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源性疾病宣扬资料[指南]
《食源性疾病》课件
03
食源性疾病的症状与诊断
食源性疾病的症状
恶心、呕吐
食源性疾病可能导致恶心、呕吐,这是最常见 的症状之一。
腹泻
食源性疾病可能导致腹泻,通常伴随着腹痛和 发热等症状。
头痛、乏力
食源性疾病可能引起头痛、乏力等症状,影响 患者的精神状态。
食源性疾病的诊断方法
临床诊断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 ,医生可以初步判断是
储存食物要安全
正确储存食物,避免交叉污染和 食物变质。
食源性疾病的控制策略
加强食品安全法规
制定严格的食品安全法规,确保食品 生产和销售的各个环节符合卫生标准 。
提高公众食品安全意识
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共同 应对食源性疾病的挑战。
实施食品抽检制度
定期对市场上的食品进行抽检,及时 发现和处理问题食品。
对公共卫生的危害
食源性疾病还可能对公共卫生造成危害,如引发社会恐慌、影响国际贸易等。
02
食源性疾病的病因
细菌性食源性疾病
总结词
由细菌感染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常见病原体包括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大肠杆 菌等。
详细描述
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是最常见的食源性疾病之一,主要通过食物传播。常见的症 状包括腹泻、呕吐、腹痛等,严重时可导致脱水、休克甚至死亡。预防措施包 括保持食品卫生、煮熟食物、避免交叉污染等。
病毒性食源性疾病
总结词
由病毒感染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常见 病原体包括甲型肝炎病毒、轮状病毒 等。
详细描述
病毒性食源性疾病的症状与细菌性食 源性疾病相似,但通常更为严重。预 防措施包括勤洗手、避免接触患者等 。
寄生虫性食源性疾病
总结词
由寄生虫感染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常见病原体包括贾第鞭毛虫、阿米巴原虫等。
【参考借鉴】食源性疾病文档.doc
食源性疾病监测一、食源性疾病病例/食源性异常病例相关定义、目的(一)食源性疾病病例/食源性异常病例定义1、食源性疾病病例: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的就诊病例。
2、食源性异常病例: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等无法做出明确诊断的就诊病例(二)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定义可能与食品有关并且具有以下一个或数个特征的异常病例,由两例及以上异常病例组成的异常健康事件。
(如三聚氰胺事件)1、疾病的临床表现(如症状、体征、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结果及病程)和流行病学特征(人群分布、时间分布和地区分布等)与现有的诊疗经验和专业判断明显不符,用现有的临床专业知识和经验无法得到合理解释;2、病情/健康损害严重或导致死亡,无法得到合理解释;3、同一医疗机构接诊的类似病例数异常增多,超过既往水平且无法得到合理解释。
(三)食源性疾病监测目的通过对个案病例信息的采集、汇总和分析,了解辖区重要食源性疾病的发病及流行趋势,及时发现食源性疾病聚集性病例和暴发线索,提高食源性疾病暴发和食品安全隐患的早期识别、预警与防控能力。
(四)食源性疾病监测对象对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生物性、化学性、有毒动植物性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病例、异常病例进行监测。
重点(优先)监测对象包括:1、感染性病例:有可疑食物暴露史的感染性腹泻病人,临床表现为腹泻,可伴有腹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的病例。
2、中毒性病例:有可疑食物暴露史,并具有生物性、化学性或有毒动植物性等因素引起的相关中毒症状病例,如农药中毒、亚硝酸盐中毒、毒蘑菇中毒、菜豆中毒、肉毒毒素中毒、米酵菌酸中毒、河豚毒素中毒等。
3、异常病例:有可疑食物暴露史,无法做出明确诊断的病例,如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中的婴幼儿肾结石病例。
(五)、监测内容1、食源性疾病病例:包括病例基本信息、临床症状与体征、初步诊断、饮食暴露史及标本采集信息等。
