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说课课件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上《论语》十二章省公开课获奖课件说课比赛一等奖课件

七年级语文上《论语》十二章省公开课获奖课件说课比赛一等奖课件
《论语》十二章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 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旳思 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旳创始 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 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 孟”。
1、孔子一生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 (1)30岁前,位卑而能 “鄙事”,有志于学。
动,使说理愈加透彻,令人信服。
第八章
分析文义
吃饭
名词作动词 粗粮 冷水 弯着胳膊 顺承
• 子曰:“饭
疏食饮水,曲肱 而
枕之,乐乐趣亦在其中矣。正不当义手而段富且贵,对于于
我如浮云。”
分析文义
•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 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 浮云。”
• 孔先生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 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 旳手段得来旳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 天上旳浮云一样。”
词类活用
• 传不习乎 • 传:动词-名词,传授旳知识
• 饭疏食饮水 • 饭:名词-动词,吃饭
•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乐:名词-意动。以……为乐
一词多义
• 为: • 可觉得师矣 • 为人谋而不忠乎
当、做 替
•知 • 人不知而不愠 • 温故而知新
了解 懂得
一词多义
•而 • 人不知而不愠 • 温故而知新 • 博学而笃志
• 饭疏食饮水 • 古:冷水 • 今:无色无味无臭旳液体
古今异义
• 匹夫不可夺志也 • 古:一般人 • 今:无学识、无智谋旳人
• 吾日三省吾身 • 古:屡次 • 今:数词,三
词类活用
• 学而时习之 • 时:名词-状语,按时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

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说(yuè):同“悦” ,愉快。
不亦君子乎?”(《学而》)
朋:志同道合的人。
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温习,不 乐:愉快、高兴。
也是很愉快的吗?有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从远 知:了解,知道。
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 愠(yùn):生气,恼怒。
(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基础知识
论语( lún ) 愠( yùn ) 曾( zēng ) 逾( yú ) 殆( dài ) 曲肱( gōng )
说( yuè ) 三省( xǐng ) 传不习乎( chuán ) 罔( wǎng ) 一箪食( dān ) 笃志( dǔ )
初步感知
重点词语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 时习:按时温习。
三军:军队。 匹夫:平民中的男子, 文中泛指平民百姓。 笃(dǔ):坚定。
切问:恳切地发问求教。 仁:仁德。
基础知识
理解下列重点字词的含义。
①子曰( 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文中指孔子) ②人不知而不愠( 生气,恼怒 ) ③不亦君子乎( 指有才德的人 ) ④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诚信 ) ⑤传不习乎(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⑥不逾矩( 越过 ) ⑦学而不思则罔( 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 ⑧思而不学则殆( 疑惑 )
有 :同“又”。用于整数 和零数之间。
立 :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惑 :迷惑,疑惑。 天命:上天的意旨。古人认为 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 耳顺:通常认为是指能听得进 不同的意见。
逾(yú):越过。
矩 :法度。
初步感知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说课教学电子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说课教学电子课件

