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礼貌用语对比研究

合集下载

英汉礼貌用语对比研究

英汉礼貌用语对比研究

n o me n o n s h a r e d b y出e wo d d’ S n a t i o n . T h i s a r t i c l e r e v e a l s t h e
i mp a c t f o t h e d i f f e r e n t s o c i a l c u l t u r e s o n p o l i t e d i c t i o n s b a s e d o n t h e c o mp a r a t ’ i v e a n a l y s i s o f d a i l y En g l i s h a n d C h i n e s e p o l i t e d i c -
随着语言学研 究的 日益发展 ,作为语用 学一个重
1英 汉称 呼语 的对 比
称 呼语是语言 中不可缺少 的部分 ,不 同的称呼反映 了 不 同的民族文化和历史积淀。中国人 在称 呼上相对严肃 、 拘 谨, 可用“ 上 下长幼尊卑 ” 几个字来概 括 , 而西方人就 比较开
要分支 的礼貌用语 的研 究也得到 了越来 越 多的重视 。礼貌 是世界各民族所共有的一种社会 现象。本 文通 过对 英、 汉日
常 礼 貌 用 语 进 行 详 细 的对 比分 析 , 揭 示 了不 同 的 社 会 文 化
对礼貌用语的影响。 在 外语教学 中, 教 师如果能充分运用礼
放, 称呼简洁明了。例如 , 在汉语里“ 小 +姓” 这种表达方式 ,
只有关 系比较不错 的人才会 使用 , 让 人感觉亲切温 暖 , 但在 西 方文化 中如称 “ N i c k ” 为“ L i t t l e N i c k ” , 就 是一 种很不 礼貌 的行 为 , 会被别人误认为是一种 嘲笑 。在人际交往 中 , 中国 人经常使用 职务 称呼 , 既能体现对别 人的尊敬 , 也能体现对

英汉礼貌策略对比研究

英汉礼貌策略对比研究

英汉礼貌策略对比研究摘要:礼貌是各种文化所共有的一种社会现象。

它制约着人们的言行,协调着人们的社会关系和交际活动。

言语交际成功与否、效果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用恰当的礼貌表现方式和礼貌用语。

然而礼貌用语与价值观念、社会习惯等因素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不同的文化对礼貌的理解也不同。

对英汉两种文化中的礼貌用语进行对比,并分析导致差异的原因,从而帮助跨文化交际者使用恰当的礼貌用语来达到有效交际目的,避免文化差异带来的失误。

关键字:礼貌策略文化差异英汉一、绪论1礼貌策略的定义礼貌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可以在各种文化和社会中观察到,对礼貌的定义也各有说法。

Janet Holmes(1992:285)指出从语言学上来说礼貌是用来表达相对社会距离和社会关系的一种语言选择形式。

一般来说,礼貌是对别人感情的考虑,有礼貌的人会使其他人感到舒服。

布朗和列文森(1998)认为礼貌是为了满足正面和负面面子的各种合理行为。

中国一些学者象何自然(1995)把礼貌定义为:一种社会现象、一种处理好人际关系的方法、一种反应社会习俗的标准(准则)。

可见礼貌不仅是在恰当的地方说恰当的话,而且是一项复杂元素,特别是在跨文化交际当中。

因为礼貌不仅涉及语言的理解,而且和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价值紧密联系。

随着经济、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不同国度之间往来日益频繁。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不同文化的礼貌进行对比找出差异,以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更好地交流往来,交流的恰当、到位。

因此,所谓礼貌策略,应该是人际交往中的表达方式、表达原则以及表达习惯的总结,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礼貌策略,我们应该有的应对方式。

2、礼貌策略的重要性礼貌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礼貌可能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发明,它可以帮我们解决很多很多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尤其在社交场合中,礼貌用语十分重要。

多说客气话不仅表示尊重别人,而且表明自己有修养;多用礼貌用语,不仅有利于双方气氛融洽,而且有益于交际。

汉英礼貌用语对比研究

汉英礼貌用语对比研究

汉英礼貌用语对比研究一、引言礼貌是各种文化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

礼貌用语是人们日常语言交际过程中的重要手段,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着不同的礼貌用语。

恰当使用礼貌用语,对调和及融洽人际关系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二、本论(一)“礼貌”概念的不同渊源1.汉文化中的“礼貌”概念的历史渊源.汉文化中“礼貌”概念的历史渊源礼貌具有普遍性,但不同文化在实现礼貌的方法以及在礼貌的判断标准上存在着差异。

这些差异是在社会、历史、人文、地理等多种因素的长期影响下逐步形成的。

首先,汉英文化中礼貌概念的渊源有所不同。

汉文化中现代的“礼貌”概念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它起源于古代的“礼”,即礼制。

众所周知,礼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概念之一。

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诸侯争霸,统治者内部矛盾重重,战争不断,社会动荡。

孔子为了适应当时的社会生活的要求,致力于恢复“礼制”,以便使社会平稳地过渡到一个新的“天下有道”的社会。

孔子的“礼”并不指“礼貌”,而是指自奴隶社会时期的周朝(公元前1100年)以来的社会等级秩序。

通过“正名”,“礼”规定了社会成员之间的等级差别,要求每个社会成员按照自己的社会地位来说话、做事。

在《论语·子路》中,孔子指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因此,“正名”就是要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的等级关系,这种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

《荀子·礼论》也谈到了礼的起源(当然说的是礼制):“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也就是说,礼起源于人类欲望与欲望的难以满足之间的不平衡”[1],因此,无论是孔子还是荀子,都把“礼”看成是维护现行社会等差的行为法则,只要人人遵守“礼”,既定的社会秩序就不会打乱;相反,若违反“礼”,就会受到惩罚。

英汉礼貌用语对比研究

英汉礼貌用语对比研究

英汉礼貌用语对比研究学生姓名:周丽平指导老师:王亚琼教学单位:外国语学院摘要:当社会文明达到一定程度,人们在相互交往时十分看重礼貌,东方和西方国家在内涵方面有所差异。

这个课题以英汉礼貌用语以及双方的面子维持和礼貌策略,采用积极礼貌和消极礼貌策略、关联性与独立性等概念,就事论事的分析英汉两种语言在具体的间接言语行为方面的文化差异。