2、食源性异常病例:包括基本信息、临床症状与体征、检查结果、主要诊断、可疑病因、可疑食品及上报原因等。
食源性疾病专业知识宣讲
第一百零五条 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 该对事故现场进行卫生处理,并对与事故有关旳原因开展流行病学 调查,有关部门应予以帮助。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该向同 级食品药物监督管理、卫生行政部门提交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旳矛盾还没有彻底处理,规模化 食品生产、养种殖企业与散、小和家庭作坊式企业并存,饮食
案例回忆
三聚氰胺事件
• 2023年12月开始,三鹿集团陆续收到消费者投诉 • 2023年3月,南京小朋友医院10例婴幼儿泌尿结石病例 • 2023年6月28日,兰州市旳解放军第一医院收治了首例患”肾结
食源性疾病监测内容
食源性疾病监测应采集两种类型旳信息,第一类是时 间、地点和人群分布等描述性信息;第二类是病因食品、 致病因子、污染源及传播途径等调查性信息。
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
按照WHO对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分为4类: 非正式监测、症候群监测、试验室监测、综合食物链监测 对估计疾病承担、掌握发病基线、发觉暴发等功能旳监测效力 不同,面对资源和能力旳要求也是逐渐提升,虽然各个国家监测体 系旳详细方式并不完全一致,但基本内容包括在这4类体系之内。
食源性疾病专业知识 宣讲
食源性疾病概念
指食品中致病原因进入人体引起旳感染性、中毒 性等疾病。涉及常见旳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 共患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有毒有害物质所引起旳疾 病。
食源性疾病三要素
• 传播载体——食物 • 致病因子——食品中旳致病原因 • 临床特征——中毒性或感染性体现
世界范围内频发旳
报告对象
食源性疾病培训资料
食源性疾病培训资料食源性疾病是指人体通过饮食摄入食物或饮用水中的病原微生物、毒素或其他有害物质,引起的疾病。
食源性疾病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给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食源性疾病,预防和控制其传播,下面将介绍一些关于食源性疾病的培训资料。
1. 食源性疾病的定义及分类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食物或水传播的疾病,主要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和化学物质引起的疾病。
根据病原体的不同,食源性疾病可以分为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病毒性食源性疾病、寄生虫性食源性疾病和化学性食源性疾病。
2. 食源性疾病的症状及传播途径食源性疾病的症状主要包括腹泻、呕吐、发热、腹痛等。
食源性疾病主要通过食物或水传播,也可以通过接触感染、接触传播等多种途径传播。
3. 预防食源性疾病的方法预防食源性疾病的最有效方法是遵守以下几点:- 加强食品卫生管理:食品生产、加工、运输和销售环节要加强卫生管理,保证食品安全。
- 注重个人卫生:洗手、洗菜、熟食等个人卫生习惯要注意,避免病原体通过口腔、鼻腔、皮肤、肺部等进入人体。
- 注意食品储存和加热:食品储存要严格按照规定的环境条件保存;食物加热要达到一定的温度,彻底煮熟,确保食品安全。
- 定期体检:定期体检可以帮助我们及时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减少患病的风险。
4. 食源性疾病的应急处理一旦出现食源性疾病症状,需要及时就医,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同时,要注意个人卫生,并避免传播给他人。
通过以上培训资料,相信大家对食源性疾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明白了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重要性。
希望大家能够重视食品安全,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感谢大家的阅读!。
食源性疾病及预防
食源性疾病及预防食源性疾病是指由于食用或接触受污染或受感染的食品而引起的疾病。
