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 说课稿
部编七年级语文《论语十二章》说课稿
部编七年级语文《<论语>十二章》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论语>十二章》,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对象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论语>十二章》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
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在《语文课程标准》一书中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文化,智慧'是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之一。
而这一目标的达成主要依靠对文言文的学习。
本课涉及到的《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课文中所选的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二章》,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
这三方面内容均归属于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范畴。
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养成好习惯”。
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也曾说过:“在语文教学上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因此,本文旨在让学生深刻理解语言含义,并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深入养成教育。
二、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刚刚入学,在小学时又强调快乐学习,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不够重视,因此学生在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论语>十二章》是学生本学期接触的第二篇古文,由于初一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基础较差,就我们班学生来说,对文言文实词、虚词的掌握较差,实词积累少,因此在阅读中存在一定困难。
所以本文要在熟练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掌握重点词语,并且注意积累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知识。
三、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与技能:了解《论语》和孔子;积累文言词汇和名句,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论语》十二章说课稿
《论语》十二章说课稿1000字《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内容包含孔子及其门徒的思想言行,对于掌握中华文化和思想以及提高人们修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中第十二章是《论语》中比较重要的章节之一,本文将对其进行详细的说课。
一、选题背景《论语》是中国古代先贤孔子的思想总结,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第十二章“有子曰”是《论语》中的重要章节,其涵盖了孔子教诲弟子应如何心态及行为,是人们初学《论语》必须掌握的内容之一。
二、教材解读1.教材内容《论语·学而》第十二章“有子曰”,包含了以下内容: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表达了孔子对自己和后人学习和成长逐渐逐渐趋于完美的过程。
2)“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
子曰‘与之釜。
’请益。
子曰‘女子可以免于乎?’‘然。
’‘无敢问而望之者,谓之自造其耳矣’”表明了孔子提倡诚信和谦虚的态度。
3)“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说明了孝和弟作为仁的基本要素,并提倡要正本清源。
4)“噫!斯人矣!乐队而不厌,君子儒以为奇。
朋友信而不废,世中瑞以为异。
”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理想人物的赞赏。
2.教材研究《论语》第十二章的主要内涵是弘扬儒家思想,提倡诚信、谦虚、孝顺、尊重传统文化,主张人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不断自省反思,摆正心态,进而成为君子之徒。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孔子简介和《论语》的著作背景,引导学生理解《论语》的重要性和孔子思想的价值。
2.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导向的方式,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严密地思考,在讨论和思考中让学生更深地了解和理解《论语》中所表达的儒家思想。
3.教学过程第一步.学习第一句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请学生理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意义,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思考方式。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要求能疏通文意,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3、了解《论语》的基本情况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古文中重点词语及句式的用法,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课时:教学内容: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六章内容。
一、导入,出示学习目标1、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
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2、介绍孔子及其《论语》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二、初读感知朗读课文①范读教师朗读示范。
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全班齐读感知课文内容。
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人不知而不愠(yùn)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 ài)不亦说(yuè)乎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逾矩(yújǔ)箪(dān)好(hào)肱骨(gōng)笃(dǔ)三、赏读课文1、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说课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说课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说课稿第【1】篇〗一、教学目标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能对照反省自己。
