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礼貌用语差异研究--以电影《喜福会》为例
从汉语国际教育跨文化交际角度深思电影《喜福会》
影视文学从汉语国际教育跨文化交际角度深思电影《喜福会》赵瑞丽【摘 要】本文将从汉语国际教育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即霍尔的“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Hofstede的“文化尺度理论”、夫妻关系三个方面,来深思电影《喜福会》中的种种问题。
希望不同文化在交际中,能学会理解包容与接受,而不是一味的排斥。
跨文化交际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行为。
电影《喜福会》以四对母女的生活为主线,体现了跨文化交际的一些问题,值得深思。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喜福会》一、霍尔“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霍尔认为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之间最主要的区别在于语言交流方式:高语境文化的人表达方式较委婉和含蓄;低语境文化的人交流比较直接,明确。
中国属于高语境文化,美国属于低语境文化。
正如电影中所展示的,薇莉的母亲不赞同薇莉男朋友的取菜方式,但她并没有直接表示自己的不满,而是对薇莉说“他的胃口奇佳”,以一种委婉含蓄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态度。
罗丝男朋友的母亲在表达对罗丝种族歧视的不满时却直截了当的表达。
电影中类似的表达方式,体现了中美不同语境文化的表达方式。
二、Hofstede的“文化尺度理论”霍尔的“文化尺度理论”,总结出了四种不同价值观模式的文化尺度,在《喜福会》这部电影中集中体现为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利距离两种文化尺度理论。
首先,我们来谈“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文化尺度理论。
个人主义文化是一种“我”的文化,突出个人的独特和独立,不分内外,子女与父母是一种自愿性的互惠。
集体主义文化是一种“我们”的文化,重视集体的一致与和谐,讲究内外有别,子女要尊重遵从父母,以及对父母有义务性的回报。
美国属于典型的个人主义文化国家,因此生长在美国环境下的四个女儿从小就以一种个人为中心的态度对待他人和社会。
而中国是典型的集体主义文化国家,因此成长在中国环境下的四位母亲从小就认为集体的利益、家族的利益高于个人的利益,女人要以家庭丈夫为核心。
正因如此,母女之间就产生了很多的矛盾。
电影《喜福会》所表现的中西文化差异
(四)母亲安美与女儿罗丝的故事
同样,在爱情和婚姻中失去自我的罗丝被母亲的故事深深震撼。她嫁入豪门,努力做一个好妻子好母亲,为了丈夫和孩子,放弃了学业,更为重要的,放弃了自我,婚姻却濒临破裂。她常和母亲对抗,宁愿去找心理医生也不愿和母亲交流。母亲所回忆的往事唤醒了她的自我意识,那股流淌在她身体之中的中国人自强不息的血液让她彻底清醒,自己并不是社会家庭之外的“他者”,她就是一个完整的个体,是一个独立、自尊、自强的女性,她在最后关头喊出了自己的想法,让她的丈夫重新认识了她的价值,挽救了他们的婚姻。罗丝的觉醒最终获得了丈夫的爱情和尊敬,她也理解自己的母亲始终关注她的一颗心。弱者的地位,如果是预先在心里就为自己设定了,那就势必无法摆脱,而女性的抗争首先从认识自己的价值开始,意识到自己不是弱者,是平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才能有抗争的本钱。
关键词:教育方式;爱情婚姻观;价值观;文化差异
Abstract: With The Joy Club as an entry point, the paper contrasts and compar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in many aspects of culture, mainly discussing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ways of education, views towards love and marriage, senses of values, ways of language expression and address terms. The article describes the combination of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figure characters, living ways, and individual fates in the movie The Joy Luck Club, and also profoundly expresses people’s inspiration and thinking upon the differences and combination. The fates of several female figures in the movie are the realistic manifestation of the differences and combin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从语言和文化的角度解读电影《喜福会》中母女关系冲突原因
从语言和文化的角度解读电影《喜福会》中母女关系冲突原因
时间:2011-06-21 06:36:39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不同语言的碰撞。更反映出一种文化差异。从语言和文化的角度解读电影《喜福会》中母女关系冲突原因。
论文关键词:语言,文化,冲突原因
一、前言
电影《喜福会》向我们讲述了中国母亲与美国女儿人之间沟通障碍以及她们在东方信仰与西方价值观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的争执。母亲与女儿的交流障碍不仅仅反映出两代人之间的隔阂,更反映出一种文化差异。母亲代表的逐渐消失的传统文化,女儿代表的则是日益壮大的新型文化;母亲们坚守着特殊的国家文化,她们想要传授一些中国文化给女儿们,但却以女儿们没有满足她们的期望而失落不已。然而,女儿们在妈妈们的期望与美国的现实中打转,最终接受了主流文化,并且嘲笑和丢弃了以她们妈妈为代表的非主流文化,在这一系列冲突的过程中,她们不断地寻求自我和社会地位,并且努力去继承她们的文化价值。母亲们努力去调解她们“中国式的过去”和“美国当代”,而女儿们也试着寻找着自主与忠于文化遗产之间的平衡点。
2.2隐私与和谐的对比
在美国,人们学习的是如何表达他们自己的愿望时做出选择,他们独立并敢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尊重不仅仅被看作是一种非常积极的状态,也应该被当作全人类渴求和满意的要求,但是在中国,隐私这个词代表的是很消极的意义,暗含着孤独与脱离集体论文怎么写。
