莫测的功夫一直是秘授暗传,外人很难看到。
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偏身咏春拳的简介。
偏身咏春拳的简介四月的水乡,处处风骨柔情。
从鹤城驱车大约15分钟便来到梁赞家乡古劳东便村。
梁赞晚年居住的小院,至今保存良好,由三座青砖平房和一间祠堂组成,占地约100多平方米,这在当时已属大户人家。
堂内的院子空旷,适合做练功场。
水乡人介绍,由梁赞一脉相传的咏春拳本来并无正身与偏身之分,都是以正面攻击为主,晚年梁赞回到家乡古劳后,收了一位身子瘦弱的徒弟王华三。
初学时,王华三和那些身强力壮的师兄弟交手,屡战屡败,无还手之力,因此梁赞深入研究,有针对性地教王华三一套以“以弱制强”的偏身咏春拳,自此出现了古劳一脉的偏身派咏春拳。
王华三又将这种咏春拳绝技传给了八个弟子,其中冯振最突出,他体格健硕,人称“大辘振”,青年时在鹤山古劳生活,中年后至香港,开设医馆,传授武艺。
偏身咏春拳的传奇色彩奇闻逸事现在,已经86岁的冯振先生又从香港回到古劳乡下居住,仍然老当益壮,他是在世的咏春拳传人中辈份最高的一位了,提起咏春拳,便声声“赞先生”地说起祖师爷流传在古劳水乡的奇闻逸事,“瓦巷提桶”、“大闹北街口”、“义服猪肉桂”、“六点半棍法服黄飞龙”等,颇具传奇色彩。
四两拨千斤鹤山市古劳偏身咏春拳国术总馆第四代掌门人冯强用了这么的一句话形容鹤山咏春拳:“不中看,却中用”。
记者看到,他们在玩拳的过程中,人体像一个灵活转动的轴承,总是根据招式,忽左忽右地不断偏身,给观众落了个“花拳绣腿”的印象,但大家千万别被他的外表迷惑,而小觑它的攻击力,这个偏身消卸对手正面锋芒进攻的同时,从侧面攻击对手,击其弱点,达到“连消带打,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巧打取胜的目的。
偏身咏春拳的魅力由于鹤山古劳偏身咏春拳实战技击效果显著,自从梁选第四代传人冯根珠到处找武术界名师比武,屡屡获胜后,鹤山古劳偏身咏春拳得以扬名。
中国咏春拳的简介
中国咏春拳的简介中国咏春拳咏春拳一直是相当低调,与其他武术门派的存在方式有很大差别。
严格来说,咏春拳是一门流传于民间少数人仕手中的宝贵技击武学。
咏春拳是经过一代一代的改进,随时代的进步而不断改良的长期集体智慧成果。
以往只有少数富家子弟才能有机会学习这套武学,今日练习咏春拳的都是练习它的实用、智慧、内涵。
2021年9月16日,梁挺携众子弟,在深圳召开媒体发布会,宣布回归国内发扬咏春文化,将载誉全球的咏春拳wingtimes课程回归国人,旨在培养出咏春拳的继承人,以恒久而勤学的真诚态度,将咏春拳一代一代地流传下去。
中国咏春拳回归中国咏春拳是中国南拳的重要拳法之一,也是目前全世界流传最广的中国武术拳法。
咏春拳相传由五枚师太所创,后传授与弟子严咏春,故名"咏春拳"。
梁挺在深圳京基100大厦召开"王者归来咏春兴盛"的新闻发布会,特邀来自香港的多派武林大师、影视界众好友出席,包括泰拳宗师徐家杰大师、太极宗师冼孟豪大师、周家螳螂拳宗师吴士麒大师、鹰爪门宗师冯子才大师等,更首次向世人展出当年叶问专门为梁挺留下的珍贵的视频教学资料、展出历年来多种版本的拳谱资料与书籍,及率领深厚咏春造诣的众子弟,做咏春拳精华搏击演示。
2021年6月9日,中国咏春拳课程正式在深圳盐田体育中心中国功夫城落地,并培养出咏春拳的继承人,进行咏春拳课程职业发展传扬。
咏春拳到黄华宝、梁二娣一代才开始有文字记载。
二人为红船戏班中人,晚年退休后先后传授咏春拳予梁赞。
