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礼貌用语对比研究
英汉礼貌用语对比研究

n o me n o n s h a r e d b y出e wo d d’ S n a t i o n . T h i s a r t i c l e r e v e a l s t h e
i mp a c t f o t h e d i f f e r e n t s o c i a l c u l t u r e s o n p o l i t e d i c t i o n s b a s e d o n t h e c o mp a r a t ’ i v e a n a l y s i s o f d a i l y En g l i s h a n d C h i n e s e p o l i t e d i c -
随着语言学研 究的 日益发展 ,作为语用 学一个重
1英 汉称 呼语 的对 比
称 呼语是语言 中不可缺少 的部分 ,不 同的称呼反映 了 不 同的民族文化和历史积淀。中国人 在称 呼上相对严肃 、 拘 谨, 可用“ 上 下长幼尊卑 ” 几个字来概 括 , 而西方人就 比较开
要分支 的礼貌用语 的研 究也得到 了越来 越 多的重视 。礼貌 是世界各民族所共有的一种社会 现象。本 文通 过对 英、 汉日
常 礼 貌 用 语 进 行 详 细 的对 比分 析 , 揭 示 了不 同 的 社 会 文 化
对礼貌用语的影响。 在 外语教学 中, 教 师如果能充分运用礼
放, 称呼简洁明了。例如 , 在汉语里“ 小 +姓” 这种表达方式 ,
只有关 系比较不错 的人才会 使用 , 让 人感觉亲切温 暖 , 但在 西 方文化 中如称 “ N i c k ” 为“ L i t t l e N i c k ” , 就 是一 种很不 礼貌 的行 为 , 会被别人误认为是一种 嘲笑 。在人际交往 中 , 中国 人经常使用 职务 称呼 , 既能体现对别 人的尊敬 , 也能体现对
英汉礼貌策略对比研究

英汉礼貌策略对比研究摘要:礼貌是各种文化所共有的一种社会现象。
它制约着人们的言行,协调着人们的社会关系和交际活动。
言语交际成功与否、效果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用恰当的礼貌表现方式和礼貌用语。
然而礼貌用语与价值观念、社会习惯等因素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不同的文化对礼貌的理解也不同。
对英汉两种文化中的礼貌用语进行对比,并分析导致差异的原因,从而帮助跨文化交际者使用恰当的礼貌用语来达到有效交际目的,避免文化差异带来的失误。
关键字:礼貌策略文化差异英汉一、绪论1礼貌策略的定义礼貌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可以在各种文化和社会中观察到,对礼貌的定义也各有说法。
Janet Holmes(1992:285)指出从语言学上来说礼貌是用来表达相对社会距离和社会关系的一种语言选择形式。
一般来说,礼貌是对别人感情的考虑,有礼貌的人会使其他人感到舒服。
布朗和列文森(1998)认为礼貌是为了满足正面和负面面子的各种合理行为。
中国一些学者象何自然(1995)把礼貌定义为:一种社会现象、一种处理好人际关系的方法、一种反应社会习俗的标准(准则)。
可见礼貌不仅是在恰当的地方说恰当的话,而且是一项复杂元素,特别是在跨文化交际当中。
因为礼貌不仅涉及语言的理解,而且和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价值紧密联系。
随着经济、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不同国度之间往来日益频繁。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不同文化的礼貌进行对比找出差异,以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更好地交流往来,交流的恰当、到位。
因此,所谓礼貌策略,应该是人际交往中的表达方式、表达原则以及表达习惯的总结,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礼貌策略,我们应该有的应对方式。
2、礼貌策略的重要性礼貌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礼貌可能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发明,它可以帮我们解决很多很多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尤其在社交场合中,礼貌用语十分重要。
多说客气话不仅表示尊重别人,而且表明自己有修养;多用礼貌用语,不仅有利于双方气氛融洽,而且有益于交际。
汉英礼貌用语对比研究

汉英礼貌用语对比研究一、引言礼貌是各种文化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
