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礼貌用语的跨文化对比分析

合集下载

浅析英汉问候语对比及跨文化交际策略探究的论文

浅析英汉问候语对比及跨文化交际策略探究的论文

浅析英汉问候语对比及跨文化交际策略探究的论文论文关键词:问候语礼貌原则跨文化交际论文摘要:本文探讨中英问候语中语言和文化差异,并对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提出相关策略。

问候语是日常会话交际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们问候别人时,首先考虑的就是礼貌问题。

那么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互相交际时所赋予这些准则的重要性是否会有差异?因为跨文化交际在很大程度上与交际者对这些准则和策略的恰当选择有关brown和levinson(19871认为,在社会交往中,人们用语言所体现出来的礼貌是有原则的,也是有差异的。

这些原则要求交谈者符合总的礼貌行为;同时,由于人们所处的文化环境不同,对礼貌的衡量和评估标准也不尽相同,而这些不同的衡量标准也会影响交际者在谈话策略上的选择。

为了解释英汉两种不同文化对于礼貌原则选择的差异,以克服跨文化交际障碍,本论文以leech(1983)的礼貌原则和顾日国(1992)的礼貌准则为基础,对英汉问候语进行调查和研究。

一、中英相同的问候语结构、通过考察我们发现,中英文化中的问候活动通常是先开始接触,然后互致某些问候客套,表示欢迎或乐意会面,再作寒暄。

因此,问候语的结构一般包括以下组成部分:招呼、问候、欢迎辞语、表示高兴、寒暄。

但是在许多情况下,随着问候情景的不同,问候活动中许多成分会随时发生变化,某些成分被省略。

一般见面时常用以下问候用语:“go0dmorning(早安)!”、“goodevening(晚安)!”、“howdoyoudo(你好)!”、“howareyou(身体好吗)?”“what’sgoingonwithyourecendy(最近如何)?”、“how’severythinggoing(一切都顺利吗)?”、“longtimenosee.howareyou(好久不见了,你好吗?)”、“iseverythingallifghtiwththechildren(孩子们都好吗)?”、“haveyoubeenonholiday(最近休假去了吗)?”二、中英问候语的礼貌原则对比结合顾日国的礼貌准则与leech关于礼貌的论述对英汉问候语语料进行比较,对问候语的研究结果证明了顾日国的观点——贬己尊人是中国特有的礼貌准则,并且是中国现代礼貌观念的核心。

中英礼貌用语的跨文化研究综述

中英礼貌用语的跨文化研究综述

中英礼貌用语的跨文化研究综述中英礼貌用语是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表达礼貌的方式。

虽然两种文化区别较大,但礼貌用语是交流的基础,因此跨文化研究中英礼貌用语非常重要。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介绍中英礼貌用语的跨文化研究——文化差异、社会等级、语境和年龄。

一、文化差异中英两国的文化差异很大,这导致了两种语言中的礼貌用语存在差异。

例如,中文中对对方年龄、职位的称呼非常重要,而英文中对个人信息的强调不如中文,更多的是通过称呼方式来表达礼貌。

与此同时,西方社会中提倡直白、开放的交流方式,人们较为直接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而中国文化则更加注重面子和优雅,更倾向于使用婉转的措辞表达。

二、社会等级在中国文化中,社会等级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工作用语中使用合适的称呼也受到了极大的重视。

例如,某些职位,如老板或领导,在不同的场合下有不同的称呼,这取决于场合、人际关系和年龄等因素。

而英国文化对社会等级的关注不如中国文化那么细致入微。

在普通社交场合,英国人可能会使用比较随便的称呼,例如名字或者对方的职业,而不会像中文中一样直接使用对方的职务或称呼。

三、语境语境是指用语所处的情况或环境,它可以影响礼貌用语的具体表达。

在不同的语境中,人们可能会使用不同的礼貌用语。

比如,在欧洲英语文化中,"please"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礼貌用语,在英国人的日常交流中十分常见。

而在中国文化中,虽然"请"也是表示礼貌的重点用语之一,但它的使用情境却与英语不尽相同。

除了称呼外,还需要关注听众的年龄、社会地位、性别等细节。

因此,在不同的语境中,如何选择合适的用语来表达礼貌至关重要。

四、年龄在中文文化中,对长辈的尊重是非常重要的传统,在怎么称呼一个人和如何表达谦卑方面有很多特别的用语和习惯。

年轻一代的中国人已经开始跟进西方的潮流,开始变得更加开放和直接,但在家庭环境中,尊重长辈的惯例仍然得到遵守。

而在英文文化中,虽然老年人的地位也是非常重要的,但在称呼方式和用语表达中,没有那么强调对长辈的尊重。

论跨文化交际中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

论跨文化交际中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
目的 。
同情准则 ( h y ptyMai : 话 者要 尽量 T eS m a x m) 说 h 减少 自己对别人 的厌 恶感 , 尽量增加 同情 感。
2 中国式 的礼 貌 准则 .
顾 日国提 出 了汉语 文 化 的 四个 礼 貌特 征 :尊 重 、
谦 逊 、态 度 热 情 、 雅 。 文
1 西 方 的 礼 貌 准 则 . 英 国著 名 的 语 言 学 家 利 奇 ( .L eh 在 仔 细 研 究 G ec )
顾 日国在吸收和借鉴 了利奇 ( .L eh 的六条 礼 G ec )
貌准则 , 比分析 了英语礼 貌现象 , 追溯 了现代 礼 对 并 貌概念 的 历 史 渊 源之 后 ,根 据 礼 与 礼 貌 的联 系 ,于
J u a fL o a gNoma iest o r lo u yn r lUnv ri n y
Au ., 0 g 2 09 Vo . 8 No. 12 4
第2 8卷 第 4期
论跨文化 交际 中英汉礼貌 用语的语用差异
张 海 琳
( 河南科技大学 外 国语学 院,河南 洛阳 4 10 7 0 3)

