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及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不断进步,高校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亟待创新。
在这方面,以下是一些具体可行的措施和其实施效果。
一、改变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1.推行项目化教学:将课堂教学与实际项目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知识。
实施效果: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得到提高,更符合职场需求。
2.提倡问题导向学习:鼓励学生从问题出发,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实施效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3.引入在线教育资源: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在线教育平台,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和学习方式。
实施效果: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改善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
二、开设跨学科课程1.组织跨学科团队教学:将不同学科的教师组成跨学科团队,共同为学生开设课程。
实施效果: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学科的知识,培养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2.增设跨学科课程:在专业课程之外,增设一些跨学科的选修课程,如创新创业、跨文化交流等。
实施效果: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加强实践教学与实习实训1.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将实践教学纳入到课程体系中,配备相关实践教学设备和实验室。
实施效果: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提高。
2.加强实习实训的组织和管理:与相关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确保实习实训的质量和实效。
实施效果:学生能够接触到真实的职业环境,提升就业竞争力。
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1.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基地:提供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和创业孵化服务。
实施效果: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2.开设创新创业课程: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培训和指导。
实施效果: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培养创业意识。
以上措施的实施效果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收获:1.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增强,能够更好地适应职场需求。
2.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升,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科研项目和创新创业活动。
3.学生的跨学科综合能力得到培养,更具综合素质。
(完整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及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及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根据我省实际,就职业教育而言,应该如何主动地适应市场,找准位置,以就业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已引起全社会广泛的关注。
我校多年来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主动面向市场,积极探索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下面结合我校的实际做法,进一步就“以就业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和各位同仁探讨和交流。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指导下,由教育对象、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方法、途径、质量评价标准等要素构成并且集中为教育教学模式的相对稳定的教育教学组织过程的总称。
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首先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当前就业;二是后续发展。
为此,职业学校应当着重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后续能力为目的,加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
我校以市场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从专业开发设置、课程体系改革、职业能力培养、职业指导开展、教育质量评价等几方面入手:一、按市场需要开发设置专业以开发人力资源为己任,以就业为终极目标的职业教育,必须首先面对市场,根据本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要设置相关的专业。
我校在专业设置时还充分考虑到:一是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劳动力和人才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二是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对职业演变的影响;三是以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为培养目标;四是在专业开发过程中,和相关行业保持经常、密切的沟通。
根据学校自身的条件和特点,保持专业设置的相对稳定,以保证教学质量和开发新专业以提高活力之间的辩证关系;五是专业培养目标具体、具有可操作性,使学生不但具有在某个岗位就业的竞争力,而且具有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在相应职业群中就业、转岗、晋升的基础。
二、建立灵活适用的课程体系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要根据一个或几个相关职业群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从众多知识、能力要求中筛选出来并按教学规律组织起来的内容及其实施过程。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及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及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人才培养是高校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而不同的时代和社会需求对高校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高校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进行教学,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效。
首先,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了创新。
从以往的注重纯理论知识的灌输和应试能力的培养,逐渐转变为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高校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教育活动,比如实习、社会实践、科研实践等,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培养综合能力。
此外,高校还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创业实践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其次,高校在教学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成效。
高校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一切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高校开设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项目实践等,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高校引入了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技术,如虚拟实验室、远程教育等,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这些创新措施和教学所取得的成效不言而喻。
