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诗词诵读(上)
九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一、默写1.(2022广西融水期中)露从今夜白,。
(杜甫《月夜忆舍弟》)2.(2021四川德阳中考),湘水无情吊岂知?(《长沙过贾谊宅》)3.(2022广东揭阳五校期中)《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写获罪之快的是:,。
4.(2021湖北黄冈中考改编)温庭筠《商山早行》中“,”写诗人因思入梦,眼前的“客行”与心中的“故乡”交织叠加,虚实相映,意蕴丰富。
二、阅读理解(一)(2021湖南永州中考)阅读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回答问题。
5.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语言朴实自然,辞浅情深,情景交融,哀婉动人。
B.颔联交代时令,点明主旨,“月是故乡明”实写眼前明月,抒发了思乡之情。
C.颈联中“有”与“无”对比鲜明,绵绵愁思中夹杂对生离死别的焦虑和不安。
D.尾联将个人际遇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表现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6.诗题有“月”,诗人却没有直接从月写起,那么诗中前两句描写了什么景物?有什么作用?答:(二)(2022福建思明逸夫中学期中)阅读刘长卿的《长沙过贾谊宅》,回答问题。
7.下列对作品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贾谊被贬长沙三年,有志不伸,心境悲凉,奠定了全诗抑郁沉重的感情基调。
B.颔联写诗人在贾谊古宅所见之景,渲染了寂寥的气氛,为下文抒发感慨作了铺垫。
C.颈联写贾谊当年在湘水凭吊屈原,如今,诗人又来到长沙凭吊贾谊,此乃万古同悲。
D.尾联感叹唐王朝风雨飘摇时却贬谪无罪的“我”,以直抒胸臆手法发出了愤怒的质问。
(三)(2022福建思明松柏中学期中)阅读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完成问题。
8.下面对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被贬原因,“朝奏”而“夕贬”,可见获罪之快,“路八千”可见被贬之远。
B.颔联坦陈心志,不辞衰老、不惜残年却无辜获罪,委婉表明不愿再为朝廷效力。
C.尾联照应诗题,把侄孙探望之意归结为“好收吾骨瘴江边”,沉痛凄凉。
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七年级语文上册
诗歌朗读
lè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xiáng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lú
诗意速通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烽火台名
译文:回乐烽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 月色犹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芦笛
指出征或戍边的军人
译文: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笛,惹得征人们 一夜都在望乡。
走近作者
李益(748—约829),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 人 , 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 , 其边塞诗虽不乏壮词, 但偏于感伤,主要抒写边地士卒久戍思归的怨望心 情 , 不复有盛唐边塞诗的豪迈乐观情调。擅长绝句, 尤其工于七绝。代表作有《送辽阳使还军》《夜上受 降城闻笛》。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贞元元年(785) 起,李益佐灵州大都督杜希全幕,约四五年之久,诗 当作于此时。受降城,指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 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一说,指唐代灵州的受降城, 故址在今宁夏灵武西南。
岑参
cén shēn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bàng 应傍/战场/开。
诗意速通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勉强
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 灾祸的风俗
译文:(九月九日重阳节)我勉强地想要(按照 习俗)去登高(饮酒),却没有人来送酒助兴。
旁边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译文:(我)在远方怜惜故乡长安的菊花, (这时它们)应在战场旁边盛开。
2.“寻常”“几度”在诗中有什么作 用?
这两个词语体现了诗人与李龟年当年 正值人生盛时,同处权贵之家的经历, 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2.“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词中“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带给我们 怎样的启迪? __此__句__运__用__了__一__语__双__关__的__手__法__。__自__然__界__的__雨__晴__既__属__寻__常__,__人__生__也__会__面__临_ _阴__晴__风__雨__,__面__对__成__功__要__淡__定__泰__然__,__面__对__苦__难__要__镇__定__从__容__。__
3.《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象征词人想扫荡黑暗,把光明 带给人间的句子是:__斫__去__桂__婆__娑__,__人__道__是__,__清__光__更__多__。
4.《浣溪沙》中意境寥廓,让人联想起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 圆”的句子是:__一__抹__晚__烟__荒__戍__垒__,__半__竿__斜__日__旧__关__城__。表达词人愁绪 纷乱、心情悲伤的句子是:__北__风__吹__断__马__嘶__声__,__深__秋__远__塞__若__为__情__!