本文从信件为基础,就双方的礼貌策略和面子维持策略,包括感谢、祝贺、以及其他表情性文字等进行详细的分析,并据此来分析翻译中必要的调整。

关键词:礼貌与面子策略;英汉礼貌言语行为对比和翻译一、引言礼貌是文明的象征,在中西国家礼貌运用广泛,但他们之间有鲜明的对比,在运用当中才能体出来。

二、礼貌与面子策略贾玉新以Goffman(1959),Levinson(1983),Scollon和Scollon(1995)的有关理论为依据,认为礼貌是非对称性的,对听话人来讲是礼貌的行为(如祝贺,邀请,感谢),对说话人来讲可能是不礼貌的,即说话人必须有所付出;反之,对说话人有礼貌的(如命令,请示,请求,建议等),对听话人来讲可能不礼貌,构成对听话人面子的威胁。

礼貌概念分为积极礼貌和消极礼貌。

从言语行为来看,积极礼貌可能包括承诺性和表情性言语行为,而消极礼貌则可能包括指示性言语行为,常常涉及到对别人自由的干扰,尽量委婉或策略地表示我们对其他人的尊重。

积极礼貌是“对别人表示赞许”,消极礼貌是“对强加(行为)的回避”。

R.Scollon 和S.W.Scollon在《跨越文化交际一话语分析法》中提到了关联面子(involvement face)和独立面子(independence face)两个原则,一方面我们要参与和别人的活动,并向别人表明我们在参与;另一方面我们要与其它参与者相区别,保持一定程度的独立性。

关联面子强调“平等性”,而独立面子则强调“尊重性”。

这两个方面相悖相反的,却同时发生。

任何交际过程中,说话人和听话人同时面临对自己面子的威胁。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礼貌用语差异对比研究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礼貌用语差异对比研究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礼貌用语差异对比研究摘要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用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其涉及到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

英汉两种语言文化在礼貌用语方面存在许多差异,例如在称呼方式、道歉方式以及感谢方式等方面。

本文首先探讨了英汉两种语言文化的礼貌用语的概念以及意义,然后分别从称呼方式、道歉方式、感谢方式、客套话等几个方面对英汉两种语言文化的礼貌用语差异进行详细比较,并分析了其背后的文化背景。

最后,提出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何避免礼貌用语的误用。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礼貌用语;英汉文化差异;称呼方式;道歉方式;感谢方式;客套话AbstractPoliteness language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a very important topic, which involv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language cultures. There are many differences in politeness languag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cultures,such as the way of addressing, apologizing and expressing gratitude. This paper first explores the concept and significance of politeness language in English and Chinese cultures, and then compares the differences in politeness languag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cultures in terms ofways of addressing, apologizing, expressing gratitude, and polite language. analyzes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behind it. Finally, how to avoid the misuse of politeness language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proposed.Keyword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politeness language; English and Chinese cultural differences; ways of addressing; ways of apologizing; ways of expressing gratitude;polite language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跨文化交际已成为一种常见的交际方式。

英汉礼貌用语对比研究开题报告

英汉礼貌用语对比研究开题报告

英汉礼貌用语对比研究开题报告英汉礼貌用语对比研究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礼貌用语在交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同语言和文化中的礼貌用语也存在差异。

中英两种语言的礼貌用语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由于文化背景和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这些不同之处可能引起交际的不便,因此有必要对这些差异进行研究。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英汉礼貌用语的对比研究,探讨中英两种语言在交际中的礼貌用语的不同表达方式和应用情况,以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对比研究法,即对中英两种语言中的礼貌用语进行对比研究,探讨它们在交际中的使用方式和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

具体方法包括:1. 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对中英两种语言的礼貌用语进行分类整理。

2. 通过对比分析,探究中英两种语言中常用的礼貌用语表达方式的异同。

3. 通过问卷调查等方法,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礼貌用语的认知和运用情况。

四、研究内容1. 中英礼貌用语的基本特征中英两种语言的礼貌用语存在着一些基本特征的差异。

中文的礼貌用语通常表现为比较简单的语言形式,而英文的礼貌用语则通常使用比较复杂的语言形式。

例如,在表示感谢的时候,中文通常使用“谢谢”这样的简单语言表达,而英文则可能使用“I really appreciate your help”这样的复杂语言表达。

2. 中英礼貌用语的语言形式中英两种语言中常用的礼貌用语语言形式也存在着差异。

例如,中文中常用的“您好”、“对不起”、“请问”等礼貌用语,在英文中则通常使用“hello”、“sorry”、“excuse me”等表达方式。

3. 中英礼貌用语的运用情况中英两种语言的礼貌用语的运用情况也存在差异。

例如,在商务场合中,中文中的“谈判”可能表示比较强3. 研究方法3.1 数据来源本研究所采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现代汉语和英语语料库,包括经典文学作品、报刊杂志、社交媒体等多种文本类型。

通过电子检索工具,收集大量语言数据,并对其进行筛选和分类,以确保数据的质量和有效性。

汉英礼貌用语对比与分析

汉英礼貌用语对比与分析

汉英礼貌用语对比与分析06秋专升本学员张先存学号z06205604001礼貌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普遍存在于各国语言中,但由于语用文化价值差异和语用习惯特点的不同,人们对礼貌的理解、处理和运用方式则各不相同.中西方由于受到不同文化、民族心理和价值观的影响,会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礼貌言行.而这种差异往往会影响我们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因此在英语学习中我们有必要了解汉英礼貌语用方面的差异.一。

汉英礼貌用语的对比:例1:问候语以什么样的方式与别人见面打招呼,分手告别,也因东西方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不同而不同。

西方人则注重逻辑,他们讲究科学,追求准确、系统的分析和实证,西方形式逻辑中有三大定律,即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在演绎推理中有三段论,即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

在语言上表现为重视语言的形式,人称要一致、单复数有讲究、时态有要求,主语和谓语要配合,介词讲究搭配等等,每个细节都不能马虎。

例如:中文说“你吃了吗?”可以表示字面意义,也可以表示问候,这里的“吃”字后面的“饭”可以省略,不论早饭、中饭、晚饭都可以这样说,也不管什么时候吃的。

而英语中可能要说三句不同的话“Have you had your lunch/super/dinner?” 而且他们并不能用来表示问候,除了字面意义,这三句话可能用来暗示一种邀请,但说话人至少要考虑到两个问题:吃的是哪一餐饭,用什么时态,这些问题不清楚,这句话就没法说。

