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2节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

合集下载

第二章 大气环境化学第二节 大气中污染物的转化

第二章 大气环境化学第二节 大气中污染物的转化

激发态的物质有四种命运(Fates):
(1) A* →A + hv
(2)A* + M(其它分子)→A + M
光物理:各激发态之间或激发态和基态之间相互转化的一 种能量的跃迁过程(对比前述光化学)。
(3)A*→B1+B2+…… 多原子分子或双原子分子的化学键断裂(光分 解);
NO+ hv → N·+ O·
一、自由基化学基础
1.自由基也称游离基,是指由于共价键均裂而
生成的带有未成对电子的碎片。大气常见自由 基如: 它们的存在时间很短,一般只有几分之一秒。 2.自由基的产生方法:大气化学中,有机化合 物的光解是产生自由基的最重要的方法。许多 物质在波长适当的紫外线或可见光的照射下, 都可以发生键的均裂,生成自由基。例如:
(4)A*+C→D1+D2+……
举例:
1、大气辉光(即大气在夜间的发光现象)是由一 部分激发的OH(自由基)引起的辐射跃迁: 2、氧原子的光分解: 3、亚硝酰氯: 4、虽然太阳中的紫外线可以断裂很多高分子, 为什么暴露于大气中的高分子材料并不在短时间 内发生明显老化?
3、光化学次级过程
初级过程中的生成物进一步发生的反应。 举例:大气中氯化氢的光化学过程 HCl + hv H·+ Cl· (初级过程,光化学反应, 光分解) H·+ HCl H2 + Cl·(次级过程,热化学反应) Cl·+ Cl· Cl2 (次级过程,热化学反应) 又比如: Cl2 + hv Cl·+ Cl· (光分解,光化学初 级过程) Cl·+ H· HCl(由光化学反应引发的热 化学反应)
5.自由基的结构和活性 在自由基链反应中,通常由夺取一步决 定产物。通常自由基夺取一价原子,对 有机化合物来说,就是夺取氢或卤素:

环境化学第二章

环境化学第二章
4、干绝热垂直递减率(Γd ):干空
气在上升时温度降低值与上升高度的比。
Γd=0.98℃/100m≈1 ℃/100m
空气移动,高压区→低压,膨胀降温,压缩升温。 当气团在水平方向运动,非绝热过程。 当气团作垂直升降运动时,近似为绝热过程
第一节 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
四、大气稳定度:指大气中某一高度上的气块在垂直方
第一节 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
平流层(stratosphere) (12-48km) 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Γ<0 ,层顶接近0℃, 20km-25km臭氧浓度最高; ②气体状态稳定,垂直对流很小,污染物成一薄层 ③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高
民航:最高飞行10km左右 人造卫星:30-50km以上
第一节 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 中间层(mesosphere )(48-78km) 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气温可达-92℃; ②垂直运动剧烈; ③发生光化学反应。 热层(thermosphere)/电离层(80-800km) 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升高,顶部可达1200℃ ②空气密度很小,气体电离。
第一节 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
地理地势的影响
➢ 海风:白天陆地上空的气温增加得比海面上空快,在 海陆之间形成指向大陆的气压梯度,较冷的空气从海 洋流向大陆而形成海风。
➢ 陆风:夜间海水温度降低得较慢,海面的温度较陆地 高,在海陆之间形成指向海洋的气压梯度,于是陆地 上空的空气流向海洋,形成陆风。


光物理过程
辐射跃迁: A* A h
通过辐射磷光或荧光失活
碰撞失活:A* M A M
为无辐射跃迁,即碰撞失活
光化学过程
光离解: A* B1 B2 生成新物质
与其它分子反应生成新物种:

第二章-第2节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

第二章-第2节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
稳定的大气:当大气中某一气块在垂直方向上有一个
小的位移,如果层结大气使气块趋于回到原来的平衡
位置,则称层结是稳定的,Γd>Γa

