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礼貌用语差异研究--以电影《喜福会》为例

合集下载

从汉语国际教育跨文化交际角度深思电影《喜福会》

从汉语国际教育跨文化交际角度深思电影《喜福会》

影视文学从汉语国际教育跨文化交际角度深思电影《喜福会》赵瑞丽【摘 要】本文将从汉语国际教育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即霍尔的“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Hofstede的“文化尺度理论”、夫妻关系三个方面,来深思电影《喜福会》中的种种问题。

希望不同文化在交际中,能学会理解包容与接受,而不是一味的排斥。

跨文化交际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行为。

电影《喜福会》以四对母女的生活为主线,体现了跨文化交际的一些问题,值得深思。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喜福会》一、霍尔“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霍尔认为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之间最主要的区别在于语言交流方式:高语境文化的人表达方式较委婉和含蓄;低语境文化的人交流比较直接,明确。

中国属于高语境文化,美国属于低语境文化。

正如电影中所展示的,薇莉的母亲不赞同薇莉男朋友的取菜方式,但她并没有直接表示自己的不满,而是对薇莉说“他的胃口奇佳”,以一种委婉含蓄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态度。

罗丝男朋友的母亲在表达对罗丝种族歧视的不满时却直截了当的表达。

电影中类似的表达方式,体现了中美不同语境文化的表达方式。

二、Hofstede的“文化尺度理论”霍尔的“文化尺度理论”,总结出了四种不同价值观模式的文化尺度,在《喜福会》这部电影中集中体现为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利距离两种文化尺度理论。

首先,我们来谈“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文化尺度理论。

个人主义文化是一种“我”的文化,突出个人的独特和独立,不分内外,子女与父母是一种自愿性的互惠。

集体主义文化是一种“我们”的文化,重视集体的一致与和谐,讲究内外有别,子女要尊重遵从父母,以及对父母有义务性的回报。

美国属于典型的个人主义文化国家,因此生长在美国环境下的四个女儿从小就以一种个人为中心的态度对待他人和社会。

而中国是典型的集体主义文化国家,因此成长在中国环境下的四位母亲从小就认为集体的利益、家族的利益高于个人的利益,女人要以家庭丈夫为核心。

正因如此,母女之间就产生了很多的矛盾。

电影《喜福会》所表现的中西文化差异

电影《喜福会》所表现的中西文化差异
薇莉不明白,在传统的中国家庭,子女是没有话语权的,只有服从。成年后的薇莉甚至为了取悦母亲而和一个中国人结婚,这场婚姻给她留下一个女儿以后以失败告终。当薇莉带新男友李奇回家出席母亲的生日宴会时,由于李奇不懂中国传统的餐桌礼仪,接二连三的犯错误,先是在向长辈敬酒的的时候擅自再倒了一杯,而后又擅自把主菜舀到自己的盘子里并且表现了自己使用筷子的能力,最后在多林端出自己的拿手好菜却谦逊的说味道很淡时直接把酱油淋了上去。李奇不明白,在中国主人习惯谦虚自己,哪怕是自己最拿手的东西,在拿出来时总会说这并不是这样。
(四)母亲安美与女儿罗丝的故事
同样,在爱情和婚姻中失去自我的罗丝被母亲的故事深深震撼。她嫁入豪门,努力做一个好妻子好母亲,为了丈夫和孩子,放弃了学业,更为重要的,放弃了自我,婚姻却濒临破裂。她常和母亲对抗,宁愿去找心理医生也不愿和母亲交流。母亲所回忆的往事唤醒了她的自我意识,那股流淌在她身体之中的中国人自强不息的血液让她彻底清醒,自己并不是社会家庭之外的“他者”,她就是一个完整的个体,是一个独立、自尊、自强的女性,她在最后关头喊出了自己的想法,让她的丈夫重新认识了她的价值,挽救了他们的婚姻。罗丝的觉醒最终获得了丈夫的爱情和尊敬,她也理解自己的母亲始终关注她的一颗心。弱者的地位,如果是预先在心里就为自己设定了,那就势必无法摆脱,而女性的抗争首先从认识自己的价值开始,意识到自己不是弱者,是平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才能有抗争的本钱。
关键词:教育方式;爱情婚姻观;价值观;文化差异
Abstract: With The Joy Club as an entry point, the paper contrasts and compar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in many aspects of culture, mainly discussing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ways of education, views towards love and marriage, senses of values, ways of language expression and address terms. The article describes the combination of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figure characters, living ways, and individual fates in the movie The Joy Luck Club, and also profoundly expresses people’s inspiration and thinking upon the differences and combination. The fates of several female figures in the movie are the realistic manifestation of the differences and combin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从语言和文化的角度解读电影《喜福会》中母女关系冲突原因