首先,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提升。
通过实践教育和科研实践,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并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其次,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提高。
高校在人才培养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拓展知识面、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创新思维等,使得学生具备了更全面的素质和能力。
再次,教学也提高了教学效果。
通过引入现代教学设备和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的成效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肯定,提升了高校的声誉和影响力。
总之,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了创新,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效。
这些创新措施和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效果。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分析报告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分析报告自2020年我校成功申报为广西中职机械类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品牌专业以来,通过开展广泛的调研,分析调研数据,得到了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的“工学结合、六层推进、中高一体、直升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并按照该方案的主旨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2021年3月,召开专家论证会对“产品导向分层递进”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论证。
按照专家的意见,学校组织老师开展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修订工作的目标是推进我校“大平台、强专业、多方向、模块化”的教学改革;凸显“就业导向,能力本位,产学合作、工学结合”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为利于教学过程管理的规范化,对各个教学环节作了规范的要求,规定了总学时、实践学时、选修课学时、职业资格考证等要求。
经过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对课程和课时的安排做了相应的调整,而且针对一些专业课实行模块化教学。
一、改革成效通过专业群建设,本专业群基本完成品牌专业发展建设的目标。
到2022年12月,组织老师编写了6本校本教材。
本专业群的招生规模和招生质量得到明显提高,2022年本专业群人数达到1214人,学生毕业后双证率与就业率均超过98%。
师资队伍的双师素质比例达到85.2%,专业教学团队整体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实践教学条件得到了充分保证。
对外的示范辐射效应和社会影响力明显增强。
(一)以服务为宗旨,更新中职教育教学理念专业群建设项目和新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促进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课程教学、实践条件配置和专业团队自身发展理念新的变化。
1.确立了以服务为宗旨的专业建设理念根据中职教育的指导方针,本专业群重新分析定位了专业建设的服务对象,根据机电技术应用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往届学生就业去向等,分析确定了本专业的服务定位,并以此为基础,开展专业建设的需求调查、课程体系重构、校企合作建设等各项工作。
专业团队深入服务企业调查了解真实的人才需求、岗位能力需求和典型的工作任务,重构以典型工作任务为情境的学习领域课程,从岗位工作任务入手,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使专业建设具有非常明确的指向性和针对性,服务区域行业、企业、产业的理念得以具体落实。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一、措施:1.产学研结合:与企业、科研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设立实践基地并与企业进行产业对接。
教育机构可以邀请企业人员来学校进行授课,也可以派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
科研机构可以与学校合作共享资源,共同开展科研项目。
2.课程:更新课程内容,引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技术。
课程可以增加实践环节,引入案例分析和团队合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综合实践项目:通过开展综合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所学知识。
学生可以参与社会实践、创新创业项目、社会服务等活动,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4.团队合作教学:鼓励学生进行团队合作,提高沟通协作能力和领导能力。
可以通过分组作业、团队项目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思维。
5.个性化培养: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提供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向进行深入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专业认证。
二、实施效果:1.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通过与企业合作,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掌握所需的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
实施个性化培养,能够提供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
2.科研水平提升:与科研机构合作,能够提供更丰富的科研资源和平台,促进教师和学生的科研能力提升。
通过课程和综合实践项目,能够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
3.教育质量提高:通过措施的实施,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教育质量得到提高。
学生的满意度和就业率也相对提高。
4.教学质量提升:团队合作教学和个性化培养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通过与企业合作和开展综合实践项目,教师能够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5.教育机构影响力提升:通过与企业和科研机构的紧密合作,教育机构的影响力得到提升。
教育机构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也能够得到更多教育机构的关注和认可。
综上所述,通过产学研结合、课程、综合实践项目、团队合作教学和个性化培养等具体措施的实施,能够提高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质量和效果。
沈阳农业大学园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
沈阳农业大学园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说明专业按照"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坚持“改革创新、突出特色、强化实践、分类指导、统筹推进”原则,依托园艺学优势学科带动园艺本科专业发展,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内容,利用装备先进的学科创新平台提升本科实验教学条件,构建了基于学科与专业融合的园艺本科一流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显著效果。
1依托一流学科构建园艺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1.1坚持因材施教为基础,精准定位园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教学研究型大学和农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特色,坚持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并举,因材施教为基础,园艺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生物学和园艺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在农业、商贸、管理等领域和部门从事与园艺相关的教学与科研、经营与管理、技术推广与开发等工作,具有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1.2实施“老带新”多举措园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素质提升机制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国内外各种学术会议和各类培训会议,建设一支科研有方向、专业知识而宽、创新素质强、教学效果好、外语能力强的复合型一流教师队伍,每年派出300余人次到国内外参加学术会议或进行合作交流。