所以,中国人见面时常用的客套话是:“吃过饭了吗?”“你去哪儿?”而与英美人打招呼,不要说“Have you had your meal?”或者“Where are you going?”他们会以为你想邀请他一起外出用餐或你在打听他的私事呢。

而当他们正等着听你的下文时,你却谈起旁的事情。

这样往往会使对方觉得莫名其妙。

他们会想,不请我吃饭,干吗问我吃过饭没有?即使你见他正在用餐,一般也不能说“Are you having meal?”(你在吃饭?)或者“You are going to the dinning room?”(你去吃饭吗?)他们认为这简直是无用的话,明知故问,你不是看见我正在吃饭吗?又如你正巧遇见一个美国人在修理他的汽车,你走过去说声“Hello. ”或者“Hi.”就行了。

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对比

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对比

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对比英汉礼貌用语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达方式,在语用上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下面将从语境、语调、称谓等方面探讨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对比。

首先,在语境上,英汉礼貌用语的应用场景存在差异。

在英语中,礼貌用语通常用于迎接、道别、感谢、请求等场合,以表达尊重和友善。

例如,英语中的"Hello"、"Goodbye"、"Thank you"、"Please"等,是常见的礼貌用语。

而在汉语中,礼貌用语的使用范围更广,除了上述场合外,还用于问候、安慰、祝福等情境。

例如,汉语中的"你好"、"再见"、"谢谢"、"请"等,不仅可以用于平时交流,还可以用于庄重场合,如商务会议、重要场合等。

因此,在语境上,英汉礼貌用语有着一定的差异。

其次,在语调上,英汉礼貌用语也存在差异。

英语中的礼貌用语通常以平和、亲切的语调表达,以显得友好和尊重。

例如,当对方赞美你时,你可以回答"I appreciate your kind words",表达你对对方夸奖的感激之情。

而在汉语中,礼貌用语的语调更多地体现为谦虚、客气、礼貌的方式。

例如,当对方赞美你时,你可以回答"过奖了"或者"不敢当",表达你的谦逊和客气。

因此,在语调上,英汉礼貌用语也有所不同。

最后,在称谓上,英汉礼貌用语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英语中,常见的称谓包括"Mr."、"Mrs."、"Miss"、"Ms."等,用于称呼男性和女性。

同时,也可以用朋友称谓,如"mate"、"buddy"等。

而在汉语中,称谓通常根据年龄、性别和身份来称呼对方,如"先生"、"小姐"、"阿姨"、"师傅"等。

中英礼貌用语对比研究 毕业论文

中英礼貌用语对比研究  毕业论文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on Politeness中英礼貌用语对比研究摘要礼貌是人类文化的普遍现象,广泛的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中,它不仅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准绳,也是人类文明的主要标志。

文明古国中国和西方处于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道德价值观,风土人情等等,中英文化的巨大差异必然导致其礼貌用语的使用差异。

本文将从文化价值角度对中英两种礼貌用语进行对比分析,旨在使交流顺利进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礼貌用语;英语;汉语;差异对比绪论礼貌作为一种文化习俗,在人脑中是根深蒂固的,它以巨大的力量促使人们按照本民族的习惯进行交际。

即使是许多有文化有教养,知道入乡随俗的人也难以摆脱文化习俗的羁绊,在跨文化交际中有意无意的触犯对方的禁忌,造成语用失误。

跨文化交际中关键性的问题,就是人们能否冲破各自文化的约束去领略认可,或接受其他文化中多重且隐蔽的特性。

为了顺利融洽的进行交际,除了建立良好的习俗差异意识,遵守“入境问禁,入国问俗,入门问佛”的礼仪,规范,更重要的还应重视移情,不管是说话人还是听话人,在认知心理上都要乐于接受对方d 的不同文化,想方设法去理解对方的用意。

在跨文化交流中我们会轻松地发现,英汉两种语言的礼貌用语存在很大的不同,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中英称呼语的文化差异中国人较习惯于非对等式的称呼类型,称呼要讲究“长幼尊卑贵贱”之分,体现出一种权势倾向,是垂直社会关系的标志。

而英语国家受西方文化影响,较崇尚对等式称呼,表现出平等的文化取向 。

(一)、姓名。

比如,在中国,下属不能叫上司的名字,学生不能直接叫老师的名字,孩子不能直呼父母的名字。

否则就会被认定为没有礼貌,缺乏教养。

而英语文化中的称呼语注重双方亲近,表现出平等的文化取向。

在英语国家,一般来说,不论对方年龄多大,地位和级别多高,人们更愿意直呼其名,以示亲近。

英汉礼貌用语对比之研究

英汉礼貌用语对比之研究
2 2 第7 周 0年 5 1 期是 试 刊




用 语





杨 永 佳
( 京信息技术职业学院, 苏 南京 南 江 摘 要 : 貌 是 各 语 言 、 文化 所 共 有 的 社会 现 象 。本 文 礼 各 对 英 汉 两种 语 言 中的 礼 貌 用 语 进 行 了对 比 分 析 .揭 示 了不 同 的 社 会 文 化 对 礼 貌 用语 的影 响 。了解 英 汉 礼 貌 用语 的 差异 , 有 助 于 中 国大 学 生 更 透彻 地 掌握 英 语语 言 ,进 而提 高跨 文 化 交 际 能力 , 大 学 英语 教 学 具 有 重要 的意 义。 对 关 键 词 :英 汉礼 貌 用语 跨 文 化 交 际 英 语 教 学