从语言和文化的角度解读电影《喜福会》中母女关系冲突原因

从语言和文化的角度解读电影《喜福会》中母女关系冲突原因
时间:2011-06-21 06:36:39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不同语言的碰撞。更反映出一种文化差异。从语言和文化的角度解读电影《喜福会》中母女关系冲突原因。
论文关键词:语言,文化,冲突原因
一、前言
电影《喜福会》向我们讲述了中国母亲与美国女儿人之间沟通障碍以及她们在东方信仰与西方价值观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的争执。母亲与女儿的交流障碍不仅仅反映出两代人之间的隔阂,更反映出一种文化差异。母亲代表的逐渐消失的传统文化,女儿代表的则是日益壮大的新型文化;母亲们坚守着特殊的国家文化,她们想要传授一些中国文化给女儿们,但却以女儿们没有满足她们的期望而失落不已。然而,女儿们在妈妈们的期望与美国的现实中打转,最终接受了主流文化,并且嘲笑和丢弃了以她们妈妈为代表的非主流文化,在这一系列冲突的过程中,她们不断地寻求自我和社会地位,并且努力去继承她们的文化价值。母亲们努力去调解她们“中国式的过去”和“美国当代”,而女儿们也试着寻找着自主与忠于文化遗产之间的平衡点。
2.2隐私与和谐的对比
在美国,人们学习的是如何表达他们自己的愿望时做出选择,他们独立并敢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尊重不仅仅被看作是一种非常积极的状态,也应该被当作全人类渴求和满意的要求,但是在中国,隐私这个词代表的是很消极的意义,暗含着孤独与脱离集体论文怎么写。
比如说,一个人如果不能有足够的自控能力,就会简单的谋求他或她自己的利益而忽视甚至伤害其他人的利益。所以太注重个人利益时,也会危及社会和谐的关系,在意集体主义为导向的文化里,为了获得必要的支持,和谐相处被高度重视。每个人当被认为是在家庭中或社会里占有一席之地,就是这个位置暗示了这个人应该如何对待别人来与人和谐相处,所以每个人都关注自己的位置与角色,一边相应行动。在某种程度上,中国认为别人着想来获得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一种可贵渴求的品质。为了避免冲突,人们将自己的意愿从属于别人来表现尊重和爱,尤其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妻子服从丈夫,个人意愿很好的服从家里男性首脑的意志。中国人埋下身价为了共同利益,帮助组织里或者其他成员是非常必要的。中国人习惯遇到困难时依靠集体的力量来解决,换句话说,集体主义已僵硬的框架为特征,与群内合作与群外合作不同,人们指望他们的群内关系来照顾他们,作为交换,他们相信他们对群体有着绝对的忠诚。

中西文化差异视角下《喜福会》翻译与赏析

中西文化差异视角下《喜福会》翻译与赏析

中西文化差异视角下《喜福会》翻译与赏析作者:邓珊珊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14期摘要:以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喜福会》为代表的亚裔文学一直是展现中西文化差异的平台。

