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存在的基础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总体概况本部分主要围绕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三大问题展开论述。

(一)、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本质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存在: 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 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它包括由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等所组成的综合的有机系统.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

人口因素是指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分布、迁徙、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等。

社会意识: 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是社会精神生活过程, 它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包括政治法律思想、哲学、道德、艺术、科学、宗教等意识形式,以及风俗、习惯等社会心理现象。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它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

2、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从这一根本观点出发,唯物史观认为,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特别是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2、人类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有其固有的客观规律。

3、并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

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是第一性的,社会存在是第二性的,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从这一根本观点出发,唯心史观把人们的思想动机或某种神秘的精神力量看成社会发展的最终原因,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B、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 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是特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各要素中的决定性力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学说的一个重要区别。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经济基础,即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

社会意识是指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了社会意识,而不是相反。

这是因为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下形成的。

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经济制度的反映和表现。

社会意识的变革必然要从社会存在的变革中得以实现。

只有当社会存在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时,社会意识才会发生突破性的转变。

马克思主义主张改变社会存在,创造一种新的社会制度,使社会意识得到彻底的改变。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人们对外界物质世界进行认识和改造的活动。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实践被认为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是因为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从客观世界中获取真理,而不是凭空臆想或主观主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是客观存在的规律和本质的反映。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与客观世界发生联系,从而获取真理。

通过实践的不断实践和检验,人们可以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基础。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对客观世界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实际操作。

实践不仅是理论的指导,也是理论的来源和基础。

只有实践和理论相结合,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三、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哲学方法论。

它是以唯物主义为基础,以辩证法为中心的一种哲学观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由矛盾和运动组成的。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推动事物前进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矛盾的存在和运动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

唯物辩证法强调,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的斗争和统一来实现的。

矛盾的斗争推动了事物的发展,而矛盾的统一使事物得以保持相对的稳定。

唯物辩证法还强调了事物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详细讲解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详细讲解

国家性质和政权组织形式:国体、政体及其关系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物质基 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 的变更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首先体现在服务的方向上。 上层建筑一方面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另一方面又与那些对自己的经济基础有害的 其他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作斗争,即“保护自 己”与“排除异己”。 其次体现在服务的方式上。
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
信息社会
不同时期产业结构的变化
火药、指南针、印刷 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 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 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 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 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 教的工具。
其次,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多媒体技术
信息网络
远程教育
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土地、人民、政事。”(孟子)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 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荀子)
唯意志论 世界史“实际上是一部在地球上建立功业的伟大人
物的历史”。 (卡莱尔)
人民群众是无数个“零”,只有前面添上英雄人物 的“实数”时,他们才能变成有效的数字。(米海洛夫 斯基) 历史的意义在于“超人”的诞生,“超人”具有 “决定一切的力量”,“可以使千万年的历史生色” ; 人民群众 “是一堆任人使用的无定形的材料,是一块 需要雕刻家加工的石头”。 (尼采)
二、直接动力:阶级斗争
1、阶级起源
阶级是生产力有了一定发展同时又发 展不足的产物。它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一 个历史范畴。 2、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是经济利益根本对立的社会 集团之间的斗争,争取和维护本阶级的经 济利益是阶级斗争的实质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1.1)--第三章第1课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1.1)--第三章第1课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上)

湖州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观点•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力[教学要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形态与社会发展•革命和改革•科技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与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教学重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改革与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瓦特 •人民群众和历史人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教学难点]•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在当代的表现?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上篇)(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在对待社会历史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一种是唯心史观1.社会历史观的内涵社会历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的起源、本质和发展规律等一般问题的观点和理论体系,是人类对本身相互交往活动的条件、过程和结果的反思。

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两种对立的社会历史观。

3.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第一,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

第二,没有看到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真正创造者。

4. 唯心史观长期统治社会历史领域的原因阶级根源认识论根源5.唯物史观的创立及其意义第一,唯物史观揭露了唯心史观的社会根源,把唯心史观从最后一个避难所中驱赶出去。

第二,唯物史观使辩证唯物主义得到全面巩固,形成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第三,唯物史观为观察和研究社会历史提供了科学的方法,从而形成科学的社会历史理论。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关系1.社会存在(1)社会存在的含义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次全面系统的阐述,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其中,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核心内容之一。

本文将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基础为题,探讨其基本原理及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一、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发展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的基石之一。

