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交际礼貌用语的对比
中英委婉语的对比分析
中英委婉语的对比分析
中英委婉语是指在交际中为了表达某种信息或态度,而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的语言
表达形式。
委婉语的使用可以减轻冲突,保护对方的面子,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
中英委
婉语在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上存在一些差异,下面分别从不同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一、礼貌用语
中文中的委婉语通常通过使用一些礼貌用语来表达,例如「不好意思」、「请问一下」、「可能有点麻烦」等。
而英文中的委婉语则更注重使用一些委婉的措辞,例如「excuse me」、「if you don't mind」、「would you be so kind as to」等。
四、表述态度
在表达态度时,中文中常使用一些虚拟的语气来委婉地表达观点。
例如「我觉得可能」、「我认为也许」等。
而英文中则更倾向于直接地表达观点,例如「I think maybe」、「I believe perhaps」等。
五、措辞转换
在进行语言表达时,中文中还常常使用一些措辞转换的方法来委婉地表达。
例如将「我」转化为「小弟」、「某个人」、「有人」,将「你」转化为「大哥」、「阁下」、「您」等。
而英文中的措辞转换则相对较少,更倾向于使用正式的称呼,例如将「我」转
化为「I」,将「你」转化为「you」等。
中英委婉语在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上存在一些差异。
中文中委婉语常通过使用礼貌用语、委婉词语、虚拟语气和措辞转换等方式来表达,而英文中则更注重使用委婉的措辞、
直接否定、直接建议与请求和正式称呼等方式来表达。
中西礼貌用语对比分析
中西礼貌用语对比分析在不同文化中,礼貌用语是人们交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文和西方语言中的礼貌用语有许多不同之处,反映了这两种文化对礼貌和人际关系的不同理解和重视程度。
下面对中西礼貌用语进行对比分析。
第一,称呼方式。
在中文中,人们常用“先生”、“小姐”、“阿姨”、“师傅”等称呼方式,这种称呼方式较为尊重和礼貌。
而在西方语言中,人们更倾向于直接使用名字来称呼对方,例如“John”、“Mary”等。
这反映了中西方在对待他人称呼方面的不同习惯和文化观念。
第二,问候语。
在中文中,人们常用“你好”、“您好”等问候语来打招呼并表示尊重。
而在西方语言中,人们常用“Hello”、“Hi”等简短的问候语,这种表达方式更加直接和随意,不太关注对方的身份和地位。
这体现了中西方文化对问候的不同态度和方式。
道歉和感谢。
在中文中,道歉和感谢是人们日常交流中常用的礼貌用语。
人们常用“对不起”、“谢谢”等表达自己的道歉和感谢之情。
而在西方语言中,人们也有类似的表达方式,如“I'm sorry”、“Thank you”等。
但西方社会对于道歉和感谢的重视程度可能不如中文社会。
这可能与中西方文化对于人际关系和台风的不同态度有关。
第四,告别语。
在中文中,人们常用“再见”、“回头见”等告别语来表示离开和期待再次见面。
而在西方语言中,人们常用“Goodbye”、“See you”等简短的告别语。
这种差异可能反映了中西方人们对待离别和见面的态度和情感表达方式的不同。
中西礼貌用语在称呼方式、问候语、道歉和感谢以及告别语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中西方在礼貌习惯、人际关系和文化观念等方面的不同。
了解和尊重他人的礼貌用语是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一环,有助于增进彼此的理解和友好关系。
英汉日常交际中礼貌用语的差异
英汉日常交际中礼貌用语的差异英汉日常交际中礼貌用语的差异摘要礼貌,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象征,以其礼貌用语来表现民族的文化。
在日常交际中,礼貌用语是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它是一种特殊而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
而英汉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礼貌用语就有着文化差异。
本文通过比较英汉两种语言中礼貌用语的一些特征,了解英汉两个民族的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俗,从而揭示它们之间的差异,并进一步了解双方对于礼貌用语的使用及语用差异上各有的特点,了解这些共性与差异,对于减少国际双方交流产生的误会,摩擦,以及促成国际间的交流合作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英汉日常交际礼貌用语差异AbstractCourtesy, as a symbol of a nation’s culture, expresses itself ethnic culture with its polite language. In daily communications, polite language is an essential communication tool. It is a special and universal social cultural phenomenon. The two countries (China and England) have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so the two polite languages share cultural differences. Through comparing some feature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polite languages, and understanding the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and customs of the two countries, we can reveal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By doing these things, we can learn more about their use of the terms for politeness and pragmatic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Understanding thes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s signficant for English learners to reduce misunderstanding and promote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s.Key Words English and Chinese Daily communication Politelanguage Differences目录1 引言:礼貌原则概述 (1)2 英汉日常交际中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 (1)2.1英汉称呼语的差异 (1)2.2禁忌与委婉语的差异 (2)2.3敬谦语的差异 (2)2.4致谢与道歉语的差异 (3)3 英汉日常交际中礼貌用语的文化差异 (3)4 礼貌用语差异引发交际失误的原因 (5)4.1个人主义 (5)4.2价值观 (5)4.3历史演变 (6)5 减少语用差异引发交际失误的对策 (6)结论 (7)致谢 (8)参考文献 (9)1 引言:礼貌原则概述礼貌是人类社会文明的标志,是人类社会活动得以实现的一条重要原则。
