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基础 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合集下载

马克思大学期末考试辨析题整理

马克思大学期末考试辨析题整理

辨析:1.唯物主义是可知论,唯心主义是不可知论。

错误。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是唯物主义和某些唯心主义者都承认的观点。

2.意识是人脑的产物,它的内容与形式都是主观的。

错误。

单靠大脑人不能产生意识,意识是在实践基础上大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3.社会规律是人的活动规律,社会规律应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相统一的规律。

错误。

社会规律是人的活动规律,但社会规律一旦形成同样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客观性。

如果社会规律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相统一的规律,则说明规律能为人的主观意识而转移。

4.辩证法对现存事物作肯定理解的同时,包含着对它否定的理解正确。

其一:辩证法认为现存事物既包含肯定因素,也包含否定因素;其二:现存的事物都是要灭亡的,相对于更高的条件而言,现存的事物必然要失掉存在的合理性。

5.社会发展规律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人在社会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错误。

社会规律是人的活动规律,它一旦形成后制约人的活动,这就是社会规律的客观性。

但人可认识.利用.驾驭规律为实现主体的目的服务。

6.意识对物质的能动的反作用是指意识能直接地改造客观世错误。

意识对物质的能动的反作用是指意识能指导人的实践活动从而达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思想不可能直接创造什么东西。

7.唯心主义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错误。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不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标准。

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是唯物主义和某些唯心主义者都承认的观点。

8.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错误。

唯物主义都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则是“半截于”唯物主义:它们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了唯心主义,认为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及答案一、辨析题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答:(1)这个观点正确。

(2)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实质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3)对立统一规律是贯串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4)建立在对立统一规律基础之上的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5)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对立和斗争的焦点。

2、实践在认识中具有决定作用。

答:(1)这个观点正确。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

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

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没有反作用答:(1)这个观点错误。

(2)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同时,也承认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3)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4、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毫无关系答:(1)这个观点错误。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二者是统一的,它们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并不是两种独立存在的劳动或两次劳动。

另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又是矛盾的,存在着差别。

5、当代资本主义没有新变化答:(1)这个观点错误。

(2)当代资本主义有以下新变化:第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第二,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第三,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

第四,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的变化。

第五,政治制度的变化。

二、简答题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答:(1)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是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

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5.2社会历史的发展

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5.2社会历史的发展
【教学难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 关系原理;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管子》中说:“仓廪实则知 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孔子主张先使民“富之”,然后 才能“教之”。
“我们想要有所作为,首先必须活着,活着就需要吃喝住穿等,也就是
要有物质生活资料。”
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5.2社会历史的发展
【教学目标】 1.知道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含义,了解基本矛盾
和普遍规律的内容,懂得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2.能够结合现实分析阶级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解决方式,运 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全面深化 改革等相关措施。
3.通过对本框内容的学习,正确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尊重社会发 展规律。
【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 认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坚信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
然代替资本主义。 科学精神: 认识社会基本矛盾,初步形成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能力,把握社会历史发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展的总趋势,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教学重点】 1、社会生产方式;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 3、社会发展的两大基本矛盾和两大规律;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及实现方式; 4、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方式;
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10.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
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
中国经济:公有制为主体
美国经济:以私有制为主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一章 总纲
第十二条 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神 圣不可侵犯。
上层建筑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第一条

哲学基本问题是什么

哲学基本问题是什么

1,哲学基本问题是什么?之勘阻及广创作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即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来源根基。

其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思维能否反映存在、物质能否被人们的意识所反映和认识的问题。

2,物质的概念?、物质是标记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3,为什么说社会生活的实质是实践的?首先,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其次,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最后,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4,实践的基本特征第一,直接现实性。

第二,自觉能动性。

第三,社会历史性。

5,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其次,实践集中体现了人的实质的社会性;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6,,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示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7,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示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8,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首先,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世界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其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