它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推动的。

社会的进步是通过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引起的社会革命来实现的。

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思想为我们理解和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二、阶级斗争与社会变革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社会变革的推动力量。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认为,阶级斗争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上的,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不可避免的。

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发展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生产力是指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包括生产力的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等。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强调,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变革的源泉。

四、历史发展和规律性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认为,社会的发展是具有一定规律性的。

历史发展的规律可以通过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研究和分析获得,从而为我们认识和改造社会提供科学的依据。

五、社会意识形态与阶级斗争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关系。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认为,意识形态是由统治阶级的利益所决定的,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社会的发展。

六、国家与政治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实现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

政治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是各种阶级利益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强调,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最终实现国家的消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作为一门科学理论,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对于理解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出发,探究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相互作用与影响。

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概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是两个核心概念。

社会意识是指人们对于社会现象、社会规律以及社会存在形式的反映和认识,包括宗教观念、道德观念、法律制度、哲学思想等;而社会存在指的是人们在物质生活条件下所形成的社会经济基础、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等。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是密切相关的,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形成的基础和前提,而社会意识则反过来对社会存在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具有在一定条件下对社会存在反作用的能力。

这是因为社会意识是人们对于社会现象的反映和认识,它具有改造社会现实的能力。

首先,社会意识通过思想改造作用影响着社会存在。

人们的观念、信仰、价值观等社会意识形态会对社会存在产生重要的影响,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其次,社会意识通过政治改造作用影响着社会存在。

政治思想、政治制度和政治运动等都是社会意识在政治上的体现,它们可以直接改变社会的组织形式和权力分配,从而改变社会存在的状态。

三、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制约和塑造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相对应,社会存在也对社会意识具有制约和塑造的作用。

首先,社会存在通过物质基础的制约影响着社会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人们的社会意识主要是在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下形成的,物质生产方式、经济制度等社会存在的因素会对社会意识产生制约和塑造作用。

其次,社会存在通过社会关系的制约影响着社会意识的变革。

社会存在决定了人们的社会地位、阶级关系和利益分配,这些社会关系对于个体的社会意识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四、辩证统一的关系与实践的作用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是辩证的统一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第三章)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4、人的本质是现实的——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 25、人的本质就其现实性而言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 (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 26、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中的作用(P130):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 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4)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27、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群众观点: ①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③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④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2)群众路线: 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运用。其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 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它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也是党的根本 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4、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1)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 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 提。 (2)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 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 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3)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 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 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4)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虽然也是人类社会赖以 存在和发展永恒的物质生活条件、自然前提,但 是,他们对社会历史发展只起着加速或延缓作用, 不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他们本身也是受 生产方式制约的。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8、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上层建筑适 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 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变化和发展。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具大的反作用: 上层建筑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当上层建筑所服 务的经济基础是一种先进生产关系时,对生产力及 社会发展就起促进作用;相反,当上层建筑所服务 的经济基础是一种落后的、腐朽的生产关系时,对 生产力及社会发展就起阻碍作用。 19、社会形态是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经济基础和上 层建筑的统一体(两者缺一不可 )。具体而言是 社会经济结构(经济基础)、政治结构、文化结构 的(后两者都属于上层建筑)统一体;包括经济形 态、政治形态、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库)

学习马克思主义,要自觉将马克思主义( )于心、( )于行。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 )。
对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 。这两大基本派别是( ),( )。
联系的特点有( ),( ),( ),( )。
哲学是(),()的世界观。
哲学是对()、()和()的概括和总结。
理性认识包括( )、判断和( )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有待于( )和( )为理性认识。
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 )和( )。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是实践、认识、( )、( ),循环往复以至 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 真理具有( )性、绝对性和( )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是标志主观和客观( )的哲学范畴,是对客观事 物及其( )的正确反映。 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中包 含着不依赖于( )和( )的客观内容。 真理永远处在由( )向( )的转化和发展中。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根源于人认识世界的能力的无限性与( )性、绝 对性与( )性的矛盾。 由于受到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多重限制,人的( )往往产生两种不同的结 果,即( )和谬误。 实践作为( )的标准,既是确定性的,又是不确定性的,是二者的( )。 价值是指在( )基础上形成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是客体对( )、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价值具有( )性、客观性、( )性和社会历史性。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 )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 ( )的观点的体系。 人们的( )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 )尺度的制约。
唯物史观认为,()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 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根源 于社会基本矛盾的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等,在社会发展中各具不同的 重要作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规定并反映了社会基本结 构的()和基本面貌,涉及社会的基本(),囊括社会结构的主要()。 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会导致代表或拥护不同生产关系、政治法律制度的 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化,阶级之间的利益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发阶级 斗争甚至(),进而促使一定社会形态的变迁、更替。在同一社会形态的发 展中,社会基本矛盾通常是通过()的方式来解决的。 社会主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会朝着两个方面转化:一是社会主要矛盾双方的 ()发生一定变化;二是矛盾()发生变化,原来的主要矛盾转化为从属地 位的矛盾,而原来的某个非主要矛盾则上升未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论述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论述题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一、简答1. 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基本面内容。

