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选择题专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必修三选择题专练

1,由《史记》及孔子的第51代孙所撰《孔氏祖庭广记》均可推断: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1年,这已成定论。但据新近发掘出的汉代海昏侯墓葬中的一块屏风记载推算,孔子生于前566年。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可靠B.史学研究要开放包容、重视新材料

C.历史记载都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D.最新的考古发现最接近历史的真相

2,孟子认为井田制破坏以后,便会出现“老弱转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的情形。因此他认为必须有恒产才有恒心,无恒产就无恒心,认为恢复井田制就能保证农民的恒产和恒心。这体现了孟子()

A.回归森严礼乐等级的政治理想B.维护私有土地制度的个人诉求

C.调整土地政策维护秩序的主张D.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迫切愿望

3,古代书院从诞生开始便向社会下层和民间士子开放。即便如元明清时期好多书院改为“官办”也没有改变这一特点。书院招生不设门槛,入学无户籍限制,只要有志于学业的,不分贫富,不论地域,均可入学。这表明古代书院()

A.打破了官府对教育的垄断B.体现了孔子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

C.反对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D.承担了传承国家学术文化的责任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强调的是修身养性。下列选项与之类似的是()

A.“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B.“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C.“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D.“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5,有学者认为,后世的经学大师片面强调董仲舒思想中阳对阴的主导作用,忽视了他所强调的“臣兼功于君,子兼功于父,妻兼功于夫”。这表明董仲舒的观点()

A.重点维护君权的合法性B.继承了儒家的民本思想

C.蕴含了一定的辩证意识D.导致社会道德水平滑坡

6,经过汉儒加工的“天人感应”理论。以“天道”为基本,使政治理论神学化,使政治管理具有神秘主义色彩。汉儒加工这一理论的主要目的是()

A.推进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形成B.批评当政者以修正政治失误

C.促进宗法血缘关系更加紧密D.加强思想控制统一民众意志

7,原始儒家的君臣关系是以“义合”,所谓“从道不从君”,但汉武帝时历史上第一个“封侯拜相”的儒生公孙弘却“……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史记》载:“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反映了A.儒学在民间成为“显学”B.公孙弘并非真儒者

C.儒学的法家化和政治化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8,朱熹说:“千五百年之间,正坐为此,所以只是架漏牵补过了时日。其间虽或不无小康,而尧舜三王周公孔子所传之道,未尝一日得行于天地之间也。”朱熹此语的主要目的是() A.复兴分封制和宗法制B.重建儒家信仰以实现政治清明

C.强调士大夫的道德修养D.倡导建立书院以推进学术自由

9,朱熹《朱子语类》中讲:“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未有

这事,先有这理,如未有君臣先已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已先有父子之理”、“直待有了君臣父子,却旋将这道理入在里面”。以下解释忠实于材料原意的是()

A.理是万物之源,存在于人的心中B.君为臣纲、父为子纲与天地同理

C.格物致知是认识天理的必由之路D.天理与人心本质上没有根本区别

10,宋代叶梦得在《石林家训治生要略》中提到:“人之为人,生而已矣。人不治生,是苦其生也,是拂其生也。”将家训文化提升到治生思想的高度。以下对宋代家训文化发展的原因探究具有说服力的是()

A.宗法“家国同治”思想发展的必然产物B.君主专制加强对思想统一要求超越前代C.社会发展推动士人阶层认识自我的结果D.治家思想受时代风尚的影响发生新转型11,葛兆光先生在《中国思想史》中说:“(理学)思想成为原则,而原则又成为规则,而规则就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已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任何违背常识的行为都将成为错误甚至罪孽。”对这种社会现象,表述正确的是()

A.汉代儒学吸收宗教思想的结果B.宋明理学的系统化、哲学化的结果

C.宋明理学世俗化的社会影响D.明清时期儒学新发展的表现

12,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争,民族迁徙频繁,但各民族之间相互交融。到秦大一统时期,各民族和睦相处于中华大地,即便后来是蒙古人和满人入主中原也维持了这种相对的稳定。出现这种局面的决定因素是()

A.政治稳定B.经济繁荣C.文化认同D.国家统一

13,明代学者吕坤说:“吾少时乡居,见闾阎父老、阛阓小民同席聚饮,恣其谈笑,见一秀才至,则敛容息口,惟秀才容止是观,惟秀才之言语是听。即有狂态邪言,亦相与窃笑而不敢言短长。……岂畏其威力哉?以为彼读书知礼之人,我辈材粗鄙俗,为其所笑耳。”这一现象产生主要是由于()

A.乡野淳朴的民风B.学优则仕的观念C.等级制度的影响D.尊重知识的传统14,明代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廷杖)此皆关系朝家纲常,有功名教者,虽见辱殿廷,而朝绅视之,有若登仙”。以上材料说明了当时士大夫()

A.害怕君主专制的迫害不敢表现其不满B.借用廷杖的影响力来追求忠义的名节

C.买通监督的宦官导致廷杖未对其伤害D.以臣服于君主的意见接受廷杖为骄傲

15,乾嘉时期思想家阮元认为“西人亦未始不暗袭我中土之成说成法,而改易其名色耳。”晚清思想家汤震指出“大抵西人政教,大半本之周官。”两人对西方的认识()

A.说明了当时中国文化的优势地位B.未突破中国文化中心主义的局限

C.反映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增多D.是基于严密考证得出的科学结论

16,这一位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生活在雅典民主制失利、僭主政治的执政的时期。他与他的老师、他的学生并成为希腊三贤。在哲学领域,他认为宇宙间第一性的、永恒普遍的是A.自我B.物质C.逻辑D.理念

17,柏拉图在其晚期著作《法律篇》中指出:“人性是贪婪与自私的,绝对的权力导致腐败和毁灭,一个国家的法律如果在官吏之上,而这些官吏服从法律,这个国家就会获得诸神的保佑和赐福。”下列主张与其最接近的是()

A.“事在四方,要在中央”B.“用法之相忍,而弃仁人之相怜也”

C.“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D.“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为学”18,苏格拉底在被处死前说:“好人无论是生前死后都不至于吃亏,神总是关怀他……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谁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材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