最后,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9,新生事物是不成战胜的,这是因为: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的结构和功能更加适应变更了的境和条件;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较的优越性,它比旧事物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新生事物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巩固练习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巩固练习3

观念上层建筑,决定政治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形成后,又反作用观念上层建筑。
社会形态的划分
经济社会形态的划分 技术社会形态的划分
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 三种形态划分法
五种形态划分法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
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
人的依赖性社会 物的依赖性社会 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例题
EXAMPLES
(一)单选题
0101 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范畴反映的 是( )
A.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B. 人与社会的关系 C. 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 D. 人与劳动资料的关系
例题解析
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 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 取物质资料的能力,所 以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人与自然节的关系。
1212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受到历史 条件的制约”这一观点的正确理解 是( )
A. 人民群众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B. 人民群众不是历史的创造者 C. 人民群众不是历史活动的主体 D. 人民群众不能随心所欲的创造历史
例题解析
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 但人民群众不能随心所 欲地创造历史,人民群 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既 定的历史条件的限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巩固练习 ③
巩固练习③
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导入
INTRODUCTION
正文
TEXT EXPLANATION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它由诸多因素和层次构成。
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诸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的 D. 广大人民群众积极主动参与改革决定的
例题解析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内容。

答: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或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

第一方面,思维与存在,或意识与物质的第一性。

第二方面,思维与存在,或意识与物质有无同一性问题。

2 人类社会的物质表现?答: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做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综上所述,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3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答:(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结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4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答:作为认识过程两个阶段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本质的区别,但是,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他们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

(1)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一)辩证的唯物论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哲学。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历史形态。

唯心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及主要形态。

旧唯物主义的成就和缺陷。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马克思辨析题

马克思辨析题

三、辨析题(绪论)1、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的产物,现在是21世纪了,时代变了,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

此观点错误。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实践性和科学性,在实践中产生,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接受实践的检验不断修正充实完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保证了它的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永远不会过时。

2、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狭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此观点错误。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它既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3、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此观点正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属性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发展的指导思想。

三、辨析题1、世界统一于存在。

此观点错误。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统一于存在”是一个错误的折中主义的命题,因为“存在”可以指精神,也可以指物质。

2、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此观点错误。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为了维持事物正常发展,必须保持事物原有的度,为了促进事物发展,又必须超出事物原有的度,要适时抓住时机,促进事物的质变。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此观点正确。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所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述题和主观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述题和主观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述题和主观题论述题三、论述题(备注:参考答案请自行整理)1. 论述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书P28)答:原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首先体现在,意识统一于物质,在统一的物质世界之外,没有任何非物质的存在或非物质的活动。

还体现在,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第二,人类获取生活资料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第三,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方法论意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有助于我们树立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为我们进一步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有助于我们确定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思想方法,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2.论述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存在中的作用(书P107),论述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决定意义。

(书P108)答:①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永恒的、必要的条件,是人们生活和生产的自然基础。

自然地理环境提供了社会生活和生产资料的来源。

自然生态平衡对社会生活起着重要作用。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平衡,是社会得以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

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

人士从事物质生产活动和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承担者,没有人就没有社会。

②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

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3.论述什么是经济全球化(书P227)用相关哲学理论谈如何利用经济全球化发展我国经济。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和论述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和论述题

绪论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答:与时俱进: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2、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 ?答:(1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 19世纪法国与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2马克思、恩格斯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思想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 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在哲学领域实现了革命变革。

(3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等合理思想,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使经济学发生了革命变革。

(4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变革。

3、简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答: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在 19世纪四十年代是必然的,不是偶然的。

(1社会历史条件(经济社会根源①资本主义经济在欧洲迅速发展②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③无产阶级做为独立的政治力量与资产阶级做斗争。

(2思想理论条件(思想渊源人类社会发展的优秀理论成果,其中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英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理论渊源。

(3 社会实践条件(实践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与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实践基础。