学科还聘请知名校友为特聘教授,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各企业、生产一线优秀人员为本科生授课。
坚持教授参与本科教学,实行“老带新”的青年教师培养方法,每名教授指导1-2名青年教师,以保证建立知识结构合理、人员稳定的课程组和教学团队。
采取各种措施,激发专业教师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热情,鼓励专业教师在教学中不断融入学科前沿、专业动态、产业动向、创新创业案例等方面的内容,引导教师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研究,注重因材施教。
1.3建立“多样化、创新型、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园艺专业坚持以专业主干课程为核心进行建设与改革,结合学科发展方向和行业发展最新技术以及园艺的发展趋势、发展动态和研究热点等内容,构建了体现“厚基础、宽口径、精专业、强能力、创新型”培养目标的“多样化、创新型、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及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及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是提供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基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才培养也需要不断创新和。
本文将介绍一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以及教学取得的成效。
一、创新措施1.引入实践教学: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可以引入实践教学。
例如,增加实验课、实习、社会实践等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实际动手能力。
2.强化实践培养: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学校可以加强实践培养,例如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竞赛、项目研究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推进综合实践教学:综合实践教学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以应用为导向,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进行学习。
通过综合实践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培养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强化实习实训环节:学校可以加强实习实训环节,与企业合作,提供实际工作场景,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锻炼。
这种实习实训的方式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提高就业竞争力。
1.培养了更加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通过实践教学和实践培养的创新措施,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得到了极大地提高。
他们不仅掌握了理论知识,而且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2.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通过与企业合作的实习实训环节,学生接触到了真实的工作环境,了解了岗位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提前适应了就业环境。
这样的实习实训经历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简历,也增强了他们的职业素养和竞争力,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就业。
3.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通过综合实践教学,学生需要主动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这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同时,学生在项目研究、竞赛等活动中需要与团队合作,这锻炼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提高了教师教学水平:教学需要教师的支持和参与。
312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
312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一、引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312本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成为当务之急。
为此,本文将对312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人才培养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312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措施1.教育理念的更新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必须更新教育理念,将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等理念融入到人才培养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2.课程体系的优化根据行业发展趋势,优化课程设置,调整课程结构,增加实践类、创新类课程,使课程体系更加符合人才培养目标。
3.教学方法的创新采用项目驱动、案例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4.实践教学的加强加大实践教学力度,与企业合作共建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改革措施的具体实施1.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根据行业发展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2.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充分利用校内外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3.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产学研一体化的推进加强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四、改革实施的效果分析1.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通过改革创新,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显著提升,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改革措施的实施,使得毕业生就业率逐年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得到提升。
3.学生实践能力的增强实践教学的加强,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锻炼,更好地适应了行业发展的需求。
4.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提高通过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更加贴近社会需求,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发展空间。
五、存在的问题与对策1.教育资源不足: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说明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说明一、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人才培养信息技术在人才培养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一种重要趋势。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开展在线教育、远程教学、网络课程等等,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大大降低,方便新时代下多样化学习需求的满足。