梁赞,绰号佛山赞先生,在广东一带极有名气,每人都知道是一位名中医,很富有,更是一名武林高手,至于他所学的是甚么武功,他自己却甚少向人提及。
他一生中只传授四名徒弟,其中两名是他的儿子,四人之中只有陈华顺有传后人。
由陈华顺开始,咏春拳便进入一个半公开教授的状态。
在这时候学咏春拳的代价是相当昂贵的,是要抬着黄金去拜师的,费用往往等值于数条街道房地产的高昂代价。
咏春拳的起源历史及创始人介绍
咏春拳的起源历史及创始人介绍我想应该有很多人都看过叶问这部电影的吧,这部电影主要讲的就是咏春拳宗师叶问的故事,从这部电影中,也让很多人了解到了咏春拳,无论之前知道还是不知道的,从而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咏春拳的起源及创始人,希望你们喜欢。
咏春拳的起源及创始人第一种说法是始创于福建严咏春,咏春拳因此得名。
严咏春拳是清中叶少林俗家弟子严四之女,她偶然看到蛇鹤相争,受启发而在自己原有的武功基础上,创编了咏春拳术。
咏春拳的起源及创始人第二种说法认为咏春拳创始于五枚师太,见到蛇鹤相争而有所悟的是五枚而非严咏春。
五枚师太是清初的少林派弟子,有说她还是少林白鹤拳高手。
由于福建南少林被清政府所焚,她为了避祸,隐居于川滇边界的大凉山,因见蛇鹤相争而创出咏春拳,后来便传于严咏春。
咏春拳的起源及创始人第三种说法五枚创咏春拳后,并非直接传给了严咏春,而是传给了少林弟子苗顺,苗顺传少林俗家弟子严二,严二再传女咏春及婿梁傅俦。
这个严二就是前面据说的严四。
咏春拳的起源及创始人第四种说法咏春拳的创编与五枚师太或严咏拳均无关系,更没有什么蛇鹤相争,而咏春拳的前身应为咏春拳,是清初反清组织“天地会”的一种斗争的武技,为河南嵩山少林弟子一尘庵主所创。
他(或“她”)首先传给汀昆戏班的武生张五(人称摊手五,据说有“一只摊手独步武林”之誉)。
张五后来落难来粤,落脚于南海县佛山镇大基尾的“琼花会馆”,便将咏春拳传于粤剧界诸弟子。
后咸丰年间李文茂起义,诸弟子为避祸而将“咏春拳”的“泳”字改为“永”、“咏”。
红船中人黄宝华、梁二娣、大花面锦等人学得此拳,又再传给在佛山筷子路开中药店兼行医的梁赞,此后梁赞将咏春拳发扬光大。
咏春拳的起源及创始人第五种说法又说咏春拳应为永春拳,得名于福建泉州少林寺的永春殿,乃当年进殿者所习的南派内拳法,全称是少林永春,总教习是少林弟子至善禅师。
南少林被婪,至善逃避到佛山,曾一度藏匿于粤剧红船中当伙夫。
咏春馆源流
咏春拳自清代咸丰,同治年间传入佛山至今100年,造就了大批武术人才。
历代传人中不乏佼佼者,他们播下了咏春拳的种子,门人扁及世界各地,使咏春拳这一古老拳种盛名于世界武林。
近年,海内外不少咏春爱好者到佛山“寻根”,寻找名师们的遗迹,追寻咏春拳的真谛……。
过去,史书记载拳师事迹甚少,以下的人物介绍,是根据有关资料和走访名师后人综合整理而成。
梁赞生于1826年,卒于1901年,鹤山古劳乡东便村人,世居佛山清正堂街。
自幼随父在佛山筷子里“赞生堂”药材店经营,精通医术,有“佛山赞先生”之誉。
少时喜武,曾广聘名师传授武功。
后为求深造,师从粤剧武生黄华宝学习咏春拳术,又向少林弟子梁二娣学习六点半棍法。
光绪初年,梁赞在“赞生堂” 内收徒授拳,将咏春拳术发扬光大,被咏春门人推崇为一代祖师,除子梁壁外,得衣钵真传的还有陈华顺、雷汝济、卢桂(猪肉桂)、梁奇(流氓奇)、大山树(佚名)等。
晚年曾回鹤山古劳授徒最后病逝于佛山。
陈华顺生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顺德杏坛东马宁乡人。