Γd: 干绝热垂直递减率。

Γa:大气垂直递减率。
不稳定的大气:如果层结大气使气块趋于继续离开原
来位置,则称层结是不稳定的,Γd<Γa
中性的大气:介于上两者之间,Γd=Γa
ū烟囱口高度处的平均风速,m/s
Holland公式比较保守,适用于中性大气条件,特
别在烟囱高、热释放率比较强的情况下。 Holland建
议稳定时减小10%~20% ,不稳时增加10%~20%。

(3) 扩散参数的确定


P-G曲线法
Pasquill根据常规气象资料:风速、云量、云状和日照等,
将大气扩散稀释能力分为A、B、C、D、E、F六个稳定度
线浓度,y = 0 、z = 0):
H2
c( x、
0、
0、H )=
{exp(
)}
2
2 z
u y z
Q
20 182
270

exp

2
3.14 2.1 34 14
2

14


=0.0022( g / m3 )
四、影响大气污染物迁移的因素
大气污染迁
移的影响因素

影响
温出现时的最大
混合层高度。
2.天气形势与地理地势的影响
天气形势对迁移扩散影响的几点说明:
天气形势是指大范围气压分布的状况,局部地区的气象
条件总是受天气形势的影响;


局部地区的扩散条件与大范围的天气形势互相关联;

环境化学-第二章大气环境化学

环境化学-第二章大气环境化学

19
三、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
2、含氮化合物
(2)燃料燃烧过程中NOx的形成机理 I.燃料中的含氮化合物在燃烧过程中氧化生成NOx,即含氮 化合物+O2→NOx。 II.燃烧过程中空气中的N2在高温(>2100℃)条件下氧化生 成NOx。其机理为链反应机制:
O2(高温)→O+O (非常快) O+N2→NO+N (非常快) N+O2→NO+O (非常快) N+OH→NO+H (非常快) 2NO+O2→2NO2 (慢)
D、热层(电离层) thermosphere E、逸散层exosphere
平流层 (臭氧 层) 对流层
240 T(K) 280
20
0 160
对流 层顶
200
图 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
7
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及其主要污染物 二、大气层的结构
1、对流层: 平均厚度12km,赤道16~18km,两极
8~10km,云雨主要发生层,夏季厚,冬季薄。
第二章 大气环境化学
第二节 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
20
第二节 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 一、辐射逆温层(Radiation inversion)
1、对流层大气的重要热源是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故离地面 越近气温越高;离地面越远气温越低。

※随高度升高气温的降低率称为大气垂直递减率:
dT dz
T——绝对温度,K; z —— 高度,m。 此式可以表征大气的温度层结(气温随垂直高度增加的分布规律)
21℃
30
高温暖气团倾向于从地表移动到低压的高处,移动 过程中,气团绝热膨胀并降温。如果气团中没有水汽凝结, 冷却速率为10℃/1000m,称为温度的干绝热递减率(rd)。

环境化学 第二章 大气环境化学

环境化学 第二章 大气环境化学

大气中重要吸光物质的光离解
4 3
(1) O2和N2的光离解
2
1 O2键能493.8KJ/mol。相 应波长为243nm。在紫外区 lgε 0 120-240nm有吸收。
O2 + hν
λ < 240 nm
-1 -2
O· + O·
N2键能:939.4KJ/mol。 对应的波长为127nm。
-3
-4
HNO
3
h ν HO NO
2
2
HO CO CO
H
2
H O 2 M HO 2HO
2
M
(有CO存在时)
H 2O 2 O 2
产生过氧自由基和过氧化氢
(5) SO2对光的吸收
SO2的键能为545.1kJ/mol, 吸收光谱 中呈现三条吸收带,键能大,240 - 400 nm 的光不能使其离解,只能生成激发态:

思考题:
太阳的发射光谱 和地面测得的太阳光 谱是否相同?为什么?
3.3大气中重要自由基来源
自由基 由于在其电子壳层的外层有
一个不成对的电子,因而有很高的活 性,具有强氧化作用。如:
CH 3 C(O)H hv H 3 C HCO
由于高层大气十分稀薄,自由基的半 衰期可以是几分钟或更长时间。自由基参 加反应,每次反应的产物之一是自由基, 最后通过另一个自由基反应使链终止,如:
SO 2 h SO 2
*
240 400 nm
SO2*在污染大气中可参与许多光化学反应。
( P73,图2-32)
(6) 甲醛的光离解
HCHO中H-CHO的键能为 356.5 kJ/mol, 它对 240 – 360 nm 范围内的光有吸收, 吸光后的光解反应为:

【环境化学】第2.2章 大气环境化学——第二节 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

【环境化学】第2.2章 大气环境化学——第二节 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

Department of Geochemistry and
8
Environmental Science
(5) 锋面逆温:
定义:锋面是冷暖空气的交界面,锋面上下冷暖 空气的温度差异而形成的逆温。
形成机制:冷暖空气团相遇时,暖空气因密度小 而爬到冷空气上方,当冷暖空气的温差较大时, 在界面附近也会出现逆温,称之为锋面逆温。
14
Environmental Science
气块干绝热过程: 温度与高度的关系——干绝热垂直递减率
• 大气中的干空气和未饱和的湿空气块在作垂直的 绝热运动时,气温会发生变化。
– 气块从地面绝热上升时,会因周围气压的减少而体积 膨胀,用内能反抗外力,因此,它的温度就下降;
– 空气块下降时,外压力增大,对其作压缩功,转化为 内能,使其温度上升。
由于空气的导热率很小,垂直运动中经历各气层的 时间又很短,所以,运动气块与周围空气的热量交 换作用极微弱,可看作空气作绝热运动,
2019/9/15
Department of Geochemistry and
13
Environmental Science
气块干绝热过程:温度与压强的关系
T2
P2
T2
H
C
B
E
2019/9/15
T
DF
A
Department of Geochemistry and
6
Environmental Science
(3) 辐射逆温 ★
• 形成条件
– 晴朗的夜空 – 无风或风速小:小于2~3m/s – 距离地面约100~150m的高度
2019/9/15
Department of Geochemistry and

第二节 大气污染物的迁移扩散

第二节 大气污染物的迁移扩散

日变化 夜间最大混合层高度较低,夜间逆温较重情况下,最大混合层高度甚至可 以达到零;白天则升高,可能达到2000—3000m。 季节性变化 冬季平均最大混合层高度最小,夏初为最大。 当最大混合层高度小于1500m时,城市会普遍出现污染现象。


2、天气形势和地理形势的影响
A、天气形势:指大范围气压分布的状况,局部地区的气象 件总是受到天气形势的影响。如下沉逆温,使污染物长时间 的积累在逆温层而不能扩散。 B、地理形势:不同地形地面之间的物理性质差异引起热状 况在水平方向上分布不均匀。这种热力差异在弱的天气系统 条件下就有可能产生局地环流:海陆风、城郊风和山谷风。

下 降




海 风
海陆风 30

2)城郊风 城市热岛效应:工业和生活中产生的大量的热能排
放到大气中,造成市区的温度比郊区的温度高,这个现象 称为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上暖而轻的空气上升,四周郊区的冷空气向 城市流动,形成城郊环流,造成污染物在城市上空聚积, 导致市区大气污染加重。

海水溅沫(海洋SPM)、植物排放(萜烯→O3)

森林草原火灾(CO、CO2、SOx、NOx、VOC、SPM) 海水溅沫(海洋SPM)、植物排放(萜烯→O3)
人为源:人类生活、生产活动向大气输送污染物:

工业排放源(烟、尘、 SOx 、 NOx 、 CO 、 CO2 、卤化物、 VOC、以燃料燃烧为重) 交通运输排放源
二次污染物是指由一次污染物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污 染物质,如光化学氧化剂Ox(光化学烟雾)、臭氧(O3)、硫酸盐颗
粒物等。
按粒径分 (1)总悬浮颗粒物TSP:采用标准的大容量采样器 在铝膜上收集到的总颗粒物的质量。采用标准的大 容量采样器在铝膜上收集到的总颗粒物的质量。