(三)阅读辛弃疾的《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完成题目。 5.“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 赏析。 _____运__用__了__想__象__、__象__征__的__手__法__。__词__人__幻__想__飞__入__月__宫__,__砍__去__枝__叶__婆__娑__的__ _桂__树__,__这__样__洒__向__人__间__的__月__光__会__更__多__。__桂__树__象__征__朝__廷__中__阻__碍__北__伐__的__人__,__ _这__几__句__形__象__委__婉__地__表__达__了__词__人__要__扫__清__这__些__势__力__,__把__光__明__带__到__人__间__的__报__ _国__理__想__和__坚__定__信__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编教材九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小结
《月夜忆舍弟》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 一首五律。这首诗体现了对人们的同情和关怀, 对朋友的关心,对战争的控诉。
诗人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中哀愁胸中涌,对 亲人深情字中结,字里行间暗含对现实的不满, 对百姓的同情,将常见的怀乡思亲题材写得凄 楚动人,沉郁顿挫,而且此诗对仗工整,景中 有情,耐人寻味,因此成为五言律诗中的典范 之作。
主题:本诗借古伤今,借贾谊被逐长沙之 事,表现自己无罪被贬的悲愤和痛苦,对 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进行了强烈的控诉。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韩愈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 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 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 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 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 “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 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 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 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 式人物。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颈联即景抒情,既悲且壮。回望秦岭,云遮 雾锁,家今何在?眼前蓝关,大雪拥塞,马亦不 前。此情此景,道尽英雄失路的悲慨。李白因玄 宗疏远而上疏求去,曾作《行路难》述志,韩愈 仿此联所作,有异曲同工之妙。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尾联很有“虽九死而不悔”的态度,也含 有蹇叔哭师的悲切,抒英雄之志,表骨肉之情, 悲痛凄楚,溢于言表。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 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
寒林空见日斜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一)(诗歌鉴赏必备)
这首诗是曹操的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的最后一章, 写在他平定乌桓叛乱、消灭袁绍残余势力之后,南下征 讨荆、吴之前。
曹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他一生南征北战,历尽艰辛, 既有过胜利的喜悦,也尝过失败的痛苦。但他从不消极, 总是主动进取,虽届暮年,还是老当益壮,不失雄心壮志。 这是他写这首诗的思想基础。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这是主人公无可奈何、自我宽慰的话,同时也 点明了全诗的主题。(结构作用)
从前面六句来看,诗人对于花的珍奇美丽,本来是极 力赞扬的。可是写到最后,突然又说“此物何足贵”,对 花落下先抑的一笔,正是为了后扬“但感别经时”这一相 思怀念的主题。主人公折花,原是为了解脱相思的痛苦, 从中得到一点慰藉;而偏偏所思在天涯,花儿无法寄达, 平白又添了一层苦恼,相思怀念更加无法解脱。
以神龟和腾蛇为喻,极言人的寿命有限。这四句 话的言外之意是,像神龟和腾蛇这样的神物都不能不 受自然规律的限制,更何况人呢?