二、教学重点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三、课前准备①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学设计一、激起兴趣,导入学习1、导入: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
特别是《论语》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
板书课题。
2、介绍孔子及其《论语》: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
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二、诵读感知①范读:教师朗读示范。
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自读:学生自读课文,③感知: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说课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说课稿(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说课稿第1篇】教学简说:“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人。
”谁有这样伟大的人格魅力,让司马迁这样的大历史学家心向往之。
古史亦有:半部《论语》而治天下!虽曰夸张,然实则确也!《论语》作为中华古典文献巨著之一,蕴含着厚重的传统文化精髓,其中所体现的孔子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对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影响深远。
《论语》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在历史上一直是蒙童教育的必读典籍。
全书二十篇,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即古人所云:微言大义。
今天,我们重读《论语》(亦或初读),就是以心向往之的探究精神去品味厚重精髓中的微言大义,将经典古籍化为今用,吸收前人思想精华中有益于自己品德修养的精神食粮。
《论语》里有许多句子发展成为成语、名言、警句,其数量之多,流传之广,在中国的典籍中可谓独占鳌头!所选十则,各有所侧重,或谈学习态度与方法,或谈思想品德修养,亦或直切孔子之核心思想“仁”。
教读这些,要谨记三要:其一,激发文言兴趣,自主探究学习;其二,注重生成发散,完善知识积累;其三,创造“反刍”条件,沉淀锻塑人格。
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激趣热身任务:搜集主题资料,并进行分类整理活动:主题预设走近儒家传统文化(结合北师大版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十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走近孔子(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主题活动:《孔子世家》司马迁、《孔子:第一位教师》冯友兰、《孔孟》黄仁宇、《四书五经的假面目》南怀瑾、《孔子家语》王肃、《儒学对人生价值的追求》余翔林等)、走近《论语》(《论语》相关简介及评论)学情预估:传统文化知识的搜集与整理长期以来是语文学习的“禁区”,学生相对来说比较陌生,同时又略显有点难度,因此,平时我在阅读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课上比较注意让学生搜集、分类并进行整理这方面的知识,依此作为文言学习的知识储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说课稿(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说课稿(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说课稿第【1】篇〗《论语》十二章说课稿教材分析:《论语》是语录体散文,大多是简短的谈话和问答,是古代儿童有蒙学读物。
文章篇幅短小,内容浅显,适合当代儿童学习。
朗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分明,适合于口传相授。
所选的章节都是孔子思想的精华部分,意义深远,发人深省。
这十则精选语录主要是谈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的,具有普通的教育意义。
学生情况分析:初一学生刚接触文言文,缺乏古文功底,学习积极性有待提高。
所以,教学时应注重培养学生学古文的兴趣,并要求他们能通过学习,自主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掌握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打好扎实基础,从而也为今后的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构思:要求学生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弄清实词含义,理解每则语录的意蕴。
在理解基础上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要求读准字音,注重节奏与语气,并在诵读中加以体会其内在含义,加深理解形成自我认识与自我建构,并且要求学生当堂背诵。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完成教学任务,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不感到枯燥乏味,能顺利地背诵下来。
为更好地理解《论语》蕴含的精华思想,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畅谈对它的感悟与启示。
【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了解孔子和《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2. 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语文 12《〈论语〉十二章》 教案
12 《论语》十二章1.了解孔子及《论语》的相关知识。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朗读课文,直至成诵。
品析语录体散文语言的特点,体会文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3.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联系自身实际,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提高自身修养,学习为人处世之道。
第1课时一、新课导入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新课教学目标导学一:基础过关见教学PPT课件。
目标导学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1.听课文朗读,注意读音和节奏。
(PPT播放视频)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读音和节奏。
明确: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说课教学电子课件说课
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河,河流。
翻译: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 不停。”
本章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
本章运用了什么修辞? 比喻 用流水日夜不停、一去不返比喻时间的
飞逝,指明时间的宝贵。
军队的通称。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普通的人,男子汉。
《论语》十二章
目录
壹
贰
叁
肆
新
字
疏
哲
课
词
通
理
导
解