答:(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主要内容有两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哪个第一性,哪个第二性,或哪个是世界的本原,哪个是派生的。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心主义和和唯物主义两大哲学基本派别的标准。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世界。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 简述意识的本质。

答:意识的本质是:(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个人只有在一定社会环境与社会关系中生活,学习一定社会群体的语言,接受这一社会群体的意识的影响,才能形成自己的意识。

3. 简述联系的含义及联普遍性。

答:(1)马克思主义认为,联系的含义: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各环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2)联系普遍性表现在: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都是相互联系的;第二,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第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4. 简述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答:量变是事物的数量及其空间结构形式的变化,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超越度的范围的变化。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量变和质变相互联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二,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第三,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

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不断转化、循环往复、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化过程。

二、论述题1. 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并用以说明应怎样对待我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

答: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是:(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对自身的否定。

自考会计本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自考会计本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自考会计本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答:第一,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第二,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

第三,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2、简答新事物为什么必然战胜旧事物?答:第一,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

第二,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

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腹”中孕育成熟的,它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东西,又吸收、继承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且添加了一些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具有旧事物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因而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

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主要表现在?答:第一,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主张用联系的观点来观察事物。

形而上学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彼此孤立的,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

第二,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中,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事物。

形而上学认为一切事物在本质上是不变的,用静止的观点看世界。

第三,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承认一切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主张用矛盾的观点来观察问题;形而上学则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认为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外力推动的结果。

4、简答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指导?原理: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没有一定的量变,就不会发生质变。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第三,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一方面,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

另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由德国哲学家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

其中,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一。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角度出发,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进行阐述。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它包括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方面。

经济基础是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它决定了社会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文化、哲学等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和表现。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指的是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了社会的上层建筑,即物质生产方式决定了社会的政治制度、法律规范、文化形态及其思想观念等。

这一原理揭示了社会形态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出了社会的经济基础对意识的制约和影响。

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了社会的政治制度。

马克思主义认为,不同的物质生产方式会产生不同的社会制度。

例如,在封建社会,土地所有权归地主阶级所有,农民受其剥削压迫;而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无产阶级被迫为其劳动。

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了该社会的政治制度,政府权力被用于维护经济基础的稳定和利益的维护。

其次,经济基础决定了社会的法律规范。

不同的生产方式需要有相应的法律保障来维护社会秩序和权益保护。

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法律也会有所不同。

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是生产方式的基础,资产阶级的利益在法律上得到保护;而在社会主义社会,公有制成为主导,法律也着重保障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权益。

因此,经济基础决定了社会的法律规范,法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经济状况。

最后,经济基础决定了社会的文化形态及其思想观念。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它包括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等。

不同的经济基础会孕育出不同的文化形态。

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市场经济决定了以金钱为中心的物质追求和竞争意识,形成了以利益最大化为核心的价值观念;而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公有制和共同利益意识渗透于文化体系,强调群体的共同利益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系统阐述和总结的教材。

其中一个核心概念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本文将回顾和分析这一概念,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概念和内在联系经济基础指的是社会存在的物质基础,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经济结构等。

上层建筑是在经济基础之上产生和存在的一切意识形态、法律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等。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社会变革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经济基础的不断变革推动着上层建筑的演进和变化。

同时,上层建筑也对经济基础产生影响,通过法律、道德、政策等制度对经济进行调控和引导。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的内涵和特点1. 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物质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的产生和发展。

不同的经济基础会催生出不同的上层建筑形态,如在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经济基础决定了资产阶级法律制度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形成。