汉英礼貌用语对比研究
汉英礼貌用语对比研究一、引言礼貌是各种文化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
礼貌用语是人们日常语言交际过程中的重要手段,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着不同的礼貌用语。
恰当使用礼貌用语,对调和及融洽人际关系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二、本论(一)“礼貌”概念的不同渊源1.汉文化中的“礼貌”概念的历史渊源.汉文化中“礼貌”概念的历史渊源礼貌具有普遍性,但不同文化在实现礼貌的方法以及在礼貌的判断标准上存在着差异。
这些差异是在社会、历史、人文、地理等多种因素的长期影响下逐步形成的。
首先,汉英文化中礼貌概念的渊源有所不同。
汉文化中现代的“礼貌”概念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它起源于古代的“礼”,即礼制。
众所周知,礼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概念之一。
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诸侯争霸,统治者内部矛盾重重,战争不断,社会动荡。
孔子为了适应当时的社会生活的要求,致力于恢复“礼制”,以便使社会平稳地过渡到一个新的“天下有道”的社会。
孔子的“礼”并不指“礼貌”,而是指自奴隶社会时期的周朝(公元前1100年)以来的社会等级秩序。
通过“正名”,“礼”规定了社会成员之间的等级差别,要求每个社会成员按照自己的社会地位来说话、做事。
在《论语·子路》中,孔子指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因此,“正名”就是要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的等级关系,这种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
《荀子·礼论》也谈到了礼的起源(当然说的是礼制):“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也就是说,礼起源于人类欲望与欲望的难以满足之间的不平衡”[1],因此,无论是孔子还是荀子,都把“礼”看成是维护现行社会等差的行为法则,只要人人遵守“礼”,既定的社会秩序就不会打乱;相反,若违反“礼”,就会受到惩罚。
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对比
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对比
英语礼貌用语与汉语礼貌用语之间有一定的差异。
英语礼貌用语:
表示问候:英语中常用的表示问候的礼貌用语有“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day”,表示再见时会说“Goodbye”,“Take care”也是常见的礼貌用语。
请求:英文中表示请求时习惯性地使用“Could you…?”,“Would you…?”,“Can you…?”,“May I…?”等句式。
道谢:英文中表示感谢时会用到“Thank you”,“Thanks a lot”,“I appreciate it”,“That’s very kind of you”等句式。
汉语礼貌用语:
表示问候:汉语当中表示问候或打招呼时有很多不同表达方式,
如“早上好”,“晚上好”,“你好”,“再见”等。
请求:汉语当中表示请求的礼貌用语有“请帮忙……”,“能请您……吗?”,“能够……吗?”等。
道谢:汉语中表示感谢的用语则有“太感谢你了”,“真抱歉”,“谢谢”,“非常感谢”,“谢谢你的帮助”等。
总而言之,英语礼貌用语与汉语礼貌用语在表达方式上有一定的
差异,但都是用于礼貌地与人交流的有效手段。
英汉礼貌用语对比
英汉礼貌用语对比作者:陈琼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14年第10期“入乡随俗”说的是要了解对方的习惯特性,才能更好的交流。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注意英汉文化的不同也是更好掌握英语学习的前提。
这里主要是从礼貌用语中寻找差异。
礼貌用语是交际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
接下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恭维语和自谦语中英在恭维语和自谦语的用法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英方国家在受到恭维和赞扬很少加以否定,以免显露出与恭维着不一致,令人难堪,所以当有人夸奖你事情做得好时,你应该说“Thank you!”.别人说你球踢得好,你应该说“Thank you!”,说你长得漂亮,你也应该说“Thank you!”。
但在我们国家,面对表扬却不能这么直率,对待别人的恭维或称赞人们习惯用否认或者自贬的方式。
比如:“哪里,哪里”,“不行,不行”、“不敢当”、“过奖了”、“你抬举我”、“别损我了”,“我要是漂亮,天下就没有丑人了”等等。
学者拉里·阿·萨穆瓦说:“在西方文化中个人是至高无上的,个人主义是首要的和肯定的价值观”。
西方人有生以来就受着全力竞争,努力争先的教育,他们极为重视个人的作用,个人的独立性。
因此,他们总是竭尽全力将自己从集体中突出出来,以求充分表现自己。
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则强调群体意识,人们重视集体的作用,不喜欢突出个人。
因而在礼貌用语方面也就形成了一种特有的自谦习惯。
二、称呼语和角色语在中国,孩子一般不能直呼父母、长辈的大名;学生不可直接叫老师的名字,下属不能叫上司的名字等等。
否则就会被视作缺少家教,没有礼貌,不懂规矩等。
我们不仅使用表示血亲关系的名词取称呼家人、亲属,而且喜欢用亲属称谓来称呼非亲属的朋友乃至陌生人。
比方说,把跟自己祖父祖母年龄相仿的男性叫爷爷,女性叫奶奶;将比自己父母年长的女性称为大妈或阿姨,男性称伯伯或叔叔;有时和辈分相同的人在一起,把比自己年长的男性称大哥,女性称大姐。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礼貌用语差异对比研究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礼貌用语差异对比研究摘要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用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其涉及到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