首先点出要尊重自然规律,人总是要死的。但诗 人这样说,用意是积极的,即要求自己利用这短暂的 生命建功立业,不要虚度一生。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年老的千里马虽然蛰伏在马槽下,但它仍旧有 驰骋千里的雄心。有志于建功立业的人虽到晚年, 但他的雄心壮志永远不会停止。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以对偶的句式,从自然现象写起,仿佛以兴开篇, 却又暗含比喻。诗说天下的自然环境不一样,所遭受的 风雨灾害也不一样。
言外之意是说,海边气候潮湿, 风雨狂暴,海啸龙卷风也时有发生, 是不适合人生存的地方。这两句突 出边海人民生存环境的恶劣。
九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选入了多首经典的古诗词,旨在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理解诗词背后的文化内涵。
本册书中的诗词既有唐代大家的豪放派作品,也有宋代词人的婉约派佳作。
这些诗词在表达技巧、修辞手法和情感抒发上都有其独特之处,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通过学习这些诗词,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还能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对古诗词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同时,他们也面临着课业压力大、学习任务重的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情况,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所选诗词的基本内容,理解其意境和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诗词朗诵、讨论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词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难点:深入理解诗词背后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理解诗词意境的学习氛围。
2.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朗诵教学法:通过诗词朗诵,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诗词原文、译文、图片、音乐等。
2.教材:准备《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材,供学生阅读和参考。
3.教案:编写详细的教学教案,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诗词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同时,播放与诗词相匹配的音乐,营造氛围。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九上课外古诗词诵读1
(2)杜甫《月夜忆舍弟》中“__寄__书__长__不__达___, __况__乃__未__休__兵___”与他的《春望》中“烽火连三 月,家书抵万金”有异曲同工之妙。
2.(永州中考)诗题有“月”,诗人却没有直接从 月写起,那么诗中前两句描写了什么景物?有什么 作用?
描写了鼓声和雁声。点明月夜的背景,渲染浓 重悲凉的气氛,烘托诗人孤寂凄凉的心情。
诗意:汉文帝重才,恩德尚且淡薄,湘水无情,凭吊 屈原有谁知道?
赏析:颈联以“汉文有道”反衬贾谊被贬的凄凉,以 “湘水无情”烘托他的痴心。诗人溯古思今,将自己的遭 遇同贾谊、屈原联系在一起,深化了咏叹的主题。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诗意:寂寞深山里落叶纷纷,可怜你不知因何天涯 飘零!
赏析:尾联刻画出诗人好像就站在读者面前。他在 宅前徘徊,暮色更浓了,江山更趋寂静。一阵秋风掠过, 黄叶纷纷飘落,在枯草上乱舞。这幅荒村日暮图,正是 刘长卿活动的典型环境。尾句有意设问,自怜之意溢于 言表。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诗意:虽有兄弟却都离散,家已不存,无法打探他们 的生死。
赏析:颈联承上启下,自然过渡,由望月转入抒情。在 “有”“无”的对比中抒发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诗人由望月 怀乡自然引出对弟弟的思念,绵绵愁思中夹杂着对生离死别 的焦虑和不安。
到。
何况,况且。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诗意:寄出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没有 停止。
诗意:踏着秋草独寻他去后的足迹,寒林里只见 夕阳缓缓倾斜。
赏析:颌联即景生情,“秋草”“寒林”“人去 ”“日斜”,渲染出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色。在这样 的氛围中,诗人还去“独寻”,一种景仰向慕、寂寞兴 叹之情,油然而生。
指汉文帝刘恒。
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诵读
《夜雨寄北》 李商隐
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诵读
诗题分析
夜雨寄北
《夜雨寄北》,诗题也作“夜雨寄 内”,“内”即其夫人。现传各本多作 “夜雨寄北”,“北”即北方的人,或 为妻子,或为友人。有人认为该诗是写 给长安友人的;但以诗之内容,按“寄 内”来解读,似乎更确切。
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诵读
作者介绍
8、《秋词》中哪一句诗体现了诗人的豪迈 乐观,抒发了诗人的远大志向?
便引诗情到碧霄
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诵读
悟一悟
通过对全诗的学习,想一想,当我们在 人生道路上遭遇困难和挫折时,我们能 从诗人身上得到怎样的启示?
