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实录与评析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课堂实录与评析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课堂实录与评析【课前谈话】讲述:由猴年引发关于猴子“朝三暮四”的成语故事,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养猴人怎么样?猴子怎么样?为新课做好知识和心理上的铺垫。
【设计意图:运用趣味的导入方式,让学生从“朝三暮四”的成语故事开始就对本课产生浓厚的探究激情。
本故事只是个引子,在教学过程中还会运用这个故事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理”的说明。
】一、探索加法交换律1.细心观察。
(1)现场了解上课班级的男生、女生人数情况,引导学生提出加法问题。
(2)用两种方法列式,并明确列式道理。
(3)相机组合成加法交换律的等式。
(4)引导学生自由列举加法中相似的例子。
(5)选择板书,让学生细心观察,尝试总结规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提出猜想。
针对这种现象的描述,我们现在还只能把它当作一种猜想。
虽然这个猜想对于这三道式子是成立的,但是如果我们把这里的数换成其他的两个数相加还能成立吗?3.验证猜想。
(1)多样举例鼓励学生继续举出多样性的例子验证猜想。
教师相机引导选取典型的例子(如数据大小、不同类别)让学生分别试算(或借助计算器),验证算式的成立情况。
(2)反面思考有没有发现交换加数的位置,和发生变化的?这说明了什么?(3)模型解释现在你能用发现的规律来解读“朝三暮四”的故事吗?如果用线段来分别表示两个数,那么这些等式可以怎样表示?能说明什么?(投影显示:无论是用蓝色线段加上红色线段,还是用红色线段加上蓝色线段,总长度不变。
)(4)得出结论不管是通过计算来验证,还是用图形来验证,都说明了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
谁能给这种现象取个合适的名字?(加法交换律)在这一规律中,变化的是什么?不变的又是什么?原来,“变”和“不变”有时也能这样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5)符号表示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吗?(结合课堂情况,及时说明:用字母a+b=b+a表示比较简洁)(6)联系旧知屏幕出示“数的分与合”“一图两式”“加法验算”等知识,让学生寻找加法交换律的身影。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实录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实录教学内容: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27-29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
2.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加法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初步培养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与习惯。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
教学过程:一、情境——提出问题1、师:同学们,这么多老师来听课,你们紧张吗?生:有点。
师:现在我们来听一段音乐放松放松,请同学们认真听,看看有没有与数学知识有关的内容。
(电脑播放音乐)师:谁听出与我们数学有关的内容了?生:你加我,我加你。
师:这里到底隐藏着什么数学知识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加法运算定律。
(板书课题)2、谈话:师: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生:春季。
师:春天到了,冰雪融化,万物复苏,人们有的到户外运动,有的去郊游。
你们看,李叔叔也准备骑车去旅行了。
(请看屏幕)2.提问:师:从图上,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生自由答)二、探索——互动释疑(一)探索加法交换律1.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师:你能根据刚才提出的问题列出算式吗?生1:40+56=96(千米)生2:56+40=96(千米)师:同样一个问题,列出了两道不同的算式,其中“40+56"是用上午行走路程加上?(下午行走路程)“56+40”呢?( 上午行走路程加上下午行走路程)比较一下它们的计算结果,你们看到了什么?生:得数相等。
师:得数相同,我们可以用“等于号”来连接这两道算式,写成像这样的等式。
(一齐读一下这个等式)师:仔细观察等式的左右两边,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生:这两个加数只是交换了位置,和没有变化。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实录与评析(精选五篇)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实录与评析(精选五篇)第一篇: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实录与评析“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实录与评析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上册P56-57例题。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屏示主题图)。
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从图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能提出数学问题吗?我们选择一个:跳绳的有多少人?(屏示问题。
)二、探索加法交换律:1.在情境中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
学生列式:28+17=45(人)或17+28=45(人)。
同样的一幅图,同样的一个问题,我们列出了两道不同的算式,其中“28+17"是用男生人数加上女生人数,“17+28”呢?(女生人数加上男生人数)两道算式都表示把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合起来,所以都等于?(45人)两道算式得数相同,我们可以用“=”把它们连成一个等式。
(屏示等式:28+17=17+ 28)【评析:使用新教材后,许多教师对数量关系的运用弱化了,不少老师在这里就算式论算式,就运算论运算,出了力,却效果差,此处让学生根据已知条件,紧扣数量关系来列式,为理解加法意义服务。
由于学生思考的角度不同,所依据的数量关系和列出的算式也就不同,因此运算的顺序也就不同,为教学下面的内容作了很好的铺垫。
】 2.观察等式,发现个案特点:仔细看,等号左右两边有什么相同? ——都是在加法中,两个加数相同,得数都等于45。
(板书:加法)不同呢?——两个加数的位置不同。
位置怎样了?(屏示动态交换过程)(板书:交换)3.举例验证,并简要表示规律。
像这样的等式你能再写几个吗?(汇报时,教师在屏幕上输出学生举出的等式:)追间:类似这样的等式能写完吗?(屏示省略号。
)虽然咱们写出的等式各不相同,但是仔细观察,它们却蕴藏着共同的规律,你发现了吗?交流一下。