要 : 跨文化交际 中,来 自不 同文化背景 ,操不 同语 言的人 们常常会遇到 文化 差异 问题 ,英 汉礼貌 在
用语在英汉两种语言 的应用 中就存 在有很大 的差异 。其差异性 主要表现在 : 谈语 题 目、称呼方式和对赞美感
谢 的 回答 四个 方 面 。
关键词 :英汉语言 ;礼貌用语 ;礼貌准则 ;语用差异
翻译。


引 言
他人受惠最大 。
慷 慨准则 ( h e eoi ai : 话者 要尽量 T eG nrsyM x t m) 说

中文系专业毕业论文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礼貌用语差异对比研究

中文系专业毕业论文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礼貌用语差异对比研究

中文系专业毕业论文跨文化交际中英汉礼貌用语差异对比研究跨文化交际中英汉礼貌用语差异对比研究摘要: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跨文化交际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这个过程中,语言是沟通的桥梁,而礼貌用语则是语言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本研究旨在对比中英汉两种语言中的礼貌用语差异,以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行为。

通过对比分析中英汉礼貌用语的结构、用法和含义,研究发现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着显著差异,这对于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和成功性具有深远的意义。

1. 引言跨文化交际是指在不同文化间进行的交流和互动。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交流的加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语言是跨文化交际的核心工具,而在语言中,礼貌用语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

中英汉是世界上两个重要的语言,其礼貌用语在文化背景和语言结构上存在差异。

因此,深入研究中英汉礼貌用语的差异,对于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效果和准确理解他人意图具有重要意义。

2. 礼貌用语的概念和功能2.1 礼貌用语的概念礼貌用语是指为了维护社交关系和减少冲突而使用的语言表达方式。

它可以通过表达善意、尊重和友好来增加对方的好感,并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

2.2 礼貌用语的功能礼貌用语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以下几个功能:2.2.1 建立友好关系礼貌用语能够减少交际冲突,为交际双方创造和谐友好的氛围。

2.2.2 表达尊重和关心通过礼貌用语,我们能够向对方表达尊重和关心,增强彼此之间的亲近感。

2.2.3 传递意图和情感礼貌用语能够准确传递自己的意图和情感,帮助他人准确理解自己的意图,从而避免误解和冲突。

3. 中英汉礼貌用语差异对比分析3.1 礼貌用语的表达方式中英汉在礼貌用语的表达方式上存在较大差异。

在中文中,使用高度尊敬和客套的措辞是表示礼貌的常见方式。

而在英语中,礼貌用语通常通过使用比较委婉和客气的措辞来表达。

3.2 礼貌用语的用法中英汉在礼貌用语的用法上也存在一定差异。

例如,在对待年长者时,中文中常使用尊敬的称谓,如“先生”、“女士”等,而英语中则更倾向于直接称呼名字或使用“Mr.”、“Mrs.”等较为正式的称谓。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礼貌用语差异对比研究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礼貌用语差异对比研究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礼貌用语差异对比研究摘要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用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其涉及到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

英汉两种语言文化在礼貌用语方面存在许多差异,例如在称呼方式、道歉方式以及感谢方式等方面。

本文首先探讨了英汉两种语言文化的礼貌用语的概念以及意义,然后分别从称呼方式、道歉方式、感谢方式、客套话等几个方面对英汉两种语言文化的礼貌用语差异进行详细比较,并分析了其背后的文化背景。

最后,提出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何避免礼貌用语的误用。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礼貌用语;英汉文化差异;称呼方式;道歉方式;感谢方式;客套话AbstractPoliteness language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a very important topic, which involv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language cultures. There are many differences in politeness languag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cultures,such as the way of addressing, apologizing and expressing gratitude. This paper first explores the concept and significance of politeness language in English and Chinese cultures, and then compares the differences in politeness languag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cultures in terms ofways of addressing, apologizing, expressing gratitude, and polite language. analyzes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behind it. Finally, how to avoid the misuse of politeness language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proposed.Keyword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politeness language; English and Chinese cultural differences; ways of addressing; ways of apologizing; ways of expressing gratitude;polite language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跨文化交际已成为一种常见的交际方式。

汉英礼貌用语对比与分析

汉英礼貌用语对比与分析

汉英礼貌用语对比与分析06秋专升本学员张先存学号z06205604001礼貌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普遍存在于各国语言中,但由于语用文化价值差异和语用习惯特点的不同,人们对礼貌的理解、处理和运用方式则各不相同.中西方由于受到不同文化、民族心理和价值观的影响,会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礼貌言行.而这种差异往往会影响我们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因此在英语学习中我们有必要了解汉英礼貌语用方面的差异.一。

汉英礼貌用语的对比:例1:问候语以什么样的方式与别人见面打招呼,分手告别,也因东西方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不同而不同。

西方人则注重逻辑,他们讲究科学,追求准确、系统的分析和实证,西方形式逻辑中有三大定律,即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在演绎推理中有三段论,即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

在语言上表现为重视语言的形式,人称要一致、单复数有讲究、时态有要求,主语和谓语要配合,介词讲究搭配等等,每个细节都不能马虎。

例如:中文说“你吃了吗?”可以表示字面意义,也可以表示问候,这里的“吃”字后面的“饭”可以省略,不论早饭、中饭、晚饭都可以这样说,也不管什么时候吃的。

而英语中可能要说三句不同的话“Have you had your lunch/super/dinner?” 而且他们并不能用来表示问候,除了字面意义,这三句话可能用来暗示一种邀请,但说话人至少要考虑到两个问题:吃的是哪一餐饭,用什么时态,这些问题不清楚,这句话就没法说。