知识点解析
知识点一:古今异义词 古今异义是指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认识的进步,古今词义发生变
化的一种语言现象。古今词义演变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词义扩大
有些词的原有意义范围比较狭小,现在的应用范围比原来广泛了。其特 点是: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又包括在今义之中。例如,“江”古代指长江, 现在泛指所有江河;“河”古代特指黄河,现在泛指所有河流。“中国”古 义只指中原地区,现在指全中国。
生字新词
9.四十不惑(迷惑,疑惑) 10.不逾矩( 越过,超过)(规矩,规范) 11.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12.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代词,……的人)(喜欢,爱好) 14.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做,当做) 15.人不堪其忧(忍受) 16.思而不学则殆(有害)
生字新词
25.逝者如斯夫(流逝)(这,指河水) 26.不舍昼夜(舍弃) 27.三军可夺帅也(军队的通称) 28.匹夫不可夺志也(普通的人,男子汉) 29.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 30.切问而近思(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
品味语言
这个环节以学生探究合作学习和老师指导串讲法为主。特别强
调以下字词的翻译:
《论语》十二章
——孔子
作者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时期鲁国人,名丘,字仲尼,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 “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关 于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籍,共20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 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 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宋 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诗》 《书》《礼》《易》《春秋》。)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 为“四书”。
子曰:“君名子作食动,无吃求饭饱,居无求安,敏勤勉于事状而语慎后于置言句,
对于 表并列
接近,靠近 形作动,匡正
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有道德的人 表顺承
翻译:
同“矣”,句尾语气词表陈述, 相当于“了”。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
(2)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 (3)叙事体:其中多少具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 的话为主
在内容上以教育为主,也包括哲学、历史、政治、 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一些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 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 世方法。
东汉时,《论语》被列为“七经”之一,《诗》 《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
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 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 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 学生。他爱护学生,学生也很尊敬他,师生关系非常融洽。他是中国古代教师的光辉典 型。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干不符合道义的事而获得富贵,就 如同浮云一样,不屑于用不义的手段取得富贵。在他的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 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孔子还认为,对待 “义”与“利”的态度,可以区别“君子”与“小人”。有道德的“君子”,容易 懂得“义”的重要性,而缺乏道德修养的“小人”,则只知道“利”而不知道 “义”。这就是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说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2《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30张PPT)

12《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30张PPT)

孔子说:“懂得学问和事业的人比不上喜爱学问和事业的人,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好之者不如 乐 之者。”
喜爱学问和事业的人比不上以学问和事业为快乐的人。”
疏通文意
第七章:学习态度
以学习为乐
学习的三个层次:知、好、乐,以“乐之”为心理状态的最 高境界。由此可见,兴趣是学习和做事的最好的动力。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对学习感兴趣,有强烈 的求知欲望,不用老师和家长督促,也会用心学习,取得好成绩。 有的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和做作业似乎是为了应付老师 和家长,或者为了应付考试。作为学生,要努力调整自己的心态, 在学习当中寻找乐趣。
疏通文意
第六章 道德修养
赞美颜回安贫乐道的高贵品质。
颜回“不改其乐”,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 总是要有一点精神追求,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 活清苦、困顿,也能自得其乐。
疏通文意
懂得、知道
7、子曰:“知
代词,它,这里指学
问和事业。

者不
比得上

喜爱好,爱之好者,者……的人:
疏通文意
古义: 冷水 今义:包括冷水、热水
8、子曰:名“作动饭,吃 疏粗粮食饮
胳膊
水, 曲肱
表而顺接枕之,乐乐趣
亦也
代词:这
在 其中

矣。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不义
正当手段
表而修饰富且贵,对于于我如好像浮云。”
用不正当手段得来的财富和地位,对于我来讲就像浮云一样。”
举一反三、道听途说、见贤思齐、尽善尽美、 患得患失、任重道远、三思而行、随心所欲、 言而有信、文质彬彬、察言观色。

《 论语》十二章 课件(53张PPT)

《 论语》十二章 课件(53张PPT)

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 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精神。
三、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 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真
孔子
理,是每个仁人志士矢志不渝的追求目
标,哪怕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孔子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 孔子说:“君子明白的是
人喻于利。”(《里仁》)义,小人知晓的是利。”
对“义”、“利”的不同认识是君子与小人的 区别。
•子曰:“人而不仁,如 礼何?人而不仁,如乐
何?”(《八佾》)
孔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 子 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
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 仁德,他怎样对待乐呢?
而:表假设,如果。 如……何:固定句式,译为:怎样……呢?
孔子
“仁”与“礼、乐”的关系。孔子认为,仁是最 重要的,是根本性的东西。礼、乐都是在仁 的基础上形成的。没有仁,礼、乐都将失去 意义。
孔子
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
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说明在
一个人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学问,提高
道德修养的过程中,自省的重要作用。
子曰:“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判断句)。
文质彬彬,然后君 子。”(《雍也》)
孔子说:“质朴超过文采
孔子 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
质朴就会虚饰浮夸。文采 和质朴配合适当,这样之 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一、政治思想
孔子思想
孔子创立了以“仁” 为核心的道德学说, 政治上主张“仁政”即“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 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 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二、教育思想
• 重视教育的作用 • 提倡“有教无类” • “诲人不倦” • “因材施教”