英汉两种语言文化在礼貌用语方面存在许多差异,例如在称呼方式、道歉方式以及感谢方式等方面。
本文首先探讨了英汉两种语言文化的礼貌用语的概念以及意义,然后分别从称呼方式、道歉方式、感谢方式、客套话等几个方面对英汉两种语言文化的礼貌用语差异进行详细比较,并分析了其背后的文化背景。
最后,提出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何避免礼貌用语的误用。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礼貌用语;英汉文化差异;称呼方式;道歉方式;感谢方式;客套话AbstractPoliteness language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a very important topic, which involv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language cultures. There are many differences in politeness languag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cultures,such as the way of addressing, apologizing and expressing gratitude. This paper first explores the concept and significance of politeness language in English and Chinese cultures, and then compares the differences in politeness languag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cultures in terms ofways of addressing, apologizing, expressing gratitude, and polite language. analyzes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behind it. Finally, how to avoid the misuse of politeness language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proposed.Keyword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politeness language; English and Chinese cultural differences; ways of addressing; ways of apologizing; ways of expressing gratitude;polite language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跨文化交际已成为一种常见的交际方式。
汉英礼貌用语对比与分析
汉英礼貌用语对比与分析06秋专升本学员张先存学号z06205604001礼貌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普遍存在于各国语言中,但由于语用文化价值差异和语用习惯特点的不同,人们对礼貌的理解、处理和运用方式则各不相同.中西方由于受到不同文化、民族心理和价值观的影响,会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礼貌言行.而这种差异往往会影响我们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因此在英语学习中我们有必要了解汉英礼貌语用方面的差异.一。
汉英礼貌用语的对比:例1:问候语以什么样的方式与别人见面打招呼,分手告别,也因东西方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不同而不同。
西方人则注重逻辑,他们讲究科学,追求准确、系统的分析和实证,西方形式逻辑中有三大定律,即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在演绎推理中有三段论,即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
在语言上表现为重视语言的形式,人称要一致、单复数有讲究、时态有要求,主语和谓语要配合,介词讲究搭配等等,每个细节都不能马虎。
例如:中文说“你吃了吗?”可以表示字面意义,也可以表示问候,这里的“吃”字后面的“饭”可以省略,不论早饭、中饭、晚饭都可以这样说,也不管什么时候吃的。
而英语中可能要说三句不同的话“Have you had your lunch/super/dinner?” 而且他们并不能用来表示问候,除了字面意义,这三句话可能用来暗示一种邀请,但说话人至少要考虑到两个问题:吃的是哪一餐饭,用什么时态,这些问题不清楚,这句话就没法说。
所以,中国人见面时常用的客套话是:“吃过饭了吗?”“你去哪儿?”而与英美人打招呼,不要说“Have you had your meal?”或者“Where are you going?”他们会以为你想邀请他一起外出用餐或你在打听他的私事呢。
而当他们正等着听你的下文时,你却谈起旁的事情。
这样往往会使对方觉得莫名其妙。
他们会想,不请我吃饭,干吗问我吃过饭没有?即使你见他正在用餐,一般也不能说“Are you having meal?”(你在吃饭?)或者“You are going to the dinning room?”(你去吃饭吗?)他们认为这简直是无用的话,明知故问,你不是看见我正在吃饭吗?又如你正巧遇见一个美国人在修理他的汽车,你走过去说声“Hello. ”或者“Hi.”就行了。
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对比
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对比
英语和中文礼貌用语的语用对比
英语在表达礼貌用语上,一般会通过使用特定的句式来表达礼貌性。
通常,说话者会使用“May I ask…?”“Could you please…?”和“I would be grateful if you could…”等句式来示意自己有请求或需求。
此外,也会使用省略句说明礼貌,比如“Would you like some tea?”中的would 省略了could。
在回答别人问题时,如果回答不能满足对方,一般会使用句子“I'm sorry, I'm afraid I can't help you.”来表达歉意。
而中文在表达礼貌用语时,通常会通过口头禅来表达礼貌性。
比如,说话者会使用“对不起,请问……”、“请问……”和“我很想知道……”等句式来示意自己有请求或需求。
另外,也可以使用口头禅“随便”和“请”来表达礼貌性。
例如:“你要不要喝茶?”中的“要不要”就是“请”的含义;当回答不能满足对方时,通常会使用句子“不好意思,帮不上忙”来表达歉意。
总之,英语和中文在表达礼貌用语上都有不同的特点,但是都有共同目的,即礼貌地表达出请求或需求,并在必要时会使用句子表达出歉意。
中西礼貌用语对比分析
中西礼貌用语对比分析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人们对待交际和表达礼貌的方式也各不相同。