此外,信息技术还可以通过在线交流、互动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推行问题导向的学习和教育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而问题导向的学习和教育则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提出实际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研究,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这种模式下,学生能够更深入地学习和掌握知识,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中,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学生在实际操作能力上有所欠缺。
创新的具体措施之一是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
通过实验教学、实习实训等方式,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可以引入企业合作、校企合作等方式,让学生接触实际工作,了解行业需求,提前适应职业环境。
四、注重个性化的培养计划每个学生的个人差异较大,传统统一的培养计划往往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因此,创新的具体措施之一是注重个性化的培养计划。
通过对学生的兴趣和优势的了解,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个人特长。
上述措施的实施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得到提高。
通过引入信息技术、问题导向的学习以及个性化的培养计划,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动力。
其次,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通过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
再次,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得到提高。
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
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一、创新的具体措施:1.优化课程设置:重新评估课程设置,根据行业需求和学生能力培养目标,合理调整课程内容和比例。
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引入实践教学:增加实践教学环节,例如实习、实训等,让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学习和实践技能,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与行业合作建立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3.强化实践能力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他们参与项目、竞赛、科研等实践活动,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推行项目式学习:采取项目式学习的方式,组织学生参与实际项目的设计和实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引入创新创业教育:开设创新创业相关课程,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培养他们的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6.强化实习环节:加强实习的指导与管理,确保实习与课程内容的紧密结合,提高实习的实效性和实用性。
7.引入学分制度:建立学分制度,通过学分的认定和积累,评价学生的学业进展和学习成果,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和参与实践活动。
二、实施效果:1.提高教育质量:创新的措施可以提高教育质量,使学生学到更多的实践经验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2.增加就业竞争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他们更容易找到满意的职业。
3.促进行业发展:创新的措施可以使人才更好地适应行业发展需求,为行业带来更多的创新和发展动力。
4.增强学生个体能力:创新的模式可以使学生更加注重实践操作和实际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造力,增强学生的个人能力和创新能力。
5.增强学生的职业发展意识:通过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学生可以更早了解和接触到行业环境,增强他们对职业发展的认识和规划能力。
总之,通过创新的具体措施,可以提高专业人才培养的效果,培养出更加适应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的优秀人才。
同时,这也需要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努力,提供相关的支持与指导,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培养平台。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学院注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不断创新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具体措施在教育理念上,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
在口腔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过程中,开展学分制改革,设立创新学分,为学生提供更多自由选择和个性化培养的机会,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开展课外科研能力训练,培养和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科学态度、科学道德和创新精神;开展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使学生投身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而服务社会。
在培养目标上,紧扣地方经济发展对医学人才的需求。
紧密结合东北地区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医学人才有非常迫切需求的实际以及学校面向基层的办学定位,突出培养服务于基层的基础知识牢、临床技能精、创新意识强、适应能力快、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临床医学专业人才。
在培养思路上,遵循“整体优化、学科交叉、协调发展、质量为本”的原则,对口腔医学专业人才的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
以多学科交叉融合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协调发展,坚持质量为本,以优良的师资、坚实的学科基础、良好的教学条件,使学生在学习的全过程中接受全面的优质教育和实现个性培养,培养具备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高尚医德医风的合格毕业生。
在课程设置上,为达到培养应用型口腔医学专业人才这一目标,优化课程体系,调整课程设置。
压缩必修课总课时,增设选修课,特别是人文、自然科学类选修课程,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压缩理论课课时,增加实验实践课课时。
在理论教学中设置了“思想道德及人文社科课程、自然科学及生物医学课程、公共卫生课程、临床医学课程”等4个课程模块。
在评价方式上,注重形成性评价机制和临床实践考核体系的重要性。
改革传统考试方式侧重于知识掌握情况的终结性评价方法,开展侧重于能力和表现的形成性评价。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及实施效果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及实施效果一、培养方案的优化1. 人才专业培养定位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是实践技能性很强的专业,学生在校期间既要学习本专业的各种基础理论知识,又需掌握一定的实际工程实践能力,保证以后工作的接轨和职业应用。
目前在教学过程中虽然也比较注重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但是相对来说还是不足。
从目前的学生就业反馈来看,社会需求和学生的能力还是有一定的差别,并且在同类的兄弟院校及二本院校里,我们并没有别明显的优势。
针对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旧版的培养计划存在的缺陷,教研室人员通过实地参观、电话咨询、文献调研、网络搜索等方式对兄弟院校,企业,培训机构,行业协会及相关文件进行调研。
确定了新培养方案的定位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岗位群的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明确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科学构建与行业标准对接的能力本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确定与专业核心技能相对应的核心课程,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把职业资格认证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将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课程讲授大纲相衔接,体现一专多能的思想,培养适应行业需求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2.人才培养目标的形成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重在“应用”二字,如何能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教学和就业零距离对接,根据人才定位,最终确定本专业新的培养目标,以培养具备从事建筑环境控制与能源供给系统工作所需的基础理论、专业技术知识和实践与创新能力,能在设计研究院、工程建设公司、运营公司等单位从事采暖、通风、空调、冷热源、供热等方面的规划设计、施工安装、运行管理及系统保障等技术或管理岗位工作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坚持以“理论知识够用,实践能力加强,教育特色凸显”的教学理念为引导,培养“一专多能”应用技术型人才。