这些疾病可以由细菌、病毒、寄生虫或其他有害微生物引起,也可以是由于食物中存在的有毒物质或化学物质造成的。
食源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每年造成大量的疾病和死亡。
常见的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和食源性感染。
食物中毒是指摄入受污染食物后出现急性症状,如腹泻、呕吐、发热等;而食源性感染是指摄入受感染食物后,体内微生物繁殖引起的疾病,症状可能出现较晚,如肠胃不适、发热、厌食等。
食源性疾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直接传播、交叉污染和间接传播。
直接传播是指直接接触患者的食物、水源等,导致病原体传播;交叉污染是指不同食物或不同区域之间的污染传播,如使用同一刀具或盘子;间接传播是指通过接触受污染的表面、空气、昆虫等传播。
导致食源性疾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食品卫生不达标,包括食品加工过程中的不洁净、不足的烹饪或储存条件等;微生物感染源的存在,如患者或健康人群中的携带者;动物和环境因素的介入,例如家禽、畜牧等动物和水源等。
食源性疾病的预防是保障公众健康的重要措施之一。
首先,个人卫生是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基础,要保持良好的洗手习惯,尤其是在接触食物、如厕后等场合;注意饮食卫生,选择新鲜、熟食,避免食用生肉、未洗净的水果蔬菜等;妥善保存和加热食物,避免交叉污染。
此外,食品安全监管是防止食源性疾病的重要手段。
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加强对食品生产、销售和加工环节的监管,确保食品安全和卫生达到标准。
加强食品质量抽检,对不合格的食品进行处理,严惩违法经营者,确保食品安全。
最后,公众教育与健康宣传是预防食源性疾病的重要环节。
通过开展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公众对食物安全和卫生的认知,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行为规范,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总之,食源性疾病对公众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预防是关键。
通过个人卫生、食品安全监管和公众教育与健康宣传等综合措施,可以有效降低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率,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食源性疾病诊断指南ppt课件
原材料质量控制
对食品原材料进行质量检查和控制 ,确保原材料的质量符合标准。
成品质量检验
对食品成品进行质量检验,确保最 终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04
食源性疾病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食物中毒事件
总结词
食物中毒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疾病,通常由摄入被有毒物质 污染的食物引起。
详细描述
食物中毒的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严重时可 能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和休克。诊断时应详细了解患者摄 入的食物种类、数量以及时间,以便确定中毒的原因。
详细描述
食品添加剂的问题通常是由于超量使用或使用不当引起的。添加剂过量可能导致过敏反应或中毒症状 ,如头痛、恶心、呕吐等。诊断时应了解食品添加剂的种类、使用量和安全性,以便确定问题的根源 。
05
食源性疾病的未来展望
新兴食源性疾病的挑战
新型病原体的出现
随着全球化和食品贸易的增加,新型 病原体如克罗诺杆菌、单核细胞增生 李斯特菌等不断出现,对食品安全和 人类健康构成威胁。
分类
食源性疾病可分为感染性和中毒性,包括常见的食物中毒、肠道 传染病、人畜共患病、寄生虫病等。
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特征
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包括地域性、季节性、人群差异性等。不同地区和 季节的食品种类和饮食习惯不同,导致食源性疾病的流行情况也存在差异。