第二节 大气污染物的迁移

第二节  大气污染物的迁移

(二)大气稳定度
大气稳定度的判据
Γ =0.8 ℃ Γ =1

Γ =1.2 ℃
12
12
Γ < Γd
Γ = Γd
Γ > Γd
一、温度层结与大气污染物的迁移 (三)逆 温
逆温:r<0 , 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的现象称为逆温。 逆温层:出现逆温的大气层称为逆温层。
逆温高度与逆温强度:逆温层的下限称为逆温高度,上下限的 温度差,称逆温强度。
(三)逆 温
(三)逆 温
辐射逆温:在晴朗无风或小风的夜晚,由于强烈的有效辐射, 使地面和近地层大气强烈冷却降温,上层降温较慢而形成上暖 下冷的逆温现象。
辐射逆温
(三)逆 温
下沉逆温:由于空气下 沉压缩引起的增温作用, 使下沉运动终止的高度 上出现逆温,一般多发 生在高压区。
逆温对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影响 逆温层对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的发展是巨大的障碍,如 同盖子,对污染物的扩散起阻挡作用,故称它为阻挡层。 阻挡层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地面带有污染物的气团的上升运 动,使大气污染物停滞在接近地面的大气层中,加剧大气 污染的程度。
目 录 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及主要污染物(不讲)
第二节 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
第三节 大气中污染物的转化 第四节 大气颗粒物
第二节 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
决定大气污染程度的因素
源参数 气象条件
通过影响大 气中污染物的 迁移而影响局 地大气环境污 染状况。
下垫面状况
第二节 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
迁移 原因
污染物由于空气的运动而使其传输和分散的过程。
输送作用---污染物向下风向输送,风向影响着污染物的迁 移方向。
稀释作用---风速大小决定着污染物的迁移和稀释的速度, 影响着污染物的输送距离。 风向频率---某方向的风占全年各风向总和的百分率。

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课件

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课件

04
大气污染物的迁移对环 境的影响
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呼吸道疾病
大气中的污染物,如颗粒物、二氧化 硫和氮氧化物,可以刺激和损伤呼吸 道,引发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和肺 癌等呼吸道疾病。
心血管疾病
儿童健康问题
儿童对空气污染物的暴露更为敏锐, 可能导致肺部发育受阻、呼吸道感染 和哮喘等健康问题。
长期暴露于大气污染物中会增加患心 血管疾病的风险,如高血压、冠心病 和中风等。
扩散过程通常产生在稳定的气象条件下,如无风或微风的情 况。此时,污染物会在地面附近累积,导致空气质量恶化。 在不稳定的气象条件下,如雷暴天气,污染物会被气流抬升 ,扩散到更高的高度,从而降低对地面的影响。
对流
对流是指由于温度差异引起的空气流动。在温度较高的地 区,热空气会上升,形成上升气流。当冷空气流过来时, 会下沉形成下沉气流。这种对流过程可以将污染物从一个 地区带到另一个地区,从而影响污染物的散布和迁移。
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减 少对环境的污染。
加强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资 源化利用,减少恶臭气体排放

居民生活污染控制
居民生活污染也是大气污染物的重要 来源之一。
加强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减少垃 圾焚烧产生的大气污染物。
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 等,减少燃煤和燃气使用。
提高居民环保意识,倡导绿色出行、 低碳生活等环保行为。
THANKS
感谢观看
02
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如 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 车等,减少燃油车辆的 使用。
03
优化城市交通计划,建 设公共交通系统,鼓励 市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
04
提高车辆排放标准,加 强车辆检测和维护,确 保车辆性能良好。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ppt课件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ppt课件

2019年3月22日
21
第二节 环境污染物的迁移

生物积累某种污染物的浓度水平取决 于该生物摄取和消除该污染物的速率之 比,摄取量如果大于消除量,就会发生 生物积累。
2019年3月22日
22
第二节 环境污染物的迁移
3)生物放大(biomagnification): 在生态系统的同一食物链上,某种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 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生物放大系数 (BMF)表示生物放大的程度:
12
2019年3月22日
第二节 环境污染物的迁移
第 二 章