中西方文化是世界上两大不同的文化体系,它们在礼貌用语的表达方面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从中西方文化的角度出发,对比分析中西礼貌用语的差异。
一、中西礼貌用语的表达方式1.中西礼貌用语的语言特点在西方文化中,使用礼貌用语时通常会使用“请”、“谢谢”、“对不起”等词语。
在交往过程中会不断重复这些词语,以表达对他人的尊重和尊敬。
在西方文化中,这些词语的重复使用被视为一种礼貌和尊重的体现。
而在中国文化中,礼貌用语的表达方式更多的是通过句子结构和表达方式来体现。
比如在问候方面,中国人会使用“您好”、“您辛苦了”、“回家路上小心”等表达方式来表达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
而在使用“谢谢”时,中国人也更倾向于使用更加正式的表达方式,比如“多谢您的帮助”、“非常感谢您的款待”等。
2.中西礼貌用语的在交际中的使用频率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在交际中使用礼貌用语的频率相对较低。
中国人更注重言下之意和真诚的表达,对于过分频繁地使用礼貌用语并不看重。
在中国人的交际中,更注重的是通过行为和言语的方式来表达对他人的尊重和友好。
中西礼貌用语的差异主要源自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价值观念和社会习惯。
在西方文化中,强调个人主义和自由的社会文化对礼貌用语的使用有着一定的影响。
而在中国文化中,强调集体主义和人情味的社会文化也对礼貌用语的使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在西方文化中,礼貌用语的使用更加注重形式和规范。
西方人注重礼貌和礼仪,礼貌用语的使用更倾向于在一定的场合和时间内进行,不同场合和不同社交对象会有不同的礼貌用语的使用方式。
西方文化也更注重礼貌用语的频率和重复。
2.中西礼貌用语的社会文化影响中西礼貌用语的对比分析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启示。
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交往中,需要更多地了解对方的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尊重对方的礼貌用语习惯。
也需要更多地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通过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促进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对比分析
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对比分析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对比分析【摘要】不同民族的礼节方式不同,因此使用的礼貌用语也不同,这是文化背景、政治经济、风土人情差异的结果。
英语和汉语中的礼貌用语也不相同,这种语用上的差异会给翻译和理解过程造成一定的难度。
为此,本文结合所学经验,对英汉礼貌用语的差异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结合文化因素分析了造成语用差异的原因,希望能够为学习者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英语汉语礼貌用语语用差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能够表现出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环境和风土人情。
中国一直以来都是礼仪之邦,关于礼貌的相关词语较多。
在英汉翻译或者交流中,很多学习者会将中文用词和礼貌习惯带到与西方人交往的过程中,这种情况很容易会引起文化冲突或者交际障碍。
语用差异是非常常见的,这需要学习者掌握重点,巧妙地转化礼貌用语,营造出更加轻松、自在的交流氛围,避免引发误解或者矛盾。
一、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对比1.致歉、致谢。
西方人所说的“Thank you”和中文中的“谢谢”并不是完全相同的,通常情况下,中国人对自己的亲戚、朋友很少会说“谢谢”,他们认为这是一种“见外”的行为,因此一般会以更加委婉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谢之情。
而西方人通常把“Thank you”挂在嘴边,不管是服务生还是家庭成员,都会这么说。
在与西方人的交往中,别人致谢说“Thank you very much.”时,中国人会下意识的回答“Never mind”,这样的回答会显得比较不合时宜。
另外,在对待上下级关系上,西方人不管是对上司还是同事的帮助,都会表示感谢,但是在中国人这里,为上级或者长辈办事是应该的,是不需要感谢的。
2.交际用语。
在中国,人们打招呼一般用“去哪儿”或者“吃了么”,这种话很显然是一种客套话,它的重点在于打招呼,而不是真的询问你要去哪里或者吃了什么饭。
中英委婉语的对比分析
中英委婉语的对比分析委婉语是一种言语表达方式,常用于礼貌、表达委婉情感、避免冲突等。
中英文委婉语的用法有所不同,接下来将对比分析中英文委婉语的表达方式。
1. 礼貌用语在中文中,我们常用“请”、“谢谢”等字眼表示礼貌。
例如:“请问您需要什么帮助?”、“谢谢你的耐心等待。
”等等。
在英文中,礼貌用语包括“Excuse me”,“Please”和“Thank you”。
“Excuse me”可以用于请求别人的注意或道歉,例如:“Excuse me, can I have a moment of your time?”“Please”表示请求或提醒,例如:“Please be careful, you might trip over that.”“Thank you”则表示感激之情,例如:“Thank you for your help.”2. 否定语气在中文中,我们常使用“不太好”、“有一点点问题”等词语来表示否定。
例如:“这道题我不太会。
”、“这个方案有一些小问题。
”3. 婉转拒绝在中文中,我们常使用“抱歉,我有其他的事要忙。
”、“我需要考虑一下。
”等方式婉转拒绝别人的请求。
在英文中,可以用“Sorry, I'm tied up at the moment.”、“I'll need to think about it first.”等方式婉转拒绝别人的请求。
4. 委婉表达在中文中,我们常使用“可能不太适合你”、“我的看法与你略有不同”等方式去委婉表达我们的意见。
5. 推销语在中文中,为了表现自己的自信和实力,会使用一些比较强烈的语言,如“我们公司产品最好”、“我们的服务最专业”。
总体来说,中英文委婉语的用法有所不同,但目的都是为了表达我们的想法和情感,并体现尊重、礼貌、文雅等。
在实际交流中,我们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委婉语,以适应不同的情境和对话对象。
英汉礼貌语的语用差异及其产生原因
英汉礼貌语的语用差异及其产生原因礼貌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是人与人之间消除抵触、融洽共处、平等合作的基础,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和修养。