流行因素
食源性疾病的流行因素主要包括食品污染、食品添加剂超标、食品储存不当、 食品加工不规范等。
食源性疾病的危害
对个体健康的影响
食源性疾病可对个体健康造成不 同程度的危害,包括感染、中毒 、过敏反应等,严重时可危及生 命。
对社会的影响
食源性疾病的爆发和流行可对社 会造成严重影响,如经济损失、 社会恐慌等。
食源性疾病的讲义
食源性疾病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生物性病原体)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
一般可分为感染性和中毒性,包括常见的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引起的疾病。
食源性疾患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的前列,是当前世界上最突出的卫生问题。
疾病概述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凡是通过摄食进入人体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的或中毒性。
食源性疾病的一类疾病,都称之为食源性疾患。
即指通过食物传播的方式和途径致使病原物质进入人体并引发的中毒或感染性疾病。
从这个概念出发当不包括一些与饮食有关的慢性病、代谢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然而国际上有人把这类疾病也归为食源性疾患的范畴。
顾名思义,凡与摄食有关的一切疾病(包括传染性和非传染性疾病)均属食源性疾患。
1984年WHO将“食源性疾病”(foodborne diseases)一词作为正式的专业术语,以代替历史上使用的“食物中毒”一词,并将食源性疾病定义为“通过摄食方式进入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
疾病病原食源性疾患可以有病原,也可有不同的病理和临床表现。
但是,这类疾患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通过进食行为而发病,这就为预防这类疾病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加强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倡导合理营养,控制食品污染,提高食品卫生质量,可有效地预防食源性疾患的发生。
疾病状况由食品污染而引起的疾病是当今世界上最广泛的卫生问题之一,据报告,食源性疾患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的第二位。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和世界粮农组织(FAO)报告,仅1980 年一年,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5岁以下的儿童,急性腹泻病例约有十亿,其中有500万儿童死亡。
英国约有1/5的肠道传染病是经食物传播的。
美国食源性疾患每年平均爆发300起以上。
1972年至1978年美国由于食源性疾患死亡病例达80例,其中肉毒中毒死亡30例。
我国目前尚无统一的食源性疾患报告的数据。
《卫生学》资料整理:食源性疾病
第六节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一、食源性疾病通过食物进入人体内的,由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
基本特征:食物是食源性疾病暴发或流行过程中传播病原体的媒介引起食源性疾病的病原体是食物中含有的致病因子摄入含致病因子的食物可引起感染性或中毒性临床综合征管理:健全食品卫生法律法规与标准体系建立和完善食品污染物监测网络建立并完善食源性疾病预警和控制体系加强食品生产经营的管理加强食品安全监督、检验的力度预防:•充分认识食源性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提高法制观念•认真落实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减少食品污染•防止从业人员带菌传播食源性疾病•向社会和消费者宣传卫生知识,不断提高公民的卫生意识二、食物中毒: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不属传染病)急性、亚急性疾病。
凡是食用有毒食物引起的以急性过程为主的疾病统称为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的特征:潜伏期短,发病突然,呈爆发性。