第一章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基本内容?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它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质和意识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 即世界的本源是什么的问题; 二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 也就是思维能否认识存在 , 现实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2、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物质的概念?答:3、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意义?答:(1 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 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022年安庆师范大学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B(有答案)

2022年安庆师范大学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B(有答案)

2022年安庆师范大学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B(有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2、马克思指出:“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它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

”这表明()A.人的聪明才智无先天区别B.人的聪明才智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主观努力的程度C.人的聪明才智主要来源于后天实践D.人的聪明才智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3、“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4、“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5、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A.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B.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C.是不是有新形式和新特点D.是不是得到大多数人的承认6、阶级消灭和国家消亡的实现是在()A.社会主义革命中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C.社会主义高级阶段D.共产主义社会7、“人的依赖性关系”指()A.资本主义社会之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C.社会主义社会之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8、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是()A.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问题B.国家政权问题C.武装斗争问题D.农民问题9、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是()A.民主集中制B.理论联系实际C.实事求是D.集体领导10、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条件是()A.经济条件B.法律制度C.传统观念D.文化水平11、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可以()A.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B.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C.制约和影响社会发展D.决定国家的贫富强弱1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呈现出周期性的原因在于()A.资本主义基本矛盾B.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C.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周期性D.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13、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实质是()A.允许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参与国家政治生活B.允许马克思主义政党独立执政C.不受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资本主义性质制约D.资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管理者,实现其内部利益平衡的政治机制1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进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阶段,这意味着()A.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担当调控国家宏观经济的重要职能B.国家垄断资本掌控经济生活C.所有重要的经济部门实行国有化D.国家垄断重于私人垄断1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A.改变了经济的资本主义性质B.符合垄断资本家的整体利益C.代表了个别资本家的利益D.消灭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础二、多项选择题16、“应当感谢你的对手,是他使你坚强起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单选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单选题
(单选)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单选)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单选)人的本质不是由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的,而是由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
(单选)所谓劳动是人的本性,是指劳动是一切人所共有的一般本质
(单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单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完旨。
(单选)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制度取得完全胜利和最终确立。
(单选)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单选)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结果,不仅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并且生产出剩余价值。
(单选)剩余价值率就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
单选)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
(单选)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各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可以分为两个类型。这两大类型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生产资料私有制。
(单选)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单选)社会形态发展的横向统一性,是指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具有的共同性、普遍性。
(单选)社会基本矛盾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单选)当预付资本的数量既定时,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按相同方向变化。
(单选)在其他条件既定的情况下,利润率的高低同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按相反的方向发生变化。
(单选)部门之间的竞争和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转移,结果导致平均利润的形成。
(单选)平均利润本质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生产部门资本家之间的重新分配,体现着整个资产阶级剥削整个工人阶级的经济关系。
(单选)社会性劳动在意识产生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单选)社会性劳动是意识的物质器官和物质外壳形成和完善的基础,是由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类意识的决定性力量。