Hale Waihona Puke 203 ) 10 8 没教养的 。 必 要 的寒 暄 是 招 呼 语 中不 可 或 缺 的部 分 。 汉 语 中 “ 苦 辛 了” 是一 句 热 情 的 客 套 话 , 表示 对 别 人 的关 心 。它 的适 应 范 围 很 广 。 英 语 中却 没 有 完全 对 应 的 说 法 。 而 英 语 中询 问 型 礼 貌 语 “ o r o ? ” H w aey ud — H w a yu e “ o r o o ig ”H wieey ig i o ? ” 。 些 询 问 语 在 更 多 的 n ? “ o vrt n t yu 等 这 s h wh 情 况 下 也 成 为 人 们 见 面 时 的寒 暄 语 、 套 话 , 不 是 真 正 要 客 并 问 别人 情 况 。 一般 来 说 , 要 回答 “ ie ta ky u 就 行 了 。 只 Fn , n ” h o 汉 语 中有 “ 了吗 ?” 忙 什 么 呢 ?” 去 哪 呀 ?” 还 好 吗 ?”过 得 吃 “ “ “ “ 怎样 ? ” 汉 语 打 招 呼 着 眼 于事 实 , 英语 以不 涉 及 事 实 为特 点 。 美 英

汉英礼貌用语的对比研究

汉英礼貌用语的对比研究

A contrastive study of politeness principle in Chinese andEnglish culture汉英礼貌用语的对比研究【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culture, communicatio ns between people beco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As we all know, dif ferent people hold different views about politeness and different cul tures may lead to pragmatic differences. Because of the cultural diff erences, sometimes what the Chinese people consider to be polite may not be true according to western culture. As a universal phenomenon, politeness is observed in every society, whose main functions are mai ntaining social order; maintaining friendly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reducing conflicts and misunderstandings by means of polite speech ac ts so as to attain the aim of communication.To be polite, there are s ome principles to follow. This paper aims at describing these princip les, and also f ocusing on a comparative study on Politeness Principle in 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es.【Keyword】:Politeness Principle; difference; English culture; Chine se culture1. Overview of the Politeness PrincipleIn our daily life, we have to communicate with other people to get in formation, to gain knowledge about a topic or to reach a variety of g oals. To be successful, one has to follow some important strategies. Besides the rule---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abbrev. CP) of the Amer ican language philosopher and linguist, H.P. Grice, who thought that in order to make the conversation go on, we should obey some basic p rinciples, especially “Cooperative Principle”, bring ing about a gre at development in the concept of conversational implicate, there exis ts another concept --- the Politeness Principle (abbrev. PP), which h as above all been developed by Leech,a famous British linguist. In th e centre of this concept does not stand the information of a conversa tion, but the effect of what is said on the people.2.The basic content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Politeness Principle2. 1.Theories of the Politeness PrincipleReferring to Searle`s categories of illocutionary acts, Leech points out a subdivision into negative and positive politeness. The negative politeness belongs eminently to the directive group, while positive politeness is dominant in the commissive and expressive group. He int roduces the term "impositives", too. Among those groups there existsa variety of theories and maxims which I’d like to deal with in the following essay.Following Grice’s example in dividing the CP, Leech divides the PP i nto six maxims, each consisting of two sub-maxims.(1) Tact Maxim (in impositives and commissives)a. Minimize cost to others;b. Maximize benefit to others.(2) Generosity Maxim (in impositives and commissives)a. Minimize benefit to self;b. Maximize cost to self.(3) Approbation Maxim (in expressives and assertives)a. Minimize dispraise of others;b. Maximize praise of others.(4)Modesty Maxim (in expressives and assertives)a. Minimize praise of self;b. Maximize dispraise of self.(5) Agreement Maxim (in assertives)a. Minimize disagreement between self and others;b. Maximize agreement between self and others.(6)Sympathy Maxim (in assertives)a. Minimize antipathy between self and others;b. Maximize sympathy between self and othe rs.”The PP’s function lies in that speakers should try to express themse lves in a polite way, in an indirect way and let the hearers sense th eir implication. The purpose of doing this is not to hurt others’ fe eling or make them lose face. So if there is the need of politeness, people in talking must observe PP. In observing the PP, speakers shou ld be always polite to others—minimize cost to other and maximize be nefit to other, so as to make a good impression on other and win the mutual respect.2.2. Chinese Politeness PrincipleWhen it comes to the Chinese scholars who have studied the Chinese Po liteness Principle and contributed significantly to the study of it, I would like to refer to Gu Yueguo , a professor of Beijing Foreign S tudies University. In his articles related to the study of politeness in modern Chinese, Prof. Gu has traced the origin of the motion of p oliteness in the Chinese culture, and has also formulated a different set of politeness maxims, which , he thinks, are more suitable to th e Chinese environment.Gu holds the view that there are basically four notions underlying th e Chinese conception of limao(礼貌),which are respectfulness, modest y, attitudinal warmth and refinement. And he concludes five maxims of limao(礼貌) according to Leech’s Politeness Principle:(1) Respectfulness Maxim: self’s positive appreciation or admirationof others concerning the lat ter’s face, social status, and so on.(2). Appellation Maxim: use proper appellation to address others.(3) Refinement Maxim: self’s demonstration of kindness, consideratio n, and hospitality to others.(4) Consistency Maxim: self’s behaviour to other which meets certain standards.(5) Virtue, Speech and Behaviour Maxim: on motivation, minimize other s’ cost and maximize other s’ benefit; on verbalism, maximize benef it self received and minimize cost self paid out.”3. Comparison between Politeness Principle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We can see that there are some common points of Politeness Principl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But because of the different culture bac kgrounds, English and Chinese people have different viewpoints on pol iteness. Therefore, when using Politeness Principle, they will have s ome differences.3.1 The difference in Tact MaximMany scholars regard Tact Maxim as the upmost maxim of Politeness Pri nciple, for Tact Maxim, in English cultur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 ant and useful maxim. when showing some imperatives Tact Maxim is oft en used. But we often speak indirectly to show our politeness, the mo re indirectly we speak the more politeness we are. In English-speakin g countries individualism is considered to be of great value, which i s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It usually refers to the freedom, right and independency of an individual. Therefore, impe rative action is considered as an intrusion to others, even between s uperior and subordinate, eldership and junior, teacher and student. S o they will obey Tact Maxim when they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avoid imposition.To Chinese, who have been overwhelmed by feudalism for more than a th ousand years, it is hard for them to understand individualism. Impera tive action is very common in China. When they say or do something th ey often consider other s’ status and strictly obey the rule of resp ecting elders. For instance:(1) Close the door.(2) Give me a cup of tea.In these two examples, both use imperative sentences. They are consid ered to be polite in China, but westerners do not think so.3.2. The difference in Appellation MaximIn China, either in formal or informal occasions, people often addres s others by using other’s occupation to show respect, when their soc ial positions are considered to be high or respectful, such as Profes sor Li, Teacher Zhang, Dean Sun and so on. If their social positions are considered to be low, such as barber, cleaner, technical worker, cook, plumber and most other people in service profession, people will often call them “shifu”(师傅) instead of their occupations to be polite. To the people in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this is not the same. In formal situations, they often address people with high socia l position with their professions, such as Professor Green, Chairman Johnson, etc. But they never address people with “teacher or manage r”. In informal occasions, even a professor or a chairman prefers hi mself to be called with his given name to show intimacy to others. An d they tend to call others like this while a Chinese may feel unpleas ant to be called in such a term by unfamiliar person. For example, if a girl named “Yang Sitong (杨丝彤) ” is called as “Sitong(丝彤)” or “tong(彤)” by an ordinary friend, she will look on it as an insu lt.3.3. The difference in Modesty MaximAs for modesty,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hold the same view that to show modesty is a way to be polite. Leech’s Mo desty Maxim runs as “Minimize praise of self (Maximize dispraise of self)”. But how thi s maxim is adhered to in different cultures is very much a matter of degree. When being complimented, an English-speaking person would rea dily accept the compliment by s aying something like “Thank you” to show his appreciation of the praise, but a Chinese speaker would try to deny the truth of the compliment. They both are being modest and t hey both think they are behaving properly. Yet either of them would t hink the other is being polite. For instance:(1)A: Oh, how beautiful your dress is! B: Thank you.(2)A: 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 B: Not at all. My English is very poor.In examples (1) and (2) are the typical answers to praise of Engl ish and Chine se people. “The English speaker is being polite to the extent that by accepting and showing appreciation of the compliment; while the Chinese speaker ignoring the factuality of the compliment p aid to him. Because self-denigration has been at the core of the Chin ese notion of politeness for over two thousand years, the Chinese in order to show modesty will go to such lengths as to underrate what he himself has achieved and deny the truth of a complimentary remark.3.4. The difference in Sympathy MaximRespecting old people is the virtue of China, for old people in Chin a are the symbol of wisdom. During communication Chinese people often show respect and regard to old people. However, the situation in wes t is just the opposite. In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old people do n ot want to be considered as old. They will do everything in themselve s to prove that they are still young. People in English-speaking coun tries consider old as useless, so they don’t like to be treated as o ld and don’t like to accept other’s sympathy and help. So don’t of fer help too actively when communicate with people in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unless they ask for your help.4. Summary of the comparisonThe comparison of pragmatic differences of politenes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demonstrates that this politeness phenomenon is universa l in all cultures, but its expressions and implications are different from culture to culture. So a good understanding of pragmatic differ ences in politeness can undoubtedly contribute to the avoidance of pr agmatic failures in cross-cultural exchange so as to attain the goal in communication.Besides, grammatical mistakes are easy to be forgiven during intercul tural communication, but improper language use may cause embarrassmen ts and misunderstandings. Therefore,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Politen ess Principle in 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es becomes more important. Meanwhile, to be familiar with the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an d to choose the right politeness maxims during communication are also very important and useful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Reference:George Leec h.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London & New York: Longman, 1997) 107Jenny Thomas, Meaning in Interaction (London & New York: Longman, 199 7) 155Li Tong. Pragmatic Differences in Politeness Compared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J] Journal of Xinzhou Teachers University,2003,12,Hu Shangtian. A Probe into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Cooperative Princ iple and the Politeness Principle[J].1997,7He Zhaoxiong. Study of Politenes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e[J]. 1995,5。