当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困难和挫折时, 不能悲观失望,要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心 态勇敢面对。要有顽强不屈,奋斗不息的精 神。
何当共剪西窗烛,
什么时候我们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
却话巴山夜雨时。
再来叙说今天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诵读
夜雨寄北 品析诗歌
诗人在巴蜀,亲友在长安,因此诗题为“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
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 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 然纸上。
巴山夜雨涨秋池。
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诵读
全诗小结
这首七言绝句是刘禹锡被贬朗州后所写,当 时诗人虽然身处逆境,但并不悲观消沉。他 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热情赞美秋天的 美好,并借一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诗人 奋发向上的精神和豁达乐观、积极向上的情 怀。为我们唱出了一曲奋发向上的励志之歌。
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诵读
、
对比
4、诗人对秋的这种独特感受,表现 了诗人怎样的心态?
表现了诗人一种积极向上、乐观 的心态。
七年级语文练习4.课外古诗词诵读(上册一)
(四川成都期末)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从军北征 [唐]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 横笛偏①吹行路难②。 碛③里征人三十万, 一时回首月中看。
建议:7分钟 答案:P7 总分:7分 得分:______
①偏:一作“遍”。②行路难:乐府曲调名,多描写旅途的辛苦和 离别的悲伤。③碛(qì):沙漠的意思。这里指边关。
第四步,掌握方法,突破考点。 第1题:考查诗句作用,定位选项诗句(第一句)→结合诗句内容进行 概括(“天山雪后海风寒”交代了地域、季节、气候,烘托出了这 次行军的环境气氛)→确定答案。 第2题:考查比较阅读,定位选项诗句→结合两首诗的背景及诗句 内容进行辨析→确定答案。
1.诗歌第一句除了交代地点、时间,还有哪些作用?请结合诗歌 分析。(3分) “ ___雪__后__海___风__寒__”__点___明__了__季__节___、__气__候__(_1__分__)_,__有__力__地___烘__托__出__了___这__次__行__军__ 的 ___环__境__气__氛___(_1_分__)_,__突___出__行__军__的___艰__苦__(_1_分__)_。____________
建议:7分钟 答案:P6 总分:7分 得分:______
三、(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期中)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岑参
强欲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这首诗写的是哪个中国传统节日?你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 (3分) 这 ___首__诗__写___的__是__重___阳__节__(_1__分__)_,__从__“___九__日__”___“__登__高__”___可__以__看___出__来(2分)。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中国传统节日风俗的把握。 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8.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两句。 __运__用__夸__张__的__修__辞__手__法__,写__女__主__人__公__与__恋__人__虽__然__只__有__一__天__不__见__面__,__却__好___ _像__分__别__了__三__个__月__那__么__漫__长__,从__而__表__达__了__女__主__人__公__对__恋__人__的__思__念__之__切__。__
1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__本__诗__委__婉__地__表__达__了__诗__人__想__做__官__而__没__人__引__荐__的__苦__恼__,__以__及__希__望__能__够__出__仕_ , _一__展__才__华__,__做__一__番__事__业__的__心__境__。____
(四)阅读《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完成题目。
11.这首诗的颔联为世人传诵,成为千古名句,请简要分析它的妙处。 _____颔__联__运__用__对__偶__的__修__辞__手__法__,__描__写__了__云__梦__大__泽__水__汽__蒸__腾__,__洞__庭__湖__波__ _涛__汹__涌__,__摇__撼__岳__阳__城__的__景__况__,__表__现__了__洞__庭__湖__的__壮__观__景__象__和__雄__伟__气__势__。__ _(__或__从__视__觉__、__听__觉__角__度__描__绘__了__洞__庭__湖__雄__浑__壮__阔__的__博__大__气__势__,__有__极__强__的__ _艺__术__感__染__力__。__一__个__“_蒸__”_字__,__展__示__了__洞__庭__湖__烟__波__浩__渺__的__壮__阔__景__象__;__一__个__ _“_撼__”_字__,__衬__托__出__洞__庭__湖__的__浩__阔__激__荡__,__气__势__宏__大__。__)___诵读(一)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
月光 青衣江
今夜夜发清溪向三峡,
出发
思君不见下下:渝顺流州而。下
指峨眉山 月。一说 指作者的 友人。
渝州:重庆一带。
诗词翻译
高峻的峨眉山巅悬挂着半圆的秋 月,月影静静地倒映在缓缓流动的平 羌江水之中。夜间乘船从青溪驿出发, 直奔三峡,想念你却难以相见,恋恋 不舍地去向渝州。
主旨归纳
主旨归纳
这首诗通过诗人追忆往 昔与李龟年的接触及描写 现实两人重逢的场景,表 达了诗人对唐王朝盛衰变 化的苍凉感叹,以及对彼 此现状的悲叹。
重点赏析
李龟年是开元时期的著名歌唱家。当时王公贵族普遍爱好文 艺,杜甫因才华昭著而受到岐王李范和殿中监崔涤的赏识,得 以在他们的府邸欣赏李龟年的歌唱。几十年之后,他们又在江 南重逢。这时,遭受了八年安史之乱的唐朝已从繁荣昌盛的顶 峰转入衰落,他们二人的晚景也十分凄凉,杜甫辗转漂泊到潭 州,李龟年流落江南。在这种情况下的会见,自然触发了杜甫 胸中本就郁积着的无限沧桑之感。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故乡
岑参
勉强强 欲 登重阳高节有去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无 人 送 酒 来。
可怜
遥 怜 故 园 菊,