《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50张PPT)

《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50张PPT)
其不善者而改之
转折 顺承 并列
它的 他人
特殊句式
• 省略句: • 可以为师矣。“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 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动词“择”
• 判断句: • 贤哉,回也! •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出自本文的成语:
不亦乐乎、三省吾身、温故知新、 不改其乐、乐在其中、三人行必有我师、
这一则中的成语是 不亦乐乎
2.曾子曰:“吾 日 三 省 吾身:
我 每天 多次 反省
为人 谋而不 忠乎?与朋友交而不
替 谋划, 竭尽自己的心力 办事
信乎?传 不 习乎?”
诚信 老师传授的知 复习 识(动作名)
固定句式:“不……乎?”译作“是不是……呢?”
【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 别人办事情是不是尽心竭力呢?同朋友交往 是不是诚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温习 过呢?” 1、曾子每天从哪三个方面反省自己?
8.子曰:“饭
疏食饮水,曲 肱 而枕之,

粗糙
名词作动词
冷水 弯着 胳膊 以……为枕
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乐趣
正当手段
对,对于
【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 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 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 一样。”
课文探究
1、这句话说了哪个方面的问题?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 秋》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 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 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 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
③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④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 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近原意的。 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的“仁”一般不 包括劳动者。 ⑤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 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⑥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 俭、让”
本章讲的是君子的气质。说明了文与质的合理互补的关系和君子的人格 模式就是要做到“文”与“质”的平衡。
课外扩展研读
【原文】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
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
之鞟。”
【注释】 ①驷(sì)不及舌:话一出囗,四匹马
文质并重
也追不回来,即“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论语》十二章
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大的三大教派
孔封 子建 、社 孟会 子正 。统 主思 张想 积, 极创 入始 世人 。
行印 来度 世传 。入
, 主 张 因 果 报 应 修
而以本 治出土 ,世宗 消之教 极心, 出行创 世入始 。世人
之老 举子 。、 无庄 为子

先秦诸子
先秦诸子是指春秋战国时代各学派的代表人物或者他们的著作。 能文能武,博学多才的新士人有独立的人格,按自己的意思著书立说 或者发表言论,成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思想代表。由此出现了“百花 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先秦诸子包括儒、道、法、墨、名、阴阳等。
儒家是由孔子开创。
儒家代表人物有孔子、孟 子、荀子主张“仁 爱”“有为”“德治”
儒家创始人
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zōu 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 中国古代思想家、 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 师”。

第12课《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38张PPT)

第12课《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38张PPT)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 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 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 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 逾矩。”
●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 /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感叹语气
而不 信乎? 传
不习温乎习?”
诚信 老师传授的知识
动词用作 名词
理解和翻译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替人谋划事情是不是竭尽自己心力了呢? 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信了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温习了呢?”
学过的知识 ● 子曰:“温 温习故 / 形容而词知作名新词, 表承接可
新的理解与体会 形以容词为作师矣名。词”
/ (之)
可以 凭借 成为
它,指前面 的内容
省略句
分析文义
迷惑 ●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却,表转折 就 却,表转折 疑惑
迷惑和疑惑都表达了对某种情况或问题的困惑和不理解。 迷惑更强调对整个情况或行为的困惑,而疑惑则更强调对 某个具体问题或事实的疑虑和不确定。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 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 会有疑惑了。”
孔子思想
• (2)教育思想 • 重视教育的作用 • 提倡“有教无类” • “诲人不倦” • “因材施教”
(一视同仁)
● 进入初中后,不少同学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让我们从《论语》中汲取 智慧,领悟学习之道。
一、读古文 二、明大意 三、悟启发 四、写赠语
● 给下列红字注音。
● 人不知而不愠( ) 一y瓢ù饮n( ) 三省( ) piáo不逾矩(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