13岁时在佛山米店做工,后以找钱为业,故有“找钱华”之称。
陈个头高大,天生神力,对武术十分痴爱,39岁时,拜当时佛山有“咏春拳王”之称的梁赞学习咏春拳,先由木人华(李华)代教,1889年李华病逝后由梁赞亲自教授。
陈悟性颇高,对梁赞所传之技苦练不缀,故得其师衣钵真传。
他不仅能武,且能善医,在随师学艺其间同时习研医术,1895年梁赞年老时还代师坐堂诊治病人。
陈华顺在佛山的门徒甚多,除传技儿子陈汝棉外,有雷汝济、陈锡侯、何×建、黎厚培、陈孔大、吴小鲁、何汉侣、吴促素、叶问等。
1911年,陈华顺因中风回乡养病,1913年病逝。
陈汝棉顺德籍,1884年出生于佛山。
八岁时始随父亲陈华顺习咏春拳,由于自幼耳濡目染,加上数载勤学苦练,陈汝棉很快便有相当根底。
技成后,在佛山西便巷“陈氏宗祠”开设医、武馆授徒兼医治跌打伤科。
因拳法出自父(梁赞首徒),故求技者众多,除传子陈家炎(木),陈家廉外,咏春名师区康,招就等皆出其门下。
佛山咏春拳理(ZT) 武林绝技之家论坛 -武林绝技之家
1 钳羊马转腰 2 三星捶(子午捶) 3 独龙捶 4 偏身捶 5 箭捶 6 膀手 7 吞手(摊手) 8 搭手 9 三品掌 10 扑翼掌
11 白鹤寻湖 12 圈手
snowboy小大 3楼 个性首页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3.论法:1.里帘必争。这是咏春拳攻防战略的要言。咏春拳的招式主张排外而不排内。对己而言,是务要将对方的攻击点排斥在自己的防守圈外;但对人而言,就要抢进对方的防守圈内,“争取内帘”。2.来留去送。“来留”是指吞其来势,牵其来力,引劲落空,使对方处于不利的位置,留而待毙。“去送”是指当对方抽手逃脱时,
劲力运用如能做到在技击中有效地控制,则须在对拆中训练出一种密而不漏的防制技法,这种技法是由内静练至外静(慢)。所以初练古劳咏春拳时,要求习者口微合,以鼻呼吸,对拆时动作要缓慢。把每一个动作做准后,意想掌桥粘跟着对方而留送。双方对拆用力应是不丢不顶,着着还原。这种定步扎二字钳羊马的练劲(气)、练技过程是从缓慢逐步过渡到实作技击的长时间过程。通过对拆练习,激发人体内的潜能,保持气之荡荡不息,技击时做到劲力绵绵不断、马步坚实、呼吸自然、神不散、体不倦自然灵变。
等级:认证内部会员
帖子:2716
积分:72037
威望:36
精华:107
注册:2003-6-22 12:24:26
咏春拳十二散式(ZT) Post By:2003-10-1 11:41:12 [只看该作者]
练习三节截制法(控制法),从动作去理解,是要求习者通过密集防制而达于法。这种法是随心所欲的,而非固定的。也就是说,在技击中只要随便用一个动作,就可控制对方上、中、下三路的来势。如在实作中以拦撑掌进攻对方:运动中对方突然起直蹬脚,我则变下撑掌弹击其大腿内上侧部位(另一只手弹撑亦可)。这样除练就快速反应外,还可以保证自身重心不变及撑击效果,但此时须配合身马变化(高低)。如欲使这种有效的打法适应远近距离而用,则须具备意控能力。远距离的意控着重下路的腿击,要注意控制其势和点,如擒贼先擒王一样。所谓势就是来势,即视对方来势之重心变化而变,可充分利用本门对拆中的近面而转之法控之。这种迎面而转之意控并非在远距离跟着对方转,而应在接近对方攻击距离时迎面而转,这和引敌误途、先发制人是另一回事。所谓点就是对方的手中节、根节之部位。脚之点应是小腿部位,大腿、胯部均为意控的截制之位。一旦达攻击距离,意控变为截制其脚或膝便可。意控脚微动即对方脚向上、向下微动,也就是膝动,通常以脚弹击时,一脚微下沉曲膝助支点发力,另一脚促膝发力截击。如能在技击中意念微动,截制在点,掌握好攻击距离,即可做到我顺人背,犯则立仆、先发制人。李小龙认为“进攻是最好的防御”就是这个道理。李小龙的见解是十分有哲理的,他提示人们在对垒中要视对方的实力、环境、人数而应变。要根据自己掌握技术的程度而运用。也就是说,只有充分掌握远、近距离的控制能力,才可先发制人,否则可能被伤或两败俱伤。同样,技击中的不招而打、连招带打,都要具备全面的控制能力,才能得法。