应 傍 战 场 开。
靠近
诗词翻译
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 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 中,没有谁能送酒来。我在远方想 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大概靠 近在这战场零星的开放了。
江 南 逢 李 龟 年杜
甫
作者名片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河南巩县(今河南巩 义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 后人尊称为“诗圣”,与 “诗仙”李白并称为 “李杜”。其诗多是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 篇,被称为“诗史”,风格沉郁顿挫。代表作 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 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 《无家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 军收河南河北》《春夜喜雨》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5、如何理解“幸甚至哉,歌以咏 志”这两句诗?
答:这是配乐时加上去的,曹操诗歌的 结尾大都有此两句,是为了配乐的需要。
最后两句文中作用?
答:①配乐完整 ②画龙点睛。
龟虽寿
神龟、腾蛇 比喻 老骥、烈士 自比 性命在天 否定 寿命有限 呼 继续奋斗 应 延年益寿
做人应旷达乐观、积 极进取、自强不息。
3、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翻译】人的寿命的长短,不仅仅是上 天的安排(或:不完全决定于天)。
4、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翻译】保养身心健康的益处,就在于 能延年益寿。
5、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翻译】真是庆幸得很,好极了,写下 这首诗歌来抒发自己的志向。
1、如何认识“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写作背景:
曹操当时击败袁绍父子,平定北方 乌桓,踌躇满志,乐观自信,便写下了 《步出夏门行》这一组诗,抒写建功立 业的豪情壮志。此时曹操已经五十三岁 了,不由想起了人生的路程。曹操虽然 北征胜利,但他觉得仍然任重道远。因 此《龟虽寿》抒发人寿与功业的矛盾心 情。
三国·曹操
龟虽寿
终结,死去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骏马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马槽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有气节有 壮志的人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人寿命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的长短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保持心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难道 遭受 严寒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译文】
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 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多么 的刚劲! 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 杆终年端端正正。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受严寒?不,是 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1、诗中“一何盛”“一何劲”分别写 出了“风”和“松”的什么特点? 答:风的特点是:大、猛烈。 松的特点是:坚韧、刚劲。 2、全诗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 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象征手法。诗人借松柏挺立风中 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比喻自己 高洁、坚贞的情怀,在自勉中也勉励 从弟做一个坚强不屈的人。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一)》教学课件
主题归纳
这首五言绝句通过写诗人在九 月九日重阳节登高望远,表现诗人对 国事的担忧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 切。这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 抒情佳作。
李益
作家作品
李益(748-829),字君 虞, 唐代诗人。大历四年进 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 因仕途失意, 后弃官在燕赵 一带漫游。以边塞诗名世,擅 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人教部编版 语文 七年级 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李白
作家作品
李白(701—762),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 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 甫齐名,世称“大李杜”。其作品 风格豪放飘逸,想象奇特。代表作 品有《静夜思》《春夜洛城闻笛》
《将进酒》《蜀道难》等。
诵读提示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古诗赏析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诗作。这是李白初次 出四川时写的一首迷恋故乡山水的诗。诗人是乘船从水路走的, 在船上看到峨眉山间吐出的半轮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 中,月影总是随江流。夜里船从清溪驿出发,要向三峡驶去,船 转入渝州以后,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见了。全诗用了五个地名, 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构思精致,意境清 朗秀美。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字词梳理
半轮:半边,半个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发:出发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清溪:指青溪驿,在今 四川犍为峨眉山附近