2、物理化学迁移
包括风化淋溶作用、溶解挥发作用、酸 碱作用、络合作用、吸附作用以及氧化还原
作用。
2019年3月22日
13
第二节 环境污染物的迁移
第 二 章
1)风化淋溶作用:是指环境中的水在 重力作用下运动时通过水解作用使岩 石、矿物中的化学元素溶入水中的过 程,其作用的结果是产生游离态的元 素离子。 2)溶解挥发作用:溶解作用是一切可 溶性污染物污染环境的基本方式之一。
15
2019年3月22日
第二节 环境污染物的迁移
第 二 章
吸附作用 : 吸附是发生在固体或液体 表面对其他物质的一种吸着现象,也 是一种影响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转化 的重要作用力。 氧化还原作用 : 是自然环境中广泛存在 的一种化学反应。
2019年3月22日
16
第二节 环境污染物的迁移
第 二 章
3、生物性迁移:
第一节 概述
第 二 章
2019年3月22日 5
第一节 概述
研究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 的意义:
研究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过程及其规 律,对于阐明人类在环境中接触的是什么污染 物,接触的浓度、时间、途径、方式和条件等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环境毒理学意义。

2.2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

2.2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
爱因斯坦公式:E = hν= hc/λ E的大小受λ的制约,λ增大,E减小;λ减小,E增大
3、大气中重要吸光物质的光解
(1) O2、N2的光离解
O2 h O O N 2 h N N
240nm 120nm
(2)O3的光离解
(O O2 M O3 M ) O3 h O O2
几个基本概念
大气稳定度
判定方法:若Г<Гd,大气稳定,不利于扩散; Г>Гd,大气不稳定,有利于扩散; Г=Гd,大气处平衡状态。 比较:大气垂直递减率(Г)—反应的是周围空气的温度变化,
它可正可负可大可小。 干绝热垂直递减率(Гd)—反应的是气块的温度变化, 通常为常数。
影响大气污染物迁移的因素
HO2•
H O2 HO2 HCO O2 HO2 CO
(7)卤代烃的光离解
a卤代甲烷在近紫外光的照射下离解:
CH 3 X h CH 3 X
b如果卤代甲烷中含有一种以上的卤素,则最弱 的键断裂,其键强顺序为CH3-F> CH3-Cl> CH3Br> CH3-I. c高能量的短波长紫外光照射,可能发生两个键 断裂,亦为最弱键. D三键断裂不常见.
空气的机械运动:风、湍流
影 响 因 素
风和湍流是影响污染物迁移最直接、最本质的因素
污染源本身的特性 辐射逆温 天气形势和地理地势 造成的逆温现象 海陆风
城郊风
山谷风
1. 风和大气湍流的影响
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取决于三个因素
风—使污染物向下风向扩散
湍流—使污染物向各方向扩散 浓度梯度—使污染物发生质量扩散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城郊风

02-1环境化学第二章__大气环境化学(1)

02-1环境化学第二章__大气环境化学(1)

(三)中间层
从平流层顶到约85km的高度
特点:
1、空气更稀薄 2、无水分 3、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中间层顶,气温最低
(-100℃) 4、对流运动强烈。 5、中间层中上部,气体分子(O2、N2)开始电离。
(四)热层
从80km到约500km的高度
特点: 1、温度随高度增加迅速增高; 2、大气更为稀薄; 3、大部分空气分子被电离成为离子和自由
第一节 大气结构、组成和性质
一、大气垂直分层 二、大气的组成 三、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
一、大气垂直分层
通常把静态大气的温度和密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 称为大气温度层结和大气密度层结。
大气
依据
大气的 温度层结 密度层结 运动规律
划分为
对流层 平流层 中间层
热层 散逸层
(一)对流层
平均厚度12km,赤道19km,两 极8-9km,云雨主要发生层, 夏季厚,冬季薄。
以上快 (占N9O0%+以1上/)2,O其2 次才N为ON2O2(仅占10%左慢右)
(三)含碳化合物的来源和演变
CO、CO2、CHx、含氧烃等
1、CO
1)危害
阻碍体内氧气输送 参与光化学烟雾形成
·OH + CO CO2 + H· O2 + H· HO 2·+ M
NO + HO2· NO2+ ·OH
N2O +
N2+O·N2O +
hv N2O +
O2N·O
N2+O2