9
10
第十章
是孔子对于时间流逝,生命短暂的感叹。 告诫人们要珍惜时光。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二级
课 堂 检 测 三级 四级 五级
第叁部分
2024/10/11
18
总结
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第二章
强调随时反省自己,提高自我修养。
第六章
修身要经受困苦,贫穷的考验,表现 了颜回安贫乐道的君子形象。
1
6
2 赏析1 5 第五章 阐明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即学和思要相结 合,才能有所得。
3
第三章
自述一生进德修业的发展过程。随年龄
增长,思想境界也逐步提高,这也是一
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4
第四章
强调思考是学习的关键,能在温习旧知识 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原文2
7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 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8 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
9 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10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 昼夜。"《子罕》
11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 夺志也。"《子罕》
第七章
体现了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
第八章
讲富贵和仁义之间如何抉择,体现了孔 子宁愿贫贱而坚守义,不义之财不可取 的观念。
第九章

第12课《论语十二章》课件(共28张PPT)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2课《论语十二章》课件(共28张PPT)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 1 ) 子 夏 曰 : “ 博学而笃志
, 切 问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 。”
( 2 ) 子 曰 : “ 三 军 可 夺 帅 也 , 匹夫不可夺志也
9
O
(3)当别人不理解 自 己时,我们不应恼怒,保
持应有 的风范 ,正如《 <论语>十二章》 中
所 说 的 : “ 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
(4)唐太宗有一句名言 :“以人为镜 ,可 明得 失 。 ”由此我们可 以联想到《 论语》 中孔子
·——课文解读—→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 改之。”
三人 几个人 焉 在其中
善者 优点
而就
整段翻译
孔子说:“几人同行,必然有可以作为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长处学习,将他们的不 足引以为戒,作为借鉴而改 正。”
— — 课文解读 —一
请简单分析“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
我认为孔子并不排斥富贵,但 富贵的来应该是正义的,以不 义的手段获取富贵是不可取的。 孔子认为如果不能获得富贵, 就应该学会安贫乐道,着重在 贫困中修养身心,提高自身的
道德品质
—— -结构梳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 者不如乐之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学习态度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一箪食 (
三省吾身( )传不习乎(
曲肱而枕之(
)
)
)
2.文学常识填空。
《论语》,
(学派)经典著作,是一部
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
(体裁)著
作,共20篇。它与《
》《
》合称为“四书”。孔子,名丘,字仲尼,
(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
见贤思齐,见到强于自己的人,要向他学习,努 力向他看齐;见到不如自己的人,要反省自已哪 些地方还有欠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已。
经常反省自已,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理性 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 的道德境界。
第六章 子曰:“质①胜文②则野③,文胜质则史④。文质彬彬bin⑤, 然后君子 (《雍也》) 质①:质朴、朴实。 译文: 文②:华美、文采。
• 所以孔子提倡“文质彬彬”,既要有文化修 养,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称 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若使有中学程度的中国人,每人到六十 岁,都读过《论语》四十遍到一百遍,那都 可成圣人之徒,那时的社会也会彻底变样子。 因此,我认为,今天的中国读书人,应负两 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 《论语》。
求舒适,做事勤勉,有道④: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说话谨慎, 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他)是好学的了。”
请你诵读本章,简要概括本章主题。
•①本章提出了“好学”的具体要求。 前两个方面说不要做什么,后两个方 面说要做什么,凸显了古人以完善道 德品质为基点的教育思想。
•②孔子认为君子为学要修身养性、安 贫乐道,克制物质享受的欲望,不断 向有道之人学习,说话要谨慎,做事 要勤勉,强调道德实践重于知识。
“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这一方 面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方面反映了孔 子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而 主张不偏不倚,执两用中。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的,不可分 离。孔子认为只有两者配合得当才是完美的。
•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理解,“质”是指质朴的 品质,“文”则是指文化的修养。那么,“质 胜文则野”就是指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会显 得很粗俗;“文胜质则史”就是指一个人过于 文雅就会显得浮夸和虚伪,注重繁文缛节而不 切实际。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就是典型 的“文胜质则史”。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说课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说课PPT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 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思考:孔子认为好学的标准是什么?
重在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在物质条件上不追求安逸和享受。 排除干扰
好 学 “敏于事而慎于言”:在言行上做事敏捷,说话谨慎。
重在 时间锻炼
“就有道而正焉”:不断向有道德的榜样人物学习,及时 匡正自身的行为。
研读第一章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 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食:动词,吃饭 勤勉
而:表并列 而:表顺承
求:追求
安:安逸
敏:
就:接近、靠近。 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正:匡正,端正 已:通“矣”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追求饮食的饱足;不追求居住的安逸; 对工作勤勉,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的人来匡正自己,就可 以说是好学了。”
喻:知晓,明白。 译文: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研读第四章
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思考: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在“ 义利观”上应该有什么不同?
明确: 义:原指“宜”,即行为合于“礼”,是公心;“利”是私欲。 从人的价值标准的角度出发,指出了君子与小人在人生价值和追 求上的不同,“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
原因
士不可不弘毅
原因
任重而
道远
原因
以“仁”为己任 死而后已,终生不倦
研读第八章
8.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 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譬如:比如、好比 篑:盛土的竹筐
平地:填平洼地
虽:虽然。
覆:倾倒。
进:前进。指