礼貌用语是人们日常语言交际过程中的重要手段,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着不同的礼貌用语。
恰当使用礼貌用语,对调和及融洽人际关系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二、本论(一)“礼貌”概念的不同渊源1.汉文化中的“礼貌”概念的历史渊源.汉文化中“礼貌”概念的历史渊源礼貌具有普遍性,但不同文化在实现礼貌的方法以及在礼貌的判断标准上存在着差异。
这些差异是在社会、历史、人文、地理等多种因素的长期影响下逐步形成的。
首先,汉英文化中礼貌概念的渊源有所不同。
汉文化中现代的“礼貌”概念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它起源于古代的“礼”,即礼制。
众所周知,礼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概念之一。
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诸侯争霸,统治者内部矛盾重重,战争不断,社会动荡。
孔子为了适应当时的社会生活的要求,致力于恢复“礼制”,以便使社会平稳地过渡到一个新的“天下有道”的社会。
孔子的“礼”并不指“礼貌”,而是指自奴隶社会时期的周朝(公元前1100年)以来的社会等级秩序。
通过“正名”,“礼”规定了社会成员之间的等级差别,要求每个社会成员按照自己的社会地位来说话、做事。
在《论语·子路》中,孔子指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因此,“正名”就是要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的等级关系,这种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
《荀子·礼论》也谈到了礼的起源(当然说的是礼制):“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也就是说,礼起源于人类欲望与欲望的难以满足之间的不平衡”[1],因此,无论是孔子还是荀子,都把“礼”看成是维护现行社会等差的行为法则,只要人人遵守“礼”,既定的社会秩序就不会打乱;相反,若违反“礼”,就会受到惩罚。
英汉礼貌用语对比研究

英汉礼貌用语对比研究学生姓名:周丽平指导老师:王亚琼教学单位:外国语学院摘要:当社会文明达到一定程度,人们在相互交往时十分看重礼貌,东方和西方国家在内涵方面有所差异。
这个课题以英汉礼貌用语以及双方的面子维持和礼貌策略,采用积极礼貌和消极礼貌策略、关联性与独立性等概念,就事论事的分析英汉两种语言在具体的间接言语行为方面的文化差异。
本文从信件为基础,就双方的礼貌策略和面子维持策略,包括感谢、祝贺、以及其他表情性文字等进行详细的分析,并据此来分析翻译中必要的调整。
关键词:礼貌与面子策略;英汉礼貌言语行为对比和翻译一、引言礼貌是文明的象征,在中西国家礼貌运用广泛,但他们之间有鲜明的对比,在运用当中才能体出来。
二、礼貌与面子策略贾玉新以Goffman(1959),Levinson(1983),Scollon和Scollon(1995)的有关理论为依据,认为礼貌是非对称性的,对听话人来讲是礼貌的行为(如祝贺,邀请,感谢),对说话人来讲可能是不礼貌的,即说话人必须有所付出;反之,对说话人有礼貌的(如命令,请示,请求,建议等),对听话人来讲可能不礼貌,构成对听话人面子的威胁。
礼貌概念分为积极礼貌和消极礼貌。
从言语行为来看,积极礼貌可能包括承诺性和表情性言语行为,而消极礼貌则可能包括指示性言语行为,常常涉及到对别人自由的干扰,尽量委婉或策略地表示我们对其他人的尊重。
积极礼貌是“对别人表示赞许”,消极礼貌是“对强加(行为)的回避”。
R.Scollon 和S.W.Scollon在《跨越文化交际一话语分析法》中提到了关联面子(involvement face)和独立面子(independence face)两个原则,一方面我们要参与和别人的活动,并向别人表明我们在参与;另一方面我们要与其它参与者相区别,保持一定程度的独立性。
关联面子强调“平等性”,而独立面子则强调“尊重性”。
这两个方面相悖相反的,却同时发生。
任何交际过程中,说话人和听话人同时面临对自己面子的威胁。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礼貌用语差异对比研究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礼貌用语差异对比研究摘要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用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其涉及到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
英汉两种语言文化在礼貌用语方面存在许多差异,例如在称呼方式、道歉方式以及感谢方式等方面。
本文首先探讨了英汉两种语言文化的礼貌用语的概念以及意义,然后分别从称呼方式、道歉方式、感谢方式、客套话等几个方面对英汉两种语言文化的礼貌用语差异进行详细比较,并分析了其背后的文化背景。