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探
入
析
意
究
壹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
孔子(前551—前479)
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 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 学派的创始人,与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 子并称“孔孟”,被后世尊为“圣人”。
·新课导入·
《论语》简单介绍
顺从意愿。 越过法度。逾,越过。 矩,法度。
翻译: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有志于做学问;三十
岁时有所成就,说话办事都有把握;四十岁,心里不 再感到迷惑;五十岁知道天命是什么;六十岁能吸取 各种见解而加以容纳;七十岁我就可以随心所欲,但 也不会越出规矩。”
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1.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 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 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
学习
辩证统一
思考
迷惘
停殆
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 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才能有所得。 此则说明了学习与思考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
论语十二章说课稿
论语》十二章说课稿一.《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共二十篇。
二.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三.第一章(一)分析文义子曰:“学(学习)而(表顺承)时(按时(名词作状语))习(复习)之,不亦(也是)说(同“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了解)而(表转折)愠(生气)不亦君子乎?”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了又按时复习,不也是很喜悦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二)课文探究第1句讲:学习方法第2句讲:学习的乐趣第3句讲:个人修养第二章(一)分析文义曾子曰:“吾(我)日(每天,名词作状语)三(多次)省(反省)吾身:为(替)人谋(出主意)而(表转折)不忠乎?与朋友交而(表转折)不信(诚信)乎?传(传授的知识,名词做状语)不习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真诚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二)课文探究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品德修养第三章(一)分析文义子曰:“吾十有(通“又”)五而(表顺承)志于学,三十而立(独立),四十而(表顺承)不惑(迷惑),五十而(表顺承)知天命(自然规律),六十而(顺承)耳顺,七十而(表顺承)从心所欲,不逾(超过)矩(规范)。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演讲发言、策划方案、合同协议、心得体会、计划规划、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planning,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3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论语十二章说课稿
论语十二章说课稿导言:《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并系统总结了儒家的道德伦理观点。
本文将以《论语》中的十二章为背景,探讨其中的思想内涵和教育意义。
第一章:学而篇这一章开篇即表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学习,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孔子认为学习是一种持续的过程,应该贯穿于一生。
他提醒人们要不断地学习,努力完善自己的知识和品德。
这一章还强调了学习的目的应该是为了做一个善良、贤明的人。
第二章:为政篇这一章主要探讨了君主的职责和执政之道。
孔子认为,君主应该以身作则,以道德标准来进行政治施政。
他主张,以德治国,以仁爱待人民,通过道德引导人们的行为,使国家繁荣富强。
第三章:八佾篇这一章主要记载了孔子参与八佾的典礼活动,并思考了周礼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礼仪是社会秩序的基础,必须恪守礼仪规范,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第四章:里仁篇这一章强调了仁爱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为人处世应该以仁心为核心,孝敬父母,尊重师长,关心他人,并要有恻隐之心。
这种仁爱的行为对于人际关系的发展非常重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第五章:公冶长篇这一章记载了公冶长问孔子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孔子回答说人的品德是衡量君子和小人的标准。
君子具备正直、诚实、宽容和谦虚等诸多品质;而小人则反之。
这一章告诉人们要努力培养自己的品德,成为真正的君子。
第六章:雍也篇这一章主要记录了孔子与子路的对话。
子路问孔子如何做到克己复礼。
孔子解释说,要做到克己复礼,首先要克制自己的欲望,学会拒绝不正当的诱惑。
其次要恪守礼仪,按照仪式规范来行事。
这一章强调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第七章:述而篇这一章主要描述了孔子对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孔子强调了自己的学习方法,包括学而时习之、不亦学逝乎等。
他还提出了“温故而知新”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等思想,这些观点指导着人们在学习中保持谦虚、勤奋和坚持的态度。
第八章:泰伯篇这一章讲述了孔子与泰伯的对话。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说课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说课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说课稿【第1篇】文言文的教学关键有三点:一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有兴趣,愿意去读。
二是心灵的语感很重要,这种语感并不在于教师语法的精细分析,而是学生自主探究。
三是朗读指导,在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韵律,从而体验文言文的美。
学生初读,理清__中的字、词读音,如“论”“省”等多音字,文中应该怎么读?理清文字障碍后自由读,借助教材中的释义能自译成白话文。
然后分组讨论,每一章节所讲的内容是什么?学生理解后,分组进行背诵比赛,背诵过程中教师加以引导如何停顿。
学生自主进行归类学习:一是多音字有哪些?二是通假字有哪些?三是古今义有哪些?四是特殊句式有哪些?五是重点翻译的句子有哪些?六是对课文的内容进行分类,完成课后第一题。
”《〈论语〉十二章》作为这一单元的压轴__,分段为章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品德修养三个方面,以语录体形式呈现,结构简单,句式精炼,但意境深厚,值得细细品读。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说课稿【第2篇】《论语》十二章是经典名篇,我在执教完毕后,发现自己仍然没有很好把握文言文教学要领,现在反思如下。