《论语》十二章 PPT课件

《论语》十二章 PPT课件

正:匡正、端正
关键词:好学
2.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 佾》) 仁:内在的仁德 如礼何:“如…何”,古代常用句式,“把(对)…怎么 样(怎么办)”
礼:指各种礼节规范
关键词:仁
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朝、夕: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关键词:好学
道:学问、人生哲理、大义、真理、是非 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克己复礼为仁”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 覆一篑,往,吾往也。”
资料拓展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 可谓仁之方也已。” (《雍也》)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 明确:孔子“仁”的思想是“一以贯之”的,都 是从“克己”出发,向外延伸,推己及人(恕)。
12.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 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 名。”(《阳货》)
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夫:那 兴:指激发人的感情
观:指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 怨:指讽刺时政。
群:提高人的人际交往能力。
迩(ěr):近。
关键词:学《诗》
文言积累小结 实词:敏、喻、质、文、野、史、迩 虚词:梳理“而”的几种用法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 不 惧。”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 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 不欲,勿施于人。”
指明处事之道,认为处事修 行要做到仁德、恕道,克于 己修于仁方能成“大德”。
君子之风
君子“文质”观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

研读文本
如何理解“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一句?
这句话可译为“从近处来说可 以侍奉父母,从长远来说可以辅佐 君王”。强调了“诗”的教化作用 和文化地位。充分说明孔子对“诗” 的重视。
思考探究
如何理解和评价孔子所说的《诗》可以“兴”“观”“群”“怨”?
①“兴观群怨”是孔子对《诗经》的社会功能的认识和概括。 “兴”,是说《诗经》能够激发人们的广泛联想,能影响人们 的心灵,调动其内在情感,引起情感共鸣。 “观”,是说《诗经》可以帮助人们观察政治的得失和风俗的 盛衰。 “群”,是说《诗经》可以帮助人们沟通交流,提高其人际交 往能力。“怨”,是说《诗经》可以帮助人们抒发对苛政的怨愤 和讥刺之情。 ②孔子强调“兴观群怨”,目的是“事父”“事君”,即为封 建礼教、封建统治阶级服务,有其明显的阶级局限性。
《论语》十二章分别主要阐释了什么观点?又分别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把答案填 在下表中:
内容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主要观点
“仁”为己任,要意志坚强 譬如为山平地,持之以恒 智、仁、勇成就完美人格 克己复礼为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诗》对人和社会的作用
论证方法
理证 比喻 例证 理证 例证 例证
《论语》十二章分别主要阐释了什么观点?又分别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把答案填 在下表中:
内容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主要观点
安贫乐道,就有道而正 礼、乐以仁为基础
执着追求“道”(真理) 君子重义轻利 虚心学习,自我反省 文质兼备,方为君子
论证方法
理证 理证 理证 对比 对比 理证
研读文本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53页)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53页)
• 吾日三省吾身 • 日:名词-状语,每日
• 温故而知新 • 故、新:形容词-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
古今异义
• 匹夫不可夺志也 • 古:一般人 • 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 吾日三省吾身 • 古:多次 • 今:数词,三
古今异义
• 饭疏食饮水 • 古:粗劣 • 今:疏通、疏散
• 饭疏食饮水 • 古:冷水 • 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4.子曰:“温得到故新而的知理新解与,可体以会为师矣. 〞
旧的知识
做,成为
疑惑 ,意思是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感,到迷茫而无
所适从
思而不学则殆.〞
有害
却,表示转折 就 〔《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能有新体会、 新发现,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二、走进孔子和 《论语》