然而长久以来对亚裔文学中表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学领域,翻译界却较少。

本文以《喜福会》的翻译版本为例,从《喜福会》及其作者简介出发,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继而从翻译的角度进一步表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喜福会》;翻译作者简介:邓珊珊(1982-),女,籍贯:河北省石家庄市,单位:河北中医学院讲师,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4-0-01一、中西方文化差异分析(一)风俗文化的差异在世界各国,由于每个国家发展的背景和历史不同,就造成了每个国家形成了他们各自独特的民族风俗文化,另外,文化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而是历经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不断积累和继承形成的,这也反映了文化本身继承性和发扬性的特点。

正是由于每个国家民族文化的不同,因此,各国文化在相互交流和翻译的过程中就出现了一些差异。

举例来说,在中国每当过年时,我们要贴红色的春联,穿红色的一幅,不仅代表喜庆,也代表着我们对即将到来的新一年的美好祝福;但是在国外,红色仅仅代表着颜色的一种,并没有其他的特殊含义,这就体现了两者在这方面的文化差异。

总体而言,从民族风俗文化上无不体现着中西方的差异。

(二)思维方式的差异早在古代时期,孔子孟子就提出了影响我国人们做人做事及思维方式的思想,即:中庸之道。

可以说,在我国五千年的发展脉络中,“中庸之道”一直贯穿其中,它指导着中国人无论在说什么做什么都主张一种不偏不坡的方法,既不追求突出自己,也不使得自己落后于众人之后,既不会使得自己过于显眼,也不至于使得自己得罪他人。

但是在国外人看来,中国的这种“中庸之道”却是他们极其不能理解的。

《喜福会》折射出的中西文化观念差异共6页

《喜福会》折射出的中西文化观念差异共6页

《喜福会》折射出的中西文化观念差异电影《喜福会》根据华裔美国女作家谭恩美(AmyTan)的成名作《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改编而成,和其小说畅销一样,改编的电影也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喜福会》通过描写四对母女间的代沟和隔阂冲突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展示了中西文化差异。

电影讲述了四位母亲在中国内地悲惨的过去以及痛苦的回忆,她们带着自己美好的梦想远渡重洋来到了美国。

她们虽然身处美国,但是她们骨子里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这就决定了她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道德观念等与她们在美国土生土长的女儿不一样。

他们的女儿从小接受美国文化教育,说地道的美式英语,吃着美国食物长大。

因此,本文从友谊观、价值观、面子观、信仰观四个方面阐述东西方文化差异,以帮助英语学习者在英语习得以及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进一步了解美国文化。

一、友谊观差异中国人向来好交朋友,珍惜友情。

交上一个朋友需要较长时间,人们一旦成为朋友,这种友谊将持续很久,乃至一生。

美国人口中的朋友定义比较广泛,而且有区隔性;譬如说工作上的朋友、打球的朋友、学校的朋友、喝酒的朋友,等等。

同美国人交朋友容易,深交却最难;同美国人一见如故,热情有加,但有“人走茶凉”的感觉。

另外美国地域广大,人口流动性也高,而且朋友之间绝少吐露私人的事情,所以友情是比较“温水”性。

在中国,朋友之间肝胆相照,为了朋友不惜两肋插刀,“士为知己者死”。

中国历史上,君子之交,贫贱之交,患难之交,生死之交,不乏其例。

这些在电影《喜福会》中得到了体现。

影片开头部分君美的母亲去世后,在她们传统的麻将游戏中,她的三个好友依旧把她的位置留着,并且试图把对已故友人的思念和感情转移到君美的身上,安美简单的一句“你的牌艺有你妈妈的好吗?”流露出已故朋友在心中的地位。

事实上,她们也确实是这样做的,在影片的后部分,我们可以看到君美母亲的三位朋友对待君美就像是对待自己的亲生女儿一样。

《喜福会》中母女会话含义的语用分析

《喜福会》中母女会话含义的语用分析

《喜福会》中母女会话含义的语用分析本文基于语用学研究,从《喜福会》中母女会话的语言特征展开分析,探讨会话含义产生的语用功能,以期在微观层面剖析小说主题和语用之间的联系。