最后,提出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何避免礼貌用语的误用。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礼貌用语;英汉文化差异;称呼方式;道歉方式;感谢方式;客套话AbstractPoliteness language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a very important topic, which involv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language cultures. There are many differences in politeness languag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cultures,such as the way of addressing, apologizing and expressing gratitude. This paper first explores the concept and significance of politeness language in English and Chinese cultures, and then compares the differences in politeness languag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cultures in terms ofways of addressing, apologizing, expressing gratitude, and polite language. analyzes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behind it. Finally, how to avoid the misuse of politeness language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proposed.Keyword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politeness language; English and Chinese cultural differences; ways of addressing; ways of apologizing; ways of expressing gratitude;polite language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跨文化交际已成为一种常见的交际方式。
英汉礼貌用语对比研究开题报告

英汉礼貌用语对比研究开题报告英汉礼貌用语对比研究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礼貌用语在交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同语言和文化中的礼貌用语也存在差异。
中英两种语言的礼貌用语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由于文化背景和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这些不同之处可能引起交际的不便,因此有必要对这些差异进行研究。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英汉礼貌用语的对比研究,探讨中英两种语言在交际中的礼貌用语的不同表达方式和应用情况,以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对比研究法,即对中英两种语言中的礼貌用语进行对比研究,探讨它们在交际中的使用方式和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
具体方法包括:1. 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对中英两种语言的礼貌用语进行分类整理。
2. 通过对比分析,探究中英两种语言中常用的礼貌用语表达方式的异同。
3. 通过问卷调查等方法,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礼貌用语的认知和运用情况。
四、研究内容1. 中英礼貌用语的基本特征中英两种语言的礼貌用语存在着一些基本特征的差异。
中文的礼貌用语通常表现为比较简单的语言形式,而英文的礼貌用语则通常使用比较复杂的语言形式。
例如,在表示感谢的时候,中文通常使用“谢谢”这样的简单语言表达,而英文则可能使用“I really appreciate your help”这样的复杂语言表达。
2. 中英礼貌用语的语言形式中英两种语言中常用的礼貌用语语言形式也存在着差异。