第六课 实现人生价值选择题专练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第六课 实现人生价值选择题专练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答案】D 【详解】①: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①错误。 ②:重视“四史”教育有助于以史为鉴,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 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②正确。 ③: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为人生价值的实现提供前提,③错误。 ④: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重视“四史”教育,有助于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④正确。
④:人民群众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对我国发展道路有重要影响,但不能决 定我国的发展道路,④排除。
5.2024年1月,中央政法委印发《关于学习宣传吴秋瑾同志先进事迹的通知》。 吴秋瑾同志现任安徽省女子监狱三级高级警长,扎根基层司法行政工作一线29 年间,始终不忘入党初心,忠诚践行入警誓言,以对党忠诚的政治本色、攻坚 克难的责任担当、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勇毅顽强的意志品质、严于律己的道 德情操,全身心投入到监狱事业中,被评为“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全国司法行政 系统一级英雄模范”称号。吴秋瑾同志的事迹启示我们,实现人生价值要( )
【答案】B
【详解】①③:用“蠡蠡”之姿生动描摹十四亿中华儿女奋发有为、昂扬向上 的精神风貌。虽然如同“万事如意、一帆风顺”一样带有主观唯心主义色彩, 但作为祝福语,也能给人以正确的价值指引,激励人们生产生活,①③符合 题意。
②:“龙”在现实中并不存在,但“龙”的形象也来自于客观存在,不是人们完 全凭空想象出来的,②错误。
7.在巴黎奥运会的璀璨舞台上,一批中国年轻选手以无畏的拼搏精神和勇于 挑战的勇气,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体育的蓬勃“青春力量”,如“火箭少女”郑钦文、 “亚洲飞鱼”潘展乐、“水花精灵”全红婵……他们为国家荣誉而战,也赢得了荣誉 与尊重。这启示我们( ) ①只有在劳动与奉献中才能实现人的自我价值 ②人的自我价值是实现社会价值的前提和基础 ③人的自我价值就是通过满足社会的需要而体现的 ④社会价值的实现是个体自我完善、全面发展的保障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马哲选择题及答案1-7套

马哲选择题及答案1-7套

马哲考试试题和答案1-7套1.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可区分为A.复杂性部分质变 B.非爆发式部分质变C.阶段性部分质变D.不完全部分质变E.局部性部分质变2.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在于A.它制约着人们的活动B.人们的自觉活动在它面前无能为力C.它无需通过人们的活动来实现D.它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E.它是不可认识和不可驾驭的3.一切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并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A.世界处于什么状态 B.世界运动有没有规律C.世界的本原是什么D.自然界和社会的关系E.物质和意识的关系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表现在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E.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总和5.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A.它是多样的B.它是唯一的 C.它是绝对的 D.它可以完全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认识E.它是客观的6.规律是事物或现象之间的A本质的联系 B.必然的联系 C.内在的联系 D.稳定的联系.E.客观的联系7.一切唯心主义都认为A.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B.世界是不可正确认识的 C.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D.认识的基本路线是从精神到物质E.绝对精神产生万物8.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包括A机械运动 B.物理运动 C.化学运动 D.生物运动E.社会运动9."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绝对之中有相对,相对是绝对的一个成分"根据这个诊断说明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A.完全等同的B.相互包含的 C.相互依赖的 D.相互渗透的E.相互转化的10.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A.将矛盾双方联结为一体,使对立面在同一体中得到发展 B.与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C.使事物矛盾双方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 D.使事物矛盾双方相互吸引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以发展E.提供矛盾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一)答案1.C E 2.A D 3.C E 4.A B 5.B E 6.A B C D E 7.A C D 8.A B C D E9.B C D E 10.A C D E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二)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以上正确的答案,并将答题卡上相应题号下的字母涂黑。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再次,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

因此,“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因为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物质生产、物质生产方式规定了社会的性质以及进一步发展的方向,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因此物质生产是理解人类社会历史的关键性因素。

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时间、物质生产在社会历史中的意义,使它能够把社会中物质关系、经济关系用其他关系区分开来。

科学阐明人们社会存在对意识、实践对理论的决定作用。

由于实践规定了包括社会精神生活在内的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所以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第一,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人类是由数万年前的森林古猿——类人猿进化而来的。

类人猿原来生活在茂密的原始森林中。

后来由于气候的变化,使林地减少,迫使类人猿到地面上活动和觅食j为了适应地面生活的需要,便把天然的树枝和现成的石块作为工具,用来获取食物、构筑巢穴、防御兽类侵袭。

这种动物式的本能的劳动形式促使类人猿前、后肢分工,逐渐由使用天然工具到学会自己制造劳动工具.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劳动,猿的手也就变成了人的手。