一代宗师叶问_名人故事
一代宗师叶问他是咏春拳的创立者、李小龙的师父,他的成就不在霍元甲之下。
要不是近期甄子丹主演的电影《叶问》热映,恐怕没有多少人知道这个名字。
其实,叶问的故事并不比黄飞鸿他们平淡。
他曾当街与军阀较量,以大拇指把对方的左轮手枪轮芯压曲,使其不能发射;他曾拒绝李小龙以一栋楼换取全套咏春木人桩法的建议,不愿把功夫当商品出售……武林宗师上街被看做私塾老师叶问本名为叶继问,1892年生于广东佛山,在家族中排行第二。
他家在佛山可算是一个望族大家庭,书香世家。
佛山历来武风尤盛,南派成名的武术大师如黄飞鸿、张鸿胜、梁赞、冯小清……都出自佛山。
叶问在七岁时,便拜师入陈华顺门下(陈华顺,为南海拳王梁赞的得意弟子),成了他的关门弟子。
师父去世后,叶问再随师兄吴仲素钻研拳技。
叶问个子矮小,大概163厘米,但是他青年的时候身体非常健壮,尤其前臂异常精壮。
他是光头、不留胡须。
因为是世家子弟出身,叶问颇注重仪容清洁,喜穿深色长衫,即使平时也身着深色中式短装。
叶问举止斯文大方,如果上街,一般人只会当他是“当铺里的掌柜先生”或是“私塾老师”,绝对不会想到他就是大名鼎鼎的“一代宗师”叶问。
民国初年,佛山每年都会举办“秋色”游行盛会,展示特殊的民族手艺,每年游行都是人山人海,还有很多来自外乡的游客。
一次,叶问和表妹等一拨人去观赏“秋色”游行,当时叶问身着长衫和薄底绒布鞋,个子也不高,看上去就一副软弱可欺的公子样儿。
途中,遇到一位当时的军阀排长上前欲对其表妹动手动脚。
这时,叶问突然挺身上前,使出惯用的咏春拳手法,对方立马应声倒地。
一向欺压百姓的地方军阀,却败在一个斯文书生手下,哪肯咽下这口气。
对方起身拔枪,叶问一个转身,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法,握住对方的左轮手枪,并用大拇指的力量,直压左轮手枪的转轮,竟然把左轮手枪轮芯压曲,使其不能发射。
笑言李小龙“短命”一语成谶1949年,叶问来到香港,由好友李民之推介,认识了饭店公会理事长梁相,梁相也是武术爱好者,得知叶问是咏春拳陈华顺门人,立刻拜师学艺,并请叶问在九龙深水的大街饭店公会公开传授。
梁赞一脉佛山咏春拳与古劳咏春拳_鹤山梁赞咏春拳
梁赞一脉佛山咏春拳与古劳咏春拳_鹤山梁赞咏春拳2002年9月,笔者之《古劳咏春举阐宗》在《精武》发表后,至今一年有余。
闲时又细阅梁挺先生之《咏春传正统》、梁伟明先生之《咏春拳专辑――粤派咏春拳的几个支系》,不禁赞叹两位先生务实求真、不辞劳苦的精神,为探寻本门根源付出不少汗水。
但却引起厂笔者对梁赞故居说明内容之“咏春举源流”的质疑,故撰本文,阐述梁赞祖师传下之佛山咏春拳与占劳咏春拳之比较。
一、咏春拳源流梁赞故居挂图文字。
有关咏春派源流写有“先祖严咏春氏,原籍广东。
少而母殁,父严二因事被诬,几陷于狱,因是远徒川滇边区,居于大凉山下,以卖豆腐为活,此清代康熙年间事也”。
评释:据《咏春白鹤拳谱》记载,白鹤拳是清朝顺治年间(1644~1662年)由福建福宁州(现霞浦县)北门外少林举师方钟的独生女方七娘所创。