所以,中国人见面时常用的客套话是:“吃过饭了吗?”“你去哪儿?”而与英美人打招呼,不要说“Have you had your meal?”或者“Where are you going?”他们会以为你想邀请他一起外出用餐或你在打听他的私事呢。

而当他们正等着听你的下文时,你却谈起旁的事情。

这样往往会使对方觉得莫名其妙。

他们会想,不请我吃饭,干吗问我吃过饭没有?即使你见他正在用餐,一般也不能说“Are you having meal?”(你在吃饭?)或者“You are going to the dinning room?”(你去吃饭吗?)他们认为这简直是无用的话,明知故问,你不是看见我正在吃饭吗?又如你正巧遇见一个美国人在修理他的汽车,你走过去说声“Hello. ”或者“Hi.”就行了。

跨文化交际中的英汉礼貌语言差异【文献综述】

跨文化交际中的英汉礼貌语言差异【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英语跨文化交际中的英汉礼貌语言差异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扼要说明有关主题争论焦点)1.写作目的:礼貌原则是人们在社会言语交际中必须遵守的原则。

然而中西方文化价值、自我观以及语言间接程度的差异导致了礼貌原则差异的存在,从而影响了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在社会言语交际中,必须遵守一条原则——礼貌原则。

礼貌是各社会、各群体共有的普遍现象,是人们交际活动的基本准则,是维系人际和谐的工具和手段,是实现人与人之间成功交际的基本条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但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国度有不同的礼貌表达方式,深刻理解中西礼貌原则的差异及其渊源,有利于跨文化交际双方增进文化交流,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2.相关概念:早在20 世纪50 年代, 美国学者戈夫曼(ErvingGoffman) 就从戏剧的观点提出了“面子行为理论”(贾玉新,1997),建立了礼貌模式。

他认为,人们的行为分为前台行为和后台行为二种。

“脸面”是人类行为准则之一,渗透于人际行为之中。

很显然,“面子功夫”是作给其他人看的“前台”行为。

Goffman 同时指出,面子对于每个人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是人们在交际中都很关注的重要因素。

面子的需求是相互的,一个人要想自己不丢面子,最保险的办法是不去伤害他人的面子。

美国语言哲学家Grice (1975)提出:所有的谈话者都必须遵循一条原则,即“合作原则”。

它包括四个准则:( 一) 数量准则:所提供的信息量要符合谈话的要求, 不多不少。

( 二) 质量准则:所说的话要有根据, 要真实。

( 三) 相关准则:所说的话要与前面的内容相关。

( 四) 方式准则:说话要简洁、清楚、有条不紊,不含糊其词。

koff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提出礼貌三规则:规则一:不要强加于人;适用于交际双方权势和地位不均等的场合,如学生和老师,雇主和雇员之间;规则二:给对方留有余地和空间;适用于交际双方权力地位平等;但社会关系不密切的场合,如商人与顾客;规则三:增进双方的友情;适用于好友,恋人之间。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英汉礼貌语的语用差异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英汉礼貌语的语用差异

英汉礼貌语的语用差异摘要:使用礼貌语是不同的社会群体共有的普遍现象,是人类社会文明的标志。

然而由于受不同文化的制约,英汉礼貌用语也有所不同。

本文试从英汉两种不同语言的礼貌原则入手,通过对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进行对比,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期望减少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误解和文化冲突,使说话者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礼貌语、语用差异、跨文化交际Pragmatic Discrepancies of Politeness in Chinese and Englishfrom the Point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Abstract:The use of politeness is a common phenomenon in various societies and groups, and it is the mark of human social civilization.However, affected by different cultures, politeness has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Aiming at reducing misunderstanding and cultural conflict and promoting successful communi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is paper begins with the different principles of politeness, contrasts the pragmatic discrepancies of politeness and analyzes the causes for the differences in Chinese and English.Key words:politeness;pragmatic discrepancies;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1、英语礼貌原则美国语言学家Grice提出了言语交际中的合作原则。

跨文化角度下的中英社交礼仪对比研究

跨文化角度下的中英社交礼仪对比研究

跨文化角度下的中英社交礼仪对比研究一、概述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社交礼仪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跨文化交流的效果和深度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中国和英国,分别作为东方和西方文化的代表,其社交礼仪差异显著。

本文旨在从跨文化的角度出发,对比研究中英两国在社交礼仪方面的异同,以增进对两种文化的理解,提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并推动中英两国在社交场合中的和谐互动。

我们将围绕见面礼仪、餐桌礼仪、礼品赠送、言谈举止等关键方面,逐一剖析两国文化中的社交规范与习惯,以期能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全面的中英社交礼仪对比图景。

1. 简述社交礼仪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在跨文化交流的背景下,社交礼仪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社交礼仪不仅是一套行为规范和交往准则,更是文化认同和社会和谐的体现。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日益频繁,而文化差异往往成为交流中的障碍。

了解和尊重他国的社交礼仪,对于促进跨文化交流、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减少误解和冲突至关重要。

在中英两种文化背景下,社交礼仪呈现出各自独特的特点。

中国文化注重礼貌、谦逊和尊重长辈,而英国文化则更强调礼貌、绅士风度和个人隐私。

这些差异不仅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也影响着人们在跨文化交流中的表现。

对中英社交礼仪进行对比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两种文化的异同,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通过比较中英社交礼仪中的具体行为、语言表达和习俗规范,我们可以发现不同文化间的共同点和差异,从而更好地适应不同文化环境,促进跨文化交流的发展。