师小结: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刚才,我们用语言把加法中的这个规律表达了出来,其实,我们还可以用一些更为简洁的方式来表达,比如用汉字、图形、字母等写成等式,也能表示这样的规律,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吗?(在实物投影上展示交流。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5篇)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5篇)第一篇: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加法运算定律教案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运算定律,并能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从古至今生活中有很多交换的现象,比如去超市里买东西,我们用钱交换商品,同学们之间会交换课外书、心爱的玩具。
今天我们来研究交换两个加数,和会发生什么变化。
二、新课探究(一)学习加法交换律李叔叔准备骑车旅行一个星期,今天上午骑了40千米,下午骑了56千米。
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1、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学生找数学信息,独立思考,列式解答。
全班汇报。
40+5656+40 比较这两个不同算式并计算结果,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2、猜想并验证规律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位置,和都不变吗?像这样的等式你会写吗?试试看,比比谁写得多。
3、在反思中概括规律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这个规律简明的表示出来吗?同桌交流、汇报并小结:用图形,用字母,用文字来表示这类等式都起着相同的作用,简单明了地表示出这类等式的规律。
习惯上,我们用小写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a+b=b+a。
如果三个数相加,交换任意两个数的位置,和会不会变化呢?(学生举例验证,把加法交换律延伸到多个数相加,和不变的规律)。
(二)学习加法结合律 1.学法迁移。
通过刚才的学习交流,我们知道了加法交换律,现在用学习加法交换律的方法:观察——猜想——验证,一起来研究第二个问题,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1、在情境中感受规律你们会列综合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有没有不同的解法?交流:你先算的是什么?添上小括号表示强调先算。
观察比较这两个不同算式的计算结果,引导学生说出计算结果是一样的,师板书:(88+104)+96=88+(104+96)2、在计算中验证规律。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一等奖说课稿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一等奖说课稿《《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一等奖说课稿》这是优秀的说课稿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一等奖说课稿1、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本节课以学生身边熟悉的情境冬季锻炼:跳绳、踢毽子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需要,为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氛围。
通过学生自己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对两个算式进行观察比较,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
在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中,为学生提国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经理加法运算率产生的形成的过程,同时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2、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在学习加法运算律之前,学生对四则运算已有了较多的感性认识,为新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中注意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知识的最佳状态,促使学生对原有知识进行更新、深化、超越。
3、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悟数学教学设计中注意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在做数学中感悟数学,实现了运算律的抽象内化运用的.认识飞跃,同时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不足之处:1、在探索加法结合律的过程中应该再放开一些,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律。
2、安排这两个运算律教学时采用的都是不完全归纳推理,因此在教学加法结合律时也应该让学生多举些列子,让学生去评价举的列子好不好,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结合是把可以得出整百整十的数放在一起,而不是随意的乱编。
然后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先后用符号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
2、《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一等奖说课稿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数学教学说课稿《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实录与评析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实录与评析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2.能够灵活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计算数学题目。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好板书工具、课件、小黑板等教学辅助工具;2.学生准备好笔、作业本等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新知识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加法运算;2.教师出示一个例子:“小明有3个苹果,小华有4个苹果,请问他们一共有几个苹果?”3.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4.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不同的计算方式,并总结出加法交换律的概念。