例如,中文中常用的“您好”、“对不起”、“请问”等礼貌用语,在英文中则通常使用“hello”、“sorry”、“excuse me”等表达方式。
3. 中英礼貌用语的运用情况中英两种语言的礼貌用语的运用情况也存在差异。
例如,在商务场合中,中文中的“谈判”可能表示比较强3. 研究方法3.1 数据来源本研究所采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现代汉语和英语语料库,包括经典文学作品、报刊杂志、社交媒体等多种文本类型。
通过电子检索工具,收集大量语言数据,并对其进行筛选和分类,以确保数据的质量和有效性。
汉英礼貌用语对比与分析

汉英礼貌用语对比与分析06秋专升本学员张先存学号z06205604001礼貌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普遍存在于各国语言中,但由于语用文化价值差异和语用习惯特点的不同,人们对礼貌的理解、处理和运用方式则各不相同.中西方由于受到不同文化、民族心理和价值观的影响,会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礼貌言行.而这种差异往往会影响我们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因此在英语学习中我们有必要了解汉英礼貌语用方面的差异.一。
汉英礼貌用语的对比:例1:问候语以什么样的方式与别人见面打招呼,分手告别,也因东西方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不同而不同。
西方人则注重逻辑,他们讲究科学,追求准确、系统的分析和实证,西方形式逻辑中有三大定律,即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在演绎推理中有三段论,即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
在语言上表现为重视语言的形式,人称要一致、单复数有讲究、时态有要求,主语和谓语要配合,介词讲究搭配等等,每个细节都不能马虎。
例如:中文说“你吃了吗?”可以表示字面意义,也可以表示问候,这里的“吃”字后面的“饭”可以省略,不论早饭、中饭、晚饭都可以这样说,也不管什么时候吃的。
而英语中可能要说三句不同的话“Have you had your lunch/super/dinner?” 而且他们并不能用来表示问候,除了字面意义,这三句话可能用来暗示一种邀请,但说话人至少要考虑到两个问题:吃的是哪一餐饭,用什么时态,这些问题不清楚,这句话就没法说。
所以,中国人见面时常用的客套话是:“吃过饭了吗?”“你去哪儿?”而与英美人打招呼,不要说“Have you had your meal?”或者“Where are you going?”他们会以为你想邀请他一起外出用餐或你在打听他的私事呢。
而当他们正等着听你的下文时,你却谈起旁的事情。
这样往往会使对方觉得莫名其妙。
他们会想,不请我吃饭,干吗问我吃过饭没有?即使你见他正在用餐,一般也不能说“Are you having meal?”(你在吃饭?)或者“You are going to the dinning room?”(你去吃饭吗?)他们认为这简直是无用的话,明知故问,你不是看见我正在吃饭吗?又如你正巧遇见一个美国人在修理他的汽车,你走过去说声“Hello. ”或者“Hi.”就行了。
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对比

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对比英汉礼貌用语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达方式,在语用上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下面将从语境、语调、称谓等方面探讨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对比。
首先,在语境上,英汉礼貌用语的应用场景存在差异。
在英语中,礼貌用语通常用于迎接、道别、感谢、请求等场合,以表达尊重和友善。
例如,英语中的"Hello"、"Goodbye"、"Thank you"、"Please"等,是常见的礼貌用语。
而在汉语中,礼貌用语的使用范围更广,除了上述场合外,还用于问候、安慰、祝福等情境。
例如,汉语中的"你好"、"再见"、"谢谢"、"请"等,不仅可以用于平时交流,还可以用于庄重场合,如商务会议、重要场合等。
因此,在语境上,英汉礼貌用语有着一定的差异。
其次,在语调上,英汉礼貌用语也存在差异。
英语中的礼貌用语通常以平和、亲切的语调表达,以显得友好和尊重。
例如,当对方赞美你时,你可以回答"I appreciate your kind words",表达你对对方夸奖的感激之情。
而在汉语中,礼貌用语的语调更多地体现为谦虚、客气、礼貌的方式。
例如,当对方赞美你时,你可以回答"过奖了"或者"不敢当",表达你的谦逊和客气。
因此,在语调上,英汉礼貌用语也有所不同。