社交礼仪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通过对比研究中英社交礼仪,我们可以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促进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为实现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

2. 提出研究中英社交礼仪对比的目的与意义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交礼仪成为影响跨文化交流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失误

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失误

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失误英汉礼貌用语是交际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合适的礼貌用语可以提高交际效果,增强交际的温馨和友好。

然而,由于语言、文化和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有时在跨文化沟通中使用礼貌用语容易产生语用失误,影响交际效果。

本文将针对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失误进行分析和讨论。

英文中与中文中的敬语英语中,专门用于表示尊重的敬语很少,故而英语中的敬语使用比较简单。

通常的形式是将对方的姓名前缀上Mr/Ms/Miss,以示敬意。

至于更高级的敬语,就有“Your Excellency”、“Sir”、“Ma'am”等,但是具体应用时要根据情境和对方的身份来确定。

反观中文,则是相当注重敬语的使用。

中文的敬语包括“您/你”、“敬爱的”、“尊敬的”等等词语,在正式的场合,还要按照对方的职务或地位不同而有相应的称呼,如先生、女士、老师、医生、教授等等。

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不注意语用失误,误用敬语通常都会在对方听来很怪异,并可能对交际双方之间的关系产生不良影响。

例如,当英语母语者用“You”称呼中文非敬语You或者“You guys”来称呼中国的朋友们,听起来是比较随便的。

而当中文母语者用“君”称呼外籍老板或上级时,“君”在中文中是一种古老的敬称,用在跟尊贵的人物交流时是表示崇敬之情,但在跟外国人谈话时却不见得恰当。

这就是因为在中国的社会文化中,“君”这样的敬语在平常的生活中是不常用的。

因此如果跨文化交流中必须使用敬语,就需要了解具体的用法及其文化背景,才能避免出现语用失误。

除了敬语之外,礼貌用语也是英汉文化之间的差异之一。

在英文中,礼貌用语脱了标准的“hi”、“hello”、or“how's it going?”等。

当然,在正式的场合当然会使用其他的形式表达礼貌。

不过,总体来说,英语中的礼貌用语并不是很复杂。

相比较这点,中文礼貌用语的应用要显得更为严格,包括简单的“你好”、“谢谢”、“不好意思”、“请问”等,它们的使用基本上平常用于交际中,而且各有它们的特定情境和发音。

论跨文化交际中英汉礼貌用语的差异

论跨文化交际中英汉礼貌用语的差异

2020年第14期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指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换句话说,指的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们在交流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何兆熊2000)。

文化相异,对礼貌的要求也会有差别存在。

中西方因为文化、价值观和民族心理的差异,致使在对自己的礼貌言行进行表达的时候,会采用相异的方式。

而这种差异会对我们的跨文化交际产生影响。

因而,我们要对英语和汉语关于礼貌用语的不同进行比较,以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避免礼貌用语的使用失误,从而有助于交际者使用恰当的礼貌用语达到有效交际的目的。

一、英汉“礼貌”概念的不同渊源(一)英语中“礼貌”的历史由来在英语中,“礼貌”是不断变化、推陈出新的。

“礼貌”(politeness)与“城市”(city)、“宫廷”(court)有相近的意思。

从词根角度来看,politeness,polite 与polis,polit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而polis和politeia派生出这两个词根,有着城市或者城市的管理(city or government of city)的内涵。

与此同时,单词urbane,courteous和civil是polite的同义词,最初指的都是城市中或宫廷中的人们的谈吐行为。

何兆熊(2000)认为:“诸多学者已经证明,礼貌和城市、宫廷之间也存在着必然联系。

”(二)汉语中“礼貌”的历史背景在中国文化发展中,“礼貌”起源于孔子的“礼制”,属于儒家思想,是儒家推崇的重要思想。

“礼”起源于春秋末期,由于诸侯争霸,社会动荡不安,孔子为了维护社会的等级制度及社会安定,提出“礼制”思想,此时的“礼制”并非礼貌(顾曰国1992)。

《礼记》是西汉戴申编纂的,其中有这样的语句:“夫礼者,自卑而尊人。

”这意味着当时“礼”已经含有“敬意”“尊敬”等“礼貌”含义。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礼貌用语之比较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礼貌用语之比较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礼貌用语之比较摘要: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英语和汉语在礼貌用语中对扬升抑降的使用有所不同。

在跨文化交际中,只有了解对方语言特点,才能使用合适的礼貌用语,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

关键词:礼貌用语;扬升;抑降不同的国家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习惯和行为准则而有着不同的交际方式。

尽管使用的语言有所不同,人们在交际的过程中都希望能贯彻礼貌原则、使用礼貌用语,以创造良好的交际氛围,使交际顺利进行,达到所要追求的交际目的。

只有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才能使用合适的礼貌用语,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对方的语言特点就显得尤为重要。

礼貌原则是指制约语言行为的礼貌规范。

英国语言学家leech根据英语的特点列出了六条礼貌原则:(1)得体原则(tact maxim):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增大对他人的益处;(2)宽容原则(gen-erosity maxim):尽量减少对自己的益处,增大自己付出的代价;(3)赞扬原则(approbation maxim):减少对他人的批评,增强对他人的赞扬;(4)谦逊原则(modesty maxim):减少对自己的赞誉,增大对自己的批评;(5)赞同原则(agreement maxim):缩小与他人的不同意见,增大与他人在观点上的共同点;(6)同情原则(sympathy maxim):减少对他人的反感,增大对他人的同情。

可以看出,这些原则与汉语中“贬己尊人”、“彬彬有礼”、“求同存异”、“讲求面子”的礼貌准则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