研究发现,《喜福会》透过语言和会话的语用特征传递出小说的文化主题,有利于读者准确理解小说内容和主旨,对读者思考中西文化冲突形成的原因和母女关系的变化、品味作品的创作风格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标签:《喜福会》语言特征会话含义语用功能一、引言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喜福会》聚焦了四个中国移民家庭,细腻地刻画了四位母亲移居美国的前后经历以及与各自女儿间深沉执著的骨肉亲情和无可奈何的隔膜怨恨,展示了在两种文化与价值观的冲撞下各自的心路历程。

目前对《喜福会》的研究多从小说主题和创作背景展开。

学界重点分析作品的内容,程爱民(2001)、吕代珍(2009)从女性主义理论出发分析女性话语和母女关系问题;郎芳(2009)、李力(2011)基于东方主义研究家庭价值观和饮食文化问题;另有魏赟(2010)、荣伟(2012)从后殖民主义角度出发探讨故事反映的文化冲突、身份构建等主题。

国内研究大多数从宏观层面出发,侧重于文化研究等宽语境研究,而对该作品在文体特征方面的语言文字、语篇功能的研究有所忽视。

本文基于语用功能视角,从微观层面入手分析《喜福会》母女会话中的语言特征和会话含义,以期探究会话含义对塑造人物性格和呈现作品主题所发挥的作用。

二、合作原则和会话含义合作原则和会话含义最早是由格莱斯提出来的。

合作原则有数量、质量、关系和方式准则四条分细则,格莱斯认为言语交际的双方在某种层面上会因共同的交际目标而具有一定的合作性,并遵循一定的“会话与合作原则”,即在合作的前提下,会话双方中的一方故意违反了合作的某一条原则,但同时他又表明是在合作的基础之上,这时他的话语就传递了超越文字符号所表达的意义,而这份需要推导出来的超额意义就被称为会话含义。

(王松林,2001)在《喜福会》中,谭恩美通过大量隐喻性话语来揭示话语双方的交际意图、人物关系及性格特征,同时传递彼此的文化观和价值观。

英汉礼貌用语对比研究

英汉礼貌用语对比研究

英汉礼貌用语对比研究发布时间:2021-04-22T10:41:57.06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期作者:滕爱杰[导读] 语言作为人们社会交往最常用的工具,具有社会性及文化性滕爱杰 (哈尔滨石油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8) 摘要:语言作为人们社会交往最常用的工具,具有社会性及文化性。

这两方面的属性反映到礼貌用语方面则表现为语用习惯的不同和文化价值的差异性。

礼貌作为交际中极其重要的因素,是各种文化所共有的社会现象,任何一个社会成员都要遵守固定的礼貌原则,但每个社会和文化中的礼貌原则是不同的。

由于文化背景、价值观、信仰等方面的不同,英汉文化中的礼貌原则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本文探讨了英汉不同文化背景下礼貌原则的差异性及其产生原因,寄希望通过阅读本文人们能够对英汉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礼貌原则有进一步的了解,以便在日后的对外交流中尽量避免因礼貌原则认知上的欠缺而产生交流障碍,最终达到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往的目的。

关键词:礼貌原则;跨文化交际;差异1.引言礼貌是对人们日常生活行为的一种无形的约束。

礼貌原则作为人们日常语言交际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社会交际中指导着人们的言语和行为。

礼貌原则既是构成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也是对人们思想意识和文化背景的反映。

它是人们在社会交际的时候必需要用的基本原则之一,它不但是交际中的最高原则,更是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基础。

有些礼貌原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原则,有些礼貌原则是某一社会独特的原则。

文化背景的不同造成了英汉礼貌原则的差异。

对英汉礼貌用语差异的研究是跨文化交际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常常因为缺乏对英汉礼貌差异的正确认识,而产生交流误解甚至引发冲突,最终导致交际失败。

对英汉礼貌用语差异的研究十分重要,它是实现成功跨文化交际的一个有力保障。

掌握英汉礼貌原则的异同,运用得体的表达,是跨文化交际有效进行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对于提高沟通效率、避免误解具有重要的作用。