中毒病人有类似的临床表现,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炎症状为主。
发病者均与某种食物有明确的关系,近期内都食用过同样的食物,发病范围局限在食用该类有毒食物的人群,未吃者不发病。
病人对健康人无传染性,停止食用有毒食品,发病很快停止。
发病曲线呈突然上升、又迅速下降的趋势,无传染病流行时的余波。
从中毒食品和中毒病人的生物样品中检出能引起中毒临床表现一致的病源。
1、细菌性食物中毒指因被致病菌或其毒素污染的食物引起的急性或亚急性疾病。
➢食物中毒中最常见的一类➢发病率较高而病死率较低➢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于夏秋季1).沙门氏菌属(Salmonella)食物中毒沙门菌属食物中毒全年皆可发生,多见于夏季中毒的食品主要是动物性食品,如肉类(特别是病死畜禽肉)、蛋类、家禽水产类和乳类分类:急性胃肠炎型;类霍乱型;类伤寒型;类感冒型;败血病型2). 大肠埃希菌食物中毒a常见于人、动物肠道内;a许多类型不致病,在肠道内有有益功能;a致病性大肠杆菌是通过环境污染进入食品中的;a症状为:腹部痉挛、水性或血性腹泻、发烧、恶心和呕吐多在夏、秋季节高发引起中毒的食品主要是动物性食品中毒可发生于各年龄组,但重者最常见于儿童和老年人【临床表现】急性胃肠炎型、急性菌痢型、出血性肠炎型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引起毒素型食物中毒,其潜伏期为10~15h,临床症状为水样腹泻、腹痛、恶心,重者便血,发热38℃~40℃。
食源性疾病宣传材料
食源性疾病宣传材料第一部分:什么是食源性疾病?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食物或饮水摄入致病微生物、有毒物质或化学物质而引起的疾病。
这些疾病可能由于食物的不当处理、加工、储存或烹饪不当而产生。
食源性疾病具有以下特征:- 微生物或化学物质来源于食品或饮水;- 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潜伏期短,通常为几个小时至几天;- 病程短,通常在一周内恢复,但严重的病情可能会导致死亡。
食源性疾病分为两类:传统食源性疾病和新兴食源性疾病。
传统食源性疾病包括:沙门氏菌感染、大肠杆菌感染、副溶血性弧菌感染、葡萄球菌中毒、病毒性肠胃炎等。
新兴食源性疾病包括:禽流感、豆芽菜芽孢杆菌感染、肉毒杆菌中毒等。
第二部分:如何预防食源性疾病?1. 保持个人卫生:- 频繁洗手:在接触食物之前、烹饪过程中和用餐前后要洗手。
- 避免用手触摸食物:使用餐具或厨房工具,避免直接用手接触食物。
- 避免使用未清洗的食具:餐具、砧板、切菜板等应经常清洗、消毒。
2. 安全购买食品:- 选择新鲜的食物:注意检查食物的外观、气味和保质期。
3. 安全食物储存:- 食物冷藏:生肉、海鲜等应储存在冰箱内,并确保温度保持在4℃以下。
- 避光和通风:储存食物时,应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环境。
4. 正确烹饪食物:- 温度控制:煮熟肉类、禽类和鱼类,确保内部温度达到70℃以上。
- 食材分开:生、熟食材分开处理,避免交叉污染。
第三部分:食源性疾病常见症状和治疗方法1. 食源性疾病常见症状:- 腹痛和腹泻;- 呕吐;- 发热;- 恶心;- 头痛;- 肌肉疼痛等。
2. 食源性疾病的治疗方法:- 补充体液和电解质:多喝水、果汁或口服补液盐。
- 静止和休息:避免过度运动或过度劳累。
- 适当饮食:饮食宜清淡,少量多餐;避免油腻和刺激性食物。
第四部分:常见食源性疾病注意事项1. 沙门氏菌感染:- 食用熟食:煮熟肉类或禽类食品,避免食用生肉。
- 注意食物交叉污染:生食和熟食相隔离,避免交叉污染。
食源性疾病预防知识
食源性疾病预防知识一、什么是食源性疾病食源性疾病,是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包括食物中毒。
全球每年至少有6亿人患食源性疾病,可见它已成为当今世界上分布最广泛、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二、食源性疾病基本特征1.不清洁的饮食史食源性疾病的患者均有不清洁的饮食史,一般是进食过被病毒、细菌或者细菌的毒素、寄生虫等污染的食物或水源,或进食过含有能致中毒的化学物质的食物。
2.共同进食史共同进食不清洁食物、水的人,可以集体发病,没有进食可以不发病。
故食源性疾病多有聚集性,如家庭聚集、学校聚集、工厂聚集、餐饮单位聚集等。
3.潜优期较短食源性疾病的潜伏期(进食到发病的时间间隔)较短。
短者几十分钟到一个小时即可以发病,长者一般也不会超过一周的时间。