这里我们仅对英汉礼貌用语中的扬升抑降进行一些比较,了解它们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不同特点,以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的误解。

所谓扬升抑降是指说话者相对于听话者或听话者相对于说话者位置的升高或降低。

扬升或是抑降会给对方一种礼貌还是不礼貌的信息。

举个例子,小张对小李说“做别的运动我还可以,打篮球我可不行,比起你来差远了。

”或说“你打篮球的技术可真好。

从跨文化交际视角看中西礼貌用语的差异.doc

从跨文化交际视角看中西礼貌用语的差异.doc

从跨文化交际视角看中西礼貌用语的差异一、前言语言是人们交际的重要工具。

学者徐一平在《英汉礼貌用语的文化迁移》中指出,礼貌是一种社会现象,不仅体现在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之中,更反映了深刻的民族底蕴和民族特点。

而礼貌用语,是在人们长久以来普遍遵循的礼貌原则的基础上形成的,既是维系人际关系的必不可少的食粮,也是体现一个人的修养和文明素质。

[3]基于对礼貌用语的研究,有利于了解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和人们的心理特征,对言语交际活动的实际、顺利完成具有积极意义,由此人们的交际能力才能逐步提高。

[3]他认为等级观念与平等观念、隐性文化与显性文化、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等是文化迁移在礼貌用语上的作用因素。

另外,礼貌用语凝聚了民族的生命力,反映了民族的风俗历史、思维方式、生活背景等。

因此,跨文化背景下礼貌用语的对比研究具有提高交际质量和效率、避免语用失误的重要价值。

[3]孙静,肖建安在《汉英礼貌用语的文化理据探析》一文中同样指出了:文化的差异导致人们选择、使用礼貌用语的差异,因此针对其语用差异具有相当深厚的文化根源。

他们认为,面对这种情况,应当采取适当的策略,确保跨文化交际的进行过程。

礼貌语言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修养与素质,尤其在跨文化背景下,我们不自觉的会采用礼貌语言表达,所以真正懂得如何学习语言的人,不仅学习语言知识,还会自觉深入体验其背后文化。

尤其对跨文化交际的研究来讲,探讨不同语言背后的文化心理及礼貌用语的使用具有实用价值。

[4] (一)、中西方礼貌原则随着语言学家们对于礼貌原则、礼貌规约的研究深入,中西方学界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其中以格莱茨的合作原则、利奇的礼貌原则、布朗和莱文森的面子理论、顾曰国的礼貌原则为代表。