相传孔子出生地----山东曲阜尼山全貌
孔府大成殿 大成殿孔子像
山东曲阜“三孔〞
孔府 孔子嫡系子孙居住地
孔庙 祭祀孔子的地方
孔林 孔子墓地
•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 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 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 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 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 理家,曾修《诗》、《书》, 定《礼》、《乐》,序《周 易》,作《春秋》。他正直、 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 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 追求理想的社会。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 不如乐之者。〞〔《雍也》〕
之: 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
者: 代词, … …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晓学生学情
• 1、从教育心理学的分析看学情:这是学生 进入七年级后第二次学习文言文,学生对 文言文的理解尚且存在一定难度,而且学 习兴趣较低。 • 2、从学生基础分析:我们农村的学校,生 源严重不足,学生基础薄弱,因此在具体 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置应降低难度。
学法和教法
• 1、根据学生学情,我们在预习课上应指导学生要充分借助课文注释 和工具书,弄清实词的含义,理解每一章语录的意思。为将来继续学 习古文打下坚实基础。 • 2、分类整理归纳法 • 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而同时这也是一 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 及习惯。这种能力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 越强。这也符合语文新课标的要求。 • 3.诵读法 • 语文教学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初中生刚接触文言文 不久,通过反复地读、大声地读、气韵畅达地读,读出古味,熟读成 诵,培养学生古文的语感。注音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 • 5.采用多媒体,扩大教学容量。 • 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来丰富教学手段,扩大了教学容量;这样既吸 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 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 四、教学过程展示及设计理念阐述
《论语》十二章说课稿
第一课时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 《〈论语〉十二章》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5 篇课文。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 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 • 第二单元围绕学习生活展开,课文中所选的 《〈论语〉十二章》,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 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其丰富的语言精 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 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3 教学目标确定
• 教学目标的确定可有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讨论确定,也可 有师生共同确定。但无论是那种确定方法都在强调学生的 参与。我采用的是:师生共同确定。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 依据单元提示,结合本课具体内容及课后练习,师生共同 确定本课的教学目的: • A、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 B、理解、掌握重点词语的读音、解释,翻译、并背诵课 文; • C、掌握整理归纳的学习方法;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 哲理,并懂得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 •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目标为“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种三维目标有利于教师操作。
8.学《论语》写心得