(二)含氮化合物的来源和演变
2、NOx
1)危害
NO、NO2,通式NOx
与血红蛋白结合,肺炎
损伤叶组织、造成斑点 光化学烟雾
(二)含氮化合物的来源和演变
NO、NO2,通式NOx

第2章 大气环境化学

第2章 大气环境化学

大气中 H2S 的本底浓度一般在 0.2~20μL/m3 之间,停留时间<1~4 天。
2、含氮化合物
大气中存在的含量比较高的氮的氧化物主要包括氧化亚氮(N2O)、一氧化 氮(NO)和 二氧化氮(NO2)。其 中 氧 化 亚 氮( N2O)是低层大气中含量最高的含氮化合物,其主要来自 于天然源、即由土壤中硝酸盐(NO3-)经细菌的脱氮作用而产生:
②SO2 的来源与消除 就全球范围来说,由人为源和天然源排放到自然界的含硫化合物的数量是相当的,但 就大城市及其周围地区来说,大气中的 SO2 主要来源于含硫燃料的燃烧。其中约有 60%来 自煤的燃烧,30%左右来自石油燃烧和炼制过程。
大气中的 SO2 约有 50%会转化形成硫酸或硫酸根,另外 50%可以通过干、湿沉降从大 气中被消除。
当空燃比低时,燃料燃烧不完全,尾气中碳氢化合物(HC)和 CO 含量较高,而 NO 含量较低;随着空燃比逐渐增高,NO 含量也逐渐增加;当空燃比等于化学计量比时,NO 达到最大值;当空燃比超过化学计量时,由于过量的空气使火焰冷却,燃烧温度降低,NO 的含量也随之降低。
(4)NOx 的环境浓度
NOx 的环境本底值随地理位置不同具有明显的差别,其城市浓度具有很强的季节变化, 冬季浓度最高,夏季最低。
二、大气层的结构
由于地球旋转作用以及距地面不同高度的各层次大气对太阳辐射吸收程度的差异,使 得描述大气状态的温度、密度等气象要素在垂直方向上呈不均匀的分布。人们通常把静大气 的温度和密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称为大气温度层结和大气密度层结。
根据大气的温度层结、密度层结和运动规律,可将大气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 层和热层,更远的地方称为逸散层,那里气体已极其稀薄。
(极 快)ຫໍສະໝຸດ O N 2 NO N (极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烟囱的有效高度(烟轴高度,由烟囱几何高度Hs和烟流抬升高度ΔH组成, 即H=Hs+ΔH),ΔH:烟囱顶距烟轴的距离,随x而变化的。
(2) 有效源高计算
有效源高H,系指烟流中心线距地面的高度;为烟囱
高度HS与烟羽抬升高度 △ H之和, H= HS+ △ H。
抬升高度△
H计算式:烟羽抬升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 一是烟羽排出时的初始动量和浮力;二是周围大气的性质。 通常采用经验或半经验公式计算得到。
2.天气形势与地理地势的影响
天气形势对迁移扩散影响的几点说明: 天气形势是指大范围气压分布的状况,局部地区的气象 条件总是受天气形势的影响;

局部地区的扩散条件与大范围的天气形势互相关联;
某些天气系统与区域性大气污染有密切联系,不利的天 气形势和地形特征结合在一起常常可使某一地区的污染程 度加重。 一个例子: 在大气环流中,在北纬30°形成的下沉气流,常使 其内部气温绝热升高,形成下沉逆温层。
乱流的形成:
动力乱流(湍流) 乱流 热力乱流(对流)
动力乱流:有规律水平运动的气流遇到起伏不平的地形扰
动所产生的,也称为湍流;
热力乱流:也称为对流,起因于地表面温度与地表面附近
的温度不均一,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而上升,随之上面的 冷空气下降,从而形成对流。
在摩擦层内,有时以动力乱流为主,有时动力乱流与热力
最有利于辐射逆温发展的条件是平静而晴朗 的夜晚。
云和风能减弱辐射逆温。 风速超过2-3 m/s,逆温就不易形成。