本文基于这些原则,针对跨文化背景下关于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展开分析。

1. 西方的礼貌原则(1). “合作原则”合作原则是美国语言学家格莱茨(H.P. Grice)于1975年提出的。

1数量准则:所说的话应该满足并且不超过交际所需的信息量。

英汉礼貌用语之跨文化比较

英汉礼貌用语之跨文化比较

礼貌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普遍存在于各国语 言中 ,它是 人类 循的会话准则和礼貌 准则不尽 相同 。例如 ,西方 国家 的人们在 语 言的重 要组成部分 , 是协调人际关系 ,促进 交流的必 要手段。 “ 质量准则”和 “ 礼貌准则”发生冲突时 ,往往遵循 “ 质量准则” 语言是表达礼貌的重要手段 ,人们在 日常交际 中不可避免地要使 而不是 “ 礼貌准则 ” 。而在 中国 ,人们采取 的方式往往正好 相反 。 用礼貌语言。礼貌 用语是一种特殊而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 ,是人 其次 ,英汉礼貌用语的不同点还表现在贬 己尊人准则及称呼 类进 化 、文明 、富足的标志 ,是人类社 会活 动的一 条重 要的准 准则上 。贬己尊人准则可以说是 最富有中国特色的礼貌现象。它 绳。礼貌 作为一种社会活动 。离不开语言的运用 。礼貌 的社会功 不仅存在于直接对话中也存在于 书面 语中。除东南亚 中国文化国 外 ,欧洲文化里没有贬 自己抬别人 的现 象。中国人在听到赞美之 能在于保持人与人之间的融洽 与和谐 ,消除抵触并促成合作 。 礼 貌 语 言 词时 ,往往是否定对方 的赞美之词 ,贬低 自己一番 ,以示 自谦。 ( ) 寒 暄语 一 欧洲人在这种情况下往往因为他 们的话被直 言否决而感到中国人 寒暄 语是朋友或熟人之 间的一种会话活动 ,目的在于通过少 不讲礼貌。 ( )英 汉 招 呼语 的 对 比 二 量的信息最大程度地推动双方关系的融洽 ,而不在于向对方提供 具体的交 际内容。 l常对 话中,常见的寒暄语有 :您好 !最近怎 e t 1 . 英汉 “ 询问型礼貌语 ” 。英语中 “ 问型礼貌 语”表达 为 询 r Ho i v r t i g 样 ?上哪 儿去啊 ?回头见。好久不见了。请留步 。慢走 。走好 。 “ w r o ? “ w et i g t ou?” “ w se e y h n Ho aey u ” Ho a hn swih y 不见不散 。 wtyu ”等,这些询问语在更多的情况下已成为人们见面时 i ? ho 对 应 的 英语 表 达 :Heo Ho aey ube ? / w r 的 寒暄 语 ,并不是 真正 要 问别 人情 况 ,一般 来 说 ,只 要 回答 l !/ w hv o en Ho ae l ne t n u y u d ig A nc a , i o on ? i e d y s n’ ti S e y u ltr s o . h v n’ t “Fi t ?/ e o ae / o n I a e h ky ”这 旬客套 话 就 行 了 。汉 语 中有 “ 了吗 ? a o 吃 ” se e nyouf ral ngtm e/ ngtm enos e / k a e Bet e e, or “ o o i .Lo i e . Ta e c r ./ h r 忙什 么呢 ? ” “ 去哪呀 ? ( ” 用于常 见面 的熟 人之 间); “ 还好 b u r . W ewo e s ae / q n’t e v ni we9ee c t e 。s al ? la eu t l e a ho h r h l we 吗? “ ” 过的怎样? “ ” 混得 怎么样? ( 见面不 多 ,甚至久 ” 用于 ( )客 套 用语 二 别的熟人 、朋友之 间) 。 客套用语也是常 见的一种礼貌语言 , 是社交 言语行 为的重 要 2 . 英汉 “ 评论型礼貌用语” “ 。 评论”是指发表个人看法或 规范和策 略。客套用语主要是一 些用在社交 中交流感情 的话语。 意见。这里主要指 “ 赞扬”和 “ 祝愿” 。英美人在打招呼时会说 : , n r o o ? o o i e n o v ot 常见 的客套 用语及其英文表达如下 :劳驾-E c e e - xu . s m 对不起一 “Hi An How ae y u d i g y u l ok n c , y u ha e ls Sr . 意 效 劳 _l y r )p a r 谢 、_T akyu您 w i t。其 中 “ u1l i ” ( 看上 去很 好 ) 与 “ u or 愿 y t m o l s e 谢 ’s a eu . hn o. e h” g Yo D nc 。 你 ok e Yo ( 老)先走 。女士优先一 ^} u/ ai s fro . Ld s r. 请— weo e h eot e h ( 了) ey ef t i 里面 l m . a sw i t 你瘦 c vl g ” ,这 两句 对英 美人来 说 实为礼貌 用 语 ,即恭维语。但对中国人来说 ,前句是招呼语 ,而 后句则不尽 / me n l e Co ,pe . i s a 请随便- B t o ,p a . . e me l e ah e s 二 、 英 汉 礼 貌 用语 的 差 异 表现 然 ,因为后句会让听者感到不安 , 以为 自己看上去脸色不好 , 会 ( )英 汉礼 貌 原 则 的对 比 一 是否得了什么病等。 “ 你瘦了”这句话在汉语中有时也可用来打 1 . 英汉礼貌原则的相近之处。英国著名学者利奇 (e h 招呼 ,但这在某种程度— 告 诫、提醒对方要多注意 休息或者需 Le ) c } 提 的策略准则相当于汉语的德、演、行准则,指在行为动机上尽量 要注意营养或去看医生等。中国人 有时 说 “ 你胖 了”来隐含生活 减 少他人付 出的代价或尽量增大对他人的益处 ,在会话表达上尽 宽裕,保养得好,无忧无虑的意思。但对英美人尤其是对妇女而 量夸大得到的好处或尽量缩小自己的代价的准则。Le ec h的赞扬 言,你若说她长胖了,那就显得十分无礼 ,因为西方人很忌讳别 准则和赞同准则相 当于汉语的求同准则 ,即通过 增加双方的一致 人说 自己胖 。 性来满足对方 的欲望 。Le 的谦虚准则相 当于 汉语贬 己尊人准 ec h ( )英 汉称 赞语 的对 比 三

汉英礼貌用语对比研究

汉英礼貌用语对比研究

汉英礼貌用语对比研究一、引言礼貌是各种文化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

礼貌用语是人们日常语言交际过程中的重要手段,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着不同的礼貌用语。

恰当使用礼貌用语,对调与及融洽人际关系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二、本论(一)“礼貌”概念的不同渊源1.汉文化中的“礼貌”概念的历史渊源.汉文化中“礼貌”概念的历史渊源礼貌具有普遍性,但不同文化在实现礼貌的方法以及在礼貌的判断标准上存在着差异。

这些差异是在社会、历史、人文、地理等多种因素的长期影响下逐步形成的。

首先,汉英文化中礼貌概念的渊源有所不同。

汉文化中现代的“礼貌”概念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它起源于古代的“礼”,即礼制。

众所周知,礼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概念之一。

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诸侯争霸,统治者内部矛盾重重,战争不断,社会动荡。

孔子为了适应当时的社会生活的要求,致力于恢复“礼制”,以便使社会平稳地过渡到一个新的“天下有道”的社会。

孔子的“礼”并不指“礼貌”,而是指自奴隶社会时期的周朝(公元前1100年)以来的社会等级秩序。

通过“正名”,“礼”规定了社会成员之间的等级差别,要求每个社会成员按照自己的社会地位来说话、做事。

在《论语·子路》中,孔子指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因此,“正名”就是要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的等级关系,这种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

《荀子·礼论》也谈到了礼的起源(当然说的是礼制):“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也就是说,礼起源于人类欲望与欲望的难以满足之间的不平衡”[1],因此,无论是孔子还是荀子,都把“礼”看成是维护现行社会等差的行为法则,只要人人遵守“礼”,既定的社会秩序就不会打乱;相反,若违反“礼”,就会受到惩罚。

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用语

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用语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英文礼貌用语比较随着中西方的交流日益增强,人们的生活也都在不同层面上收到了冲击。