方七娘―日在白练(莲)寺内织布时,见一只白鹤飞落在梁间,昂首振翅,舞足弄翼,引喙衔毛,做伸颈觅食之状,后又缠膀歇息,姿态奇妙。
方七娘感到非常有趣,即以手中梭盒投之,被白鹤闪跳避过;又以纬尺击之,复被白鹤展翼弹出。
俄而白鹤展翅凌空,冲人霄汉。
于是七娘感悟之余,精研不辍,乃揉合白鹤种种舞姿于少林拳法中,经数年揣摩衍化,创出别具一格的拳法。
后永春等地学习白鹤拳的人数最多,范闹最广,影响最大,使白鹤拳在理论和练功方法上形成了具有永春人文地理特点的技术体系,因为这些人的籍贯都在永春,故将此拳称为“永春白鹤拳”。
咏春拳宗于白鹤拳,而方―匕娘的白鹤拳经过三代人才传到五枚师太,故严咏春没理由生活在1644至1662年间,也与古劳咏春派流传的说法不一致。
梁赞故居挂图文字写道:“其时河南省嵩山少林派,武风甚盛,招清廷忌,派兵围捕,攻而不下。
适有新科状元陈文维者,邀宠献议,设法勾通寺僧马宁儿等,四处纵火,里应外合,少林寺被毁,僧徒四散。
于是五枚师太与至善禅师、白眉禅师、冯道德、苗显等五人亦分途出走。
而五枚止于大凉山(又名栖霞山)白鹤观。
古劳咏春拳
传承
冯振 承前启后
据当地史料记载,王华三将古劳詠春拳法传给 了八个弟子,其中冯振最突出,冯振年轻时在鹤山 古劳生活,中年后至香港,开设医馆,传授武艺。 他的得意弟子有冯根珠及两个儿子冯良、冯强。他 们广收门徒,推广古劳偏身詠春拳,除实战外,更 偏重于强身健体。另外,与冯振一同学艺的冯应棉 也将武艺传给他几个儿子,其中冯敬达、冯敬超学 得最好。冯敬达又传给冯仕景、劳子干等人,相继 传开去。现在活跃于武坛的鹤山古劳詠春拳第五代 传人也不少,有代表性的有罗强富、冯广全、李振 强、劳六根、梁仕强等。
据了解,梁赞是近代以来咏春拳中众所公认的 祖师,被誉为“咏春拳王”;而由他直接传下的咏春 拳分为佛山咏春拳与古劳咏春拳两派。古劳咏春拳 和佛山咏春拳师出同门,然而,相比之下,古劳咏 春拳的知名度远逊于佛山咏春拳。相关方面人士表 示:“希望政府能真正重视起来,发挥主导作用,才 能让古劳詠春拳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来源
一代宗师梁赞
•
咏春拳是中国拳术中南拳之一种,对于咏春拳的起 源,业界有多种不同的说法,但大多数人认为:“起 于严咏春,衍于梁赞,盛于叶问。”
真正让世人知道咏春拳和它的历史,离不开近年 来热播的电影《叶问》。电影《叶问》不仅捧热了咏 春拳,也让世人知道了咏春拳的代表人物梁赞、叶问。
据了解,梁赞是近代以来咏春拳中众所公认的祖 师,被誉为“咏春拳王”;而由他直接传下的咏春拳分 为佛山咏春拳与古劳咏春拳两派。
因此梁赞深入研究将自己毕生武艺浓缩有针对性地把原来的正身咏春拳改为偏身精简提炼出实战性很强的十二路散手拳法教给王华三以弱制强由此创立了古劳的偏身派詠春古劳咏春拳特点以内力为主积千钧一发据了解古劳咏春拳有十二路拳法和三点半棍其中较有特点的是
古劳咏春拳
咏春拳乃少林嫡传武技之一
咏春拳乃少林嫡传武技之一,咏春取自创始人严咏春之名。
严咏春,清朝末年人。
自幼与父亲严二在广西大凉山下经营豆腐买卖,跟随从南少林避居大凉山白鹤观的五枚大师习技。
此后因见蛇鹤相斗而悟出拳术之道,武艺大成。
严咏春请五枚大师为拳命名,大师答曰:“你既名咏春,将咏春命名此拳可也”。
由此,咏春拳之名正式诞生了。
严咏春婚后,将武艺传于夫婿梁博俦,梁博俦又传给侄子梁兰桂,梁兰桂再传给黄华宝与梁二娣。
之后,梁二娣传技给广东佛山名医梁赞,梁赞朝夕研练,武艺突飞猛进。