4.临床表现以胃肠道症状为主食源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以胃肠道的症状为主,可以出现恶心、呕吐、腹泻,伴有腹痛或者不伴有腹痛,有些患者可以出现发热,有些患者也可以表现为体温正常。
不同类型食源性疾病的症状可能有所不同,症状有的可能很严重,一些食源性疾病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5.病程短病程相对比较短,一般几天的时间病程就可以彻底治愈。
一般愈后良好,但也有部分会产生后遗症。
三、怀疑食物中毒怎么办?1一旦出现食物中毒的症状,首先应立即停止食用中毒食物,尽快去就近医院进行救治。
2.症状严重的可以打120呼救,尽快治疗,越早去医院越有利于抢救。
3,食物中毒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清除毒物、控制感染、尽快补液和对症治疗。
4.在家自救的时候可使用紧急催吐方法尽快排除毒物,如用筷子或手指刺激咽部帮助催吐。
早期的催吐、导泻非常重要。
5.在发生食物中毒后,要保存导致中毒的食物样本,以提供给医院进行检测。
如果身边没有食物样本,也可保留患者的呕吐物和排泄物,以方便医生确诊和救治。
预防小贴士1.保持清洁勤洗手:餐前便后要洗手,生熟食品交替处理时也要洗手;餐具和厨具要清洁;厨房环境要清洁,注意防虫防鼠。
食源性疾病宣传材料
食源性疾病宣传材料食品安全常识1.购买食物时,注意食品包装有无生产厂家、生产日期,是否过保质期,食品原料、营养成分是否标明,有无QS标识,不能购买三无产品。
2.打开食品包装,检查食品是否具有它应有的感官性状。
不能食用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或者其他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若蛋白质类食品发粘,渍脂类食品有嚎味,碳水化合物有发酵的气味或饮料有异常沉淀物等等均不能食用。
3.不到校园周边无证摊贩处购买盒饭或食物,减少食物中毒的隐患。
4.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自己的餐具洗净消毒,不用不洁容器盛装食品,不在食堂乱扔垃圾防止蚊蝇孳生。
5.少吃油炸、油煎食品如何预防发芽土豆中毒发芽土豆中含有难溶于水的龙葵碱,土豆中龙葵碱一般含量很少,但在贮存过程中逐渐增加,土豆发芽后,其幼芽和芽眼部分的龙葵碱含量达0.3%-0.5%,正常人食入0.2g-0.4g 即可引起中毒。
中毒表现先为咽喉抓痒感及烧灼感,上腹部烧灼或疼痛,其后出现胃肠炎症状,还有头晕、头痛、轻度意识障碍、呼吸困难,重症者可因心脏衰竭、呼吸中枢麻痹而致死。
当土豆贮存不当,至土豆发芽或部分变黑绿色时,其中的龙葵碱大量增加,烹调时又未能除去或破坏龙葵碱,食后即发生中毒。
尤其以春末、夏初季节更为常见。
预防措施是土豆应贮存在低温、无直射阳光照射的地方,防止生芽。
不吃生芽过多、呈黑绿色皮的土豆。
生芽较少的土豆,应彻底挖去芽及或芽眼,并将芽眼周围的皮削掉一部分,这种土豆不宜炒丝或炒片吃,宜红烧、炖、煮吃。
由于龙葵碱遇酸易分解,所以烹调时可加些食醋,加速龙葵碱破坏。
蔬菜水果的农药残留蔬菜和水果能提供丰富的纤维、维生素、矿物质。
由于某些菜农未按规定使用农药,造成蔬菜水果表面多残留着一些农药,特别是刚喷过或喷过农药不久就收割上市的蔬菜,食用后对身体健康有害。
目前广泛用于谷类、蔬菜、水果等作物的农药是有机磷农药,这类农药化学性质不稳定,在自然界中极易分解,其降解速度受温度和PH影响,长期食用农药超标的蔬菜水果会对人体的神经系统造成损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源性疾病宣扬资料[指南]食源性疾病宣传材料食品安全常识1.购买食物时,注意食品包装有无生产厂家、生产日期,是否过保质期,食品原料、营养成分是否标明,有无QS标识,不能购买三无产品。
2.打开食品包装,检查食品是否具有它应有的感官性状。
不能食用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或者其他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若蛋白质类食品发粘,渍脂类食品有嚎味,碳水化合物有发酵的气味或饮料有异常沉淀物等等均不能食用。
3.不到校园周边无证摊贩处购买盒饭或食物,减少食物中毒的隐患。
4.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自己的餐具洗净消毒,不用不洁容器盛装食品,不在食堂乱扔垃圾防止蚊蝇孳生。
5.少吃油炸、油煎食品如何预防发芽土豆中毒发芽土豆中含有难溶于水的龙葵碱,土豆中龙葵碱一般含量很少,但在贮存过程中逐渐增加,土豆发芽后,其幼芽和芽眼部分的龙葵碱含量达0(3,- 0(5, ,正常人食入0(2g-0(4g即可引起中毒。