先从教学环节说起,我设计的环节有:导入—检查展示—小组合作学习展示交流、点评—理解性检测—应用性检测—齐读课文,学以致用—课堂小结。
但在上课过程中,我感觉仍是先松后紧。
因对学生能力估价过高,对课前的预习检查过细而耽误了一些时间,所以后边的两个教学环节完成很粗糙,这是我经常犯的毛病。
经过同事们的议课和帮助,我认识了如下问题:1、教学内容安排过多,教学环节要精简,提前对学生的预习要深入检查。
2、适当降低教学目标与要求,对初一学生刚学古文要培养学习兴趣。
3、幻灯片制作要精细,去掉有关六章翻译的幻灯,保留七张即可。
4、对学生翻译再做精细指导,比如词性活用的字——时、日、传、乐,“而”的转折、承接关系的用法。
5、学生翻译展示之后的指导应有重点,让学生积累文言词汇应给示范。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说课教学电子课件
知识点解析
知识点一:古今异义词 古今异义是指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认识的进步,古今词义发生变
化的一种语言现象。古今词义演变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词义扩大
有些词的原有意义范围比较狭小,现在的应用范围比原来广泛了。其特 点是: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又包括在今义之中。例如,“江”古代指长江, 现在泛指所有江河;“河”古代特指黄河,现在泛指所有河流。“中国”古 义只指中原地区,现在指全中国。
生字新词
9.四十不惑(迷惑,疑惑) 10.不逾矩( 越过,超过)(规矩,规范) 11.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12.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代词,……的人)(喜欢,爱好) 14.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做,当做) 15.人不堪其忧(忍受) 16.思而不学则殆(有害)
生字新词
25.逝者如斯夫(流逝)(这,指河水) 26.不舍昼夜(舍弃) 27.三军可夺帅也(军队的通称) 28.匹夫不可夺志也(普通的人,男子汉) 29.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 30.切问而近思(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
品味语言
这个环节以学生探究合作学习和老师指导串讲法为主。特别强
调以下字词的翻译:
《论语》十二章
——孔子
作者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时期鲁国人,名丘,字仲尼,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 “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关 于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籍,共20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 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 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宋 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诗》 《书》《礼》《易》《春秋》。)
《论语》十二章 说课稿
《论语》十二章说课稿《<论语>十二章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论语>十二章》。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论语>十二章》是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以“亲情之爱”为主题,所选课文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
《<论语>十二章》虽然并非直接围绕亲情展开,但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这十二章语录涵盖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个人修养等多个方面,语言简练,含义深远。
通过学习这些章节,学生可以领略到孔子的思想智慧,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时也能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在实词、虚词的理解和文言文的翻译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但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求知欲。
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逐步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重点字词和句子的意思。
(2)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孔子的思想观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2)汲取孔子思想中的智慧,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孔子的思想观点。
教学难点:1、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2、引导学生领悟《论语》的语言特色和文化内涵。
2022年《〈论语〉十二章》说课稿
第7页 共27页
6.学《论语》写心得 我们学习完这篇课文,接触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的文化传统, 对课文中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有了初步的理解与驾驭,大家把 自己学习《论语》的心得体会写下来。也希望同学们把今日学到 的东西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做到学以致用。 《〈论语〉十二章》说课稿 2 教学目标: 学问与实力: 1、驾驭“罔、殆、矣、诲、弘、凋”等字音、字形。 2、积累、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3、能精确流畅地朗读并娴熟背诵课文。 4、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 过程和方法: 诵读理解、质疑沟通、积累拓展。 情感看法的价值目标; 1、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 2、联系自身学习经验,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
第3页 共27页
古味,熟读成诵,培育学生古文的语感。注音朗读的语气、语调 和停顿等。
5.采纳多媒体,扩大教学容量。 在教学中,采纳多媒体来丰富教学手段,扩大了教学容量; 这样既吸引学生留意,激发学习热忱,又通过干脆感知,促进学 问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化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四、教学过程展示及设计理念阐述 1、导入语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这样标榜过《论语》的作用:“半部 论语治天下。”中心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中北京高校教授于 丹曾用七天时间讲解《论语》心得。孔子在国外的影响:韩国的 孔庙、日本的孔庙、新加坡的孔子塑像、日本探讨《论语》的著 作、法国巴黎1788年出版的《中国闻名哲学家孔子生平》。 设计理念阐述: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看到中学生不喜爱学习 文言文,理由无非是时代久远、学了没用、枯燥乏味之类。也有 语文老师向我说倾诉过同样的感受,问我文言文该怎么教。我的 回答是:先把他迷住再说。这样的导语无非是吸引学生的新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目标为“学问与实力、方法与过程、情