努力建立以施工、设计为核心的职业岗位的培养目标,辐射造价员、质检员、安全员、监理员等相关职业岗位群。
力求达到教学内容项目化,教学过程工作化,课业文本情境化,在课堂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及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及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教育界必须进行深入的改革和创新。
本文将探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以及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1、实施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通过设置跨学科的课程,学生可以拓宽知识面,增强综合素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识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长远发展。
2、推行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
通过实验、实习、项目合作等方式,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同时,实践教学也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需求,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3、开展合作教育合作教育是将学校、企业和科研机构的教育资源整合在一起,通过合作培养人才的一种模式。
这种模式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知识和资源,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1、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实施通识教育、推行实践教学和开展合作教育,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显著提高。
学生不仅具备了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具备了广阔的视野、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这些改革措施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推动了学校的课程改革为了适应新的社会需求,学校需要不断进行课程改革。
通过实施通识教育、推行实践教学和开展合作教育,学校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和学生需求,从而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使课程更加符合社会实际需求。
3、增强了学校的竞争力通过进行深入的教学改革,学校可以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提高学校的竞争力。
这些改革措施也可以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报考该校,进一步增强学校的竞争力。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和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对于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我们需要继续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2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
3.12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3.12.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河南工程学院是河南省重点建设的“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强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立足河南、面向全国、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发展战略,积极推进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紧紧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区建设,以及煤炭行业、纺织行业发展的需求,不断探索新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主线,在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实践,具体措施及效果如下:1、依托我校煤炭、纺织优势,凝练专业培养特色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虽然是我校的一个较年轻的工科专业,成立于2011年,当年正式招生。
但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和化工原理,我校在1954 年就已成立了化学化工教研室,承担染整技术、纺织、化纤、地质等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在长期的教学和实践中,形成了我们自己独有的煤炭、纺织特色。
因此,从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建立至今,一直依托河南工程学院的办学特色,凝练专业培养特色,从培养方案2011版、2013版的煤化工、精细化工两个专业方向,到培养方案2015版只设置煤化工一个方向,以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同时也可以在不断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自身得到更快的发展与提高。
2、根据专业培养特色,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河南工程学院属于地方应用型院校,培养人才的重点应是应用型人才,即技术实践型和技能实践型两种,或者介于这两者之间。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定位立足河南,面向全国,服务区域比较明确。
因此,在人才培养及专业方向上,更要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及时了解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向,适时的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来调整专业方向,合理调整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同时也可以在不断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自身得到更快的发展与提高。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及实施效果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及实施效果在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方面,我们从培养生物制药人才出发,开展了生物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群与系列教材建设。
在教学改革和教改项目实施中,以优化整合教学内容为重点,以建设精品课程为目标,以编写系列优质教材为核心,对课程体系、课程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材建设和专业研究进行了全方位的创新性研究、改革与实践。
解决了生物工程专业教学中课程体系改革和教材建设等问题,提高了教学质量,取得了突出的成果。
一、具体措施1.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生物制药专业核心课程群生物工程专业培养掌握生物工程的科学原理,主要从事生物药物研制、生产与工艺设计、技术创新、质量控制和生产管理等工作的技术人才。
根据生物制药的最新发展和社会需求,我校在国内首先开设了具有特色的生物制药特色的生物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如“生物技术制药”、“生物制药工艺学”、“发酵工艺学”、“生物药物分析”、“生物药物学”“生物新药研发与产业化”等课程,实现专业课程多样化。
(1)生物技术制药全面系统地介绍现代生物技术药物制备和生产的一般规律、基本方法、制造工艺及其控制原理;既阐明其基本原理、方法和影响因素,又有实例说明如何利用这些新技术来研究和生产新型药物。
(2)发酵工艺学种子及发酵培养基的配制;常用发酵微生物;发酵设备与灭菌;微生物发酵动力学;发酵调节;发酵过程的控制。