英汉礼貌用语对比研究

英汉礼貌用语对比研究

英汉礼貌用语对比研究礼貌用语在人际交往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有效沟通,并展现个人的素养和文化背景。

英语和汉语作为两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语言,在礼貌用语的使用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对英汉礼貌用语进行对比研究,以揭示它们在形式、表达习惯和文化内涵方面的不同之处。

一、问候语在英语中,常见的问候语有“Hello”“Hi”“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g”等。

这些问候语比较简洁直接,使用范围广泛,适用于各种场合和关系。

例如,在朋友之间、同事之间、陌生人之间都可以使用。

而汉语的问候语则更加丰富多样,并且会根据时间、场合和关系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早上见面可以说“早上好”,中午可以说“中午好”,晚上则说“晚上好”。

此外,还有“吃了吗?”“最近怎么样?”“忙啥呢?”等问候方式,这些问候语不仅是简单的打招呼,还可能包含着对对方生活的关心。

在正式场合,汉语中常用“您好”来表示尊敬。

这种问候语比较庄重,适用于对长辈、上级或者初次见面的人。

二、感谢语英语中的感谢语通常是“Thank you”“Thanks”,表达比较直接和简洁。

在程度上的区分,可以加上“Thank you very much”“Thanks a lot”等来加强感谢的程度。

汉语中的感谢语则相对丰富一些。

比如“谢谢”“多谢”“感谢您”等。

而且,在表达感谢时,中国人可能会更加委婉和含蓄。

有时候会说“麻烦您了”“给您添麻烦了”等,这些表达方式虽然没有直接提到“感谢”,但实际上也传达了感激之情。

此外,对于别人的帮助,中国人还可能会通过回赠礼物或者请客吃饭等方式来表达感谢,而不仅仅是通过语言。

三、道歉语英语中的道歉语常见的有“Sorry”“I'm sorry”,如果想要更加强调歉意,可以说“I'm terribly sorry”“I'm so sorry”。

在汉语中,“对不起”“抱歉”“不好意思”是常用的道歉语。

汉英礼貌用语对比研究王国兰

汉英礼貌用语对比研究王国兰

摘要: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导致其礼貌用语的使用差异。

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些差异,就容易造成使用失误。

本文试图从礼貌原则的角度去分析中西方文化礼貌用语在称呼﹑隐私语等各方面的语用差异。

关键词:礼貌原则;礼貌用语;语用差异1. 概述众所周知,在现代社会,礼貌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

礼貌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素养和修养,礼貌能保持人与人之间的融洽与和谐,消除抵触,促成合作。

礼貌是社会文明的标志。

“语用”,顾名思义,就是指语言的使用。

“语用差异”是指在语言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差异。

正如Leech在他的Principles of Pragmatics指出的那样,礼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带有明显的民族性。