远近武林高手慕名前来比武者都被他打败,时人称之“佛山赞先生”,并有“南海拳王”之誉。
自此,咏春拳声名远播。
梁赞将武艺传给其子梁壁与徒弟陈华顺。
据称,陈氏一生所传弟子16人。
叶问是其关门弟子。
而叶问门下,则以李小龙最为出类拔萃。
拜师学艺叶问(1893-1972年),本名叶继问,是广东佛山的富家子弟,在家族中排行第二。
叶家祖居佛山福贤路“桑园”,占地甚广,大屋连绵达数条街道。
佛山是清代岭南一带的武学中心,洪拳名家黄飞鸿、咏春拳王梁赞、铁血捕头冯少清等都出自佛山。
叶问7岁起便拜咏春拳王梁赞的高足“找钱华”(即陈华顺,因为他入门前以钱银找换业为主,人称“找钱华”)为师学习咏春拳。
当时陈华顺年事已高,对这个年幼的弟子极为疼爱。
叶问13岁时,陈华顺去世,临终前着意嘱咐大弟子吴仲素好好照顾叶问,帮助他学成咏春拳。
于是,叶问转到吴仲素拳馆继续学艺,随吴仲素苦练3年。
深造咏春16岁那年,叶问前往香港读书。
当时正值清末,中国人被称为“东亚病夫”。
在学校里,英美学生经常欺负中国学生。
叶问个子矮小(约1.63米),相貌清秀,更成了他们欺负的对象。
谁知叶问奋起反击,将外国学生打得抱头鼠窜。
后来,又有外校一些学过拳击格斗的外国学生过来挑战,都被叶问打得一败涂地。
渐渐地,叶问的功夫便名声在外了。
一日,有位老者找到叶问要求“讲手”(比试武艺)。
叶问毫不犹豫便应战了。
但是这次他使尽浑身解数,均被老者于轻描淡写间一一化解,而叶问竟然连对方的招式也无法看清。
古劳偏身咏春拳的简介
古劳偏身咏春拳的简介古劳偏身咏春拳是咏春拳流派之一,主要在广东鹤山古劳地区盛传。
由梁赞一脉相传的咏春拳本来并无正身与偏身之分,都是以正面攻击为主,晚年梁赞才创造了偏身派咏春拳。
多年来,古劳偏身咏春拳一直是以"父传子或带徒"的形式流传。
在梁赞的故乡古劳村委会,基本上男丁都会一些基本技法,近年有古劳咏春拳的传人在香港开创了古劳咏春拳国术研究会,广收门徒,使古劳咏春拳得以发扬光大。
随后又有传人在鹤山沙坪城区开设咏春拳健身馆,开门授徒,开始使这种"神秘"的民间拳种日益展现在世人面前。
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古劳偏身咏春拳的简介。
古劳偏身咏春拳的形成发展咏春拳相传为福建咏春所创造。
严咏春为武林隐师严四的女儿,她吸收了福建永春拳方七娘的白鹤派中的拳技和宗鹤拳、福建少林拳技等,结合蛇鹤相斗的特点而融汇创编出咏春拳。
后因迁居于广东南雄县,故传此拳于广东。
此拳现流行于广州、肇庆、顺德、鹤山等地。
此拳根据“长手能运气、短手能自保”的原理,以“短桥窄马、擅发短劲”为主要特点,以“拳、桥、膀、指、掌”和“吞、吐、浮、沉”及“二字拑羊马”为手、身、步法的标志。
其进功分三阶段,第一阶段练习咏春气功(肾气归元);第二羊段练习十二个老式,即子午拳(穿心捶)、独龙拳、偏身拳,箭拳、外廉手、内廉手、外搭、内搭、外耕手、内耕手、三品掌、扑翼掌。
另有小念头、沉桥、标指三套基本拳法;第三阶段练习“学手、练知觉”。
最后学习“三拳各式散手总合”,即一百零八点木人桩法。
咏春拳动作灵敏快速,以静制动;柔化刚发,刚柔并济;富于攻防,着重实用。
《咏春拳经》:“咏春拳开山祖师梁(严)博涛自福建入粤,定居广东南雄陈庄,得庄中乡绅陈宝鑫兄弟热忱接济。
梁博涛感激不已,遂在陈庄开馆授徒。
至今,粤北南雄仍有人操练咏春拳。
”据说,古劳咏春拳中流传的“咏春派跌打点穴秘笈”就是来自于粤北南雄。
“之后,梁博涛只身到广州,在广州西关传授咏春拳。
黎式咏春拳的简介