比如说,一个人如果不能有足够的自控能力,就会简单的谋求他或她自己的利益而忽视甚至伤害其他人的利益。所以太注重个人利益时,也会危及社会和谐的关系,在意集体主义为导向的文化里,为了获得必要的支持,和谐相处被高度重视。每个人当被认为是在家庭中或社会里占有一席之地,就是这个位置暗示了这个人应该如何对待别人来与人和谐相处,所以每个人都关注自己的位置与角色,一边相应行动。在某种程度上,中国认为别人着想来获得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一种可贵渴求的品质。为了避免冲突,人们将自己的意愿从属于别人来表现尊重和爱,尤其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妻子服从丈夫,个人意愿很好的服从家里男性首脑的意志。中国人埋下身价为了共同利益,帮助组织里或者其他成员是非常必要的。中国人习惯遇到困难时依靠集体的力量来解决,换句话说,集体主义已僵硬的框架为特征,与群内合作与群外合作不同,人们指望他们的群内关系来照顾他们,作为交换,他们相信他们对群体有着绝对的忠诚。
中西文化差异视角下《喜福会》翻译与赏析
中西文化差异视角下《喜福会》翻译与赏析作者:邓珊珊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14期摘要:以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喜福会》为代表的亚裔文学一直是展现中西文化差异的平台。
然而长久以来对亚裔文学中表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学领域,翻译界却较少。
本文以《喜福会》的翻译版本为例,从《喜福会》及其作者简介出发,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继而从翻译的角度进一步表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喜福会》;翻译作者简介:邓珊珊(1982-),女,籍贯:河北省石家庄市,单位:河北中医学院讲师,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4-0-01一、中西方文化差异分析(一)风俗文化的差异在世界各国,由于每个国家发展的背景和历史不同,就造成了每个国家形成了他们各自独特的民族风俗文化,另外,文化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而是历经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不断积累和继承形成的,这也反映了文化本身继承性和发扬性的特点。
正是由于每个国家民族文化的不同,因此,各国文化在相互交流和翻译的过程中就出现了一些差异。
举例来说,在中国每当过年时,我们要贴红色的春联,穿红色的一幅,不仅代表喜庆,也代表着我们对即将到来的新一年的美好祝福;但是在国外,红色仅仅代表着颜色的一种,并没有其他的特殊含义,这就体现了两者在这方面的文化差异。
总体而言,从民族风俗文化上无不体现着中西方的差异。
(二)思维方式的差异早在古代时期,孔子孟子就提出了影响我国人们做人做事及思维方式的思想,即:中庸之道。
可以说,在我国五千年的发展脉络中,“中庸之道”一直贯穿其中,它指导着中国人无论在说什么做什么都主张一种不偏不坡的方法,既不追求突出自己,也不使得自己落后于众人之后,既不会使得自己过于显眼,也不至于使得自己得罪他人。
但是在国外人看来,中国的这种“中庸之道”却是他们极其不能理解的。
《喜福会》折射出的中西文化观念差异共6页
《喜福会》折射出的中西文化观念差异电影《喜福会》根据华裔美国女作家谭恩美(AmyTan)的成名作《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改编而成,和其小说畅销一样,改编的电影也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喜福会》通过描写四对母女间的代沟和隔阂冲突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展示了中西文化差异。
电影讲述了四位母亲在中国内地悲惨的过去以及痛苦的回忆,她们带着自己美好的梦想远渡重洋来到了美国。
她们虽然身处美国,但是她们骨子里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这就决定了她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道德观念等与她们在美国土生土长的女儿不一样。
他们的女儿从小接受美国文化教育,说地道的美式英语,吃着美国食物长大。
因此,本文从友谊观、价值观、面子观、信仰观四个方面阐述东西方文化差异,以帮助英语学习者在英语习得以及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进一步了解美国文化。
一、友谊观差异中国人向来好交朋友,珍惜友情。
交上一个朋友需要较长时间,人们一旦成为朋友,这种友谊将持续很久,乃至一生。
美国人口中的朋友定义比较广泛,而且有区隔性;譬如说工作上的朋友、打球的朋友、学校的朋友、喝酒的朋友,等等。
同美国人交朋友容易,深交却最难;同美国人一见如故,热情有加,但有“人走茶凉”的感觉。
另外美国地域广大,人口流动性也高,而且朋友之间绝少吐露私人的事情,所以友情是比较“温水”性。
在中国,朋友之间肝胆相照,为了朋友不惜两肋插刀,“士为知己者死”。
中国历史上,君子之交,贫贱之交,患难之交,生死之交,不乏其例。
这些在电影《喜福会》中得到了体现。
影片开头部分君美的母亲去世后,在她们传统的麻将游戏中,她的三个好友依旧把她的位置留着,并且试图把对已故友人的思念和感情转移到君美的身上,安美简单的一句“你的牌艺有你妈妈的好吗?”流露出已故朋友在心中的地位。
事实上,她们也确实是这样做的,在影片的后部分,我们可以看到君美母亲的三位朋友对待君美就像是对待自己的亲生女儿一样。
《喜福会》中母女会话含义的语用分析
《喜福会》中母女会话含义的语用分析本文基于语用学研究,从《喜福会》中母女会话的语言特征展开分析,探讨会话含义产生的语用功能,以期在微观层面剖析小说主题和语用之间的联系。
研究发现,《喜福会》透过语言和会话的语用特征传递出小说的文化主题,有利于读者准确理解小说内容和主旨,对读者思考中西文化冲突形成的原因和母女关系的变化、品味作品的创作风格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标签:《喜福会》语言特征会话含义语用功能一、引言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喜福会》聚焦了四个中国移民家庭,细腻地刻画了四位母亲移居美国的前后经历以及与各自女儿间深沉执著的骨肉亲情和无可奈何的隔膜怨恨,展示了在两种文化与价值观的冲撞下各自的心路历程。
目前对《喜福会》的研究多从小说主题和创作背景展开。
学界重点分析作品的内容,程爱民(2001)、吕代珍(2009)从女性主义理论出发分析女性话语和母女关系问题;郎芳(2009)、李力(2011)基于东方主义研究家庭价值观和饮食文化问题;另有魏赟(2010)、荣伟(2012)从后殖民主义角度出发探讨故事反映的文化冲突、身份构建等主题。
国内研究大多数从宏观层面出发,侧重于文化研究等宽语境研究,而对该作品在文体特征方面的语言文字、语篇功能的研究有所忽视。