打造简单的石器用于采集果实或打猎,就标志着人手的产生。

人手产生以后,人才逐渐摸索出用石器钻木取火,大大推动了人类的进步。

劳动还促使了人脑的形成,推动了语言和意识的产生和发展.随着劳动的产生和发展以及人类的逐渐形成,人类的活动也由原来的动物性的自发的群体活动,逐渐变为自觉的生产劳动。

在生产劳动中,人与人之间结成了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在生产劳动和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人们还从事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其他社会关系,如政治关系、思想关系等,从而形成了人类社会。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11.1社会发展的规律(共26张PPT)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11.1社会发展的规律(共26张PPT)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 ②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1、人民公社化,不合理的分配方式, ①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
挫伤了劳动者生产的积极性,制约 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
了生产力的发展。
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原有的生 产关系进行了调整,激发了劳动者 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 展。
5.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改革: (1)【改革的性质】 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改革的根本目的】 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3)【改革的作用】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总之:人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 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的揭示了社会发展的 总趋势。
方法论: ①要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③调整、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的环节和要素,推动社会发展。
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即所有制形式、交换形式、分配形式) 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 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等的总和。(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 想上层建筑。)
第四单元 第十一课第1框
中物理
社会发展的规律
重点内容
1、一个基础、一个趋势: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2、两对矛盾: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2、二条规律: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3、三对关系: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辨析题及分析题

辨析题及分析题

二、辨析题:1、错误的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正确。

因为(1)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2)意识包括正确的意识或思想,也包括错误的意识或思想,它们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内容都是来自客观物质世界,只不过,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错误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歪曲的、颠倒的反映。

2、和谐不包含矛盾,因而建立和谐社会将会失去发展的动力。

错误。

因为(1)从哲学上讲,和谐包含着矛盾双方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思想,强调平衡、协调、合作,体现包容万物、兼收并蓄的博大精神。

但和谐并非否认矛盾,也不意味着矛盾双方的绝对同一。

“和而不同,同则不继”,和谐也是在不断解决矛盾中实现的。

(2)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多种因素的差异,发挥各种要素的效能,优势互补,推动事物的发展。

(3)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并不会使社会发展失去动力,和谐社会建设会使社会主义更加健康地发展。

3、世界上既有物质现象,也有意识现象,所以不能说世界统一于物质。

错误。

因为(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2)世界上既有物质现象,也有意识现象,但意识是派生于物质的,是第二性的现象,其本原仍然是物质性的。

(3)世界的统一性说的是世界的本原或本质,而不是世界的现象的多样性。

在世界的本原或本质意义上,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

4、矛盾就是指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错误。

因为(1)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2)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意义

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意义

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意义:1,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2,意义;唯物主义世界的的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吧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精神。

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

简述马克思哲学的物质观及其重大的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物质基础。

简述运动是标致一切事物的现象的变化过程的哲学范畴1,运动事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2,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着,世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简述新生事物的不可战胜性:1,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与功能,它适应以变化的环境与条件。

2,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生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有保留了旧事物合理的元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事物。

3,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列主义的活的灵魂。

2,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的关键。

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简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1,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的不显著变化2,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马克思基本原理(题目+答案)

马克思基本原理(题目+答案)

(考试题型:基本知识简述、经典著作理解、现实问题分析)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

1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矛盾的暴露,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2.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

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人类在l9 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3.哲学的基本问题。

1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物质的本原。

2思维能否认识和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4.什么是物质?其基本属性是什么?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5.社会的物质性。

社会的物质性表现在: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综上,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6.什么是联系?如何理解联系的普遍性?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具有三层含义。

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独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教学提纲1.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社会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地位和作用2.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1)生产、生产力的含义(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教学分析与教学建议一、教材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代科技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技越来越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我国实现经济腾飞的必然选择。

深刻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对学生无论是理论教育还是思想教育,都有重要意义。

邓小平提出的这一论断,寓意深刻、内涵十分丰富,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难度。

因此,又是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见“教学重点”。

二、教学建议本节的教学内容从理论上讲,没有多少难度。

可以将重点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上,要采用专题讨论、组织活动等多种形式将教育落到实处。