中毒表现先为咽喉抓痒感及烧灼感,上腹部烧灼或疼痛,其后出现胃肠炎症状,还有头晕、头痛、轻度意识障碍、呼吸困难,重症者可因心脏衰竭、呼吸中枢麻痹而致死。
当土豆贮存不当,至土豆发芽或部分变黑绿色时,其中的龙葵碱大量增加,烹调时又未能除去或破坏龙葵碱,食后即发生中毒。
尤其以春末、夏初季节更为常见。
预防措施是土豆应贮存在低温、无直射阳光照射的地方,防止生芽。
不吃生芽过多、呈黑绿色皮的土豆。
生芽较少的土豆,应彻底挖去芽及或芽眼,并将芽眼周围的皮削掉一部分,这种土豆不宜炒丝或炒片吃,宜红烧、炖、煮吃。
由于龙葵碱遇酸易分解,所以烹调时可加些食醋,加速龙葵碱破坏。
蔬菜水果的农药残留蔬菜和水果能提供丰富的纤维、维生素、矿物质。
由于某些菜农未按规定使用农药,造成蔬菜水果表面多残留着一些农药,特别是刚喷过或喷过农药不久就收割上市的蔬菜,食用后对身体健康有害。
目前广泛用于谷类、蔬菜、水果等作物的农药是有机磷农药,这类农药化学性质不稳定,在自然界中极易分解,其降解速度受温度和PH影响,长期食用农药超标的蔬菜水果会对人体的神经系统造成损害。
怎么能除去残留农药呢?水果:洗净、削皮;蔬菜:先去除根、帮,然后用碱性洗涤剂反复浸泡清洗,最后用净水冲洗后,再烹调加工。
喝豆浆是否要煮透豆浆,是人们喜欢喝的一种富有营养的饮料。
然而,喝豆浆有时会引起中毒,例如,喝过豆浆后30分钟至一个小时内,出现食道和胃有烧灼感,并有恶心、呕吐、头晕、头痛、腹泻等症状。
还有少数人发生腹泻,这就是中毒的症状。
喝豆浆中毒是因为没有煮透。
煮豆浆时,当出现“假沸”时,可减小火力,等泡沫消失后,说明豆浆已经烧开,继续煮沸五分钟就保险了,但应注意,在烧煮过程中,中间不可再向里面加豆浆,以免生熟混杂。
从饮食店买回来的豆浆,最好煮开再喝。
喝豆浆应选择正确方法,否则会影响健康。
所以,务必注意以下几点:(1)一定要将豆浆彻底煮开,否则会发生恶心、呕吐、腹泻等中毒症状。
当豆浆煮至85,90?时,皂素因受热膨胀而产生大量气泡,易出现“假沸现象”,如果此时误以为豆浆已煮沸去毒,吃了以后就容易发生恶心、呕吐、腹泻等血细胞凝集素中毒症状。
当家庭自制豆浆或煮黄豆时,应在100?(煮开)的条件下,加热约10分钟之后,才能放心地食用。
(2)豆浆中不能冲入鸡蛋。
因为鸡蛋清会与豆浆里的抗胰蛋白酶因子结合,从而不利于人体消化吸收。
(3)不要空腹饮豆浆。
空腹饮用豆浆,豆浆里的蛋白质大都会在人体内转化为热量而被消化掉,不能充分起到补益作用。
同样的道理也不要空腹喝牛奶。
(4)不要用保温瓶储存豆浆。
用保温瓶储存豆浆,经过3,4个小时即可使豆浆酸败变质而不能饮用。
(5)不要过量饮豆浆。
一次饮用豆浆过多,易引起过食性蛋白质消化不良症,出现腹胀、腹泻等不适反应。
由于豆浆的蛋白含量丰富,易导致细菌繁殖,最好饮用新鲜并煮透的豆浆。
预防四季豆中毒四季豆又名菜豆、芸豆或芸扁豆。
四季豆中毒,是食物天然毒素中毒中较常见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秋季下霜前后较为常见。
四季豆引起中毒可能与品种、产地、季节和烹调方法有关。
根据中毒实际调查,烹调不当是引起中毒的主要原因,多数为炒煮不够熟透所致。
未煮熟的四季豆中含有皂素,皂素对消化道黏膜有强的刺激性;另外,未成熟的四季豆可能含有凝聚素,具有凝血作用。
摄入未煮熟的四季豆,引起中毒的潜伏期为数10分钟,一般不超过5小时,主要为胃肠炎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
呕吐少则数次,多者可达数十次。
另有头晕、头痛、胸闷、出冷汗以及心慌,胃部有烧灼感。
大部分病人白细胞增高,体温一般正常,病程一般为数小时或1,2天。
其预防措施主要为:四季豆最好红烧,使之充分熟透,以破坏其中所含的毒素,要凉拌也需煮透,以失去原有的生绿色,食用时无生味和苦硬感。
不能用开水焯一下就凉拌,更不能用盐拌生食;炒食不应过于贪图脆嫩,要充分加热使之彻底熟透。
预防野生蘑菇中毒通用名为菌菇,是一类真菌,但不是真菌分类学中的一个自然类群。
大多蘑菇属担子菌纲,但也有属子囊菌纲的。
现已知约有3250种蘑菇。
菌菇的生长环境多种多样,几乎在能生长绿色植物的地方都可以找到一定种类的菌菇。
草原和树林中菌菇生长较为集中。
毒蘑菇又称毒蕈,我国约有100种左右有毒的蘑菇,引起人严重中毒的有10种。
蘑菇中毒一年四季都有,以8,9月份最为多见。
毒性:各种毒蘑菇所含的毒素种类不同。
多数毒蘑菇的毒性较低,中毒表现轻微。
但有些蘑菇毒素的毒性极高,可迅速致人死亡。
毒蘑菇含有的毒素成分尚不完全清楚。
毒性较强的毒素有以下几种:毒肽主要损害肝脏;毒伞肽引起肝肾损害;毒蝇碱作用类似于乙酰胆碱;光盖伞素引起幻觉和精神症状;鹿花毒素导致红细胞破坏。
中毒表现:不同毒蕈所含的毒素不同,引起的中毒表现也各不相同,但一般可分为以下四类:1(胃肠炎型:此型患者进食蘑菇后10分钟—2小时出现无力、恶心、呕吐、腹痛、水样腹泻。
恢复较快,预后好。
产生此类症状的蘑菇很多,如:红菇、乳菇、牛肝菌、橙红毒伞、毒光盖伞、月光菌、腊伞、环柄菇等。