几乎每一个民族都提倡礼貌,重视礼貌。

但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衡量礼貌与否的标准也不相同,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不同的礼貌观念及表达方式。

一个民族认为是“礼貌”的,而另一个民族也许认为是“不礼貌”的;这个民族认为是“不礼貌”的,而另一个民族也许认为是“礼貌”的。

一般说来,语言是表达礼貌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反过来礼貌又制约了语言的使用,而礼貌原则为人们礼貌用语的正确使用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与遵循的标准。

那么,英汉礼貌用语到底有何区别呢?本文将试从以下两方面来阐述:(1)中西方两种礼貌准则;(2)礼貌用语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使用差异。

本文试图找出英汉礼貌用语的不同与相似之处,更进一步地剖析礼貌准则,从而在日常交往和跨文化交际中更加灵活地应用礼貌原则,使得跨文化交际得以顺利进行。

2.英汉两种礼貌准则礼貌是维系人们成功交际的重要方式之一,但英汉语言中却存在不同的礼貌准则,他们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及不同的国情。

2.1Leech的礼貌准则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Leech在研究了礼貌现象及合作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礼貌准则,不仅完善了Grice的合作原则,而且回答了一些Grice的合作原则不能解释的问题。

它包括以下6个方面:(1)策略准则: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对他人的益处。

英汉礼貌用语对比研究-文学学士毕业论文

英汉礼貌用语对比研究-文学学士毕业论文

AbstractThis paper is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different use of polite languag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As an universal phenomenon, politeness exists in all kinds of cultures,which plays a vital role not only in maintaining friendly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beings but also in creating the harmonious atmosphere conversation. As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and China have different cultures, they use different ways to express their own polite words and deeds, and the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understan ding of polite language always affects the effective cross-cultur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m. What is more, it would causes unsuccessful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comparative study of polite languag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will urge English learners to reduce the faults in using cross-cultural language, and will simultaneously achieve effective human communication through using appropriately polite expressions.Key Words:polite language; communication; comparative study; cultural differences中文摘要礼貌是人们在频繁的交往中彼此表示尊重与友好的行为规范。

中英文礼貌用语对比研究

中英文礼貌用语对比研究

中英文礼貌用语对比研究发布时间:2021-07-07T14:24:12.42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12期作者:曾城[导读] 中国一直以来都是礼仪之邦,关于礼貌的相关词语较多。

在英汉翻译或者商务交流中,很多学习者会将中文用词和礼貌习惯带到与西方人交往的过程中,很容易会引起文化冲突或者交际障碍。

曾城湖南应用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 湖南常德 415000摘要:中国一直以来都是礼仪之邦,关于礼貌的相关词语较多。

在英汉翻译或者商务交流中,很多学习者会将中文用词和礼貌习惯带到与西方人交往的过程中,很容易会引起文化冲突或者交际障碍。

本文主要通过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分析理解权威人士的观点,研究中西方礼貌用语的目的在于通过在礼貌用语、表达方式、商务礼仪等方面在中英文的不同表现形式及差异,特别是语用差异,以及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礼貌用语的使用情况及如何做到正确使用礼貌用语,巧妙地转化礼貌用语,营造出更加轻松、自在的交流氛围,避免引发误解或者矛盾,以便促进不同文化间的沟通和交流。

关键词:礼貌用语;礼貌原则;商务礼仪;文化;差异对比第一章礼貌语用学研究综述一、礼貌语言和商务礼仪随着国际化的深度发展,商务方面的交往也越来越密切,在各种商务交往中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为准则和指导方针,随着国际贸易的日益发展,协调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使人与人相处,在尊重他人的前提下,遵守礼仪规则,按照礼仪规则其中的价值本身,没有成本,但却能创造价值,以你想象不到的方式盈利并使生意成功。

借用奥巴马访华的话说,这是一个“普遍原则”;用胡锦涛主席的话来说,商务礼仪是一种“软实力”。

二、合作原则和特殊会话含义合作原则含义:它是指沟通双方为了使谈话、合作顺利进行,为了达到共同的沟通目的而必须相互配合,共同遵守一些规则。

特殊会话含义:在实际的言语交际中,人们并不总是遵守“合作原则”,而是出于需要而故意违背合作原则。

而这种明显故意违反合作原则而产生的含义称为“特殊会话含义”。

汉英礼貌用语对比研究

汉英礼貌用语对比研究

汉英礼貌用语对比研究作者:魏靖宇来源:《广东蚕业》 2019年第1期摘要不同国家或民族,风土人情、文化底蕴、自然条件等均存在千差万别,交际中传达礼貌的方式也有诸多差异。

同样的举止、手势或词汇在一个国家中被认为是礼貌的、善意的、问候性的,在另一个国家,或许意味着相反的表达含义。

了解汉英文化,熟知双方礼貌用语的差异及其产生原因可以促进交流,减少因礼貌用语使用习惯不同而引起的交际失败。

关键词汉英;文化;礼貌用语;对比中图分类号:H314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2095-1205(2019)01-107-02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不同文化中关于礼貌的认定同中有异。

各有千秋。

文化有继承性,在历史发展中不断积累、固化、创新、迭代。

礼貌用语,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在交际中发挥的作用举足轻重。

合理运用礼貌用语在世界任何国家都是迈向有效沟通、成功交际的第一步。

学习并掌握英汉礼貌用语的不用点,更有利于我们沟通,达到交际目的并获得成功。

1汉英礼貌文化起源汉英两种文化在各自的历史长河中蜿蜒向前,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了礼貌用语的差异。