Step 2 学习加法交换律1.教师出示例子:“小明有3个苹果,小华有4个苹果,请问他们一共有几个苹果?”2.教师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计算方式计算,并观察计算结果;3.教师总结出加法交换律的规律:“对于任意两个数a和b,a+b=b+a”;4.教师通过多个例子演示加法交换律的应用。
Step 3 学习加法结合律1.教师出示例子:“小明有2个苹果,小华有3个苹果,小光有4个苹果,请问他们一共有几个苹果?”2.学生思考并尝试用不同的计算方式计算,并观察计算结果;3.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不同计算方式的结果是否一致;4.教师总结出加法结合律的规律:“对于任意三个数a、b和c,(a+b)+c=a+(b+c)”;5.教师通过多个例子演示加法结合律的应用。
Step 4 练习运用1.教师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灵活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解答;2.学生完成练习题并交换答案;3.教师组织学生互相检查答案;4.教师进行总结和讲解练习题的解答方法。
教学评析:本节课通过引入生活中的例子,使学生很容易理解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概念。
通过多个例子的演示和讨论,让学生充分理解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规律,并能够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在练习环节,学生通过解决一系列练习题,巩固了所学的知识点。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启发式教学的方法,通过例子、问题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评课稿(精选9篇)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评课稿(精选9篇)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评课稿(精选9篇)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评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评课稿篇1今天听了张老师的加法运算律一课,受益非浅。
下面就我对这节课的一些体会。
1、这节课结构清晰,安排合理。
张老师分三大块安排本节课的教学,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两者之间的比较练习。
在教学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时,老师都按“情境导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对比、抽象概括—实践应用”步骤教学,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教学重难点突出,并有助于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
2、练习层次分明,做到循序渐进。
在整节课中,张老师把练习分成了两大块:一是学习完新知后,安排了针对性的练习,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使学生学得更加扎实有效;二是在比较两个加法运算定律后,安排了综合性的练习,这有助于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横向比较知识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提升所学知识。
3、注重数学思想的培养。
教学中张老师注重了举例、观察和讨论,让学生通过举例,经历分析、综合、抽象的过程来验证自己的想法,从中能够自己概括出加法运算律。
这一学习过程,学生实现了运算律的抽象内化运用的认识飞跃,同时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总的来说,张老师的整节课,教学目标落实到位,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学生学得扎实有效;通过整节课的教学中,同时引发我以下思考:1、情境引入,是否有效。
张老师用两个不同情境引入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其实以学生原有基础,对加法交换律掌握地比较好,并且能在实际学习中运用定律,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概括加法交换律的意义,认识加法交换律的本质,可设计如下练习:(88+19)+27=27+(88+19)运用加法的什么定律;2、整堂课的教学环节有两大块是类似的,这样有助于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但是加法结合律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不是可以适当调整教学环节,把本节课的重点更加突出,如先教学加法结合律,加法交换律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根据前面的学习方法,自己研究,总结概念。
(四年级数学教案)“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实录与评析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实录与评析四年级数学教案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上册p56-57例题。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屏示主题图)。
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从图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能提出数学问题吗?我们选择一个:跳绳的有多少人?(屏示问题。
)●二、探索加法交换律:1.在情境中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
学生列式:28+17=45(人)或17+28=45(人)。
同样的一幅图,同样的一个问题,我们列出了两道不同的算式,其中“28+17"是用男生人数加上女生人数,“17+28”呢?(女生人数加上男生人数) 两道算式都表示把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合起来,所以都等于?(45人)两道算式得数相同,我们可以用“=”把它们连成一个等式。
(屏示等式:28+17=17+ 28)【评析:使用新教材后,许多教师对数量关系的运用弱化了,不少老师在这里就算式论算式,就运算论运算,出了力,却效果差,此处让学生根据已知条件,紧扣数量关系来列式,为理解加法意义服务。
由于学生思考的角度不同,所依据的数量关系和列出的算式也就不同,因此运算的顺序也就不同,为教学下面的内容作了很好的铺垫。
】2.观察等式,发现个案特点:仔细看,等号左右两边有什么相同?——都是在加法中,两个加数相同,得数都等于45。
(板书:加法)不同呢?——两个加数的位置不同。
位置怎样了?(屏示动态交换过程)(板书:交换)3.举例验证,并简要表示规律。
像这样的等式你能再写几个吗?(汇报时,教师在屏幕上输出学生举出的等式:)追间:类似这样的等式能写完吗?(屏示省略号。
)虽然咱们写出的等式各不相同,但是仔细观察,它们却蕴藏着共同的规律,你发现了吗?交流一下。
