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语教学随感录
导言
曾在一期《人民教育》上看到过这样一篇《给教育一些“闲暇”》,其中作者这样说道:
“我知道这(指《给教育一些“闲暇”》)是一个过于理想的命题,但我也知道,这终应成为我们孜孜以求的教育理想——给教育一些‘闲暇’,给孩子们一些‘闲暇’,也给我们的教师一些‘闲暇’。
只有如此,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走出浮躁,走出急功近利。……
只有在闲暇的时候,一个明人才会花时间去思考和学习。”
联系我们的教育实际,这段字确实有点耐人寻味;再联系我们在教育工作中出现的这样或那样的认识偏差甚至错误,这篇所阐述的教育理念、所举具体事例不能不让我们深思反省。
在语教学过程中,我们语教师也经常会出现或碰到这样的问题。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下面我只想将我在语教学过程中的经历和感想如实的记录下,不奢求成为“经验”,只求能得到广大语教师的认同。
随感一:
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程理念指导下,我们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也包括我)为妥善贯彻落实这一新理念,于是乎在堂教学中片面地将它理解为单一的师生、生生合作,动辄合作讨论解决问题,更有甚者是形式火爆而内容虚无的“壮观”场面,而缺少了给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思考的时间和机会。从而,久而久之,养成了学生相互依赖,依赖老师、依赖同学的惰性。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后,我发现学生不会独立思考了,一个最简单的问题也竟然有学生回答不上,但当一说同桌、前后同学之间相互讨论时,气氛就热烈得不得了;在期末考试试卷上,某个最简单的问题也给不出一个完整、较为准确的答案了。这些都不能不引发我们的深思!
对此,我想,堂教学不仅要激励学生多合作学习,以激起共鸣的思想火花,以取他人之长补自己这短,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态度和精神,这样远比一味地依赖别人解决问题而没有独立思维能力要好得多。毕竟在学习生活中,学生们去独立解决问题的时间要比合作多得多,其重要性大得多。虽然荀子认为“君子性非异也,善借于物也”,但个人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切学习的基础。那么,这一过程应怎样体现于教学呢?
我认为,对于某一探究性的话题,其教学过程至少要做到下述两步:第一步: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习惯与能力。也就是说,在堂问题讨论探究过程中,应先让学生独立思考、钻研。思考是解问题的基础,只有思考了,才会对问题有
全面的理解,才会知道自己思维方式的正确与否,才会清楚自己能力的大小和知识水平的高低,也才会从心灵上对自己的求知欲有所触动、有所鞭策。
第二步:合作学习,通过合作,求同存异。当学生通过艰苦的独立思考、钻研问题的过程后,或者当教师的讲解显得艰涩抽象毫无成效时,教师应适时地安排督促学生合作交流,一方面让他们通过讨论交流,能充分感受到“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成功之喜悦,以及如释重负豁然开朗的舒适,另一方面让他们彼此汲取对方的思想精华充实营养自己的大脑思维,感受到多种思想的交流互补远比多个苹果的彼此交换而更具有的神奇魅力。
例如我在教学《空城计》时,让学生读,找出中写人物“笑”的语句,并独立思考分析他们每次“笑”的心理。因为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学生只要理解了语句意思,能揣摩一下人物心理就可推知。自然,学生找出司马懿“笑而不信”,孔明“笑容可掬”、“抚掌而笑”、“拍手大笑”等语句后,稍加思考,就分别答出了司马懿的狂妄而孔明的镇定自若、在司马懿退兵后的轻松到嘲笑的心理。
又如在教学《乘船》过程中,有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令大家哭笑不得的问题,“中说,‘后贼追至’,而又‘携拯(所携人)如初’,他们(指华歆、王朗,所携人)处境肯定很危险,那为什么不交待这些呢?“我先叫同学思考后单个回答,但没有人能很好地解答这个问题,于是叫同学们分组讨论,我再在一旁适时适当地点拨,他们终于明白了:本旨在通过对华歆、王朗前后言行之对比,告诉我们要对自己的言行负
责,不能出尔反尔,轻诺寡信;而选材要为表现主旨服务。那瞬间,显露在他们脸上的是一种茅塞顿开之感。
其实,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与合作讨论是相互交融的,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边合作交流边独立思考。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都是先让学生自主学习,再让学生合作,尤其是对言教学更是如此。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既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又相互利用学习资,便于更好地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随感二:
可能我们每一个教师都会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大,年级的递增,学生在堂上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越越低,回答问题的学生人数、次数也越越少。对于这种情况,我曾私下猜测:可能是他们身体发育趋于成熟,心里自认为思想成熟、老成或者是他们越越怕在别人面前暴露自己缺点而自卑的缘故吧。也曾就此与他们说过多次,既有打气,也有批评的成分,但效果并不明显,堂回答问题的现象也并不见有所好转。后,我也泄气了,有段时间干脆对此种现象不理不睬,任其发展,结果堂都快变成我一个人的堂了。
殊不料,某一天,有个学生偷偷地告诉我:“老师,您上时,应先给我们思考问题的时间;其次一堂下应再给我们几分钟时间去巩固知识、发现新问题。这样,我们才能思考回答问题,同时及时发现反馈问题,堂气氛自然活跃起了,大家才有问题可问,才有话可说。”
当时,我震惊了,为他的大胆,为他的善观大局,为他的合理化建议,同时也为我教学工作的疏忽。
终于,我采纳了这个学生的部分建议,并运用到了教学实践中。在教学马克·吐温的《我的第一次学尝试》一时,本一节的时间内容安排得满满的,但我在下前几分钟就结束了“教学”,剩余的时间就让学生自主学习思考,结果不到两分钟,就有学生提出了几个我还未讲及到或可能不会涉及的很有价值的问题,其中如:
(1)作者在报道希金斯投河自杀事时,详细描绘了那幅插图,“把这篇发表了”,那为什么最后还要补充交待出的标题“约翰·摩尔先生的葬礼”?
(2)作者在中交待了撰报道了三事,同是“讽刺、嘲笑、挖苦”了希金斯、两位知名人士和一个新的外乡人,那为什么分别用了“煞费苦心”、“狠狠”、“有分寸”呢?
(3)本主要是展现少年时的马克·吐温的学才华,而从本所反映的内容看,是不是让我们觉得他有意去攻击他人而显得缺乏道德修养呢?当这些问题一提出时,我和学生们都惊讶极了:问题提得太好了,想人所未想,且又是那样紧扣而有探讨的意义!后大家围绕这些问题,一思考一讨论一发言,气氛异常活跃,见解也较为准确深刻。那时,我比上了一堂公开的优秀还要暗自高兴、欣慰,继而带给我深思。
对于这样的堂经历,我想,我们在堂教学中,应尽量做好组织者、引导者的具体工作,应尽量给学生更多的时间、空间去展开自由联想的翅膀自主学习、探究,以便发现更多的问题,培养其自信心和创造力,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最终培养其质疑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