建议用1课时集中学习教材的理论知识,1课时进行专题教育活动。

三、教学步骤(一)关于“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问题的教学1.处理好本问题与前几章的关系可以从提问学生“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哪几个组成部分”讲起,使学生明确从本章开始侧重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

接着教师可简略地介绍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知识。

(见“教学参考资料”中的相关理论。

)2.本问题宜采用的教学方法方法一:以回顾知识为线索,通过具体事例让学生进行说明,提请学生回忆初中历史所学的劳动创造人的知识。

方法二:对教材中的三点阐述,分别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和掌握。

方法三:运用“名言警句”说明其中道理。

3.挖掘本问题的思想教育性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观点,明确这一观点对于深刻理解党的基本路线中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十分重要,也可以引导学生加强对“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理解。

(二)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问题的教学讲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基本含义。

(1)讲清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的各类要素之中——第一个基本含义。

当科学还没有应用于生产过程时,它只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当科学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到生产力的各类要素中去时,科学便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

现代生产力的各类要素中,无不渗透着科学因素,这是现代生产力区别于古代生产力、近代生产力的基本特征之一。

(2)用图示法讲清科学对生产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第二个基本含义。

通过列表讲清生产、技术、科学之间的关系。

应强调科学技术并不是在任何时代、任何条件下都是第一生产力,只有在当代新科学技术革命的条件下,它才是第一生产力。

(3)运用具体事例特别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典型材料,从三方面说明科技进步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杠杆——第三个基本含义。

➢教学参考资料1.粮票的故事小小粮票,方寸之物,却浓缩了国人近半个世纪的酸甜苦辣。

1955年11月,第一批全国统一的定量制粮票——全国通用粮票印刷发行并开始使用。

发行之初,由于没有饥饿所迫,人们不重视它,有时还相互赠送。

但到了三年困难时期,粮票的价值达到了顶峰。

当时“黑市”价每斤玉米面4元多,白面6元多,一斤粮票值4元多。

可是国家公售定量粮食是平价,自由市场是高价。

由于有“差价”,所以粮票就有“含金量”了。

除了有“国票”,各个地方还有“地方粮票”,在本地流通使用。

“国票”与“地票”之间也有一定的“差价”。

改革开放后不断调整不适应生产力要求的生产关系,我国农业形势好转,城市居民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善,粮票的作用不断弱化。

1993年5月10日北京首先停用粮票,接着全国各省废止粮票。

到1993年年底,全国已基本放开了粮食价格。

至此,流通近40年之久的粮票正式宣告退出历史舞台。

发行粮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产品严重短缺,不用票证就难以保证人民生活必需品最基本的供应。

粮票由盛转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物质供应由不充足到充足的过程,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978年3月18日,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所做的开幕词指出,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要大力发展我国的科技教育事业。

他着重阐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1985年3月7日,他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又进一步肯定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述。

1988年9月,他说:“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对。

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992年春,他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又说:“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

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从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高度出发,从当代世界科技发展的状况出发,得出的科学结论。

3.“尊重知识”、“尊重人才”1977年5月24日,邓小平与中央两位同志谈话时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

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

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

”“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这是对“文革”极“左”思潮泛滥时期盛行的“知识越多越反动”、“知识分子是臭老九”等谬论的有力批驳。

它为当时教育、科技战线的拨乱反正指明了方向。

从此,“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以及重申“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成了新时期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表述的代表性口号。

4.关于生产力的提法在马克思主义著作中,关于生产力有多种提法:(1)“一般生产力”,既包括物质形态的生产力,也包括科学等精神形态的生产力,既指直接现实的生产力,也包括间接可能的生产力。

(2)“有用的具体的劳动生产力”,指具有特定的物质生产资料和特定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结合而成的直接生产力。