本文基于语用功能视角,从微观层面入手分析《喜福会》母女会话中的语言特征和会话含义,以期探究会话含义对塑造人物性格和呈现作品主题所发挥的作用。
二、合作原则和会话含义合作原则和会话含义最早是由格莱斯提出来的。
合作原则有数量、质量、关系和方式准则四条分细则,格莱斯认为言语交际的双方在某种层面上会因共同的交际目标而具有一定的合作性,并遵循一定的“会话与合作原则”,即在合作的前提下,会话双方中的一方故意违反了合作的某一条原则,但同时他又表明是在合作的基础之上,这时他的话语就传递了超越文字符号所表达的意义,而这份需要推导出来的超额意义就被称为会话含义。
(王松林,2001)在《喜福会》中,谭恩美通过大量隐喻性话语来揭示话语双方的交际意图、人物关系及性格特征,同时传递彼此的文化观和价值观。
英汉礼貌用语对比研究
英汉礼貌用语对比研究发布时间:2021-04-22T10:41:57.06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期作者:滕爱杰[导读] 语言作为人们社会交往最常用的工具,具有社会性及文化性滕爱杰 (哈尔滨石油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8) 摘要:语言作为人们社会交往最常用的工具,具有社会性及文化性。
这两方面的属性反映到礼貌用语方面则表现为语用习惯的不同和文化价值的差异性。
礼貌作为交际中极其重要的因素,是各种文化所共有的社会现象,任何一个社会成员都要遵守固定的礼貌原则,但每个社会和文化中的礼貌原则是不同的。
由于文化背景、价值观、信仰等方面的不同,英汉文化中的礼貌原则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本文探讨了英汉不同文化背景下礼貌原则的差异性及其产生原因,寄希望通过阅读本文人们能够对英汉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礼貌原则有进一步的了解,以便在日后的对外交流中尽量避免因礼貌原则认知上的欠缺而产生交流障碍,最终达到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往的目的。
关键词:礼貌原则;跨文化交际;差异1.引言礼貌是对人们日常生活行为的一种无形的约束。
礼貌原则作为人们日常语言交际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社会交际中指导着人们的言语和行为。
礼貌原则既是构成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也是对人们思想意识和文化背景的反映。
它是人们在社会交际的时候必需要用的基本原则之一,它不但是交际中的最高原则,更是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基础。
有些礼貌原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原则,有些礼貌原则是某一社会独特的原则。
文化背景的不同造成了英汉礼貌原则的差异。
对英汉礼貌用语差异的研究是跨文化交际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常常因为缺乏对英汉礼貌差异的正确认识,而产生交流误解甚至引发冲突,最终导致交际失败。
对英汉礼貌用语差异的研究十分重要,它是实现成功跨文化交际的一个有力保障。
掌握英汉礼貌原则的异同,运用得体的表达,是跨文化交际有效进行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对于提高沟通效率、避免误解具有重要的作用。
谈英汉礼貌用语的差异及对英语教学的启示的论文
谈英汉礼貌用语的差异及对英语教学的启示的论文摘要:受不同文化、价值观等影响,英汉语言的礼貌用语也有所不同。
这种差异往往会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有效进行。
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有必要使学生了解英汉礼貌用语的差异,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礼貌用语差异跨文化意识1引言礼貌是各种文化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
礼貌用语是人们日常语言交际过程中的重要手段,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着不同的礼貌用语。
恰当使用礼貌用语,对调和及融洽人际关系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随着对外交流的不断加强,跨文化交际也日益频繁,了解中西方礼貌用语的差异,无疑可以避免跨文化交际的失败。
2英汉礼貌用语的差异表现在不同场合,不同社会背景和文化的人会话时所采用的表达方式不尽相同,礼貌用语也有天壤之别。
下面主要从称呼语、称赞语、致谢、禁忌语与委婉语等方面来谈谈英汉礼貌用语的差异。
2.1称呼语不同的称呼语体现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反映了不同的文化取向、社会格局、人际关系等。
中国素以“礼仪之邦”甲天下,一直遵循“上下有礼,长幼有序”称呼原则,称呼繁杂;而西方崇尚民主自由,称呼简单明了。
中国文化主张尊老讲辈分,各种称呼五花八门。
上辈直系亲属的称呼就有“舅舅”、“伯父”、“叔父”、“姨父”、“姑父”、“舅妈”、“姨妈”、“姑妈”等。
同辈中则有“堂哥”、“堂弟”、“堂姐”、“堂妹”、“表哥”、“表弟”、“表姐”、“表妹”。
在英语国家中,由于不同的价值观念,亲属的称谓比较笼统且简单,上一辈中只有“unle”、“aunt”,在同辈中也只有一个“usin”。
晚辈和长辈之间、同辈之间都可以直呼对方的名字,甚至对父母也可直呼其名。
而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孩子不能直呼父母、长辈的大名,学生不可直接叫老师的名字,下属不能直接叫上司的名字。
否则,就会被视作缺少家教、没有教养、不守规矩等。
在社会交往中,汉语称呼语可用两种表达式来概括:“姓氏+官衔或职务/先生/女士//小姐/老”和“老/小、+姓氏”,如“张局长”、“王先生”、“郑老”、“老陈”等。
浅析《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差异综述
浅析《喜福会》中母女关系折射出的中美文化差异摘要:本文通过对谭恩美《喜福会》中母女关系的分析,分别从语言差异、主客礼仪差异、思维差异和孝道文化差异四个方面来阐述母女间冲突产生的原因。
小说中母女间的矛盾、冲突一直存在,直到女儿们到了为人母的年纪,母女间的关系才慢慢走向缓和融洽。
所谓文化有国界但爱无国界。
理解、真诚和爱是化解文化差异最好的良方。