在中英文的交际过程中,更是由于价值观念,社会习俗,文化差异的影响导致不同国家间的文化传播以及人际交往出现了种种障碍。

然而,这些障碍表现为什么样的形式呢?它们背后又有着怎样具体的文化内涵呢?是否存在相似点?这对我们的跨文化交流又有怎样的借鉴意义?这些都是我们将要探讨的问题。

人们在社会交际中,有时候不遵循合作原则,而倾向于让听话者来猜测其言外之意。

这样的现象无处不在,是一种有趣的语言现象。

人们总倾向于以一种合适的表述方式来达到理想的交流目的,通过这样一些委婉的语言习惯,可以规避语言过于直白对说话者和听话者带来的伤害。

这样的日常交际用语叫做“礼貌用语“。

英国学者Leech已经提出了有关理论,即礼貌原则,来作为对合作原则的补充和弥补。

它包括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谦逊准则、一致准则和同情准则。

接下来,我将以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用语为例,进行分析对比。

礼貌用语中的问候语与人进行交流的第一步就是打招呼,打招呼也能反映出一个人的礼貌与否。

在中英文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也总是使用截然不同的打招呼用语。

下面是一些例子:Hi. /Hello.How are you? / How do you do?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你好。

/您好。

早上好。

/ 中午好。

/ 晚上好。

吃了吗?干啥去?你干什么呢?我们可以看到,在表示单纯的你好。

早上好。

等最简单的打招呼用语时,两种语言不存在语意差别。

但是在一些更接地气的打招呼用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说话者问出的问题非常具体但又不要求听话者作出具体的回答。

只是因为人际交往中较之于英语文化多了一个和谐准则。

人们倾向于以一种言语的关切来表示和善,热络和对听话者的关心。

从而构建出关系紧密,没有距离感的说话氛围。

因此,我们不能就字面意思机械翻译,那样反而会破话会话语境,使原本的交际功能丧失。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英文礼貌用语对比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英文礼貌用语对比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英文礼貌用语对比分析陈奇【期刊名称】《绵阳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33)9【摘要】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the politeness formulae will serveto establish and maintain harmo-nious social relationship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lways benefits from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politeness formulae and the origins,which take advantage of enhancing communica-tion among nations and developing skill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is paper is to review the theories of po-liteness that have been proposed by scholars from home and abroad and to identify the differences in terms of greet-ing,leave - taking,complimenting and thanking through contrastive analysis and explain their origins.%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礼貌用语无疑有助于增进人际交往,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