在英语国家,礼貌的近义词有文明、城市和律令。

由此可见,西方英语国家的礼貌是建立在遵守法律、言行举止文明的基础上的。

中文里,礼貌的概念发源于“礼”和“礼仪”。

单独一个“礼”字,意义非凡、寓意丰富。

在中国的古代,把礼视为天经地义、民之行为标准。

以“礼”主导国家和人民。

随着历史的前进,到孔孟时代,当时封建王朝岌岌可危,封建制度面临更迭,中华民族处于混乱之中。

受到统治阶级的影响,孔子提出“以礼待人”“以礼相待”的思想。

将人对礼的认知与表现程度划分为高低贵贱的不同等级。

人们按照各自的社会等级、地位来为人处事。

到汉朝时期,汉朝学者曾认为,所谓礼,即是贬己敬人,让自己卑微,让别人显贵。

时至今日,这种思想仍渗透在中华民族以礼待人的点滴细节中。

2汉英礼貌用语差异原因分析2.1行为标准不同不同民族的人基于各自文化背景中的行为规范来表达用意或者感情。

英汉礼貌用语差异探析

英汉礼貌用语差异探析

的所指 范 围很广 。 “ 夫礼 ,天之 经也 ,地之 义也 ,民之 行也 。” (‘ 左传 ・ 昭公二十五年 > )。到了孔子时 代 ( 公元前5149 5-7 ), 由于旧的奴隶制度被 破坏 , 新的封 建制度尚未 完全形成 ,整个社会 而 处 于一片混乱之中。为此 , 孔子提 出川 “ ”来管制人的概念 。孔子 礼 提 出了正 名思想 。即把 一切 人按高低贵贱来划分等级 ,然后各人的言 行必须符合其社会身份 和地 位。到 了西汉 ,戴盛所著的 ‘ 礼记 》一书 中开篇写道 : “ ,贬已尊 人。”到这时 , “ ”已发展成了贬低 自 礼 礼 己和尊重别人的一种社会行为准则了。这一思想渗透于汉文化 中,成 为现代汉文化礼貌的核心 。
的核心 。因而 。 礼貌概念在荚语 中是和守法和文明密不可 分的 。 现代汉语的礼貌概 念源于 “ ”或 “ 仪”。 “ ”在 中国古代 礼 礼 礼
( ) 呼语和 角色语 。中文 的称呼语 。为遵守 “ 1称 上下有义 ,长 幼有 序” 的观 念 ,中文 可以用姓 加职位 称呼人 , “ 主任 ,黄局 像 李 长 ,肖科 长 等 .而在 英语 中是 不能 这 样称 呼 ,只能 称 作 “ J Mr Mi / i un / i ” ,甚至 直呼其 名。 s Ms / ag X a s L H o

2 】复瓤 髓 Ql
学 术 研 讨
英 汉 礼 貌 用 语 差 异 探 析
张 静
f f峡职业技术学 院 语言与艺术 系 J 三 j 摘 要 礼貌 用语是一 个社 会文明的标志。英语 和汉语 受其文化等 因素的影响 ,导致了英 汉礼貌 用语 的差异 本文从 英汉礼 貌的 文化起 源、英汉礼貌原 则入手 ,对比了英汉礼貌用语的差异,并简要 分析 了 因,希望能减 少中西方人们 交流 时的一些失误 原 关键词 文化起 源 礼貌用语差异 英 汉礼貌

汉英礼貌用语对比研究

汉英礼貌用语对比研究

汉英礼貌用语对比研究一、引言礼貌是各种文化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

礼貌用语是人们日常语言交际过程中的重要手段,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着不同的礼貌用语。

恰当使用礼貌用语,对调与及融洽人际关系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二、本论(一)“礼貌”概念的不同渊源1.汉文化中的“礼貌”概念的历史渊源.汉文化中“礼貌”概念的历史渊源礼貌具有普遍性,但不同文化在实现礼貌的方法以及在礼貌的判断标准上存在着差异。

这些差异是在社会、历史、人文、地理等多种因素的长期影响下逐步形成的。

首先,汉英文化中礼貌概念的渊源有所不同。

汉文化中现代的“礼貌”概念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它起源于古代的“礼”,即礼制。

众所周知,礼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概念之一。

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诸侯争霸,统治者内部矛盾重重,战争不断,社会动荡。

孔子为了适应当时的社会生活的要求,致力于恢复“礼制”,以便使社会平稳地过渡到一个新的“天下有道”的社会。

孔子的“礼”并不指“礼貌”,而是指自奴隶社会时期的周朝(公元前1100年)以来的社会等级秩序。

通过“正名”,“礼”规定了社会成员之间的等级差别,要求每个社会成员按照自己的社会地位来说话、做事。

在《论语·子路》中,孔子指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因此,“正名”就是要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的等级关系,这种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