关键词:母女关系文化差异冲突融洽Analysis of The Joy Luck Club in the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s reflects the Sino-US cultural differencesTANG Xian(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Kunming University,YunnanKunming650214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Amy Tan's The Joy Luck Club the essay analyses the causes of the conflict between mother and daughter. Respectively, in four aspects from the differences of language, differences of hosts and guests etiquette, differences of way of thinking and differences of filial piety. The conflicts between mother and daughter has always existed, until the daughters have grown up to the age of be mothers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is slowly becoming in harmony. As the proverb goes cultures have borders but love without borders. Understanding, sincerity and love are the best remedy to resolve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Keywords: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s; cultural differences; conflicts ; harmony《喜福会》作为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1989年一经出版,便在《纽约时报》上连续九个月成为销量冠军。
中英礼貌用语对比研究 毕业论文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on Politeness中英礼貌用语对比研究摘要礼貌是人类文化的普遍现象,广泛的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中,它不仅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准绳,也是人类文明的主要标志。
文明古国中国和西方处于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道德价值观,风土人情等等,中英文化的巨大差异必然导致其礼貌用语的使用差异。
本文将从文化价值角度对中英两种礼貌用语进行对比分析,旨在使交流顺利进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礼貌用语;英语;汉语;差异对比绪论礼貌作为一种文化习俗,在人脑中是根深蒂固的,它以巨大的力量促使人们按照本民族的习惯进行交际。
即使是许多有文化有教养,知道入乡随俗的人也难以摆脱文化习俗的羁绊,在跨文化交际中有意无意的触犯对方的禁忌,造成语用失误。
跨文化交际中关键性的问题,就是人们能否冲破各自文化的约束去领略认可,或接受其他文化中多重且隐蔽的特性。
为了顺利融洽的进行交际,除了建立良好的习俗差异意识,遵守“入境问禁,入国问俗,入门问佛”的礼仪,规范,更重要的还应重视移情,不管是说话人还是听话人,在认知心理上都要乐于接受对方d 的不同文化,想方设法去理解对方的用意。
在跨文化交流中我们会轻松地发现,英汉两种语言的礼貌用语存在很大的不同,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中英称呼语的文化差异中国人较习惯于非对等式的称呼类型,称呼要讲究“长幼尊卑贵贱”之分,体现出一种权势倾向,是垂直社会关系的标志。
而英语国家受西方文化影响,较崇尚对等式称呼,表现出平等的文化取向 。
(一)、姓名。
比如,在中国,下属不能叫上司的名字,学生不能直接叫老师的名字,孩子不能直呼父母的名字。
否则就会被认定为没有礼貌,缺乏教养。
而英语文化中的称呼语注重双方亲近,表现出平等的文化取向。
在英语国家,一般来说,不论对方年龄多大,地位和级别多高,人们更愿意直呼其名,以示亲近。
以电影《喜福会》试析中西方文化对比研究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中英礼貌用语的不同之处。在中文中,礼貌用语通常比 较间接,强调的是一种谦虚和尊重。例如,当别人称赞你时,你会说“哪里哪里, 还差得远呢”。而在英语中,礼貌用语往往更加直接和积极。当别人称赞你时, 英语中的礼貌用语通常包括“谢谢”或“非常感谢”。
这种差异在中英文化交流中造成了许多误解和冲突。在《喜福会》这部电影 中,这种跨文化冲突得到了生动的表现。故事讲述了四个中国移民在旧金山的生 活,他们在努力融入美国社会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 其中最明与集体主义的角度来看,中美文化在《喜福会》中的体现 也有显著的区别。中国文化注重集体主义和家庭观念,强调的是群体利益和家庭 责任,而美国文化更注重个人主义和独立精神,强调的是个人权利和自由。这种 差异在电影中也有所体现,例如在中国,个人的命运往往与家庭、家族的命运紧 密相连,而在美国,个人的发展更为自由,也更容易得到社会的认可。
权力距离维度反映了一个社会中弱势群体对权力分配的接受程度。在《喜福 会》中,这一维度也表现得十分明显。中国文化注重尊重长辈和权威,强调等级 和秩序,而美国文化则更注重平等和自由。例如,在电影中,中国母亲们往往表 现出对长辈和权威的尊重,而美国长大的女儿们则更注重平等和自由,对长辈的 依赖程度较低。
综上所述,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为框架分析中美文化之间的差异具 有重要意义。《喜福会》作为一部展现中美文化差异的电影,为我们的研究提供 了生动的例证。通过对比分析这部电影中的中美文化差异,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 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在中美文化研究中的应用。
参考内容三
基本内容
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礼貌用语是人们日常交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 不仅反映了社会的习俗和价值观,而且也揭示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在这篇文 章中,我们将对比中英礼貌用语,并以《喜福会》为例,探讨跨文化冲突。
高低语境文化理论下《喜福会》中的沟通冲突
高低语境文化理论下《喜福会》中的沟通冲突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加深,对于高低语境下交流方式的差异的研究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以下是搜集的一篇关于《喜福会》中的沟通冲突探析的,欢迎阅读参考。