渝州:今重庆一带
诗意理解
高峻的峨眉山巅悬挂着半轮秋月,月影静静地倒映在缓 缓流动的平羌江水之中。夜色中我从青溪驿出发,奔向三峡, 很想念峨眉山上的月亮,到渝州却看不到你了。
部编教材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所以此处的想象之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
而寄托着诗人对千万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国
事的忧虑,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取得和平的渴望。
2021/5/27
28
小结:
岑参的这首五绝,从行文思路上
看,这首诗由欲登高而引出无人送酒的
联想,又由无人送酒遥想故园之菊,复
由故园之菊而慨叹故园为战场,诗人表
淫奢侈和控诉现实政治黑暗的诗篇。
诗仙李白从二十四岁“仗剑去国,
辞亲远游”,离开四川之后,便浪
迹天涯,四海为家了,直到他六十
二岁时,在安徽长江边的采石矶醉
酒落水仙逝,一生在中华大地上留
下了不少足迹,所到之处,留下了
不胜2021枚/5/27举的动人华章。
3
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离开蜀地时的 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 一夜征人/尽望乡。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
惹得征人们一夜都在眺望故
2021/5/27
乡。
32
• 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 景色。(大漠月夜图)
受 降 城 外
回• 乐 烽 前
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 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 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 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 霜。
结合题目“思长安故园”来看,诗人是流露出浓
郁20的21/5思/27 乡情绪。
25
“无人送酒来”
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登高”,诗人自然联想 到饮酒、赏菊。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 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 闷坐了很久。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 此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写得明白如话。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1)知识点+同步练习
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
这位“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
江行见月,如见故人。
然而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
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表达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除“峨眉山月”以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
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
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
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
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容易受到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是超越时空。
但这首诗在时间和空间跨度上达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个字中出现了五个地名,共计十二个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人们不但不感到重复,而且认为是绝唱,其原因就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江行的经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穿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它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
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有变化。
“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附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在句中的位置也有不同,所以读起来就觉得不着痕迹,自然入妙。
五、课文主题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全诗用了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抒发了作者离乡江行思友之情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江南逢李龟年一、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06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七年级语文新版教材预习+提优学案
2024年暑期七年级语文新版教材预习+提优学案之课外古诗词诵读(一)(解析版)(预习内容:《课外古诗词诵读》一)日期:月日自我评价:优良中差(打“√”)一、古诗文预习——《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一)峨眉山月歌1.初读文本峨眉山月歌⑴⑴在今四川省峨眉山市西南,有两山峰相对,望之如蛾眉,故名。
【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⑵,影入平羌江水流⑶。
⑵秋夜的上弦月形似半个车轮。
⑶月光的影子。
平羌:即青衣江,大渡河的支流,位于峨眉山东北。
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晶亮月影。
“秋”字点明远游时令,又形容月色之美;“半轮”使诗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入”和“流”描绘出月影映入江水,仿佛和水一起流动的画面。
不仅写出月映清江的美景,又点明秋夜行船之事。
夜发清溪向三峡⑷,思君不见下渝州⑸。