师小结: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刚才,我们用语言把加法中的这个规律表达了出来,其实,我们还可以用一些更为简洁的方式来表达,比如用汉字、图形、字母等写成等式,也能表示这样的规律,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吗?(在实物投影上展示交流。
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学期数学 6.1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
教案标题: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学期数学 6.1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探究学习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初步感受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新知(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方式,探究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让学生举例说明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巩固练习设计有层次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解决问题,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4. 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认识。
5. 作业布置布置适量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五、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探究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探究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方式,探究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以及如何设计有层次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解决问题,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张齐华《交换律》课堂实录与评析(范文)
张齐华《交换律》课堂实录与评析(范文)第一篇:张齐华《交换律》课堂实录与评析(范文)张齐华《加法交换律》课堂实录师:喜欢听故事吗?生:喜欢。
师:那就给大家讲一个“朝三暮四”的故事吧。
听完故事,想说些什么?(结合生发言板书:3+4=4+3)师:观察这一等式,你有什么发现?生1:我发现,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教师板书这句话)师:其他同学呢?(见没有补充)老师的发现和他很相似,但略有不同。
(教师出示:交换3和4的位置和不变)比较我们俩给出的结论,你想说些什么?生2:我觉得您(老师)给出的结论只代表了一个特例,但他(生1)给出的结论能代表许多情况。
生3:我也同意他(生2)的观点,但我觉得单就黑板上的这一个式子,就得出“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好像不太好。
万一其它两个数相加的时候,交换它们的位置和不等呢!我还是觉得您的观点更准确、更科学一些。
师:的确,仅凭一个特例就得出“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样的结论,似乎草率了点。
但我们不妨把这一结论当作一个猜想(教师将生1结论中的“。
”改为“?”)。
既然是猜想,那么我们还得——生:验证。
师:怎么验证呢?生1:我觉得可以再举一些这样的例子?师:怎样的例子,能否具体说说?生1:比如再列一些加法算式,然后交换加数的位置,看看和是不是跟原来一样。
(学生普遍认可)师:那你们觉得需要举多少个这样的例子呢?生2:五、六个吧。
生3:至少要十个以上。
生4:我觉得应该举无数个例子才行。
不然,永远没有说服力。
万一你没有举到的例子中,正好有一个加法算式,交换他们的位置和变了呢?(有人点头赞同)生5:我反对!举无数个例子,那得举到什么时候才好?如果每次验证都需要这样的话,那我们永远都别想得到结论!师:我个人赞同你(生5)的观点,但觉得他(生4)的想法也有一定道理。
综合两人的观点,我觉得是不是可以这样,我们每人都来举三、四个例子,全班合起来那就多了。
同时大家也留心一下,看能不能找到“交换加数位置和发生变化”的情况,如果有及时告诉大家行吗?(学生赞同,随后在作业纸上尝试举例。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课堂教学实录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课堂教学实录教学内容:国标苏教版教科书第56—58页。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随着气候渐渐变冷,同学们都将要进行冬季锻炼了。
请看:这是某班同学进行冬季锻炼的场景。
(出示图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生1:参加跳绳的男生有28人。
生2:参加跳绳的女生有17人。
生3:参加踢毽子的女生有23人。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几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生1: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生2:参加活动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生3: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生4:跳绳的男生和踢毽子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师:同学们真会提问题,下面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二、探索加法交换律。
师:要求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怎样列式计算?生1:28+17=45(人)师:还可以怎样列式计算?生2:17+28=45(人)师:这两道算式结果怎样?都是求什么?可不可以用一个符号表示?生:它们的结果都相等,都是求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可以用等号连起来。
教师板书:28+17=17+28(学生齐读)师:参加活动的女生有多少人,怎样列式?生1:17+23=40师:还可以怎样列式?结果怎样?生2:还可以写成23+17,它们的结果都是40人。
可以用等号连起来。
教师板书:17+23=23+17师:像这样的等式会写吗?谁来说一说?生1:100+200=200+100生2:45+16=16+45生3:……师:这样的等式多吗?生:多。
《加法的交换律及结合律》学习教学学习案例及反思
《加法的互换律和联合律》教教事例与反思海门市三和中心小学四年级数学陶红梅一、教课方案教课目的:1、使学生经历研究加法互换律和联合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互换律和联合律,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意图识。