(3)“社会劳动生产力”,指劳动的社会结合而产生和增加的生产力。

(4)“个人生产力”,指劳动者的体力和智力。

我们常说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不是指这些生产力中的某一个。

关于生产力的这些提法,是从生产力的内容、性质、地位等意义所作的说明或规定,都不是生产力的定义。

生产力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

生产力表明的是人和自然界的关系,是标志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哲学范畴。

5.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我们党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的一切路线、方针、政策都要最终促进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促进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从而更好地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

有了先进的生产力,又有先进的社会制度,就能创造更多更好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就能更好地提高综合国力,就能在不同国家不同力量的竞争中站稳脚跟、走在前面。

共产党的产生,主要基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想发展生产力,就要打破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

由于大工业的发展,无产阶级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走上历史舞台。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发展,它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20多年来,我们在改革开放方面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现阶段我们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也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为了完成这一历史任务。

改革开放的最大成就,就是在正确理论指导下,制定了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对生产关系进行了调整,包括对所有制关系、分配方式、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都进行了改革,从而使我国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经验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我们的事业就兴旺发达,违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会遇到坎坷和曲折。

现阶段,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以改革为动力,推动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促进国家综合国力的进一步增强。

6.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于18世纪60至70年代发生在英国,到19世纪30至40年代基本完成。

以后美国、法国、德国、俄国、日本也相继完成了第一次科技革命。

这次科技革命开始于纺织工业机械化,以蒸汽机的使用为主要标志。

第二次科技革命,是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的世界科学技术领域的一场重大变革。

它是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的。

从19世纪60年代起,一系列电气发明相继出现。

1866年德国工程师西门子制成发电机;1876年贝尔发明了电话;1879年爱迪生发明了电灯。

电力开始被用来带动机器,成为取代蒸汽的新能源,有力地推动了一系列新兴工业的诞生。

第二次科技革命实现了科学与技术的真正结合,地域广泛,发展迅速,极大地提高下生产力。

它为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准备了条件。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技领域的重大革命。

它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和空间科学技术的发明及应用为主要内容。

空间技术的利用和发展是这一次技术革命的一大成果。

1957年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开创了空间技术发展的新纪元。

1959年苏联发射的“月球2号”卫星成为最先把物体送上月球的卫星。

原子能技术的利用和发展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又一成果。

1945年美国成功地试制了原子弹,1949年苏联试爆原子弹成功。

1953—1964年间,英国、法国和中国相继试制核武器成功。

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利用和发展是另一重大突破。

20世纪40年代后期的电子管计算机为第一代计算机。

第三次科技革命就其规模、深度和影响来说,远远超过了前两次科技革命。

它大大加速了现代生产力的发展,成为推动人类进步的巨大动力。

7.20世纪十大工程技术成就(1)电气化。

如果没有电力,20世纪的科技、经济成就是不可能取得的。

(2)汽车。

发明于19世纪,而大批量工业生产是20世纪,现已成为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重要交通工具。

(3)飞机。

发明于1903年,20世纪下半叶成为远程主要运输工具,拉近了城市、国家和洲际之间的距离。

(4)自来水。

为人类提供干净和充足的饮用水,大大减少了疾病的传染,显著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和平均寿命。

(5)电子技术。

从真空管到晶体管、集成电路,成为当代各行各业智能工作的基石。

(6)无线电和电视。

这两项技术使人们的信息接受量大大增加,现在世界上看不到电视的人已不多了。

(7)农业机械化。

20世纪世界人口从16亿增加到60亿,如果没有农业实现机械化,很难养活这么多的人口。

从事农业人口的比例急剧下降,使更多的人从事其他工作。

(8)计算机。

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研制出来以后,电子计算机逐步普及,应用范围越来越广。

(9)电话。

使家庭成员之间、公司之间在世界任何地方和任何时间保持瞬时联系,使地球变小,工作节奏加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