《荀子·礼论》也谈到了礼的起源(当然说的是礼制):“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也就是说,礼起源于人类欲望与欲望的难以满足之间的不平衡”[1],因此,无论是孔子还是荀子,都把“礼”看成是维护现行社会等差的行为法则,只要人人遵守“礼”,既定的社会秩序就不会打乱;相反,若违反“礼”,就会受到惩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论海明威在小说《太阳照样升起》中的象征意义2 用合作原则分析男性广告语的诉求3 玛丽•巴顿的女性意识4 The Growth Topic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5 论D.H.劳伦斯诗歌中的救赎意识6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7 从语用角度和文化角度浅谈隐喻的翻译8 对《傲慢与偏见》中贝内特太太及其女儿们的人物评论9 人性的救赎——从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看美国英雄主义的新侧面10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805 990 74 911 从认知角度看隐喻在英语词汇习得中应用12 英汉动物习语文化内涵对比研究13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玛吉的悲剧成因14 从僵尸和吸血鬼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异同15 中英委婉语语用功能的对比研究16 庞德对李白诗的误读——《华夏集》诗学探微17 《阿Q正传》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18 The Darkness in Oscar Wilde’s Fairy Tales19 Double Consciousness of Fitzgerald: Nick and Gatsby20 Effects of First Person Narration on Thematic Expression in Araby21 Black Women's Searching for Identity in Toni Morrison's Sula22 从理解文化角度翻译英语习语23 二语习得理论及其对小学英语教学的影响24 An Analysis of Space in In the Heart of the Country25 汽车广告中的双关研究:关联理论视角26 The Application of Games in English Teaching for Young Learners27 《织工马南》中马南的性格28 The Archetype of the Ugly Duckling in The Secret Garden2930 如何用英语作精彩演讲3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32 浅谈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商务英语33 解读海明威小说《老人与海》中的生态意识34 文化杂糅背景下的身份诉求——解读奈保尔的《半生》35 翻译中的文化差异36 An Analysis of the Fatalism and Pessimistic View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37 被忽视的主人公——析《简爱》中的疯女人38 《隐形人》(混战)中的象征手法分析39 An Analysis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through Idioms40 隐喻视角下的政治新闻语篇分析41 从《哈利波特与火焰杯》看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冲突42 Conflicts between Chinese Culture and American Culture in The Joy Luck Club43 初中生单词记忆的可行性研究44 《愤怒的葡萄》中的圣经原型45 华兹华斯的浪漫主义文学在《嘉莉妹妹》中的再现46 《绝望的主妇》中的中产阶级女性独立意识的研究47 An Analysis of The Call of the Wil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istentialism48 A Comparison of Valu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49 埃兹拉•庞德和意象主义50 On the Application of Polysystem Theory In the Two Versions of Hamlet51 青少年的危机时刻——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初探52 论《喜福会》中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53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54 Situational Approach to Grammar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English Classes55 中西方酒店文化比较与探讨56 The Strategies and Translation of Politeness in English Business Letters57 The Essence of Love——An Interpretation of Persuasion58 哥特式特征在《黑猫》中的运用59 The Admiration of Great Gatsby60 环保宣传语翻译中的文化介入61 Preciseness of Legal English62 《理智与情感》中的婚姻63 Confucianism’s Influence on Transcendentalism:Reflection on Emerson’s and Thoreau’s Philosophy64 Social Causes for Tess’s Tragedy65 比较《简•爱》中女性“陈规形象”与《飘》中女性“新形象”66 从精神分析角度解析《一位女士的画像》中伊莎贝尔阿切尔的婚姻悲剧67 济慈六大颂诗的意象68 《麦琪的礼物》看语境在中英翻译中的影响69 The Implic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and Chinese70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the Novel To Kill A Mockingbird and Its Film Adaptation71 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中的爱情观72 从中西婚礼文化看中西方文化差异73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in Gift-giving Customs74 《德拉库拉》中病态感情和正常感情的对比和碰撞75 A Study on the Cross-Cultural Management in the Sino-American Joint-Venture Enterprise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hangan & Ford Motor Company76 功能对等理论在英语习语翻译中的应用77 论田纳西•威廉斯戏剧中的象征主义手法—以《玻璃动物园》为例78 初中英语读写技能综合教学模式研究79 爱伦坡侦探小说中恐怖气氛的营造方法80 旅游资料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81 “I”and Rebecca--A Study on the Comparison of Two Female Characters in Rebecca82 网络委婉语中的模因现象研究83 《瓦尔登湖》与陶渊明作品中的自然观简析126 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研究127 卡门-波西米亚之花128 基本数字词在中西文化中的差异与翻译129 Grammatical Analysis of Academic Writing130 浅析《野性的呼唤》中的“野性”与“人性”131 通过象征主义、梭罗的自然思想和梭罗的个人主义析《瓦尔登湖》132 浅析《飘》中女主人公斯佳丽的女性意识133 英汉“去除”类运动事件表达异同的对比研究134 爱伦•坡的《乌鸦》中的浪漫主义分析135 基于语义场理论的英语词汇习得研究136 中餐菜单英译的归化与异化137 Terror of the Soul-Analysis of Features in Poe’s Gothic Fictions138 《本杰明•富兰克林自传》和《嘉莉妹妹》美国梦的对比研究139 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喜福会》140 The Greatness of Jay Gatsby—An Analysis of the Protagonist of The Great Gatsby141 汉语叠词翻译的对等研究142 从电影《阿凡达》透视美国文化143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144 从《简•爱》与《藻海无边》看女性话语权的缺失145 语法翻译法与交际法的对比研究146 言语行为理论在戏剧《芭芭拉少校》对白分析中的应用147 英语广告双关语的语用功能148 《麦田守望者》成长主题解析149 从文化角度看中英房地产广告差异150 语结与英语长句的翻译151 《愤怒的葡萄》的生态主义分析152 广告英译汉中的创译原则153 论礼貌策略在商务信函写作中的运用154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主义155 简析比喻在《围城》中的运用156 英汉”黑色”的隐喻的对比研究157 小学任务型英语教学中的课堂游戏研究158 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问题之比较分析159 《织工马南》中的因果关系说160 论《最危险的游戏》中的生态伦理混乱161 海明威《太阳照样升起》的存在主义表达162 为爱而叛逆——简·爱对爱的渴求的分析163 菲尔丁小说《汤姆琼斯》中的戏剧因素分析164 汉语公示语的英译165 交际法在中学英语的应用166 An Analysis of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Nature and Civilization in Wuthering Heigh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criticism167 An Analysis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arlett’s Personality in Gone with the Wind168 广告英语中委婉语的语用研究169 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体态语170 Sister Carrie:a Girl with Ascending but Unfulfilled Desires171 浅谈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之差异172 DOTA游戏英雄名称汉译策略173 哈金小说《等待》中的女性悲剧分析174 女性主义翻译研究——《简•爱》两种中文译本的比较175 An Analysis of the Religious Elements in Robinson Crusoe176 论《红字》中珠儿的象征意蕴177 福克纳小说《献给艾米莉的玫瑰》的叙事技巧研究178 On Emily Bronte's Self-realization Through the Characters in Wuthering Heights179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wo Roses”in Wuthering Heights--Catherine Earnshaw and Catherine Linton180 从适应与选择角度看公示语翻译方法181 模糊语在商务英语谈判中的语用研究182 影响英语阅读速度提高的主要障碍及其解决方法183 从唯美主义角度分析《莎乐美》中邪恶的灵魂184 丧钟为谁而鸣中的罗伯特形象185 神经漫游者中的两个世界186 科技英语语篇中被动语态语篇功能的分析187 从文体风格谈培根散文《论美》的翻译188 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189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Non-Verbal Communication190 广告翻译191 中西方鬼怪比较研究192 功能目的论视角下的企业外宣资料的英译研究193 A Miniature of Ambivalence and Self-Discovery as Reflected by Amy Tan's The Joy Luck Club194 清教主义和超验主义观照下霍桑的救赎观——以《红字》为例195 The Pursuit of Freedom and Love in E.M. Forster’s A Room with a View196 女性意识的觉醒——评《雨中的猫》中的人物对比描写197 英汉礼貌用语对比研究198 A Cultural Analysi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Names199 从心理学角度谈中国学生英语学习中典型语法错误的产生原因及其应对策略200 英汉礼貌用语及交际策略的对比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