2、在研究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剖析、比较、抽象归纳能力,培育学生的符号感。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取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加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虑和研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课要点:理解不一样算式间的相等关系,发现规律,概括运算律。
教课难点:归纳运算律。
一、情境引入:讲话:同学们你们喜爱体育活动吧?谁来谈谈你最喜爱哪项体育活动?,认真察看这幅图,你从图上知道哪些信息?依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A、参加跳绳的有多少人?B、参加活动的女生有多少人?C、男生跳绳和女生踢毽子的有多少人?D、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特别好,下边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二、研究加法互换律:1、要求参加跳绳的有多少人,应当如何列式计算?指名回答,教师板书:28+17=45还可怎么列式?板书:17+28=452、察看比较、发现规律这两道算式都是求什么的人数?结果都是多少?再察看算式它们有什么同样点?不一样在哪里?。
师:这两道算式的得数同样,都是求的跳绳的总人数。
我们能够用如何的方法连结这两道算式?板书:28+17=17+28这是一个等式,读一读。
你能仍旧子说出一个这样的等式吗?试一试看。
请同学们认真察看这些等式,你发现每一组的两个算式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从这些例子中,你能够发现什么规律?教小:同学都了两个加数相加,交加数的地点,它的和不。
你能用自己喜的方法把它的律表示出来?可以用符号、字母、文字等等表示,看。
愿意上黑板写?。
察板演的等式,:等式中的符号代表什么,如:○+□ =□ +○,教就提:“□”和“○”都代表什么,○+□=□+○表示什么呢?⋯⋯小:同学想出来的方法可真多!两个数相加,交加数的地点和不一律叫做加法的交律,往常用字母表示: a+b=b+a追:加法交律用字母怎么表示?用言怎么表达?3、。
加法交换律与加法结合律的应用教学实录
加法交换律与加法结合律的应用教学实录【教学内容】教材第30页例3及“做一做”,练习五中的第4—7题。
【教学目标】1、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正确计算。
2、会从比较中,感受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给计算带来的方便。
3、培养良好的数感,学会选择最优简便计算方案,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灵活的选择合适的运算律进行计算。
【教学模式】师生共同研讨,练中学,学中练。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流程】【教学过程】师:之前我们都已经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了,你们还记得他们的定义吗?生:记得师:好,那我们现在就根据他们的定义来填空,并用字母把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定义表示出来,加法交换律,谁来?生1: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用字母表示是:A+B=B+A师:非常棒,那加法结合律呢?谁来?生2: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用字母表示是:(A+B)+C=A+(B+C)【在学生回答的同时,师把公式板书到黑板】师:看来大家都对加法运算律非常熟悉了,下面我们就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进行一次计算比赛,看谁算的又快又准确,准备好的,请举手!预备,开始。
【营造比赛气氛,加强学生学习积极性】(出示:18+47+82,生完成后,共同讨论)师:老师都发觉大家计算的非常快,请同学来说说,你是怎么计算的?生3:交换82的位置,先算18+82等于100,再算100+47等于147。
师:掌声鼓励这位同学,回答声音响亮而且非常完整。
那么你们在计算的时候运用了什么运算律吗?一起回答。
全生:加法交换律。
师:接下来是第二题,准备!(出示:82+47+53,生独立完成后,再进行集体评价)师:请同学来说说,你是怎么计算的?并说出运用了什么运算律。
生:先算47+53等于100,再算82+100等于182,运用了加法结合律。
(可以请别的学生,再次说说想法,或者重复学生发言。
加强生生之间的对话与评价)师:最后一题,准备好了!(出示:118 + 147 + 82 + 253 ,师板书,学生独立完成,收集并展示学生不同成果,师生共同讨论总结,为什么利用加法的运算律来进行计算会比较简便)师:(展示生1成果)请这位同学来说说你是怎么计算的。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3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3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3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这一课,主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能够运用这两个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材通过例题和练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理解运算定律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的基本运算,对于简单的加法计算已经非常熟悉。
但是,对于运算定律的理解和运用还需要通过具体的例题和练习来进行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和运算规律的理解还有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具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进行辅助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
2.培养学生能够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2.能够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具体的例题和练习,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应用。
2.采用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和总结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规律。
3.采用练习法,通过大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和巩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PPT和多媒体教具,用于直观演示和讲解。
2.准备相关的练习题和测试题,用于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加法计算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发现加法交换律的应用。