最后,在称谓上,英汉礼貌用语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英语中,常见的称谓包括"Mr."、"Mrs."、"Miss"、"Ms."等,用于称呼男性和女性。
同时,也可以用朋友称谓,如"mate"、"buddy"等。
而在汉语中,称谓通常根据年龄、性别和身份来称呼对方,如"先生"、"小姐"、"阿姨"、"师傅"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汉礼貌用语对比研究学生姓名:周丽平指导老师:王亚琼教学单位:外国语学院摘要:当社会文明达到一定程度,人们在相互交往时十分看重礼貌,东方和西方国家在内涵方面有所差异。
这个课题以英汉礼貌用语以及双方的面子维持和礼貌策略,采用积极礼貌和消极礼貌策略、关联性与独立性等概念,就事论事的分析英汉两种语言在具体的间接言语行为方面的文化差异。
本文从信件为基础,就双方的礼貌策略和面子维持策略,包括感谢、祝贺、以及其他表情性文字等进行详细的分析,并据此来分析翻译中必要的调整。
关键词:礼貌与面子策略;英汉礼貌言语行为对比和翻译一、引言礼貌是文明的象征,在中西国家礼貌运用广泛,但他们之间有鲜明的对比,在运用当中才能体出来。
二、礼貌与面子策略贾玉新以Goffman(1959),Levinson(1983),Scollon和Scollon(1995)的有关理论为依据,认为礼貌是非对称性的,对听话人来讲是礼貌的行为(如祝贺,邀请,感谢),对说话人来讲可能是不礼貌的,即说话人必须有所付出;反之,对说话人有礼貌的(如命令,请示,请求,建议等),对听话人来讲可能不礼貌,构成对听话人面子的威胁。
礼貌概念分为积极礼貌和消极礼貌。
从言语行为来看,积极礼貌可能包括承诺性和表情性言语行为,而消极礼貌则可能包括指示性言语行为,常常涉及到对别人自由的干扰,尽量委婉或策略地表示我们对其他人的尊重。
积极礼貌是“对别人表示赞许”,消极礼貌是“对强加(行为)的回避”。
R.Scollon和S.W.Scollon在《跨越文化交际一话语分析法》中提到了关联面子(involvement face)和独立面子(independence face)两个原则,一方面我们要参与和别人的活动,并向别人表明我们在参与;另一方面我们要与其它参与者相区别,保持一定程度的独立性。
关联面子强调“平等性”,而独立面子则强调“尊重性”。
这两个方面相悖相反的,却同时发生。
任何交际过程中,说话人和听话人同时面临对自己面子的威胁。
三、案例分析3.1称呼语的使用和翻译双方关系的协调,首先体现在双方对彼此的称呼上。
般都是dear+full name。
英语正式信件的称呼,一般是dear+Mr./Ms.+full name,可是,在跨文化交际中,汉语拼音并不能象英语名字一样标志性别,甚至姓氏和名字,(除非已经融入英语文化的名人,比如Jaekie Chen,否则一般的翻译就是Cheng Long),可能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项目方的格式,就是dear+full name。
在翻译Dear+full name时,就有点困难,因为我们不能翻译成“亲爱的某某”,也不能翻译成“某某”,我们需要加上一个“身份”或“头衔”,有时甚至需要加上“尊敬的”。
否则,会显得非常不礼貌。
在正式信件的末尾,写信者总是加上自己的身份和头衔。
而这个也构成对对方称呼的重要信息。
比如,将自己的身份写成了proposal manager,译者翻译成了项目经理,中文回信中的称呼,就根据这个信息写成了“尊敬的项目经理”。
头衔直接代替了对方的姓名。
这就完全突出了汉语文化中的权势原则。
那么如何翻译才对呢?一般而言,有两种方法,一个,即是根据对方在信末对自己身份的标注来称呼对方,一是模仿对方的称呼方式:“Dear+full name”。
但是,无论是Dear proposal manager,还是dear+full name,在跨文化交流中都充满了不确定的感觉。
Dear+full name由于不了解对方的头衔、性别,对于英语本族语人群而言,应该只是无奈之举。
而dear proposal manager,虽是对方在信末留下的身份和称呼信息,却不符合我们所知道的英语称呼习惯。
而译者,作为跨文化交流的促进者,除了双方关于项目的交流之外,也可促进双方其他方面的交流,比方说建议中方主动向对方说明自己的性别(Mr./Ms.)和身份(Professor,等),或者就dear proposal manager 的不确定,也可委婉询问对方。
3.2should的使用和翻译谢天振提到“应该”这个词在中文中的使用频率极高,如果不考虑场合,字对字翻译的话,会显得过于生硬。
王颖和吕和发(2007:14)举了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如果您去对岸景区参观,需往回绕行或乘渡船”如果翻译成,“If you want to visit the view0f the other side.You should go back or take the ferry.”语气生硬,不够亲和。