1. 引言小说《喜福会》讲述的是 19 世纪 50 年代移民旧金山的四个中国女人的故事。
她们通过玩麻将认识了彼此,并一起建立了一个俱乐部“喜福会”,寄托了她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
这四个中国女人各自有一个女儿,作为中国母亲的她们与美国出生的女儿以及女儿的爱人朋友之间的沟通困难重重。
显然,这种沟通的障碍来自于母女不同的文化背景。
母亲生长于中国传统的高语境文化之下,而她们的女儿却是在美国低语境文化的侵染之中长大。
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跨文化沟通障碍和冲突因而频繁爆发。
比如,当一个对美国低语境文化毫无了解的中国人同一个美国人沟通的时候很可能对美国人的直截了当的沟通方式很不习惯。
低语境文化往往强调“有话直说”(Samovar, Porter&McDaniel, 2009:160)。
相反,中国人习惯于迂回的交流方式,善于察言观色 (Samovar, Porter&McDaniel,2009:159)。
这种观念和实际沟通方式的不同在《喜福会》这部小说中比比皆是,导致了诸多障碍和冲突。
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加深,对于高低语境下交流方式的差异的研究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
本文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爱德华?霍尔的高低语境理论;第二部分列举和分析《喜福会》中出现的重要沟通冲突场景,并基于爱德华 ? 霍尔高低语境文化理论探究沟通障碍存在的原因;第三部分为改善高低语境下的跨文化交际提供可行性建议。
2. 爱德华·霍尔高低语境文化理论在这一部分中,作者主要从三方面介绍爱德华 ? 霍尔的高低语境文化理论:高低语境下不同的社交网络;高低语境衍生的不同价值观;高低语境下不同的沟通方式。
2.1 高低语境下不同形态的社交网根据人类学家爱德华 ? 霍尔的理论,在高语境文化国家(比如中国)人们交流时许多的意义不需要通过语言来表明,原因之一就是高语境文化下的社会多为同族同质社会( homogeneoussociety)(Samovar, Porter &McDaniel, 2009:158)。
电影《喜福会》的跨文化解读-2019年精选文档
电影《喜福会》的跨文化解读一根羽毛,本来长在旧上海市场一只鹅的身上。
当这只鹅漂洋过海来到异乡,却被剥夺了入境的权力,只留下一根羽毛,伴随女主人一路珠箔飘灯……“我要在美国生一个像我一样的女儿。
但是,在那里没有人会根据她丈夫打嗝的响亮程度来衡量她的身价;没有人会瞧不起她,因为我会让她讲一口漂亮的美国英语;在那里她将无忧无虑,她将理解我的一番苦心, 因为将送给她这只天鹅只超乎想象的美丽天鹅。
”--- 电影《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 )以这样的开场白开始了四个华裔美国家庭、四位母亲的寻梦之旅,也开始了四对母女在迥异于本土文化的异国他乡在思想、文化、观念上的激情碰撞。
这部电影以一种平稳语调娓娓讲述了四对性格不同、命运各异的母女在旅美生活中的故事。
故事本身的错综复杂带有典型东方思维,而两种带有强烈对比特征的场景中国社会与美国社会――的转换方式则又具有典型西方戏剧化特征。
喜福会”其实是四位母亲为自己在家庭聚会打麻将的活动而取的一个带有传统中国色彩的名称。
虽然她们相识的缘由很美国化――因教友聚会而认识。
但几个带有深刻中国传统文化背景的女人却在家庭聚会时乐此不疲地进行很中国化的娱乐活动一一打麻将,身着传统服装,用汉语聊家常。
这一切,在典型美国式的古典欧式室内装修的场景下进行,显得那么格格不入,而又充满戏剧化效果。
在电影中,无处不在地展现了强烈的文化冲突。
这种冲突不仅存在于这些华裔家庭和本土美国白人之间,而且存在于第一代和第二代美国移民之间,包括家庭观念、婚姻观念、等级观念等。
透过这些,我们隐约能感受到贯穿整部电影的一种精神脉络,一种对于不同特征文化及其维度空间的关注。
在这里,笔者试图从“文化维度”理论角度来阐释本片中所展示的中美文化基因的冲突表现及其成因。
、关于“文化维度”理论文化维度”理论是荷兰学者吉尔特• 霍夫斯泰德Geert Hofstede )在调查的基础上提出的,在跨文化理论方面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喜福会电影中英汉语用差异
喜福会电影中英汉语用差异1.在跨文化交际中,礼貌用语成为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日常交际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人际关系的良好发展有着或不可缺的影响。
合适的礼貌用语往往能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缓减紧张的气氛以及消除误会等,然而出现礼貌用语的语用失误时,迷茫、疑惑、冲突、误解等问题也会随之而来。
为了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应避免交际中不必要的误会和冲突,更应该掌握不同的文化,了解礼貌的用语,提高交际能力。
《喜福会》是一部典型的关于英汉文化冲突的电影,本文以它为例,从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角度来剖析英汉文化冲突所导致的交流障碍。
2.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2.1谦虚与客套语的不同贬低自己和尊重别人是最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
中国人擅于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并对其赞美;当受到别人赞扬或祝贺时,往往会说一些自我贬低的谦虚话。
而英美人士则会用“Thankyou!”来回答别人的赞美或祝贺。
电影《喜福会》中,有一个例子是这样的:在Armey(华裔)儿时,生活在中国,二房太太送给她一串珍珠作为见面礼。
Armey的母亲立即说:“二太太,你不要把这么贵重的东西给小孩子,她不配。
”说自己的孩子不配,对英语国家的人来说是很难理解的,因为他们在收到礼物时,一般会说“Thanks!”来表示感谢。
另一个例子是这样的:Waverly(华裔)邀请自己的男友Rich(美国人)来家里做客,在饭桌上,Waverly的母亲Lindo(华裔)在端出自己的拿手菜时,贬低自己的菜烧得不好吃。
“Thisdishisnotsaltyenough,noflavor,it’stoobadtoeat,butplease.”(这菜不够咸,没味道,不好吃,请包涵,我们得顺意吃一点)这就是典型的中国人自我否认的态度,如果是中国人在饭桌上听到主人这样谦虚的话语,会直呼自己从未吃过这么好吃的,称赞主人的手艺高超,然而作为从小在美国文化背景下的Rich全然不知Lindo的含意,直接在菜中加了酱油,造成了尴尬的局面。
浅析《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差异.
