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至1965年间,法国是唯一与中国建交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61年至1965年间,法国是唯一与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两国的建交,被世界舆论称为外交核爆炸。
1964年1月27日,北京和巴黎同时公布了中法建交联合公报,公报极简短,中文仅44个字,却是两国幕后秘密运作和艰苦谈判的结果。
当时是美国和苏联所控制的两极世界。中国属于社会主义阵营,而法国是西方阵营。这两个属于不同阵营的大国建交,从战略上来讲,打破了美苏所把持的两极格局,其影响重大而深远。同时,中法都执行自己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对整个世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两个大国所采取的行动,为后来的许多国家所仿效。戴高乐将军在1月31日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就讲,有些国家现在还在犹豫,但将来还是会仿效法国的做法的。事实证明,从建交后的45年来看,法国是走在前面的,中国和法国建交后,陆续有好多国家,甚至包括当时持反对态度的美国后来也不得不追随法国,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西方媒体用“外交核爆炸”这样一个词来形容,我认为是非常恰当的。
当时中法两国都迫切希望尽快建交。法国要谋求大国地位。而当时在西方占主导地位的是美国和英国。戴高乐曾经在1958年给美英两国首脑写信说,希望建立一个由美、英、法三国组成的三头领导,来领导西方阵营。他的这个要求被拒绝了。美英不愿同法国分享权利。从中国来讲,一方面,美国竭力孤立中国,拼命打压中国,另一方面,我们和当时的社会主义阵营的盟友苏联的分歧已经非常明显。中法两国出自不同的原因都希望建交,直接进行对话,这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这也是世界感到震惊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时间回溯到1963年10月22日,北京来了一位秘密客人。他不是政府成员,也没有正式的外交头衔,却住进了钓鱼台国宾馆。此人乃是受戴高乐委派来华商谈中法建交问题的法国前总理埃德加·富尔。
富尔为保密花费的心思一点不比后来的基辛格少,除去公开对外宣布访问纯系 “私人性质”,还特意在之前和之后加访了柬埔寨和印度。但富尔到达后就一反境外表态,强调访问是“正式的”、“官方性质”的,他本人携有戴高乐的亲笔信。
分析后,中方确定在预定的高、低两种接待方案中按高规格接待。
中法两个 “有自尊心的民族和奉行独立政策的国家”(周恩来总理语)就这样开启了历时三个多月艰辛、高效、相互理解、在原则问题上寸土必争的建交谈判。
谈判在北京和上海共进行了六次。法方主谈的是富尔和他当过记者、精明能干的夫人,中方由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兼外长亲自主持。
虽然很少被提及,
中法双方确实存在建交三点默契。
当年工作人员按照周总理口授把三点默契的法文译文交给富尔,富尔把第一项默契“不再承认在台湾的所谓 ‘中华民国’政府”删去。双方协商,改为“这就自动地包含着这个资格不再属于在台湾的所谓‘中华民国’政府”。
中法两国作为不同意识形态阵营里的重要角色,于1964年宣布建立外交关系,对战后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两国建交,不仅是国内政治及谋求独立自主大国地位的需要,亦是当时国际局势和环境影响下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