形成条件:白天日照强烈,夜间天空晴朗无风、无云。
ABC-白天温度层结曲线;FEC-夜间层结曲线;DBC-清晨层结曲线.
日出后地面温度上升, 逆温层近地面处首先破坏, 自 下而上逐渐变薄,最后消失。
H= = vs d T Ta (1.5 2.68105 p s d) Ts u
3 4 589 -283 5 3 1 . 5 2 . 68 10 100 10 4 4 589 =21(m)
由于稳定度为E级,可将计算出的烟羽升高度值减少15 %,即: H = 21×85% = 18 (m) 距烟囱下风向600m处SO2 浓度(即高架连续点源地面轴 线浓度,y = 0 、z = 0):

依正态分布假定和地面对烟流的反射作用,由全反射原理推 导可得出下风向任一点的浓度分布。
c —污染物浓度,g/m3 Q—源强, g/s;指污染物排放速率,与空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成正比。 ū —烟囱高度处的平均风速,m/s; σy—侧向扩散参数,污染物在y方向分布的标准偏差,是距离y的函数,m; σz—竖向扩散参数,污染物在z方向分布的标准偏差,是距离z的函数,m;

(3) 扩散参数的确定


P-G曲线法 Pasquill根据常规气象资料:风速、云量、云状和日照等, 将大气扩散稀释能力分为A、B、C、D、E、F六个稳定度 等级。 y z 与下风向距离S Gifford建立了不同稳定度等级下, 的函数关系,并绘制成P-G曲线图。见P52图2-26.
方法要点: 大气分成A---F共六个稳定度等级 (依据气象参数:云、日照、风速······) x--σ y曲线(六条),(分别对应A、B····F稳定度级)
不同稳定度状况下的最大混合层高度
实线:实际大气气温随高度的递变 虚线:干燥气块温度随高度的变化
a图:白天,正常大 气中气块沿干绝热线 膨胀而上升,所达到 的最大混合层高度;
b图:为夜间稳定大气 时的最大混合层高度, 在这种情况下最大混 合层高度明显低;
c图:是白天有逆 温出现时的最大 混合层高度。
乱流共存,且主次难分。这些都是使大气中污染物迁移的 主要原因。
不同稳定度状况下的最大混合层高度
大气中,一理想的处于平衡状态的气块,受到周围大气 温差带来的浮力作用,产生向上(或向下)的加速度运动, 推导可得:
结论: 受热气块不断向上运动,直到T’与T相等,气块与周 围大气达到中性平衡。这时所相应的高度,定义为对流 混合层上限,或称为最大混合层高度(MMD)。

Holland公式:
Vs实际状态烟流出口速度,m/s; d烟囱出口直径,m; Ts Ta分别是烟气出口温度和环境大气温度,K; P大气压,Pa;
Qh烟气热释放率,J/s,单位时间排出烟气的热量;
ū烟囱口高度处的平均风速,m/s Holland公式比较保守,适用于中性大气条件,特 别在烟囱高、热释放率比较强的情况下。 Holland建 议稳定时减小10%~20% ,不稳时增加10%~20%。
扩散参数的确定-P-G曲线法
P-G曲线的应用 – 根据常规资料确定稳定度级别
扩散参数的确定-P-G曲线法
P-G曲线的应用 – 利用扩散曲线确定 y 和 z
4. 高架连续排放点源下风浓度计算实例
例:某火力发电厂的烟囱高20m,顶部直径4 m,SO2 发生 率为270g/s,烟囱出口处风速为3m/s,烟气温度598K,地面风 速2.1 m/s,风向为西南。如果烟囱顶部的气温为283K,地面气 压为100×103 pa,烟囱高度处的风速为4m/s ,问在清晨日出 时,距离烟囱600 m处,SO2 的浓度是多少? 解:根据给定的条件,查表2-4, 得当时大气稳定度为E 级, 由 图2-26查得下风向600m处的 y 为34 m,z为14 m ,由 Holland 公式计算出烟羽升高度:
H2 c( x、 0、 0、H )= {exp( )} 2 2 z u y z Q 20 182 270 = exp 2 3.14 2.1 3414 2 14 =0.0022 ( g / m3 )
四、影响大气污染物迁移的因素
大气污染迁 移的影响因素


(3)山谷风
山谷风是山区山坡和谷地受热不均而产生的一种局 地环流;