尽管每一个民族都提倡礼貌,但礼貌又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带有明显的民族性。
一个民族认为是“礼貌”的,另一个民族也许认为是“不礼貌”的。
这在英汉礼貌语的语用差异上有着明显的体现。
本文旨在分析英汉英汉礼貌语的语用差异,探讨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一、英汉礼貌语的语用差异1. 赞誉准则上的差异。
赞誉准则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是一种常见的语言行为。
在英语中,被赞誉人礼貌的做法就是遵循Leech 的“一致原则”,迎合对方的赞誉,说声“ Tha nks! ”或“ Tha nk you!”,欣然接受恭维。
而汉语重视贬己尊人准则。
在受到别人的恭维时,总是习惯先否定对方的赞扬,再贬低自己一番,以示自谦,而接受恭维则意味着有骄傲自满的情绪或缺乏教养。
比如:中国人送礼时会说“小小薄礼,不成敬意,请笑纳。
”而西方人则会直接说:“ I hope you like it. ”或“ I think it may be useful to you. ”。
2. 称呼语的差异。
在言语交际中,称呼语是用得最广泛、最频繁的词语。
英汉语言都视见面打招呼为礼貌,而打招呼就得有合适的称呼语。
西方社会由于受平行社会关系和个人本位取向的影响,人们偏爱和崇尚对等式( reciprocal/symmetrical )的称呼类型,体现出平等的文化取向,是一种平等式社会关系的标志。
非家庭成员的称呼通常只要在姓氏前加上Mr. ,Mrs. ,Ms.,Miss 就可以了。
而且在英语称呼习惯表达上,关系越是亲密,越是习惯于直呼其名。
中国人受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和传统伦理等社会因素的影响,较习惯于非对等式( nonreciprocal/asymmetrical )的称呼类型,体现出一种权势取向,是垂直式社会关系的标志。
在家庭成员中,有叔、伯、姨、姑、兄、弟、姐、妹等表示辈分的称呼语。
汉英礼貌用语对比研究王国兰
摘要: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导致其礼貌用语的使用差异。
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些差异,就容易造成使用失误。
本文试图从礼貌原则的角度去分析中西方文化礼貌用语在称呼﹑隐私语等各方面的语用差异。
关键词:礼貌原则;礼貌用语;语用差异1. 概述众所周知,在现代社会,礼貌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
礼貌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素养和修养,礼貌能保持人与人之间的融洽与和谐,消除抵触,促成合作。
礼貌是社会文明的标志。
“语用”,顾名思义,就是指语言的使用。
“语用差异”是指在语言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差异。
正如Leech在他的Principles of Pragmatics指出的那样,礼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带有明显的民族性。
几乎每一个民族都提倡礼貌,重视礼貌。
但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衡量礼貌与否的标准也不相同,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不同的礼貌观念及表达方式。
一个民族认为是“礼貌”的,而另一个民族也许认为是“不礼貌”的;这个民族认为是“不礼貌”的,而另一个民族也许认为是“礼貌”的。
一般说来,语言是表达礼貌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反过来礼貌又制约了语言的使用,而礼貌原则为人们礼貌用语的正确使用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与遵循的标准。
那么,英汉礼貌用语到底有何区别呢?本文将试从以下两方面来阐述:(1)中西方两种礼貌准则;(2)礼貌用语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使用差异。
本文试图找出英汉礼貌用语的不同与相似之处,更进一步地剖析礼貌准则,从而在日常交往和跨文化交际中更加灵活地应用礼貌原则,使得跨文化交际得以顺利进行。
2.英汉两种礼貌准则礼貌是维系人们成功交际的重要方式之一,但英汉语言中却存在不同的礼貌准则,他们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及不同的国情。
2.1Leech的礼貌准则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Leech在研究了礼貌现象及合作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礼貌准则,不仅完善了Grice的合作原则,而且回答了一些Grice的合作原则不能解释的问题。
它包括以下6个方面:(1)策略准则: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对他人的益处。
中西礼貌用语对比分析
中西礼貌用语对比分析中西礼貌用语是指人们在日常交往中,表达彼此尊重和友好的话语和表情。
在中西方两种文化的礼貌用语中,存在许多的差异。
下面,我们将分别从语言、手势和行为方面对中西礼貌用语进行对比分析。
语言方面:在中文礼貌用语中,常常使用“您好”、“对不起”、“请问”、“谢谢”等表达方式。
这些词语在中文中是相对正式的表达方式,在日常交谈中也被广泛使用。
例如,当遇到陌生人时,我们通常会使用“您好”来表示尊重和礼貌。
而“对不起”和“谢谢”则是用于表示歉意和感谢的常用用语。
而在西方礼貌用语中,常用的表达语言有“Hello”、“Excuse me”、“Please”、“Thank you”等。
这些词语也是相对正式的表达方式,在日常生活中也是被广泛使用的。
例如,当询问某个信息时,我们通常会使用“Excuse me, may I ask…”这样的表达方式来表示礼貌。
手势方面:在中文礼貌用语中,面带微笑、礼貌道别、握手等都是常见的礼貌手势。
例如,在中国,握手是一种表示友好和尊重的常见礼仪。
当与长辈或者同事等人见面时,握手是一种礼貌行为,可以显示出对对方的尊重和礼貌。
行为方面:在中文礼貌用语中,礼让别人、尊敬长辈、关心他人等都是常见的礼貌行为。
例如,在中国,礼让是一种常见的礼貌行为。
让座、拦门、借笔等都是小小的行为,但都能让人感受到尊重和关心。
总体来说,中西礼貌用语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但都含有一种共同的语言、手势和行为方式。
无论是哪种文化礼仪,都是在表达人们对彼此的尊重和友好的情感。
因此,我们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文化环境下,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恰当地应用适当的礼貌用语来表达我们的尊重和友好。
中西方词汇差异举例
中西方词汇差异举例中西方词汇差异一直是跨文化沟通中的一大难题。