⑷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省犍为县,在峨眉山附近。
三峡:《乐山县志》谓当指四川省乐山县之嘉州小三峡:犁头峡、背峨峡、平羌峡,清溪在黎头峡之上游。
一说指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⑸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
渝州:唐代州名,属剑南道,治所在巴县,即今重庆市。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五个地名连用,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表达外出闯荡的憧憬和喜悦,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
2.文学常识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
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创作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写诗人在舟中所见的夜景:峨眉山上空高悬着半轮秋月,平羌江水中流动着月亮映影。
课外古诗词诵读(上)
开头两句以对偶句式,从自然现象写起,既渲染了气氛,又暗含对最高统治者的忠告:要普降恩泽,施惠于民。中间四句直陈所见所感,如实记录了海边人民贫困的生活图景:草屋破旧,妻子儿女像禽兽一样生活在山林险地。“剧哉”的感叹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海边人民贫苦生活的同情。最后两句紧承上文,
诗词鉴赏
梁甫行
曹 植
梁甫行 曹 植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州)人,三国魏诗人,曹操之子,封陈王,死后谥“思”,故世称“陈思王”。他的诗内容广泛,形式优美,思想深刻,锺嵘称赞其“骨气奇高,词采华茂”(《诗品》),有很高的艺术成就。特别是他的五言诗,代表了当时诗歌最高成就,对后世五言诗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步诗》。
诗歌解读
亭亭:挺拔的样子。
瑟瑟:形容寒风的声音。
一何:多么。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本有性。
惨凄:严酷。
罹(lí)凝寒:遭受严寒。罹,遭受。凝寒,严寒。
高山之上挺拔耸立的松柏,承受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寒风。风声是多么猛烈,松枝是多么刚劲!严冬中冰霜严酷寒冷,松柏依旧终年端正挺拔。难道是松柏没有遭受严寒?(是)松柏天生就有耐寒的本性。
宇:房屋。
妻子:妻子儿女。
八方的气候各不相同,千里内这里有雨那里刮风。艰苦啊海边的人民,他们生活在荒野之中。妻子儿女像禽兽一样,奔走在山林险阻之地。简陋的房屋多么萧条,狐狸、兔子在房屋里自在地行走。
古诗今译
这首诗描写了海边人民的困苦生活,表现了底层百姓生活环境的恶劣以及他们内心的恐惧与凄楚,表达了作者对底层百姓的深切同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峨眉山月歌
李白
李白
•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 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 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 “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 “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 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 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 《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 发白帝城》等多首。
“强欲登高去”,“强”当何解?为什么会勉 强?本句和题目什么关系?
• 勉强 • 行军途中,遭遇战乱—诗人的凄清境况 • 点题
“无人送酒来”,登高为何想起了酒?还因为 诗人又想起了哪一个人?王弘来了吗?诗人用 典有何用意?
适逢重阳节 陶渊明 借用典故——行军凄凉萧瑟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同学们闭目想 象一下,这是一幅什么样的场景?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管是沙还是月亮,都是统一的霜雪的色 调,那就是一望无垠的银白色。构成了一 幅空阔的境界,除了白色一无所有的画面, 这样的画面上见月,思乡不就很自然了吗。
不知何处吹芦管,
• 芦管就是胡笳。异族的音乐异族的乐器。用听觉 来增加视觉的冲击力,提醒战士身在异乡。
一夜征人尽望乡。
• 月光普照,空间广阔,故征人望乡。不是随意的 一望,而是望了一夜。本是写失眠,却一字为提, 而是含蓄在“望乡”当中。
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
背景资料
• 公元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 陷。757年二月,唐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 岑参随行,“时未收长安”。此诗可能是当 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 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 • 却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 • 我在远方想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 • 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张继《枫桥夜泊》)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唐·张九龄《望月怀古》)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唐·李白《古朗月行》)
小结诗歌
这是一首书写戍边将士思想愁绪的 诗。诗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 独特景象,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 荒原,诗人借着寒气袭人的景象来渲染 心境的愁惨悲凉,景中寓情,蓄而未发。 后两句则正面写情,写出诗人月夜闻笛 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空的空寥寂寞。
小结诗词
全诗“强”起写“登高”,后感叹无人送 酒”,“遥”字转“怜故园菊”,末句想象“应 傍战场开”。四句20字,情感悲怆深沉,思路跌 宕起伏,行文朴实无华,结构起承转合。构思精 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赅、耐人寻味之佳 作。
唐·李益
李益
李益(约750-约830),字君虞, 唐代诗人。大历四年(769)进士, 但仕途并不畅达。
小组合作:读到这里,你读出作者写作此 诗欲表达的思想了吗?