可以翻译成,“Visitors who wish to visit the other scenic spots across the lake,please go around the lake or take the ferry.”或者,“Visitors…may g0around the lake or take the ferry.”反过来也一样。
在电脑软件安装的指示中,我们经常看到“安装过程中可能需要您插入安装盘。
”这是英语指示性文字翻译成汉语时很常见的语用错误,因为这不是“可能需要”,而是“您需要插入安装盘”。
针对如此明确的要求,一殿而言“you should examine the work plan…,you should decide…”是个对汉语读者来说适合的语气和方式。
但是这里,项目方却使用了大量间接言语行为来减少对收信者的强加意味。
首先是“I ask that you…”的陈述命题;其次是在陈述句子中加上了please;接着,称赞对方申请书“worthy and reasonable”。
当然,“ask”这个词除外。
我们在汉英翻译(尤其是往来信件)时可以借鉴英语指示语间接言语行为的多种技巧和特点,避免直接使用should;而在将上述指示翻译成汉语时,则可借鉴汉语指示性言语行为的特点,可适度删减在汉语中显得过分或容易引起误解的委婉语气,增强指示的明确性。
3.3表情性文字的使用和翻译首先,感谢词的使用。
贾玉新(1997:298)提出,在汉语文化里,“感谢”,是和真实的得到恩惠的情况紧密相连的。
人们不会因为随手递个东西给别人而期待对方感谢。
但是在英语文化里,对于“thank you”的期待和使用非常广泛。
刘万生(2004:97)认为,在工作职责场合,如果说话人地位.相对比较高,一般不采用感谢语。
如果项目方是汉语使用者,则一般不会采用感谢语。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们在项目申请过程中的六封英语邮件中发现:使用英语的项目方,对申请者不吝采用了大量的直接感谢语。
信中有thank you。
第一封信中开头和结尾对参会者表示感谢。
“1would like t0thank all0f you for participating……”“Please accept my thanks for joining us…”和第二封信一开始,项目方就对我们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申请项目表示感谢,而在信件结束的时候,又对我们的申请再次表示感谢。
“Thank you for the detailed and thoughtful application”“Many thanks again for the propos-al”第三封信在宣布项目得到资助的消息之前,项目方还是事先表示感谢。
“Thank you for the time you took in applying for…”第五封信和第六封信也还是对申请者表示感谢。
而在第六封信中,是这样写的:“Unfortunately our program was delayed and we are grateful f0r your patience.”其次,道歉词的使用。
贾玉新(1997:375)认为,道歉语的使用,无论是使用频率还是使用范围,美国人对道歉的使用远远高于中国人。
本文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尽管最终资助金额已经超过了项目指南中的资助上限很多,但是因为没有达到刚开始承诺的金额,所以项目方在一封邮件中道歉,表示遗憾。
“We are sorry not to be able to fund thisproposal fully”。
其三,祝贺词的使用。
如果我们专门考察中英文大学录取书信的措辞,就会发现,作为权势一方的单位,在中文中不会祝贺对方;而在英文中却会。
比如,北京大学录取通知单,写到,“我校决定录取你入某某学院(系)某某专业学习,请你准时于某年某月某日凭本通知书到校报到。
”四、结语英语称呼语在一般正式场合是用Dear+title+fullnanle;翻译成汉语时,用头衔(身份)+姓名。
不过随着双方合作的进展,双方的称呼也有可能变化。
这里有个协商的过程。
译者应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主动了解双方对彼此称呼的期待和认可,来促进双方交流中这一很重要的一步。
关于“should”这个词的语用错误,往往会造成跨文化交际的双方关系紧张,误会重重。
译者应该对此有意识,在汉英和英汉翻译过程中,要注意“必须”(you should)和“可以”(you may)的区别。
而关于表情性文字的翻译,要注意在英汉两个不同文本问进行适度的增删。
参考文献[1]R·SCodon,S.W.scollon.跨越文化交际话语分析法.1983.[2]谢天振.使用与翻译2000:381页[3]贾玉新.礼貌与面子,1997:298-375[4]刘万生.应用文使用,2004:97结业论文评语学生姓名:周丽平题目:英汉礼貌用语对比研究综合成绩:指导教师评语:批阅成绩:指导教师(签字):年月答辩小组评语:答辩成绩:答辩小组负责人(签字):年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