相信大家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也会遇到这个问题。
以下是一些中西方词汇差异举例,希望能够给大家在跨文化交流中提供一些指导意见。
1. 礼貌用语中西方文化中的礼貌用语存在显著的差别。
在中国,“您好”、“谢谢”等词汇是在日常交往中十分常见的礼貌用语,而在西方,经常使用的礼貌用语则是“please”、“thank you”等。
因此,若在国外使用中文礼貌用语,可能会让对方感到有点奇怪。
2. 餐饮在中西方餐饮上的词汇差异也十分明显。
比如,中餐中常用的词汇如“炒饭”、“炸鸡”等,在西餐中就不常见,因为西方饮食文化中一般不采用这种烹饪方式和食材。
另外,在用餐过程中,中国人通常会说“慢慢吃”或“多吃点”,而在西方这种说法可能会被视为失礼。
3. 社交中国人和西方人之间的社交方式也存在词汇差异。
比如,中文中常用的词汇如“哥们儿”、“兄弟”等,在西方语境中则常用“mate”、“buddy”等词汇进行称呼。
此外,在西方,表达心情时如果使用中文通常会变得太过直白或表达不到位。
4. 形容词在描述人的时候,中英文的词汇差异也很大。
在中文中,常用的形容词有“认真”、“有耐心”、“有担当”等,而在英文中则常用“efficient”、“decisive”、“patient”等形容词来描述这些特质。
因此,在商务交际中如果想要准确地表达自己或别人的特质,需要有相应的英文词汇。
总之,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词汇差异是一个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希望大家能够学会跨文化沟通,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并逐渐深入了解不同文化中的特点和习惯,从而让我们之间的交流更加顺利和有效。
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对比
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对比
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对比
在礼仪方面,英文和汉语的使用习惯是有很大区别的。
尽管有很
多相似之处,英文礼貌用语主要强调礼貌、客气和尊重,而中文礼貌
用语则被认为是一种表达关怀和友好的方式。
首先,英文礼貌用语重视礼貌和客气,常常使用诸如please,thank you,excuse me之类的表达方式。
汉语礼貌用语也通常表达出
礼貌和感激,但主要表达的是友好和关怀,常用的表达方式有you are welcome,sorry,no problem等。
其次,英文礼貌用语重视尊重,但不同的表达方式可能会感到不
礼貌。
例如,不能直接对一个老年人说“hello”,但是可以用“Good afternoon, sir/madam”来表达。
汉语礼貌用语则主要关注亲昵,如
面对老年人可以用“老爷/太太”表示尊敬。
此外,英文礼貌用语中可以看到不同文化的影子,比如当有人询
问“How are you?”时,回答者的作用就是把问题带回原趣,并不必
回答实际的回答,只要用“Fine, thank you. How about you?”即可;而汉语礼貌用语则可以表现出更多的真诚和关怀,例如“最近还好吗?请多保重身体。
”
因此,英汉礼貌用语的使用习惯有很大不同,英文礼貌用语主要
强调礼貌、客气和尊重,而汉语礼貌用语则被认为是一种表达友好和
关怀的方式。
汉英礼貌用语对比研究
汉英礼貌用语对比研究一、引言礼貌是各种文化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
礼貌用语是人们日常语言交际过程中的重要手段,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着不同的礼貌用语。
恰当使用礼貌用语,对调与及融洽人际关系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二、本论(一)“礼貌”概念的不同渊源1.汉文化中的“礼貌”概念的历史渊源.汉文化中“礼貌”概念的历史渊源礼貌具有普遍性,但不同文化在实现礼貌的方法以及在礼貌的判断标准上存在着差异。
这些差异是在社会、历史、人文、地理等多种因素的长期影响下逐步形成的。
首先,汉英文化中礼貌概念的渊源有所不同。
汉文化中现代的“礼貌”概念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它起源于古代的“礼”,即礼制。
众所周知,礼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概念之一。
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诸侯争霸,统治者内部矛盾重重,战争不断,社会动荡。
孔子为了适应当时的社会生活的要求,致力于恢复“礼制”,以便使社会平稳地过渡到一个新的“天下有道”的社会。
孔子的“礼”并不指“礼貌”,而是指自奴隶社会时期的周朝(公元前1100年)以来的社会等级秩序。
通过“正名”,“礼”规定了社会成员之间的等级差别,要求每个社会成员按照自己的社会地位来说话、做事。
在《论语·子路》中,孔子指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因此,“正名”就是要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的等级关系,这种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
《荀子·礼论》也谈到了礼的起源(当然说的是礼制):“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也就是说,礼起源于人类欲望与欲望的难以满足之间的不平衡”[1],因此,无论是孔子还是荀子,都把“礼”看成是维护现行社会等差的行为法则,只要人人遵守“礼”,既定的社会秩序就不会打乱;相反,若违反“礼”,就会受到惩罚。
本科毕业论文-汉英礼貌用语的对比研究
摘要英语与汉文化的巨大差异导致其礼貌用语的使用差异。
本文从历史渊源、语用差别、中西礼貌原则和相同的礼貌用语所产生的语用差别等来展开论述,为了能主动地、自觉地排除文化干扰,避免文化冲突,求同存异,从而保证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英语;汉语;礼貌用语;礼貌原则;语用差异AbstractThe huge difference in English and Chinese culture led to the use of polite language differences. In this paper, from the historical origin, pragmatic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Politeness Principle, and the same courtesy expressions generated by the pragmatic differences to discuss, in order to be active, consciously eliminate cultural barriers, to avoid cultural conflicts, seek common ground while reserving differences, so as to ensure the smooth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Key words: English; Chinese; politeness; politeness principle; pragmatic difference.汉英礼貌用语的对比研究一、引言礼貌是文明的象征,礼貌是社会存在的普遍现象。