例如,计算23 + 45,引导学生发现把两个加数的位置交换后,结果不变,即23 + 45 = 45 + 23。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或者黑板,向学生呈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定义和规律。
加法交换律是指两个加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加法结合律是指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的数相加,可以任意交换它们的位置,和不变。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案教学设计含设计意图教材分析评析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56—58页。
[教材简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的加法计算和验算的基础上进行探究的,我们的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在加法的计算和验算中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因此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有较多的感性认识,这也是学习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基础。
现有教材相对于传统教材而言,削弱了“利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在教材中所占的比例,淡化了运算技巧的单纯演练,而是将重心转向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的问题情境构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
[设计意图]在教学时我从创设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观察几组算式,通过比较和分析,找到同一问题不同解法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然后让学生利用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先后用符号和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抽象、概括出运算律。
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促进学生感受数学运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运算律的价值。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这两条运算律,初步感受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感知运算律的价值。
2、让学生用符号表示出发现的规律,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理解不同算式间的相等关系,发现规律,概括加法的运算律,理解运算律。
[教学难点]概括加法的运算律,尝试用字母表示。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谈话:同学们,这幅照片你们熟悉吗?瞧,我们班同学正坐的整整齐齐的上课呢!人们常说态度决定一切,我相信你们只要有认真的态度,学习一定会有进步。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6.1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
2. 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2. 教学难点: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意义,灵活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现象。
2. 新课导入:让学生观察一些加法算式,引导学生发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特点。
3. 概念讲解:讲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其意义。
4. 演示验证:通过具体的计算实例,演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正确性。
5. 练习巩固:让学生做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在计算中的应用。
五、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特点,让学生充分理解其意义。
2. 在演示验证环节,要让学生参与到计算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在练习巩固环节,要注意练习题的难度适中,既巩固所学知识,又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4.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让学生在讨论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六、教学评价1. 课后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理解程度。
2. 分析学生的练习题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掌握程度。
3.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七、教学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魅力。
2. 在练习环节,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实录与评析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P56-57例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屏示主题图)。
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从图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能提出数学问题吗?我们选择一个:跳绳的有多少人?(屏示问题。
)
二、探索加法交换律:
1.在情境中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
学生列式:28+17=45(人)或17+28=45(人)。
同样的一幅图,同样的一个问题,我们列出了两道不同的算式,其中“28+17"是用男生人数加上女生人数,“17+28”呢?(女生人数加上男生人数)
两道算式都表示把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合起来,所以都等于?(45人)
两道算式得数相同,我们可以用“=”把它们连成一个等式。
(屏示等式:28+17=17 +
28)
【评析:使用新教材后,许多教师对数量关系的运用弱化了,不少老师在这里就算式论算式,就运算论运算,出了力,却效果差,此处让学生根据已知条件,紧扣数量关系来列式,为理解加法意义服务。
由于学生思考的角度不同,所依据的数量关系和列出的算式也就不同,因此运算的顺序也就不同,为教学下面的内容作了很好的铺垫。
】 2.观察等式,发现个案特点:
仔细看,等号左右两边有什么相同?