2. 另一方面,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

通过法律、道德、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要素的调控,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产生影响。

例如,国家的产业政策、税收政策等会对经济进行引导和调控,从而影响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

3.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对方的发展。

经济基础的发展会引起上层建筑的调整和改变,而上层建筑的变化也会对经济基础产生作用和限制。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在现实社会中的具体表现在现实社会中,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通过多种方式具体表现出来。

1. 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影响。

不同经济制度下,上层建筑的形态和性质不同。

例如,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公有制经济基础决定了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文化制度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第一章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1.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2.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3. 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又称为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构成了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4.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5. 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意识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6. 其二,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一)物质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2.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

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客观存在着的物质世界中抽象出了万事万物的共同特性——客观实在性。

4.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5.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6.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7.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离开物质的运动很离开运动的物质都是错误的。

8.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9.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10.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时间的流逝一去不复返。

11.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即空间具有长、宽、高三方面的规定性。

12.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13.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14.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它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以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第三章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第三章

(单选)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各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可以分为两个类型.这两大类型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生产资料私有制.
(论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的矛盾运动,这三项内容构成生产关系必段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这是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
2)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
(2)(单选)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
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
四、社会形态的划分和社会形态的更替与发展
(单选)在经济社会形态的范围内,经济社会形态有两种基本的划分方法:一种是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另一种是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
(单选)马克思说:“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这句话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论述)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的区别.
再次,每一种可能性的实现,又会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即各种具体的模式和途径.
主体选择与客观规律的接近和符合,是人们在认识和实践中长期而限难的探索过程,是人的认识和实践不断深入的过程,是人们不断发现真理和修正错误的过程.
(多选)社会形态发展的纵向统一性,是指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按其自然历史过程,一般都应从低级到高级依次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单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多选)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名词解释

马原;1. 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 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3.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4.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5. 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6. 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7.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

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8. 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

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学。

9.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10.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11.运动:物质的存在方式,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12.时间: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它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即时间只能沿着过去、现在、将来的方向进行。

13.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指事物的体积、形态、位置、距离和排列次序等。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任何物体都有长、宽、高三个方向。

14.意识:自然界和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2)人口因素:是指人口的数量、质量、构 成、人口的增长速度、人口密度、人口的迁徙 等状况。
“人口以几何级数率增加,生 产资料只能以算术级率增加”; 提出限制人口增长的两种办法: 一种叫做“预防的抑制”,即 要求人们节欲和独身;另一种 叫做“积极的抑制”,即通过 失业、贫困、饥饿、瘟疫和战 争等办法来消灭过剩人口。而 且马尔萨斯认为“积极抑制” 措施是恢复人口增长与生活资 料增长平衡的最有效手段。
劳动者(生产力的首要因素)
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 识,运用一定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的 人,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
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它对现代生产力发展起第一位的变革作用。 (2)它日益成为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先导和基础。 (3)它日益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 (4)它是国家经济、政治和军事实力的体现。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economic base)
(1)含义: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
产力所决定占统治地位 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2)正确理解经济基础的内涵
其一,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的 经济制度。 其二,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
2、生产关系(的含义及其内容
(1)生产关系(relations of production) 的内涵: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 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2)生产关系的外延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产品的分配关系
其中,生产资料所有 制关系起着决定性作用。
( 2) 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 方向和形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第三章
C生产资料的所有形式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D 生产资料的所有形式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
1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时就对生产力起促进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时候,就对生产力起阻碍作用。
3在社会经济、政治等社会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须伴随着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变更
28.(04.06论)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的区别。

都是为了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从而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运动.
第一社会革命是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落后的社会制度,是社会形态的根本性质变;社会改革则是对同一社会制度的社会体制做某种程度的调整,是同一社会制度的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