但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国度有不同的礼貌表达方式,深刻理解中英文礼貌用语的差异及其渊源,有利于交际双方增进文化交流,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esearch Proposal班级xxxxx 学号xxxxx 姓名xxx1.Title of my thesis英文题目:A Cross-cultural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Politeness中文题目:汉英礼貌用语的跨文化对比分析Thesis statement:Politeness is a code of conduct with moral or ethical significance in daily life behavior, a social statute that has a restrictive effect on any member of society; likewise, language is also bound by this code.Politeness is both universal and culturally diverse, showing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in different culture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this article outlines the principle of politenes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and analyzes the differences and their causes through comparisons in terms of address, greeting, and thank you. It also proposes how to deal with such difference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o avoid cultural conflict..2.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studyPoliteness itself is a code of conduct with moral or ethical significance in daily life behavior, including people's efforts to maintain harmoniou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It is a symbol of human civilization and an important criterion for human social activities. However,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he "politeness principles" in different cultural types, and these differences are fully reflected in polite language. At this time, understanding this difference and studying polite language can improve the ability to use polite language, promot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also have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our real life.3.Literature review3.1 Domestic status:Xu Shengzhang (1992) modified Leech's politeness principle in his politeness principle, replacing the words "Maximize" and "Minimize" with words such as "usually inclined", and considered the appropriateness of politeness .L. R. Mao proposed "the relative face orientation construct" after compar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es. This concept is based on the assumption that face is a public image that each member of the community intends to earn for himself, and this public image indicates a potential politeness, which is either an ideal social identity, Or point to ideal personal autonomy. This polite orientation is the unique connotation of face in a particular society.Chinese linguist Gu Yueguo (1992) proposed five rules of Chinese politeness on the basis of Leech's theoretical framework based on the politeness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1. the criterion of derogation and respect for others;4. Seeking common ground;5. Code of morality, words and deeds.Professor Bi Jiwan (1996) proposed three characteristics of politeness in Han culture: 1. Self-respect or respect and mutual respect; 2. Concern for each other. Friends are like relatives, and they are treated with enthusiasm and courtesy.Wang Xiao (2003) believes that in business negotiations, in order to reach an agreement in favor of both parties, civilizedlanguage, implicit euphemism, and polite manners are all necessary factors for successful negotiations. Business people must adhere to their own opinions and respect each other in foreign business negotiations, and be polite and not humble.Zhang Yuyu (2010) believes that "politeness" plays a role that cannot be ignored in daily communication. Due to the importance of "politeness", this phenomenon has also received increasing attention from pragmaticians. The most famous theories are Brown and Levinsion's "face theory" and Leech's politeness principle. Polite pragmatic research helps to improve people's communication skills, thereby creating a good communication atmosphere and creating a harmonious and harmonious environment.Pan Lanlan (2010) believes that Zou Jinhong defined "politeness" in "Ceremony" as "the idea and behavior of harmoniou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between people, which is the embodiment of respect and friendliness of speech and manners". As a lubricant, politeness weakens contradictions and conflicts and regulate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Teachers should also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politeness in classroom teaching. Yu language teaching organically combines to create a pleasant teaching environment to achieve the effect of promoting classroom teaching and improving teaching quality.3.2 Foreign status:In 1973, Robin Lakoff published an article entitled "The logic of politeness; or, minding your P'S and Q'S." For the first time, politeness in linguistic communication was examin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versational principles. Mother of Modern Politeness Theory "(Eelen, 2001: 2)In the 1960s, the American language philosopher Grice (1975) proposed the principle of conversational cooperation based on the speech acts of Austin and Seale, which believed that people should follow the four principles of quality, method and related in all conversations. After the principle of cooperation was proposed, Grice added a conversational meaning to supplement the situation that people often deliberately violated a certain criterion in conversations. However, Grice's principles of conversational cohesion and conversational implication still cannot fully explain the meaning of language and its illocutionary power.Brown and Levinson (1978) believe that face has two aspects: positive face and negative face. There are many potential threatening behaviors in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This requires the speaker to use positive politeness strategies to maintain the positive face of the callee or use negative politeness strategies to maintain the negative face of the callee. Their view of politeness is undoubtedly the most influential to date, and their groundbreaking research has greatly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politeness research. Today, Brown & Levinson is almost synonymous with "politeness", and their theoretical views have become a strong meme.British linguist Leach (1983) proposed the well-known principle of politeness, which is an important principle in pragmatics. The principle includes six principles: 1. the rule of grace; 2. the principle of generosity; 3. the principle of praise; 4. The principle of modesty; 5. The principle of agreement; 6. The principle of compassion. Leech's politeness principle has two major contributions: one is to clearly indicate the criteria for distinguishing between politeness and impolite behavior; the other is to point out that politeness is both an asymmetric behavior and a symmetrical behavior. Leech proposed that theprinciple of politeness can be combined with Grice's principle of cooperation to explain certain communicative behaviors of people. For example, deliberately violates the quantity, quality, or related standards, turns corners, and does not express its intentions. In this regard, Grice's principle of cooperation cannot be explained, but the principle of politeness can give a complete answer, that is, people sometimes behave rudely to others in order not to hurt the face of others, and will convey their thoughts in the form of conversational meaning To each other. According to Leech, the principle of politeness not only saved the principle of cooperation, but also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irony principle.The British, Iail Gregory, founded the Polite Society in 1986, and later changed its name to the Campaign for Courte on the 10th anniversary, and proposed to be the first in October every year Friday is designated as "National Courtesy Day."Watts (1992) believed that the so-called politeness means "the various manners of polite behavior that the members of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collective recognize and talk about". At the same time, politeness is also a more technical concept, which is only valuable in the general theory of social interaction.The 6th International Pragmatics Symposium, held in Reims, a city in northeastern France from July 19th to 24th, 1998, featured a special discussion on "polite ideology". A total of 8 papers were exchanged at the meeting. Gino Eelen commented on these eight papers one by one.November 5-6, 1998 in Louvain, Belgium. 1a. The University of Neuve held a symposium dedicated to the interface between politeness and ideology.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seminar on language politeness was held at Chulalongkom University in Bangkok, Thailand, December 7-9, 1999. Bruce Fraser, Robin Lakoff, Sachiko Ide and many other well-known scholars of politeness were invited to make keynote speeches at the conference and discuss the study of politeness Method and its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Some papers of the conference were published in 2005 by John Benjamins, a well-known Dutch publishing company. (Lakoff & Sachiko, 2005)Mdrquez Reiter (2000) adopted the "open role-playing method" for the first time to conduct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verbal behavior of requests and apologies in Uruguay English and British English.Eelen (2001) used meta-analysis to analyze the ontological, epistemological and methodological problems in politeness research in detail.Beeching (2002), based on the French impromptu colloquial corpus, analyzes the role of French vignettes in oral conversation to investigate the politeness of French men and women in conversation.Locher (2004) focused on the interaction of power and politeness in discourse conflicts.4.Key PointsFor today's era, cross-cultural conflict is not a new topic, but it is still an inquiring topic. Since the end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Buddhist culture has entered China, but it has been resisted by Chinese Taoism and Confucianism. Conflicts between Chinese culture and foreign cultures of different models have begun to emerge. The large-scale exchanges and conflict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began with the Opium War and have a history of more than 160 years. Especially after China's entry into the WTO in 2001,the conflict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apparent. As cross-cultural negotiations at various levels and types become more frequent, understand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will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preventing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errors, reducing misunderstandings in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and promoting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Cultural conflicts are manifested in many aspects, so looking a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principles of politeness is also a breakthrough.5.Outline1. Introduction1.1 Research Background1.2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2.Politeness Principle and Interculturel Communication2.1 Politeness Principle2.2 Interculturel Communication2.3 The relation between Both of Them3.Survey about the Difference3.1 Adressing3.2 Greeting3.3 Thanking3.4 Apologising4.Reason for the Difference5.ConclusionBibliographyAcknowledgements6.References[1] 毕继万.“礼貌”的文化特性研究[J]. 世界汉语教学,2006,1[2]梁金萍. 从礼貌原则的视角分析非语言交际语用失误[D]. 天津大学, 2009.[3]潘岚岚. Leech礼貌原则在英语课堂教学的运用[J].《现代企业教育》2010,16[4]王晓. 商务谈判英语中的礼貌原则[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5]张博. 语用即文化——语用研究的文化审视[J]. 大众文艺, 2014(13):193-194.[6] 张昱昱.礼貌的语用研究[J].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0,5,3[7] Beeching,K.Gender,Politeness and Pragmatic Panicles in French[M].Amsterdam:John Benjamins,2012.[8]Eelen,G. A, Critique of Politeness Theories[M].Manchester:St.Jerome,2011.[9]Lakoff,‘R.T.&S.Ide(eds.).Broadening 1.Ile Horizon of Linguistic Politeness[c].Amsterdam:John Benjamins,2005.[10]Locher,M.A.Power and Politeness in Action:Disagreement Oral Communication[M].Berlin:Mouton de Gruyter,2009.[11]Watts,R.J.Politenes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12]Watts,R.J.,Ide,S.&Ehlieh,K..Introduction[A].InWatts,R.J.,Ide,S.Ide&Ehlich,K.(eds.).Politeness Language:Studies in Its History,Theory and Practice7.Scheduale of writing1. 2020年3月下旬确定论文题目,指导老师下达任务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