(3)生物制药工工艺学生物制药工艺技术基础,生物物质分离纯化方法。
(4)生物药物分析生物药物分析方法的选择、建立和认证,生物药物质量控制,生物药物产品的新药开发的质量控制。
(5)生物药物研究与开发生物制药新药开发的途径,新药研究的内容包括药学研究,药品注册。
核心课程群将生物工程的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按照“横向拓展、纵向延伸、个性发展、特色鲜明”的思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适度交叉,课程精选整合,不求全、细,重在精、新,减少课程重复,注重学科前沿动态;生物制药上、中、下游知识贯连串通,生物工程共性技术与生物制药特性技术有机结合,集成创新,并以生物制药工业中存在的科学与技术问题为立足点,布局整个专业知识体系。
在教学体系建设中的创新举措和取得的主要成效
教学体系建设中的创新举措和取得的主要成效引言教学体系的建设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之一,它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效果。
为了提高教学体系的有效性和适应性,许多高校和教育机构已经开始尝试创新教学举措。
本文将重点介绍教学体系建设中的创新举措以及取得的主要成效。
创新举措之一:项目制教学项目制教学是一种以项目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通过模拟实际工作场景和情境,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知识。
在教学体系中引入项目制教学的创新举措,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一些高校已经在不同专业中实施了项目制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项目制教学的主要成效包括: 1.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参与真实的项目,学生可以接触到实际问题和挑战,培养解决问题和合作能力。
2. 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项目制教学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3.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项目制教学能够促使学生在实践中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
创新举措之二:跨学科教学跨学科教学是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性教学的方法。
通过跨学科教学,可以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促进学科整合和互动。
一些高校已经开始实施跨学科教学,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跨学科教学的主要成效包括: 1. 提供更全面的知识视角:跨学科教学可以让学生在一个课程中接触到多个学科的知识,提供更全面和综合的视角。
2. 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和思考,学生可以培养综合分析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促进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跨学科教学可以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促进学科整合和创新。
创新举措之三:网络教学网络教学是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一种方式。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教学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
一些高校已经开始在教学体系中引入网络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网络教学的主要成效包括: 1. 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网络教学,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获取教学资源,提高了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汉语言文学专业一直致力于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以“重精专、彰特色、创卓越、讲实效”的人才培养理念为指导,根据党对高校思想理论工作的要求和社会人才需求情况,不断更新和完善原有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践环节等,使人才培养工作实现不断自我更新,成长进步,成效显著。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渤海大学首批优势专业、辽宁省高等学校示范性专业和国家级特色专业。
毕业生凭借素质高、适应能力强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
良好的人才培养口碑源于对人才培养规律孜孜不倦的探索和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更新。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一)根据党的高校思想理论工作要求,注意社会需求,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彰显新时代特色根据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的战略,结合质量评价的数据、信息以及改进建议,立足学生“学有专攻”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学院适时应势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方案进行了及时、必要的调整。
经过2018年的调整,目前2018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优秀教师为标准,培养学生具有热爱祖国、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政治立场,恪守立德树人、爱国奉献信念,具备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和较高的文学素养,系统掌握中国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文学领悟能力、文献典籍阅读能力、审美鉴赏评价能力,良好的中文书面、口语表达能力以及书写能力;掌握一门以上外语,具备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能力以及人际交流沟通能力,具有较好的教师职业基础与素养、良好的哲学、历史素质以及科学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
学生毕业后以专业知识扎实、专业技能过硬为标志,能够胜任基础教育需要的语文教师岗位,同时也可以在文化教育、传媒机构、对外交流等企事业单位等从事与汉语言文学相关的工作,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文化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312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
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1.革新了教学理念,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社会所需人才,首先要深入了解社会开展对人才的需求情况,明确培养目标,革新教学理念。
社会在不断开展,对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变化,高素质人才的含义也在不断更新。
课题组经过对社会的深入调查、反复论证,明确了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和培养目标,统一了认识和教学理念,根据社会的开展对人才的素质需求调整了培养目标,着眼于社会需求和个人的全面开展,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开展的教学理念,注重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建立起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开展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
以学生为本,树立起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为行业开展和社会需求效劳的教育理念。
2.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对实践课内容进行了整合、更新和优化,制订了新的教学方案和教学大纲。
〔1〕对生物科学专业局部主干课程进行重点建设,优化课程内容,减少内容重叠,通过减少课程学时,给学生减负,增加学生自主创新的实践活动。
总体上,低年级学生以通识教育为主,只安排少量专业根底课,高年级实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以专业学习为主,拓宽学生个性开展的空间,努力培养高质量的生物科学创新人才。
〔2〕强化实践教学,构建适应研究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在设置根底实验的根底上,开设大量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实验中融入教师科研课题和成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专业素质。