①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就是立足本国国情,
总结实践经验,根据生产力的现实水平和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自觉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适应的部分,从而使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各方面的进步
②我国改革之所以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它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4.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社会意识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从社会主体的范围来看氛围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思想体系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和绝大部分社会科学
,他们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特定的经济基础并为之服务,在阶级社会里巨头一定的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学考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学考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学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处于核心地位的是A.辩证唯物主义B.历史唯物主义C.政治经济学D.科学社会主义2.世界观是A.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B.人们对精神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C.人们对物质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D.人们对外部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3.“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A.时间具有一维性B.物质运动具有持续性C.时间具有有限性D.物质运动具有顺序性4.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A.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B.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C.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D.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5.在意识问题上,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A.忽视意识的主观特征B.抹煞意识的主观特征C.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D.否认意识的能动作用6.下列选项中,反映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的是A.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B.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D.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7.那种主张“天赋的才能”“天生的心灵禀赋”的观点属于A.唯心主义先验论B.旧唯物论的直观反映论C.唯物主义反映论D.辩证唯物论的能动反映论8.在真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要承认任何真理都是A.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B.主观性和相对性的统一C.客观性和绝对性的统一D.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9.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表达是A.富强、民主、文明、和谐B.自由、平等、公正、法治C.爱国、敬业、诚信、友善D.创新、包容、开放、进取10.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上,两种基本对立的观点是A.机械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C.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D.辩证法与形而上学11.在现代生产力系统中,生产工具属于A.实体性因素B.运筹性因素C.渗透性因素D.准备性因素12.人的本质在于A.人的自然属性B.人的道德品质C.人的社会属性D.人的学识修养13.区分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主要是看他们A.对历史发展作用的大小B.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C.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D.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14.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B.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15.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是A.商品价格围绕价值波动B.商品价格经常低于价值C.价值围绕商品价格波动D.商品价格往往高于价值16.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实物构成上的比例是资本的A.有机构成B.价值构C.成术构成D.数量构成17.资本主义国家的政体主要有A.两党制和多党制两种B.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两种C.一党制、两党制和多党制三种D.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和专制独裁制三种18.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之前,资本主义处于A.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B.私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C.垄断竞争资本主义阶段D.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19.垄断利润的真正来源是A.垄断行为所创造的更多市场价值B.垄断势力在自由市场上的巧取豪夺C.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所创造的剩余价值D.生产和非生产领域劳动者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20.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当代资本主义生产方面新变化的是A.生产者中脑力劳动者的比重增加B.机器生产由“三机系统”发展为“四机系统”C.生产管理中增加了计算机信息技术等新手段和工具D.生产资料所有制上出现了法人所有制等新形式2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向更高级的生产方式过渡创造物质条件,这主要表现在A.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B.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C.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D.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完善22.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A.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改变B.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改变C.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改变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23.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产生有两个条件,一是工人运动的发展,二是A.社会贫富分化严重B.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C.社会矛盾严重激化D.无产阶级领袖人物的出现24.劳动不再仅仅是一种谋生手段,而成为人们生活第一需要的社会是A.社会主义社会B.共产主义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D.信息网络社会25.当代中国人民的历史使命是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B.实现社会绝对的公平正义C.实现国家完全的文明和谐D.实现公民彻底的自由平等二、简答题26.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以及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马原所有原理

马原所有原理

马原所有原理引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即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即马克思主义的各个方面都是以物质实际为基础的,都是以阶级斗争为基本动力的,都是在具体国情下积极实践的。

马原的基本原理1. 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方法论。

它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本实体,意识只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历史唯物论是唯物论的应用,强调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指出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2. 阶级斗争与阶级分析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

阶级斗争是社会存在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通过进行阶级分析,指出社会是由不同阶级的矛盾和斗争构成的。

3. 价值论与剩余价值论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石。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论强调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价值论是价值论的进一步发展,指出资本主义经济的核心矛盾在于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占有。

4. 基本人权与社会主义法治马克思主义倡导人民当家作主和社会主义法治。

基本人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权利的基本观点,包括政治权利、经济权利和社会权利。

社会主义法治是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通过法治来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5. 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大创新,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的社会形态。

社会主义的核心任务是进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远大理想,是最终的社会形态,具有共产主义社会的共产主义分配原则和共产主义劳动和生产原则。

马原的实践意义1. 指导党和国家建设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党和国家工作的理论武器。

马原的所有原理为党和国家的决策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并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习题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A.人口因素• B.地理环境• C.物质生产方式• D.科学技术• A.科学• B.艺术• C.宗教• D.政治法律思想• A.儒家思想• B.GDP• C.生产力• 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化为()• A.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B.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C.生产力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D.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A.人口因素• B.劳动实践• C.人的自然属性• D.自然地理环境• A.它是一种经济决定论• B.它不承认人类主体的能动选择性• C.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客观必然性• D.它是一种机械唯物论• A.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B.英雄人物的作用远比普通人物的作用大• C.人是人类历史的主体,是人自己创造了自己的历史• D.社会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A.循环论• B.激变论• C.庸俗进化论• D.唯意志论• A.如何看待阶级斗争的作用问题• B.英雄人物和普通人物的关系问题•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这是因为社会生产力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