论语十二章说课稿
论语》十二章说课稿一.《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共二十篇.二.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三.第一章(一)分析文义子曰:“学(学习)而(表顺承)时(按时(名词作状语))习(复习)之,不亦(也是)说(同“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了解)而(表转折)愠(生气)不亦君子乎?"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了又按时复习,不也是很喜悦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二)课文探究第1句讲:学习方法第2句讲:学习的乐趣第3句讲:个人修养第二章(一)分析文义曾子曰:“吾(我)日(每天,名词作状语)三(多次)省(反省)吾身:为(替)人谋(出主意)而(表转折)不忠乎?与朋友交而(表转折)不信(诚信)乎?传(传授的知识,名词做状语)不习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真诚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二)课文探究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品德修养第三章(一)分析文义子曰:“吾十有(通“又")五而(表顺承)志于学,三十而立(独立),四十而(表顺承)不惑(迷惑),五十而(表顺承)知天命(自然规律),六十而(顺承)耳顺,七十而(表顺承)从心所欲,不逾(超过)矩(规范)。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十二章》说课稿教学目标1.进一步熟悉文言文,体会其与现代文的不同,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
2.结合对孔子生平与思想的介绍,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3.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重难点1.通过反复朗读培养文言语感,体会文言和现代汉语的不同。
2.体会《论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导入新课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论语>十二章》,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对象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论语>十二章》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
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在《语文课程标准》一书中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文化智慧”是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之一。
而这一目标的达成主要依靠对文言文的学习。
本课涉及到的《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二章》,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
这三方面内容均归属于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范畴。
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养成好习惯”。
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也曾说过:“在语文教学上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因此,本文旨在让学生深刻理解语言含义,并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深入养成教育。
二教学对象分析初一学生刚刚入学,在小学时又强调快乐学习,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不够重视,因此学生在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论语>十二章》是学生本学期接触的第二篇古文,由于初一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基础较差,就我们班学生来说,对文言文实词、虚词的掌握较差,实词积累少,因此在阅读中存在一定困难。
所以本文要在熟练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拔钉子”的方法,掌握重点词语,并且注意积累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知识。
三、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1、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2、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学生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四、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学生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五、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六、说理论依据新课标要求初一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
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并背诵优秀诗文,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文化智慧。
七、教学方法1、诵读法《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
”初中生刚接触文言文不久,通过反复地读、大声地读、气韵畅达地读,读出古味,熟读成诵,培养学生古文的语感。
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
教法依据:“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本文是文言文,课文要求背诵,对文言字词的理解主要是通过朗读来实现;其次本文语言简练,句式相似者较多,适宜朗读,通过朗读,从整体上感知语言,理解内容。
2、点拨法。
运用点拨教学法,以突破重点。
运用点拨法,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等,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目的。
如学生在讨论“贤哉,回也!”时,只要老师引导一下,学生就知道这是一个判断句。
教师的相机诱导,往往能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会学生一些学习的方法,不断联系,补充新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思维也得到训练。
教法依据: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废止串讲,突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主体与主导的最佳组合是现代课堂教学理想的境界。
3、合作探究法。