——都是在加法中,两个加数相同,得数都等于45。
(板书:加法)
不同呢?——两个加数的位置不同。
位置怎样了?(屏示动态交换过程)(板书:交换)
3.举例验证,并简要表示规律。
像这样的等式你能再写几个吗?(汇报时,教师在屏幕上输出学生举出的等式:) 追间:类似这样的等式能写完吗?(屏示省略号。
)
虽然咱们写出的等式各不相同,但是仔细观察,它们却蕴藏着共同的规律,你发现了吗?交流一下。
师小结: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刚才,我们用语言把加法中的这个规律表达了出来,其实,我们还可以用一些更为简洁的方式来表达,比如用汉字、图形、字母等写成等式,也能表示这样的规律,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吗?(在实物投影上展示交流。
)
【评析:多媒体课件有效而不花哨,通过图片、数据的移动,对学生感知加法交换律起了很好的意会作用;同时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屏幕上随机生成算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受到类似算式所具有的普遍性,为抽象出加法交换律奠定基础。
】 4.用字母表示交换律:
刚才大家想出的等式都很好,不仅能把我们发现的规律表示出来,而且比语言叙述更简洁。
其实这个规律,是加法的一个很重要的运算律。
(板书:运算律)能给它取个名字吗?——加法交换律。
在数学上,我们通常用字母a和b来表示两个加数,那么,加法交换律可以写成:a+b=b+a。
加法交换律是我们的老朋友了,想一想,什么时候曾经用过它?
——加法验算,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就是运用了加法交换律。
【评析:第一次观察交流,是让学生初次感受算式的特点,并能仿写出来;第二次看和说,有助于学生用语言和符号来归纳出算式的特点。
看和说都是学生自己在活动,学生相互间的说,打破了课堂中一对一的交流形式,增加了表述的时空。
学生用符号和文字表示算式后,再次让学生说出符号和文字所表示的意义,让学生经历由数上升到用符号、字母表示的一种抽象过程,学生在此过程中感受到了方法的形成,并且能把这种方法迁移到加法结合律的学习上。
】
5.巩固练习(抢答)。
(屏示:你能根据运算律填一填吗?)
屏示:96+35=35+□ 204+□=57+204
37+□=59+□ 76+□=□+76
这4道练习都用到了哪个运算律?(加法交换律)
三、探索加法结合律。
1.在情境中初步感知加法结合律。
回到操场,刚才是跳绳的同学,现在有什么变化?(屏示:23个踢毽子的女同学)
仔细看(屏示大括号),你看懂了吗?(求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有三部分,你打算先求什么?(跳绳的有多少人?)(屏示动态结合过程)会列综合算式吗?(28+17)+23。
师:你给28、17加上了括号,表示什么?(先算28加17)先把跳绳的人数合起来,再加上踢毽子的人数。
还可以先求什么?(女生的总人数)(屏示动态结合过程)现在算式怎么列?
28+(17+23),现在括号加在了什么位置?表示什么?(先算17加23),也就是先把女生的人数合起来,再加上男生的人数。
两道算式都能求出参加活动的总人数,会计算吗?要求:一、二两组算第一题,三、四两组算第二题:
汇报:两道算式都等于68人,得数相同!
2.比较异同点,连成等式。
(屏示:(28+17)+23,28+(17+23))
两道算式完全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第一道括号在前,表示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三个数相加。
第二道括号在后,表示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
运算的顺序不同,为什么得数还相同呢?
——因为两道算式都是把28、17、23三个加数相加。
师:三个加数是相同的,就连先后的位置也相同,所以得数相同,连成等式!(动态屏示等式:)
3.感知众多案例,积累感性认识。
凌老师这里还有两道算式,注意看!(屏示:(13+45)+25,13+(45+25))
猜一猜,它们的得数可能会怎样?悄悄告诉同桌!