得分/总分• A.最终决定力量• B.杠杆•C根本动力• D.直接动力• A.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B.产品的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 C.人与人在生产中的交换关系• 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A.生产力• B.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C.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D.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 B.法律制度• C.经济条件• D.传统观念()得分/总分• A.宿命论的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C.天命论的观点• D.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A.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 B.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 C.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的原理• D.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有巨大作用的原理• A.哲学• B.艺术• C.政治思想• D.科学• A.数学• B.人力资源• C.情感• D.习俗• A.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 B.社会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基础: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 的总和,体现着社会的经济关系。
经济基础在整个社会中起着非常重要 的作用:
❖ 支配着其他生产关系,决定着社会经济 结构的性质;
❖ 决定着上层建筑,决定整个社会形态的 性质
(二)政治与政治结构 (三)文化与社会文化结构
P48---51
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 社会历史观:是指人们在认识社会历史 现象、解决社会历史问题时所采取的根 本观点和方法。
2、社会历史观所涉及的问题
❖ 社会的本质与结构 ❖ 历史的规律与动力 ❖ 社会历史的主体与创造者 ❖ 社会历史的发展趋势与未来
3、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 观的基本问题。
第二节 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
一、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二、人口因素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三、生产方式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二节 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
社会存在 ❖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
活过程,是社会物质生活 条件的总和。它包括物质 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环 境和人口因素等。
一、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发展中 的作用
科学技术
=(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管理)
特 ❖ 结构更为复杂

❖ 硬件结合更佳 ❖ 软件愈益重要
生产力 的性质
使用什么样
物质技术构成——
的工具
生产的社会化
社会结构形式——
程度
生产力的性质
❖客观物质性 ❖社会性 ❖历史性
2、生产关系的含义和类型
(1)生产关系的含义:
❖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 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第一节 唯物史观的创立及其意义 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二、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及其根源 三、唯物史观的创立及其伟大意义
第二节 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
一、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二、人口因素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三、生产方式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节 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 一、经济、政治、文化 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三、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三、生产方式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B、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物质资料 生产劳动
人与自然 的关系
人与人 的关系
内容
生产力
生产关系
形式
物质资料 生产方式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 首先,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 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 提。
❖ 1、社会意识
1、社会意识
❖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精神方面、精神 过程,是社会的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它包 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 科学等各种意识形式,以及社会心理。
❖ 不同气候的不同需要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 方式产生了不同种类的法律。
❖ 热带民族的怯懦常常使这些民族成为奴隶,而寒冷气候的 民族的勇敢使他们能够维护自己的自由。这是自然的原因 所产生的后果。
❖ 居住在山地的人坚决主张要平民政治,平原上的人则要求 由一些上层人物领导的政体,近海的人则希望一种由二者 混合的政体。——摘自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唯物史观
三、唯物史观的创立及其伟大意义
❖ 1、唯物史观的两个基本特征 ❖ 2、唯物史观思想理论来源 ❖ 3、唯物史观社会历史条件 ❖ 4、唯物史观创立的意义
1、
唯物史观的两个 基本特征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 意识
人民群众在社会历 史发展中起决定作 用
2、唯物史观思想理论来源
❖ 前人思想理论的基础 ❖ 德国的古典哲学 ❖ 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 ❖ 英、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 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经验和参加实
人口因素作用的性质
❖ 人口因素只是社会存在 发展的自然前提 。
❖ 人口因素不能决定社会 性质及其变化 。
❖ 人口的生产和再生产受 社会规律的制约 。
C、反对人口决定论
人口决定论:人口是决定社会性 质和社会制度更替的根本原因。
人口是按几何级数增长, 1、2、4 、8…; 生活资料是按算术级数增 长 1、2、3、4…
❖ 其次,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 性质和面貌,决定社会制度的变化,制约着人们的 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 再次,生产方式决定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对社会发 展影响作用的性质、方式和大小。
❖ 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 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 级的更替和发展。
❖ A、地理环境的含义
❖ 是指与人类社会所处的地理位 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 和,包括土壤、气候、山脉、 河流矿藏及动植物资源等。
B、地理环境的作用
❖ 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 ❖ 地理环境的优劣,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 地理环境以系统、整体的形式制约着社会的发展,
因此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 对社会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
地理环境作用的性质
❖ 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 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社会因素、主要受生产
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 ❖ 地理环境只有通过生产过程或生产方式才能对人类历史
发生作用。
C、“地理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孟德斯鸠)
生产关系的性质
❖物质性 ❖社会性 ❖历史性
(4)生产关系与社会经济结构和经 济基础
❖ 社会经济结构:(亦称社会经济制度)是指 一定社会中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生产关系的性质取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 的性质,当某一社会中存在着多种生产资料 所有制时,也就存在着多种生产关系,这种 生产关系的总和就是该社会的经济结构、经 济制度。
1、唯心史观的表现(:客观唯心主义的宿命论)
柏拉图(前427—347) 他说:奴隶主贵族是“神”用“金子” 做的,具有统治能力,农民和手工业者 是“神”用“铜和铁”做的,只能被人 统治。
黑格尔(1770—1831) 他认为:“宇宙精神”是历史必 然性的基础,历史人物不过是 “宇宙精神”的受托人。
(主观唯心主义的唯意志论)
生产力的三要素
劳动对象 劳动资料
劳动者
物化劳动
活劳动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
劳动者的生产经验、 促进
扩大
劳动技能和科学文化
生产工具
劳动对象
知识的积累和提高
促进
推动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现代生产力结构公式
传统生产力 =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现代生产力
=(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管理)×科学技术
现代生产力
❖ 名人名言