• 惜花——开在战场边; • 思乡——题中可见; • 忧国——长安,是故园,也是帝都; • 忧民——战火纷乱。
这些复杂的情感,依托哪种媒介而传达?
菊花为媒,怜菊,其实就是思乡,就是忧国, 就是忧民,就是希望早日平定安史之乱, 国泰民安。以个别代表一般,以“故园菊” 代表“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
• 作者为什么在这春光大好之际,眼里 只有“落花”?
再探“落花”意
这里的“落花时节”,以哀景衬哀 情。诗人的“身世之感,时代之痛” 无不尽显于落花时节。
诗人借“落花”之景抒发对世事无 常,人生多变,时世凋敝,一人颠沛流 离,人生凄凉飘零的感慨。
小结全诗
这首诗在表达方式上,只是叙 事写景,无一字议论抒情,却是意 在言外,饱含万端感慨。开头自然, 结尾余味无穷,刚开头却又煞了尾, 连一句也不愿意多说,给人留下深 远的想象空间,让人觉得余味无穷。 他深沉的表达了诗人对逝去繁华的 怀念和国破家亡之后的无尽忧伤
落花时节又逢君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 同学们想象一下,当年的杜甫和李 龟年见面的场景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 哪个词可以看出这一点?
“寻常”一词说明这种聚会娱乐非常普通、常见。 也反映了当时的唐朝开元盛世时期歌舞升平的景象。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 “正是”一词将我们从过往的回忆里 瞬间拽到现实中,那么现实如何呢?
思乡,思亲
惆怅
迷惘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 在诗人李白的眼里,月亮就是朋友。初次 离家的李白因为有了月亮的相伴,不再孤 独寂寞,但是当月落西山,李白失去了最 后的朋友,他思念的又是谁?
峨眉山月,是家乡的月,在游子远行 时最易拨动心弦。李白也许没有想到,他 这一走,就再没能回来。李白至老还惦记 着峨眉山月,这不仅仅是对月的喜爱,更 是对故乡的眷恋,对友人的思念。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
诗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 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人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
杜
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 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
甫
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
《春望》、《北征》、《三吏》、《三
长安城里,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壁残垣间, 一丛丛菊花寂寞、凄凉地竞相开放,虽然无 人欣赏,但也不负秋阳。
“遥”说明什么?“怜”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菊花值得联想的很多,为什么偏偏写“应傍战 场开”?
• 远,所在地和故园长安相距之远 • 对故乡菊的眷恋,对故园菊开在战场上的
怜惜。 • 扣题“行军”,新巧自然。
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 一带漫游。在西北地生活了好多 年,以边塞诗作出名。擅长绝句, 尤其是七言绝句。他的边塞诗, 慷慨悲凉,又带了些许伤感情绪, 真切感人。
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前沙似雪,
写景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叙事
一夜征人尽望乡。
回乐烽前沙似雪,
以沙的白,强调沙漠上月亮的反光之强烈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 连夜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向渝州去。
年轻的李白第一次离开家乡,同 学们想像一下:诗人行船于平羌江, 坐在小船上,抬头看见了什么?低头 看见了什么?心情如何?
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
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
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
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
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
的豪气干云。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
这里指的是
湖南一带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李龟年是 唐玄宗时 期著名的 乐师,擅 长唱歌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岑参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岑参早岁孤 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 士。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 。
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 武判官归京》。现存诗三百六十首。对边塞风光,军
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 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因其诗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