浅析《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差异.浅析《喜福会》中母女关系折射出的中美文化差异摘要:本文通过对谭恩美《喜福会》中母女关系的分析,分别从语言差异、主客礼仪差异、思维差异和孝道文化差异四个方面来阐述母女间冲突产生的原因。
小说中母女间的矛盾、冲突一直存在,直到女儿们到了为人母的年纪,母女间的关系才慢慢走向缓和融洽。
所谓文化有国界但爱无国界。
理解、真诚和爱是化解文化差异最好的良方。
关键词:母女关系文化差异冲突融洽Analysis of The Joy Luck Club in the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s reflects the Sino-US cultural differencesTANG Xian(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Kunming University,YunnanKunming650214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Amy Tan's The Joy Luck Club the essay analyses the causes of the conflict between mother and daughter. Respectively, in four aspects from the differences of language, differences of hosts and guests etiquette, differences of way of thinking and differences of filial piety. The conflicts between mother and daughter has always existed, until the daughters have grown up to the age of be mothers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is slowly becoming in harmony. As the proverb goes cultures have borders but love without borders. Understanding, sincerity and love are the best remedy to resolve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Keywords: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s; cultural differences; conflicts ; harmony《喜福会》作为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1989年一经出版,便在《纽约时报》上连续九个月成为销量冠军。
本科毕业论文-汉英礼貌用语的对比研究
摘要英语与汉文化的巨大差异导致其礼貌用语的使用差异。
本文从历史渊源、语用差别、中西礼貌原则和相同的礼貌用语所产生的语用差别等来展开论述,为了能主动地、自觉地排除文化干扰,避免文化冲突,求同存异,从而保证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英语;汉语;礼貌用语;礼貌原则;语用差异AbstractThe huge difference in English and Chinese culture led to the use of polite language differences. In this paper, from the historical origin, pragmatic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Politeness Principle, and the same courtesy expressions generated by the pragmatic differences to discuss, in order to be active, consciously eliminate cultural barriers, to avoid cultural conflicts, seek common ground while reserving differences, so as to ensure the smooth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Key words: English; Chinese; politeness; politeness principle; pragmatic difference.汉英礼貌用语的对比研究一、引言礼貌是文明的象征,礼貌是社会存在的普遍现象。
礼貌用语是人们日常语言交际过程中的重要手段,礼貌用语协调着人们的社会关系和交际活动,是维系人际和谐的工具。
顺应论视角下《喜福会》中称呼语的语用失误
顺应论视角下《喜福会》中称呼语的语用失误不论是跨文化背景下还是同一文化背景下,语用失误都是常见现象。
只要听话人所感知的话语意义与说话人意欲表达的或与听话人本应该所感知的意义不同,这时就产生了语用失误。
社会语用失败与文化密切相关,涉及到日常沟通的许多方面,例如称呼语、提供信息、表达感谢和谦虚等,其中语用失误造成不恰当的称呼形式是本论文的重点。
本文以Verschueren的顺应论为理论基础,对著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创作的经典小说《喜福会》中称呼语引起的语用失误进行了研究,揭示称呼语语用失误产生的主要原因,提出了一些减少或避免语用失误的措施,希望能为语言学习者和语言教学提供帮助,最终使交际者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
标签:顺应论;语用失误;《喜福会》一、绪论随着社会的发展,来自不同文化或同一文化的人们之间的接触越来越多。
不可避免地,沟通会出现障碍,原因是在沟通的过程中,要么说话者发出了不合适的话语,要么听者在某些情况下不能理解说话者想要表达的意思,这就是语用失误。
自1983年托马斯首次提出“语用失误”一词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
刘莹雪(2015)选取了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CLEC)的子库ST4中的六级考试作文作为研究对象。
基于语料库中自带的错误标注,运用AntConc3.2.1w软件对其逐一进行检索,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同时,通过对索引行的观察和分析,对跨文化语用失误的类型和原因进行了分析与讨论。
张敏烨(2016)通过阐述顾曰国和Leech提出的中西礼貌原则,对比分析了中西礼貌原则的差异,以及其导致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以此来减少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出现的语用失误,达到更好的交际目的。
因此,语用失误不同于语法错误或句子结构错误这不是语法错误,而是说话者无意识地违反了人际或社会规范,或表达方式与特定的时间、空间或对话者不一致。
我们应该记住,沟通是一个双向的动态过程,包括说话者和听者,一个意义产生和解释的过程。
论中美礼貌用语差异