• 我们学习完这篇课文的前三章,接触到了 中华民族的优秀的文化传统,对课文中的 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有了初步的理解与掌 握,大家把自己学习《论语》的心得体会 写下来。也希望同学们把今天学到的东西 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做到学以致用。
9、板书设计
• • • • 学《论语》 知《论语》 说孔子 理知识 悟人生 写心得 板书设计本节课教学程序的体现,也是预 习课上师生共同确定的展示环节,同时也 是课文的提纲。
1 导入语
• 967年(宋太祖乾德五年),赵匡胤君臣几个人谈起年号来,赵匡胤 对“乾德”这个年号相当得意,宰相赵普跟着拍马屁,列举了几年来 不少好事,然后归功于赵匡胤改的这个年号。但旁边站着翰林学士卢 多逊,卢多逊极有学问而且死看不上赵普。他等赵普使劲地拍完皇帝 的马屁后,不动声色地说了一句:“可惜,乾德是伪蜀用过的年号。” 皇帝大吃一惊,马上命人去查。结果真是前蜀的年号,而且是亡国的 年号。这一下赵匡胤的羞惭恼怒,想起赵普这厮身为宰相,却不读书, 让自己在天下臣民面前出了这么大的一个洋相,真是可恶万分。皇帝 阴沉着脸坐了半天,最后还是压不住心头怒火,便向赵普招手叫道: “赵普过来。拿起御笔,蘸饱了黑墨,在赵普脸上就是一阵狂写乱画, 弄得他浑身上下翰墨淋漓。赵匡胤一边涂还一边骂:“你不学无术, 怎么比得上卢多逊?” • 宰相赵普受此奇耻大辱,从此开始发愤读书。他有一个大书匣,不许 别人动。人们只是看到他每天从里面拿出一本书来读,但是谁也不知 道是什么书。赵匡胤和他子孙那个时代是中国经济、文化达到巅峰的 时代,是中国在全世界最文明、最发达的时代。这位大宋朝宰相死后, 人们打开书匣发现里面只有《论语》的前半部分。从此以后,赵普以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就传遍天下了。 • 设计理念阐述: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看到中学生不喜欢学习文言文,
《论语》
• 《论语》是儒家的经 典著作之一,由孔子 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 撰而成。它以语录体 为主,记录了孔子及 其弟子言行。 • 《论语》与《大学》 《中庸》《孟子》并 称“四书”。共二十 篇。
孔子
德配天地,道冠古今 删述六经,垂宪万世
孔子
•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 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 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 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10、作业布置
• 复习背诵前三章,并做到能默写前三章
11、结语
• 圣人思想传千古,《论语》精神育后人。 让我们品味经典,感悟古文化魅力,让经 典陪伴我们,享受幸福人生。 • 以上是《论语》十二章说课稿,敬请各位 老师指教
4 初读《论语》前三章
• (1).扫除语言障碍 • 人不知而不愠( )三省( )吾身 传 ( )不习乎 不亦乐( )乎 • (2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体会语气、语调、 停顿等。 • (3) 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5 探究学习、并背诵前三则
• 这一环节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引发小 组成员的阅读和探究兴趣,这一部分大概 用20分钟左右,熟读成诵是关键。
理由无非是时代久远、学了没用、枯燥乏味之类。这样的导语无非是 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增强他们学习古文的兴趣。
2 预习检测
• • • • • A、说《论语》(介绍《论语》这部书)。 B、知孔子(介绍孔子生平,及其所著典籍) C、清字词(扫除课文中的生字词障碍) D、译课文 本环节设计目的:了解《论语》及孔子, 理解前三章。可以以学生为主,教师只稍 加点拨即可。
6、梳理课文思想内容
• 在上节课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小组合 作从“求知识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 三个方面梳理课文内容,从而感受其丰富 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
7.学《论语》悟人生
• 联系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情况,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论 语》所蕴含的人生道理) • 此环节是本课的另一个教学重点,针对我班学生2个月时间所 出现的学习及人际交往等方面所遇到的问题,有意识地通过 本节课所蕴含的道理,旁敲侧击的对同学进行指导教育,通 过他们自己的思考讨论,理解、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更 为深刻地理解课文含义,加深记忆,并能学以致用。 • 教学方法:老师举例,设置情景,请同学们讨论,面对这种 情况,应该用我们所学的课文中的哪一则来教育他们。 • 例:有位同学每天回家都急着把作业写完,但老师发现他的 作业质量不高,好像都没有经过思考,不会的就空着交上来; 还有一位,觉得自己都会了,可以自己思考问题了,上课都 不注意听,你们觉得这样做对不对?我们该怎么教育他们呢? 为什么? • 讨论之后,回答“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并解释意 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