四人小组合作探究,学生互问互答,围绕问题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
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通过与文本的交流,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表现出积极的思维。
用学生的互问互答,老师的适当点拨和评价等互动互助的形式,把问题给学生,通过学生的思考,分析得出答案,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在较开放的探究活动中对文章深入理解。
教法依据:新课程标准在关于古文学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注意语言品味,语感的形成,情感熏陶的基础上突出文体色彩,应以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突出探究性。
即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分类整理归纳法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
这种能力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
而“归类”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
教学依据: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这样陈述道:“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八、说学法以学为本,变教为学,是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一道学思想的理论基础。
为学生设计教学,才能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能力,保证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1.积累文言词语。
对于文言文而言,教师应重视知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文言词语,在具体的语境中落实字、词、句,而学生应注意融会贯通,归纳总结。
2.朗读法:知道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感知每一则的含义,加深理解。
3.整体感悟法。
虽然每一则之间内容缺乏联系,然而就其内容的侧重点而言,内容又可归纳为学习和修身两部分,整体感悟内容,以利于初步把握孔子的思想,即他所认为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以及个人的品德修养。
4.讨论、合作探究法。
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讨论探究面越是深广,就越能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潜能,有利于学习的深入;学会发现问题,并能围绕某个问题探究,解决,在积极采育中使自己的话语、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学到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九、说教学过程《<论语>十二章》一文的教学安排,主要分三课时,第一课时熟读课文和学习并理解前三章;第二课时学习并理解四至八章;第三课时学习并理解九至十二章。
本次说课内容即针对第二课时而设计。
由温故知新导入,然后通过朗读、翻译、点拨、理解小结等环节学习四至八章,再板书总结,最后做题学以致用。
在设计中突出学生主动的合作探究,充分让学生活起来,注重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字词的教学在深入理解中得到强化。
(一)温故知新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学习了前三章,下面我检查一下大家学习的情况。
(出示)1、填空《论语》是记录________的一部书,共___篇。
孔子是春秋时期__国的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__家,___ 家。
2、解释下面的词语。
不亦说乎?说:人不知而不愠,愠:不亦君子乎?君子: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四十而不惑,不逾矩。
惑:逾:矩:3、翻译下面句子。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教学一开始通过温故知新,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从而做好对学生本节课学习的指导。
(二)学习理解【朗读】点明学生读这五章。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读熟文章,便于后边的学习。
【翻译】1.学生自由翻译要求:结合课下注释翻译第四至八章,不会的标注出来。
这一环节设计训练学生独立翻译的能力。
2.小组合作讨论不会翻译的词句。
这一环节设计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解决不会的字词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点拨】提问学生后,老师对于学生翻译中存在的字词句进行点拨。
这一环节设计主要是通过老师的点拨强调重点,解决难点。
【理解】同学们,熟悉了这几章大意后,下面我们从几个问题来理解。
(出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这则告诉我们孔子认为怎样的人可以当老师?(互动1题)“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则告诉我们怎样才是正确的学习方法?(互动3题)“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港,人不堪其忧,回仍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从这则语录中,孔子赞美颜回有怎样的品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孔子的这番话告诉我们什么?(互动2题)“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这则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这一环节设计主要是通过解决这些问题理解这五章内容。
【小结】结合板书小结。
这一环节设计主要是总结本节课学习了的学习方法、求知态度和修身做人。
(三)学以致用 1、做感受1题(1)、(2); 2、做感受3题(1)、(2)。
这一环节设计主要是通过学生做练习来检查学生本节课学习的情况。
联系生活,拓展提升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你是怎么看待“箪食瓢饮”的?生甲:颜回的这种治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他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还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真是不容易,所以说,能吃苦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生乙:我从颜回身上看到了他的那种高洁的学者风范。
他不会因为物质条件的简陋,而放弃自己的追求和梦想,不会转而投身于追名逐利的大潮中,最终也不会迷失自我。
生丙:我不太赞同以上二位的意见。
我觉得没有必要完全摒弃优厚的物质条件,利用它为我们的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不也很好吗?三、板书设计《论语》十二章学习方法勤于复习学思结合学习态度以学为乐诚实谦虚珍惜时间修身做人宽厚仁义坚贞守节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做人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