谈某些颜色词的翻译英语专业学生议论文写作中连接词使用情况研究O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Menu and the Connotation of Chinese Culinary Culture从《喜福会》透视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小说《蓝色城堡》中的意象和象征主义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英汉动物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策略海明威《雨中猫》的文体分析析华兹华斯诗歌中的人与自然英汉职业委婉语中“礼貌原则”之对比分析电影字幕英汉翻译中网络流行语的现象研究马克•吐温《汤姆•索亚历险记》的讽刺出人意料的结局和夸张-基于欧亨利的短篇小说《忙碌经纪人的罗曼史》英汉数字的文化差异中美家庭教育文化对比及其根源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广告翻译的影响Strategies of Advertising Slogans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ree Beauty” Principle试析邓恩《别离辞•节哀》中圆规与圆的意象浅谈奥斯卡·王尔德的喜剧《认真的重要性》中“谎言”的运用对其情节、语言和人物塑造的作用浅析英汉词汇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及其成因中文旅游文本的英译研究A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Phonetics in JEFC Teaching观春潮:浅析“戏仿”背后海明威性格阴暗面从文化视角考察中英语言的称谓语差异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负迁移的原因及其对策研究《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玛莎•诺曼戏剧中的母女关系研究《荒野的呼唤》中“巴克”的性格分析澳洲土著语言的演变及原因从功能翻译理论谈美剧字幕翻译从功能对等理论看“赶”的英译A Comparative Stud y of Female Consciousness between Wang Anyi’s Everlasting Regret and Virgina Woolf’s Mrs. Dalloway(英语系经贸英语)浅析特许经营模式下受许人获得的优势--以全聚德为例The Darkness in Oscar Wilde’s Fairy Tales中西文化中颜色词的互译乔纳森•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中的讽刺艺术英语委婉语的语用分析The Services of Selfless Love---A Thematic Study of O Henry's Short StoriesPersonality that Matters: 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Misunderstanding between Elizabeth and Darcy电视公益广告的多模态话语分析埃德加•爱伦•坡短篇小说的语言特色分析《大卫•科波菲尔》中的人物分析中西方文化中家庭观念差异研究——以电影《推手》为例从美狄亚和伊阿宋的故事探究希腊悲剧的复仇情节英语语篇连贯中的词汇衔接海明威《印第安人营地》新解试析《珍妮姑娘》中女主人公的悲剧根源简与林黛玉性格及命运对比Listening in Interpretation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喜福会》中的象征主义浅析《宠儿》中塞丝背上的树的形象动机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卡勒德·胡赛尼《追风筝的人》阿米尔的救赎分析欧•亨利短篇小说的特点目的论在广告翻译实践中的应用《秀拉》的女性主义解读英汉称谓语对比及翻译The Principles and Approaches of Brand Name Translation问题类型对TEM阅读成绩影响的实证研究《蝴蝶梦》中的女性成长主题研究论托尼莫里森《宠儿》的哥特式元素从女性主义批评看《金色笔记》中的人物描写目的论下进口汽车说明书的翻译研究论反语的语用功能隐转喻名名复合词的语义分析从美学角度浅析许渊冲《汉英对照唐诗三首》——“意音形”三美论大学生英语学习归因倾向的调查研究从礼貌原则角度分析电影《暮光之城》中的对白互动在高中英语阅读课的应用Three Discriminations to Little Black American Girls in The Bluest Eye马丁伊登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及其悲剧《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模糊语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语用功能研究Analyzing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The Call of the Wild小学英语课堂互动式教学研究An Analysis of Feminism in The Scarlet Letter从儿童心理角度看儿童文学中的对话翻译浅谈《当幸福来敲门》中的美国个人主义《赫索格》中玛德琳的性格从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和《猫和老鼠》对比中美儿童教育的差异中美隐私观的跨文化视角分析从概念整合视角解读《老友记》中的言语幽默A Comparative Study of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Y ellow and Huang in English and Chinese 从释意学理论看中英口译An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t Meanings of Color Words between Western and Eastern Cultures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On Ambiguity of Human Conversations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佩克拉的悲剧成因研究从功能对等角度翻译委婉语论《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的二重世界在现实与理想间挣扎——论巴比特的无助与无奈论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小妇人》中的家庭教育及它对现代家庭教育的意义从主述位理论看奥巴马就职演讲的连贯性南北战争新思想在女性中的体现——浅析《小妇人》瓦尔登湖畔的隐士:反抗与变革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中的生态主义An Analysis of Gilmore’s American Existentialism in The Executioner’s Song加拿大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英语教学如何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对外新闻的导语编译研究从民族文化心理差异角度看功能对等论在商标翻译中的运用Influence of Western Food Culture upon Chinese People从动态对等角度论英语俚语的翻译麦都思眼中的中国宗教形象广告英语的语言特征通过政治和日常生活看邪恶的慈禧太后《心是孤独的猎手》中的主题分析论《紫色》的叙事现代性分析中国大学机构名称汉英翻译策略研究从跨文化的视角看中国旅游景点介绍的翻译《苔丝》与《呼啸山庄》中复仇主题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从《蝴蝶梦》看女性社会身份外贸英文函电中委婉语的特点及应用研究高中英语任务型语法教学初探《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奶妈与《西厢记》中红娘的人物形象对比《傲慢与偏见》中金钱与婚姻的关系从目的论角度看外宣翻译—以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The Influence of Bob Dylan and His Works on American Social MovementsThe Heartbroken Images in the Fairy Tales of Oscar Wilde浅析信用证认识上的误区及其避免途径《老人与海》中海明威的生死哲学从电影功夫字幕翻译谈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大学生上网调查英语委婉语的语用功能The Otherization of China in The