同桌分工,一人算一道,看看结果怎样?
汇报:左右得数相同,连成等式!(屏示:“=”)
再看,(屏示:(36+18)+22和36+(18+22))。
仔细观察,大胆猜测,它们的结果又会怎样?
认为相同的举手!为什么这么肯定?(因为都是这三个数相加,只不过运算顺序不同,
但得数还是相同的)口说无凭!(屏示:?)还得算算!左边?右边?得数确实一样,你们真厉害!(?消失)
猜得这么准,你们是不是隐隐约约发现什么规律了?能说说吗?(屏示三组等式)这三组等式中都是三个数相加,左边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三个数相加,右边都是? (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都怎么样?(不变)。
4.猜测规律,举例验证。
这个发现,会不会仅仅是一种巧合呢?如果换成其他的三个数相加,左右两边的得数还会相同吗?你能不能再举些例子来验证?同桌互相验证,全班汇报。
像这样举出的例子,被同桌证实和不变的举手!有没有同学举出的例子左右两边和不相同的?这样的例子能举完吗?(屏示省略号)
5.归纳加法结合律。
看来,我们的发现不仅仅是巧合,三个数相加一定有规律!
师生共同小结:三个数相加,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三个数相加;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师:这个规律又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另一个运算律——加法结合律。
(板书:加法结合律)
加法结合律也可以用字母来表示,现在需要几个字母?(3个,a、b、c)
你能用丰母把加法结合律表示出来吗?(板书:(a+b)+c=a+(b+c))
【评析:“猜测一举例验证一归纳结论一运用”是教学运算律的主要思路,此处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形成。
两次列式得出两个运算律,第一次重在方法的形成,第二次重在方法的运用。
】
6.小结。
(略)
四、巩固练习。
(作业纸)
1.你能在方框内填出合适的数吗?
(45+36)+64=45+(36+□)
(72+20)+□=72+(20+8)
560+(140+70)=(560+□)+□
2.你能把得数相同的算式连一连吗?
(1)72+16 A.(75+25)+48
(2)45+(88+12) B.16+72
(3)75+(48+25) C.(45+88)+12
真了不起!完成得这么好,还有两道算式也想请你们帮帮忙呢,愿意吗?如果这两道算式得数相同,你就起立证明自己的观点,看谁反应快!准备!
(84+68)+32 84+(68+23)
哎,站了又坐下去,怎么回事?不能连!为什么?(三个加数中有一个不同了)哪个加数不同?一个是32,一个是23,既然两边不等,那你知道哪边大吗?现在你有什么想说的?(看题要仔细)
【评析:巧用“上当法”,制造错误陷阱,使学生在不经意间犯错。
在一路都对的
情况下,思维定势让学生必然要错,然而,这样的错误对于学生来说,记忆却异常深刻,旨在使学生认识到,计算时一定要仔细看清题目。
】
3.渗透简算意识。
计算比赛:一二两组算左边,三四两组算右边,不写过程,直接写得数,半分钟,看哪组速度最快!
45+(88+12) (45+88)+12
时间到!停笔!我宣布,一二两组快!三四两组慢!凌老师这样评价,你们有话要说吗?尤其是三四两组!不公平?左边算式中先算88加12,正好凑成100。
右边呢?(凑不成100)能凑整的快是吗?
好,再来一题!这次公平一点,自己选择,想算哪道就算哪道!师出示:75+(48+2 5) (75+25)+48
等于多少?你算的是哪道?为什么都选这道?因为先算75加25正好得到100。
原来巧用运算律还能使一些计算更简便呢!这就是我们下一节课研究的内容!
【评析:根据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是下面的内容,对学生来说并不难。
但要让学生形成简便计算的意识,比会进行简便计算更重要。
因此此处通过口算比赛,让学生在比先后的过程中,萌发如何计算快的意识,其实就是运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的过程,继而在自选口算题的过程中,学生能自发地运用运算律。
在这里,无需教师过多的讲解,学生在计算中便感受到了运算律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