以往的历史理论至
❖ 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
❖ 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
❖ 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 ❖ 原因,没有探索社会关
❖ 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
❖ 性,没有把物质生产的 ❖ 发展程度看作这些关系
❖ 的根源。

第三节 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
一、经济、政治、文化 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三、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估计到2030年,每3人中有1个老人。
俄罗斯的人口之忧
❖ 自1994年以来,俄罗斯的人口逐年递减,已 对其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 人口递减速度惊人 ❖ 俄罗斯现有人口1.45亿,而1989年为
1.47亿。据《共青团真理报》公布的数字, 去年俄罗斯的新生儿为121.58万名,而同期 去世的则有214万人。1999年的人口出生率 仅为1960的40%。根据莫斯科大学的有关统 计,从1992年起至今,仅8年多时间,俄罗斯 的人口就“自然减员”580万,相当于整个圣 彼得堡的人口。
一、经济、政治、文化
(一)经济与经济结构
经济的含义:是指与一定社会生产力相适应 的社会生产关系或适应于一社会生产力发展 的经济制度。
1.生产力的含义和构成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 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构 成生产力的主要要素有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 劳动者。
生产力
劳动 劳动 劳动 科学 科学 资料 对象 者 技术 管理
德国哲学家尼采
2、唯心史观产生的根源
❖ 社会历史根源:受制于当时的生产规模和 生产力水平
❖ 阶级根源:剥削阶级本身的利益
❖ 认识论根源:社会历史问题的复杂性 和人的认识能力的有限性
3、
唯心史观的两个 根本缺陷
只考察了人们活动 的思想动机,没考 察思想动机背后的 经济根源
否认人民群众在社 会历史发展中的决 定作用
际革命
3、唯物史观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其提供经济、社会历 史条件
❖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 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要求,这成为其产生的 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 现实的实践发展需要科学理论指导。
4、唯物史观创立的意义
p41
主要内第容五章 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和基本结构
构成、分布、素质 (身体和文化的) 及其变化规律。
B、人口因素的作用
❖ ①人口因素是社会存 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和物质基础;
❖ ②人口因素对社会发 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 作用;
中国的人口问题
❖ 人口数量多,素 质低,分布不均, 性别、年龄结构 不合理,老龄化 问题严重。
人口老龄化标准:60岁或65岁以上的老人 达到总人口的 10% 或7%以上。我国现 有老人1.32亿,超过总人口的10%,已进 入老龄化社会。
❖ “地理环境决定论”这种观点在反封 建的斗争中曾起了积极的作用。但他 们把人类社会看作是完全隶属于自然 界的,混淆了人类社会这种特殊的物 质运动形式同自然界的区别,片面地 夸大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存在和发 展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