礼貌用语是人们日常语言交际过程中的重要手段,礼貌用语协调着人们的社会关系和交际活动,是维系人际和谐的工具。
英汉社交称谓语差异对比
英汉社交称谓语差异对比社交中的称呼是人与人之间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称呼往往反映出不同的文化和风俗习惯。
中英文社交称谓不同,通过对比分析两种语言中的称呼,可以更好地了解两个文化之间的差异。
在英语中,称呼通常包括Mr.、Mrs.、Miss、Ms.等。
Mr.是对男性成人的尊称,在正式场合中往往用于对未婚男性的称呼,例如Mr. Smith。
Mrs.则是对已婚女性的称呼,例如Mrs. Brown。
Miss是对未婚女性的称呼,例如Miss Jones。
而Ms.则用于女性成人的称呼,不分已婚与未婚,例如Ms. Chen。
在正式场合中,称呼通常以姓氏为主。
相比之下,中文的称呼更加繁琐复杂,一般包括姓氏、职业、学位等因素。
例如,对于男人和女人的尊称,可以用“先生”和“女士”等词语,例如张先生、李女士等。
对于一些职业人士例如医生、教授,可以用其职称和姓名来称呼,例如张医生、李教授等。
在一些特殊场合比如敬称,可以加上一些特殊词句来称呼,例如“尊敬的”和“敬爱的”等词语。
虽然中英文的社交称谓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在实际的社交场合中,人们也会根据对方的性别、年龄、地位、关系等因素来选择称呼。
例如在英语中,多数情况下姓氏加Mr./Mrs.就可以了,但如果和朋友交往再熟悉一些可能就会用名字或小名称呼。
在中文中,如果是同龄人之间或者是比较熟悉的人,则可以用亲昵的称呼,例如“哥哥”、“姐姐”、“妹妹”等。
总的来说,社交称呼是反映出一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英文社交称谓虽有差异,但爱存亲情、朋友之间的互动同样充满了友好和亲切。
随着跨文化的交流日益增多,相互了解、相互包容的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重要,对不同文化之间的社交称呼进行比较研究,也能帮助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从而更好地建立友谊与合作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英交际礼貌用语的对比摘要:礼貌,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
它的主要作用是用礼貌的语言行为来维护社会秩序,建立和保护良好的人际关系,避免交际中不必要的误会与冲突,达到交际的目的。
文化的不同,这使得方式上存在着差异,这将难以避免两种文化交流中出现矛盾和冲突。
随着汉英两种文化交流的日渐频繁,对双方在礼貌语言的表达方的礼貌的原则和习惯的认知与理解将变得十分重要。
关键词:礼貌用语,英汉文化,礼貌原则,跨文化交际,礼貌,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是人类约定俗称的一种社会行为规范,是人类普遍普遍推崇的美德。
然而,世界上的各个民族,由于其不同的历史、地理、文化环境,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礼貌原则或准则,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之间的交往,如果按照各自的礼貌准则行事,很容易产生误解和冲突。
因而在汉英交际中对差异的探索已经成为了必要。
“礼貌”概念的不同渊源1.汉文化中“礼貌”概念的历史渊源汉文化中“礼貌”概念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它起源于古代的“礼”,即礼制。
众所周知,礼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概念之一。
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诸侯争霸,社会动荡。
孔子为了适应当时的社会生活的要求,致力于恢复“礼制”。
孔子的“礼”并不指“礼貌”,而是指自奴隶社会时期的周朝以来的社会等级秩序。
在孔子之后的二、三百年,礼制已完全建立起来。
但后来孔子的“礼”的概念发生了变化,已接近现代意义的“礼貌”概念。
西汉戴申所编《礼记》中的重要论述:“勿不敬。
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表明那时“礼”的概念已包含“尊敬”“敬意”这些现代“礼貌”概念的要素。
而且《礼记》中所表述的贬己尊人,正是汉文化中礼貌的一大特点。
2.英语文化中“礼貌”礼貌的渊源英语文化中“礼貌”概念的产生和演变,也经历了不断的变化。
在英语中“礼貌” (politeness)是和“宫廷”(court)及“城市”(city)联系在一起的。
首先,从词源上说,“politeness”和“polite”都与词根“polis,polit”有直接联系,这两个词根由希腊词根“polis”和“politeia”派生而来,而这两个希腊词根就指城市或城市的管理(city orgovernment of city)。
其次,英语中polite的同义词有COLtrte-OIls,urbane和civil,这些词原本都用来指宫廷中或城市中人们良好的言行举止。
何兆熊指出:“不少学者的研究结果已证明礼貌和宫廷及城市之间的词汇上的联系。
历史上某个时期城市中人们的行为被认为是礼貌的,而另一个时期宫廷中人们的行为被认为是礼貌的。
”如上所述,汉英两种文化中,“礼貌”的渊源迥然不同,这种差异必将导致“礼貌”的内涵不同,人们所遵循的礼貌原则及准则也不同。
可以看出,两者的历史渊源差异是很大的。
在经历了千百年的历史文化变迁后,不管是汉文化,还是英语文化,都起了沧海桑田的变化。
而礼貌,作为文化的一部分,都已形成了两个互不相同体系。
近百年来,汉英文化的交流取得了空前的发展。
同时,也有许多的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汉英交际提供了参考。
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有中国的胡文仲、顾日国等,英语文化方面的则有利奇、格莱斯等人。
汉英文化各自的礼貌准则1.利奇的礼貌六原则20 世纪 6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Grice提出了言语交际中的合作原则,即:量的准则(Quantitymaxim)、质的准则(Quality maxim)、关系准则(Relationmaxim)和方式准(Manner maxim)。
他发现,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有时并不遵守交际原则,甚至故意违反这些原则。
针对这一现象,英国语言学家利奇Leech在总结P. Brown和S. Levinson研究成果时,认为人们违反言语交际合作原则的最根本理由是他们要遵循另一原则—礼貌原则,并从语用学(Pragmatics)和人际修辞学(Interpersonal Rhetoric)角度对交际活动中的礼貌原则进行了归纳和分类,为人们礼貌用语的正确使用提供了一个可借鉴与遵循的标准。