黎式咏春拳的简介黎式咏春拳简介追求自信、简单、直接压逼式圆锥型立体进攻,不倒翁式以进为退防守。
将柔弱锻造为刚强,将刚强化作柔韧。
黎式咏春拳技击性强,包含很多擒拿摔打、分筋挫骨、戳脉打穴、锁喉闭气等手法,每一招式都是杀招,一举手、一投足便可伤人致人死。
所以黎式咏春拳提倡制服对手力求一招制敌不与对手纠缠,而不是打服对手或摧残对手,如非在特殊情况下,绝不出手伤人。
黎式咏春拳要求习研黎式咏春拳者要求刚柔相济、绵里裹针,静如镜不动、动如翻江倒海,凌厉无比。
习研黎式咏春拳需要勤于练功,但不必刻意去练死功,如:开砖劈石、插铁砂等方式。
只需在轻松的娱乐中锻炼身体,游戏中学会防身的本领。
通过传统的训练,重点锻炼反应与应变能力,以不变应万变,达到短期内自保的目的。
习研黎式咏春拳不主张拼死劲,斗狠硬拿死拽,而是采取避实就虚,乘势借力打力,运用技巧控制对手关节,破坏其重心,攻击支撑点,令对手失势而被制服。
黎式咏春拳须知习研黎式咏春拳的弟子必须牢记,先学德后习武。
需明白武术只不过是一种技术、一件工具。
趋吉避凶是靠人的智慧,并不是靠武力。
武术更不是用来逞强,习武是为了止戈戈是古代的一种兵器代表战争、说文解字武是止和戈两字组合。
武林或师兄弟的比武是技术的切磋而不是武力争斗。
比武的最终结果是播下友谊的种子而不是埋下仇恨祸根,比武是为了会友、为了武艺共同的提高,凡是违反这个原则的比武,黎式咏春拳的弟子是坚决不准参与的!黎式咏春拳的弟子必须谨记祖训:静座常思己过,闲时莫涉人非.与人为善。
在内孝敬父母长辈,在外遵师重道、遵纪守法,团结武林同道,造福社会。
不参与江湖纷争,评判武林恩怨,尤其不准在网上匿名搞事。
做人光明正大、大气大量、不斤斤计较,多作自我批评与反省;凡是不涉及原则的问题,多宽恕他人,一切烦恼就好解决, 心魔自然得以清除,人生便会充满欢乐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佛山李氏咏春拳的简介
佛山李氏咏春拳的简介李式(李国和)咏春拳是咏春拳流派之一,主要在广东佛山地区流传。
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佛山李氏咏春拳的简介。
佛山李氏咏春拳李式(李国和)咏春拳是咏春拳流派之一,主要在广东佛山地区流传,其师承彭南。
(1986年,佛山精武体育会复办。
由彭南开始传出。
佛山精武体育会自称统一了不同宗系之咏春拳而成。
)佛山李式咏春拳继承了彭系咏春拳的特点,融入洪拳风格,具有“咏春手、洪拳劲”的特色,为混合佛山地方不同拳种而成。
而并非梁赞嫡系(叶问)手法。
李国和少时好武,曾学习多家武术,包括咏春拳、洪拳、太虚掌等。
深圳的入室弟子有张振军、胡剑锋,徐梦遥。
佛山李氏咏春拳的基本信息中文名称:佛山李氏咏春拳步法:步行如舞鹤脚法:钩、针、弹、踢、寸、拐、撩、杀、踩主要流传地区:广东佛山佛山李氏咏春拳的风格特点李式咏春拳包含小念头、寻桥、标指三套拳、木人桩法、八斩刀、六点半棍法、工字伏虎拳、铁弓三线拳、罗汉卸衣拳、太虚掌等等佛山李氏咏春拳的手法:耕拦摊膀,黏摸荡捋;推托拉按,缠撞挂漏;曲手留中,来留去送;甩手直冲,按头起尾,按尾起头,按中间飘膀起,敌移动,重心空,手黏手,无法走;大闪侧,小俯仰,小闪侧,大俯仰,审势牢记。
二桥上势,里帘必争。
明动静,知有无,知进退。
一拳一掌,一马一步,步要轻灵,马要稳,腰胯动,桥不动,桥动腰胯不动。
佛山李氏咏春拳的步法:步行如舞鹤佛山李氏咏春拳的脚法:钩、针、弹、踢、寸、拐、撩、杀、踩。
佛山李氏咏春拳的传承宗谱彭系李氏咏春一脉认为咏春拳传自一尘庵住。