结合相关单位〔沈阳动物疫病防控中心、食用菌研究所、蒙牛乳业、禾丰牧业等〕实际科研、生产安排实践内容,让学生深入生产一线进行学习锻炼,使教学和生产得到统一。
〔3〕设置“3+1〞模块培养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及其课程体系。
即设置“细胞工程、生物制剂制备工程、微生物与酶工程+研究创新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意愿和今后的开展,多方向地选择细胞培养、生物制剂、发酵工艺等方面的专业课程,分别进入各个科学研究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训练,拓宽专业口径,培养多层次不同需求的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及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及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各行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高校和教育机构必须采取创新措施,推动教学改革,以培养具备先进技能和知识的全面发展人才。
本文将探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以及教学改革所取得的成效。
首先,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我们需要从课程设计入手。
在课程设置上,要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要关注行业发展趋势,定期更新课程内容,确保学生所学知识能够适应市场需求。
此外,开展跨学科课程,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够从多角度思考,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
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是关键。
教师应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采用项目式、探究式等新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和独立思考能力。
同时,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网络课程、虚拟实验室等,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
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推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行个性化教育。
为此,教育机构应建立完善的学生评价体系,从多个维度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每个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支持。
经过一系列创新措施的实施,教学改革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学生的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明显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满意度也显著高于改革前。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普遍较高,认为他们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总之,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推动教学改革,我们能够培养出更多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未来,教育工作者应继续努力,不断探索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做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及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令狐采学根据我省实际,就职业教育而言,应该如何主动地适应市场,找准位置,以就业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已引起全社会广泛的关注。
我校多年来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主动面向市场,积极探索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下面结合我校的实际做法,进一步就“以就业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和各位同仁探讨和交流。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指导下,由教育对象、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方法、途径、质量评价标准等要素构成并且集中为教育教学模式的相对稳定的教育教学组织过程的总称。
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首先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当前就业;二是后续发展。
为此,职业学校应当着重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后续能力为目的,加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
我校以市场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从专业开发设置、课程体系改革、职业能力培养、职业指导开展、教育质量评价等几方面入手:一、按市场需要开发设置专业以开发人力资源为己任,以就业为终极目标的职业教育,必须首先面对市场,根据本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要设置相关的专业。
我校在专业设置时还充分考虑到:一是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劳动力和人才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二是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对职业演变的影响;三是以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为培养目标;四是在专业开发过程中,和相关行业保持经常、密切的沟通。
根据学校自身的条件和特点,保持专业设置的相对稳定,以保证教学质量和开发新专业以提高活力之间的辩证关系;五是专业培养目标具体、具有可操作性,使学生不但具有在某个岗位就业的竞争力,而且具有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在相应职业群中就业、转岗、晋升的基础。
二、建立灵活适用的课程体系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要根据一个或几个相关职业群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从众多知识、能力要求中筛选出来并按教学规律组织起来的内容及其实施过程。
课程是对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及其实施过程的落脚点。
课程是专业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是对从事某一职业的从业者所必备的职业能力的层层分解、层层落实,是为学生构建通向就业的桥梁。
设置的职教课程应强调以职业分析为依据来筛选、组织教学内容。
我校对已开设专业所相关的职业进行分析,并以职业分析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组织,以“必须”和“够用”为教学内容提供依据。
在职业分析中既考虑当前某一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要求,还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即要兼顾未来若干年某一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要求,在确保当前就业能力的同时,提高其就业的后续力。
职业分析是对工作过程的分析,是把完成一项工作的工作内容、劳动组织关系、所需要的设备和工具、从业者必须具备的技能和态度等要素结构化的过程。
而从业者的职业能力,即:专业能力、学习能力、社会能力是关键要素。
为此,我校对每一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特别是从事该专业职业的职业能力予以特别的强化。
如在设置汽车摩托车运用与修理专业时,通过分析将本专业的课程进行重新整合,按照汽车修理各工种的工作过程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我校依据综合化、模块化的要求,编制教学计划、编写校本教材。
打破学科体系完整性的约束,把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应用环境结合起来,融为一体,直接对准职业能力的提高。
对每一个教学项目的内容构建成相对独立的模块,每一个模块都围绕某一工作过程必须、够用的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综合,是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训练的综合。