它包括六大方面:1. 得体准则(TactM axim):减少表达有损于他人的观点;(1) 尽量不让别人吃亏;(2)尽量多使别人得益2.慷慨准则(GenerosityM axim):减少表达利己的观点;(1) 尽量少使自己得益;(2)尽量多让自己吃亏3.赞美准则(ApprobationM axim):减少表达对他人的贬损;(1) 尽量少贬低别人;(2)尽量多赞美别人4.谦逊准则(ModestyM axim ):减少对自己的表扬;(1)尽量少赞誉自己;(2)尽量多贬低自己5. 一致准则(AgreementM axim) :减少自己与别人在观点上的不一致;(1) 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2)尽量增加双方的一致6. 同情准则(SympathyM axim ):减少自己与他人在感情上的对立。
(1)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2)尽量增加双方的同情顾日国的礼貌五原则近年来,我国有关礼貌原则的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胡文仲教授把跨文化交际这门学科首先系统地介绍给了我国外语界和语言学界。
随后,何自然教授对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原则做了详尽的阐述,辩证地分析了Leech的礼貌原则,在充分肯定国外学者研究价值的同时,做出了相关的重要补充。
北京大学的顾曰国先生还根据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中国人日常交际的特点,提出了汉语言文化交流中4个方面的礼貌特征,即:尊重(respectfulness)、谦逊(modesty)、态度热情(attitudinal warmth)和文雅(refinement)。
同时,借鉴Leech 的礼貌6原则,总结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礼貌原则,共包括五个方面:1. 贬己尊人准则:指谓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事物时要“贬”、要“谦”;指谓听者或与听者有关联的事物时要“抬”、要“尊”;2. 称呼准则:即用适合的称呼与对方打招呼,同时要考虑到对方的年龄、身份、场合等诸多因素;3. 文雅准则:即“选用雅言,禁用秽语;多用委婉,少用直言”;4. 求同准则:即交际双方尽量满足对方的要求,力求和谐一致;5. 德、言、行准则:指在行为动机上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他人的益处;在言辞上尽量夸大别人给自己的好处,尽量说小自己付出的代价。
对两种礼貌原则进行对比我们将两者进行对比后,可以发现,两者既有差异性,也有共同点。
即具有文化的普遍性,又具有文化的差异性。
利奇(Leech) 的“策略准则”和“慷慨准则”相当于汉语的“德、言、行准则”。
汉文化中的“德”是指在行为动机上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 尽量增多对他人的益处, 这同英语文化中的“策略准则”大体一致。
汉文化中的“言”是指在言辞上尽量少说自己付出的代价, 尽量夸大别人给自己的益处, 这同英语文化中的“慷慨准则”大体一致。
利奇的“赞扬准则”和“一致性准则”与汉语文化中的“求同准则”有相似之处。
两种文化都认为应最大限度地考虑对方的“面子”。
再看看两者的差异性。
汉语语言的特征是简洁、含蓄、委婉,强调语言的形式,中国人很重视面子,当面子与“质的原则”相冲突时,中国人则会先考虑礼貌原则。
而西方人就比较直白。
其次,“谦虚原则”都被汉英两种文化所遵守。
中国人及其重视谦虚,这是中国人的美德。
中国人的“谦虚”与Leech提到的谦虚准则本质上不同,中国人的谦虚往往是以贬低自己为前提的,这种自贬经常发展到贬低自己所获得的成就或否定别人对自己的称赞。
中国人受到别人称赞时,通常会说“哪里,哪里”,“过奖了”。
在英语文化中,利奇所提出来的“尽量缩小对自己的标榜,尽量夸大对自己的批评”的“谦虚原则”则不同。
因为他们这种缩小和夸大决不至于到贬低自己的程度。
况且贬低自我在英语文化中不但不被认为是礼貌,而且还被认为是一种言不由衷的虚伪,有失礼貌。
因而可以说谦虚准则在汉语文化中比在英语文化中受到更高的重视。
英汉礼貌用语的差异以上是对汉英两种文化礼貌原则的对比,也许有些抽象,接下来我们再对具体的礼貌用语进行阐述对比。
1.称呼语和角色语在中国,人们较习惯于非对等式的称呼类型。
孩子们从小被教育:不能直呼父母、长辈的大名,学生不可直接叫老师的名字,下属不能直接叫上司的名字。
否则,就会被视作缺少家教、没礼貌、不懂规矩等。
这在英国可以说是罕见的。
在中国的正式场合,人们较喜欢用职务称呼,如:黄部长、王局长、李主任、肖科长等,这一方面体现了对被称呼者尊重,另—方面也体现了对其身份、地位的重视。
英语中则不尽然。
再者,汉语中的称呼,有尊老爱幼的传统和习惯,为突出对方比自己年长,透出一种尊敬,人们一般称呼年老的人为“老柯、老杨、老韦”等,故汉语中“称呼”所涉及的人际关系可以用“上下长幼尊卑”几个字来概括。
而在英国对“。
而中国人受“上下有礼,长幼有序”等传统礼制的影响,在人际交往的场合十分注意自己所处的位置和语言的运用。
中国人上对下、下对上各有一套不同的角色语称呼”语的使用和对其意义的解释也相差悬殊,主要差异表现在“称呼”时是直呼其名还是使用“头衔加姓”的方式。
尤其是近年来,西方社会交往中的“称呼”似乎正在经历一场革命,不论地位和职位高低,人们越来越愿意直呼其名。
这显然是一种试图清除社会地位差异的强烈愿望的表示,或者意味着人际关系越来越趋于平等。
即便是在正式场合,名称前面的称呼也不必过于繁琐。
如长辈对晚辈、上司对下属呈现支配性的语言特色,具有一定的指令性,可以不用称谓。
下对上则是呈现被支配性和恭敬的语言特色,说话之前总要加上称谓表示尊敬,否则,便被认为没礼貌,不给他面子。
人们打听年龄、性别也有一番讲究,如:“同志,请问贵姓或贵庚?”“老师傅,今年高寿了?”“小朋友,你几岁了?”等等。
以上这些情况与英国不太一样。
在英语国家里,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单位,无论长者对晚辈还是上司对下属说话一般没有地位和辈份之分,为表示礼貌和客气,常用带有“Please”的祈使句或者情态动词的表达法,称呼很随便,如“Dear X X”,“Mr X X”,“Mrs X X”,“Miss X X”等。
2.恭维语和自谦语中国人和英国人在恭维和自谦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
在英语中,人们多采用的是一致准则:受到恭维和赞扬时很少加以否定,以免造成与恭维不一致、令人难堪的局面。
所以,当有人夸奖你事情做得好时,你应该说:“Thank you!”而中国人一般习惯用“否认”或“自贬”的方式。
比如,“哪里,哪里”,“不敢当”,“过奖了”等等。
另外,男性在公众面前赞美女性的美貌和服饰,西方人认为这是一种礼貌,被赞美的人会欣然受之,但中国人则常用自谦的礼貌语。
中国人在写总结或工作报告结束时常会习惯地说几句自谦的话,如“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还有许多地方未做好,请指正”或者“本人学识能力有限,文中所谈,定有诸多不妥之处,还请多提宝贵意见”;否则,就会被认为“目中无人”、“夜郎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