谈英汉礼貌用语的差异及对英语教学的启示的论文

谈英汉礼貌用语的差异及对英语教学的启示的论文

谈英汉礼貌用语的差异及对英语教学的启示的论文摘要:受不同文化、价值观等影响,英汉语言的礼貌用语也有所不同。

这种差异往往会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有效进行。

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有必要使学生了解英汉礼貌用语的差异,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礼貌用语差异跨文化意识1引言礼貌是各种文化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

礼貌用语是人们日常语言交际过程中的重要手段,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着不同的礼貌用语。

恰当使用礼貌用语,对调和及融洽人际关系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随着对外交流的不断加强,跨文化交际也日益频繁,了解中西方礼貌用语的差异,无疑可以避免跨文化交际的失败。

2英汉礼貌用语的差异表现在不同场合,不同社会背景和文化的人会话时所采用的表达方式不尽相同,礼貌用语也有天壤之别。

下面主要从称呼语、称赞语、致谢、禁忌语与委婉语等方面来谈谈英汉礼貌用语的差异。

2.1称呼语不同的称呼语体现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反映了不同的文化取向、社会格局、人际关系等。

中国素以“礼仪之邦”甲天下,一直遵循“上下有礼,长幼有序”称呼原则,称呼繁杂;而西方崇尚民主自由,称呼简单明了。

中国文化主张尊老讲辈分,各种称呼五花八门。

上辈直系亲属的称呼就有“舅舅”、“伯父”、“叔父”、“姨父”、“姑父”、“舅妈”、“姨妈”、“姑妈”等。

同辈中则有“堂哥”、“堂弟”、“堂姐”、“堂妹”、“表哥”、“表弟”、“表姐”、“表妹”。

在英语国家中,由于不同的价值观念,亲属的称谓比较笼统且简单,上一辈中只有“unle”、“aunt”,在同辈中也只有一个“usin”。

晚辈和长辈之间、同辈之间都可以直呼对方的名字,甚至对父母也可直呼其名。

而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孩子不能直呼父母、长辈的大名,学生不可直接叫老师的名字,下属不能直接叫上司的名字。

否则,就会被视作缺少家教、没有教养、不守规矩等。

在社会交往中,汉语称呼语可用两种表达式来概括:“姓氏+官衔或职务/先生/女士//小姐/老”和“老/小、+姓氏”,如“张局长”、“王先生”、“郑老”、“老陈”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汉礼貌用语差异研究--以电影《喜福会》为例
Abstract
Politeness, as a universal society phenomenon, plays a key part in coordinating people’s social relationships, maintaining interpersonal harmony and avoiding communication conflicts. Accompanied by the emergence of the pragmatic, the research of politeness has attracted great attention from scholars and experts from home and abroad. Western scholars such as Brown, Levinson and Leech have devoted themselves in the study of politeness and finally proposed their theories on politeness which have achieved considerable success. Owing to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criteria and ways of expressing politeness vary a lot.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would not be easily successful if one judge people from other nations according to cultural values of a certain culture.
Via the politeness theories in pragmatics, 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different politenes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culture based on the American movie “The Joy Luck Club” as well as the cultural factors which cause the differences. Meanwhile, this thesis will give some suggestions o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Keywords: culture politeness communication The Joy Luck Club
Contents
Acknowledgments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
1.1 Definition of Politeness-1
1.2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1
1.3 Format of this Thesis-1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3
2.1 Previous Studies-3
2.1.1
2.1.2
2.2
2.2.1
2.2.2
2.2.3
Chapter Three A Comparis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Politeness in the Movie of “The Joy Luck Club”-6
3.1
3.2
3.3
3.4
Chapter Four Reasons for the Differences-10
4.1
4.2 Modesty and Self-denigration-11
4.3 Solidarity and Power-12
Chapter Five Conclusion-14
Reference-15
论文保证原创性,故公布部分大纲查看喂信doogfan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