依照国家职业分类标准及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将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
形成以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构成的职业能力训练为重点,大力加强学生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训练,提高毕业生对职业岗位和职业发展的适应能力。
在课程实施即具体教学中,我校积极倡导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
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是指由师生共同确定的为引导教学组织的过程。
学生通过对行动过程全面、主动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
行动,是某种产品或服务产出的全过程,包括接受订单、确定任务、收集资料、制订计划、加工服务,控制质量、售后服务等,是学生即将从事的某一职业可能发生的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
订单培养不仅实现学生毕业一出校门即对口上岗的就业意愿,更培养学生从事对口职业所发生的完整的工作过程所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订单培养是实现职业能力的重要载体,如我校通过与海尔集团签订海尔家电产品营销和售后服务人才培养协议,是一种订单式培养。
有效地引进了海尔的教学计划以及最新产品第一时间跟进学习,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将海尔的企业文化融入工校文化,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习期间即可熟悉海尔产品营销和售后服务行动过程,毕业后就可以立即进入岗位角色。
三、加强实训设施建设,强化职业技能培养以职业能力训练为重点的实验实训基础建设,是职业学校落实以就业为导向的物质基础。
实验实训设施有两类,一类是验证性实验设施,以“必须”和“够用”为原则,另一类是训练性实训设施。
职业学校的实验实训设施是针对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根据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和内容,加强符合学生实际需要的训练性实训设施建设,以解决“怎样干”的训练性实训设施为主。
目前我省的职业教育所需的实训设施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德国的双元制、加拿大的CBE、台湾的建教合作对我们来说似乎相距遥远,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更适合我国的实际。
为此,我校在不断更新教学设施和仪器设备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形式,保证学生有足够时间的(实践学时与理论学时近似对等)、高效果的实际动手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满足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一是,加强实验室及实训车间的建设,如结合企业的实际需要,配备了先进的机电一体化实验系统、数控技术实训中心、汽车修理成套设施等;二是,通过职业资格证书的认定有针对性地强化学生的职业操作技能;三是,开设实验实习专用周,同时利用双休日免费向学生开放实验实习场所,开设第二课堂及选修课,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实训;四是,借助企业组织学生进行现场实习,如每年暑假都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业实习;五是,有针对性地进行实习,如在培养机械使用及维修人才时,组织学生到相关厂家进行学习等。
四、职业指导是职教德育的重要内涵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化企业对从业人员不仅只是专业能力的要求,更看重的是具备能适应企业文化要求的人文素质。
求职者已不能单凭一技之长走天下,还必须具有较强的社会能力。
我校始终坚持以德育为先导的育人原则,切实遵循“教学生懂得做人、让学生学会做事”的育人理念,提出并努力实现“以人为本,营造和谐、向上的人文环境,实现从全面优质管理到全面提升人文素质的文化层面的转变,形成与现代企业文化相融合的工校文化”。
学校德育教研室,职业指导教学小组和心理辅导室认真研究开展工作,通过系统教学、专题讲座、系列活动、心理辅导等形式加强学生的德育工作,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和成才教育,收到了显著的效果,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我校把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操守以及就业观,创业观教育作为德育重要内容,从满足学生需求服务出发,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经济社会发展融合为一体。
教育过程中,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通过开展职业指导,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关心集体、爱岗敬业、团结协作、诚实守信的情操和品质。
积极开展就业援助,为学生就业、创业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帮助。
我们感受到,只要真心实意地为学生做好就业、创业指导,并给予必要的帮助,都能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接受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都能让学生形成竞争上岗和先立足后发展的就业意识和创业意识,都能把德育工作落实处,收到实效。
我校针对当前的生源情况,积极开展“成功教育”。
通过职业生涯设计这一有效载体,引导学生在了解自己、了解社会的基础上调整就业意愿,看到自己的长处和即将从事的职业的发展前景,树立对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信心;看到自己的不足和与即将从事的职业对从业者素质要求的差距,形成自觉提高自己的动力机制。
以就业为导向,帮助学生以成功者的心态走上社会,是我校落实德育目标的有效尝试。
德育是一个细雨润物的过程,德育的实效源自于点点滴滴的积累。
因此,我校把认真落实“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活动育人”的“五育人”方针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
学校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德育渗透工作,尤其是培养学生文明守纪、诚实守信的品德,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精神;要求各管理部门严格学生管理一视同仁、尊重学生差异尊重学生人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体现人为关怀。
学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用良好的形象教化学生;要求各服务部门要用自己优质的服务影响和感化学生;加强校风、班风、学风建设,加强卫生教育和环保意识,营造优美、和谐、健康、向上的校园环境;通过团委、学生会以及学生社团组织,本着“高标准、严要求、重实效”的原则,以“鼓舞士气、振奋精神、增强凝聚力、形成向心力”为目的,广泛开展各种有益活动。
形成以优良团队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优质教育资源。
五、科学有效地对教育质量进行评价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以“产出评价”为核心指标,并辅以“教学评价”和“社会评价”。
“产出评价”主要有两个指标:第一是就业率,包括当年就业率和对口就业率,第二是就业质量,包括起点工资高低和就业后的发展前景。
“教学评价”主要包含教学质量、教学效益、实验实习开出率等三项指标;“社会评价”主要包含用人单位满意率和毕业生满意率两项指标。
对教育质量进行评价是职业学校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只有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评价才能了解学校所实施的教学活动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只有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程度包括毕业生对母校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的满意率,才能进一步调整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法、完善办学条件、提高服务质量。
我校不仅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质量,而且通过各种有效的渠道对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以及用人单位意见进行调查及反馈。
一是,组织学生利用暑期进行系列调查,包括毕业生就业情况、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所学专业的岗位需要及职业能力要求等;二是,学校组织专业教师深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进行专业能力调查,同时了解相关专业的社会需求情况;三是,学校组织招生就业办的老师进行系统的毕业生跟踪调查及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