即:一尘庵主→张五(摊手五)→黄宝华、梁二娣→陈华顺(找钱华)→陈汝棉、雷汝济→招就→彭南→李国和、韩广玖等佛山传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在流传于世的咏春拳流派众多,而各大流派手法打法都大同存小异,百花齐放。而黎系咏春其独特之处,在于打练讲求内外兼修,以气摧动,长韧发力。二字钳阳马开膝塌腰,意在拑紧阳经。气沉丹田,顶舌提肛,含胸拔背,沉肩聚肘,头悬项直。小念头不求快打,缓缓出力,刚柔并重,打练功架是方形,除了招式定型定位外,还有伸筋拔骨,锻练肌肉力量的作用。寻桥打练功架是菱形,运用勾弹针踢,吞吐闪侧的步法与腰身配合,知松知紧,分轻重,晓俯仰。标指打练功架是圆形,发挥禠摩擒拿,摊拦耕绑,制肘伏瓜等手法。所谓一方一圆一菱形,多练拱手多压腰,七星斜飞步游走,常舞长棍木桩求。
咏春拳历史渊源流长,时至今日,支派甚广,都自喻为正宗派别,对于此处孰是孰非也不必过于探究,都应归于创拳祖师与前人。其实正是支派众多,也使传承发扬光大有了坚实的基础,才显现出咏春拳的强大生命力。佛山咏春拳,也是咏春拳的一支。脉络相承,打法有别。黎叶篪大师虽已离世多年,但他“传承 探索 追求 发扬”的精神,时常鼓舞着众弟子们把咏春拳的技艺推向更高的境界。
黎叶篪为人宽厚,武德纯良。他善收藏古董,不少英、日商人欲向他购买均不允,并于1956年向市博物馆无偿捐赠了珍贵文物三件;解放后在市二运公司工作期间,看到搬运工人常扭伤手脚,他献出雷汝济秘传跌打药方,并自制“刀伤散”发给南海小塘故乡的农民兄弟;土改前夕,将南庄田亩产业悉数献出。经近30多年的刻苦练习,黎拳技也日益精湛。尽管其一生历尽坎坷,几度起落,但他依然没有放弃对咏春拳的那份执着,时常坚持练功,并把自己平生所学及拳术心得心法编集成册。在“知天命”之年,回顾自己漫漫人生,经过深思熟虑,为了自己所学拳术能流传于世,继而开始授徒。黎授徒有自己的原则:一重人品,二须是练武之材,三不分贵贱,四分文不取。过去学咏春拳者大多为富家子弟,而黎所授之徒多为搬运、打棉胎等普通工人,他待徒如子,亦师亦友。公开场所不说师徒关系,学武之时严格按照师徒辈份办事,徒弟们都尊称其为“篪伯”。其门徒有劳华、劳煊、杨生、杨德、许三珠、霍焕珠、严文、孔满、黎相、蒙日初、苏云峰、何汝康、周镜昌、周伟昌等。
咏春拳一代大师精神永在,为后世门人所敬仰!
以上资料根据黎叶篪之子著作《佛山咏春拳黎叶篪》以及彭南高徒韩广玖著作《咏春拳》两本书上的部分内容整理而成,文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特此声明!
佛山咏春黎叶篪
黎叶小塘新安乡上滘村(现金沙镇),世居佛山市禅城区朝阳大街积厚里(朝阳一巷)。其父在佛山经营油糖粉面、火水、故衣,家境颇盛。
黎叶篪年幼时,曾得到当地名医李哲文(著名学者简祝居高徒)的提携,13岁时经举荐拜陈华顺(找钱华)为师,学习咏春拳以防身强身。同门师兄弟有陈汝锦、雷汝济、陈锡侯、黎厚培、黄露茵、何文侣、吴小鲁、吴仲素、冯少青、阮济云、阮奇山、姚才、欧佐庭、李哲文、叶问共十六人。黎叶篪天生聪敏,悟性甚高,加上学武刻苦,深得师父喜爱,觉得其为练武之才。陈华顺深知自己年事已高,离世前嘱咐黎以后继续随师兄雷汝济研习深造。在陈华顺过世后,黎叶篪遂到西便巷师兄雷汝济的医馆继续修习咏春拳术,并学习跌打医术。通过师兄的悉心指点,黎的咏春拳术不断完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