2(神经精神型:进食后10分钟—6小时除出现胃肠炎型症状外,尚有瞳孔缩小、唾液增多,兴奋、幻觉、步态蹒跚等。
3(溶血型:潜伏期6~12小时,除胃肠炎表现外,还有溶血表现,可出现贫血、肝肿大等。
此型中毒经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及输血治疗多可康复。
4(肝病型:进食后10~30小时出现胃肠炎型表现。
部分患者可有一假愈期,然后出现以肝、脑、心、肾等多脏器损害的表现,但以肝脏损害最为严重。
部分患者可有精神症状。
一般病程2~3周。
病死率高。
紧急处理:因为蘑菇中毒的潜伏期较长,而且部分蘑菇中毒的症状一旦出现就迅速恶化,所以进食可疑有毒蘑菇后要及时到医院诊治。
出现症状者尽快到医院抢救。
中毒预防:蘑菇种类繁多,一些食用菇味道鲜美,受到各地人们的喜爱,很多地方群众有采食蘑菇的习惯。
民间有各种鉴别蘑菇是否是毒蘑菇的方法,但总的看来这些方法并不可靠。
最有效的毒蘑菇鉴别方法是形态学鉴定,但这种鉴定方法普通群众难以掌握。
所以,不要自行采摘、食用野菇。
也不要在移动商贩处购买干或新鲜的蘑菇。
预防河豚鱼中毒又称吹肚鱼、气泡鱼、连巴鱼及台巴鱼等。
共有200多个品种,可引起中毒的有9种。
因其肉味道鲜美,许多地方有食用河豚的习俗。
全年均有发病,但以春季高发。
毒性:含河豚毒素、河豚酸、卵巢毒素和肝脏毒素。
对中枢神经和神经末稍有麻痹作用,0.5毫克即可致人中毒死亡。
不同种类及不同季节其毒性不同,春、夏季及卵巢孕育阶段毒性最强。
以卵巢、睾丸和肝脏为主要有毒部位,其次为肠道、血液、鳃、肾及皮肤等,肌肉和血液中也含有毒素。
河豚毒素性质稳定,加热和盐腌均不能使其破坏。
曾有误食河豚肝10克致死的报道。
中毒表现:发病急,食后0.5~6小时可出现四肢乏力、口渴、恶心、呕吐、腹泻,手指、口唇、舌尖麻木、眼睑下垂、酒醉样,严重者言语不清、心律失常、血压下降等。
最短10分钟可死亡。
紧急处理:立即手法或药物催吐,尽快将患者送医院急救。
中毒预防:我国禁止销售河豚鱼,渔民捕捞时必须将河豚鱼剔除,不得流入市场。
对河豚鱼中毒高发地区的公众进行识别河豚鱼和预防河豚鱼中毒的教育。
8、防止吃剩饭引起食物中毒处理好剩饭是很重要的。
当然,最好是不剩饭,按人量米下锅。
如果已剩了,应将剩饭松散开,放在通风、阴凉和干净的地方,避免污染。
有条件时,等剩饭温度降至室温时,放人冰箱冷藏。
剩饭的保存时间,以不隔餐为宜,早剩午吃,午剩晚吃,尽量缩短在5至6小时以内。
不要吃热水或菜汤泡的剩饭,不能把剩饭倒在新饭中,以免加热不彻底。
吃剩饭前一定要彻底加热,一般加热100?20分钟即可。
或在做饭时,把剩饭与生米一起下锅。
贮存、处理剩饭不当,常常引起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
蜡样芽孢杆菌最适宜生长温度是28?—35?,10?以下不能繁殖,该菌在100?经20分钟可被杀死,但其芽孢在120?,经1小时才能杀死。
应当强调指出的是,剩米饭引起的该菌食物中毒,米饭大多未发馊、变酸,除米饭有时微有发粘、人口不爽或稍带异味的,大多是感官正常的,这一点应引起我们十分注意,这就提示我们,即便剩饭在感官上正常,也必须彻底加热后食用。
剩饭引起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的原因,多因剩饭贮存于较高的温度条件下,放置时间较长,使污染于剩饭中的该菌大量繁殖,或剩饭虽经加热而残存的芽孢得以发芽繁殖的条件,进食前又未充分加热而引起中毒。
如用热水或菜汤泡剩饭吃,油炒剩饭,剩饭未经任何加热处理直接掺人新饭中,新饭即将做好时,将剩饭倒在新饭上面或埋在其中等,都不能使剩饭充分加热,未能杀死蜡样芽孢杆菌,以致食后引起中毒。
我们再说说对剩菜的处理。
剩下的汤菜、炖菜和炒菜等,必须先烧开,装在有盖的容器中,放人冰箱中冷藏;吃时还要烧开热透。
剩下炝拌菜,酱、卤肉类时应立即放人冰箱冷藏或冷冻,下次吃时一定要回锅加热,或者改制,如改制为汤菜、炖菜,加点时令蔬菜,变成一道新菜,别有风味。
隔夜剩菜应区别对待隔夜菜引发家庭争论某天,张先生气得连饭都不想吃了。
原来,他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条“吃过夜菜有害”的新闻:专家说,常吃隔夜菜、回锅菜有害。
因为青菜、菠菜等绿叶蔬菜反复回锅,每反复炒一次,其中的致癌物质就增加十倍。
这些说法让他大受触动。
他妻子做饭炒菜,往往一做就是一大锅,菜一顿吃不完就留下一顿再吃,有时要吃上好几天。
他不知和妻子说了多少次,但妻子总是把他的话当耳边风。
他看了这条新闻后,立即拿给妻子,想借专家的话说服她。
妻子却不以为然,说:“现在社会上不是提倡勤俭节约,要人们外出吃饭时,剩菜打包吗,”蔬菜海鲜最不宜过夜“做熟的饭菜,放置时间较长,或隔夜后再吃,口感、营养价值均会下降,甚至有可能受污染变质、产生有毒有害物质”。
营养专家周丽说,饭菜原则上应现做现吃才最好。
同时她还表示,剩菜剩饭也并非绝对吃不得,但隔夜蔬菜,尤其是绿色蔬菜确实不宜吃。