Woman Warrior简爱与电影《音乐之声》中玛丽亚冯特拉普性格分析比较印度商务礼仪研究—对中印商务谈判的建议汉语茶文化特色词的英译研究——以《茶经》和《续茶经》为例中英诗歌及时行乐主题比较从顺应论的角度谈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东西方隐逸文化对比——试比较梭罗与陶渊明的作品探析《越狱》中Michael的性格特征及成因从功能文体学的角度分析《牧师的黑面纱》英汉“红色”与“黑色”词汇的对比研究网络英语词汇探究浅析《紫色》中西丽的成长蜕变对当今女性的启示中西方酒店文化比较与探讨It的用法与翻译《二十二条军规》中关于军规的控制及反控制浅析《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渐渐消失的玫瑰扼杀在萌芽中的期许—“一小时里故事”中的女权渴望《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反叛和自我救赎从接受美学角度看中英旅游文本的翻译中学英语课堂中的情感教育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中隐喻的语用功能分析试论《简爱》的叙事策略《嘉莉妹妹》中嘉莉的女性主义形象分析学生性格与口语能力初探解析《爱玛》中女主人公的形象中美称赞语的对比分析Exploring Effective Approaches to Translating Allusion in Ancient Chinese Poetry 从文化视角看中美家庭教育差异中西性教育方式对比折射中西文化差异的研究从里奇的礼貌原则角度分析《老友记》中的言语幽默《丧钟为谁而鸣》中罗伯特.乔丹性格的多视角分析从《绝望主妇》对比中美女性家庭观论英语写作中中式英语的成因及解决策略从目的论角度分析中国商品说明书的英译中英文化背景下的金融英语翻译分析浅析《远大前程》中主人公皮普性格发展的形成因素论《飘》中斯嘉丽的精神源泉从商标翻译看中西方文化差异从合作性原则看品牌代言中广告语的使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艺术特色分析大卫王:在希伯来世界中的社会地位中西节日的对比研究论商务谈判口译员的角色论《追风筝的人》中“风筝”的象征意义试析《野性的呼唤》中的生态观从电影片名翻译窥探中美文化差异On the Translation of Advertisement Sloga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裘德悲剧成因的分析从女性主义视角看《蝴蝶梦》《吉檀迦利》中的泛神论思想对比分析嘉莉妹妹与简爱的女性形象英文电影名称翻译中文化顺应的影响礼貌原则在商贸信函中的应用Disillusionment of American Dream in death of a salesman隔离与异化:福克纳短篇小说中的人际关系研究论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A Contrastive Study on Language Feature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Proverbs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从《鲁滨逊漂流记》看人的性格对命运的决定作用从适应与选择角度看公示语翻译方法商标翻译技巧TPR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从女性主义角度对《简爱》和《红字》中女主人公的比较研究英汉颜色词的文化象征意义及翻译从中美家庭差异看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关于初中英语课堂中教师体态语的研究浅析尤金•奥尼尔三部剧作中的女性形象浅谈《圣经》故事与英语学习网络英语的缩略词的构成特征及其应用研究从玛氏公司看英美文化对广告的影响《一位女士的画像》伊莎贝尔婚姻悲剧的原因分析“Lady First” Reflected in Different Cul ture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汉礼貌用语差异研究--以电影《喜福会》为例
Abstract
Politeness, as a universal society phenomenon, plays a key part in coordinating people’s social relationships, maintaining interpersonal harmony and avoiding communication conflicts. Accompanied by the emergence of the pragmatic, the research of politeness has attracted great attention from scholars and experts from home and abroad. Western scholars such as Brown, Levinson and Leech have devoted themselves in the study of politeness and finally proposed their theories on politeness which have achieved considerable success. Owing to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criteria and ways of expressing politeness vary a lot.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would not be easily successful if one judge people from other nations according to cultural values of a certain culture.
Via the politeness theories in pragmatics, 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different politenes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culture based on the American movie “The Joy Luck Club” as well as the cultural factors which cause the differences. Meanwhile, this thesis will give some suggestions o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Keywords: culture politeness communication The Joy Luck Club
Contents
Acknowledgments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
1.1 Definition of Politeness-1
1.2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1
1.3 Format of this Thesis-1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3
2.1 Previous Studies-3
2.1.1
2.1.2
2.2
2.2.1
2.2.2
2.2.3
Chapter Three A Comparis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Politeness in the Movie of “The Joy Luck Club”-6
3.1
3.2
3.3
3.4
Chapter Four Reasons for the Differences-10
4.1
4.2 Modesty and Self-denigration-11
4.3 Solidarity and Power-12
Chapter Five Conclusion-14
Reference-15
论文保证原创性,故公布部分大纲查看喂信doogf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