白天受热的山坡把热量传递给其上面的空气,使坡 上空气比同高度的谷中空气温度高,比重轻,产生上 升气流;同时,谷底中的冷空气沿坡爬升补充上升空 气流下的空间,便形成由谷底流向山坡的气流,称为 谷风;

夜间情况相反,山坡上的空气温度下降较谷底快, 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坡下滑形成山风。
不稳定的大气:如果层结大气使气块趋于继续离开原 来位置,则称层结是不稳定的,Γd<Γa������ ������
中性的大气:介于上两者之间,Γd=Γa
研究大气垂直递减率,可用于判断,气块稳定情况, 气体垂直混合情况,考察污染物扩散情况。
三、大气污染数学模式
1.高架连续点源大气污染模式 (1)烟流模型基本公式 基本假定: – 坐标系(见p50图2-25) 右手坐标,y为横风向,z为垂直向 –四点假设 a.污染物浓度在y、z风向上分布为正态分布 b.全部高度风速均匀稳定 c.源强是连续均匀稳定的 d.扩散中污染物是守恒的(不考虑转化)
根据逆温形成的过程不同,可分为两种:

近地面层的逆温 自由大气层的逆温
动力条件
热力条件
辐射逆温

平流逆温
融雪逆温
乱流逆温 下沉逆温
地形逆温
锋面逆温
辐射逆温:地面因强烈辐射作用而冷却降温, 形成的近地面层大气逆温现象。
辐射逆温产生特点:


因地面强烈辐射冷却降温而形成。
该逆温层多发生在距地面100-150 m 高度内。
(2)城郊风
在城市中心,企、事业单位和居民燃烧大量燃料,使大量 热能被排入到大气中,造成市区温度比郊区高,这个现象称 为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上暖而轻的空气上升,四周郊区的冷空气向城市 流动,便形成了城郊环流; 在城郊环流作用下,城市和郊区排放的烟尘等污染物被聚 积在城市上空,形成烟幕,导致市区大气污染加剧。
二、大气稳定度
1、概念������

������
指气层的稳定度,即大气中某一高度上的气块 在垂直方向上相对稳定的程度。
受密度层结和温度层结共同作用。
2大气稳定度状况 稳定的大气:当大气中某一气块在垂直方向上有一个 小的位移,如果层结大气使气块趋于回到原来的平衡 位置,则称层结是稳定的,Γd>Γa ������ ������ Γd: 干绝热垂直递减率。 Γa:大气垂直递减率。
地理地势对迁移扩散的影响
由于不同地形地貌之间的物理性质存在着很大差异, 从而引起热辐射状况在水平方向上分布不均匀;

上述热力差异在弱的天气系统条件下有可能产生局地 环流。诸如海陆风、城郊风和山谷风等。

(1) 海陆风
海洋由于大量海水,其表面温度变化缓慢,而大陆表 面温度变化剧烈; 受地表辐射的影响,白天陆地上空的气温增加得比海面 上空快,在海陆之间形成指向大陆的气压梯度,较冷的空 气从海洋流向大陆形成海风; 夜间情况相反,陆地上空的空气流向海洋生成陆风。

海陆风
热 气 流 上 冷 气 流 下 降





海风

气 流 下 降 热 气

上 升




陆 风
海陆风
陆风



海 风
海陆风
海陆风对空气污染的影响: 一是循环作用;处在局地环流之中的污染源,污染物有可 能循环积累达到较高的浓度,直接排入上层反向气流的污 染物,有一部分会随环流重新带回地面,提高了下层上风 向的浓度。 二是往返作用;在海陆风转换期间,随陆风输向海洋的污 染物会被发展起来的海风带回陆地。

山谷风
山谷风:谷风
山谷风:山风
山区地形逆温的特点
山区辐射逆温因地形作用而增强,夜间冷空气沿坡 下滑,在谷底聚积,逆温发展的速度比平原快,逆温 层更厚,强度更大。

因地形阻挡,河谷和凹地的风速很小,更有利于逆 温的形成,因此山区全年逆温天数多,逆温层较厚, 逆温强度大,持续时间也较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